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赏析 下册

书法赏析 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书法
  • 书法欣赏
  • 艺术
  • 文化
  • 中国书法
  • 字体
  • 技法
  • 历史
  • 鉴赏
  • 书法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国书法教学丛书》的书作研究分册,李松编着,本套丛书由欧阳中石、柳斌担任顾问,赵长青、王云武担任主编,国书法家协会较有影响力的老中青三代专家联合编着,为书法学习者起到指引作用,有助于提高创作能力。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书法赏析 上册》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介绍该书内容,同时避免提及《书法赏析 下册》: --- 书法赏析 上册:探寻笔墨之间的千年神韵 导言:走进汉字艺术的殿堂 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瑰宝,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精神气韵的流淌与历史的沉淀。它以线条为骨,以墨色为血,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基因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操。《书法赏析 上册》旨在为广大学习者、艺术爱好者以及初涉书道的同仁,构建一座通往书法艺术核心殿堂的桥梁。本书立足于对书法史脉的梳理与经典碑帖的深度解读,力求在宏观视野下,引导读者细致入微地感知笔墨的魅力与时代精神的烙印。 本书的编纂遵循“溯源、精析、实践”的思路,力求内容详实而条理清晰,避免晦涩的理论堆砌,着重于通过具体的范例,阐释书法审美的基本规律和技法要义。 --- 第一部分:书法艺术的起源与早期探索 本部分是理解书法发展的基石,聚焦于从文字萌芽到篆隶成熟的关键阶段。 一、汉字的演变与书体的源流 清晰地勾勒出甲骨文、金文的图画性特征及其作为早期书体的历史地位。重点剖析了线条在这些早期载体上的书写状态,以及它们如何奠定后世笔法的基础。 二、篆书的规范化与审美高峰 详述秦朝统一文字的重大意义,特别是小篆的规范化过程对书法艺术的影响。本章将集中解析《峄山碑》和《泰山碑》等重要刻石的风格特征,分析其圆润、匀称的结构美学。 三、隶书的变革:从古拙到成熟 隶书被誉为“汉隶之变”,是书法史上的一次关键性飞跃。我们将深入探讨隶书如何摆脱篆书的象形束缚,形成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独特韵味。重点分析《乙瑛碑》、《曹全碑》的结构特点,特别是对横向取势和笔画的提按顿挫进行了详尽的图解说明。对于如何将隶书的古朴厚重转化为现代书写中的灵动感,提供了具体的可行路径。 --- 第二部分:楷书的定型与高峰期的风采 楷书,作为法度最严谨的书体,是后世学习的圭臬。本部分投入了大量篇幅,系统梳理了楷书从魏晋萌芽到唐代鼎盛的流变。 一、魏晋南北朝:楷书的初创与个性化表达 在这一时期,楷书完成了从隶书向真书的过渡。我们将探讨钟繇“开创楷书”的历史地位,并对比分析了北碑(如《龙门二十品》)的雄强、方峻,与南帖(如虞世南的《孔子庙堂碑》)的秀润、平和之间的审美差异。这部分的分析着重于结构上的“方正”与“内擫”之辨。 二、唐楷的集大成:法度森严与气象万千 唐代楷书是书法史上难以逾越的高峰。本书将重点解析“初唐三大家”: 1. 欧阳询(欧体):解析其“险劲”的结构,特别是对“势”的把握,以及如何通过细微的笔画对比实现整体的平衡。 2. 虞世南(虞体):探讨其“温润”之美,如何将晋人风度融入法度之中,实现“外柔内刚”。 3. 褚遂良(褚体):分析其笔法的灵动与“疏朗”的行间布局,及其对后续颜、柳楷书的影响。 三、颜真卿与柳公权的楷书典范 颜真卿的楷书(颜体)以其雄浑博大、气势磅礴著称,体现了盛唐气象。本章详细拆解了《多宝塔碑》与《勤礼碑》的用笔特点,重点研究其“偃笔中锋”和“丰腴饱满”的结字原则。 柳公权(柳体)则以“骨力洞达、结构劲挺”见长。通过对比分析,阐明颜柳二家的异同,为学习者提供清晰的取法方向。 --- 第三部分:草书的浪漫与行书的实用美学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更为自由奔放的草书与实用性极高的行书,揭示其在艺术表达上的极致追求。 一、章草的古雅:隶意与草法的过渡 系统介绍章草的特点,即隶书的笔意与草书的连带性相结合。重点赏析汉代简牍中自然流露出的笔意,这是理解“今草”的重要前提。 二、今草的狂放与抒情:从“连绵”到“点断” 今草的出现标志着书写速度和情感表达的极大解放。本书深入剖析了张旭的“颠张”与怀素的“狂素”,探讨他们如何将个人情绪完全融入笔墨之中,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分析其笔法的“提按”与“牵丝”技巧,以及在连带中如何保持字形的清晰度。 三、行书的“可行”与“可赏” 行书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结合最为完美的书体。本部分将聚焦于行书的巅峰之作,特别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我们将从墨色的浓淡变化、笔断意连的技巧,以及整体章法的疏密布局等方面,细致入微地解读《兰亭集序》何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此外,对苏轼、黄庭坚等宋代行书大家的风格特点,也进行了比较性分析,阐明不同时代文人气质在行书中的投射。 --- 结语:赏析的视角与临习的要义 《书法赏析 上册》最后总结了赏析书法作品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包括对“笔、墨、纸、砚”材料特性的认识,以及对“结构、章法、气韵”三大要素的综合判断。本书不仅提供知识,更试图培养读者“看”书法作品的眼光,为后续深入学习和个人风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上古至唐宋重要碑帖的系统梳理与鉴赏,本书致力于让读者真正体会到汉字线条背后蕴含的无穷韵味与深厚哲思。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章 ─ 先秦时期
一.康丁甲骨刻辞 024
二.散氏盘铭文 027
三.虢季子白盘铭 030
四.毛公鼎铭 032
五.石鼓文 035
六.中山王方壶铭 037
七.楚帛书 039

第二章 ─ 秦汉时期
八.峰山刻石 044
九.居延纪年简 046
十.五凤刻石 049
十一.石门颂 051
十二.乙瑛碑 054
十三.曹全碑 056
十四.张迁碑 058
十五.冠军帖 060

第三章 ─ 魏晋时期
十六.钟繇 宣示表 065
十七.皇象 真草急就章 068
十八.天发神诚碑 071
十九.索靖 月仪帖 073
二十.索靖 出师颂 076
二十一.陆机 平复帖 078
二十二.济白帖 082
二十三.王羲之 兰亭序 083
二十四.王羲之 十七帖 088
二十五.王羲之 黄庭经 091
二十六.王羲之 丧乱帖 093
二十七.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096
二十八.广武将军碑 098
二十九.王徽之 新月帖 101
三十.王献之 鹅群帖 103
三十一.王献之 鸭头丸帖 105
三十二.王献之 中秋帖 109
三十三.王殉 伯远帖 111
三十四.王慈 尊体安和帖 113

第四章 ─ 南北朝时期
三十五.陶弘景 瘗鹤铭 118
三十六.爨宝子碑 121
三十七.好大王碑 124
三十八.中岳嵩高灵庙碑 126
三十九.姚伯多造像 128
四十.朱义章 始平公造像记 132
四十一.郑道昭 郑文公碑 133
四十二.郑长猷造像记 136
四十三.杨大眼造像记 138
四十四.王远 石门铭 140
四十五.泰山经石峪全刚经 144
四十六.张勐龙碑 147
四十七.张黑女墓志 150

第五章 ─ 隋唐五代时期
四十八.智永 真草千字文 154
四十九.龙藏寺碑 157
五十.欧阳询 九成宫醴泉铭 159
五十一.欧阳询 张翰帖 162
五十二.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 165
五十三.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 167
五十四.褚遂良 大字阴符经 171
五十五.李世民 晋祠铭 174
五十六.陆束之 文赋帖 176
五十七.孙过庭 书谱 179
五十八.李隆基 鹄鸽颂 184
五十九.贺知章 孝经 186
六十.李邕 李思训碑 190
六十一.张旭 古诗四帖 192
六十二.李白 上阳台帖 195
六十三.颜真卿 祭侄稿 198
六十四.颜真卿 麻姑仙坛记碑 202
六十五.颜真卿 争座位帖 204
六十六.怀素 自叙帖 208
六十七.李阳冰 三坟记碑 212
六十八.柳公权 玄秘塔碑 215
六十九.柳公权 蒙诏帖 218
七十.杜牧 张好好诗并序 221
七十一.杨凝式 韭花帖 222

第六章 ─ 宋代时期
七十二.李建中 土母帖 228
七十三.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 230
七十四.蔡襄 脚气帖 233
七十五.苏轼 黄州寒食帖 236
七十六.黄庭坚 松风阁诗卷 239
七十七.黄庭坚 诸上座帖 242
七十八.米芾 蜀素帖 245
七十九.薛绍彭 晴和帖 249
八十.赵估 草书千字文 251

第七章 ─ 元明时期
八十一.赵盂颊 洛神赋 256
八十二.鲜于枢 苏轼海棠诗卷 259
八十三.杨维祯 真镜庵募缘疏卷 262
八十四.宋克 急就章 264
八十五.祝允明 前后赤壁赋 267
八十六.唐寅 落花诗卷 270
八十七.文征明 石湖烟水诗卷 273
八十八.王宠 千字文 275
八十九.徐渭 青天歌 278
九十.董其昌 前后赤壁赋册 280
九十一.张瑞图 杜甫秋兴八首诗卷 283

第八章 ─ 清代时期
九十二.王铎 草书杜甫诗 287
九十三.傅山 丹枫阁记 291
九十四.金农 隶书轴 294
九十五.郑板桥 论书轴 297
九十六.邓石如 李少卿与苏武诗帖 300
九十七.伊秉绶 隶书五言联 303
九十八.何绍基 山谷题跋语四条屏 306
九十九.赵之谦 赠梅史二兄四条屏 309

第九章 ─ 近现代时期
一○○.吴昌硕 临石鼓文 313
一○一.沈首植 行草书四条屏 316
一○二.康有为 符秦建元四年产碑跋 319
一○三.黄宾虹 手札 322
一○四.王世镗 稿诀自叙 325
一○五.于右任 赤壁赋 327
一○六.李叔同 劝善四条屏 330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当初拿到《书法赏析 下册》这本书,我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期待的是,如果它能像上册那样,深入浅出地解读那些流传千古的碑帖,那绝对是书法爱好者的一大福音。毕竟,对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却又痴迷于笔墨之美的人来说,一本好的赏析读物,就像是黑暗中的灯塔,能指引我们穿越历史的迷雾,领略大师的风采。我尤其希望它能像上册一样,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字帖,更重要的是能讲解背后的文化、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创作心境。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孤立的字,却不知道它们是如何在那个时代、那个特定情境下诞生的。如果《下册》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比如,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书法进行更细致的梳理和比较,指出它们在技法、审美上的传承与创新,那将是极其宝贵的。我还期待书中能够有更多关于用笔、结字、章法等具体技巧的深入剖析,但不是那种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结合具体的字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阐释。比如,在讲到某个字的笔画时,能详细说明其起笔、行笔、收笔的微妙之处,以及为什么这样写更能体现力量感或灵动感。总而言之,我希望《书法赏析 下册》能够成为我探索书法艺术的得力助手,让我从“看热闹”变成“看门道”,真正理解并欣赏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评分

拿到《书法赏析 下册》之后,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那种“穿越感”。感觉作者就像是一位饱学之士,带着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漫步在时间的长河里,逐一拜访那些伟大的灵魂。我尤其喜欢它对那些经典碑帖的解读方式,不像有些书那样,一上来就堆砌一堆学术术语,让人望而生畏。这本书的语言是那样亲切,仿佛一位老朋友在向你娓娓道来,一边讲着王羲之的《兰亭序》,一边聊着他当年的饮酒作乐,又顺带解释了为何他在醉意微醺中挥洒的笔墨,却能成为千古绝唱。这种将艺术与生活、历史与人物融为一体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书法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殿堂,而是充满了人性的温度和生命的光辉。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大家作品的“微观”分析,比如,对颜真卿《祭侄文稿》中那些看似潦草却饱含深情的笔触,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明白了何为“悲愤填膺,下笔成此”。这种深入骨髓的赏析,让我对这位书法大家肃然起敬,也对书法中蕴含的强烈情感表达有了更深的认识。总而言之,《下册》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我更加热爱这门古老的艺术。

评分

坦白讲,《书法赏析 下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通透”。很多困扰了我很久的书法问题,在这本书里得到了豁然开朗的解答。我特别喜欢它对书法作品的“品评”方式,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批判,而是充满了对艺术的热爱和尊重,同时又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它会指出作品的优点,也会适当地提及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但这一切都以一种建设性的姿态呈现,让我感觉像是在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交流。我在书中看到了很多对经典字帖的“细节”挖掘,比如,对于一个字的笔画,它会从起笔、行笔、收笔,甚至到落笔的轻重、速度,都进行细致的分析,并解释这样处理的用意。这让我明白,原来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笔画,都蕴含着作者的功力与思考。另外,书中对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和“视觉效果”的讲解,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会告诉我,为什么有些字排列在一起看起来很舒服,有些则显得杂乱,这其中涉及到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行与行之间的疏密等等。这种对“形”与“神”的兼顾,让我对书法艺术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总的来说,《下册》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不仅教会了我“看”书法,更教会了我“品”书法,让我在这条艺术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评分

说句实话,读《书法赏析 下册》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场“寻宝”之旅。我总觉得,每一页、每一个字,都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这本书,就是打开这些秘密宝藏的钥匙。我非常赞赏书中对不同书体、不同风格的书法进行细致区分和深入解读的做法。很多时候,我们只知道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但具体它们各自的特点、发展脉络,以及在审美上的差异,往往模糊不清。《下册》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一步步看清这些不同书体的风貌,比如,为什么说篆书古朴厚重,隶书端庄典雅,楷书工整严谨,行书流畅飘逸,草书奔放洒脱。更重要的是,它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还会去挖掘这些书体的背后,是怎样的历史文化土壤孕育了它们,是怎样的时代精神赋予了它们生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著名书法家的创作风格进行比较分析,比如,将欧阳询的“欧体”与赵孟頫的“赵体”放在一起对比,从用笔、结构、神韵等多个角度进行剖析,让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各自的独特魅力和艺术追求。这种“比较式”的学习,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书法艺术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初拿到《书法赏析 下册》,我其实是抱着一种“学习”的心态,但读着读着,却发现它更多的是一种“启发”。它没有给我灌输多少僵化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活的例子,引发我去思考、去体会。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书法作品的“意境”描绘。很多时候,我们看一幅字,觉得好看,但很难说出它到底好在哪里。《下册》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会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去描绘字帖所传达的情感、氛围,甚至是一种哲学思想。比如,在赏析某幅行草作品时,它不仅仅说笔画如何飞动,还会联想到“龙腾虎跃”、“行云流水”的意境,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种生命力的勃发。这种“情景交融”的解读方式,让书法艺术不再是冰冷的线条,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此外,书中对一些书法史上的“关键节点”和“转折时期”的介绍,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会点出,在某个时期,书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些变化,又是哪些大师引领了这些潮流。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更好地理解书法艺术的发展轨迹,也让我对自己在书法道路上的学习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