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版推荐序1
让温柔终止磨难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处温柔,无论遇到任何挫折、愤怒、仇恨,只要愿意安静下来为它注入温柔、柔软,让那看似坚固的抗拒心融化,爱与慈悲将自然运作。
我更喜欢用温柔两个字来描述爱与慈悲;爱常常被污名化,太多的恶质行为在自我狡辩中常把它归咎为爱,慈悲也常被扭曲,一昧要求别人顺应自己的意,才符合自己眼中的慈悲。然而温柔,就这么浅显易懂:温柔地善待自己和善待别人。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虽然我读过的佛经屈指可数,但作者提到的每个体悟都如此印心,想必都是从静心中得到的启示,才能如此相应一致。我虽不是出家人,但修行的心意在多年前就已经非常明确。我喜欢作者说的,修行不是让你更超脱,而是让你更贴近痛苦。
灵性成长的启蒙我很早就开始,同时,我又喜欢所处的花花世界。如何在修练中所得到的启发,运用到生活上,就是我的修行的意图。我选择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同时灵性上却有着无限宽广的企图心。我应该是作者说的第二种自私的人:聪明的自私者知道要为自己好,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为别人好。这种为别人好所产生的结果却是喜悦的。
我向往与人为善的幸福。
幸运的是我的先生也是如此,同样的价值观让我们不只是夫妻更是同修。我们有自己的拗脾气,是外人所触及不到的,文明把我们形于外的行为规范得很好,换句话说,行为得宜、风度不错,但内心世界的波涛汹涌,常常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连子女们可能都不清楚。
如果你也自许为修行人或也认同温柔的力量,请一定要邀请这本书进入你的世界。作者绝对是对俗世有过痛彻心扉的体悟,同时又洞悉内在无与伦比的温柔修炼者,才可能如此清晰地萃取出爱与慈悲的精髓。
感谢存在,在我修行三十年后的今天,仍有人会带给我抗拒,之前,我的方式就是离开该人的范围,眼不见为净,井水不犯河水,各过各的也能享有某种安逸。但我知道,刺还在,只是少了拨动的频率而已。然而,我内在的修行者一直督促着我,只要有恶念,就要剷除,否则,我无法平静、心安。
在我的招唤下,感谢心灵工坊邀约写本书的推荐序,就在我读到第十三章的时候,那根刺看到了它得以化解的契机,我让自己扎扎实实的看了几遍。没办法,有个固执的我需要被驯服,需要一点耐心。我细细咀嚼文字底层涌上来的温柔。我再次听到内心对该人物的批判、指责、不屑与抗拒。虽然接下来的话已听过千百次,但就在今天,在佩玛.丘卓的印心下,那层固执的纱被掀了开来。
作者说,「虽然这种观念在佛法里是很平常,可是要实践却很困难。更难的是听到人家说我们对外排斥些什么东西,就是在排斥自己内心的什么东西;排斥自己内心的什么东西,投射到外界就排斥什么东西。我们恨自己的某个部分,就会恨别人的那个部分。」这一次,我想潜入这句话的核心意义。
于是我躺到床上问自己,那个人为什么让我如此痛心、愤怒?很快冒上来的是:他的行为粗暴、恶霸、傲慢,没有尊重、没有反省、没有道歉。这些指责很快上脑,因为只要一想到他,内心的评断即刻尾随而上。然后我告诉自己,我最恨自己的就是这样的行为……是的,我无法忍受自己类似的行为,因此才执意走入修行。
接下来,我让那些多年来深藏的压抑浮上意识层面,我用温柔的品质邀请它们,与之相融、交会。这时,我左胸一道如利剑贯穿的伤口,从一个固着的点扩散到整个左半身,一直到头顶和每一根脚趾,像电流一样蔓延开来,我的身体疼痛不已。同时,我感知到那根箭正在软化,伤痛正在被吸收、被安抚、被释放、被溶解。而我开始释怀,身体变得柔软。
这时,听起来也许有些弔诡。我接受了被我身心共同压抑的暴力,我听了作者的建议,让温柔医治了我对暴力的谴责与抗拒。谢谢这本书,谢谢佩玛.丘卓,谢谢心灵工坊,谢谢自己,也谢谢那位冒犯我的人,他帮助我看到我内在对善的偏执,同时也软化了我对自己内在暴力的谴责。
我准备把这本书放在垂手可得的地方,以备不小心陷落时能帮自己少受一点磨难。回到柔软、温柔,也就是爱与慈悲的出处。这是我今天的推荐与分享……欢迎你也一起来探索那无边际的温柔与慈悲。
赖佩霞(魅丽杂志发行人、身心灵老师、作家)
纪念版推荐序2
繁花盛开后的寂静 九○年代之间,藏传佛教开始在台湾蓬勃发展,加上达赖喇嘛尊者、赖声川先生、陈履安副总统等名人加持效应,一时之间接触佛法变成流行又尊贵的现象。又有慈济团体、法鼓山日以继夜广行慈善环保的社会运动,心向宗教不但不再迷信,反而变成内在与外显价值的另一种自我追寻。
同时期嗅觉灵敏的出版社更不会错过流行风潮,开始大量有系统引进南传佛教阿姜查禅师的禅学着作,日常老和尚也以做学问的深度,绵密不绝传送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学术界同时在台湾大学电机工程系李嗣涔教授、清华大学物理系梁乃崇教授、东吴大学物理系陈国镇教授的带领下,用科学语汇辩证佛学相关的甚深研讨,他们心胸开放地说,科学启发和佛法智慧两者和而不悖。
那是一个心灵美好繁花盛开的时代,我是在这样的机缘下被触动了听闻佛法的兴趣,一如年少阅读琼瑶并非为了爱情,年长深读金庸也不是要挑战人性,而是时间对了、机缘对了,就顺势让它发生。我的启蒙老师陈锦德先生说:「你们不要怀着罪恶感和进度表修行,也别以为多上我几堂课会消业障得福报,如果这么想,我宁愿你们下班后出去逛大街吃大餐」。是啊,道是日常、法是自在。一部二六○字的心经,在罗斯福路台电大楼的员工礼堂被他说了好多年永远有新解,课程断续、同学来去,和老师匆匆缘浅,后来也断了音讯,转而独自进入新时代意识、赛斯、瑜伽等不同课程的追求。
离开老师以后我常想,帮你开窗的人未必是陪你旅行的那一个,人生道途无从结伴,自己的脚印才是从有限生命走向无限生命的证据,一个人见识了光的魔力,就回不去黑暗,就算我不再进课堂听闻佛法,也应该要透过平常生活的喜怒哀乐来检查自己的七情六慾,许多事情我接受自己有做不到的极限,但我不愿意当想做而不去做的那一个。人生拼图难全,遗失而缺角和犹豫不放手的结果不同,放手那一刻才是灵修的开始,我终于放掉了投身十七年的广告行业。
尔后三年靠着一点点存款支持着摇摇摆摆的勇敢,开启中年之路。然而我终究脆弱,在存款即将用罄又看不见未来的时候整个人变得慌乱,开始批判又暴躁,好不容易因着修行获得的一点点静心被现实生活再度碾碎。就在这个时候一位感情被骗受伤很重的美月师姊推荐我看这本由佩玛.丘卓所写的书《当生命陷落时》,在延平北路那间窄小又弥漫燻人香烟的二楼公寓里,她语调缓慢地说:「小江,不能和痛苦做朋友,你不会懂真正的幸福叫什么!」听说往后漫长的痛苦一直没有离开她,但是她在载浮载沉的折磨中绽放了以前没有过的微笑。
这本《当生命陷落时》我在十五年前细读两次,肯定它是一本用痛苦、失落佐以勇气与慈悲写成的书,十五年后再读,中年沧桑所怀疑的一切在书里被摧毁,拼搏半生的成就在书里被消融,只剩下清净随行。作者说:「切断自己的期待可以治疗我们的伤痛」,我完全认同。花朵要吸收地水火风的变化才有让世人赞叹的丰艳姿态,人也要饱足苦集灭道的完整后才可以圆满阖目,没有陷落不见高低,没有苦痛何来甘美?生命陷落处,正是智慧要攀向高峰时。
江荣原(阿原工作室创办人)
译序
无惧的智慧传承 十余年来我在真实生活里一直扮演着「向西方取经」的角色,并试图从众多现代智者的着作中,为中文读者拣选出传达终极真理的教诲。大部分的时间我都待在自家的藏经阁里,使出水磨功夫,完成了克里希那穆提及肯恩‧威尔伯这两位证悟贤者近十本英文原着的中译本。另外一位对西方世界影响深远的藏密法师──创巴仁波切──也是我想引介给中文读者的精神导师之一,只可惜虽然有缘译出他最受欢迎的着作《突破修道上的唯物》,却无缘付梓出版。后来此书由缪树廉先生完成,众生出版社发行。
多年前我移民加拿大温哥华。靠近维多利亚大学附近有一家着名的形上学书店,店内人文气息浓厚,有别于其他几家商业化的新时代书局。有一天我到这家书店找书,浏览着书架上新问市的几本佛学着作,正思忖着该从哪本书下手的时候,一名加拿大女子从我身边走过,很友善地建议我务必阅读一下眼前的那本《当生命陷落时》。于是我站在书架前开始翻阅这位稀有的美籍阿尼的畅销书。
看完封底作者简介,才知道佩玛‧丘卓原来是创巴仁波切最杰出的大弟子之一。书中内文一开始的第二章便以坦诚而自在的叙述方式,剖露了作者得知丈夫有外遇时的真实心境,她说:「我还记得当时我感觉天空非常宽阔,屋边河水潺潺,茶杯里冒着热气;时间突然停了下来,我脑筋一片空白,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有光和无边的寂静。接着我回过神来,捡起一块石头,向他砸了过去。」
「捡起石头砸向变心的丈夫」这个意象,带给我一股原始而有力的震撼感,我很想知道这位气概激昂的女性一旦踏上道途会有什么结果?她到底想引领读者进入什么样的体悟?而她与她的精神传承结缘又是什么样的前因后果?
佩玛‧丘卓本名 Deirdre Blomfield-Brown,一九三六年诞生于纽约市,在康乃狄克州完成中学教育之后,进入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深造。毕业后她分别在加州与新墨西哥州担任过多年小学老师的教职,出家前人生阅历颇为丰富,她结过婚,育有二子,后来因先生外遇而离异,三十五岁左右在阿尔卑斯山巧遇 Chime 喇嘛,并追随这位仁波切潜修多年。一九七二年佩玛在 Chime 喇嘛的鼓励之下,与她的根本上师创巴仁波切初次相会,从此坚守三昧耶誓,与仁波切展开了长达十四年的师徒共修情谊,本书第二十章对个中的心境转折有十分动人的描述。
谈到创巴仁波切,这位在藏密传承中素因作风前卫大胆而备受争议的第十一世转生祖古,可以称得上是欧美人士心目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精神导师之一。他早期接受的养成训练涵盖了葛举派与最古老的宁玛派传承,同时也是利美运动不分教派的支持者。西元一九五九年,创巴正值二十岁那一年,为了脱离中共的宰制,他率同一群西藏僧人横渡雅鲁藏布江,攀越喜马拉雅山,历经险阻艰难,仅靠着煮食牦牛皮充饥裹腹而安全逃抵印度。
从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三年,创巴仁波切受达赖喇嘛委任,担负起「青年喇嘛家庭学院」的精神顾问一职。就在这段期间,他开始学习英文,接触西方人士,为日后在西方世界弘法利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九六三年,丘扬‧创巴在英国友人的协助下获得一笔奖学金而前往牛津大学深造。一九六七年他在苏格兰创立了第一所藏传佛法静坐中心─桑耶林,不久却因车祸而导致左半边身体麻痺。这个事件为他带来了清晰又充满着解放意味的心灵启示,他决定不再囿于莫测高深的僧侣形象,而选择舍戒还俗。一九六九年,创巴仁波切完成生平第一本英文佛学实修着作《动中修行》(Meditation In Acton),分别在英国及美国出版;这也是香巴拉出版社发行的第一本书籍。
次年,丘扬‧创巴与英国女子黛安娜‧派碧斯成婚,并受邀前往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佛法。这时桑耶林培训的一批学生已经在佛蒙特州为创巴建立了「虎尾」静坐中心,仁波切与北美的深厚因缘从此缔结。佩玛与她的根本上师就是在这个年代结识的。
创巴仁波切一生着作等身,总共出版了十四本富有时代精神的现代佛典。他最为人尊崇的才能就是擅长以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来诠释传统佛法的最高旨趣。他融通东西方哲学、宗教、心理学、艺术、戏剧等文化素材,因而摄受了众多知名文艺界人士,诗人爱伦‧金斯柏格就是他的追随者之一。七○年代欧美正弥漫着自我放逐式的个人主义氛围,创巴仁波切每每以出乖露丑的「脱稿演出」来勾牵这些散漫不驯的花童,打破他们在上师身上设定的完美标准。本书第十六章中,佩玛对这些人的求道态度作了一段有趣的描述。
创巴仁波切在科罗拉多州建立的「那洛巴学院」,被超个人心理学家肯恩‧威尔伯喻为目前全美唯一的一所真正具有整合精神的佛学院。后来在学生及好友铃木大拙的支持之下,创巴仁波切又设立了「金刚界」这个世界性的组织,来统筹管理全美的直属静坐中心。八○年代,仁波切开始发展出一种伞状的世界性培训组织,取名为「香巴拉精神战士中心」,并结合了日本书法、花艺、茶道、养生、舞蹈、剧场及心理治疗等课程项目,为的是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的修行中。
一九八一年,佩玛‧丘卓在十六世大宝法王亲自主持的中国显宗圆顶仪式中成为正式的尼师,并出任科罗拉多博德市「行动堡垒」静坐中心主任。一九八四年,创巴仁波切在加拿大东岸新斯科夏省远离尘烟的一座小岛上,建立了气质素朴的甘波修道院,并指派佩玛‧丘卓为首任院长,这是北美第一所为西方人建立的藏密修行寺院。
一九八七年的四月,创巴仁波切在加拿大新斯科夏省辞世,享年四十八岁,他短暂而丰硕的一生以及精彩绝伦的演出就此划下句点。数年后,他的衣钵传人欧赛天津也相继过世。一九九五年五月,创巴仁波切的庞大弘法事业开始转由他的长子统理。
佩玛‧丘卓承继了这个无惧的智慧传承,她的五本着作使她成为西方世界少数受人尊崇的女性佛教导师,《当生命陷落时》是其中最受读者喜爱的一本演讲集。佩玛凭着女性特有的细腻体察,以信手拈来、才华横溢的弘法风格,将藏密大手印直下觑透的立断智慧,融合西方心理学对内心现象的诠释技法,帮助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以基进、慈悲而又充满着幽默的无求之智,勇敢面对生命陷落时的悲苦与困窘。
本书在第一章即点明精神旅程首先必须面对「普世性的恐惧」。恐惧乃是生物的自保本能,我们内心的反应──包括起心动念、情绪和各种身心的觉受──之中,处处可见恐惧的踪迹。大部分人所提供的解决之道,几乎都是一些不直接面对恐惧的安慰及纾解方法,然而佩玛本着大手印的传承精神,提醒读者「勇者并非无惧」,而只是愿意亲近恐惧、揭露恐惧、探索恐惧,也就是能静观事物的崩解而丝毫不逃避当下。佩玛指出「安住在原处不动,钉牢在原来的时空点上」,这份内心的实修体悟,就是正念或藏密所强调的「处理能量」要达到的目标。她所指出的解脱之道,基本上和禅宗的直下觑透或克氏所说的如实观察都是旨趣相通的。
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只要清楚地看见自己的真相,问题当下就能解决。佩玛在本书第三章的第十五段提出了有别于克氏的观点,她发现心中的烦恼并不会因为如实见到而当下解决,「我们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只是看得很清楚罢了」,那些耽溺和压抑的内心反应照旧会产生,「但是因为我们愿意认清自己的耽溺和压抑,耽溺和压抑自然会慢慢耗尽」,并因而产生比较开阔和宽大的心胸。在这一点上我个人的体会较偏向佩玛的观点,不过必须强调的是,透过自知之明所发展出来的开阔和宽大,与世俗社会公关应酬式的圆熟是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
(全文未完)
胡因梦(作者、身心灵疗癒课程讲师、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