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的理论与修行法门

金刚经的理论与修行法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金刚经
  • 般若智慧
  • 佛教
  • 修行
  • 禅宗
  • 佛学
  • 经典
  • 哲学
  • 心灵成长
  • 自我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最贴近生活的《金刚经》修行笔记!
  ◎佛光山寺三任住持专文推荐!

  「慧昭法师钻研《金刚经》二十多年,又在禅堂领众熏修十多年,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这本着作是他行解二门的心得结晶,像金刚钻一样弥足珍贵,也是最根本、最实际的人间佛教。」──佛光山寺心定和尚

  佛光山寺副住持慧昭法师,二十多年来一心钻研《金刚经》,跳脱一般对义理研究的文字桎梏,不断从日常中实践《金刚经》的义理,更因慧昭法师身为禅者的老婆心切,掏心剖肺娓娓道来一路修持《金刚经》的亲身体悟,精采易懂,诙谐直白的生活体证更是让人会心一笑,让予人深奥难懂的《金刚经》有了全新的面貌。

  《金刚经的理论与修行法门》共有十四章,喜爱研究《金刚经》的读者,能从文中深入义趣,倘佯于佛法大海中;文中丰富的举证范例,让茫茫人海中无所依归的我们,容易浅读契入,更加贴近人间佛教的修行实践。

  「在我们这一生,有些事情是很无奈的,譬如过去我们曾经被人家伤害过,或我们伤害过别人,或是我们自己伤害过自己,但过去都已经过去,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我们就不要一直拿过去不如意的事情来惩罚自己!如果一直想到过去不如意的事情,这就是意根缘法尘!所以在此提供大家人生幸福之道:

  1、不要拿自己的过失来惩罚自己。
  2、不要拿别人的过失来惩罚自己。
  3、不要拿自己的过失来惩罚别人。

  这就犹如上半场已经结束,我们就不要一直执着不放,重点是要把握人生的下半场,因为在我们生命还未结束时,我们人生的下半场都还未开始,因此要能够把握人生的下半场!」── 慧昭法师
《禅宗公案探微:从心性论到当下安住》 本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对某一特定佛教经典的深入阐释,而是以中国禅宗史上那些极富启发性的“公案”(Kōan)为核心切入点,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理解禅宗智慧、实践当下安住的完整框架。我们不讨论《金刚经》的特定义理结构或其修行次第,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从慧能的“无所住而生其心”到临济的“机锋棒喝”之间,那些旨在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生动对话与看似荒谬的教化事件。 本书的结构设计,力求兼顾理论的深度与实践的可操作性,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公案的生成与语境——从印度禅到中国化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禅宗思想的源流,但重点在于考察其在中国土壤上如何与本土哲学(尤其是道家思想)发生碰撞与融合,最终形成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第一章:超越言诠的必要性 探讨为何禅宗必须依赖公案这一特殊的教学工具。我们深入分析了早期印度佛教对“言说”与“真如”之间张力的处理,对比了部派佛教对概念体系的依赖,指出禅宗对“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坚持,并非否定语言,而是认识到语言在指示终极实在时的局限性。公案,作为一种“截断众流”的语言形式,其目的在于打破学习者习惯性的逻辑思维定势。 第二章:初祖达摩的“壁观”与二祖慧可的“断臂” 详细分析了禅宗东传的标志性事件。重点剖析“断臂求法”的象征意义,并非仅仅是虔诚的体现,而是对“求”这个动作本身的否定——即“心外无物,法法皆空”的实践体现。同时,解析达摩面壁九年,其“壁观”的实质并非向外寻求,而是向内观照的极致状态。这里我们区别于对《楞严经》等经典中关于“观”的描述,强调禅宗公案中对“观”的直接、非概念化的要求。 第三章:六祖坛经的奠基:顿悟与般若的通俗化 虽然《坛经》是重要文献,但本书并不深入解析其偈颂的内部结构。相反,我们关注慧能如何通过“无相偈”将高深的般若智慧,转化为普通人可以理解的日常觉悟。重点解析“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对“物”与“尘埃”的界定,区别于其他法门中对“我相”“法相”的分别论述,强调的是当下心境的清净性。 第二部分:机锋棒喝的艺术——公案的结构与辨析 本部分进入本书的核心,系统梳理了唐宋时期禅宗各大宗派(临济、曹洞、沩仰等)在运用公案时的核心策略与风格差异。 第四章:临济宗的“一喝”与“一棒” 深入剖析临济义玄的“四料对”与“三句”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接机体系。我们不探讨其教法体系的完整性,而是侧重于“棒喝”在当下互动中的作用——它们是教学的工具,而非目的。棒喝如何瞬间破除学习者建立的“我执”和“法执”?我们通过具体公案,演示如何理解一个看似无厘头的“喝”,实则蕴含着对学习者特定错误知见的精准打击。 第五章:曹洞宗的“只管打坐”与“家风” 与临济的激烈相对,曹洞宗强调“默照”与“坐看流水”。本章探讨曹洞宗的“五位”理论在公案中的体现。这些公案的特点往往是平和、内敛,引导修行者在日常的行住坐卧中体悟“山是山,水是水”的自然境界。我们探讨如何理解“只管打坐”背后的深层意涵——这是一种主动的放下执着,而非消极的逃避。 第六章:赵州“吃茶去”的恒常之道 “赵州狗子无佛性”与“吃茶去”是禅宗公案中的至高典范。本书将这两则公案进行并列分析。前者是试探学人对空性理解的深浅,后者则是将佛法落实到最平常的日用生活中。我们探讨如何从“吃茶”这一看似平凡的动作中,体悟到超越时间、超越世俗价值判断的安住状态。此处的“去”字,代表着行动的自由,而非被某种教条所驱使。 第三部分:公案的当代实践——从理解到安住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讨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运用公案的智慧来处理当下的困境,而非仅仅停留在历史研究层面。 第七章:打破概念的陷阱:对“修行”二字的再审视 许多人对“修行”抱持着一种线性上升、目标导向的认知。本书结合公案中对“见解高低”的反复否定,指出禅宗对“修行”的理解,本质上是对“修行”这一概念本身的超越。我们通过分析那些因“聪明”而错失的案例,强调在日常琐事中保持觉知,比艰深的理论学习更为重要。 第八章:当下即是道场:行住坐卧中的“圆融” 本书摒弃了将修行局限于禅房或静坐的传统观念。我们探讨了禅宗公案如何渗透到劳动、交谈、乃至矛盾冲突之中。例如,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隔阂时,我们如何运用“棒喝”的机锋(即直言不讳地指出问题的核心,不绕弯子),以及如何运用“吃茶去”的从容(即不被情绪完全卷入,保持一份抽离的清醒)。 第九章:超越“是”与“非”的自由——从困惑到释然 公案的最终目的是消除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本书最后总结,公案带来的并非一套新的教条,而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即认识到一切限制皆由心生,而心亦无所系缚。学习者最终的目标,是将公案中那种“顿悟的震撼力”转化为一种恒常的、不费力的生命状态,即所谓的“安住”。 本书适合所有对东方智慧、心理哲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尤其适合那些在传统经文阅读中感到晦涩,渴望通过更直接、更具冲击力的方式来理解生命实相的探索者。它提供的是一把钥匙,用于开启禅宗公案那扇看似紧闭的门,通往的是心性的自由与当下的圆满。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慧昭法师 


  生于一九六五年,台湾云林人,一九八九年在台北普门寺皈依佛光山开山星云大师,一九九一年礼星云大师剃度出家,同年在佛光山受完具足戒。一九九一年就读佛光山丛林学院男众学部,一九九五年毕业于中国佛教研究院。

  慧昭法师历任佛光山宗务委员、佛光山总本山纠察、佛光山丛林学院男众学部专任教师、男众学部辅导主任、佛光山修持中心主任。

  现任佛光山寺副住持、禅净法堂堂主、福慧家园住持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缘起缘灭/张明正
推荐序 至究竟/赵永祥
自序 契会智慧之学

第一章  释经题
第二章 《金刚经》的译者
第三章 《金刚经》的价值与地位
第四章 《金刚经》的主要重点
第五章 《金刚经》的主要思想
第六章 《金刚经》的修行方法
第七章  修「般若禅观」之功德利益
第八章 《金刚经》之般若禅观成佛次第要门(一)无所住的修行方法
第九章 《金刚经》之般若禅观成佛次第要门(二)生其心的修行方法
第十章 《金刚经》之般若禅观成佛次第要门(三)大乘核心之一愿菩提
第十一章 《金刚经》之般若禅观成佛次第要门(四)大乘核心之二行菩提
第十二章 《金刚经》之般若禅观成佛次第要门(五)大乘核心之三胜义菩提
第十三章  如何将般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第十四章  结语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是佛陀在修证过程中,以如实了知八正道,证悟缘起法与四圣谛的空性智慧,空性就是佛陀时代所说的湼槃。

  吾人学佛,对于空性若不如实知,就是没有般若;如实知,就是智慧。没有智慧是不可能超越生老病死、解脱生死的。

  慧昭法师钻研《金刚经》二十多年,又在禅堂领众熏修十多年,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慧昭法师经常四处演讲佛法,都以恰当的譬喻或幽默的笑话,衬托出深奥的般若空性的深奥理论,颇受信众的好评。这本着作是他行解二门的心得结晶,像金刚钻一样弥足珍贵,也是最根本、最实际的人间佛教,期望所有见闻着,都能学佛之所学,行佛之所行。

心定和尚/佛光山泰华寺住持

推荐序

  《金刚经》中佛陀开示「空」义,须菩提内心感动而涕泪悲泣:「我从无始劫来未曾听过这样的妙法」,《六祖坛经》也提到,只要诵持《金刚经》就能见性。

  我们之所以有烦恼,乃因般若智慧不够,不能见性,无法看清事物的始末因缘,才心生爱染、执着。

  烦恼就像乌云,遮蔽了阳光,若能会得《金刚经》里「三心不可得」的旨意,仔细思惟一番,就会自然放下万缘,如乌云散去、阳光显现,身心逐渐清明自在。

  慧昭法师此书,即具有引导深入《金刚经》法义的功能,可说是行者的工具书。

心培和尚/佛光山退居宗长

推荐序

  欣闻慧昭法师终于将他的「宝藏祕笈」公诸于世。

  长久以来,只要听过他的讲演,或者禅堂开示的仁者,都希望能获得这本祕笈,这是因为慧昭法师于《金刚经》的体会,是扎扎实实的;而本书的内容,即在此基础下,以人间佛教的理念和行门,所整理爬梳出来的,完整的将《金刚经》的主要思想、修行方法、功德利益、般若禅观等一一论证,并佐以故事、譬喻,来说明常人不易契入的法义,可谓深入浅出,不论初学、老参,多有裨益。

心保和尚/佛光山现任宗长

自序

契会智慧之学

  本书之所以选择《金刚经》作为本文探讨的主题,除了本人学佛二十多年以来不断的礼拜、读诵《金刚经》而从中获得不少法益外,另外,本人也把《金刚经》作为自己修行最主要的法门,及实践人间佛教与大乘菩萨道的思想为主要理论依据。个人出家学佛二十多年来,深深发觉《金刚经》的般若思想,深深的影响中国的南宗禅,尤其六祖惠能大师的主要思想,可说都是来自于《金刚经》。譬如惠能大师所立的「三无思想」,第一个就是无相为体,第二个是无住为本,第三个是无念为宗。

  何谓无相为体?「无相」就是诸法的「实相」,实相就是无相,也就是空相。所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就理体上来说的,所以《金刚经》说:离一切相名为诸佛。或称为「如来」、「真如」。

  何谓无住为本?「无住」就是心的本性,也就是说一切心都是无住性的。所以六祖惠能:「无住者乃人之本性,即于诸法上念念不住。」有所住就有系缚,无住就没有系缚,没有系缚就能解脱自在,这就如《金刚经》所说:「若心有住,即为非住。」然而,我们的心要住在哪里?就是无所住。所以《金刚经》:「菩萨若有所住,即不名菩萨。」那我们为什么要无住呢?因为法无自性,法无自性,故无所住着,一切法只是随缘而起,故云无住。所以无住者万有之本也。《维摩经.观众生品》:「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无念为宗是惠能大师禅法最重要的思想,无念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就是「无所住」,念就是「生其心」,惠能大师当初就是听到这句话而开悟的。而这三无思想可说都是来自于《金刚经》。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金刚经》的重要性。

  本书内容共有十四章:第一章释经题;第二章《金刚经》的译者;第三章金刚经的价值与地位;第四章金刚经的主要重点;第五章金刚经的主要思想;第六章金刚经的修行方法;第七章修「般若禅观」之功德利益;第八章《金刚经》之般若禅观成佛次第要门――无所住的修行方法;第九章《金刚经》之般若禅观成佛次第要门――生其心的修行方法;第十章《金刚经》之般若禅观成佛次第要门――大乘核心之一愿菩提;第十一章《金刚经》之般若禅观成佛次第要门――大乘核心之二行菩提;第十二章《金刚经》之般若禅观成佛次第要门――大乘核心之三胜义菩提;第十三章如何将般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第十四章结语。文章后的问与答,希望对有想修行金刚经法门的人有提拨作用,也体证解行的重要。

  记得十几年前,家师星云大师曾问我说:「你什么时候要出书?」当时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后来到佛光山禅净法堂禅修的同参也经常问我这个问题?我回答:「因缘到了,自然就会有!」佛教:「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一切的成就都是众缘所成!

  这次之所以能有《金刚经的理论与修行法门》着作产生,除了要感谢禅讲师研究院的觉全法师很用心的帮我誊稿,也感谢南华大学管理研究所的赵永祥博士帮我润稿,更感谢很多人的鼓励与帮助!希望自己的拙作,对于大家在修行上及生活上能够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对于《金刚经》的无上妙法能够有所契会!

  讲到《金刚经》,先来谈我第一次遇到《金刚经》的因缘,记得当时我还在读大专,有一次刚好放假回家,回到家里,我母亲拿了一本《金刚经》和《心经》的折合本给我,因为妈妈不识字,她就请我教她念《心经》,我就从《心经》的第一个字开始教她: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这样一字一字的教。教完之后,我刚好翻到背面,看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就问我妈妈说:

  「这《金刚经》妳要不要学呢?」

  我妈妈竟然跟我摇手说:「不可以!不可以!」

  「为什么?」

  「有人跟我讲,一般人是不可以读诵《金刚经》的,否则,会遭受天打雷噼。」

  有这么严重吗?我学佛至今已经读诵《金刚经》二十余年了,也没有受到天打雷噼。所以这让我想到赵州禅师所说的:

  「正人说邪法,其法也成正; 邪人说正法,其法也成邪!」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一个好的医师跟一个蒙古大夫,一个好的医生就算是毒药也可以医好病人,而一个蒙古大夫,一个庸医就算是最好的药也可能会医死人。所以在《法华经.妙庄严品》提到:「得遇善知识,皆大因缘!」

  这告诉我们,我们这一生能得遇大善知识,都是很大的因缘。所以永明延寿禅师:「真善知识,是人中最大因缘,能化众生得见佛性。」

这里所说的真善知识,就是一个真正的明师,一个真正的明师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因缘,他能够化导众生,让众生能够明心见性。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善知识的重要性。

  在佛教里,有一首偈语说:

  「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

  这一首偈语是在叙述佛陀一生说法的内容,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刚开始所讲的就是《华严经》,他总共讲了二十一天,接下来所讲的就是《阿含经》,总共讲了十二年,方等经就是大乘经,讲了八年;《般若经》他总共谈了二十二年,最后就是讲了《法华经》跟《涅槃经》,总共讲了八年。

  由这一首偈语我们可以知道,佛陀单单讲了《般若经》就谈了二十二年,当然,我们不可能用二十二年那么久的时间,来讲整部的《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共有六百卷!那如果要讲快一点,会有多快呢?

  在梁朝时代,有一次,梁武帝邀请傅大士,到宫中去讲《金刚经》,当傅大士上了讲台,把台上的扶尺往桌子上一拍,人就下去了。底下的听众都莫名其妙?这时候,宝志公禅师就跟梁武帝说,傅大士的《金刚经》已经讲完了。如果说今天,我也把手往桌子上一拍,我就走了,我想大家也是莫名其妙,或许下次你们都不来听课了。不过,这告诉我们什么呢?禅宗有一句话说:

  「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

  这是甚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最高的真理是不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所以佛教有一句话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真理是没办法讲的,所以禅师说:

  「纵然讲的千经论,还是落入禅家第二机」。不过,《华严经》有一句话说:

  「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我们要知道,佛法是智慧之学,这种智慧之学如果没有人来讲说,没有人来弘扬,那一般人也是没办法契入,无法理解的。所以我就自己二十多年来对于《金刚经》的一些体会、见解,提供给大家作参考。

图书试读

无我度生
 
大师说:「布施有相,布施的功德就大不起来了;度生有我,度生的慈心就发不起来了。菩萨必发无我之大悲心,才能广度一切众生。」要知道佛陀在《金刚经》里告诉诸大菩萨降伏其心的方法,就是要发愿:「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因为菩萨如果执着有一个「我」在度众生,那就不可能真正的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平等心。所以菩萨度众生要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是真度。
 
记得以前在北海道场读佛学院时,有一次负责照顾狗的护生慧昉法师到美国西来寺受戒,护生工作就交给班上一位在家众同学。有一次这位同学在班上的黑板上写了几个字:「想要洗DOG(狗)的人,请到黑板上签名。」我从小到大,最不喜欢去摸狗、猫等动物,更不用说会帮牠们洗澡!不过,我们说要普度众生,如果连帮这些动物洗澡都做不到,那还谈如何度一切众生呢?况且这也是一种我执,学佛修行不就是要破我执吗?因此我二话不说,马上到黑板上写了二个大字:某某!让全班的同学都知道我今天要洗狗!但我下来就后悔了,我为什么要去呢?不过,心里另一个声音告诉我,今天无论如何都要去洗狗!
 
中午过堂时,发现天色很暗,心想今天会下雨,如果下雨,那我应该就不用洗狗了!不过,另一个声音告诉自己,今天你非洗不可。午休起床,发现真的下雨了,心里暗喜:下午应该不用洗狗了!我问护生同学说:下雨了,还要洗狗吗?同学回答:「要啊!」我听了有点失望!同学带我到狗寮,当我闻到那一股臭味时,有点退失信心,真想逃离现场!我跟同学说:我不会洗狗呢!同学:那简单,你就把狗绑起来,先用自来水把狗全身沖溼,再用肥皂水把狗毛抹一抹,接着用双手把狗全身搓揉一遍,再用自来水把狗全身沖洗干净,接着带狗狗到篮球场跑三圈,那就好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金剛經的理論與修行法門》這本書,我其實抱持著很大的期待。我個人一直對佛教的「般若思想」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金剛經》作為般若學的代表作,其中所闡述的「空」的智慧,對於我理解這個世界的實相,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然而,過往閱讀《金剛經》的經驗,常常會覺得其中有些概念,例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雖然聽起來很有道理,但在實際操作上,卻感到一頭霧水,不知道該如何將這些抽象的觀念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因此,如果這本書能夠深入淺出地剖析這些理論,並且提供一些具體的修行方法,例如如何透過觀照、禪定,或是將經文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情境,讓讀者能夠實際體驗到「空」的智慧所帶來的轉變,那就實在是太難得了。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一本學術性的論著,更能成為一本引導我們走向解脫的實用指南,幫助我們擺脫煩惱,獲得真正的內心平靜。

评分

聽說市面上有一本叫做《金剛經的理論與修行法門》的書,書名聽起來就很有份量,而且感覺作者一定對《金剛經》有相當深入的研究。我在台灣生活,周遭的親友也常談論《金剛經》,這部經典的智慧確實影響深遠,但老實說,很多時候我們對它的理解,可能都還停留在一些名詞的解釋,像是「須菩提」、「如來」這些,或是知道它講「空」,但具體「空」是什麼,以及如何「空」,卻常常抓不到重點。我一直覺得,學佛最重要的是要能「受用」,也就是說,學到的道理要能在生活中實際應用,真正幫助我們解決問題,讓生活變得更好。所以,如果這本書能不僅僅是枯燥的理論闡述,更重要的是能提供一套完整、可行的修行次第,從理論的建立,到實際的練習,甚至是如何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時,運用《金剛經》的智慧來應對,那就太寶貴了。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一步步探索《金剛經》的奧秘,並且真正將這份智慧內化,成為滋養生命的養分。

评分

哇,最近聽說一本關於《金剛經》的新書,叫做《金剛經的理論與修行法門》,聽起來就覺得很有深度,而且台灣人對佛教經典的接受度也很高,感覺會是一本能讓人沉澱下來好好思考的書。我一直對《金剛經》裡的「無我」和「空性」的概念很有興趣,但常常覺得文字上的解釋有點抽象,很難真正體會到其中的奧妙。如果這本書能從理論上把這些概念講得更清楚,並且提供具體的修行方法,那真的太棒了。特別是「修行法門」這塊,如果能有像是實際如何觀想、如何練習,或是生活中可以如何應用經文的建議,那就更實用了。現在生活壓力這麼大,人人都希望能找到一個心靈的寄託,或是讓自己內心更平靜的方法,我想這本書或許能給予一些指引。希望它不是那種只講述理論、卻沒有實踐溫度的書,而是真的能引導讀者一步步去感受、去領悟佛法的精髓。我很好奇作者是怎麼將這些高深的佛學理論,轉化成一般人都能理解並實踐的內容的,這絕對是一項挑戰,但也因此令人期待。

评分

最近在逛誠品的時候,偶然瞥見這本《金剛經的理論與修行法門》的書腰,寫著「讓你真正理解金剛經的力量」之類的字樣,立刻就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平常聽一些Podcast,或是偶爾看些弘法的影片,都會接觸到《金剛經》的片段,但總覺得它離我的生活有點遙遠,好像是屬於比較精進的修行人才需要深入研究的。但仔細想想,《金剛經》講的「空性」、「無相」,其實都跟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如何看待人事物、如何處理情感上的連結息息相關。如果這本書能把這些理論講得更平易近人,並且能帶領讀者去練習,例如如何透過禪修、或是其他的方式,來觀照自己的內心,體會到經文的意涵,那就真的非常棒。我特別希望書中能有一些關於如何克服「分別心」、「執著心」的具體方法。畢竟,在現今社會,這些都是讓大家感到痛苦的根源。如果能透過《金剛經》的智慧,學習如何灑脫地面對,那對我來說,絕對是一大福音。

评分

這本《金剛經的理論與修行法門》的書名,聽起來就很紮實,很有學術研究的底子,但也同時帶有實用的意味。身為一個在台灣生活了一輩子的人,對於傳統文化的薰陶,對佛教經典多少都有點接觸,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的了解,像是聽聽佛號、拜拜佛,但深層的意義總覺得摸不著邊際。《金剛經》更是經典中的經典,很多高僧大德都曾大力推崇,但對我這個凡夫俗子來說,有時讀起來還是有點吃力。所以,如果這本書能把《金剛經》的核心思想,像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如是觀」這些耳熟能詳的句子,用現代的語言,結合一些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那就太有幫助了。我希望它不只是學術上的探討,更能提供一些方法,讓我在日常生活中,面對煩惱、壓力時,能夠運用《金剛經》的智慧來調適心境。像是在面對挫折時,如何觀想「無常」,或是如何放下執著,這都是我一直在學習的課題。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練習步驟,讓我能真正從「聽聞」走向「實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