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癒身心的十种想──兼行「止禅」与「观禅」的实用指引,医治无明、洞见无常的妙方

疗癒身心的十种想──兼行「止禅」与「观禅」的实用指引,医治无明、洞见无常的妙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禅修
  • 止观
  • 疗癒
  • 身心
  • 冥想
  • 正念
  • 无常
  • 智慧
  • 烦恼
  • 解脱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十想, 是一种禅修方法
随着观修十想
心也从一般而肤浅的「想」,转变成觉悟的「洞见」
引导我们从困惑和不快乐中永远解脱

「德宝法师又再度提供了清晰实用的禅修指引。无论是禅修新手或老参,都能够从本书直达解脱洞见的方式获益。」——Shalila Catherine《Focus and Fearless》作者

「真的,他又成功了!德宝法师在这本关于「想」的书里,用清晰、精确及通俗用语,阐明了佛陀深奥的教法。本书对于初学及经验老到的禅修者,都非常实用。」 —— Larry Rosenburg《Three steps to awakening》作者

「德宝法师写出了清晰的步骤指引,教导如何修行这十种想随观。」——Matthew Flickstein《The meditator’s workbook》作者

「如果能依着这本小书里的禅修去实践,将能带来所有的疗癒——面对一切都能安详自在。」 ——Ajahan Amaro, “Amaravati Buddhist Monastery”住持

  透过德宝法师前一本书《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唿吸》让我们了解到止观兼修如何能促进身心健康、活力充沛及得到情绪上的疗癒。而这本新书则是着重在,如何将「想」当作禅修的所缘(对象)。
  在佛教教义中,「想」是身心的基本组合成分之一。「想」包括了来自五个感官、思想、想像、其他源于内在的资讯,以及心处理和了解这些资讯的方式。如同身心的其他组合成分(色、受、行、识)一样,「想」也是可以透过禅修来训练,并且得到完全的净化。当我们了解「想」是什么及「想」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人生时,就能够善用它,就像利用其他禅修所缘一样,来克服有害的思想与行为,并在心灵上获得成长。
  在佛陀有关「想」的教导中,《耆利摩难经》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依据。而《耆利摩难经》要我们进行两种禅修。第一种是佛陀称为「奢摩它」(samatha)的禅修,将心温和地专注在某个对象或练习上,随着心安详地停住在一个焦点上,常有的情绪躁动便会平息,心也停止了难以控制的游盪,变得平静安宁。第二种禅修则称为「毗婆奢那」(vipassana)或内观禅修,在这种「观禅」里,正念被当作工具来增长我们对于周遭现况的觉知,专注的心便能逐渐穿透无明之墙。
  一如经中所言,有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祈树给孤独园,当时耆利摩难比丘生病了,深受病痛折磨而且命在旦夕。于是,阿难比丘去见佛陀,礼敬之后在一旁坐下,向佛陀说:「尊者,耆利摩难比丘生病了,深受病痛折磨而且命在旦夕。如果世尊慈悲去探望他,该会很好。」
「阿难,如果你去探望耆利摩难比丘并告诉他十想,则他的病痛有可能在听闻后立即减轻。是哪十想呢?
(1)无常想,(2)无我想,(3)不净想,(4)过患想,(5)舍断想,(6)离贪想,(7)灭尽想,(8)一切世间无喜想,(9)一切行无常想,(10)入出息念[安那般那念]。
  在众多的「想」中,佛陀选了这十想作为疗癒的想,并要阿难去告诉耆利摩难比丘。他为什么何选这十种呢?明显的原因是,这些想没有扭曲。或许耆利摩难比丘生病,是由于受到扭曲的想折磨。为了治好他,佛陀希望他能在这十想中的每一想里看见未扭曲的真相。看见真相时,心会变得喜悦。佛陀鼓励耆利摩难比丘认出并接受,一切事物总是不停改变的,借此激发他的喜悦。了解这个道理之后,耆利摩难比丘就不会贪着;不贪着身体、心、感受、思想、或感知[五蕴],他就不会受苦。就如佛陀所说:
完全了知五蕴的生起灭去时,
修行者获得了喜悦和快乐,
对觉者而言,这是无死之境。
  当我们听闻真理时,我们感到喜乐。当我们领会了听闻到的真理时,我们的洞见加深了,而心便促使大脑和身体产生疗癒性的化学物质。虽然禅修绝不能用来取代医疗处置,但它却是传统治疗之外的有效辅助。
  这十想基本上是一种禅修方法,随着我们观修这十想,我们的心也从一般而肤浅的「想」转变成觉悟的「洞见」,引导我们从困惑和不快乐中永远解脱。
好的,这里为您构思一份图书简介,内容围绕疗愈身心、止观禅修的实用指南,但不包含您提供的特定书名和主题的细节。 --- 书名: 静观之径:重塑内心秩序的智慧之旅 副标题: 穿越现代喧嚣,寻获平静与洞察的实修手册 【简介正文】 在信息洪流与快节奏生活的双重挤压下,现代人如同被拉满的弓弦,焦虑、倦怠与内心的迷失成为普遍的时代病征。我们渴望一种能真正安顿身心、直抵问题核心的解药,而非昙花一现的安慰剂。 《静观之径:重塑内心秩序的智慧之旅》正是为追寻内心安宁与深刻洞察的读者精心撰写的一部实用指南。本书并非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深入浅出地引导读者建立一套完整、可操作的内在修行体系。它旨在帮助个体从持续的“应激状态”中抽离,重新校准自己的感知系统,从而更清晰、更具韧性地面对生活的起伏。 一、 核心理念:从反应到觉察的转变 本书开篇即探讨了现代心智的运作模式:我们如何被自动化的思维定式和情绪惯性所驱使,不断重复无益的内心对话。作者强调,真正的自由并非源于消除外界的干扰,而是源于改变我们对干扰的反应方式。这需要一种从“不知不觉地被卷入”到“有意识地观察”的根本转变。 我们首先将解构“心智噪音”的来源,辨识那些潜伏在潜意识深处、影响决策和情绪的无形脚本。随后,本书将引入一套循序渐进的觉察训练法,教导读者如何像一位细心的科学家一样,观察自己的念头、情绪和身体感受,而不加批判或卷入其中。 二、 稳固的基石:培育内在的定力 任何深入的心灵探索,都必须建立在稳定的基础之上。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定力”(专注力)的培养,将其视为通往清晰洞察的桥梁。我们理解,许多人尝试冥想时感到难以集中,或容易昏沉/散乱。 为了解决这些实际障碍,本书提供了一系列针对不同场景的专注力练习。这些练习摒弃了单一的、教条化的方法,转而提供多样化的工具包,例如: 1. 感官聚焦技术: 如何利用呼吸、身体触感作为锚点,将漂浮的心神拉回当下。 2. 持续性专注训练: 针对长时间工作或学习时,如何维持高效且不疲惫的注意力。 3. 环境适应练习: 在嘈杂、充满干扰的环境中,如何训练心智保持内心的“静区”。 通过这些练习,读者将学会如何像稳定灯塔般,让心智在风暴中保持不摇晃,为后续更深层次的探索奠定坚实基础。 三、 穿透迷雾:洞察的实践路径 定力是工具,而“洞察”才是目标。本书的精髓在于引导读者如何运用已获得的专注力,去审视存在的本质。我们探讨的洞察,并非高深的哲学概念,而是对生命运作规律的直接体验。 我们深入分析了以下几个关键领域,并提供了相应的观照方法: 情绪的流动性: 观察情绪的生起、停留和消散过程,理解它们不过是能量的暂时状态,而非恒久的自我定义。 自我的构造性: 审视“我”这个概念是如何被记忆、信念和角色认同所建构的。通过对思绪和感受的细致解剖,读者将体验到“自我”边界的松动与延展性。 关系的透视: 如何在与他人互动时,区分“投射”与“真实”,从而建立更健康、更少冲突的人际联结。 本书强调,洞察不是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日复一日、细致入微的“观看”。每一个对自身反应模式的清晰觉察,都是一次微小的、但积累起来具有颠覆性的洞察。 四、 将平静融入生活:日常的转化 真正的修行并非仅限于垫子上。本书的最后部分聚焦于“无缝整合”——如何将静观的品质自然地融入忙碌的日常。我们探讨了: 动态行走练习: 将觉察力带入行走、通勤的每一步中。 进食的觉知: 如何通过专注的品尝,将简单的进食转化为滋养身心的仪式。 应对压力的即时策略: 在危机或冲突发生时,快速启动觉察机制,避免过度反应的“急救包”技巧。 《静观之径》是一本鼓励实践、充满同理心的伙伴之书。它不承诺消除生命中的所有困难,但它提供了一副清晰的眼镜和一双坚定的脚,帮助读者在变动的世界中,稳健地、带着智慧地走自己的路,最终达到内心的平衡与持续的安宁。翻开此书,即是开启重塑内心秩序的智慧旅程。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德宝法师(Bhante Henepola Gunaratana)
  十二岁时于斯里兰卡的玛兰德尼雅剃度为佛教僧侣;二十岁时(1947)于康提受具足戒。毕业于昆巴哈的维迪雅钖卡拉专科学校、凯拉尼雅的维迪雅兰卡拉学院及可伦坡的佛教弘法学院。之后到印度为摩诃菩提学会,进行为期五年的弘法工作,在桑奇、德里与孟买服务贱民。接下来十年,他则在马来西亚弘法,担任佛教协会及马来西亚佛教青年会的宗教顾问。他曾任教于吉松迪尔学校与寺路女子学校,并曾担任吉隆坡佛学院院长。
  在塞瓦迦佛学会的邀请下,于1968年到美国,担任华盛顿佛寺协会的主任祕书,并于1980年被任命为该协会的会长。在1968到1988年任职佛寺协会期间,除了教授佛法课程外,亦指导禅修闭关,并到世界各地巡回演讲,足迹遍及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纽西兰、非洲及亚洲。此外,从1973到1988年间,德宝法师也担任美国大学的佛教弘法师。
  德宝法师也继续他的学术研究兴趣,并取得美国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他分别在美国大学、乔治城大学、巴克纳尔大学与马里兰大学教授佛学课程。他写的书籍与文章已在印度、美国、斯里兰卡与马来西亚等地出版。《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唿吸》一书已经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世界各地出版;该书的泰文节译版本,还被选为全泰国高中课程的教材。
  德宝法师从1982年起就担任修行协会住持,那是一个位于西维吉尼亚森林里(靠近仙那度河谷)的寺院与闭关中心,由他与马修‧弗立克斯坦共同创办。德宝法师就住在修行协会里,在那里为比丘和比丘尼剃度,并举办一般大众的闭关修行活动。德宝法师也经常来往世界各地演讲,并指导闭关修行。
  在2000年,德宝法师获得他的母校维迪雅兰卡拉学院颁赠终生成就杰出奖。
  德宝法师的其他着作有《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唿吸》(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四念住》(The Four Foundations of 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念住之旅》(Journey to Mindfulness)、《禅定的第一堂课:超越观唿吸》(Beyond Mindfulness in Plain English)、《快乐来自八正道》(Eight Mindful Steps to Happiness)等。

相关着作:《平静的第一堂课:观唿吸》

译者简介

观行者
  教育科技博士,曾任教于淡江大学,近年来辞去教职,致力于佛学研修及翻译。译作有《祈祷的力量》、《慈悲与智见》等 (以上皆由橡树林文化出版)。

图书目录

序 菩提比丘
英文版致谢
简介
开始禅修

第一部:想
1、什么是想?
想及蕴聚
禅修于想及蕴聚
为何平等想很重要?
2、扭曲的想
如海市蜃楼
想的结缚
3、净化的想
正念净化想
净化的想及正道
想的止息

第二部 :十种疗癒的想
4、无常想
5、无我想
6、不净想
7、过患想
8、舍断想
9、离贪想
10、灭尽想
11、一切世间无喜想
12、一切行无常想
13、观唿吸
单纯唿吸的纯然想
四念住
七觉支

第三部:禅修于想
14、禅修:无常及六尘
15、禅修:心也瞬息万变
16、禅修:解脱的关键
17、禅修:缘起
18、禅修:以内观洞见无常
19、自由

附录:词汇解释

图书序言

佛教的基本教导「四圣谛」显示,贪爱(对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享乐盲目渴爱)存在于一切痛苦之下,并驱动一再重复的生死轮回。然而,佛陀在其他教导中也指出,贪爱与痛苦的因果关系并非决定不可改的。贪爱本身也是缘生的,从一个更深的根源生起,那就是无明。无明的巴利语 avijja是个否定语,意思是没有正确智慧(vijja明)。
   这显示出,在贪爱与其他烦恼情绪(例如瞋恨、愤怒、骄傲、忌妒)之下,是认知错误在作祟。我们沉浮在贪爱的洪流里,是因为我们对事物的了知不正确,因为我们欠缺「如实知见」。
  虽然「无明」是个否定字,但在我们繁杂忙碌的日常生活里,无明扮演着活跃的角色,制造出扭曲的认知理解,颠倒了我们在世间的生活体验。在无明的掌控下,我们的认知能力被加上有色泸镜,将事物无常、令人不满、空无自我、令人厌恶[无常、苦、空、无我]的真相,显现为恰恰相反的恆常、令人喜悦、真实有我及合意想要的「常、乐、我、净」。这些「颠倒」或扭曲的认知模式,运作在许多层面上。在最粗浅的层面,它们形成了顽固的观点,在更深层面则干预我们的概念和想法,而在最深层面甚至操弄我们的感知(perceptions想)。因此,我们不但以扭曲方式感知事物,甚至将周遭世界及最亲密的自己本身,感知为恆常、令人满意、自我,以及感官之美,反而成了这些错误观念的见证。
  我们可以在这个历程中辨识出一个错纵复杂的因果关系。在意识觉察的门槛下,无明偷偷渗染我们的感知,接着蔓延扩展到我们的思想和观点,造成扭曲的理解模式。这些扭曲的理解模式引起并加强贪爱,伴随着执取、瞋恨、骄慢及其他烦恼,将我们在重复的生死轮回中绑得更紧。而当我们从一生流荡到下一生时,便一再面临各式各样的痛苦:年老、疾病,以及死亡、悲伤、沮丧、绝望。
  既然因果关系如此,离苦之道便不仅需要持续不断地努力拒绝贪爱的诱惑,同时也须要尝试转化认知。修行佛陀之道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一个认知上的突破,这个突破将无明从它在深心隐密处的巢穴中连根拔起。这需要一个精心设计的策略。要获得最终胜利,不仅须要斩断感受和贪爱间的因果连结(这在许多经文中已强调),也需要逆转从无明引生扭曲观点的顺序。这个意思是,我们的认知(想蕴)必须转化。认知必须重新调整,不再以强化贪爱和其他烦恼的方式看待事物,相反地,要以减弱贪爱且最后能根除无明的方式来感知事物。因此,趋向自由之道的终点可以视为一种历程,我们借由这个历程学习认出扭曲的想蕴是什么,并以正确的想蕴取而代之。这是一种艰辛的心理训练,但是佛陀的开示已指出路标,引导我们发展必要的各种「想」。这些「想」(sanna)同时也是观修(contemplations)。
  事实上,anupassana这个巴利语通常翻译为「观修」,字面上的意思是靠近且重复(anu)地看(passana)[随观]。就是这随观的训练,持续且不断重复练习,久而久之便达到顶点——内观(vipassana)或「特别的观看」。而内观能导向出世间道的智慧,带来究竟解脱的成果。
  在早期结集的佛陀开示里,对于训练正确认知的强调在《增支部尼柯耶》(Anguttara Nikaya)里最为明显。《增支部尼柯耶》是以数字编号的经文,章节的顺序依照数字从一至十一递增。这部尼柯耶的后面几章里,有许多经文强调「认知转化」在趋向体证涅槃上所扮演的角色。这一系列经文自第五集开始,佛陀提到两类各五种想,并说「发展培育[这些想]会带来绝佳成果和利益,最终达到无死之境,以无死为它们的顶点[完成]」。在第七集,我们又看到两类各七种想,圆满时就证得无死,而在第九集和第十集也同样可见。
  在现存的南传佛教(Theravada Buddhist tradition上座部佛教)里,关于认知转化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耆利摩难经》(Girimananda Sutta,Anguttara Nikaya 10:60)。在这部经里,佛陀教导了「十想」,事实上即是观修的方法。不像前段所提到的几个短经中,佛陀仅是列举它们,在这部经里,佛陀更透过修行的方式解释了其内涵。因此,可以视这部经为观修业处(meditation subjects所缘)的简明纲要。不过,《耆利摩难经》之所以大受欢迎,还有另一个原因:它也是「护卫经」,不仅具有加持护祐之力,亦是疗癒的方法。正如此经的背景故事所示,佛陀为一位名为耆利摩难的病比丘教导「十想」,这位病比丘据说「病情严重」,可能已命在旦夕。而经中告诉我们,在结束解释时,耆利摩难已学到十想,而他的病也的确痊癒了。
  佛教禅修已经由正念禅进入了当代西方文化,但这些正念禅修经常是撷取自它的根源背景,改头换面为一种完全世俗化的训练。现在正念禅修不仅被当作发展解脱洞见的方法,也是为了满足消费主义所重视的一些社会价值和目的,诸如物质成就、身体健康、流行,以及提高工作效益。
  想要将佛陀的教法适当地移植到新的文化环境里,则基本禅修必须具备完整性,并且要根据佛教哲学义理来教导。《耆利摩难经》正符合这个目标。这部经里所教导的十想涵盖了广大的范畴,从无常想及无我想扩展到趋向离贪的观修,例如观想身体「不净」本质的「不净想」,以及我们对于疾病和老化无能为力的「过患想」。此外,还包括了对于涅槃的省思观修及止、观兼修的工具—观唿吸。
  早期经典里所教的禅修范围宽广,对于那些想要更深入了解禅修主题的人,该是为他们详细解释《耆利摩难经》的时候了。德宝法师身为广受爱戴及尊敬的禅修老师,此书已令人钦佩地搭建了一座桥梁。以「G法师」之名广为人知的他,拥有完成这件工作所必须的各种能力。身为斯里兰卡传承的比丘,他拥有巴利佛教传统的深厚根基;尤其在斯里兰卡僧团受训的那些年里,他已饱学经藏的教法。而他在过去四十五年里定居美国,因此就和任何出生于纽约、洛杉矶,或中西部的美国人一样熟悉美国文化。他之前关于禅修的几本书都广受欢迎、脍炙人口,而几十年来他也一直在美国及世界各地带领禅修营。
  他具备了这些资格,承担起责任,解释佛陀对于「想」的观点:想的负面角色是造成无明和痛苦的工具,正面角色则是在解脱之道上的助力。他将本书的重心放在阐释《耆利摩难经》上,以简单直接的用语向一般读者说明,具有他一贯的清晰特色。他也重复地强调,这些观修方式要如何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连结。此外,他也探讨了一个过去传统论师们鲜少触及的主题:这些禅修业处如何能导致疾病的痊癒,这也是佛陀为耆利摩难比丘宣说这些「想」的初衷。
  德宝法师为现代读者们,生动灵活地解释了这部古代经典,让我们看到二十五世纪前的这些教法,在现今困惑和不确定的年代里,仍然与我们息息相关。到底这些「想」能否治疗身体疾病还在次要;主要重点是它们的疗癒力,它们能医治无明,那潜藏在对于自己及所处世间的扭曲心理和有毒观点内的无明,那是一切疾病中最严重最棘手的。

Ven. Bhikkhu Bodhi
菩提比丘

图书试读

第一部分:想
 
1、甚么是「想」?
 
在佛陀来说,「想」是清净且单纯的。当眼睛看见事物时,就只是看而没有加油添醋。就如佛陀在《相应部》(Connected Discourses)中对比丘们的解释:
 
比丘们,为何称它为「想」呢?比丘们,因为它感知(perceives),因此被称为「想」。而它感知甚么呢?它感知蓝色,它感知黄色,它感知红色,它感知白色。比丘们,因为它感知,因此被称为「想」。(菩提比丘英译)
 
这种传达事物颜色的「想」,称为「眼想」。佛陀这样解释「眼想」的历程:当眼睛睁开并看见任何形相或事物时(例如:花),识就在心中生起。眼睛、花、识这三者的会合,称为「触」。缘于「触」,「受」生起。「受」是心理的五个组合成分(触、受、想、思、作意)之一。而我们感受到甚么,就感知甚么;然后我们思考所感知到的。而思考开启了判断的历程,导向心理编剧(mental proliferation戏论)。
 
举例来说,想像有一朵花正在我们眼前。我们的眼睛一睁开就看到花朵,眼识立即生起。而缘于此三者(眼睛、花、眼识),眼触生起。而缘于眼触,愉悦、不愉悦、或中性感受生起[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现在心已经感知花朵了。而依据花的颜色,例如蓝、黄、红或白色,心中便生起「我喜欢这个颜色」或「我不喜欢这个颜色」的想法。而依据我们过去曾经看过的花色或未来可能看到的花色,我们的心开始编造更多想法。依据花朵的形状、大小、鲜艳、化学成分、用途、生长的地方、种植的方式等等,想法可能朝许多不同方向蔓延扩展。对于声音、气味、滋味、碰触及念头,心理也同样地进行编剧。所以,「眼想」其实是眼睛、形色、识、触、作意及受和合而成。
 
当然,「识」指的是心以及心的活动(activities作用)。它是其他心理成分(mental factors心所)运作的基础。「触」只有在感官、感官对象、以及识出现时才生起。「作意」这个心所则是,有目的地将「识」聚焦在某个对象上。「受」接着是「想」,然后我们思考我们所感知[想]到的。任何刻意的心理状态都是思考,包括想法和情绪反应。如果识不现起,则受、想、思、作意都不生起。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平常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不太容易被一些心灵鸡汤式的书籍打动,但这本书的标题却让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共鸣。它没有那种浮夸的承诺,而是以一种更沉静、更务实的方式呈现。书名中的“十种想”,让我很好奇是什么样的“想”能够具有如此大的疗愈力量。我猜想,它可能指的是我们对待事物、对待自己、对待人生的十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或观念,而这些“想”是否恰当,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身心健康。而“兼行‘止禅’与‘观禅’的实用指引”,则表明这本书不仅有理论,更有实践的方法。我特别期待能够学习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在忙碌的工作间隙,也能运用“止禅”来让心 momentarily 安定下来,或者通过“观禅”来观察自己的思绪和情绪,从而达到一种身心的平衡。至于“医治无明,洞见无常的妙方”,更是这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我深信,很多烦恼都源于我们对事物真相的无知,以及对变化的不接纳。如果这本书真的能提供解决这些问题的“妙方”,那将是我近期阅读过最宝贵的一本书。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身心疗愈,不仅仅是缓解身体的病痛,更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内心的困扰,比如那些无形无状的焦虑、恐惧和执念。“疗愈身心的十种想”,这个说法让我觉得这本书是从思维的源头去着手疗愈。我非常好奇这“十种想”究竟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身心状态的,又该如何去调整和转化。书中提到的“止禅”和“观禅”是我一直以来都很想深入学习的修行方法,但总觉得有些门槛,不知道如何入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非常具体、易于操作的“实用指引”,让我能够将禅修融入日常生活,而不是将其视为一种遥不可及的修行。特别是“医治无明”这个概念,我觉得非常贴切,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都来自于对事物真相的模糊认知,即所谓的“无明”。而“洞见无常”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放下执着,更平静地接受生命的起伏。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与世界相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有一种宁静、疗愈的感觉,淡雅的色彩搭配上简洁有力的文字,瞬间就吸引了我。作为长期在都市丛林中打拼的上班族,我常常感到身心俱疲,压力大到喘不过气,睡眠品质也越来越差。虽然知道需要寻找一些方法来调整,但市面上关于心灵疗愈的书籍琳琅满目,常常不知道该从何下手。看到书名中“疗愈身心”、“止禅”、“观禅”这些关键词,加上“洞见无常”、“医治无明”等颇具深度的说法,立刻燃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而不是空泛的理论。特别是“止禅”和“观禅”这两个概念,我之前有接触过一些佛教经典,对禅修略知一二,但始终觉得有些遥远,不了解如何将其融入日常生活。希望这本书能将这些看似高深的禅修方法,以一种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能够真正地去实践,而不是只停留在阅读层面。书中提到的“无明”和“无常”也是我一直以来在思考的课题,如何理解和接纳生活的无常,如何破除内心的执着和迷惑,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找到答案的。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温和的引导者,带我一步步走向内心的平静和清晰。

评分

自从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失眠也成了我生活中的常态,白天精神不济,晚上辗转反侧,恶性循环让我感觉身体和精神都快被掏空了。我一直想找一种能真正帮助我放松下来、改善睡眠的方法,但尝试过很多冥想App和听一些助眠音乐,效果都只是短暂的。这本书的出现,对我来说就像是黑暗中的一道曙光。书名里的“疗愈身心”、“医治无明”这些字眼,直接击中了我目前最痛的点。我尤其好奇书中提到的“兼行‘止禅’与‘观禅’的实用指引”这一部分。我之前对禅修的理解比较片面,总觉得那是出家人或者非常有毅力的人才能做到的事情,不适合我这样忙碌的普通人。这本书如果能提供“实用”的指引,并且将“止禅”和“观禅”结合起来,我非常期待能学习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哪怕只是每天抽出一点点时间,就能感受到其中的益处。我希望书中不会有太多玄而又玄的理论,而是能有清晰易懂的步骤和方法,让我能够立刻上手,并且感受到它对改善我焦虑、失眠状态的实际帮助。能够“洞见无常”,或许也能帮助我更好地接纳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从而减少内心的不安。

评分

我一直对哲学和心理学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关于自我认知和人生意义的探讨。最近在读的一些心理学书籍,虽然提供了很多关于如何处理情绪和改善人际关系的理论,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像是缺乏一种更深层的、能够触及到生命本质的指引。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立刻被它所吸引。“疗愈身心”这个方向我一直有在探索,但“想”这个字眼,让我觉得它触及的是更根本的层面,是我们内在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更何况,它还结合了“止禅”和“观禅”,这两种我一直很想深入了解的修行方法。我对“止禅”的理解是让心静下来,停止纷扰的念头,而“观禅”则是在静止的基础上进行观察和体悟。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地阐述这两种方法的精髓,以及如何将它们融合运用,帮助我们“医治无明”,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书中提到的“洞见无常”,对我来说,也是一种重要的生命智慧,能够帮助我们放下执念,更洒脱地面对生活的起伏。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帮助我提升自己的生命品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