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赏析 上册

书法赏析 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书法
  • 书法欣赏
  • 中国书法
  • 艺术
  • 文化
  • 传统文化
  • 字体
  • 字形
  • 鉴赏
  • 书法技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国书法教学丛书》的书作研究分册,李松编着,本套丛书由欧阳中石、柳斌担任顾问,赵长青、王云武担任主编,国书法家协会较有影响力的老中青三代专家联合编着,为书法学习者起到指引作用,有助于提高创作能力。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名为《书法赏析 上册》的图书,撰写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探源》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演变脉络、技术精髓及其文化内涵。不同于侧重于书法艺术的著作,本书将焦点完全置于宏伟的建筑空间和精妙的结构之上,通过系统的梳理和细致的解读,为读者构建一个立体的、可感知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图景。全书共分六大部分,层层递进,力求全面展现这一独特艺术门类的博大精深。 第一部分:萌芽与奠基——史前至夏商周的建筑初识 本部分追溯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源头。我们将从新石器时代的聚落形态入手,探讨早期人类如何应对自然环境,构建出最初的居住空间。重点分析了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早期建筑材料、结构和布局的区域差异。进入夏商周时期,建筑的礼制化趋势初现端倪。我们详细考察了以宫殿、宗庙为代表的权力中心建筑的形制演变,特别是夯土技术的成熟与台基制度的建立,这些都为后世的宏大尺度奠定了技术基础。关于这一时期的文字记载和考古发现的相互印证,被置于核心地位进行阐述,帮助读者理解“礼制”如何通过“空间”得以物化。 第二部分:规范与定型——秦汉的恢弘气象与制度确立 秦汉帝国将建筑推向了第一个高峰。本章聚焦于都城规划的宏大规模,如长安、洛阳的棋盘式布局如何体现中央集权的政治理念。在单体建筑方面,我们深入研究了斗栱结构的初步成熟、木构架体系的标准化,以及瓦当、铺地砖等构件的装饰艺术。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汉代画像石和明器中对建筑场景的描绘,为我们重建当时的实景提供了宝贵的视觉资料。此外,这一时期,陵墓建筑作为“地下宫殿”,其制度化和复杂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将详述其地宫结构和陪葬制度。 第三部分:融合与创新——魏晋南北朝的多元探索 这是一个民族交融、思想活跃的时代,建筑艺术也展现出空前的多元性。本书重点探讨了佛教传入对中国建筑格局产生的深刻影响。石窟寺和木构佛塔的出现,带来了外来艺术手法与本土技术的碰撞与结合。我们将分析佛塔的平面形式(如楼阁式、覆钵式)如何受到印度和中亚文化的影响,并逐渐本土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造型。同时,南北方在材料使用、屋顶形式上的差异,以及士族园林初现的文人情趣,都将在本部分得到细致的描绘。 第四部分:成熟与鼎盛——隋唐的博大精深与规范化 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艺术风格与规划理念达到了集大成的阶段。本书将唐代建筑的特点概括为“雄伟、舒展、规范”。我们通过对大明宫、佛光寺东大殿等代表性实例的剖析,详细阐释了唐代营造制度的严密性,特别是梁架结构、屋顶形式(如庑殿、歇山)的成熟应用。园林艺术方面,皇家园林的宏大规模与私家园林开始萌芽的自然趣味形成对比。本章特别关注唐代建筑对东亚地区(如日本、朝鲜半岛)的深远影响,展现了其国际性的艺术地位。 第五部分:精巧与写意——宋代的精致化与技术深化 宋代建筑风格趋向内敛、精致与写实。本书将重点介绍《营造法式》这部里程碑式的技术文献,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建筑技术规范化的顶峰。我们将深入解读《营造法式》中的“材分制”体系,揭示宋代工匠如何运用精确的模数系统来处理复杂的结构细节。在实例分析中,我们不再仅仅关注宫殿,而是转向了大量成熟的砖塔、鼓楼和精美的园林实例,如苏州园林的早期雏形,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审美取向。 第六部分:集大成与程式化——元明清的集权表达与地域特色 元、明、清三代,建筑体系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展现出更加程式化和装饰化的趋势,同时区域风格也更加鲜明。明清皇家建筑的等级制度达到了极致,本书将详细分析紫禁城中从轴线布局、色彩运用到装饰图案的严格规范,这些都是皇权至上的最直观体现。此外,本书的最后部分也将拓宽视野,考察徽派的马头墙、福建的土楼、江南的私家园林等地域性建筑风格,探讨地域文化、气候条件与建筑艺术的互动关系,完成对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全景式的考察。 本书特点: 结构严谨: 采用历史分期与技术专题相结合的方式,脉络清晰。 图文并茂: 包含大量精选的历史测绘图、考古复原图以及当代摄影作品,力求直观展现建筑实体。 技术解读深入: 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斗栱、抬梁式、穿斗式等核心结构原理,并辅以工程学视角。 文化融合: 将建筑视为“凝固的音乐”和“物质化的哲学”,探讨其背后所承载的礼仪、信仰和宇宙观。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探源》不仅是建筑史学专业人士的案头必备,更是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空间和空间美学感兴趣的读者,进行深度探索的理想向导。它提供了一种审视历史、理解文明的全新视角——通过观察和触摸那些沉默的梁柱与飞檐。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章 ─ 先秦时期
一.康丁甲骨刻辞 024
二.散氏盘铭文 027
三.虢季子白盘铭 030
四.毛公鼎铭 032
五.石鼓文 035
六.中山王方壶铭 037
七.楚帛书 039

第二章 ─ 秦汉时期
八.峰山刻石 044
九.居延纪年简 046
十.五凤刻石 049
十一.石门颂 051
十二.乙瑛碑 054
十三.曹全碑 056
十四.张迁碑 058
十五.冠军帖 060

第三章 ─ 魏晋时期
十六.钟繇 宣示表 065
十七.皇象 真草急就章 068
十八.天发神诚碑 071
十九.索靖 月仪帖 073
二十.索靖 出师颂 076
二十一.陆机 平复帖 078
二十二.济白帖 082
二十三.王羲之 兰亭序 083
二十四.王羲之 十七帖 088
二十五.王羲之 黄庭经 091
二十六.王羲之 丧乱帖 093
二十七.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096
二十八.广武将军碑 098
二十九.王徽之 新月帖 101
三十.王献之 鹅群帖 103
三十一.王献之 鸭头丸帖 105
三十二.王献之 中秋帖 109
三十三.王殉 伯远帖 111
三十四.王慈 尊体安和帖 113

第四章 ─ 南北朝时期
三十五.陶弘景 瘗鹤铭 118
三十六.爨宝子碑 121
三十七.好大王碑 124
三十八.中岳嵩高灵庙碑 126
三十九.姚伯多造像 128
四十.朱义章 始平公造像记 132
四十一.郑道昭 郑文公碑 133
四十二.郑长猷造像记 136
四十三.杨大眼造像记 138
四十四.王远 石门铭 140
四十五.泰山经石峪全刚经 144
四十六.张勐龙碑 147
四十七.张黑女墓志 150

第五章 ─ 隋唐五代时期
四十八.智永 真草千字文 154
四十九.龙藏寺碑 157
五十.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159
五十一.欧阳询 张翰帖 162
五十二.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 165
五十三.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167
五十四.褚遂良 大字阴符经 171
五十五.李世民 晋祠铭 174
五十六.陆束之 文赋帖 176
五十七.孙过庭 书谱 179
五十八.李隆基 鹄鸽颂 184
五十九.贺知章 孝经 186
六十.李邕 李思训碑 190
六十一.张旭 古诗四帖 192
六十二.李白 上阳台帖 195
六十三.颜真卿 祭侄稿 198
六十四.颜真卿 麻姑仙坛记碑 202
六十五.颜真卿 争座位帖 204
六十六.怀素 自叙帖 208
六十七.李阳冰 三坟记碑 212
六十八.柳公权 玄秘塔碑 215
六十九.柳公权 蒙诏帖 218
七十.杜牧 张好好诗并序 221
七十一.杨凝式 韭花帖 222

第六章 ─ 宋代时期
七十二.李建中 土母帖 228
七十三.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 230
七十四.蔡襄 脚气帖 233
七十五.苏轼 黄州寒食帖 236
七十六.黄庭坚 松风阁诗卷 239
七十七.黄庭坚 诸上座帖 242
七十八.米芾 蜀素帖 245
七十九.薛绍彭 晴和帖 249
八十.赵估 草书千字文 251

第七章 ─ 元明时期
八十一.赵盂颊 洛神赋 256
八十二.鲜于枢 苏轼海棠诗卷 259
八十三.杨维祯 真镜庵募缘疏卷 262
八十四.宋克 急就章 264
八十五.祝允明 前后赤壁赋 267
八十六.唐寅 落花诗卷 270
八十七.文征明 石湖烟水诗卷 273
八十八.王宠 千字文 275
八十九.徐渭 青天歌 278
九十.董其昌 前后赤壁赋册 280
九十一.张瑞图 杜甫秋兴八首诗卷 283

第八章 ─ 清代时期
九十二.王铎 草书杜甫诗 287
九十三.傅山 丹枫阁记 291
九十四.金农 隶书轴 294
九十五.郑板桥 论书轴 297
九十六.邓石如 李少卿与苏武诗帖 300
九十七.伊秉绶 隶书五言联 303
九十八.何绍基 山谷题跋语四条屏 306
九十九.赵之谦 赠梅史二兄四条屏 309

第九章 ─ 近现代时期
一○○.吴昌硕 临石鼓文 313
一○一.沈首植 行草书四条屏 316
一○二.康有为 符秦建元四年产碑跋 319
一○三.黄宾虹 手札 322
一○四.王世镗 稿诀自叙 325
一○五.于右任 赤壁赋 327
一○六.李叔同 劝善四条屏 330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就像一位真诚的朋友,它能与你分享思想,陪伴你成长。拿到《书法赏析 上册》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正是这样一种亲切而厚重的气息。这本书的外观设计就给人一种沉静内敛的美感,没有浮夸的色彩和图案,只有恰到好处的留白和素雅的字体,仿佛一本值得反复品味的老友记。我曾经尝试过一些书法入门的书籍,但往往因为内容过于枯燥或者结构不清晰而半途而废。这一次,我希望《书法赏析 上册》能够打破我之前的“阅读困境”。我期待它能够以一种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来呈现书法艺术,或许是通过讲述书法家的故事,或许是通过解析作品背后的创作心境,让我感受到书法的生命力,而不仅仅是冰冷的笔画组合。我渴望它能带我穿越时空的阻隔,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去感受他们在挥毫泼墨间所倾注的情感与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为我这样希望在忙碌生活中偷得片刻宁静,却又不失精神滋养的读者量身定制的。工作之余,总想找些什么来放松身心,同时又能有所收获,摆弄手机或者刷剧终究是短暂的消遣,而翻阅一本真正有分量的书,能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我尤其看重那些能够激发思考的书籍,《书法赏析 上册》给我的第一印象正是如此。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字帖,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书法作品的视角和方法。我设想着,当我阅读这本书时,不仅仅是在欣赏优美的汉字形态,更是在探寻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个人情怀,甚至是哲学思考。我期待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耐心地引导我,让我理解为什么某些笔画的处理能传达出如此丰富的情感,为什么某些字形的选择能反映出时代的风貌。我希望它能让我明白,书法不仅仅是写字,更是一种艺术,一种精神的表达,一种与古人对话的桥梁。

评分

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不少关于《书法赏析 上册》的讨论,大家的评价都相当积极,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以来都对传统文化有着莫名的情结,而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更是其中绕不开的一环。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对书法的专业知识知之甚少,但内心深处对那些飘逸灵动、雄浑苍劲的笔墨始终心生向往。我总觉得,想要真正理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底蕴,书法是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这本书的书名“书法赏析”,听起来就非常接地气,它没有使用过于学术化的语言,而是以一种“赏析”的方式,似乎在告诉我们,学习书法不必高高在上,人人都可以去欣赏、去品味。我非常期待它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精美的图例,为我打开书法艺术的大门,让我不再是那个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旁观者,而是能够真正走进书法艺术的殿堂,感受它的魅力。

评分

作为一个对生活品质有着一定追求的读者,我一直相信,书籍是提升个人修养和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径。在众多的书籍类型中,我尤其偏爱那些能够滋养心灵、拓展视野的作品。《书法赏析 上册》正好契合了我这样的需求。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书法的工具书,更是一扇通往中国传统艺术殿堂的窗户。我设想,通过这本书,我能够了解到书法艺术的发展脉络,认识那些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书法大家,更重要的是,我能学会如何去欣赏一幅书法作品,理解其中的妙趣和奥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系统而深入的解读,让我明白,书法之美,不仅仅在于其视觉上的冲击力,更在于其内在的韵律、结构以及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义。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在喧嚣的尘世中,找到一份宁静,一份沉淀,一份能够让灵魂得到安抚和升华的力量。

评分

终于捧到了这本《书法赏析 上册》的纸质书,拿到手中的那一刻,就有一种沉甸甸的仪式感。我一直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感觉自己像是隔着一层薄纱,看着那些行云流水、铁画银钩,却无法真正触及到其内在的精髓。市面上关于书法的书籍很多,但总觉得有些过于理论化,或者过于浅显,难以满足我这种既想入门又想深入的读者。偶然间看到这本书的介绍,就被其“赏析”二字所吸引,它似乎预示着一种更具观照性和理解性的视角,而非枯燥的技法讲解。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颇为考究,纸张的触感温润,印刷的色彩饱满,那种细节之处的匠心,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书中那些历代书法名家的作品是如何被解读和呈现的,我希望它能引领我走进一个更广阔、更深邃的书法世界,让我能从“看热闹”变成“看门道”,真正领略到汉字之美、线条之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