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禅

有一天,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禅宗
  • 佛教
  • 心灵成长
  • 自我提升
  • 哲学
  • 冥想
  • 生活智慧
  • 顿悟
  • 人生感悟
  • 平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禅是一枝花。为什么?

  禅起源于「拈花微笑」。昔时,灵山法会之上,释迦牟尼佛默然无言,拣起座前一朵花,对着众人一转。众人不识其意。迦叶尊者在旁忍不住,破颜微笑。释迦牟尼佛于是开口:「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禅于是出世了。

  禅微妙,禅不立文字,禅是别传,禅实相无相,乃是以心接心之物。但一如「指月」,要人见月,不得不以指点醒,「指」是必要的,于是有了话头、有了公案、有了参究、开示,乃至有了一本又一本的语录,但实在都是指向月亮的那根手指而已。禅难吗?可以逗弄玄虚者,本来多不难。尤其回归本质,回归那一朵花的话。捻花微笑的霎那,未必即参得最高禅道,却足以让人心平气和,领略静好。——资讯爆炸,时时竞逐外物、抓兔跑鹿的今日,禅,是一种需要。

  杨惠南教授退休后,也翻看禅籍,于众多公案中,拣出与花相关的99则公案,一一指点,寄望引人见月,得知静好。为让明月更显,傅月庵又从日本国会图书馆找来种种花谱,为公案添颜色,再多一指头,加上杨雅棠装帧设计,又添一指。三指同向,目的则一:

  数位时代里,禅离你更近,起身推椅而出,月亮就在那里!
 
《星尘挽歌:宇宙的终极奥秘与文明的黄昏》 类型: 硬科幻/太空歌剧/哲学思辨 作者: 艾莉亚·维恩 出版社: 寰宇之声(虚构) 出版日期: 纪元347年,星历32年 --- 【书籍核心梗概】 《星尘挽歌》并非关于个人心灵的探寻,而是关于尺度的史诗。它聚焦于一个宏大而令人敬畏的时代——“大寂静纪元”的开端。当宇宙中所有已知智慧文明的物理学定律与熵增法则达到不可逆转的临界点时,生命、意识和时间本身都面临着被稀释、被抹除的命运。本书描绘了最后一批跨星系文明联邦——“赫利俄斯联盟”——在面对宇宙热寂的终极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壮丽、绝望与不屈。 【详细内容介绍】 第一部:熵的阴影与最后的光芒 故事始于“赫利俄斯联盟”的中心星系——奥林匹斯穹顶。这是一个由无数代进化而来的超智慧生命体构筑的文明联合体,他们掌握了操纵时空、能源提取的巅峰技术,甚至能够短暂地逆转局部宇宙的熵增。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便是最强大的计算也得出了相同的、冰冷的结论:宇宙的能量正在均匀化,信息的有效梯度正在消失。 主角团并非传统的英雄,而是三位不同种族、不同职能的“遗忘工程师”: 1. 泽农·卡尔(Xenon Kahl): 一位来自古老硅基文明的“时空结构师”。他毕生致力于“时间织补”技术,试图在微观尺度上制造出能够自我维持的“局部时间泡”,以保存文明的知识核心。他面对的是技术瓶颈和同僚们的悲观主义。 2. 莉雅丝(Lyra S): 一位人类血脉的最后继承者,但她的意识已经被上传至量子网络,拥有近乎无限的并行处理能力。她负责“信息压缩”——将数万亿年的文明史压缩成一串可被未来(如果存在未来)接收的最小信息包。她的挣扎在于,如何在压缩的过程中,保留“意义”而非仅仅是“数据”。 3. 魁萨尔(Que'thal): 一位类虫族文明“群涌者”的最后发言人。他的种族以庞大的数量和无私的协作著称,但面对宇宙的寂灭,个体价值的意义变得模糊。他领导着“方舟计划”——将生命基因序列植入到能够穿越虚空、抵抗时间侵蚀的纳米结构中,进行一次近乎随机的“播种”。 第二部:星际遗迹与“黑潮” 随着联盟核心能源的衰竭,星系间的通讯开始中断。黑暗不再是物理上的虚无,而是由能量枯竭导致的“信息黑潮”——一种缓慢吞噬着光线、引力和存在本身的不良状态。 泽农带领着一支小型勘探队,前往被称为“创世之锚”的古老超结构。传说中,这是第一个跨越星系文明留下的遗产,可能蕴含着超越现有物理学范畴的“反熵”原理。 在旅途中,他们遭遇了数个已经完全放弃抵抗的文明残骸。有些文明选择“宏伟的退场”——在恒星核心制造一场壮丽的、可被观测的超新星爆炸,以最大化地将能量释放出去,完成最后的“存在宣言”。有些则选择了“完全的静默”——将自身意识上传至一个绝对稳定的量子态,等待永恒的虚无。 书中的高潮之一是泽农团队发现了一个被“黑潮”侵蚀的行星系。在那里,他们找到了一个自称为“守门人”的非生命体。这个实体并非生物,而是一个由纯粹逻辑构成的算法集合,它一直在执行一个单一任务:阻止任何试图利用宇宙基本法则进行“作弊”的行为。 守门人认为,宇宙的终结是其存在的必然和完美的结果,任何延长或逆转的行为都是对“宏大叙事”的亵渎。 第三部:超越“存在”的维度 莉雅丝在赫利俄斯核心,面临着“信息黑化”的威胁。她必须做出最终抉择:是保留文明的全部细节,却可能因信息冗余而无法被“播种”的载体摧毁;还是只保留最基础的“火花”——文明对“美”、“爱”和“提问”的冲动,而舍弃掉所有历史和技术细节。 在与泽农的最后一次量子通讯中,他们不再讨论物理学或工程学,而是转向形而上的辩论:如果宇宙的终点是均匀的、永恒的寂静,那么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所有复杂性、所有爱与痛苦,是否在物理上是“零和”? 魁萨尔的“方舟计划”进入了最后的部署阶段。他决定,与其寄希望于遥远未来,不如将“播种”的行动本身,视为对“意义”的最后肯定。他启动了数以亿计的纳米信标,它们并非承载文明的蓝图,而是携带了“不屈服的尝试”这一概念的编码。 最终的结局是开放且沉重的。赫利俄斯联盟没有“拯救”宇宙,因为那是徒劳的。他们所做的,是将一个“关于努力的记忆”投射到了宇宙的边界。在“大寂静纪元”彻底降临的那一刻,所有的光芒熄灭,所有的信息归零。 本书的最后几页,不再是叙事,而是对宇宙背景辐射的模拟数据流。在绝对的黑暗中,读者能感受到曾经存在过的、无数次尝试和失败的微小回响——那不是希望,而是对“曾经发生过”这一事实的最高敬意。 【主题探讨】 本书深入探讨了以下宏大主题: 1. 尺度的残酷性: 个人生命在宇宙时间尺度面前的绝对微不足道,以及文明试图抗衡这种尺度的徒劳挣扎。 2. 信息的本体论: 知识、记忆和经验的本质是什么?当承载它们的物理载体消亡时,“意义”是否依然存在? 3. 终结的哲学: 接受必然的终结,是否比盲目地追求无限延续更具智慧和尊严? 4. 超越生存的价值: 在没有观众、没有未来的背景下,追求“美”或“真理”的行为本身,是否构成了终极价值? 《星尘挽歌》是一部献给所有仰望星空者、思考存在意义者的作品。它不提供安慰,只提供了一次对宇宙最冷酷真相的、无比壮丽的凝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惠南


  杨惠南,笔名杨风,台湾台中清水人。印顺法师的俗家皈依弟子。曾任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精研禅宗哲学、印度哲学史、三论宗哲学、天台宗哲学、台湾佛教等,撰有学术着作多种。退休后,悠游林下,以绘画、摄影、写作自娱。以笔名「杨风」撰成诗集、小说多种,精微探讨「同志」情感种种。
 

图书目录

1.花烂缦。景暄妍。
2.春光烂熳花争发。
3.落花流水里啼莺。
4.花雨阑珊方寸深。
5.无影树栽人不见,开花结果自馨香。
6.野花啼鸟一般春。
7.牡丹花下睡猫儿。
8.一夜落花雨。满城流水香。
9.樟树花开盛。芭蕉叶最多。
10.桃红李白蔷薇紫。
11.夭桃红杏。一时分付春风。
12.摘杨花。摘杨花。
13.铁树开花。雄鸡生卵。
14.深院桂花残。
15.竹门斜掩半枝花。
16.落花流水恁他唐突。
17.雪里梅花春信悉。
18.落花三月子规啼。
19.一日看尽长安花。
20.只将一霎蔷薇露。
21.春风吹落桃李花。
22.春风吹落碧桃花。
23.吹落桃花三四枝。
24.芦花影里弄明月。
25.风从花里过来香
26.桃花雨后已零落。
27.自从一见桃花后。
28.蝶恋芳丛对对飞。
29.鹧鸪啼处百花香。
30.优昙花发火中春。
31.牡丹一日红。
32.笑入芦花万顷秋。
33.春风三月华草香。
34.冰河发燄,铁树花开。
35.柳絮飘风,杏花沐雨
36.荷花开水面。荔子映山红。
37.闲对寒梅几树花。
38.百花丛里跃鞭过。
39.暗香已在梅花上。
40.夹路桃花风雨后。
41.落花小雨酿春寒。
42.不见芦花对蓼红
43.野花啼鸟一般春。
44.忽闻巖桂送幽香。
45.但见落花随水去。
46.供佛懒拈花。
47.怨杀月明花下影。
48.夜来一阵落花雨。
49.春风未放百花开。
50.见说洛阳花似锦。
51.昨夜五更风。吹落桃花片。
52.纷纷桂子散天香。
53.薝卜花开满路香。
54.花开铁树泥牛吼。
55.象王行处百花红。
56.芳花丛里不措一足。
57.寒巖古木璚花春。
58.花开芒种后。
59.飞出芦花不见踪。
60.华开五叶。香徧大千。
61.黄花满圃。
62.山花瞎人眼。涧水毒人耳。
63.花落月沉。是箇甚么?
64.花灿烂。日轮红。
65.澄澄性海沤花息。
66.梅花处处喷清香。
67.春回花发不萌枝。
68.弄花香满衣。
69.不待春回花自开。
70.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
71.夜深依旧宿芦花。
72.日照榴花红灼灼。
73.雪夜梅花颔春早。
74.十里桃花血满红。
75.山花开似锦。
76.两岸芦花里。清风引白鸥。
77.花发东风见故人。
78.象王回顾落花红。
79.风从花里过来香。
80.春风处处花成锦。
81.二月桃花在处红。
82.山花似锦碧巖前。
83.夹路桃花风雨声。
84.月下三花树。峰前双桂枝。
85.相逢刚道桂花香。
86.半檐斜日落庭花。
87.月晒梅花千树雪。
88. 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
89. 石榴花发透帘明。
90. 满地松花食有余。
91. 溪花不耐风霜苦。
92. 落花乱点莓苔色。
93. 始从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94. 及至花开又吹落。
95. 鸟啣花落碧巖前。
96. 落花芳草伴啼莺。
97. 空生巖畔花狼借。
98. 花药栏,莫颟顸。
99. 明月芦花君自看。

 

图书序言

序文╱傅月庵
  
  禅是一枝花。为什么?
  
  禅起源于「拈花微笑」。昔时,灵山法会之上,释迦牟尼佛默然无言,拣起座前一朵花,对着众人一转。众人不识其意。迦叶尊者在旁忍不住,破颜微笑。释迦牟尼佛于是开口:「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禅,于是诞生了。
  
  禅微妙,禅不立文字,禅是别传,禅实相无相,乃是以心接心之物。但一如「指月」,要人见月,不得不以指点醒,「指」是必要的,于是有了话头、有了公案、有了参究、开示,乃至有了一本又一本的语录,但实在都是指向月亮的那根手指而已。禅难吗?可以逗弄玄虚者,本来多不难,却往往被人想难了,尤其假如将「禅」客观化,当成一门学问或知识去研究,便不免发生玲木大拙与胡适先生,各禅其禅的论战。禅,语默皆不是,打到头破血流也没个究竟。
  
  禅,无门关也。无门,哪来的关?处处逗漏,看似矛盾,却自有一片广阔天地。你没有手杖,禅却要抽走你的手杖;你有手杖,禅却要再给你一根。这是什么道理?看来很是玄虚,实则真没那么高明,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皆是。重点是,一切得回归本质,回归那一朵花、那一个微笑。捻花微笑的霎那,未必即参得最高禅道,却足以让人心平气和,领略静好。──资讯爆炸,时时竞逐外物、抓兔跑鹿的今日,禅,是一种需要。
  
  我与禅有缘。十七、八岁得缘相识,公案当作闲书看,有趣耳。
  
  三十三、四岁时,人生陷入困境,读书读太久,读到老父老母难卸重担,读到女朋友都跑了。思前想后,觉得自己实在是个「读册读在尻嵴坪」、「读越多,心越硬」的家伙。满心惭愧,却不知何去何从?彼时离家独居,写了一半的论文,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每天都想写,每天都写不了。成天睡觉看小说,坐觉无何消白日。时间很多,心却不定。
  
  想了很多振作方法,包括到禅寺报名禅训。结果,坐也坐了,打也打了,却不相亲,迢迢有距,一片漆黑。有一回,百无聊赖,又跑去寺里拜佛,拜来拜去拜不出名堂。中午了,到食堂蹭饭,堂内禁语,一群人默默喫着。取汤时,我不知在想什么,竟然把碗掉进汤锅里,「叭~」一声,一整个吓醒,低头一看,汤水里一张面目晃啊晃,愣了一下后,彷彿若有光,当下明白了一些什么,遂镇定地拿起汤勺把碗捞起……。
  
  过了不久,梅子成熟季节,弃学潜逃,当编辑去了。半年之后,学校打电话来叫我复学,否则要被退学。我笑着说:「那就退吧!」
  
  杨惠南教授是我的老师,台大滥竽时,曾旁听他的佛学课。他是禅家,主客老打成一片的老参。退休后,画画、摄影、写诗、写小说,闲也翻看禅籍,任性随意拣出与花相关的一百则,一一指点,寄望引人见月,得知静好。这书不太好编,公案无门,需要耐心。为了让明月更显,遂找来种种古花谱,又请杨老师画作,为禅添颜色,加上老友杨雅棠摄影、装帧设计,始见模样。──因为是禅,所以用「十牛图」整辑,而不标示;图片则随缘摆弄,顺其自然,更不加图说。或有人指正:「图错了!」则恐喫三十棒!
  
  《有一天,禅》。「有一天」是昨天、今天、明天;「禅」则一直是禅,叽叽叽叫个不停,叫出了一朵又一朵的花。谢谢杨老师,让我有机会编辑此书,并嘱咐我写这序文,述说时节因缘种种,深望有更多人因此一方便之门,得入禅天禅地。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有一天,禅》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有点好奇,又有点小小的期待。你知道吗,有时候我们觉得生活好像一直在原地打转,每天都是差不多的事情,日复一日。我总在想,有没有什么东西,能像一把钥匙,轻轻一拨,就能打开我们内心深处那扇沉睡的门?这本书的名字,恰恰戳中了我的这个点。我脑海里浮现的是,一个平常的日子,太阳可能不那么明媚,甚至有点阴沉,然后突然之间,有什么事情发生了,或者只是一个念头闪过,就让人顿悟了。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那种感觉,不是那种戏剧性的情节,而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改变。就像我在阳明山上散步,突然间看到一株不知名的小花,在石缝里倔强地绽放,那一刻,你会觉得,原来生命可以如此坚韧而美丽。这本书,我猜它不会讲太多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些很生活化、很贴近人心的故事,慢慢地触动你。也许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许是关于如何面对失落,又或者是关于如何享受简单的快乐。我期待着,它能让我看到,在最平凡的日子里,也能藏着最深刻的哲理,让我们在不经意间,遇见那个一直渴望的、更加平和的自己。

评分

光是看到「有一天,禅」这个书名,就让我想起好多好多关于台湾这片土地上,那些隐藏在山林小径、古厝老街里的禅意。我一直觉得,台湾有一种很独特的宁静感,不是那种刻意营造出来的,而是从土地里渗透出来的。比如,清晨 when the mist hugs the mountains,或者傍晚 when the fishing boats return to the harbor,那种自然的律动,本身就带着一种禅的智慧。这本书,我还没开始读,但光凭名字,就勾起了我很多画面。我脑海里浮现的是,在某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坐在自家小院子里,面前放着一杯阿里山高山茶,然后翻开这本书,让思绪随着文字一起飘向远方。或许,书中会描绘一些我熟悉的生活场景,比如夜市里那碗热腾腾的蚵仔煎,或者庙口那熟悉的诵经声,但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解读,从中找到生活本身的智慧和力量。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带我重拾那些被日常琐事掩埋的宁静,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和周遭的世界。我知道,真正的禅,不在书本里,而是在生活里。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生活中那个温柔的提醒,让我在忙碌的奔波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刻「有一天,禅」。

评分

看到《有一天,禅》这个书名,我当下就联想到那些台湾特有的静谧时刻。比如说,在大溪老街,漫步在古老的石板路上,听着远处传来的戏曲声,感觉时间都慢了下来。又或者,在垦丁的海边,看着海浪一波又一波地涌上来,然后又退去,那种自然的起伏,就像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个人很喜欢这种带有哲思的书籍,特别是当它们能够结合我们日常的生活经验时。这本书,我还没有读,但从名字的意境来看,它应该不像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探讨,而是更倾向于一种生活化的体悟。我脑海里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闲适的午后,泡上一壶普洱茶,找一个舒适的角落,然后翻开这本书。我期待着,它能描绘出那些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可能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禅”的时刻。也许是关于一位老奶奶在巷口静静地晒太阳,眼中闪烁着看透世事的智慧;也许是关于一位年轻人在迷茫中,偶然的一次顿悟;又或者是关于一次简单的户外活动,让我们重新感受大自然的呼吸。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很自然、很温和的方式,引导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禅意,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找到那份宁静与平衡。

评分

《有一天,禅》这个书名,真的很有味道。它让我想起,在台湾的某个角落,可能是一个隐藏在山间的茶园,或者是一个海边的小渔村,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美好。我本身就对带有东方哲学意味的书籍很感兴趣,尤其是当它们能够触及到我们内心深处的共鸣时。这本书,我虽然还没翻开,但它的名字就已经勾起了我无限的想象。我仿佛看到,在一个寻常的日子里,生活中的某个瞬间,突然间闪烁出一种特别的光芒,那种感觉,就像是拨云见日,豁然开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那样一种状态,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也许是书中描绘了一些台湾特有的风土人情,比如某个庙宇的宁静,或者是一场不期而遇的雨,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我期待着,它能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细节,让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也能发现那些不凡的智慧。这本书,我相信它会像一位老朋友,温柔地陪伴着我,在人生的旅途中,给予我一些启发和慰藉,让我在喧嚣的世界里,也能找到内心的安宁。

评分

一看到「有一天,禅」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就蹦出了好几个画面。我想到了,在台湾的乡间,清晨时分,露珠还在草叶上闪烁,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的香气,那种纯粹又静谧的感觉。又或者,是在一个宁静的夜晚,抬头仰望星空,感受宇宙的浩瀚和自身的渺小,那种超脱一切的宁静。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我猜它不会是那种枯燥的理论书籍,而是更偏向于通过一些故事或者生活化的场景,来传递一种禅的智慧。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去发掘那些隐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禅”意。也许是关于一次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也许是关于一次与陌生人的温暖互动,又或者是关于一次对内心深处的探索。我希望,它能够在我感到迷茫或者焦虑的时候,给我带来一丝清凉,让我能够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力量。台湾有很多这样充满禅意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把那种感觉带给我,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那种独特的宁静和智慧,就好像在某个平凡的日子里,突然间遇见了那个更好的自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