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是佛陀在修证过程中,以如实了知八正道,证悟缘起法与四圣谛的空性智慧,空性就是佛陀时代所说的湼槃。
吾人学佛,对于空性若不如实知,就是没有般若;如实知,就是智慧。没有智慧是不可能超越生老病死、解脱生死的。
慧昭法师钻研《金刚经》二十多年,又在禅堂领众熏修十多年,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慧昭法师经常四处演讲佛法,都以恰当的譬喻或幽默的笑话,衬托出深奥的般若空性的深奥理论,颇受信众的好评。这本着作是他行解二门的心得结晶,像金刚钻一样弥足珍贵,也是最根本、最实际的人间佛教,期望所有见闻着,都能学佛之所学,行佛之所行。
心定和尚/佛光山泰华寺住持
推荐序 《金刚经》中佛陀开示「空」义,须菩提内心感动而涕泪悲泣:「我从无始劫来未曾听过这样的妙法」,《六祖坛经》也提到,只要诵持《金刚经》就能见性。
我们之所以有烦恼,乃因般若智慧不够,不能见性,无法看清事物的始末因缘,才心生爱染、执着。
烦恼就像乌云,遮蔽了阳光,若能会得《金刚经》里「三心不可得」的旨意,仔细思惟一番,就会自然放下万缘,如乌云散去、阳光显现,身心逐渐清明自在。
慧昭法师此书,即具有引导深入《金刚经》法义的功能,可说是行者的工具书。
心培和尚/佛光山退居宗长
推荐序 欣闻慧昭法师终于将他的「宝藏祕笈」公诸于世。
长久以来,只要听过他的讲演,或者禅堂开示的仁者,都希望能获得这本祕笈,这是因为慧昭法师于《金刚经》的体会,是扎扎实实的;而本书的内容,即在此基础下,以人间佛教的理念和行门,所整理爬梳出来的,完整的将《金刚经》的主要思想、修行方法、功德利益、般若禅观等一一论证,并佐以故事、譬喻,来说明常人不易契入的法义,可谓深入浅出,不论初学、老参,多有裨益。
心保和尚/佛光山现任宗长
自序
契会智慧之学
本书之所以选择《金刚经》作为本文探讨的主题,除了本人学佛二十多年以来不断的礼拜、读诵《金刚经》而从中获得不少法益外,另外,本人也把《金刚经》作为自己修行最主要的法门,及实践人间佛教与大乘菩萨道的思想为主要理论依据。个人出家学佛二十多年来,深深发觉《金刚经》的般若思想,深深的影响中国的南宗禅,尤其六祖惠能大师的主要思想,可说都是来自于《金刚经》。譬如惠能大师所立的「三无思想」,第一个就是无相为体,第二个是无住为本,第三个是无念为宗。
何谓无相为体?「无相」就是诸法的「实相」,实相就是无相,也就是空相。所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是就理体上来说的,所以《金刚经》说:离一切相名为诸佛。或称为「如来」、「真如」。
何谓无住为本?「无住」就是心的本性,也就是说一切心都是无住性的。所以六祖惠能:「无住者乃人之本性,即于诸法上念念不住。」有所住就有系缚,无住就没有系缚,没有系缚就能解脱自在,这就如《金刚经》所说:「若心有住,即为非住。」然而,我们的心要住在哪里?就是无所住。所以《金刚经》:「菩萨若有所住,即不名菩萨。」那我们为什么要无住呢?因为法无自性,法无自性,故无所住着,一切法只是随缘而起,故云无住。所以无住者万有之本也。《维摩经.观众生品》:「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无念为宗是惠能大师禅法最重要的思想,无念就是《金刚经》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就是「无所住」,念就是「生其心」,惠能大师当初就是听到这句话而开悟的。而这三无思想可说都是来自于《金刚经》。由此我们可以知道《金刚经》的重要性。
本书内容共有十四章:第一章释经题;第二章《金刚经》的译者;第三章金刚经的价值与地位;第四章金刚经的主要重点;第五章金刚经的主要思想;第六章金刚经的修行方法;第七章修「般若禅观」之功德利益;第八章《金刚经》之般若禅观成佛次第要门――无所住的修行方法;第九章《金刚经》之般若禅观成佛次第要门――生其心的修行方法;第十章《金刚经》之般若禅观成佛次第要门――大乘核心之一愿菩提;第十一章《金刚经》之般若禅观成佛次第要门――大乘核心之二行菩提;第十二章《金刚经》之般若禅观成佛次第要门――大乘核心之三胜义菩提;第十三章如何将般若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第十四章结语。文章后的问与答,希望对有想修行金刚经法门的人有提拨作用,也体证解行的重要。
记得十几年前,家师星云大师曾问我说:「你什么时候要出书?」当时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后来到佛光山禅净法堂禅修的同参也经常问我这个问题?我回答:「因缘到了,自然就会有!」佛教:「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一切的成就都是众缘所成!
这次之所以能有《金刚经的理论与修行法门》着作产生,除了要感谢禅讲师研究院的觉全法师很用心的帮我誊稿,也感谢南华大学管理研究所的赵永祥博士帮我润稿,更感谢很多人的鼓励与帮助!希望自己的拙作,对于大家在修行上及生活上能够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对于《金刚经》的无上妙法能够有所契会!
讲到《金刚经》,先来谈我第一次遇到《金刚经》的因缘,记得当时我还在读大专,有一次刚好放假回家,回到家里,我母亲拿了一本《金刚经》和《心经》的折合本给我,因为妈妈不识字,她就请我教她念《心经》,我就从《心经》的第一个字开始教她: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这样一字一字的教。教完之后,我刚好翻到背面,看到《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就问我妈妈说:
「这《金刚经》妳要不要学呢?」
我妈妈竟然跟我摇手说:「不可以!不可以!」
「为什么?」
「有人跟我讲,一般人是不可以读诵《金刚经》的,否则,会遭受天打雷噼。」
有这么严重吗?我学佛至今已经读诵《金刚经》二十余年了,也没有受到天打雷噼。所以这让我想到赵州禅师所说的:
「正人说邪法,其法也成正; 邪人说正法,其法也成邪!」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一个好的医师跟一个蒙古大夫,一个好的医生就算是毒药也可以医好病人,而一个蒙古大夫,一个庸医就算是最好的药也可能会医死人。所以在《法华经.妙庄严品》提到:「得遇善知识,皆大因缘!」
这告诉我们,我们这一生能得遇大善知识,都是很大的因缘。所以永明延寿禅师:「真善知识,是人中最大因缘,能化众生得见佛性。」
这里所说的真善知识,就是一个真正的明师,一个真正的明师是我们一生中最大的因缘,他能够化导众生,让众生能够明心见性。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善知识的重要性。
在佛教里,有一首偈语说:
「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
这一首偈语是在叙述佛陀一生说法的内容,佛陀一生说法四十九年,刚开始所讲的就是《华严经》,他总共讲了二十一天,接下来所讲的就是《阿含经》,总共讲了十二年,方等经就是大乘经,讲了八年;《般若经》他总共谈了二十二年,最后就是讲了《法华经》跟《涅槃经》,总共讲了八年。
由这一首偈语我们可以知道,佛陀单单讲了《般若经》就谈了二十二年,当然,我们不可能用二十二年那么久的时间,来讲整部的《大般若经》,《大般若经》共有六百卷!那如果要讲快一点,会有多快呢?
在梁朝时代,有一次,梁武帝邀请傅大士,到宫中去讲《金刚经》,当傅大士上了讲台,把台上的扶尺往桌子上一拍,人就下去了。底下的听众都莫名其妙?这时候,宝志公禅师就跟梁武帝说,傅大士的《金刚经》已经讲完了。如果说今天,我也把手往桌子上一拍,我就走了,我想大家也是莫名其妙,或许下次你们都不来听课了。不过,这告诉我们什么呢?禅宗有一句话说:
「妙高顶上,不可言传;第二峰头,略容话会。」
这是甚么意思呢?也就是说,最高的真理是不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所以佛教有一句话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真理是没办法讲的,所以禅师说:
「纵然讲的千经论,还是落入禅家第二机」。不过,《华严经》有一句话说:
「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
我们要知道,佛法是智慧之学,这种智慧之学如果没有人来讲说,没有人来弘扬,那一般人也是没办法契入,无法理解的。所以我就自己二十多年来对于《金刚经》的一些体会、见解,提供给大家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