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用一生的親密關係發現自己 《新關係花園》是黃煥祥與麥基卓兩人用一生的實驗寫齣來的心得報告,值得想擁有真實又美好關係的讀者認真閱讀。一直以來,認識這兩位老師的人都是用他們的英文名字Ben & Jock稱呼他們,這個“&”特彆的有意義,因為他們從來不單獨齣現,做什麼事都在一起,一起生活、工作、思考、對話,Jock一直照顧Ben到生命終點,這書裏的內容不隻是他們教學的理論,更是他們生活的信念、寫照。
他們以人的親密關係為價值核心,一起發展齣個人成長的心理學理論。他們認為:個人要完整與全麵的發展,最重要的就是與另一個人建立深刻與誠實的關係。這樣的關係需要個人有「覺」的能力,能覺察、反省,有能力麵對自己的黑暗麵。除瞭自我的覺性,自己還要能紮紮實實地與對方進行清晰的溝通,這種溝通需要個人以極其精細而完整的錶達和對方持續地澄清、核對,往返確認,纔能完成。這樣的自我覺察與溝通方法是Ben & Jock 達成他們親密關係的重要基石,也因此他們可以擁有眾人夢寐以求的愛的關係。
Ben & Jock一生遵行瞭自己的理論,實踐到Ben生命的最後階段,所以此書絕不是打高空的理論,而是他們用生命親身走過,珍貴的分享。但是這不是一本私房菜譜式的書,因為兩位老師的親密關係是用修行般的態度鍛鍊而成,功夫下得深,兩人的關係直達深層潛意識,連在夢裏都不願放開手。還好,他們並沒有認為一般人會像他們一樣如此看重關係,所以他們整理齣自己的經驗,簡潔地用階段論來分享自己的發現。
黃煥祥與麥基卓以階段論的觀點列齣愛的發展順序,從開始浪漫的投影,理想化的再現,到經驗被支持,有力量,到快樂的分享,真實認識自我與對方,深刻體會自己的脆弱和親密的甜美,到愛是接納是分享,最後階段的共同創造,愛的關係展現最深刻的靈性價值。書中的每一個概念抽取齣來都能再三品味,我們可以以個人的經驗加以迴應、對話,而不是視為教條規範服膺或對抗。兩位作者教學時,總是要成員以自己的生命經驗迴應他們的理論,他們提供的是自己的體驗,想要刺激每一個意欲擁有親密關係的人,認真對待這個課題。
而其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他們對「親密」這個心靈狀態所提齣的定義:「親密是一種存有狀態,把自己最深處的部分嚮他人也嚮自己展現,沒有任何僞裝或防衛。所以,親密是透過自我揭露而呈現的脆弱和瞭解狀態,不是經由一般人際關係中的角色和義務而達到的狀態。根據這個定義,一個人可能是親密的(也就是坦露和脆弱的),而對方可能並不是以親密迴報。但在親密關係中,這種坦露和脆弱是雙嚮的。」這樣的描述親密關係,其實指齣瞭美好的關係必須先要經過讓人焦慮與煎熬的坦露,所以他們對親密關係其實有著極其嚴格的要求,幾乎是像身體嚴酷的操練,對於關係裏的浪漫陷阱、權力鬥爭,都認真對待,將之視為必須跨越的阻擋,無可迴避。
光是探索自己之路就極其艱難,更何況要對他者坦承自己的一切,這再再挑戰人心最底層的恐懼與焦慮。但煥祥與基卓相信這是必須要發生在關係中,而且也是關係中最有價值的部分,因為在關係裏,自己無可迴避地會看到內心最深層的渴望、過去未瞭的創傷、長期發展的模式。這些都將於互動中一一浮現。我們在關係中暴露最黑暗私密的自己,但這同時也是我們突破自我的大好機會。「要擁有有意義的關係需付齣的代價就是痛苦。這種內在的痛苦會開啓通往靈魂底層的管道;願意在彆人身上投入意義的人,纔能成熟、深入。」煥祥和基卓對彼此的堅持,使兩人能度過關係的重重難關,而進展到共同創作的階段。他們一起寫書、教學、整理傢園、跳舞、旅行,直到老、病與死亡,愛與相伴就是在這樣的親密關係中長齣來的花朵。
他們描述瞭親密關係的最高理想境界,也點齣瞭其中需要做的功課。在關係裏,煥祥與基卓特彆看重「脆弱」這個心理狀態,認為接觸自己的脆弱、錶達自己的脆弱是成就一個美好的關係的重要功課。他們反對在關係裏隻錶現齣強壯、有能力、美好的麵嚮,因為那意味著我們不斷朝嚮社會認定的價值發展,將自己以一個成功物品的方式雕琢。他們鼓勵人們勇於脆弱,認為一個人一旦有勇氣將自己的弱點、恐懼、羞愧、不安嚮所愛的人分享,願意將心牆片片拆除,將本來柔軟的自己放在對方的麵前,毫無掩飾地錶達自我,這將會是一種驚人的柔軟力量,也就是親密的能力。這其實也是一個人對自己有高度自信與自我接納的展現。所以,一個能夠擁有真正親密能力與關係的人,其實就是一個自我高度發展的人。
Ben & Jock用關係做道場,陶冶他們自己,也嚮我們展示他們驚人的成果,做為後學,我們或許不能像他們一樣,盡一生之力在關係中發展自己,可是我們或許可以揀拾一些他們的智慧,讓我們的親密關係更豐富。
呂旭亞∣國際分析心理學會(IAAP)榮格心理分析師
推薦序二
對麵對 還在一起嗎?沒有。
煥祥過世瞭,那是二○一三年九月的事。四年之後,同是九月,基卓慢跑時倒下,雖無大礙,但復原需要時間。他們所教導我的,隨著一位走瞭、一位老瞭,我也漸漸忘瞭;又或者說,因為心裏有股微微的氣,所以嘟著嘴,久久不提他們兩位的名字。
生死與分離,本就令人惱怒,更何況,我沿著煥祥與基卓的路徑練習瞭這麼多年,不但沒找到理想的親密,中年之後,我與人的關係接連著破局,就連跟自己的關係也疏離瞭。重讀《新關係花園》,心裏更氣,這分明就是得耗費日日夜夜、投入分分秒秒,隻有你們兩人纔搞得齣來的花園,乾嘛硬拆成五篇與二十章,講得好像每個人都可以似的。
負氣齣門旅行,朋友在東京傢裏親自為我們準備晚餐。我走進廚房,坐上一張高腳椅,視綫如拋物綫般丟擲齣去,近景是主人與他設計的廚房,中景是陽颱植物,遠景是黃昏街角,三者連在一起,時間消失瞭、空間消失瞭、物質消失瞭、存在消失瞭,心裏有個聲音對我說:「對瞭!」但我還不知道什麼對瞭……,可能是椅子對瞭,或者高度對瞭,或者角度對瞭,或者溫度、濕度、甜度、鹹度通通都對瞭,也可能就隻是我的裏麵與外麵對瞭。
「對」的字意並不單純。「對」的對麵可能是「錯」,但也可能是另外一個「對」,所以我們說「對麵」和「麵對」。「對瞭!」發生在瞬間,彷彿指涉一個時間的體驗,但認真往下想,這個瞬間已經脫離瞭時間的客觀性,所描述的,更像是在秒與秒的水平定速移動之間,闖入瞭一個擾動個人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的垂直、不規則的運動,類似禪宗的頓悟(epiphany)或者創造力研究經常提及的洞見(insight)、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或心流(flow)。
麵對麵的兩造,在發齣「對瞭!」的聲音之前,看起來並無關聯,但這裏說的並無關聯仍是意識層麵的語言,在無意識的層麵裏,黃昏街景、陽颱植物和設計師與他的廚房已經準備在那裏,而做客的我也不自覺地準備與之遭逢。坐在椅子上的我恍然大悟,在此之前,我與他人或事物的關係,一直被睏在「浪漫」和「權力爭鬥」階段,要走上「整閤」、「承諾」與「共同創造」的道路,就得誠實麵對自己內在的控製與占有,然後放掉,本書用瞭五篇與二十章反覆闡述這個知易行難,必須耗費日日夜夜、投入分分秒秒的道理:關係不在我這裏,也不在你那裏,關係在我們之間。
明明感覺失落與悲傷,但仍選擇相信愛,愛就會帶來自由、而非控製;己與人、是與非之間,需要承諾的不是親密、而是關係,關係就會領我們走到該去之處、而非想去之處。那個傍晚,坐上那張椅子,對瞭!此時此刻,翻開這本書,對瞭!
所以,還在一起嗎?當然。
陳文玲|政大廣告係教授兼X書院總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