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本

潮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淑瑶
图书标签:
  • 潮汕文化
  • 方言
  • 民俗
  • 历史
  • 地域文化
  • 语言学
  • 文化传承
  • 风俗习惯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般多情。 想来,是那些美丽的夏天让人养成了寂寞的习惯。 细流微光,星潮小径。轻灵字词翻飞,如晨曦贴行流动,穿透记忆窗格,一格一格闪烁晶莹泡泡。「我们都太泡沫用事了。」但它能为沉重的身躯幻出雪白的翅膀,飘盪,游晃,撷收气味、光影、温度、声响,种种藏躲于日常的会心一笑。那些兀自鸣动的纤纤小事,那些浮散于世的偶遇与重逢,化为薰风,和煦地迎面吹来。 点收折藏一件件慧黠真心,在田壤瓜棚和筑了蜂巢的阳台遍洒魔法,尾随时间穿透夏日的余光重返离别的桥,或者等一只瓜带回来的情感与偏见,怜惜一口被银合欢包夹的井、一头困在莲蕉叶里的熊,以及想念一碗澄澈的汤。 寻常物事悠悠转醒,老挂钟、电视、电话、冰箱、风扇和冷气机都有了戏,夙夜匪懈的除湿机不眠不休从屋井打上来的,竟是房子与人的青春之泉;脾气暴躁的洗衣机,则不断坚持要一切重来。最终,心心念念仍然是人,每一次汲取都是眷恋,时光的潮洗留住了种瓜的父亲、拖延旅行的母亲、爱聊天的阿嬷、孩子气的学姊、挽着手一起逛街的外甥女,以及错身而过的邻人、徬徨的街头家庭……啊,还有右手写给左手,一封亏欠的信。 五十八扇散文窗景,照见水泽闪现又没去,伏流变成伏光再回到伏流。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淑瑶


  天秤座,「生着翅膀的掘井人」,出生成长于澎湖,生活在北部。

  採集过多种文学奖雨露,掘有《海事》、《地老》、《瑶草》、《流水帐》、《涂云记》、《花之器》、《潮本》等七口井。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代序



  初发现阳台冷气台上有个小蜂巢,我又是一阵急惊风,慌想着如何除之而后快。然而忧患意识常常是这样来得有凭有据,又去得无影无踪,乍看彷彿包容了令人担忧的事物,实则越来越惯性的暂且搁置。

  这巢筑造在那绿辫子状的多肉藤蔓上,巢脾以一根枯草梗似的东西固着,外表泛着蜡质油光,好像是焊接上去的,在苍绿的植物身上烧灼出一块焦黑。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模仿大人的动作,将烛条斜倾,烛油滴在桌面上,趁热把蜡烛用力黏立在烛油堆上,烛油冷却成为固态,无依无靠的烛条便直立在桌子上了。不同的是火苗向上燃烧,蜂巢则垂直向下发展。

  这巢筑造在台面上最内侧那排花盆的面壁处,多肉藤蔓自居中的花盆向外缘延伸垂挂,最密集的有七节藤蔓汇聚于旁边的一个清水模的矮盆边,牠们选择这堵屏障寄居,若非夏季密集活动行踪败露,很难眼尖斜视觉察牠们藏匿于此。最初一有嘎嘎作响像电动凿子的蜂类飞行物体从外头直冲阳台而来,反射动作夺门而入,冷气台砌在门边,牠们的出入口接近我的出入口,牠们像是冲着我来的,难怪我奔命躲避。没想到牠们对于螫人不感兴趣,至少目前是这样,只专心致力于建造宿舍,不招惹任何入侵者,遇见庞然大物还会迂回绕道,暂缓回巢。
于是,我还是可笑的闪躲几下,但不再急忙躲起来,尤其喜欢看牠们熟门熟路的飞到台边精准停降,然后循着绿色绳索倒吊攀爬进入巢穴,那动作之老练从容,帅呆了,非常适合配上一段〈不可能的任务〉。

  牠们得以居留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可以站上沙发透过密闭的玻璃窗监视牠们,牠们也怕玻璃这种洩密的东西吗?巢在窗口左下角,已经出框了,我整个脸凑到玻璃上面窥探,牠们彷彿就在我鼻尖上。在阳台由下往上仰望,木料纤维的波纹巢室像过度曝晒的老纸,轻易一掐就会碎裂;从这里由上而下注视,蜂巢的质感坚若岩石,宛如一座悬崖。

  蜂群悬挂于巢室开口,纷纷以口就巢,好像在补充什么进去,食物或建物,也好像在吸取什么。分秒必争的动作一刻不得松懈的氛围,「死守」这种字眼浮现出来,有如战乱时最高联络指挥部,漫天的密码和指令不停在发送解读中,这个网络一旦毁了,灭亡的时刻也到了。

  隔行如隔山,任何专业的工程都是漫长而枯燥的,看得津津有味毕竟偶尔,一晃眼,我们同一个屋檐下似乎已经很久很久了。时间没有化为数字或文字就会煳成一团,我想没有三年也一定有两年,两个夏天的台风我在阳台收拾残局,它只好像微风吹入小巷,文风不动。

  原以为空间不大,巢室发展有限,至少碰壁就收,后来竟反过来是我对牠们缓慢的进度感到疑惑,发现至今,巢壳扩充不到一倍,约莫只我掌心大小,好像一个打开的牡蛎壳已经成形了,虽然巢室里一颗颗珍珠白的蛹还陆续在成长变化。也许牠们要的规模原本就是这么大。

  有时牠们也会以我的小园作为採集的场所,低低的流连飞舞,或许是我洗阳台的那一天,或许是阳台多了一盆石莲那一天,更多的是我不明白所为何来的一天。逾时不归总不是好现象,有一只在地上漫步,另一只在低矮的叶片上爬行,还有一只不支倒地,我触碰牠收敛的深琥珀色的小翅膀,牠便走了起来,消瘦的身体毫无光泽,
  好像武功被废了,飞不起来。待我要进屋,发现牠爬到我的脚上了。

  我站上沙发,静静看着在巢脾背面,也就是悬崖上面,静止不动的几只蜂,想点数共有几只,又觉得不管生生死死,似乎都是同一只,天色灰蒙蒙,牠背上华丽的纹路一览无遗。
 

图书试读


 
只不过上楼去了一会儿,他们已经把我留在厨房汤锅里的一碗汤倒进火锅里去了,我目瞪口呆,几乎要哭了。
 
冬日里父亲喜欢在饭桌上摆个火锅,将煮好的汤倒进去,再放鱼丸,涮些肉片、田里种的茼蒿青葱一起吃,我也喝火锅汤,没那么怕汤浊不养生,只是更爱母亲煮的汤,简单扼要,四季分明,清鲜得有种近乎原始的净化感。
 
汤是开胃菜,也可以是我的主食,煮了汤常常就不备饭菜了,省下力气和时间优雅地品尝桌上唯一一碗汤的沉静之美,一心一意的满足。假如桌上有其他东西勾引了我,回头发现汤冷了,会有点儿懊恼,没能抓住温度的起承转合。

从前工作的地方有餐厅和厨师,餐饭由厨娘分配,汤要自己盛,有个毒舌的大哥每每看我们不顾后面有人排队,自顾自拿着大汤勺在那大钢桶里慢慢技巧的想捞出点青菜豆腐渣儿,总是笑:「呦!捞女啊!」广东话,意指卖笑的女人。
 
那时厨师最常煮的是味噌汤和姜片排骨黄豆芽海带丝汤,后来我也在家里煮,料浮于汤,不再有捞菜的乐趣了。
 
以前我对冬天的汤既爱又怕,取暖取到肚里一碗热最是舒服,尤其夜里,一日的冰雪都融了,喝得热血沸腾;但总是家里种的高丽菜汤大头菜汤,一锅惨白,如冬天的海水望之凄凄凉凉。
 
一种非常澎湖风味的汤,之所以尝试煮它,并非乡愁之类的原因,夐虹诗:「美好是淡的,浓艳也是淡的。」家里煮的汤我淡记淡忘,而是有回在台北朋友家喝到「螺肉蒜」,老实说我真有点鄙视罐头螺肉,但也觉得这汤颇有破旧老屋长出蕨叶的孤芳自赏的美,电话里问了母亲我们的做法,用长得像章鱼更古怪倔强的石鮔干代替螺肉,其他排骨或三层肉、画龙点睛的青蒜照旧。后来在书里看见这汤也适合添加木耳,尤其是肥滋滋我最爱的豆干,才真正引发我的兴趣。多亏朋友送来越来越珍稀其貌不扬的石鮔干,像一叶飘摇的扁舟将市场里平淡无奇的其他食材载来,一锅香气熏人的汤煮了出来。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