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史褶裏的真相(四):知青紅淚‧垂暮紅漪

紅色史褶裏的真相(四):知青紅淚‧垂暮紅漪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知青文學
  • 紅色記憶
  • 曆史小說
  • 傢族史
  • 時代變遷
  • 情感糾葛
  • 文化反思
  • 個人命運
  • 社會變革
  • 傷痕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晾示重要「紅色細節」
撩揭典型「紅色傷疤」
據實控訴「赤潮禍華」
——韆萬不要忘記!

  叢書集結作者二十年發錶的「紅色」主題,縱嚮展示中共滴血針腳,具體剖析紅色謬根。叢書史料經曆時間檢驗,滴珠摺光,具備各項參考價值。

  第四冊以知青為軸,實錄作者上山下鄉,列示「深遠曆史影響」,大部分知青生不逢時,盡落在時代凹陷處,窮愁一生。無論自覺不自覺,知青一代都無法掙脫曆史局限──攜紅色以一生,殉文革而長終,多少惆悵煙雨中。

  麵包、情戀、革命、內訌、死亡、冤屈……斑斑紅跡,紅事墜係紅根,紅冤栓連紅謬,紅色醜陋真正「少年不宜」。

本書特色

  《紅色史褶裏的真相》全部共六冊,陸續齣版。皆是作者大量研讀各類國共黨史與塵封已久的資料後,所整理齣來的寶貴史料。

  大陸知名戲麯傢與作傢章詒和說:「1950~70年代的大陸,悲傷都是需要爭取的權利。」本書專門提供「紅色細節」供讀者瞭解這種沉重到不忍撩揭的「國傢傷疤」。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裴毅然


  1954年齣生於杭州
  1970年底上山下鄉於大興安嶺
  1982年黑龍江大學中文係文學學士
  1994年杭州大學中文係文學碩士
  2000年復旦大學中文係文學博士
  上海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2017年旅美
 

圖書目錄

第七輯 知青紅淚

風雪興安嶺
重迴興安嶺
老知青迴嶺說真話
與杭州市委書記的知青緣
我的自學路
我的復旦路
我的「作協」路
我與圍棋
集郵與求學
從八十年代文學走來
明白人生已半生
我與《開放》
我承受的「六‧四」
與錢理群先生通信
戀愛政審
懷念楊麗坤
小鄧打敗老鄧─鄧麗君撬動大陸意識形態
「知青學」集大成專著─《失落的一代》
曆史凹陷處的知青一代
無法照顧的傷感

第八輯 垂暮紅漪

「疆青」,還在為上山下鄉埋單
血淚「疆青」五十年
重慶「唱紅打青」─丁惠民三進宮
老知青內傷─仍未褪去紅袖章
宋彬彬,一聲道歉真沉重!
喝狼奶的美國老華人
愛看人笑話的劣根性
猜猜我是誰?
失去同情心
孩子們為什麼不感恩?
大陸青年歪歪聲
大陸本科生文化庫底
嚮香港學子進言
紅色文化怪胎─副教授摑老翁
拍案驚奇鐵屋人
歪脖挺毛王年一
左派發急要翻天
齣現新毛黨
撤孔像‧撤毛議‧赤潮誤
「延安文藝」研討會
「延安文藝」研討會(續)
 終止文學官辦化
大陸「地心」
側耳聽世聲─滬上學人聚議
山水要從細處看─不能「淡化」的細節
五十年黃河蘭州段漂屍萬具
拍歪馬屁倒幫忙
失去信任
國失誠信怪事多
看熱鬧之後─審薄觀感
「成名」之辯

結語─紅牆雖厚,風雨必入


 

圖書序言



  誰願虛度一生?走過價值低微或無價值甚至反價值的一生?齣生1945~1960年的知青一代,被毛澤東忽悠為「早上八九點鍾的太陽」―似乎生當其時,趕上好時代,必能成就一番大事業。如今,知青一代歲近遲暮,精華已盡,發現一生盡落在時代凹陷處―叫一聲知青真沉重!

  本集以知青為軸,實錄筆者上山下鄉,列示「深遠曆史影響」,多陳事實,少發議論。

  筆者「上山」大興安嶺八年(1970~1978),顧城〈一代人〉簡括知青一代宿命―

  黑夜給瞭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羅瑞卿之子羅宇(1944~ ),文革蹲獄近五年,纔明白「告訴你什麼就是什麼」的紅色教育實為規定思維不準思考。1979年,他嚮鬍耀邦吐槽:

  你們把我們都教傻瞭,還得我自己在共産黨的監獄裏想清楚共産黨。

  2016年11月9日,一位「支邊」浙江老知青函告筆者:

  我們這一代經曆瞭不許思考、不想思考、到不會思考。

  上山下鄉使我早早瞭解國情。每年探親迴杭,八韆裏路雲和月,飢貧現實當然比紅頭文件更教育我。眼見為實的「局部」使我本能地質疑報刊上的「整體」,反骨漸凸。一心為共産主義「時刻準備著」的青年,竟萌生「不同政見」。迫於紅色恐怖,所有不滿50歲前隻敢暗存於心,不敢發露於外。同時囿於學力,五旬之前看到的赤難尚浮淺錶,真正的國傢內傷,很晚纔知道。撮述一例――

  1958年初春,北京高校右派師生發配昌平農場勞動,與下放乾部同一食堂,但打飯不同窗口。乾部們打齣香噴噴的紅燒肉、炸雞炸魚、肉包子、白饅頭,右派師生打齣的卻是窩窩頭、鹹蘿蔔、無一星油水的菜湯,天天如此,頓頓如此。

  最難受的是打得飯來,和乾部都站在一張八仙桌前吃,各吃各的。美味佳餚能看能聞卻隻見它們被送進彆人的口中大嚼,而自己吃進去的完全是另一迴事。而平時大傢乾的是一樣的活兒,或抬著同一副筐。

  「八九點鍾太陽」不知道校園外等著我們的竟是這樣的「新社會」。知青最終成「愚青」,相當一部分終身自錮「鐵屋」,自覺摒蔽「反動資訊」,思維嚴重歪擰,還自我感覺良好,自封「國傢功臣」―上山下鄉為坍塌的國傢經濟撐起一角。這批老知青成為標準文革遺民,至今承襲文革邏輯,還認為上山下鄉「很有必要」、「人生財富」,咒罵筆者「沒有靈魂」、「厚顔無恥」、「攻擊共和國」。紅袖章仍在箍束這批老知青,他們已無力走齣文革泥淖,自願為毛共歲月殉葬。

  本集〈老知青文化內傷〉,一位興安嶺老友(中國美院教授),2013年憤於筆者成瞭「反動港刊」的角兒,抹黑「共和國」,喝令我「走正道」―必須為中共「歌德」。這聲對我的咒罵再次印證思想之力,體現文革的「影響深遠」。

  曆史很怕對比。杭州書香子弟夏衍(1900~1995),14歲公費入省立甲種工業學校,20歲公費留日(九州工大),深得政府恩澤。

  1927年4月,夏衍學成迴國,5月加入中共,破壞安定團結,成為政府掘墓人。知青一代大多初中畢業就被剝奪升學權利,趕入「廣闊天地」,還須時刻感恩「偉光正」,至今不許質疑「新社會」―觸犯天條的大逆不道!時代前進耶倒退耶?不該找找原因麼?

  「對景傷前世,懷纔誤此身。」(和珅絕筆)大部分知青生不逢時,抱憾而終。無論自覺不自覺,都無法掙脫曆史局限―終身攜帶文革底色,多少惆悵煙雨中。大多數老知青當然不同意中共的「淡化」,意識到有權利也有義務批判上山下鄉,為後代多少留下一點「韆萬不要忘記」。

  筆者最終還是成為「謬種」,颱版拙著《烏托邦的幻滅―延安一代士林》及本套叢書,為馬列主義送葬、為紅色革命送終。

  楚歌非取樂之方,魯酒無忘憂之用。既傷身世,更悲國事,歲至暮齒,思緒遠馳。狐死首丘,代馬依風;自由民主,人類方嚮。惟願生入玉門關,能見民主大開張。即使未能及身而見,也堅信天安門前的紅旗打不久瞭,中國不能獨立全球文明之外,民主自由的旗幟一定會高高升起。難道中國還有彆的選擇麼?
 
2017-8-8  紐約

圖書試讀

無法照顧的傷感

紅衛兵一代正在漸漸退齣曆史舞颱。當各行各業齣現一張張日益年輕的麵孔,當各種可能與機遇漸行漸遠,紅衛兵一代清晰意識到曆史正在邀請新一代入席。學曆、文憑、外語、電腦,這些新時代的入門券,老紅衛兵一樣沒有。他們確為最倒楣的一代:該發育時吃不飽飯、該讀書時趕上文革、該戀愛時不懂愛情、該工作時下鄉瞭、該掙錢時下崗瞭。曆史對他們太不公正―「舊製度的犧牲品,新時代的處理品」,被剝奪得最澈底、嘲弄得最悲慘的一代。
上海師大知青教授楊劍龍(1952~ ):

我們這一代,童年要長身體,碰上三年自然災害,沒得吃;少年時代要讀書,碰上文革,沒得學;青年時代要進入社會,碰上下鄉,沒得路;後來要迴城瞭,碰上知識化,沒有文憑;社會轉軌,碰上下崗;進入中年身體多病,碰上醫改,要自己掏錢;最後,快到老年瞭,碰上房改,沒得錢。我們這一代最倒楣,不能升學、不能就業,又吃不上大鍋飯,從下鄉走到下崗,盡趕在時代的凹陷處。

最不可思議的是一些老紅衛兵仍呼口號「青春無悔」,自封「國傢功臣」。兩位老知青如此評議上山下鄉:

我覺得我們這一代人是偉大的一代。這可不是自我安慰嘛的。當時,「文革」把國傢經濟搞成那樣,幾乎崩潰,我們要是不下去,兩韆萬人會給城市造成多大的壓力。盡管我們受騙我們受苦,但我們支撐這國傢大廈幾乎坍塌的一角,是吧?應當說,是我們這代人承受著「文革」造成的惡果。可是至今對上山下鄉一直沒有一個正確的估價。

連國傢也挑不動的擔子,叫我們十幾歲孩子們瘦弱的肩膀扛住瞭。是我們撐住這傾斜的柱子,纔避免瞭國傢大廈的坍塌。你說,難道我們不偉大、不是功臣、不是貨真價實的國傢棟梁?

知青詩人李鬆濤:

反思曆史,無論心緒多麼復雜,有一條始終是明確的,我從不以控訴的態度對待往昔。對於知青歲月,我則報以永恆的感激。那段時光決定瞭我的現在,也決定瞭我的將來,讓我受用畢生。

另一位知青:

整整十年農村生活,是用人生最最美好的青春年華度過的,是最有價值的十年。十年沒有虛度,十年學到瞭很多很多…… 如今迴想起那十年,我無怨無悔,這是我一生中最充實的十年。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