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命陷落时:与逆境共处的智慧(20週年纪念版)

当生命陷落时:与逆境共处的智慧(20週年纪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ema Chödrön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逆境
  • 成长
  • 自我提升
  • 人生智慧
  • 情绪管理
  • 压力应对
  • 积极心理学
  • 心灵疗愈
  • 个人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世事丕变中,遇见无惧的真相

  ★立断烦恼、安住当下的开悟经典,畅销逾20年,纪念版隆重上市!
  ★收录佩玛.丘卓新版后记


  佩玛.丘卓的教导,以温柔触动却又清晰果决闻名。她将藏传佛教修行法化为贴近现代生活的浅白字句,鼓励陷入低潮的人们将逆境视为良机,习得立断烦恼、安住当下的智慧。

  在这本经典着作中,佩玛建议我们直视恐惧、发觉内在的慈悲心,方能安住于逆境,得着清醒。

  亲近恐惧 试着打破惯性的逃离模式,保持好奇、观察自己。所谓修行并不意味要打败或赢过什么,只是试着学习放松、学习不归咎他人也不谴责自己,和此刻的经验同在而不解离──对自己慈悲而敞开。

  发现菩提心 觉得痛苦的时候,试着深唿吸,在吸气中想像所有跟自己一样痛苦的人、想像自己吸收他们的痛苦,并在唿气时想像你送给他们解脱与快乐。当你试着体会他人的痛苦而被触动,就发现了菩提心、发现内心的温柔地带。这份人人都有且取之不尽的礼物,令人远离疏离与僵固、发现自己拥有一份不死的爱。

  当下这一刻就是良师 在生命的任何时刻,无论情绪好坏、在工作或静坐中,每一刻的经验都让我们更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卡在什么地方、会为什么事抓狂。清醒的活在这种觉察中,就如同有位良师同行,善待每个当下,就是疗癒的开端。

  ◎佩玛经典佳句◎

  ‧我们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好失去的,只是我们被设定成有许多东西可以失去。
  ‧要想对别人慈悲,先要对自己慈悲。
  ‧如果能不为自己的愤怒所动,就更能认清痛苦的起因。苦的止息就从这里开始。
  ‧如果缺乏勇气和自尊,我们就无法诚实而温柔地看待自己,于是我们就会继续活在无明中,因而对自己造成了最深的侵犯和伤害。
  ‧如何处在当下,决定了我们的未来。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未来会活得快乐,那是因为我们现在渴望并且努力活得快乐。

名人推荐

  江荣原(阿原工作室创办人)
  陈德中(台湾正念工坊 执行长)
  张淑芬(台积电慈善基金会 董事长)
  杨蓓(法鼓文理学院人文社会学群副教授)
  郑石岩(作家、心理学家)
  赖佩霞(魅丽杂志发行人、身心灵老师、作家)

  诚挚推荐(按姓氏笔画排序)

  若过去这二十年您都错过这本经典的话,现在机会来了,很高兴心灵工坊再度推出佩玛.丘卓的《当生命陷落时(二十週年纪念版)》,它不只能帮您从陷落的生命中走出,更能让您面对自己、洞见真实,进而活出喜悦与自信。人生没有多少个二十年,请别再错过!──陈德中(台湾正念工坊 执行长)

  时光荏苒,《当生命陷落时》,竟已出版二十个寒暑。
  回想起当初真切地为这书写序的心,如今体会得更深。
  近十年为了环境、节能、独老与孝道,站在第一线奔走,时常会面临到许多令人心碎、无法想像的故事,我感到难过,但也同时不放弃希望。更感受到本书中所谈,唯有不断地自我觉察、时而引导自我回溯至心灵的本源,方能再见宁静与智慧。
  祝再一个影响人心的二十年!──张淑芬(台积电慈善基金会 董事长)

  这是一本很具启发性的书;能为你解开心中的无明,除去烦恼的障碍,从而发展正确的生活态度,让生活过得透脱自在。──郑石岩(作家、心理学家)

  身为对佩玛‧丘卓满怀感恩的一名学生,我长久以来一直都在学习一门最紧要、也是无法逃避的功课:如何让我的心胸更加开阔。──爱丽丝‧华克(Alice Wallker),普立兹奖作家

  佩玛‧丘卓书中有许多实用的建议,她告诉我们佛法如何帮助读者面对现代生活的严峻现实──包括恐惧、愤怒,还有控制不了自己生活的感觉。──《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或许佩玛的语言如此深得各种信仰的读者共鸣,就在于她是普世共通的。每个人都经历过伤痛,就佩玛所言,我们如何与这种经验互动,就决定了我们是否可能创造更喜乐的人生。──《欧普拉杂志》The Oprah Magazine
 
深入探索人类精神的韧性与生存之道:一本关于逆境、成长与心灵重建的指南 图书名称: 《当生命陷落时:与逆境共处的智慧》(20週年纪念版) (此图书简介旨在介绍一本探讨人生重大挫折、危机处理及心灵重塑的权威著作,内容将聚焦于面对困境时的心理调适、意义追寻与生命复原力,而非特定宗教或哲学体系的详尽阐述。) --- 序言:在瓦解的边缘,寻找重建的蓝图 生命中总有那些无法预料的时刻,它们如同突如其来的风暴,将我们习以为常的秩序瞬间击得粉碎。疾病的诊断、亲人的逝去、事业的崩塌,或是深刻的身份危机——这些“生命陷落”的经验,往往是人类存在中最具挑战性、也最能揭示我们内心深处力量的时刻。 本书并非提供廉价的安慰剂,也不是一套快速修复创伤的“心灵速成法”。相反,它是一部深刻、坦诚且富有洞察力的导引,带领读者深入探索在遭遇巨大痛苦、失落和不确定性时,人类心智如何运作、我们如何挣扎,以及最终如何找到超越痛苦的路径。 纪念版更增添了二十年来面对新时代挑战的深思,巩固了其作为心理韧性领域基石著作的地位。它探讨的智慧,根植于对人类经验的深刻理解,而非空泛的理论推演。 第一部分:危机降临——破碎的叙事与认知的重构 当核心信念和世界观遭受重创时,我们首先面对的是“意义的丧失”。这个阶段的探讨,侧重于理解危机如何解构我们原有的叙事结构。 1. 冲击与否认的阶段: 详细剖析了面对毁灭性消息时的初始反应。我们如何依赖否认和麻木来保护自己免于瞬间崩溃。这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暂时的、必要的心理防御机制。深入分析了这种防御机制在长期处理中的局限性。 2. 意义真空与情绪的洪流: 探讨了创伤后随之而来的、排山倒海般的情绪——愤怒、恐惧、羞愧和无助感。重点在于如何“容纳”而非“压制”这些情绪。书中强调,有效处理危机的第一步,是允许自己“真实地感受”正在发生的一切,即便这种感受是混乱和矛盾的。 3. 既有信念的检验: 许多人依赖“世界是公平的”、“努力终有回报”等基本假设来导航生活。危机往往直接挑战这些假设。本章将引导读者审视哪些信念在灾难面前依然站得住脚,哪些必须被抛弃或修改。这是一种痛苦的“认知除垢”过程,为更坚固的生存结构腾出空间。 第二部分:与逆境共处——在不确定性中锚定自我 真正的挑战不在于消除痛苦,而在于学会在痛苦共存的状态下继续生活。本部分聚焦于发展应对长期不确定性和持续挑战的实用智慧。 1. 重新夺回控制感的艺术: 在宏大的、我们无法控制的事件面前,个体常常感到彻底的无力。本书细致地分析了如何在“无法控制的领域”与“可以控制的领域”之间划清界限。它强调,真正的控制感并非来自于改变外部环境,而是来自于选择对环境的反应、管理日常的节奏,以及坚持小小的、有目的性的行动。 2. 仪式与日常的重建: 在混乱中,维持微小的日常仪式具有非凡的心理意义。这些仪式——无论是固定的起床时间、一杯咖啡的冲泡过程,还是固定的阅读习惯——为精神提供了一个稳定的锚点。本书探讨了这些看似琐碎的行为,如何成为对抗无序感的强大工具。 3. 探寻超越痛苦的联结: 逆境往往将人推向孤立,但人类的复原力往往建立在联结之上。这部分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支持,而是探讨如何通过新的方式(如志愿服务、向他人分享经验,甚至是通过艺术创作)来将个人的痛苦经验转化为更宏大的意义场域,从而减少孤立感。 第三部分:从幸存到复原——成长性创伤与新视角的形成 本书的核心洞察之一在于,生命陷落不仅是终结,也可能成为一次痛苦的“转型门户”。这部分探讨了如何将创伤经验整合进更成熟的自我认知中。 1. 韧性的深层机制: 韧性并非天生的特质,而是一系列可学习、可培养的心理技能。书中将韧性解构为适应性、幽默感(在适当时刻)、以及接受“不完美康复”的能力——即接受我们永远无法回到“危机前那个天真无邪的自己”的事实。 2. 叙事的重写与身份的演进: 人们不再是以“受害者”的身份叙述自己的生命故事,而是转变为“幸存者”、“带着伤痕的行进者”或“经验的见证者”。这种叙事上的主动权,是心灵复原的关键。探讨了如何将那些曾经令人羞耻或痛苦的经历,重塑为力量和同理心的源泉。 3. 活在“新的正常”之中: 真正的愈合,不是抹去伤疤,而是学习与伤疤共存,并让它们成为生命地图的一部分。本书鼓励读者接受“新的正常”——一个认识到脆弱性是人类共同经验,同时也更珍惜当下、更明确生命优先级的生存状态。 结语:生命仍在继续的勇气 《当生命陷落时》是一次严肃、深入但最终充满希望的旅程。它承认痛苦的深度,拒绝肤浅的乐观主义,而是以一种坚实、接地气的方式,指出了通往内在平静的道路。它教导的智慧,是关于如何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刻,依然有勇气、有智慧地,继续我们的生命故事。这不是关于“不再跌倒”,而是关于每一次跌倒之后,我们如何更深刻、更有意识地站起来。 这本书适合所有经历过重大失落、正在经历身份危机,或仅仅是希望为生命中不可避免的艰难时刻提前做好心理准备的读者。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精神最深层的潜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佩玛.丘卓 Pema Chödrön


  佩玛‧丘卓为美国籍藏传佛教金刚乘(vajrayana)阿尼,传承自丘阳创巴仁波切的法脉,为加拿大新斯科夏省布里敦角甘波修道院常驻老师,该修道院是北美首座藏密修道院。她自一九七四年起常常在欧洲、澳洲、北美主持工作室、讲座、冥思避静。

  佩玛将和平、谅解、慈悲的教义和修行法引进生活中的方式,清新易了、深受全球各地读者喜爱,着有《当生命陷落时》、《转逆境为喜悦》、《生命不再等待》、《生命如此美丽》、《不逃避的智慧》、《不被情绪绑架》等书(均为心灵工坊出版)。并曾和普利兹奖作家爱丽丝.华克就冥想经验出版一个对谈实况录音(Pema Chödrön & Alice Walker in Conversation,1999),已出版为一本七页的单行本。

译者简介

胡因梦


  名演员、作家与译者,现从事身心灵的整合研究与治疗,是国内重要的灵修思潮引介者,引介了克里希那穆提、肯恩.威尔伯、佩玛.丘卓、A.H. 阿玛斯,及现代占星学先驱史蒂芬.阿若优等多位灵修导师的作品及思想。着有《死亡与童女之舞》、《茵梦湖》、《古老的未来》等书,译有《转逆境为喜悦》、《与无常共处》、《生命之书》、《占星、心理学与四元素》等近二十余本书,另审修过《璀璨的暗夜之旅》、《塔罗冥想》等书(后六本均为心灵工坊出版)。

廖世德

  一九五三年生,长期从事翻译工作,译有《万法简史》及《故事.知识.权力》(心灵工坊出版)、《物理之舞》、《宝瓶同谋》(84年优良译书)、《论自由》、《自然与生态》(以上两本为85年优良译书)及《不为人知的敌人》等近五十册译作。
 

图书目录

各方推荐
【纪念版推荐序1】 让温柔终止磨难◎赖佩霞
【纪念版推荐序2】 繁花盛开后的寂静◎江荣原
【中文初版推荐序】 点燃生活的明灯◎郑石岩
【译 序】 无惧的智慧传承◎胡因梦

前 言
第一章 亲近恐惧
第二章 当生命陷落时
第三章 当下就是良师
第四章 如实安住
第五章 永远不嫌太迟
第六章 不伤害别人
第七章 绝望与死亡
第八章 八种世间法
第九章 六种孤独
第十章 对生命好奇
第十一章 不侵犯与四魔障
第十二章 长大
第十三章 扩大慈悲的圈子
第十四章 不死之爱
第十五章 逆转习性
第十六章 和平侍者
第十七章 意见
第十八章 口耳相传的神圣开示
第十九章 对治混乱的三种方法
第二十章 没有选择的余地
第二十一章 扭转轮回
第二十二章 道途就是目标
二十週年纪念版后记

感谢词
延伸阅读

 

图书序言

纪念版推荐序1

让温柔终止磨难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处温柔,无论遇到任何挫折、愤怒、仇恨,只要愿意安静下来为它注入温柔、柔软,让那看似坚固的抗拒心融化,爱与慈悲将自然运作。

  我更喜欢用温柔两个字来描述爱与慈悲;爱常常被污名化,太多的恶质行为在自我狡辩中常把它归咎为爱,慈悲也常被扭曲,一昧要求别人顺应自己的意,才符合自己眼中的慈悲。然而温柔,就这么浅显易懂:温柔地善待自己和善待别人。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虽然我读过的佛经屈指可数,但作者提到的每个体悟都如此印心,想必都是从静心中得到的启示,才能如此相应一致。我虽不是出家人,但修行的心意在多年前就已经非常明确。我喜欢作者说的,修行不是让你更超脱,而是让你更贴近痛苦。

  灵性成长的启蒙我很早就开始,同时,我又喜欢所处的花花世界。如何在修练中所得到的启发,运用到生活上,就是我的修行的意图。我选择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同时灵性上却有着无限宽广的企图心。我应该是作者说的第二种自私的人:聪明的自私者知道要为自己好,而最好的方法就是为别人好。这种为别人好所产生的结果却是喜悦的。

  我向往与人为善的幸福。

  幸运的是我的先生也是如此,同样的价值观让我们不只是夫妻更是同修。我们有自己的拗脾气,是外人所触及不到的,文明把我们形于外的行为规范得很好,换句话说,行为得宜、风度不错,但内心世界的波涛汹涌,常常只有我们两个人知道,连子女们可能都不清楚。

  如果你也自许为修行人或也认同温柔的力量,请一定要邀请这本书进入你的世界。作者绝对是对俗世有过痛彻心扉的体悟,同时又洞悉内在无与伦比的温柔修炼者,才可能如此清晰地萃取出爱与慈悲的精髓。

  感谢存在,在我修行三十年后的今天,仍有人会带给我抗拒,之前,我的方式就是离开该人的范围,眼不见为净,井水不犯河水,各过各的也能享有某种安逸。但我知道,刺还在,只是少了拨动的频率而已。然而,我内在的修行者一直督促着我,只要有恶念,就要剷除,否则,我无法平静、心安。

  在我的招唤下,感谢心灵工坊邀约写本书的推荐序,就在我读到第十三章的时候,那根刺看到了它得以化解的契机,我让自己扎扎实实的看了几遍。没办法,有个固执的我需要被驯服,需要一点耐心。我细细咀嚼文字底层涌上来的温柔。我再次听到内心对该人物的批判、指责、不屑与抗拒。虽然接下来的话已听过千百次,但就在今天,在佩玛.丘卓的印心下,那层固执的纱被掀了开来。

  作者说,「虽然这种观念在佛法里是很平常,可是要实践却很困难。更难的是听到人家说我们对外排斥些什么东西,就是在排斥自己内心的什么东西;排斥自己内心的什么东西,投射到外界就排斥什么东西。我们恨自己的某个部分,就会恨别人的那个部分。」这一次,我想潜入这句话的核心意义。

  于是我躺到床上问自己,那个人为什么让我如此痛心、愤怒?很快冒上来的是:他的行为粗暴、恶霸、傲慢,没有尊重、没有反省、没有道歉。这些指责很快上脑,因为只要一想到他,内心的评断即刻尾随而上。然后我告诉自己,我最恨自己的就是这样的行为……是的,我无法忍受自己类似的行为,因此才执意走入修行。

  接下来,我让那些多年来深藏的压抑浮上意识层面,我用温柔的品质邀请它们,与之相融、交会。这时,我左胸一道如利剑贯穿的伤口,从一个固着的点扩散到整个左半身,一直到头顶和每一根脚趾,像电流一样蔓延开来,我的身体疼痛不已。同时,我感知到那根箭正在软化,伤痛正在被吸收、被安抚、被释放、被溶解。而我开始释怀,身体变得柔软。

  这时,听起来也许有些弔诡。我接受了被我身心共同压抑的暴力,我听了作者的建议,让温柔医治了我对暴力的谴责与抗拒。谢谢这本书,谢谢佩玛.丘卓,谢谢心灵工坊,谢谢自己,也谢谢那位冒犯我的人,他帮助我看到我内在对善的偏执,同时也软化了我对自己内在暴力的谴责。

  我准备把这本书放在垂手可得的地方,以备不小心陷落时能帮自己少受一点磨难。回到柔软、温柔,也就是爱与慈悲的出处。这是我今天的推荐与分享……欢迎你也一起来探索那无边际的温柔与慈悲。
 
赖佩霞(魅丽杂志发行人、身心灵老师、作家)

纪念版推荐序2

繁花盛开后的寂静


  九○年代之间,藏传佛教开始在台湾蓬勃发展,加上达赖喇嘛尊者、赖声川先生、陈履安副总统等名人加持效应,一时之间接触佛法变成流行又尊贵的现象。又有慈济团体、法鼓山日以继夜广行慈善环保的社会运动,心向宗教不但不再迷信,反而变成内在与外显价值的另一种自我追寻。

  同时期嗅觉灵敏的出版社更不会错过流行风潮,开始大量有系统引进南传佛教阿姜查禅师的禅学着作,日常老和尚也以做学问的深度,绵密不绝传送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学术界同时在台湾大学电机工程系李嗣涔教授、清华大学物理系梁乃崇教授、东吴大学物理系陈国镇教授的带领下,用科学语汇辩证佛学相关的甚深研讨,他们心胸开放地说,科学启发和佛法智慧两者和而不悖。

  那是一个心灵美好繁花盛开的时代,我是在这样的机缘下被触动了听闻佛法的兴趣,一如年少阅读琼瑶并非为了爱情,年长深读金庸也不是要挑战人性,而是时间对了、机缘对了,就顺势让它发生。我的启蒙老师陈锦德先生说:「你们不要怀着罪恶感和进度表修行,也别以为多上我几堂课会消业障得福报,如果这么想,我宁愿你们下班后出去逛大街吃大餐」。是啊,道是日常、法是自在。一部二六○字的心经,在罗斯福路台电大楼的员工礼堂被他说了好多年永远有新解,课程断续、同学来去,和老师匆匆缘浅,后来也断了音讯,转而独自进入新时代意识、赛斯、瑜伽等不同课程的追求。

  离开老师以后我常想,帮你开窗的人未必是陪你旅行的那一个,人生道途无从结伴,自己的脚印才是从有限生命走向无限生命的证据,一个人见识了光的魔力,就回不去黑暗,就算我不再进课堂听闻佛法,也应该要透过平常生活的喜怒哀乐来检查自己的七情六慾,许多事情我接受自己有做不到的极限,但我不愿意当想做而不去做的那一个。人生拼图难全,遗失而缺角和犹豫不放手的结果不同,放手那一刻才是灵修的开始,我终于放掉了投身十七年的广告行业。

  尔后三年靠着一点点存款支持着摇摇摆摆的勇敢,开启中年之路。然而我终究脆弱,在存款即将用罄又看不见未来的时候整个人变得慌乱,开始批判又暴躁,好不容易因着修行获得的一点点静心被现实生活再度碾碎。就在这个时候一位感情被骗受伤很重的美月师姊推荐我看这本由佩玛.丘卓所写的书《当生命陷落时》,在延平北路那间窄小又弥漫燻人香烟的二楼公寓里,她语调缓慢地说:「小江,不能和痛苦做朋友,你不会懂真正的幸福叫什么!」听说往后漫长的痛苦一直没有离开她,但是她在载浮载沉的折磨中绽放了以前没有过的微笑。

  这本《当生命陷落时》我在十五年前细读两次,肯定它是一本用痛苦、失落佐以勇气与慈悲写成的书,十五年后再读,中年沧桑所怀疑的一切在书里被摧毁,拼搏半生的成就在书里被消融,只剩下清净随行。作者说:「切断自己的期待可以治疗我们的伤痛」,我完全认同。花朵要吸收地水火风的变化才有让世人赞叹的丰艳姿态,人也要饱足苦集灭道的完整后才可以圆满阖目,没有陷落不见高低,没有苦痛何来甘美?生命陷落处,正是智慧要攀向高峰时。

江荣原(阿原工作室创办人)

译序

无惧的智慧传承


  十余年来我在真实生活里一直扮演着「向西方取经」的角色,并试图从众多现代智者的着作中,为中文读者拣选出传达终极真理的教诲。大部分的时间我都待在自家的藏经阁里,使出水磨功夫,完成了克里希那穆提及肯恩‧威尔伯这两位证悟贤者近十本英文原着的中译本。另外一位对西方世界影响深远的藏密法师──创巴仁波切──也是我想引介给中文读者的精神导师之一,只可惜虽然有缘译出他最受欢迎的着作《突破修道上的唯物》,却无缘付梓出版。后来此书由缪树廉先生完成,众生出版社发行。

  多年前我移民加拿大温哥华。靠近维多利亚大学附近有一家着名的形上学书店,店内人文气息浓厚,有别于其他几家商业化的新时代书局。有一天我到这家书店找书,浏览着书架上新问市的几本佛学着作,正思忖着该从哪本书下手的时候,一名加拿大女子从我身边走过,很友善地建议我务必阅读一下眼前的那本《当生命陷落时》。于是我站在书架前开始翻阅这位稀有的美籍阿尼的畅销书。

  看完封底作者简介,才知道佩玛‧丘卓原来是创巴仁波切最杰出的大弟子之一。书中内文一开始的第二章便以坦诚而自在的叙述方式,剖露了作者得知丈夫有外遇时的真实心境,她说:「我还记得当时我感觉天空非常宽阔,屋边河水潺潺,茶杯里冒着热气;时间突然停了下来,我脑筋一片空白,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有光和无边的寂静。接着我回过神来,捡起一块石头,向他砸了过去。」

  「捡起石头砸向变心的丈夫」这个意象,带给我一股原始而有力的震撼感,我很想知道这位气概激昂的女性一旦踏上道途会有什么结果?她到底想引领读者进入什么样的体悟?而她与她的精神传承结缘又是什么样的前因后果?

  佩玛‧丘卓本名 Deirdre Blomfield-Brown,一九三六年诞生于纽约市,在康乃狄克州完成中学教育之后,进入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深造。毕业后她分别在加州与新墨西哥州担任过多年小学老师的教职,出家前人生阅历颇为丰富,她结过婚,育有二子,后来因先生外遇而离异,三十五岁左右在阿尔卑斯山巧遇 Chime 喇嘛,并追随这位仁波切潜修多年。一九七二年佩玛在 Chime 喇嘛的鼓励之下,与她的根本上师创巴仁波切初次相会,从此坚守三昧耶誓,与仁波切展开了长达十四年的师徒共修情谊,本书第二十章对个中的心境转折有十分动人的描述。

  谈到创巴仁波切,这位在藏密传承中素因作风前卫大胆而备受争议的第十一世转生祖古,可以称得上是欧美人士心目中最具有影响力的精神导师之一。他早期接受的养成训练涵盖了葛举派与最古老的宁玛派传承,同时也是利美运动不分教派的支持者。西元一九五九年,创巴正值二十岁那一年,为了脱离中共的宰制,他率同一群西藏僧人横渡雅鲁藏布江,攀越喜马拉雅山,历经险阻艰难,仅靠着煮食牦牛皮充饥裹腹而安全逃抵印度。

  从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三年,创巴仁波切受达赖喇嘛委任,担负起「青年喇嘛家庭学院」的精神顾问一职。就在这段期间,他开始学习英文,接触西方人士,为日后在西方世界弘法利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九六三年,丘扬‧创巴在英国友人的协助下获得一笔奖学金而前往牛津大学深造。一九六七年他在苏格兰创立了第一所藏传佛法静坐中心─桑耶林,不久却因车祸而导致左半边身体麻痺。这个事件为他带来了清晰又充满着解放意味的心灵启示,他决定不再囿于莫测高深的僧侣形象,而选择舍戒还俗。一九六九年,创巴仁波切完成生平第一本英文佛学实修着作《动中修行》(Meditation In Acton),分别在英国及美国出版;这也是香巴拉出版社发行的第一本书籍。

  次年,丘扬‧创巴与英国女子黛安娜‧派碧斯成婚,并受邀前往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教授佛法。这时桑耶林培训的一批学生已经在佛蒙特州为创巴建立了「虎尾」静坐中心,仁波切与北美的深厚因缘从此缔结。佩玛与她的根本上师就是在这个年代结识的。

  创巴仁波切一生着作等身,总共出版了十四本富有时代精神的现代佛典。他最为人尊崇的才能就是擅长以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来诠释传统佛法的最高旨趣。他融通东西方哲学、宗教、心理学、艺术、戏剧等文化素材,因而摄受了众多知名文艺界人士,诗人爱伦‧金斯柏格就是他的追随者之一。七○年代欧美正弥漫着自我放逐式的个人主义氛围,创巴仁波切每每以出乖露丑的「脱稿演出」来勾牵这些散漫不驯的花童,打破他们在上师身上设定的完美标准。本书第十六章中,佩玛对这些人的求道态度作了一段有趣的描述。

  创巴仁波切在科罗拉多州建立的「那洛巴学院」,被超个人心理学家肯恩‧威尔伯喻为目前全美唯一的一所真正具有整合精神的佛学院。后来在学生及好友铃木大拙的支持之下,创巴仁波切又设立了「金刚界」这个世界性的组织,来统筹管理全美的直属静坐中心。八○年代,仁波切开始发展出一种伞状的世界性培训组织,取名为「香巴拉精神战士中心」,并结合了日本书法、花艺、茶道、养生、舞蹈、剧场及心理治疗等课程项目,为的是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的修行中。

  一九八一年,佩玛‧丘卓在十六世大宝法王亲自主持的中国显宗圆顶仪式中成为正式的尼师,并出任科罗拉多博德市「行动堡垒」静坐中心主任。一九八四年,创巴仁波切在加拿大东岸新斯科夏省远离尘烟的一座小岛上,建立了气质素朴的甘波修道院,并指派佩玛‧丘卓为首任院长,这是北美第一所为西方人建立的藏密修行寺院。

  一九八七年的四月,创巴仁波切在加拿大新斯科夏省辞世,享年四十八岁,他短暂而丰硕的一生以及精彩绝伦的演出就此划下句点。数年后,他的衣钵传人欧赛天津也相继过世。一九九五年五月,创巴仁波切的庞大弘法事业开始转由他的长子统理。

  佩玛‧丘卓承继了这个无惧的智慧传承,她的五本着作使她成为西方世界少数受人尊崇的女性佛教导师,《当生命陷落时》是其中最受读者喜爱的一本演讲集。佩玛凭着女性特有的细腻体察,以信手拈来、才华横溢的弘法风格,将藏密大手印直下觑透的立断智慧,融合西方心理学对内心现象的诠释技法,帮助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以基进、慈悲而又充满着幽默的无求之智,勇敢面对生命陷落时的悲苦与困窘。

  本书在第一章即点明精神旅程首先必须面对「普世性的恐惧」。恐惧乃是生物的自保本能,我们内心的反应──包括起心动念、情绪和各种身心的觉受──之中,处处可见恐惧的踪迹。大部分人所提供的解决之道,几乎都是一些不直接面对恐惧的安慰及纾解方法,然而佩玛本着大手印的传承精神,提醒读者「勇者并非无惧」,而只是愿意亲近恐惧、揭露恐惧、探索恐惧,也就是能静观事物的崩解而丝毫不逃避当下。佩玛指出「安住在原处不动,钉牢在原来的时空点上」,这份内心的实修体悟,就是正念或藏密所强调的「处理能量」要达到的目标。她所指出的解脱之道,基本上和禅宗的直下觑透或克氏所说的如实观察都是旨趣相通的。

  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只要清楚地看见自己的真相,问题当下就能解决。佩玛在本书第三章的第十五段提出了有别于克氏的观点,她发现心中的烦恼并不会因为如实见到而当下解决,「我们会有很长一段时间只是看得很清楚罢了」,那些耽溺和压抑的内心反应照旧会产生,「但是因为我们愿意认清自己的耽溺和压抑,耽溺和压抑自然会慢慢耗尽」,并因而产生比较开阔和宽大的心胸。在这一点上我个人的体会较偏向佩玛的观点,不过必须强调的是,透过自知之明所发展出来的开阔和宽大,与世俗社会公关应酬式的圆熟是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

  (全文未完)
 
胡因梦(作者、身心灵疗癒课程讲师、译者)

图书试读

第一章

亲近恐惧


接近真相,自然会感到恐惧。

展开精神旅程,就像乘小舟进入汪洋大海寻找未知国度一般。诚心的实修会带来心灵启示,但是我们迟早都会遭遇到恐惧。大家都知道,一旦接近地平线,我们就会从边缘地带掉下去。所有的探索者都一样,都很想知道那里到底有什么东西在等着我们,可是却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勇气面对那些东西。

我们对佛法产生兴趣,决心一探究竟,但是我们很快会发现,大家在如何修持这件事上往往充满着各种偏见。我们借着洞见禅修来练习正念,彻底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思想。我们聆听禅学演绎的空义,接受挑战,和那开放而又广大无垠的澄明之心相连。金刚乘给了我们一种概念,要我们处理各种情境的能量,观察那觉醒的状态和这些能量是不可分离的。这些方法随便哪一个都可能吸引我们产生动力,怀着热情向前探索。但是,如果我们想深入表相之下,毫不犹豫地修练,到了某个时刻,我们不可避免地会经验到恐惧。

恐惧是一种普世性的经验。即使是最小的昆虫都会感到恐惧。譬如我们跑去海边弄潮玩水,看到海葵,用手一摸牠,牠立刻缩了起来。每一种生物一有恐惧都会自动收缩。一面对未知就感到恐惧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那是活着的一部分,所有的生命共有的一部分。我们一感觉有孤独的可能,死亡的可能,感觉没有东西可以让我们抓住,内心就会产生恐惧的反应。接近真相,自然也会感到恐惧。

碰到任何经验,如果我们努力安住在经验中而不逃避,我们的经验就会变得非常强烈。没有地方可以逃避的时候,事情会变得非常清楚。

在某一次闭关中,我深深体悟到一件事,我发现我们不可能既安住在当下而又同时任由妄念编撰剧情!我知道这听起来没有什么,可是一旦亲自领悟到这一点,你一定会变。眼前的这一刻,你是这么清楚地见到无常;这么清楚地见到慈悲、惊奇、勇气,也这么清楚地见到恐惧。事实上,一旦站在未知的边缘,完全意识到当下,却又没有任何寄託,这时每个人都会觉得双脚落空。然而就在这个时刻我们的理解会深化,我们会发现当下是非常脆弱的一刻。这一刻实在令人焦躁不安,却又是完全温柔的。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當生命陷落時》(20週年紀念版)的問世,對我這個在人生旅途上跌跌撞撞了二十載的老靈魂來說,簡直是久旱逢甘霖。當年我初次接觸這本書時,正是經歷了一段極為艱難的時期,感覺整個世界都灰濛濛一片,對未來失去了所有想像。書中那細膩的筆觸,將人類在面對巨大失落時的各種情緒,從麻木、否認、憤怒到最後的接納,都描繪得淋漓盡致,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彷彿看見了自己的影子,那些藏在心底深處,不願去觸碰的傷痛,在作者的文字下,竟然變得可以被理解、被梳理。 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意義」的探討。在最黑暗的時刻,我們常常會質疑一切的價值,質疑自己為何要承受這些痛苦。而《當生命陷落時》並沒有給出簡單的答案,它而是引導我們去思考,如何在失去中尋找新的意義,如何將那些破碎的片段重新拼湊成一個更堅韌、更有深度的自我。這不是說痛苦會消失,而是我們學會了如何與痛苦共存,並且從中汲取力量,讓生命即使在最脆弱的時刻,也能展現出令人驚豔的堅韌。這本書就像一位溫柔的嚮導,陪著我們穿越生命的幽谷,最終找到通往光明的路徑。

评分

這次《當生命陷落時》的20週年紀念版,對我來說,意義非凡。我還記得當年,大概是大學剛畢業沒多久,正值人生中最叛逆、也最脆弱的時期,對世界充滿了質疑,也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那時候,偶然間翻到了這本書,書裡關於創傷、關於療癒的論述,對我當時年輕的心靈,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它沒有迴避人生中那些殘酷的現實,反而直視它們,並且提出了一種深刻的、不帶評判的觀點,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面對困境的方式。 最讓我難忘的是,書中探討了「接受」這個概念。在我們年輕的時候,總覺得不公平,總想著改變,總想著反抗。但《當生命陷落時》卻教導我們,有時候,最困難也最有力量的,是學會接受那些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然後在接受的基礎上,重新找到前進的力量。這種接受,不是消極的放棄,而是一種積極的、為了讓自己能夠繼續前行的策略。這本書讓我明白,即使生命偶爾會把我們拋入無盡的黑暗,我們依然擁有選擇如何穿越黑暗的權利,並且最終找回屬於自己的陽光。

评分

天啊,看到這本《當生命陷落時》出了20週年紀念版,簡直是讓我這種老讀者心情複雜啊!當年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我還是一個剛出社會,對未來充滿憧憬卻又常常被現實打得措手不及的小菜鳥。書裡提到的那些關於失去、關於痛苦、關於如何從低谷爬起來的文字,就像是一盞在濃霧中指引方向的燈塔,雖然不見得馬上就能找到出路,但至少讓我知道,我不是一個人孤單地在黑暗裡摸索。 我還記得書中有個章節,講述作者如何面對突如其來的重大打擊,那種從原本穩固的基石瞬間崩塌的感覺,我當時自己也經歷過類似的低潮,所以讀來感同身受,眼淚差點就掉下來。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些悲傷的描述,而是作者在字裡行間透露出的那種韌性,那種即使身處絕境,依然能找到微小希望的勇氣。它不是那種雞湯式的「加油!你可以的!」的吶喊,而是一種更為沉靜、更為深刻的力量,告訴你,即使生命有時會把你推向懸崖,你依然可以選擇如何落地,如何重新站起來。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只是一本心靈成長的書,更像是一位智慧長者在我迷茫時,輕輕拍了拍我的肩膀,用溫柔卻堅定的語氣告訴我:「孩子,這就是人生。」

评分

再次捧讀《當生命陷落時》(20週年紀念版),我已經不再是當初那個對人生充滿無知困惑的年輕人,而是一位在職場與生活中摸爬滾打了許多年,嘗盡了甜酸苦辣的半百之人。儘管歲月流轉,書中的智慧依然歷久彌新,甚至在經歷了更多的人生風雨後,我對書中的某些篇章有了更為深刻的體悟。當年,我或許只覺得它是一本在談論如何處理悲傷的書,但如今,我更懂得它其實是在探討生命的韌性,以及我們如何在看似無解的困境中,找到安頓身心的力量。 這次重讀,我對書中關於「遺憾」的篇章有了新的看法。年輕的時候,我們總會對過去的選擇、錯過的機會感到耿耿於懷。但《當生命陷落時》卻引導我們去思考,如何放下那些沉重的包袱,如何將遺憾轉化為前進的動力,而不是讓它們成為阻礙我們前行的絆腳石。它告訴我們,生命中的每一段經歷,即使是那些痛苦的、令人後悔的,都構成了獨一無二的我們。這本書不只是提供了解決問題的藥方,更像是陪伴我們一起成長的良師益友,在每一個關鍵時刻,都給予最恰當的指引。

评分

當我再次翻開《當生命陷落時》(20週年紀念版),腦海中浮現的是過去的無數個畫面。我還記得,在大學時代,我曾因為一段感情的結束,整日沉浸在巨大的悲傷中,感覺世界末日來臨。那時候,是這本書,像及時雨一樣出現在我的生活中,它用一種極其溫柔且充滿力量的語言,告訴我,失落和痛苦並不是生命的終點,而是生命中一個可能促使我們成長的階段。書中那些關於如何面對破碎、如何重建內心的描寫,對當時的我而言,無疑是一種救贖。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試圖去「治癒」我們的傷痛,而是教導我們如何「與傷痛共處」。這種與痛苦和平共存的觀念,在當時我極力想擺脫痛苦的心情下,顯得尤為難能可貴。它讓我明白,有時候,最有效的方法不是逃避,而是勇敢地去面對,去理解,去接納。這本書幫助我學會了,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我們依然可以保有內心的平靜,依然可以找到生命的意義,並且從那些看似無法逾越的障礙中,蛻變成一個更為堅強、更有智慧的人。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我生命中一個重要的精神支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