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理论与修行法门

金刚经的理论与修行法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金刚经
  • 般若智慧
  • 佛教
  • 修行
  • 禅宗
  • 佛学
  • 经典
  • 哲学
  • 心灵成长
  • 自我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最贴近生活的《金刚经》修行笔记!
  ◎佛光山寺三任住持专文推荐!

  「慧昭法师钻研《金刚经》二十多年,又在禅堂领众熏修十多年,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这本着作是他行解二门的心得结晶,像金刚钻一样弥足珍贵,也是最根本、最实际的人间佛教。」──佛光山寺心定和尚

  佛光山寺副住持慧昭法师,二十多年来一心钻研《金刚经》,跳脱一般对义理研究的文字桎梏,不断从日常中实践《金刚经》的义理,更因慧昭法师身为禅者的老婆心切,掏心剖肺娓娓道来一路修持《金刚经》的亲身体悟,精采易懂,诙谐直白的生活体证更是让人会心一笑,让予人深奥难懂的《金刚经》有了全新的面貌。

  《金刚经的理论与修行法门》共有十四章,喜爱研究《金刚经》的读者,能从文中深入义趣,倘佯于佛法大海中;文中丰富的举证范例,让茫茫人海中无所依归的我们,容易浅读契入,更加贴近人间佛教的修行实践。

  「在我们这一生,有些事情是很无奈的,譬如过去我们曾经被人家伤害过,或我们伤害过别人,或是我们自己伤害过自己,但过去都已经过去,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我们就不要一直拿过去不如意的事情来惩罚自己!如果一直想到过去不如意的事情,这就是意根缘法尘!所以在此提供大家人生幸福之道:

  1、不要拿自己的过失来惩罚自己。
  2、不要拿别人的过失来惩罚自己。
  3、不要拿自己的过失来惩罚别人。

  这就犹如上半场已经结束,我们就不要一直执着不放,重点是要把握人生的下半场,因为在我们生命还未结束时,我们人生的下半场都还未开始,因此要能够把握人生的下半场!」── 慧昭法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慧昭法师 


  生于一九六五年,台湾云林人,一九八九年在台北普门寺皈依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一九九一年礼星云大师剃度出家,同年在佛光山受完具足戒。一九九一年就读佛光山丛林学院男众学部,一九九五年毕业于中国佛教研究院。

  慧昭法师历任佛光山宗务委员、佛光山总本山纠察、佛光山丛林学院男众学部专任教师、男众学部辅导主任、佛光山修持中心主任。

  现任佛光山寺副住持、禅净法堂堂主、福慧家园住持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缘起缘灭/张明正
推荐序 至究竟/赵永祥
自序 契会智慧之学

第一章  释经题
第二章 《金刚经》的译者
第三章 《金刚经》的价值与地位
第四章 《金刚经》的主要重点
第五章 《金刚经》的主要思想
第六章 《金刚经》的修行方法
第七章  修「般若禅观」之功德利益
第八章 《金刚经》之般若禅观成佛次第要门(一)无所住的修行方法
第九章 《金刚经》之般若禅观成佛次第要门(二)生其心的修行方法
第十章 《金刚经》之般若禅观成佛次第要门(三)大乘核心之一愿菩提
第十一章 《金刚经》之般若禅观成佛次第要门(四)大乘核心之二行菩提
第十二章 《金刚经》之般若禅观成佛次第要门(五)大乘核心之三胜义菩提
第十三章  如何将般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第十四章  结语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是佛陀在修证过程中,以如实了知八正道,证悟缘起法与四圣谛的空性智慧,空性就是佛陀时代所说的湼槃。

  吾人学佛,对于空性若不如实知,就是没有般若;如实知,就是智慧。没有智慧是不可能超越生老病死、解脱生死的。

  慧昭法师钻研《金刚经》二十多年,又在禅堂领众熏修十多年,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慧昭法师经常四处演讲佛法,都以恰当的譬喻或幽默的笑话,衬托出深奥的般若空性的深奥理论,颇受信众的好评。这本着作是他行解二门的心得结晶,像金刚钻一样弥足珍贵,也是最根本、最实际的人间佛教,期望所有见闻着,都能学佛之所学,行佛之所行。

心定和尚/佛光山泰华寺住持

推荐序

  《金刚经》中佛陀开示「空」义,须菩提内心感动而涕泪悲泣:「我从无始劫来未曾听过这样的妙法」,《六祖坛经》也提到,只要诵持《金刚经》就能见性。

  我们之所以有烦恼,乃因般若智慧不够,不能见性,无法看清事物的始末因缘,才心生爱染、执着。

  烦恼就像乌云,遮蔽了阳光,若能会得《金刚经》里「三心不可得」的旨意,仔细思惟一番,就会自然放下万缘,如乌云散去、阳光显现,身心逐渐清明自在。

  慧昭法师此书,即具有引导深入《金刚经》法义的功能,可说是行者的工具书。

心培和尚/佛光山退居宗长

推荐序

  欣闻慧昭法师终于将他的「宝藏祕笈」公诸于世。

  长久以来,只要听过他的讲演,或者禅堂开示的仁者,都希望能获得这本祕笈,这是因为慧昭法师于《金刚经》的体会,是扎扎实实的;而本书的内容,即在此基础下,以人间佛教的理念和行门,所整理爬梳出来的,完整的将《金刚经》的主要思想、修行方法、功德利益、般若禅观等一一论证,并佐以故事、譬喻,来说明常人不易契入的法义,可谓深入浅出,不论初学、老参,多有裨益。

心保和尚/佛光山现任宗长

自序

契会智慧之学

  本书之所以选择《金刚经》作为本文探讨的主题,除了本人学佛二十多年以来不断的礼拜、读诵《金刚经》而从中获得不少法益外,另外,本人也把《金刚经》作为自己修行最主要的法门,及实践人间佛教与大乘菩萨道的思想为主要理论依据。个人出家学佛二十多年来,深深发觉《金刚经》的般若思想,深深的影响中国的南宗禅,尤其六祖惠能大师的主要思想,可说都是来自于《金刚经》。譬如惠能大师所立的「三无思想」,第一个就是无相为体,第二个是无住为本,第三个是无念为宗。

  何谓无相为体?「无相」就是诸法的「实相」,实相就是无相,也就是空相。所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就理体上来说的,所以《金刚经》说:离一切相名为诸佛。或称为「如来」、「真如」。

  何谓无住为本?「无住」就是心的本性,也就是说一切心都是无住性的。所以六祖惠能:「无住者乃人之本性,即于诸法上念念不住。」有所住就有系缚,无住就没有系缚,没有系缚就能解脱自在,这就如《金刚经》所说:「若心有住,即为非住。」然而,我们的心要住在哪里?就是无所住。所以《金刚经》:「菩萨若有所住,即不名菩萨。」那我们为什么要无住呢?因为法无自性,法无自性,故无所住着,一切法只是随缘而起,故云无住。所以无住者万有之本也。《维摩经.观众生品》:「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无念为宗是惠能大师禅法最重要的思想,无念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就是「无所住」,念就是「生其心」,惠能大师当初就是听到这句话而开悟的。而这三无思想可说都是来自于《金刚经》。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金刚经》的重要性。

  本书内容共有十四章:第一章释经题;第二章《金刚经》的译者;第三章金刚经的价值与地位;第四章金刚经的主要重点;第五章金刚经的主要思想;第六章金刚经的修行方法;第七章修「般若禅观」之功德利益;第八章《金刚经》之般若禅观成佛次第要门――无所住的修行方法;第九章《金刚经》之般若禅观成佛次第要门――生其心的修行方法;第十章《金刚经》之般若禅观成佛次第要门――大乘核心之一愿菩提;第十一章《金刚经》之般若禅观成佛次第要门――大乘核心之二行菩提;第十二章《金刚经》之般若禅观成佛次第要门――大乘核心之三胜义菩提;第十三章如何将般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第十四章结语。文章后的问与答,希望对有想修行金刚经法门的人有提拨作用,也体证解行的重要。

  记得十几年前,家师星云大师曾问我说:「你什么时候要出书?」当时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后来到佛光山禅净法堂禅修的同参也经常问我这个问题?我回答:「因缘到了,自然就会有!」佛教:「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一切的成就都是众缘所成!

  这次之所以能有《金刚经的理论与修行法门》着作产生,除了要感谢禅讲师研究院的觉全法师很用心的帮我誊稿,也感谢南华大学管理研究所的赵永祥博士帮我润稿,更感谢很多人的鼓励与帮助!希望自己的拙作,对于大家在修行上及生活上能够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对于《金刚经》的无上妙法能够有所契会!

  讲到《金刚经》,先来谈我第一次遇到《金刚经》的因缘,记得当时我还在读大专,有一次刚好放假回家,回到家里,我母亲拿了一本《金刚经》和《心经》的折合本给我,因为妈妈不识字,她就请我教她念《心经》,我就从《心经》的第一个字开始教她: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这样一字一字的教。教完之后,我刚好翻到背面,看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就问我妈妈说:

  「这《金刚经》妳要不要学呢?」

  我妈妈竟然跟我摇手说:「不可以!不可以!」

  「为什么?」

  「有人跟我讲,一般人是不可以读诵《金刚经》的,否则,会遭受天打雷噼。」

  有这么严重吗?我学佛至今已经读诵《金刚经》二十余年了,也没有受到天打雷噼。所以这让我想到赵州禅师所说的:

  「正人说邪法,其法也成正; 邪人说正法,其法也成邪!」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一个好的医师跟一个蒙古大夫,一个好的医生就算是毒药也可以医好病人,而一个蒙古大夫,一个庸医就算是最好的药也可能会医死人。所以在《法华经.妙庄严品》提到:「得遇善知识,皆大因缘!」

  这告诉我们,我们这一生能得遇大善知识,都是很大的因缘。所以永明延寿禅师:「真善知识,是人中最大因缘,能化众生得见佛性。」

这里所说的真善知识,就是一个真正的明师,一个真正的明师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因缘,他能够化导众生,让众生能够明心见性。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善知识的重要性。

  在佛教里,有一首偈语说:

  「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

  这一首偈语是在叙述佛陀一生说法的内容,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刚开始所讲的就是《华严经》,他总共讲了二十一天,接下来所讲的就是《阿含经》,总共讲了十二年,方等经就是大乘经,讲了八年;《般若经》他总共谈了二十二年,最后就是讲了《法华经》跟《涅槃经》,总共讲了八年。

  由这一首偈语我们可以知道,佛陀单单讲了《般若经》就谈了二十二年,当然,我们不可能用二十二年那么久的时间,来讲整部的《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共有六百卷!那如果要讲快一点,会有多快呢?

  在梁朝时代,有一次,梁武帝邀请傅大士,到宫中去讲《金刚经》,当傅大士上了讲台,把台上的扶尺往桌子上一拍,人就下去了。底下的听众都莫名其妙?这时候,宝志公禅师就跟梁武帝说,傅大士的《金刚经》已经讲完了。如果说今天,我也把手往桌子上一拍,我就走了,我想大家也是莫名其妙,或许下次你们都不来听课了。不过,这告诉我们什么呢?禅宗有一句话说:

  「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

  这是甚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最高的真理是不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所以佛教有一句话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真理是没办法讲的,所以禅师说:

  「纵然讲的千经论,还是落入禅家第二机」。不过,《华严经》有一句话说:

  「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我们要知道,佛法是智慧之学,这种智慧之学如果没有人来讲说,没有人来弘扬,那一般人也是没办法契入,无法理解的。所以我就自己二十多年来对于《金刚经》的一些体会、见解,提供给大家作参考。

图书试读

无我度生
 
大师说:「布施有相,布施的功德就大不起来了;度生有我,度生的慈心就发不起来了。菩萨必发无我之大悲心,才能广度一切众生。」要知道佛陀在《金刚经》里告诉诸大菩萨降伏其心的方法,就是要发愿:「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因为菩萨如果执着有一个「我」在度众生,那就不可能真正的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平等心。所以菩萨度众生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是真度。
 
记得以前在北海道场读佛学院时,有一次负责照顾狗的护生慧昉法师到美国西来寺受戒,护生工作就交给班上一位在家众同学。有一次这位同学在班上的黑板上写了几个字:「想要洗DOG(狗)的人,请到黑板上签名。」我从小到大,最不喜欢去摸狗、猫等动物,更不用说会帮牠们洗澡!不过,我们说要普度众生,如果连帮这些动物洗澡都做不到,那还谈如何度一切众生呢?况且这也是一种我执,学佛修行不就是要破我执吗?因此我二话不说,马上到黑板上写了二个大字:某某!让全班的同学都知道我今天要洗狗!但我下来就后悔了,我为什么要去呢?不过,心里另一个声音告诉我,今天无论如何都要去洗狗!
 
中午过堂时,发现天色很暗,心想今天会下雨,如果下雨,那我应该就不用洗狗了!不过,另一个声音告诉自己,今天你非洗不可。午休起床,发现真的下雨了,心里暗喜:下午应该不用洗狗了!我问护生同学说:下雨了,还要洗狗吗?同学回答:「要啊!」我听了有点失望!同学带我到狗寮,当我闻到那一股臭味时,有点退失信心,真想逃离现场!我跟同学说:我不会洗狗呢!同学:那简单,你就把狗绑起来,先用自来水把狗全身沖溼,再用肥皂水把狗毛抹一抹,接着用双手把狗全身搓揉一遍,再用自来水把狗全身沖洗干净,接着带狗狗到篮球场跑三圈,那就好了!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