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哲学大叔教室外开讲
培养科学思维的终极速成入门,登场!
我们的日常生活被各种科技事物环绕,在面临核能、气候变迁、生态保育、基改食安等议题时,所有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具备科学素养,成了当代公民的迫切需求。然而,高深莫测的科学术语和论点,以及日新月异的技术进展,总是令人望之兴叹。不是科学家的一般人,平常并不从事科学活动,该怎么恰当地判断科学发展是否健全?又如何以公民的身分参与科技上的决策?
《「科学的思考」九堂课》提出令人豁然开朗的观点:公民所需培养的科学素养,不在于掌握各个科学领域的大量知识,而是充分认识科学活动的整体样貌,包括科学运作的方法、科学怎么取得进展、科学这个行当有什么特征、科学家在困惑时怎么下判断,以及科学如何被纳入政策。对于只是一般人的我们来说,这才是面对科学与技术议题时能真正派上用场的见识。
善于说故事的户田山和久,灵活运用科学史案例及日常问题,娓娓述叙说科学思维的内涵及本质,犀利破除各种二分法迷思。他有系统地介绍诸多实用的科学思考方式,让理论、事实、假说、说明、推论、验证、实验等重要概念依序上场,并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让读者学会区辨「好的理论」与「坏的理论」、恰当地提出假说及验证、破解伪科学,以及判断科学的现况。
在奠定「科学的思考」的坚实基础后,户田山和久引领读者将目光聚焦在福岛核灾后的日本现场——思索放射线曝露风险这类在科技与社会的交界上发生的具体问题。他用核能议题来实际操作,演练如何使用前面介绍过的工具来分析问题、釐清思考。他陈明科学与技术的极限,直指将科技议题全部交由科学家和专家来决定是危险的。能不能有更多公民愿意负起独立思辨的责任,对于今后的社会来说非常地重要。
本书特色 ◎作者户田山和久为现任日本科学哲学学会会长,是日本积极推广哲学(包括一般哲学及科学哲学)普及化的重要人物。本书于2011年初版,至今已八刷;另一本热门长销书《论文教室》,启发学生从「好的论证」来思考写作;最新着作《恐怖的哲学》,则是引领读者从看恐怖片来了解人类的哲学入门书,由此可见他推广哲学的蹊径。
◎本书的企划构想是针对一般民众讲授科学的思考方式,内容深入浅出。作者活用科学史上的例子及日常经验中的问题,逐步引导读者系统性地了解科学思维的内涵,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本书内含50个图表,包括日本插画家前田はんきち所绘效果极佳的插图。透过这些丰富生动的辅助元素,另类的「科学思维」课程学习绝不枯燥,抽象的概念也变得更容易理解与吸收。
◎第一部的重要段落,设计了「锻鍊科学思考的练习问题」,书末附有详尽解答。读者可借此实作练习来检视自己的学习、深化「科学的思考」能力,再将这些练习应用于日常的公民生活中,像是辨识网路资讯、解读科学新闻,以及参与公共议题辩论等。
思辨推荐 我在台湾从事哲学教育,主要的愿景是借由思辨的推广,来让大家能更有效率地关心社会,看到户田山和久的说法,深有同感。如果我要开一门课介绍跟科学有关的思考,《「科学的思考」九堂课》会是我的首选之一。如果你想成为能看懂和区分各种科学说法,协助这个社会做出明智决定的人,本书也一定能帮上你的忙。——朱家安(沃草公民学院主编╱哲学鸡蛋糕脑板)
这是一本内容与译笔都十分生动的好书。读了本书几章之后,我就感受到一股嫉妒之情,因为自己也一直想写一本类似的书,却被户田山教授捷足先登了。但是好书不应该被私情掩蔽,所以我当然应该大力推荐。户田山教授是日本最好的科学哲学家之一,而林宗德教授的生动译笔也为本书增色不少。——陈瑞麟(国立中正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
本书透过平易近人的口吻及精准案例,把科学的目的及过程剖析得淋漓尽致,让一些在教科书中不知从何而来的科学理论,瞬间有了生命力。诚如作者所言,「知道科学是什么样的活动」是极为重要的现代公民科学素养,而这些学校不教、考试不考的科学,其实才是科学活动过程中最珍贵的智慧瑰宝。这是一本,只要是现代人,都应该读的书。——黄俊儒(国立中正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
作为一个在科学发展上领先的亚洲国家,日本有可借镜之处。日本科学哲学家户田山和久的《「科学的思考」九堂课》,是非常值得所有关心科学及科学教育的朋友一读的好书。这本书让我们真正了解科学究竟是什么,以及科学的哲学意涵,而非停留在理解科学学科的知识而已。——黄贞祥(国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助理教授╱泛科学专栏作者)
从基础建设到气候变迁,从永续能源到环境污染,大众在一波波争议中认识科技,对其未来不抱期望。对此,本书正是良药。对科技民主有疑虑的朋友或许可从〈「谁才算是「公民」?〉那章读起,从日本经验同理东亚面对科技与现代化发展的徬徨。其他朋友则不妨假想重回校园,不经意地翻开书本,轻松补一堂混搭大灭绝与超自然,重组牛顿与小布希,相见恨晚的科技与社会通识课。——郭文华(国立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教授)
「科学」是基础教育的一环,目的是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学会提问与解读科学讯息的能力。但多数人在阖上书本后,就把生活中攸关科技的争议,全权交由科学家做决定了。然而,科学数据告诉你「安全」,你就「安心」了吗?在芬普尼毒蛋席卷全台的时刻,阅读《「科学的思考」九堂课》犹如温习了一次另类版的食农教育,重新认识科学的可为与不可为,拾回属于你的抉择能力吧!——陈玠廷(财团法人农业科技研究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心目中想的不是孔恩、谢平与薛佛等科学史研究的大师,也非牛顿、达尔文与爱因斯坦等科学史的大人物;我想的其实是村上春树、宫部美幸,是在田野中有时会遇见的说书人,是在档案馆中可遇不可求的、敢在信件中倾泻个人情感的历史人物。尽管本书的目的的确是要给读者上课,作者户田山和久是个很会讲故事、小心选用词汇与图像的好老师。这样的风格,被台湾科技与社会的专家林宗德翻成洗鍊的中文后,读起来格外有滋味。这是本小书,你可以在睡前、用餐时与捷运上读上几页,也不会因此消化不良,或徒生学海无涯、回头是岸的悲怆感。「要是我有五十三分钟空闲的时间,」小王子说,「我要从从容容地向一口泉水走去。」「科学的思考」无疑是个厚重的议题——但正因为它是如此的厚重,我们更要从容地、举重若轻地领会。这正是一本教你如何从容与举重若轻的小书。——洪广冀(国立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助理教授)
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科技应用,不仅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科技问题,也存在诸多「超科学」的问题。现实社会中,科技应用无法排除经济、社会及伦理的考量。比如核废料场址选址固然涉及科技问题,但绝非单纯的科技问题,而与人们选择的生活方式、跨世代正义、社会体系的设计等议题交织。在没有科学不能解决问题,但单靠科学也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核电与辐射曝露、基因改造等风险争议,无法仅委由科学技术专家决定,而需要公民具备足以实践公民控制科学的科学素养,以做出明智决策与判断。不同于学校教的科学,作者指出,提升科学素养的重点不在于取得更多知识量,而在于能够掌握科学活动性质、判断科学技术现况,包括理解科学如何向前迈进、如何被纳入政策,以及在什么情况下科学可能会出状况。从福岛核灾后的日本,到此刻的台湾,这本好书引领读者反思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挑战家长制科学决策模式,值得阅读。——邱花妹(国立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地球公民基金会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