辩经 辨人生:罗卓仁谦 快狠准说佛法,升级你的辩思与觉察能力

辩经 辨人生:罗卓仁谦 快狠准说佛法,升级你的辩思与觉察能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辩经
  • 佛法
  • 觉察
  • 思维
  • 人生
  • 罗卓仁谦
  • 辩论
  • 修行
  • 智慧
  • 正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生中,「内心自由」只是手段,「懂得自己」才是目标★

佛法很深邃,盈满智慧。
佛法很日常,只是你没有发现。
怎么发现呢?从磨练辩思与觉察能力开始。

罗卓仁谦,国中肄业即出国留学
大宝法王亲自指导
精通藏文翻译与佛教古文献
噶举派佛学院的学习规画成员中最年轻者、唯一华人
少见的求学过程与扎实的佛学基础
教过上千位学生,录制上百部佛学影片
解说佛法快狠准,让你釐清宗教误区、提升觉察力

 「辩经」是作者在西藏佛教学院训练出来的专业之一。但在《辩经 辨人生》这本书里面,行文没有使用艰深的佛学名词,而是以比较生活化的方式表达看法,因为佛法本来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落实。但也会适时的佐证经论,让你了解,这些说法不是空穴来风。
 本书内涵是从佛陀的基础教诲出发,就是所谓的「苦、集、灭、道」四圣谛,这是所有佛法学者公认的核心内容。从生活中展现佛法核心思想,帮助读者釐清宗教误区,这是这本《辩经 辨人生》的意义。
 本书分成十六章,讨论关于解脱、无常、烦恼、欲望、信心、无明、道德、戒律……等议题。每一章分别有故事或前景导入、社会与生活问题讨论、佛法经论引用与解释、相似概念釐清等,最后还有每一章主题的问与答。
 可能有人会认为:为什么佛学常讲「苦」呢?会不会太悲观了啊?
 其实人生有「苦」是事实,这无关负面思考,只是面对现实而已。佛陀透过非常敏锐的分析与认知,观察到许多人生的实相,这是观察的结果,不是想像的哲学。
 如果想要让我们的心能够进行观察,那么「追求内心的自由」是非常重要的,透过内心稳定而自由的状态,让我们能够随心所欲地控制自心来进行观察。但这个心理上的自由只是手段,不是目的。透过内心的自由,我们更了解与懂得人生的实相,才有可能真正终结痛苦。

【内容特色】
    作者为大宝法王亲自指导、九○后的佛学学者,以生活化与年轻化的笔调,诠释佛陀最基本的教法。
    「辩经」是作者在西藏佛学院训练出来的专业之一,本书取「辩经」的精神,强调学佛重在认知的训练,训练你的辩思与觉察能力。
    本书主轴是佛法中纯粹的根本——四圣谛。以现在化、生活化的方式,清楚「辨人生」,引你将佛法落实在日常生活中。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卓仁谦
九○后熟悉汉、藏、梵、英四语的佛学学者。十三岁就到印度专业学院(RDI,Rigpe Dorje Institute)留学,学习藏文和梵文。由于天资聪颖,赴印的第三年,就成为噶举学派之中最有名的辩论者,也是唯一的华人。第四年离开了学院,出任学派中的教育顾问。之后辗转到日本学习一年,然后返回台湾,教导一群硕士、博士生藏文与佛学。
目前亦担任藏传佛教噶举派在印度与尼泊尔、不丹所有佛学院的教纲管理组织——教学部编辑组成员,身为唯一的华人、在家人与最年轻的成员,与学派内一时之选的藏人学者们每年开会,共同规画着教派的学习计画。且受大宝法王亲自指导,进行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的研究,并为法王在2016年、有史以来第一场中文讲座,出任撰稿人一职。
罗卓仁谦擅长以佛学回应世界,宣扬辩思与觉察的能力的重要性。因有藏文与汉文佛学文献的底蕴基础,加上惯于用逻辑思辨和实修经验的综合,努力推动「佛法影响世界」这个主轴,积极参与许多对社会有影响的活动,亦担任「The New Lens关键评论」网站专栏作家、《GQ》网站风格评论专栏作家。

罗卓仁谦:https://www.facebook.com/lodrorinchen
PRESSPLAY即时佛法学习平台:https://goo.gl/8p4pPq
Line:罗卓仁谦


图书目录

作者序/予岂好辩哉
01 如果有一天,你永远死不了……
02 维持现状,会被淘汰
03 是眼睛看到,还是大脑看到?
04 混乱的情绪刺激,才是活着
05 爱,是本能
06 上瘾的真相
07 想成为,还是想依靠?
08 规范,是人的优势
09 控制别人,不如了解自己
10 看清楚,不要被骗了
11 不是因为对错,是因为冷热
12 为自己、为现在,活着
13 想像力的藩篱
14 了解真相,就不需要压抑
15 一二三,木头人
16 走着走着,走向究竟

图书序言


〈作者序〉予岂好辩哉


简单讲,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要釐清很多人对佛法的误解,以及许多会让人脑充血的一知半解。在台湾,不管你是不是佛教徒,社会上经常把民间信仰、外道的知见与佛法混在一起,如果是这样,干脆不要信佛教还比较安全吧!

「辩经」是我在西藏佛学院训练出来的专业之一。但在《辩经 辨人生》这本书里面,其实没有使用艰深的佛学名词,反而是以比较生活化的方式表达我的看法,因为佛法本来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落实。我的立场是从佛陀的基础教诲出发,就是所谓的「苦、集、灭、道」——四圣谛,这是所有佛法学者公认的核心内容。从生活中展现佛法核心思想,帮助读者釐清宗教误区,这是这本《辩经 辨人生》的意义。

现在的人学佛有两种状况。一种人是只追求出世间那部分,没办法把佛法用于日常生活中,好像只有厌世、出世,对现实生活缺乏关怀和关联。这样只会让佛教的影响力愈来愈小。另一种人刚好相反,他们把佛法与社会主流联结。比如说,佛法某个概念或禅修、冥想等是现代人可用的,就把这些东西拿来操作,不符合现代人主流概念的就弃之不顾。这是把佛法当自助餐吗?

不混杂其他东西,以纯粹的佛法来回应跟解决许许多多日常生活会遭遇到的议题,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佛法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生活问题,大到以一个国家来说,如果人民与人民之间都有分享、慈悲的观念,而不只是个人欲望与利益考量,这样就可以提升人民道德、守法的精神,甚至让整个社会结构更健康,国家更强大。小到对个人的情绪问题、思考能力、观察力及敏锐度等等,都有莫大的助益。这些议题,佛法已经剖析讨论了几千年,绝对有让你满意的解决方案。

几千年以来,佛法在传播发展的过程中,难免融合了一些当地文化民俗元素,遮盖了原来纯粹的法教意义,这样就太可惜了!就好像一杯茶,原本已经淡香优雅且甘甜清冽,却加入太多的糖、奶精,味道变得太甜太腻,甚至变难喝了!但我们不能否定,这杯茶原本纯粹的美好。

四圣谛就是佛法中纯粹的根本。佛陀教导的四圣谛,让我们认知何谓苦,如何改变苦的原因,以及苦结束之后还剩下什么,更进一步说明「如何超越苦」的实践步骤。这些都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是现在对佛法的观念,常常脱离了生活,好像一定要在生活以外硬要挤出时间才能学习佛法,好像佛法是很神圣的、脱俗的东西。事实上,我们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佛法,而且佛法的效益更胜种种治疗课程或心理冥想。

传统的方式把佛法与世间生活区分成两种独立的生活型态,但是正确方式是:在同样的生活型态里,用不同的方式活出生命的精采。这才是佛法的精髓吧!
我很感谢生命中三位重要的老师。第一位是大宝法王噶玛巴。第二位是我佛学院的老师,藏文称为堪布。他是印度人,十八岁才开始学习藏传佛教,但后来却成为我们学派里举足轻重的大堪布;十八岁才开始学习却可以达到这样的成就,对我来说是很大的鼓舞。最后一位是我在台湾学习日本佛教的老师,他是心理学家,以心理学专业和现代生活为基础去学习佛法,他的动力和热情,是我现在推动佛法教学最大的典范。

在人世间推动佛法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必须有极大的热情和耐力,我在这三位老师的身上都看到这个特质。虽然他们有不同的背景与人格特质,比如说:不一定拥有最完备完美的佛法知识;又或者只要是人,都会有自己的生命挣扎和抉择。但我的老师们对佛法的热情与虔诚,都足以成为推动佛法教育者的典范。
我感谢他们帮助我了解佛法纯粹的美好,希望大家都有机会喝到不加糖和奶精的茶,然后发现这杯茶原来这么好。这是不用辩论的。

罗卓仁谦
二○一七年七月在台北

图书试读

Ch 1 如果有一天,你永远死不了……
 
[解脱]
 
我的青少年时代,大部分的时光都是住在印度东北方一个名叫涅欧拉(Neora)的国家公园中一座传统的藏传佛教学院里,学习藏文、佛学、印度逻辑、认知学等等。
 
在那边读书的日子很辛苦,我们三餐几乎都是鹰嘴豆磨成的清汤配白饭,白饭里还三不五时有小石子,要是吃饭吞得太急,或是忙着跟同学聊天,一不小心就会咬崩了牙齿。
 
一般来说,印度的电力都还算稳定(这是相对于尼泊尔来讲的,尼泊尔有所谓的例行性停电,一年最顺利的季节中,一天也大概只有十小时有电吧,但这也是二○一○年左右的事情了)。但是我们学院位在深山之中,而从最近城镇的发电厂连接来的电线,并不是埋在地底下,而是高挂在天空中,一路拉了几十公里到学院,以及学院外围的村子来。
 
印度雨季为期很长,特别是学院所在的深山,海拔特别高,而国家公园中又有很多树,往往在一、两天持续不断的大雨后,就会有树木倒了下来、压垮了某一段的电线……然后就停电了……
 
印度人效率已经够慢了,更何况是印度政府,光是修好一段垮掉的电线,大概就要花上三到五天的时间,然后又会有另外一段被压垮……
 
所以我们一到晚上,要读书就得真的「囊萤映雪」,各出奇招。可是考量到常常下大雨,没办法一直在户外照着月光看书,所以我们就发明了一套进阶版「点香阅读」,具体来说,就是:点一支香,然后用香上面那红色的一点光火,非常靠近着书本上一行一行的字来阅读。
 
为什么不点蜡烛?
 
因为这种民生用品,我们得到直线距离三十公里左右以外的地方,才买得到。
 
研究学问让我很开心,特别是藏传佛教的学院中非常盛行辩论。与西方辩论制度不一样的是,这种制度里面只有一个攻方跟一个守方,攻方必须按照一个规定好的方式,来铺陈他的质问,而守方只能回答「是」、「不是」,没有闪躲的空间。
 
我们学院的学风很盛,虽然整个学院只有一百多人,但几乎都是各个地区的代表与精英。表订时间上,我们每天必须辩论三小时,最晚到晚上九点就结束了一天的作息,但没有人会在晚上九点回房休息,大家都会留下来继续辩论,持续辩论到晚上十一点多,才会冒着大雨跑回房间。
 
求学很快乐,但生活很辛苦,我们三不五时还会轮流被排到去赶牛、砍柴。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