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安自在(修订版)

轻安自在(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生活哲学
  • 心灵成长
  • 情绪管理
  • 自我提升
  • 幸福感
  • 正念
  • 减压
  • 人生智慧
  • 个人成长
  • 积极心理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李焯芬教授撰写的佛理小品集,分为三编,即智慧编、自在编、慈悲编。作者以浅白的语言融佛理智慧于故事中,旨在以小见大,教化人心。

  本书自2009年推出后,一直深受读者喜爱。本次修订加入李焯芬教授关于「智慧」、「自在」、「慈悲」的心得分享,并特别收录常霖法师皈依后拍下的摄影作品,祈望可令读者可在悠然意境中品味故事和哲理,得以放下执着,自然自在。
 
《静水深流:在喧嚣中锚定内心的指南》 导言:现代生活的迷航与内在的呼唤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无尽信息流、高速运转的工作节奏和持续的社会比较所裹挟的时代。电子屏幕的微光、社交媒体的喧嚣、职业发展的焦虑,共同构建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我们的注意力牢牢吸附在外在世界的起伏跌宕之中。许多人发现,尽管物质生活在不断丰富,内心的宁静感却日益稀薄,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我们远离自我,迷失在外界的喧嚣之中。 《静水深流:在喧嚣中锚定内心的指南》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僵硬的“成功学”公式,也非描绘一个不切实际的乌托邦式平静。它是一次诚恳而深入的对话,旨在引导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习如何在风浪中保持平衡,如何在繁忙的日常中为灵魂开辟一处栖息之地。 第一部分:认清喧嚣的本质——我们为何感到不安? 本书的第一部分,深入剖析了现代人焦虑的根源。我们探讨的不是简单的“压力大”,而是更深层次的心理机制。 1. 注意力的稀缺与碎片化: 现代科技如何重塑了我们的大脑回路?我们讨论了“持续性局部觉知”状态对深度思考和情绪稳定性的侵蚀。书中用一系列生动的案例说明,当我们习惯于不断地切换任务时,大脑便失去了“深度潜水”的能力,导致我们既无法高效工作,也无法真正放松。 2. 自我叙事的陷阱: 现代社会鼓励我们将生活构建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供他人评判。我们分析了“表演型人格”在社交媒体时代的膨胀,以及这种外部驱动力如何让我们越来越依赖他人的反馈来定义自我价值。当外部评价不再积极时,内在的自我认知便会瞬间崩塌。 3. 永不满足的驱动力: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我们探究了人类追求“更多”的内在冲动。这种冲动在古代是生存的保障,但在现代却演变成无休止的欲望循环。书中详细阐述了“享乐适应”(Hedonic Adaptation)的原理,解释了为什么新车、晋升或假期带来的短暂喜悦会迅速消退,使我们不得不追逐下一个刺激。 4. 时间感的扭曲: 我们如何感知时间流逝,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静水深流》探讨了“前瞻性焦虑”和“回顾性懊悔”如何占据我们的心智,使我们无法真正停留于“当下”。我们详细描绘了时间被“量化”和“商品化”的过程,以及它如何让我们对“浪费时间”产生病态的恐惧。 第二部分:重建内在的锚点——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权 认识到问题所在后,本书的第二部分着手提供一套系统、可操作的方法论,帮助读者构建稳固的内在支撑系统,不再随波逐流。 1. 觉察的艺术:从被动反应到主动选择: 我们将“正念”(Mindfulness)的实践提升到更日常的层面,强调它不是盘腿打坐,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书中提出了“三秒暂停”原则,教导读者在接收外界刺激和作出反应之间,创造一个微小但关键的间隙,从而夺回选择权。 2. 边界的建立与维护: 真正的平静,往往源于清晰的界限。本书提供了详细的指南,教导读者如何在人际关系、工作要求和个人需求之间划定健康的界限。这包括“优雅地说不的艺术”、“电子设备宵禁”的实践,以及如何区分“负责”和“过度承担”的微妙差别。 3. “足够”的哲学:重估价值体系: 我们深入探讨了斯多葛主义(Stoicism)和东方哲学中关于“知足”的智慧。书中提供了一套“价值审计”工具,帮助读者清晰地识别对自己而言真正重要的核心价值(如关系、健康、学习),并系统性地削减那些与核心价值不符的活动和承诺。当生活重心回归“足够”时,紧迫感自然会消散。 4. 恢复深度连接:人与物、人与自然: 在碎片化的时代,深度连接成为奢侈品。本书鼓励读者重新投入到需要持续专注的活动中,无论是烹饪、园艺、阅读长篇著作,还是进行一项手工艺。这些活动能重新激活大脑的“心流”状态,带来深层次的满足感,而非短暂的刺激。同时,我们详细论述了与自然环境的接触,如何物理性地降低皮质醇水平,重置我们的神经系统。 第三部分:在不完美中前行——将平静融入生活肌理 最终,本书旨在强调,追求平静并非意味着消除所有的挑战,而是学会与人生的起伏共舞。 1. 拥抱“有质量的摩擦”: 我们探讨了为何“无聊”和“不适”是创造力和成长的必要条件。真正的成长往往发生在舒适区之外的边缘地带。本书教导读者如何将那些令人感到不适的时刻,视为自我深入学习的机会,而不是需要立即逃离的灾难。 2. 修复与内在的对话: 许多内在的混乱源于我们压抑或忽视了负面情绪。书中提供了温和的自我对话技术,帮助读者像对待一个受伤的朋友一样,去倾听和接纳自己的恐惧、愤怒和悲伤,而不是与之抗争或否认。这种接纳是内心真正整合与稳定的基石。 3. 建立“复原力的习惯”: 最后的章节聚焦于习惯的复利效应。我们关注的不是宏大的改变,而是那些每天只需几分钟,却能持续累积的微小习惯——例如每日的感恩日记、睡前的“思绪清仓”,以及每周一次的“数字排毒”。这些习惯如同水滴石穿,最终将支撑起一个坚韧而柔韧的内心结构。 结语:你的平静,是你的力量 《静水深流:在喧嚣中锚定内心的指南》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从外界的追逐中回转,发现内心深处那片从未干涸的源泉。真正的力量不在于你征服了多少外部世界,而在于你如何守住了自己的内在领地。当你学会聆听静水深流的声音时,外界的喧嚣便不再是噪音,而只是背景音乐。通过实践本书中的智慧,你将发现,最深刻的自由和自在,早已在你之内,等待被唤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焯芬


  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馆长、香港珠海学院校监。着作有:《应当如是》、《心无罣碍》、《活在当下》、《禅是一朵花》、《水的反思》、《佛智今用》、《轻安自在》、《悲智愿行》、《走出困境》、《活好当下》、《爱在当下》、《快乐自在》、《安忍精进》、《逆境中的从容》、《有佛法就有办法》、《文明的足音》、《求索之旅》等。

摄影师/常霖法师

  俗名叶青霖,香港理工学院(今理工大学)设计系毕业,「香港专业摄影师公会」创会及荣誉会员,从事摄影专业三十余年。2010年依台湾果如法师座下剃度出家,目前于世界各地,以生活融合禅修的方式接引禅众,希望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图书目录

智慧编
和谐老人   2
调养怒中气   4
人天不二   7
养心如养花   9
另类地狱   12
障碍   14
别把烦恼带回家   18
善用生命   20
乌云背后有阳光   22
弦论与缘起说   26
「无常」背后的因缘   28
时间的考验   30
境由心生   34
人贵乎诚   36
理直气和   39
见好就收   41
命运之船   44
苦与乐   46
幸福的真谛   50
上善若水   52
庐山烟雨浙江潮   56
一半一半   60
忍辱法门   64
舍得   69
掉了诚信以后   72
分别心   76
淡有淡的味道   80
诚实也是一种智慧   82

自在编
境随心转   86
调心法门   90
环保从自己做起   94
烦恼只留五分钟   97
路曲心直   100
享有和拥有   104
学会低头   108
应当如是   110
恩典是别人的多   112
命运在自己手中   116
活好每一个今天   120
笨拙的天才   122
寓工作于娱乐   124
大自然与天灾   128
认识自己最难   131
水车与水   134
得失之间   136
盛名之累   140
顺其自然   142
烦恼缠身   144
心中的堰塞湖   148
双重损失   150
白纸上的黑点   152
做自己最合适的   156
享受生命的过程   158

慈悲编
勿以善小而不为   162
惜缘惜福   164
吃亏是福   166
最终得分   170
考验   172
赞美的力量   175
快乐的钥匙   176
飞行员的宽容   180
怨恨循环   182
感恩心   185
爱能生爱   188
燃点生命的烛光   192
善之花   194
茶与酒的对话   199
珍惜眼前人   202
代沟   207
致富之道   210
一念之间   214
忍者无敌   217
跨越仇恨   220
心香   224
爱情也要加油   226
赞美如药   230
给人鼓励   232
不能分享的快乐   236
敬畏生命   238
留有余地   240
唐山与汶川   242
给人希望   245
不打妄语   248
忘我境界   252
同体大悲   254

图书序言

修订版序

  现代社会的生活和工作压力都很沉重,在我们的香港尤其如此。我们大学的毕业生,出来社会工作之后,鲜有朝九晚五这回事。晚上七点、八点下班是常有的事;九点、十点才回家的也不少。回到家中亦不代表完全的「放工」、「放松」。有人在家中仍要用手机或电脑继续工作。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压力。

  生活在这样一个高压的环境底下,如果我们仍能保持轻松舒坦,那该是多美的事。人如能坦然面对压力,乃至舒缓压力,就会感到「轻安自在」。这对维持自己的免疫力及身体健康亦大有裨益。这本集子中的生活小故事,或许能让大家有所感悟、有所反思,从而让自己更坦然地面对周边种种的压力,达到这个「轻安自在」的境界。

  先说说「自在」。我们偶尔听到有人说:「平常心对待之。」人生路上难免有些起落,有顺境也有逆境。如何才能以「平常心」坦然地面对逆境,让自己仍然有自在的感觉?佛家认为:人要活得自在,首先要有些智慧。佛经中有一篇较有名的经典,叫「心经」,才二百六十个字。经文中的第一段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观自在菩萨,亦即是大家熟悉的观世音菩萨,大乘佛教里的菩萨,有慈悲的一面,亦有智慧的一面,因此称为「悲智双运」。菩萨现慈悲相时,会闻声救苦,因此称为「观世音菩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意思是菩萨在甚深禅定之中,了悟到世间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在特定的因缘条件下产生的。离开了这些条件,就不复存在了。这样,菩萨感悟到世间的无常,因缘具足(或条件具备、条件成熟时)则有,因缘不具足则无。就以春天到来,树上开花为例,开花是因为大地回春、天气和暖、阳光雨露充足,因此才会开花。隆冬腊月里的北国,开花的条件并不存在,树上就不会开花了。(当然,我们也可以人为地改变一些条件,例如在温室里种花,提供较暖和的环境,让北方的冬天里也能产生开花的效果;这也就是改善因缘条件,得到更好的成果的意思。)

  菩萨既然洞悉了「因缘生则有、因缘灭则无」这个道理,就不会为「有」与「无」而执着,不会因为「无」而罣碍,因而能够坦然地面对「无」的景况。人生路上,如果我们也能够掌握「因缘生则有、因缘灭则无」这个道理,就不会为人生的起起落落而罣碍,能够更坦然地面对种种的逆境,因为我们知道逆境的出现也是有其因缘(或原因)的。例如有亲友病倒了,我们当然会感到不开心、感到焦虑。但退一步想想:病也是有其原因的,可能是不小心着凉了,也可能是太劳累而免疫力下调所致,或因为器官老化衰退而引致。当我们冷静地找出病发的原因后,就有可能坦然地面对它、接受它,从而设法去治理它、克服它。换句话说,逆境到来时,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冷静地面对它,找出原因来,再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便克服困难、走出逆境。这也就是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之后,能够「度一切苦厄」的道理。

  以上就是佛家所讲的:通过了悟世事「因缘生则有、因缘灭则无」的智慧,去坦然面对人生的起落,从而让自己保持心境的宁静自在。换言之,自在不是无缘无故地产生的,是建基于我们自己的智慧的。心中有了智慧,才能有自在的心境。

  除了自在之外,我们同时也希望活得快乐,因此有「快乐自在」这个愿景。有了自在的心境,自然就会有一份愉悦(或禅悦)的感觉,而且是持之有恆,不会大起大落的。菩萨「悲智双运」,除了智慧之外还有慈悲的一面。现「智慧相」时得到自在,因此称「观自在菩萨」。现「慈悲相」时则是「观世音菩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人慈悲、多关爱他人、多帮助他人,自己的心间亦会油然而生出一份快乐的感觉。这也就是西谚「助人为快乐之本」的意思。德兰修女认为,世间没有比慈悲更能令人快乐的事。天主教会也特别重视对人慈悲。教宗曾把二零一六年定为慈悲禧年。道家不但鼓励大家「齐同慈爱、异体成亲」,亦同时希望人类对大自然慈悲。这和佛家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以及基督教的「爱人如己」,都是相通的。

  这本集子把「智慧」、「自在」与「快乐」这三个主题,通过生活中的小故事去演绎。我们希望借此而能够让大家更容易体会这三个主题的意义,因为故事往往比说理来得动听,更容易令人有所感悟和反思、更容易接受。

  非常感谢香港三联书店顾瑜博士及梁伟基博士为修订和重印这本书所付出的辛劳和不懈努力。更感恩读者们多年来的厚爱。

李焯芬
二零一七年春



  近来,每见到焯芬先生,我总向他道贺,道贺他这两年出版的几本书,都成了畅销书,二○○八年出版的《活在当下》更成了年度香港最畅销的中文书(文学类)。我的道贺不为写了畅销书,能为他的名和利增益多少;说不好,反有害他的令名。他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工程师,几十年来为中国水利做了很多工作,很有贡献,他被选任为中国工程学院院士,是实至名归的。他除了教学和学术研究之外,同时担任繁重的教育行政工作,当然也担任不少公益社团的工作。他费心力撰写这些大众读物,或会惹来某些人说他「不务正业」之讥。

  焯芬先生既是一个工程师,也是一个教育家。他文理兼修,同时钟情于历史文化的研究,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浓烈的兴趣和深厚的感情;他又潜心于佛学,于佛理和佛教文化有相当的造诣。最重要的是,焯芬先生富于人文精神,对社会人心有终极的关怀。这个年代,在人文科学研究者之中,也罕见以人文精神相砥砺,以社会人心作承担的了。于我而言,则更见焯芬先生难能可贵了。焯芬先生百忙之中,撰写启牖人向上,引领社会向前的大众读物,完全是出于对世道人心的关怀。他以佛家的方便说法去讲解人生道理,分享他对社会价值的体悟,也是出于一种用世之心。我所以会祝贺他,一方面说明他对人心的关怀和用世之心并没有浪费;另一方面,他这些着作能畅销,正正说明社会人心向上的要求,这是焯芬先生和我们最喜见乐闻的。在香港,搞传媒的,包括我们搞出版和写作的,总看低看轻社会大众,而追求以嬉戏、娱乐、功利为节目和编着等为能事。这原是香港社会文化低落的最大障碍,而非社会大众本身,甚至说得过份,是他们追求向上的要求被剥夺。我在香港从事编辑出版三十年,对此有充分体验,而焯芬先生面向大众宣扬正面价值的图书畅销,也是最佳的说明。

  焯芬先生较我年长数载,原属兄长辈,我却一直以先生称之,是出于对他的尊敬,觉得在师友之间,他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我认识焯芬先生而与之论交,是十多年的事,但却认定是我人生中一段很值得珍惜的情谊。焯芬先生不耻下请,突然在出版前,电话嘱我这小弟为他的新书撰写一篇序,我有点惶恐,但极愿意撰写,因为有点话要说;也不避嫌疑,因为在他的报纸专栏上,曾谬奖过我。但假写序之名,而借人家之酒,浇自己块垒,这要请焯芬先生和读者谅囿的了。

陈万雄
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总裁,香港出版总会会长
二○○九年二月二日

自序

  自古以来,佛教就有个用讲故事来进行弘法教化的传统。早期的佛典包括了《佛本生经》、《百喻经》及《贤愚经》等以说故事为主的经典。其他的佛典,如大乘佛教般若期的《法华经》,也有着名的《法华七喻》。这些故事日后并且成了壁画的题材。从印度的阿旃陀石窟,到新疆的克孜尔千佛洞,到甘肃敦煌的莫高窟,都不乏生动有趣的故事画。

  宗教哲理因故事而显得更动听,更易懂,更深入人心。用故事来弘法,也不独是佛教才有。基督教的圣经里有不少故事及寓言,包括「五饼二鱼」和「浪子归家」等。穆斯林也有许多以劝善诗形式写成的故事及寓言,包括中古波斯的《果园》、《蔷薇园》、《玛斯纳维启示录》等,广受信众欢迎。

  这本集子收录了我年来在香港《明报》(「明觉版」),「温暖人间」双週刊及其他专栏发表的生活小故事及心灵小品八十五则。兹因应当下现实世态,分为「智慧编」、「自在编」及「慈悲编」三辑;另每则篇末均加插「静思细语」专栏点题唿应,借以启发大家转换新角度和新意念去观察事物,善于从生活中感悟大智慧,纵使身处逆境,亦能乐观豁达。承蒙香港三联书店眷顾,悉心整理出版,谨在此衷心感谢。

  书中的小故事,并非源自佛经。佛家智慧既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真理,那末古今中外都不乏能契入佛理的生活例子或小故事,从中能让我们感悟一些生活的智慧,因而活得更轻安自在。集子因此取名「轻安自在」,当然是希望大家都活得轻松、安乐、自在。

  集子里最能让人感到轻安自在的应是菩提道上的良师益友叶青霖先生的摄影佳作。能和他共同完成这本集子,是莫大的福报。

  感恩学艺双携的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的教诲和赐题。感恩香港联合出版集团总裁陈万雄博士的赐序,实在令拙着生色不少。

  感恩杨婉文小姐费了大量的心力和时间,极细心地打印及整理好书稿。

  没有了这众缘的和合,就没有这本集子了。

李焯芬
二○○九年早春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被各种“应该”和“必须”绑架了。好像我们必须成功,必须有钱,必须达到某个标准,否则就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有价值。这种无形的压力,让我们每个人都喘不过气来。每次看到《轻安自在(修订版)》这个书名,都觉得它像是一股清流,提醒着我,原来还可以有另一种生活方式。我很好奇,这本书会提供什么样的解读,来帮助我们摆脱这种“应该”的枷锁,找到属于自己的“轻安自在”。它会不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接纳自己、如何认识到自己已经足够好的观点?会不会提供一些实际的练习,让我们能够在这个充满竞争和焦虑的社会里,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能够重新定义什么是真正的“成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并且能够勇敢地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被别人的标准所左右。

评分

最近生活中遇到一些瓶颈,感觉自己好像被困住了,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劲,也容易因为小事而感到烦躁。身边的人都说我最近有点“紧绷”,连我自己也承认,我好像越来越不容易感受到快乐了。我一直相信,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应该能够活得更轻松、更自在一些。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轻安自在(修订版)》时,我的目光立刻就被吸引住了。这个书名太贴切了,它精准地道出了我内心深处的渴望。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究竟是如何阐述“轻安自在”的呢?它会不会分享一些作者的人生经历,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的人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内心的平和?有没有一些关于如何处理负面情绪、如何建立积极心态的技巧?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让我能够真正地把“轻安自在”融入到我的生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找到克服困难的力量,并且能够重新找回生活中的乐趣和热情。

评分

我常常觉得,台湾的生活节奏虽然快,但我们骨子里还是向往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有时候看着家门口那片绿意,或是晚间抬头看看星空,就会觉得心头一暖,好像什么烦恼都可以暂时放下。但回到现实,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事,又会把我们拉回那个忙碌的状态。《轻安自在(修订版)》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这种感觉。它仿佛是一种承诺,承诺了那种我们都渴望的平静和舒适。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从哪些角度来诠释“轻安自在”?它会不会有针对我们台湾人生活习惯的建议,或者是一些在地化的思考?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简单易懂、又非常实用的方法,让我们可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或是家庭生活之间,也能找到喘息的空间,重新充实自己。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的一个心灵港湾,在需要的时候,能给我带来慰藉和力量,让我能够以更积极、更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挑战。

评分

哇,看到《轻安自在(修订版)》这个书名,就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最近生活节奏真的有点快,每天都在追赶 deadlines、处理人际关系,感觉整个人像个陀螺一样不停转,好像永远都停不下来。有时候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还在盘旋着白天的工作,怎么也睡不着。我一直都知道自己需要找到一种让心平静下来的方法,但总觉得那些心灵鸡汤类的书都讲得太虚了,不够接地气,实践起来也觉得有点难。这次看到《轻安自在(修订版)》的出现,我真的非常期待!“轻安自在”这四个字本身就太有吸引力了,它仿佛是一种境界,一种我一直渴望达到的状态。修订版听起来就更成熟、更贴合我们现在的生活了,不知道里面会分享哪些更实用、更贴心的小撇步,能够帮助我在忙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宁静。我真的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轻安自在”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的,有没有一些具体的练习方法,或者是一些能够启发我们重新审视生活、调整心态的故事?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希望能带给我一些真正的启示和力量。

评分

说实话,我这人比较务实,不太喜欢那些空泛的理论,对“心灵成长”这种说法总有点半信半疑。但《轻安自在(修订版)》这个书名,却有点出乎意料地打动了我。它没有那种过于“鸡汤”的字眼,反而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在里面。我之前也尝试过一些关于压力管理和情绪调节的书,但感觉很多都停留在“你知道”的层面,却很难“做到”。真正让我感到困扰的,不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是身体和心理都不自觉地被惯性带着走,很难做出改变。所以,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以什么样的角度来探讨“轻安自在”这个主题。它会不会提供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让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实践?会不会有一些案例分享,让我们看到别人是如何克服困难,找到内心的平静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给我一些具体的指导,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的讲解上。如果能让我真正学会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被外界干扰,保持内心的稳定和从容,那真的就太棒了。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哇,原来是这样!”的顿悟,并且能够真正帮助我改善生活质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