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读书人:一个生理学家的笔记(二版)

科学读书人:一个生理学家的笔记(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生理学
  • 科学普及
  • 科普读物
  • 健康
  • 医学
  • 科学思维
  • 读书笔记
  • 生命科学
  • 科学素养
  • 大众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生理医学是二十世纪发展最快速的学门之一,解决了许多医疗上的难题,甚至得以一窥人体生命的奥祕。作者为生理学者,在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之余,并致力于科普知识的推广,将一些科学发现,以及许多科学家的故事,介绍给一般读者,为许多令人迷惑但深感兴趣的问题,提供了第一手的解答,也对于科学与文化的现象提出了独到的看法。本书与一般充满艰涩专有名词,及繁琐叙述的科普书不同,可以让读者轻松进入科学的世界,欣赏丰富的知识内涵。

  科学与文学、艺术并无不同,都是人类最精致的思想及行动表现。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科学读书人:一个生理学家的笔记(二版)》之外的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旨在提供丰富、具体的内容描述,避免任何可能指向人工智能生成或构思的表述。 --- 《历史的褶皱:近代早期欧洲的权力、信仰与生活》 作者: 维多利亚·里德 出版社: 文津学社 书号: 978-7-5358-9812-3 定价: 88.00 元 书籍简介: 《历史的褶皱:近代早期欧洲的权力、信仰与生活》是一部深入剖析16世纪至18世纪初欧洲社会变迁的宏大学术专著。作者维多利亚·里德,一位在剑桥大学深耕了三十余年的中世纪与近代早期史专家,通过对大量一手史料——包括宫廷档案、地方行政记录、教会诉讼文书以及私人信函的细致梳理,试图还原那个充满剧烈冲突与深刻转型的时代图景。本书不仅着眼于宏观的政治事件和宗教改革,更将笔触聚焦于普通人的日常经验,探讨了权力结构如何在微观层面上渗透和重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结构严谨,逻辑清晰。 第一部分:“破碎的统一:宗教改革的社会回响” 详细考察了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教义如何迅速跨越地理和阶层的界限,在德意志邦国、瑞士联邦乃至英格兰激起连锁反应。里德教授特别指出,宗教改革并非仅仅是神学辩论,它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动员。例如,她通过分析德意志农民战争中的檄文和地方教区记录,揭示了世俗贵族如何利用宗教不满来巩固自身对土地和人民的控制权,以及底层民众对“真正的福音”理解的偏差与冲突。本部分着重于阐释信仰的转变如何直接影响到婚姻制度、慈善事业的组织方式乃至国家对异见的压制手段。 第二部分:“王权的构建与精英的边界” 转向对近代早期绝对君主制的形成过程进行审视。不同于传统史学将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视为集权的顶峰,里德的视角更为复杂。她探讨了君主如何通过赞助艺术、建立复杂的宫廷礼仪,来收买和控制日益壮大的贵族阶层。同时,她也深入研究了“新贵族”(通过购买官职或经商致富的阶层)是如何努力将自己融入旧有的贵族体系中的,以及他们在寻求法律地位和财政特权时与传统贵族发生的微妙摩擦。通过对法国三级会议和英国议会辩论的对比分析,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即便是看似稳固的中央集权,其合法性也建立在与地方精英无休止的谈判与妥协之上。 第三部分:“物质生活的变迁:消费、疾病与城市空间” 这一部分是本书最具生活气息的章节。里德关注17世纪的“小冰期”对农业生产和普通家庭餐桌造成的影响,分析了来自美洲的烟草和新世界香料如何改变了欧洲人的感官体验和社交习俗。她详细描述了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的初步建立,例如伦敦和阿姆斯特丹的瘟疫隔离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如何加剧了社会阶层的隔离——富裕家庭能够负担得起城外的乡间别墅,而贫民则被困在拥挤、污秽的贫民窟中。她对当时遗留下来的房产清单和遗嘱的解读,展现了一种新兴的“私人领域”概念是如何在财富积累的驱动下逐步形成的。 第四部分:“知识的工厂:科学革命与印刷文化的推手” 重点探讨了科学革命的社会基础。里德坚持认为,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当时成熟的印刷技术和不断扩展的知识网络。她详细描绘了像皇家学会这样的机构是如何运作的——它们不仅仅是科学家的聚集地,更是精英阶层展示财富、地位和“理性”追求的社交场所。书中收录了大量当时的私人信件,揭示了牛顿、惠更斯等巨匠在资助、设备获取以及学术声誉维护方面所做的努力。这一部分尤其精彩地论述了“实验”这一概念是如何从一种巫术性的实践,被逐步规范化、公共化,最终成为现代科学方法的核心要素。 第五部分:“模糊的边界:性别、家庭与法律的张力” 聚焦于社会底层和女性的境遇。里德批判性地审视了父权制在法律和习俗中的体现,特别是关于财产继承权和离婚禁令的问题。她通过对教会法庭记录的分析,展现了女性在面对不忠或家庭暴力时,往往只能依赖有限的法律救济途径,且这些途径的使用本身就带有强烈的阶级烙印。此外,本章也讨论了当时对“怪诞”现象(如巫术指控、异性装扮)的社会反应,揭示了社会秩序维护者如何利用对“反常”的恐惧来强化既有的性别和道德规范。 装帧与特色: 本书采用进口轻型纸精装,内附百余幅高清历史地图、版画与手稿复刻件,并附有详细的术语索引和参考文献目录。作者的叙事风格既有学者般的严谨考证,又不乏文学的张力,使得这部厚重的历史著作读来引人入胜。它不仅是历史专业研究者案头的必备参考书,也是所有对近代欧洲形成过程抱有深刻好奇心的普通读者,不可多得的佳作。 --- 《迷雾中的密码:冷战时期情报战与文化渗透(1947-1989)》 作者: 约翰·麦卡利斯特 出版社: 国际视野出版社 书号: 978-1-94788-201-5 定价: 95.00 元 书籍简介: 《迷雾中的密码:冷战时期情报战与文化渗透(1947-1989)》是一部聚焦于冷战时期情报机构如何超越传统的军事和政治间谍活动,将文化、艺术乃至体育活动武器化的开创性作品。作者约翰·麦卡利斯特,一位曾在国务院外交学院任教二十年的前情报分析师,凭借其对解密档案、前特工口述历史以及跨国文化交流记录的深度挖掘,为读者揭示了“软实力”在东西方对抗中的残酷逻辑。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间谍小说式读物,而是以冷战的意识形态冲突为背景,详细剖析了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和苏联克格勃(KGB)如何将文化宣传作为对抗前线的延伸。 核心论点: 麦卡利斯特认为,冷战的“战线”不仅存在于柏林墙,更存在于电影院、音乐厅和大学课堂中。文化产品成为比核武器更隐蔽、却同样有效的意识形态载体。 第一部分:“艺术的战场:从抽象表现主义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深入探讨了文化机构如何被战略性地利用。书中披露了CIA如何秘密资助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如波洛克、德·库宁),将其包装为“自由创作”的极致体现,以此来反击苏联推崇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西方知识分子中的吸引力。作者详细还原了一场秘密基金会如何运作,资助欧洲的文化杂志和文学翻译项目,目的在于在不引人注目的情况下,削弱西方共产党的影响力。 第二部分:“音乐与广播:跨越铁幕的声音” 分析了声音在信息战中的关键作用。本章重点描述了“自由欧洲电台”和“美国之音”等对东欧国家的广播渗透策略。麦卡利斯特不仅关注政治新闻的传播,更揭示了西方流行音乐(如爵士乐和摇滚乐)是如何被精心挑选、编辑和播放,以期在铁幕后制造对西方生活方式的渴望。书中特别描述了美国在古巴导弹危机后,如何通过向苏联民众秘密分发披头士唱片和可口可乐的营销策略,进行低烈度的文化侵蚀。 第三部分:“体育的代理人:奥运会背后的间谍阴影” 转向对体育赛事的分析。作者指出,奥运会不仅仅是体育竞技,更是国家实力的形象展示。本书收录了关于东德运动员服用禁药的详细分析,以及美苏双方在申办奥运会过程中,情报机构如何进行政治施压、收买国际奥委会官员的案例。关于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抵制事件,书中提供了新的视角:抵制行动的后勤支持和信息协调,很大程度上是由情报部门秘密完成的。 第四部分:“学术的渗透:伊拉斯谟计划与知识分子的游说” 揭示了高等教育机构如何成为情报战的温床。麦卡利斯特详尽描述了冷战双方如何争相吸引或控制对方的顶尖学者和研究生。例如,美国通过“伊拉斯谟计划”向东欧输送学者,进行“思想灌输”,而苏联则通过提供优渥的奖学金,在发展中国家培养亲苏知识分子。本书展示了这些看似无害的学术交流,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情报目标和资源分配。 第五部分:“终结与遗产:冷战的文化伤疤” 探讨了1989年后解密档案对这段历史的重新评估。作者反思了文化渗透行动的长期影响——它是否真的改变了历史进程?又在多大程度上扭曲了西方艺术的纯粹性?最终,他指出,冷战结束后,许多文化武器化工具被转向了新的领域,证明了“软实力”的机制具有高度的迁移性和持久性。 装帧与特色: 本书采用高密度纸张印刷,包含大量的彩色历史照片、宣传海报以及解密信函的扫描件。作者以其独特的“分析师”视角,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充满细节、逻辑严密的冷战解读框架,是理解后冷战时代国际关系与文化政治的必读之作。 --- 《古文字的低语:从楔形文字到甲骨文的符号演变路径》 作者: 艾莉森·陈 博士 出版社: 东方文史出版社 书号: 978-7-5400-3118-9 定价: 72.00 元 书籍简介: 《古文字的低语:从楔形文字到甲骨文的符号演变路径》是一部跨越数千年历史、横跨欧亚大陆的比较语言学和文字史巨著。艾莉森·陈博士,一位在牛津大学专攻古代近东文字的知名学者,以其对苏美尔泥板、埃及纸莎草文以及殷墟甲骨文的精深研究为基础,力图揭示人类早期文字系统的共性与独特性,并探讨不同文明之间在符号创造和传播上的潜在联系。 本书的核心在于“路径比较”,而非孤立介绍。作者拒绝将文字视为单一文明的“发明”,而是将其视为人类认知需求在不同地理和文化土壤中的投射。 第一部分:“图画的凝固:早期符号的具象化与抽象化” 从人类早期的结绳记事和陶器标记讲起。本章细致描绘了苏美尔楔形文字如何从简单的象形符号(如“牛头”、“水”)逐步演变为表音和表意符号的复杂混合体。作者通过对大量早期泥板拓片的分析,展示了书写者为了适应泥板介质的限制,如何迫使线条变得楔形化,这一物理约束如何深刻影响了符号的视觉形态和信息承载力。 第二部分:“尼罗河的遗产:圣书体与行政效率的平衡” 聚焦于古埃及的圣书体。陈博士不同于传统观点,她认为埃及象形文字的“神圣性”反而阻碍了其早期的高效普及。她对比了用于宗教和纪念碑的圣书体与用于日常行政记录的僧侣体和世俗体,强调了社会功能对文字形式选择的决定性作用。书中收录了对著名的“罗塞塔石碑”上三种书写体系并存现象的全新解读,认为这并非仅仅是翻译工具,而是不同社会阶层对信息存取的权力体现。 第三部分:“东方的曙光:汉字系统的独立发展与内在逻辑” 集中探讨了中国甲骨文的产生。作者在论证汉字独立起源的同时,也对比了其与两河流域文字在结构上的差异。她详细解析了甲骨文的“六书”原则,特别是“会意”和“形声”的成熟度,指出汉字系统在极早的阶段就确立了一种“语义组合”的强大能力,这使得它在随后的数千年历史中,表现出惊人的稳定性和包容性。 第四部分:“传播与混血:字母制的诞生与影响” 将目光投向了腓尼基字母的出现。作者认为,字母系统的革命性在于它彻底摆脱了对“表意”的依赖,转而纯粹依赖“音位”。她追踪了早期闪米特字母如何从苏美尔-埃及的复杂系统中提炼出来,并如何被希腊人吸收、改造,最终催生了字母表的巨大成功。本章特别对比了字母系统与汉字系统在信息编码效率上的差异,以及这两种不同路径如何塑造了各自文明的知识传播模式。 第五部分:“失落的声音:文字消亡与现代重构” 探讨了被遗忘的文字,如赫梯楔形文字和埃兰楔形文字的解读过程。作者强调,对“死文字”的成功破译,往往依赖于偶然发现的双语或三语文本,以及对该地区现存语言(即便亲缘关系较远)的语言学推测。她通过详尽的破译案例,向读者展示了文字史研究如何依赖于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的多学科交叉。 装帧与特色: 本书采用大开本设计,配备大量清晰的图表和文字演变对比图谱,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符号的演变过程。书中附有对主要古文字词汇的对比表,是古典文献研究和语言学爱好者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潘震泽


  生于台北,长于中坜、新竹;国立台湾大学动物系、动物研究所毕业、美国密西根韦恩州立大学生理学博士,洛克斐勒大学、密西根州立大学、密西根大学等校研究。曾任国立阳明大学生理研究所教授,专长为神经内分泌学,并曾获得庆龄医学奖、国科会杰出奖、特约奖等荣誉。近年关心科普读物译介,译着有:《科学论文写作与发表》、《人体生理学》、《天才的学徒》、《为什么斑马不会得胃溃疡》、《基因组图谱解密》、《睡眠的迷人世界》等不下十本,并担任《科学人》杂志编译委员。现旅居美国。
 

图书目录

科学读书人代序
 
辑一 科学人生
雅娄与柏森的故事   3
华生传奇   12
诺贝尔奖对决   21
师徒情结   25
高尔基与卡厚尔   32
同行相忌?   36
君子断交   40
李卓皓与脑内啡   44
 
辑二 科学拾穗
生命是什么?   51
生物爱好者   55
爱是什么?   59
如幻似真   63
睡眠与作梦   70  
作梦的真谛   77
谈压力   81
PCR的故事   88
小儿麻痺症沙克与沙宾疫苗   99
胰岛素的故事   110
避孕药与RU486   120
成 瘾   127
鸦 片   131
宿便的迷思   135
小小世界真奇妙   139
与病菌为伍   143
不知老之将至   147
 
辑三 科学万象
学然后知不足   153
大哉问   157
也是两种文化   160
师 徒   164
衣带渐宽终不悔   168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   172
不发表,就走路   176
谈无征不信   180
 
索 引   185

图书序言

科学读书人代序

  「人为什么要读书、要读什么书、书又该怎么读」这几个问题,只怕困扰过不少年轻人,笔者也不例外。不可讳言,许多古人为取功名而读书,今人则为了讨口饭吃。读书一旦与考试及工作扯上关系,就有压力,要快乐也难。许多人离开学校后,就不再主动找书看,显然是没有从书本里发现什么乐趣。犹记得自己取得博士学位那天最高兴的念头之一,是认为以后再也不用为考试而唸书了;只不过后来为了研究及教学而读书的压力,比起当学生时,只增不减。

  人是怕无聊的动物,闲下来总想找点事情做,但这种事一要有趣,再来不能费太大力气。现代人的问题之一,是可以打发时间的事情太多了,读书绝非首选;除了各种声光影视之娱已佔去太多休闲时间外,就算可以坐下来读点东西,也不只有书本而已,像报纸、杂志、上网等都比书的吸引力大。根据个人观察,平日只读本行教科书及期刊、不读其他闲书的大学教授大有人在;以此类推,一般社会大众的阅读状况,只怕等而下之。

  先贤劝人读书,说「三日不读书,则觉面目可憎」,近人则说可以「变化气质」,只不过这些说法都嫌太主观,现代的年轻人大概没几个听得进去;多数人会认为与其变成书呆子,不如在外貌服饰上变点花样,大概还更吸引人。再说,古人指的读书,不出经史子集等圣贤书,与今日书籍种类的五花八门,不可同日而语;因此,究竟读什么书可以变化什么气质,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笔者只想就个人的读书经验简单谈谈。

  *  *  *

  个人成长的阶段,除了上学、考试要用的教科书、参考书之外,课外书是相当贫乏的,但也不代表没有。环境越是贫乏,饥渴的心灵伸出的触角就越广泛。我曾与同时代的朋友(四年级前段班)比较过小时候的读书经验,我们都读过古典章回小说(时间有早有晚,有足本有改写),卧龙生、司马翎的武侠小说(以报纸连载为主,租来看还是上大学以后的事),琼瑶的言情小说(以《窗外》、《烟雨蒙蒙》、《几度夕阳红》等头几部印象最深),司马中原的大陆乡野奇谭(以《狂风沙》最出名),加上李敖、柏杨的杂文(在书店翻的多,真正想看时又被查禁看不到了)等。我从小还看《南国电影》(邵氏电影公司的公关杂志)、《皇冠》、《今日世界》(美国新闻处的宣传品)、《拾穗》(中油公司的出版品)、《幼狮文艺》(救国团出版)等杂志,不管懂是不懂,都囫囵吞枣,如今大多数内容已没什么记忆。

  可看的书少也有它的好处,那逼着我把手上仅有的几本书重复看上好几遍,像《三国》、《水浒》、《西游》等几部古典章回小说,不知伴我度过多少年少时光,对个人的影响也早已深入骨髓、流于无形。个人小时候的心愿之一,就是希望自己的小孩也能读自己读过的书、听自己听过的音乐、看自己看过的电影;只不过这种天真童騃、一厢情愿的本位想法,早随着小孩在异国成长、有着与我完全不同的童年生活而幻灭。不要说「橘逾淮而为枳」是古人早就有过的观察,就算没有空间的移植,经过二、三十年的时间相隔,连国内的环境也已完全不同,又怎么可能及有什么必要让现在的小孩回到过去呢?

  作父母的大概都希望对小孩有所影响,但小孩不一定都朝父母希望的方向而去;有时父母无心的几句话,可能要比一再耳提面命,留下更大的影响。个人从小受父亲鼓励,阅读足本的章回小说,之后一路阅读各种抓到手的闲书,也从未受到禁止;不过我在唸大学时,父亲说过一句:「读了这么多书,怎么也没看你发表过什么文章?」老实说,当时心里还真有些惭愧。多年以后,觉得自己有点东西可写、也花了时间写出来发表,未尝没有一点补偿的心理。

  *  *  *

  个人会走向生物医学研究这一行,有些家学渊源。父亲是高中生物老师,母亲学的是护理,从小家里就多的是中学博物、生理卫生及生物学的课本,想翻就翻;加上自己小时候体弱多病,因此对自己身体内部的运作,要比一般同龄的小孩更注意也了解更多。譬如说当年提到初中生理卫生课本第八章,小男生小女生都会羞红脸,因为那一章谈的是两性生殖系统,有生殖器官的解剖图,也提到青春期的变化。当年大部分老师都跳过这一章不上,要学生自己看;别人怎样我不知道,我可是从小就看了不知多少遍,内容清楚得很。不过,我还是搞不懂为什么要避孕(当时刚开始有家庭计画的宣传),因为教科书里没有提性行为这档事;我还以为男女睡在一起,男性精子就会自动跑到女性身体里去,所以女性要装「乐普」、男性要带保险套防范。因此,生殖生理一直是我感兴趣的科目,也成了后来研究的大方向之一。

  真正对生物唸出兴趣来,还是在新竹中学唸高一的时候。那几年国内正好引进美国的新教材,其中生物学(BSCS教材)有师大教授戈定邦的全译本,厚厚上下两册的大开本,图文俱茂,尤其是书里对某些基本观念的来龙去脉说明清楚,为笔者的生物学打下相当结实的基础。再来,竹中的生物学考试题目灵活,强调思考,不重死记,也对个人的读书方式有长远的影响。

  说起科学,多数人以为有坚实数学基础的物理及化学才是「硬里子」科学,个人在国内大学及研究所修习生物学时,并不怎么认为自己学的是科学,因为生物学里观察居多,不确定性高,一向是比较「软性」的科学。直到出国留学后,才学到「科学」其实是一种客观及有系统看问题的方法,除了自然科学外,社会科学、政治科学也都可以是「科学」。

  然而,科学在我们的社会,却背负了太多的包袱。现代科学起源于欧洲,清末随着船坚炮利的西方列强侵入中国;为了发愤图强,「科学救国」成了口号,「科学万能」也成了国人不实的想望。潮流所趋之下,功课好的人似乎都应该唸科学,不想唸的感觉就差人一截,因此引起反感是必然的。事实上,科学与人文的这种对立,就算在科学大帽子下头的任两个学门之间,都可能出现,因此不必太过强调。

  话说回来,科学其实同文学及艺术一样,都是人类最精致的思想及行动表现。我们不必懂得怎么画画或作曲,就可以欣赏绘画及音乐;同理,我们不见得要晓得科学家怎么进行实验,也可以了解一二他们最新发现的内容。一味排斥,绝不是好事。本书里头的文章,也就是想传达这一点意思。

  *  *  *

  这本小书是笔者在《中央日报》副刊「书海六品」专栏的结集,从民国八十九年十月四日刊出第一篇起,至今即将届满三年。专栏文章每家报纸都有,无足为奇,但这个专栏有几点特色,值得一记。

  首先,这个每週三见报的专栏,作者不只笔者一位,还有王道还及高涌泉两位;因此,我们是以接力的方式演出:每人写完一篇,可有三週的时间构思及撰写下一篇。也因为这个缘故,其他每週写一篇的专栏作家写了一年就停了,我们三位则拉长时间,一路下来写了三年。

  一般报纸副刊的专栏,多以文学创作及时事评论为主,以科学为主题的可说绝无仅有。我们三位的专长,除了道还的人类学以及任职的单位较有人文气息外,涌泉和我分别是物理及生理,纯属科学领域。此外,我们也都没有定期写作专栏的经验,可说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写边学习。因此,中副的林黛嫚主编及当时的施淑清副主编愿意让我们几位新手上阵,也算是冒险的了。

  「书海六品」是谈书的专栏,内容当然应该以书为主,但一来这不是书评专栏,再者笔者也不想以死板固定的方式介绍一本本的书,因此,多数文章是以介绍科学界的人物、发现、观念以及个人的经验看法为主,书只是作为文章资料的出处,有几篇甚至连一本书名也不见。

  专栏文章有个缺点,就是字数的限制。虽说一开始就讲好每篇以一千五百字为限,但越写越「油条」之后,常常都超过一两百字以上;所幸编辑都很通融,帮忙挤出版面安插。即便如此,许多科学人物及发现的故事仍然得分上下两集、甚至上中下三集才讲得完;书中有些长篇,就是这样的产物,同时在整理准备出书时,还有过增补。将专栏写成连载,上下两篇有时还间隔三週刊出(后来佔点道还及涌泉的便宜,多是隔上一週),实在是对读者不起;如今得以全貌示人,也算了却一桩心事。

  这些文章刊出后,订了几十年《中央日报》的父亲是最忠实的读者,每次打电话回家,父亲都会说看了我的文章;我在写稿时,也不时想到父亲读报的身影。谨将这本小书,献给我的父亲,并纪念母亲在天之灵。

潘震泽
2003.9.13于北美密西根州特洛伊市

图书试读

辑一
 
雅娄与柏森的故事

女性科学家的困境,是科学史、社会学以及女性主义论述经常出现的主题,这方面的欧美论着已有不少。虽说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各行各业都不乏女性参与,学术界女性也越来越多,但不容讳言,不少人仍不看好女性从事科学研究这一行,对女性在科学研究的成就也有所保留;这一点只要看看诺贝尔奖的得奖记录,无论物理、化学及生理医学奖的女性得奖人都还只有个位数,就可明了。

女性科学家得不到男性同行的看重,与大男人主义脱不了干系。二十年前我在美国念博士学位时,有回同指导老师到外州开学术会议,会中听到他与另一位男性同行谈及一位初次谋面的女性科学家所展出的 研究结果。我的老师称赞了一番该女性同行的工作,但却忍不住说她人长得不怎么样,另一位则附和说,世事本就如此,长得漂亮的女生很少走进这一行。我在一本女性科学家的传记《罗萨琳‧雅娄诺贝尔奖得主》(Rosalyn Yalow: Nobel Laureate, 1998)中,也看到几乎相同的说法。那是一九五○年代,美国一位医界大老针对申请住院医师的女性医学生发出的评论,话是这么说的:「如果她长得漂亮,那干嘛要走医生这一行?如果长得不好看,谁又想要收她?」

上述大男人的说法,相信各行各业人士都很熟悉,不独科学界为然。虽说由于女性意识抬头,加上新一代男性也多有觉醒,类似的公开歧视已越来越不明显,但要完全绝迹并不容易。究其根本,两性之间本就存在生物本质上的相吸及互补;一方面男性好以强者姿态保护妇孺,再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是百万年来演化的结果,不少女性也乐于展现魅力,接受男性帮忙。因此,要人无视于上司、同事或属下性别,而都以中性人对待,有时是不容易办到的。

由于女性在科学这一行走来备极辛苦(尤其是前几代),因此值得探究的问题就不尽然是:为什么诺贝尔的科学奖项少有女性得主?而是:为什么居然还有女性可以得奖?这些少数的成功女性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可以在男性主宰的世界里出头?俗话说:「成功的男性后头都有位女性的支持」,对少数的十位诺贝尔奖女性得主而言,这句话却不尽适用,因为其中有三位是同先生一起得的奖(谁在谁的背后就很难说),有四位则没有成家(后头根本没人),只有剩下三位得奖人有家有小,背后可能有先生的支持。一九七七年的生理医学奖得主雅娄(Rosalyn Yalow, 1921-2011),就是其中之一,但她背后还不只有一位男性的支持,而是两位。

用户评价

评分

哇,看到這本《科學讀書人:一個生理學家的筆記(二版)》的書名,就覺得超有fu!「科學讀書人」這個詞聽起來就很有學術氣息,而且「生理學家」的視角,讓我忍不住想像作者是如何透過醫學的專業,來觀察和理解這個世界。尤其還「二版」,表示這本書肯定經過時間的淬鍊,內容更加紮實、更臻完善。我一直以來對生物、人體運作都很好奇,這本書的標題就好像一扇窗,讓我能一窺科學家腦袋裡的世界,以及他們如何將艱澀的知識轉化成引人入勝的筆記。我個人平常就喜歡閱讀一些科普類的書籍,但常常覺得有些書讀起來比較生硬,不容易進入狀況,所以看到「筆記」這個詞,就覺得好像能更貼近作者的思考脈絡,不會有那麼大的距離感。台灣的出版環境其實很豐富,能有這樣一本結合了科學深度與個人視角的書,真的讓人非常期待。光是書名就已經讓我腦補了好幾個可能的故事場景,期待它能帶我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從生理學家的眼睛看見不一樣的科學風景。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種帶點個人回憶或觀點的科學書籍一直有種特別的偏好。《科學讀書人:一個生理學家的筆記(二版)》這個標題,讓我覺得它不只是一本單純的科普書,更像是一個人在學術研究與生命歷程中的思緒沉澱。生理學家的身分,意味著作者對人體這個最奇妙的「機器」有著深刻的理解,而「筆記」的形式,則賦予了文字一種真實的溫度和探索的痕跡。我常常在想,科學家是如何在日復一日的實驗與觀察中,捕捉到那些微小的、關鍵的洞見?這本書會不會就是他們對這些珍貴時刻的記錄?我很好奇,作者會用什麼樣的筆觸來描寫那些複雜的生理過程,是否會像他對待學術研究一樣嚴謹,又或者,在筆記的篇幅裡,會流露出更多屬於個人情感的共鳴?在台灣,我們也越來越重視科學素養,但往往缺乏引導,我認為這本書有潛力成為一個很好的橋樑,讓普通讀者也能輕鬆地走進科學的世界,並且感受到科學家們那份對知識的熱情與執著。

评分

收到《科學讀書人:一個生理學家的筆記(二版)》這本書的資訊,我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這絕對是一本會讓人想立刻翻開閱讀的書。首先,「生理學家」的身份就已經決定了這本書的專業深度,它不像一般的科普讀物那樣淺嘗輒止,而是從更為根本的層面來解析生命的奧秘。而「筆記」這個詞,更讓我感受到一種親切感與真實感,仿佛我不是在閱讀一本高冷的學術著作,而是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學長,分享他在求學、研究路上的心得與體悟。我個人非常喜歡這種帶有個人化敘事風格的科學書籍,因為它們能將複雜的科學概念,透過作者獨特的視角和語言,變得更加生動有趣,也更容易被大眾所理解和接受。在台灣,我們常常面臨著科學教育的挑戰,而這本書的出現,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補充,它不僅能增長知識,更能激發我們對科學的熱情與好奇心。二版的出現,也代表著內容的更新與完善,相信能帶給讀者更豐富的閱讀體驗。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就像是在召喚著一群熱愛知識、熱愛探索的靈魂。《科學讀書人:一個生理學家的筆記(二版)》,光是「科學讀書人」這幾個字,就讓我聯想到一種對於學習的純粹熱愛,一種不被外在事物干擾,專注於知識本身的態度。而「生理學家」的視角,更是為這本書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畢竟,人體本身就是一個極其複雜且引人入勝的系統。我一直覺得,能從一個科學家的角度去理解生命,是一種非常難得的體驗。而「筆記」這種形式,則讓這本書顯得格外真實,仿佛能直接觸摸到作者當時的思考痕跡。我很好奇,這本「二版」的筆記,又會承載著怎樣的智慧結晶?是否會分享一些關於生理學研究的獨門秘訣,或是對生命奧秘的深刻感悟?在台灣,我們不乏優秀的科普作者,但很少有能如此直接地讓我們感受到科學家內心世界的書籍。這本書,或許能讓我們窺見科學家們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以及他們是如何在日復一日的探索中,構築起自己對科學的理解。

评分

光聽書名《科學讀書人:一個生理學家的筆記(二版)》,就讓我感覺這是一本充滿了深度與廣度的作品。生理學這門學問本身就極具吸引力,它關乎我們的生命、我們的每一個呼吸、每一次心跳,而當一個生理學家將他的「筆記」公諸於眾時,這無疑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窺探科學前沿的窗口。我特別期待的是「筆記」這個詞所帶來的意味。它可能不是條列式的嚴謹論文,而是更為隨性、更具個人色彩的思考過程。我希望能在裡面看到作者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挑戰、靈光乍閃的時刻,甚至是對學術界的一些獨到見解。在台灣,我們對於學術的討論,有時候會顯得比較正式,而這樣的「筆記」形式,似乎更能拉近讀者與作者之間的距離,讓學習的過程也充滿了趣味性。二版也意味著內容的更新與修正,相信能夠提供讀者更全面、更深入的知識。這本書的出現,對於所有對生命科學、對科學思維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都是一個值得期待的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