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起相机看武汉

背起相机看武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武汉
  • 摄影
  • 城市人文
  • 旅行
  • 文化
  • 历史
  • 风光
  • 纪实
  • 湖北
  • 城市记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两岸青年眼中的美丽江城
台汉摄影大家镜头下的九省通衢
黄鹤楼、江汉关、晴川阁、长江大桥等景点尽收眼底

  武汉,一座因水而生,依水而兴的美丽城市,时际创意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与武汉台资企业协会合作,邀请两岸青年与摄影爱好者背起相机,走访武汉三镇,用细腻又敏锐的视角,记录武汉辽阔的江景、古色古香的城镇、自然率真的人文,一张张触动人心的影像,配上情味隽永的字句,构成赏心悦目的篇章,留下对武汉江城的深深眷恋。
《光影里的江城风物志》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摄影技术的指南,亦非详尽记录某一时段武汉城市面貌的史书。它是一部关于“感受”武汉的文字集,以散文、随笔的形式,捕捉这座城市在时间长河中流转的独特气质与生活气息。全书围绕武汉的非物质文化遗存、独特的城市肌理以及那些散落在街角巷尾的微观叙事展开,旨在呈现一个立体、鲜活、充满烟火气的“江城”。 第一部:古渡口的回响——江汉大地的历史脉络 本部分深入探究武汉三镇交汇处的历史沉淀,着重描绘那些虽不显眼却至关重要的历史节点和文化符号。 汉口:万国建筑的呼吸与沉默 聚焦于江汉关附近的租界历史遗迹,并非单纯罗列建筑年代,而是描摹这些老洋房在风雨飘摇中的功能变迁。讲述那些被时间斑驳的立面后,曾经发生的商贸往来、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故事。侧重于描述老建筑的“气场”——那种混合了西洋古典主义与本土工匠精神的独特美学。 特别描绘江汉关钟声对城市节奏的影响,将其视为一种无形的城市坐标,如何牵动着一代代江城人的时间观念。 武昌:书院的烟云与学府的脉动 深入探访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不侧重于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聚焦于那些参与者留下的生活痕迹。描摹首义公园内老树的年轮与历史事件的交织,感叹历史事件发生地如何被日常的宁静所覆盖。 重点描绘武昌高等学府区的生活图景,探讨知识分子群体在城市中的精神生态。对那些隐藏在深巷中的老式图书馆、旧书摊的氛围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展现知识精神的传承之道。 汉阳:铁水与钢铁的记忆 追溯汉阳兵工厂、铁厂的历史烙印,探讨工业文明对城市面貌的永久性塑造。关注那些被遗忘的工业遗址,如锈蚀的轨道、废弃的厂房,如何被新生的城市景观所包围和重新定义。 描述长江大桥的修建,不仅是工程奇迹,更是两岸人民情感联结的象征。从桥头堡的石材纹理中,去解读那一代建设者的艰辛与抱负。 第二部:市井百态——烟火气的味觉地图 这一部分完全摒弃了对主流“网红美食”的追逐,转而沉潜于武汉寻常百姓的日常饮食与市井交易之中,勾勒出属于江城的“气味地图”。 过早的哲学:清晨六点的江湖 详尽描绘热干面馆中的“流程美学”:磨芝麻的声响、碱水面的柔韧、酸豆角与辣萝卜丁的地位。这不是教人做面,而是记录食客与面馆老板之间,在匆忙中建立起来的默契和信任。 深入探究面窝、豆皮等小吃的制作工艺中的“火候”学问,将其视为一种代代相传的烹饪技艺的体现。 关注“过早”文化中时间的概念——为什么必须在上午十点前完成这一仪式,它与城市节奏的关联。 菜市场的人声鼎沸 聚焦于黎黄陂路或集家嘴等传统菜市场的生态。不只是买卖,而是记录那些小贩的吆喝声、讨价还价的艺术、以及不同方言在市场中的交汇。 细致描摹武汉人对“鲜”的执着,特别是对长江水产和湖泊鱼类的偏爱,描绘渔民清晨卸货的场景。 夜市的微光与人情 讲述那些在夜幕降临时才逐渐苏醒的“宵夜摊”,记录烧烤、小龙虾背后的社交功能。描述昏黄灯光下,工薪阶层、夜班工作者们卸下疲惫,借食物和酒精进行慰藉与交流的瞬间。 第三部:水岸的哲学——洞庭湖与长江的对话 武汉被称为“百湖之市”,水是其灵魂。本部分探讨水系对城市精神、生活方式乃至气候的影响。 湖泊的静谧与都市的喧嚣 对比东湖的广阔与墨水湖、沙湖等内湖的紧密。描绘在湖边散步的人群,他们如何利用这片水域来对抗都市的压迫感。 特别关注湿地公园和保护区,思考现代城市如何与自然湿地共存的张力与平衡。 码头文化与渡轮的浪漫 不再强调宏大的渡江场景,而是聚焦于普通市民乘坐渡轮上下班的日常体验。描绘在江心感受到的那种特有的“隔离感”——短暂地抽离于陆地上的喧嚣,只剩下江风和水浪声。 记录老渡口旁等待的景象,人们在江边等车、等人的耐心与从容,这是一种被现代交通工具稀释了的城市节奏。 第四部:街角的微观人类学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旨在捕捉那些不易被察觉,却最能体现武汉性格的碎片化叙事。 老式社区的院落生活 描绘解放公园或老小区内,那些没有电梯的老式居民楼,晾晒衣物的万国旗、楼道里的棋局、以及邻里间无需言语的互助。探讨这种“公共私密空间”如何塑造了武汉人直接、热情的性格底色。 方言的音乐性与情感密度 收集和剖析武汉方言中一些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如“蛮拼的”、“过早”、“搞么斯”。分析这些语言结构背后所蕴含的生活哲学和幽默感,展现其独有的音乐性和情感的直率性。 气候的印记:盛夏与凛冬 详细描绘武汉夏季的“蒸笼”感,以及人们如何发展出应对酷暑的生活智慧(如电扇的摆放、晚睡早起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描述冬季的“湿冷”,那种渗透骨髓的寒意如何塑造了武汉人对“热乎”事物的深切需求。 结语:城市的体温 全书的收尾,将所有片段重新汇聚,强调武汉并非一个冰冷、宏大的城市符号,而是一个由无数鲜活个体、历史重量、以及长江水流共同塑造的、具有独特“体温”的生命体。它邀请读者以更慢、更深入的方式,去体会这座城市呼吸的节奏与内在的坚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时际创意传媒


  时际创意传媒自成立以来,以各省旅游、文化交流、宣传推广、两岸校园行销、两岸城市行销、两岸媒体互动等为主要服务内容,是中时媒体集团旗下横跨两岸最完整交流服务平台,整合运用集团下的媒体影响力及旺旺母体事业在大陆的丰厚资源,网罗专业精英,为客户提供多面向的策略建议。 

  优势的行销资源,掌握产业趋势与媒体脉动,期待与客户共同创造品牌行销的佳绩。

图书目录

01武汉的朝朝暮暮─武汉台资企业协会 
02魅力江城的古典与现代─时际创意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03武汉是一座有质感的城市─湖北省摄影家协会、长江日报

【影照江城】
06 龟蛇锁大江/龙建宏
08 汉阳马鹦路立交/周阳
09 鹦鹉洲长江大桥日落/沈忱
10 俯瞰东湖绿道/胡九思
11 日落时分的汉秀/张斯迪
12 沙湖醉霞/秦炎
13 江汉关夜景/陈卓
14 花映琼楼/江煌
15 凝澈/杨鼎圣
16 江城夜景/陈卓
18 千年黄鹤归/蔡维祥
19 2015 黄鹤楼/江思贤

【江流不息】
20 最美的季节/贾代腾飞
22 江城生活之一/胡碧灵  长江大桥/林国彰
23 乐/李政泓
24 跳跃/代思梦
25 不一样的童年/王韦涵
26 东湖乐/李政泓
27 不一样的游戏/王韦涵
28 国际名校赛艇挑战赛/胡伟鸣
29 横渡长江/胡伟鸣
30 爱在东湖/胡伟鸣
31 霞映武汉园博园/胡伟鸣
32 湖边消暑/陈又瑜
33 夏日凌波门―孩童戏水/张斯迪
34 水上飞翔/胡伟鸣
35 横渡长江女子挑战赛/胡伟鸣
36 与北极熊嬉戏/胡伟鸣
37 瑜珈爱好者水上玩瑜珈/胡伟鸣
38 传说中的知音号/林均
39 夜色浪漫/张思文
40 知音号上觅知音/郭良朔
41 知音号.派对/廖珮玲
42 跨世纪的相遇/林均
43 寻/曾超群
44 愁/李政泓 唱.知音号/陈又瑜
45 知音.往事/曾念哲
46 回忆/朱彦
47 知音号上觅知音2 /郭良朔 演员/林家贤

【城暖生烟】
48 恋/吴伟
50 品尝热干面/胡伟鸣
51 传统与网红/贾代腾飞
52 探索/王韦涵 宝通「禅」寺/郭良朔
53 江滩美少女/胡伟鸣
54 简单的快乐/王韦涵  一人四轮/吴兆召
55 万林艺术博物馆一角/郭良朔
56 晨/赖永鑫
57 无色晕染/陈又瑜
58 江城生活之二/胡碧灵
59 漪澜是一阕绝色/王雅芬 雨中互助、伞下人生/吴德玲
60 老汉口谈纸鸢/陈怡庭
61 大桥夕照/田飞 工作的人/田飞
62 饕/王韦涵
63 过早/李政泓 卖力/李政泓
64 俯视/施方婷 浪漫的公园结婚照/胡伟鸣
65 阳光下的深唿吸/贾代腾飞 佛「门」/郭良朔
66 龟蛇两相望/黄骋
67 琴台「女侠」/许魏巍 窗櫺/包于巧
68 地铁施工/陈卓
69 武汉地铁施工现场/陈卓 高铁装配车间/彭年
70 台资企业长芯盛无尘车间/郭良朔
71 黄鹤楼原址纪念/陈政录 忆/曾念哲
72 晨练.黄鹤楼/林添福
73 精忠报国牌坊/林国彰 市井小人物/林家贤

【梦境街壤】
74 红色漩涡/杨鼎圣
76 异起夕阳下/曾超群 转/包于巧
77 清晨户部巷/郭良朔 街道/杨宜臻
78 绮窗/施方婷 武汉日常/陈又瑜
79 最好的伙伴与最壮阔的景/王韦涵 期盼/陈泰良
80 画意/江煌「情」川阁/林妤襄
81 净净晴川/杨鼎圣 房顶/包于巧
82 城市律动/郭良朔 黄鹤楼一角/林添福
83 窗映长江畔/林妤襄 蓝色几何/张思文
84 小孩与大桥/陈政录 失乐园/贾代腾飞
85 东湖游船/陈政录 最美东湖/余贝
86 江夜/朱彦 长江大桥/林家贤
87 渡口/杨鼎圣 长江过桥/杨鼎圣
88 渡江/杨鼎圣 乘浊/杨鼎圣
89 江城夜色/郭良朔 霸气长江二桥/陈贞桦
90 黑白狮子/廖珮玲 归元寺/郭良朔
91 道路/陈又瑜
92 星空下的汉街/林均 浪漫/林均
93 「禹」你相遇/林妤襄 长江情/王韦涵
94 长江晒鱼儿/陈怡庭
95 渡江/黄骋 雄伟的见证人―江汉关/林均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背起相机看武汉》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一下。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单凭书名,我就能感受到一种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武汉,这座以“江城”闻名的城市,有着独特的地理风貌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走进那些镜头下的武汉,去感受它不为人知的一面。也许,它会描绘出长江边那些静谧的码头,记录下船只缓缓驶过的剪影,以及江水拍打堤岸的温柔声响。又或许,它会聚焦于武汉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老街区,捕捉下邻里之间热情的问候,小贩们此起彼伏的叫卖声,以及那升腾着烟火气的市井生活。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武汉人身上那种坚韧、乐观、包容的精神特质,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或者一个个充满故事的场景,将这种城市精神具象化。我期待着,这本书能成为我重新认识武汉的一扇窗,让我看到这座城市更深层次的美丽和魅力。

评分

这本《背起相机看武汉》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人文情怀和探索的意味。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武汉、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我总觉得,虽然我们日复一日地穿梭于熟悉的大街小巷,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走过”,而非真正地“看过”。相机,这个捕捉瞬间的工具,似乎能唤醒我们被日常琐碎所麻痹的视觉,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风景。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用一种全新的、更加聚焦的视角,去重新认识武汉。我想象中的内容,或许会是从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里,发掘出不为人知的历史印记;又或许是捕捉到光影交错间,老街巷里烟火气的生动瞬间;亦或是记录下长江大桥上,来往人群中那些值得铭记的面孔。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承载了太多故事,有沧桑的过往,也有蓬勃的现在,更有充满希望的未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景点介绍,深入城市的肌理,触摸到武汉人民的生活脉搏,感受到这座城市独特的气质和灵魂。它不仅仅是一本摄影集,更应该是一份献给武汉的深情告白,一份关于时间、空间和人情的诗意解读。

评分

我最近刚拿到这本《背起相机看武汉》,虽然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翻开的瞬间,就被书中的画面感所吸引。虽然具体内容我还不了解,但仅凭书名,我便能联想到许多画面:清晨,江汉关的钟声在雾气中回荡,相机捕捉着第一缕阳光洒在万国建筑群上的温暖;午后,户部巷熙攘的人群,摄影师用镜头定格下那一口热干面升腾的热气,以及食客满足的表情;傍晚,东湖边的落日,将天空染成一幅绚丽的画卷,相机记录下湖光山色在暮色中沉醉的美丽。武汉,这座城市,有着它独特的韵味,不仅仅是那些标志性的景点,更在于它融入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或许这本书会带我们去那些不常被提及的老汉正街,去感受那份浓浓的市井烟火;又或许会潜入那些隐藏在居民楼间的秘密花园,发现城市中意想不到的绿意盎然。我好奇作者是如何通过镜头,将这些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风景、人文、情感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完整的武汉画卷。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武汉这座城市的性格,感受它的呼吸和心跳。

评分

我购买《背起相机看武汉》这本书,是出于一种“重新发现”的冲动。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对于这座城市,用“熟悉”来形容已经不够贴切,简直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然而,正因为这种熟悉,我反而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对它已经失去了最原始的审视角度。这本书的标题,仿佛是一把钥匙,能够打开我重新认识武汉的大门。我猜想,作者一定是用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充满情感的视角,去记录这座城市。也许,他会从某个不起眼的小巷开始,去寻找那些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老房子,去捕捉它们在时光流逝中留下的独特印记。又或者,他会选择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比如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或者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去记录下武汉在不同天气下的独特韵味。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精美的摄影作品,更希望这些作品背后,能够传递出作者对武汉这座城市的情感,那种深沉的爱,那种由衷的赞美,亦或是那些隐藏在镜头背后的,关于这座城市的故事。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本书《背起相机看武汉》的期待,更多是源于对“看”这个动作本身的一种全新理解。我常常觉得,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在“看”,但很多“看”都带着一种漫不经心,或者说是功利的目的。而“背起相机”这个动作,则意味着一种专注,一种对细节的敏感,一种对美学和故事性的追求。我希望这本书能呈现的,并非是旅游指南式的机械罗列,而是真正带着摄影师的眼睛,去发现武汉那些不为人知的魅力。比如,它会不会挖掘出那些隐藏在老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那些斑驳墙壁上留下的岁月痕迹?又或者,它会不会捕捉到武汉人民最真实的生活状态,那些在街头巷尾,在公园广场,在寻常日子里流露出的喜怒哀乐?我甚至想象,作者会不会用一种非常规的视角,去展现这座城市的另一面,比如工业区的壮丽,或者地铁站里人流的律动。总而言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打开我的另一种视觉维度,让我重新审视我所熟悉的这座城市,发现那些我曾经忽略过的,却又无比珍贵的美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