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辑一
雅娄与柏森的故事
女性科学家的困境,是科学史、社会学以及女性主义论述经常出现的主题,这方面的欧美论着已有不少。虽说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各行各业都不乏女性参与,学术界女性也越来越多,但不容讳言,不少人仍不看好女性从事科学研究这一行,对女性在科学研究的成就也有所保留;这一点只要看看诺贝尔奖的得奖记录,无论物理、化学及生理医学奖的女性得奖人都还只有个位数,就可明了。
女性科学家得不到男性同行的看重,与大男人主义脱不了干系。二十年前我在美国念博士学位时,有回同指导老师到外州开学术会议,会中听到他与另一位男性同行谈及一位初次谋面的女性科学家所展出的 研究结果。我的老师称赞了一番该女性同行的工作,但却忍不住说她人长得不怎么样,另一位则附和说,世事本就如此,长得漂亮的女生很少走进这一行。我在一本女性科学家的传记《罗萨琳‧雅娄诺贝尔奖得主》(Rosalyn Yalow: Nobel Laureate, 1998)中,也看到几乎相同的说法。那是一九五○年代,美国一位医界大老针对申请住院医师的女性医学生发出的评论,话是这么说的:「如果她长得漂亮,那干嘛要走医生这一行?如果长得不好看,谁又想要收她?」
上述大男人的说法,相信各行各业人士都很熟悉,不独科学界为然。虽说由于女性意识抬头,加上新一代男性也多有觉醒,类似的公开歧视已越来越不明显,但要完全绝迹并不容易。究其根本,两性之间本就存在生物本质上的相吸及互补;一方面男性好以强者姿态保护妇孺,再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是百万年来演化的结果,不少女性也乐于展现魅力,接受男性帮忙。因此,要人无视于上司、同事或属下性别,而都以中性人对待,有时是不容易办到的。
由于女性在科学这一行走来备极辛苦(尤其是前几代),因此值得探究的问题就不尽然是:为什么诺贝尔的科学奖项少有女性得主?而是:为什么居然还有女性可以得奖?这些少数的成功女性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可以在男性主宰的世界里出头?俗话说:「成功的男性后头都有位女性的支持」,对少数的十位诺贝尔奖女性得主而言,这句话却不尽适用,因为其中有三位是同先生一起得的奖(谁在谁的背后就很难说),有四位则没有成家(后头根本没人),只有剩下三位得奖人有家有小,背后可能有先生的支持。一九七七年的生理医学奖得主雅娄(Rosalyn Yalow, 1921-2011),就是其中之一,但她背后还不只有一位男性的支持,而是两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