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觉不思议 : 从触感游戏、感官实验及最新研究,探索你从不知道的触觉世界

触觉不思议 : 从触感游戏、感官实验及最新研究,探索你从不知道的触觉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触觉
  • 感官
  • 神经科学
  • 心理学
  • 游戏
  • 实验
  • 身体认知
  • 知觉
  • 大脑
  • 感官体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知道吗?
皮肤竟然可以「看」,也可以「听」?额头可以代替视网膜?
触觉,原来是一切感知与思考的基础!

视觉世代的进化关键,重新定义感官体验的触感之书
日本亚马逊网站★★★★★推荐
触感科技研究界的四位菁英科学家,与你共同探索不可思议的触觉世界!

★独家收录★
追溯至史前40亿年的触感年表
【触感传送工具组】研发过程全公开


被网路填满生活,而失去了皮肤感觉能力的我们,
根本没有真正地「接触」到什么东西,却觉得已经了解这个世界了吗?

★令人大感惊奇的触觉之不思议事件:
▶如果没有了触觉,会变得像幽灵一样?
▶想让别人信任自己,让双手保持温暖是第一步?
▶怎么做出温暖的金属呢?
▶有杂讯时,人的感觉反而更加敏锐?
▶看不见的人所画出的「触觉的画」是什么样子?
▶触觉是「五感的交点」?
▶握手的时候,是你握别人,还你被别人握呢?
▶触觉竟然可以像声音一样,被记录、剪下、复制、贴上?
▶摸摸泰迪熊,可以缓和对死亡的恐惧?
▶别人感受到的触觉,可以让自己也感受到吗?
▶透过手指描绘周边视野,就能扩张身体感觉的范围?
▶额头竟然可以代替视网膜?
▶为什么自己没有办法搔自己痒?
▶我们认知的文字、声音、嗅觉、听觉、颜色,竟然都与触觉互相连结!
▶触觉的错觉竟然超过50种!


这本从「触感的乐趣」出发的书,将帮助你打破五感界线,一起透过触感引发的感性能量,发现原来是各种触觉带给了我们被这个世界所接纳的感觉,并支撑着我们每一天的生活。


42道触感科学家的趣味提问,带领你重新开启触觉感官,从科学、科技到日常事物、心理、身体、艺术,认识触觉的多重面貌,亲身实作、感受、思考,发现被我们遗忘的「触觉世界」。

58个触感游戏与感官实验,探索具身认知科学、触感设计与触觉相关科技的最前线,唤醒促进思考、感知世界的触觉力!


汪曼颖 东吴大学心理系教授
杨梵孛 清华大学认知与心智科学中心主任
郑国威 PanSci泛科学总编辑
──有感推荐


本书从多种角度切入我们平常总觉得「理所当然」、很少会特别去意识到的触觉与触感。……据说有实验结果显示,在谈判交涉的时候,让对方坐柔软的沙发比坐坚硬的椅子,更能够让对方接受我们的要求。就像文字一样,柔软的触感也能够软化对方的态度。全国的社长啊,请现在就去确认贵社会客室的沙发够不够软吧!……书中也有很多让人感觉到未来新希望的话题,例如新的技术或设计如何应用触觉与触感的特性等等,真是令人兴奋不已。支援视觉或听觉的新技术也陆续被开发出来。没想到意识到「触摸」这件事,竟为我带来这么多惊奇与喜悦,这不只是一本令人大开眼界的书,更是一本令人大开皮肤界(?)的书!
──三浦紫苑(《朝日新闻》2016年3月20日朝刊读书版)


本书特色|
★想体验触觉的错觉吗?
本书封底特别保留作者(仲谷正史)发现的「鱼骨错觉」(见本书第74页),请务必拿起书来摸摸看,只要手指滑过,就能感受到奇妙的触错觉!

★业界的【触感传送工具组】开发过程全公开
触感传送工具组可以记录下你我所感觉到的『触感』,并能再次播送、传达给他人!本书收录了作者群开发与研究、使用的完整过程,只需要简单的材料,在家就可以自行制作出触感传送工具组!

★关于「触觉」,你不可不知的百知识
触感=视觉+语言+记忆+听觉+触觉,这本独一无二的触感之书,将带领你从触觉的科学到事物、心理、身体、艺术,发现被你我遗忘的「触觉世界」,并看见触觉相关科技的最前线!
触觉的无限可能:超越感知的全新探索 一、触觉的奥秘:感官的隐秘巨人 在人类的感知世界中,视觉和听觉常常占据着舞台的中央,仿佛是信息获取的主导者。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感官的深层结构时,会发现一个潜藏的、同样具有强大塑造力的维度——触觉。它不仅仅是对温度、压力和粗糙度的简单接收,更是一种复杂、多层次的交流系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本书旨在揭示触觉这一“隐秘巨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导读者从全新的视角审视这一最基本却又最容易被忽视的感官系统。 我们每天都在运用触觉,从清晨指尖划过丝滑的被单,到工作时键盘敲击的反馈,再到与他人握手时传递的情感信息。但这些互动背后的神经科学机制、心理学影响以及文化诠释,却鲜为人知。本书将深入剖析触觉的生理基础,包括皮肤下分布的数百万个机械感受器如何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电化学信号,并沿着脊髓神经通路抵达大脑皮层进行整合。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触觉体验——无论是快速、短暂的轻触(如蚊虫落地的感觉),还是缓慢、持续的深压感(如拥抱带来的安慰),它们在大脑中引发的独特反应模式。 二、手与物:工具性触觉与具身认知 触觉与“手”的关联是不可分割的。人类的双手是精密的工具,它们不仅用于操作环境,更是我们理解世界、构建自我认知的核心媒介。本书将详细考察工具性触觉——即我们通过工具延伸触觉感知范围和能力的过程。例如,盲人使用白杖进行环境探测,木匠通过凿子感受木材的纹理变化,这些都展示了工具如何成为感官的延伸。 更进一步,我们将进入“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领域。触觉经验并非孤立存在,它与我们的思考、记忆和决策过程紧密相连。研究表明,物体表面的质地、重量和温度可以显著影响人们对抽象概念的判断。例如,手持温暖的物体会使人对他人产生更积极的评价;而较重的文件夹则可能让人认为文件内容更重要。这些研究揭示了触觉如何作为一种非语言的、潜意识的信号系统,塑造我们的社会判断和认知框架。我们将系统梳理这些跨学科研究的成果,展示触觉在认知科学中的核心地位。 三、情感的皮肤:触觉在人际关系中的角色 触觉是人类最原始的情感交流方式。在生命初期,皮肤接触是建立依恋关系、调节压力反应的关键。本书将重点分析“有意义的触碰”(Significant Touch)——如安慰、鼓励、爱抚——如何在神经递质层面影响个体。我们将探讨拥抱如何触发催产素(Oxytocin)的释放,这种“依恋荷尔蒙”在建立信任、缓解焦虑中的关键作用。 在社会互动中,触觉的细微差别往往比语言更具说服力。一个轻拍后背的时机、一次不经意的肘部接触,都可能传达出权力关系、亲密程度或同情心。本书将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对触觉的接受度差异,讨论“触觉禁区”和“适宜接触”的社会规范如何演变,以及在缺乏身体接触的现代生活中,如何理解和补偿这种感官的缺失。我们将审视触觉交流的“语境依赖性”——同一动作在不同情境下可能被解读为截然不同的信息。 四、艺术、设计与新材料中的触觉革命 触觉不仅关乎生存和情感,它也是美学体验和创新设计的核心驱动力。在视觉主导的时代,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艺术家和建筑师开始重新聚焦于触感体验的设计,试图创造更具沉浸感和人性化的环境。 本书将呈现触觉在艺术领域的复兴。从雕塑的肌理变化到装置艺术中引导观众触摸的互动元素,触觉被用作表达复杂叙事和情感的媒介。在产品设计领域,材料的触感——如哑光、高光、柔韧性、密度——已成为决定用户满意度的关键因素。我们将探讨如何运用先进的材料科学,设计出具有特定触觉反馈的新型材料,例如能模仿天然织物的合成纤维,或具备动态触觉反馈的电子表面。 此外,本书还将展望触觉技术的前沿发展。远程触觉(Haptic Feedback)技术,如触觉反馈手套和虚拟现实中的力反馈系统,正在重塑我们与数字世界的交互方式。这些技术不仅应用于娱乐和游戏,更在医疗康复、远程手术和专业培训等领域展现出颠覆性的潜力。我们将对这些新兴领域进行详尽的梳理和分析。 五、超越常态:触觉感知与身体图式 触觉感知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系统,它具有惊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本书将探索身体图式(Body Schema)如何随触觉经验而重塑。例如,对截肢者而言,幻肢痛的体验深刻地揭示了触觉信息在中央神经系统中的复杂表征。通过对这些极端的生理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正常触觉的构建机制。 同时,我们将讨论触觉在非典型感知群体中的独特展现。例如,自闭症谱系障碍者对触觉刺激的过度敏感或不敏感,如何影响他们对环境的适应和社交参与。通过理解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构建更具包容性的环境和支持系统。 本书的宗旨是引导读者从根本上重新认识触觉:它不是被动的接收器,而是主动的构建者——构建我们对物质世界的理解、构建我们与他人的联结,乃至构建我们对自身存在的感知。触觉,这一我们最贴近自身、却又最容易忽略的感官,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科学、哲学与生活智慧。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仲谷正史、笕康明、三原聡一郎、南泽孝太
仲谷正史
1979年生于岛根县。2008年修毕东京大学大学院情报理工学系研究科博士课程,同年进入民间企业从事触感评价技术的开发。自2012年8月至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担任博士后研究学者,从心理学、工学的观点发展Fishbone Tactile Illusion的研究,并从事默克细胞的生理学研究。现为庆应义塾大学大学院媒体设计研究科特聘准教授。除了教务与学务外,也于2007年创立Tectile组织,推广触觉设计。

笕康明
1979年生于京都。东京大学大学院学际情报学博士。2008年于庆应义塾大学环境情报学部创立研究团队,现为该大学准教授。自2015年3月起为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访问准教授,进行结合素材特性与数位技术刺激五感的互动媒体之开发,以及媒体艺术表现的开拓。至今曾于SIGGRAPH、Ars Electronica等国内外学会、展览会发表研究及作品,曾获平成26年度科学技术领域的文部科学大臣表彰年轻科学家赏等多项奖项。

三原聪一郎
1983年生于东京。2006年毕业于情报科学艺术大学院大学。现为艺术家。透过声音、泡沫、放射线、虹彩、微生物、青苔等多种媒材,以艺术向世界展现各种可能。自2001年起,为考察科技与社会的关联性,于国内外展开以「空白」为主题的艺术计画。任职于山口情报艺术中心时,发觉触觉之于未来艺术的可能性进而加入了Tectile。此外,他也与音乐家大友良英、艺术家毛利悠子、电子乐器制作者齐田一树等共同制作作品,与各领域进行合作。个人网站: mhrs.jp

南泽孝太
1983年生于东京。2010年修毕东京大学大学院情报理工学系研究科系统情报学专攻博士课程。自2010年4月开始于庆应义塾大学大学院媒体设计研究科(KMD)创立触觉媒体.身体性媒体的研究团队,现为KMD准教授。透过 JST CREST触摸情报环境计画、JST ACCEL身体性媒体计画进行活用触觉、传递身体经验互动系统的研究开发,于SIGGRAPH Emerging Technologies等场合进行研究发表,并以Tectile的活动推广触感内容技术的普及,及透过产学合作推动触觉媒体的社会实际应用。


译者简介

刘格安
政治大学毕业,现为专职译者,译作类型包含商管、医学、旅游、生活、历史、小说和儿童文学等。
联络信箱:mercitapo@gmail.com


相关着作:《不确定方向时,最好选择绕远路:一手打造无印良品,松井忠三的「觉悟工作学」》《唤醒你与生俱来的数学力:重整逻辑思考系统,激发数理分析潜能的七个关键概念》

绘者简介

是泽ゆうこ
日本插画家

图书目录

前言—通往触感世界的邀请函
体会触感/触觉会影响人的心理或思考/想了解「触摸」吗?

触感的世界已遭遗忘/利用科技找回触感/开始享受触感之乐吧!

第1章 触摸是怎么一回事?
1-1
∣想像一下,失去触感是什么感觉?
1-2
∣婴儿最先被启用的五感,是哪一种感觉?
1-3
∣试着用一张普通的纸发掘各种触感
1-4
∣使用触觉接触镜感受更纤细的触觉
1-5
∣闭上眼睛握手,你是握人的?还是被握的?
1-6
∣温暖的手和冰冷的手,何者较容易获得信赖?

第2章 我们如何认知外在的世界?—从科学角度理解触觉
透过科学理解触感/五花八门的触觉感受器

2-1
∣用麻醉后的手指抓抓看鸡蛋会怎样?
2-2
∣玩玩看在手心写字的猜字游戏,然后换在背上写字
2-3
∣摸摸看自己的头发,你能感觉出数微米的差异吗?
2-4
∣善用触觉感受器的机制提高敏感度
2-5
∣触觉也有错觉吗?
2-6
∣体验看看横竖不分的指尖错觉
2-7
∣用食指和无名指接触冰冷的硬币时,连中指也会觉得冷?
2-8
∣试着制造出前所未有的东西
2-9
∣一边触摸水,一边思考「水的触感」吧!
2-10
∣将触感如排列色铅笔般分类

第3章 我们「感觉」到事物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共同感觉的触感
五感有界线吗?

3-1
∣试着蒙住眼睛触摸各种物体
3-2
∣用放大镜放大东西,再摸摸看
3-3
∣靠眼睛观看也能「触摸」绘画?
3-4
∣听听看令人起鸡皮疙瘩的魅惑之声
3-5
∣一边走路一边倾听触感
3-6
∣试着创造新的象声词
3-7
∣眼睛看不见的人会如何透过绘画呈现触感?
3-8
∣心情「毛毛躁躁」时,实际上会产生触感吗?

第4章 触感连接起世界与「我」

4-1
∣把手指放在图画上,就会产生因果性?
4-2
∣对触感的感受力会随年龄衰退吗?
4-3
∣一边散步,一边制作触感地图吧
4-4
∣用手指描绘周边视野,扩大身体的感觉
4-5
∣为什么自己无法搔自己的痒?
4-6
∣在橡胶制的假手上体验感觉
4-7
∣心情低落的时候,摸摸看柔软、温暖的泰迪熊吧
4-8
∣制作让心情安定的触感御守
4-9
∣试着用力抱紧自己的身体

第5章 创造真实感—触感传送工具组的发明
触感传送工具组/触感的原型设计/简易型工具组

5-1
∣如何才能记录并重现触感?
5-2
∣使用触感传送工具组传送玻璃弹珠的触感
5-3
∣试做出比以往更刺激的碳酸
5-4
∣如何体验运动员的身体感觉?
5-5
∣在用仙女棒,就能重现仙女棒的触感
5-6
∣试着「触摸」心脏
5-7
∣用触感通讯改变舞者的身体动作
5-8
∣和孩子一起帮绘本加上触感吧
5-9
∣用皮肤「看」或「听」的时代

终章 触感新世界
触感的艺术与技术的未来/踏上寻找触感之路/借由触摸理解世界/
设计之于儿童/靠触摸延续生命

谢辞
注释与参考文献
附录 触感年表

图书序言

|汪曼颖
|东吴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一般人往往以为视觉是最有用的感官,但我们的大脑其实十分仰赖触觉与身体感觉去和环境互动。

《触觉不思议》提供了触感的错觉、触觉与视觉的合纵连横、触觉的互动设计各种有趣案例,帮助大众了解感官自我如何在无意识层面去影响人的感知、情绪与判断。

而对于想规划人与产品/服务互动的设计师、需要塑造消费者体验的行销工作者来说,这更是本可以促发灵感与思考的好书。


|杨梵孛
|清华大学认知与心智科学中心主任
你有多久没有拥抱周围的人?有多久没有感受你身上衣着的质感?你是否常常吃东西食不知味?没有时间和心思去体会舌头碰触食物的欢愉,以及咀嚼的节奏?

现代人常常在浑然不知自己在忙什么的状况下过生活,不但没有注意自己每天碰触到的事物,更没有闲情逸致注意到自己的触觉感受,还有思考这些触碰行为背后的意义和心理的寄託。

《触觉不思议》这本书唤起现代人钝化沉睡的觉知,并且从科学原理深入浅出的解释,引发读者思考触觉是个奥妙的现象,是值得思考的现象,更是上天赋予每个人的礼物。

触觉让生活充满了惊喜,对小孩子和小动物尤其能够带来心理上的安全感。就像作者提到的,卡通《史努比》里面的奈勒斯出现时都带着他的蓝色小毛毯,只要有毛毯,他就能够头脑清楚,打球表现也特别好,这就是因为自己习惯的东西碰触身体时,带来的安全感和信心,使人能够更加专注、更加有爆发力。

一般学界专家出版的科普书籍,免不了使用大量笔墨来说明「感觉」这类的基本生理现象的专有名词,然而本书却能以简单的实验就说明触觉的神经基础原理,并且介绍触觉和其他感官觉受、记忆和大脑状态的关系,因此非常适合做为学生族群浅显易懂的科学课外读物,此外,本书也能提供教师和治疗师设计活动时更多灵感,更能做为成人探索自身感官觉知的入门书,或者当做梦想在生活中透过手作提升乐趣的生活品味家的工作手册。

本书也介绍,许多艺术家走在时代尖端,在设计中透过全身感受作品内容,并且透过提供或表现触感科技的普及化,鼓励大家投入自己动手做的行列。因触感不受到视觉听觉退化的限制,所以触感科技对于老人和身心障碍朋友也是能开启心房、拉近距离和获得快乐和满足感的好方法、好媒介。

最后,让我们像作者所说的,去体验透过触觉感受到他人的关心,对他人的付出产生感激之情 ,并昇华这种情感上的现实感和对世界的感恩之心,让我们成为更好,更能融入世界,包容芸芸众生的人!

图书试读

1-1想像一下,失去触感是什么感觉?--好像变成了幽灵一样
p.22-25
 
如果在五感之中,必须要失去一种感觉的话,你会选择哪一种呢?这问题听起来虽然荒诞无稽,但还是请各位稍微想像一下吧。举凡电影、音乐、电玩、美食等,现代的娱乐皆以视觉或听觉(加上味觉)为主,因此选择这些感觉,认为「失去也没关系」的人,应该还是少数吧?可能多数人还是选择触觉或嗅觉其中之一吧。那么我们来想像一下没有触觉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好了。触觉不像视觉或听觉一样,闭上眼睛或摀住耳朵即可,触觉是一种无法暂时关闭的感觉,因此想像起来实在不容易,不过失去触觉这件事,很有可能造成动摇自我存在依据的严重事态。
 
在奥立佛. 萨克斯(Oliver Sacks) 的《错把太太当帽子的人》一书中,有一位因为神经炎而失去包含触觉在内的所有身体感觉(即「体感觉」,somatosensation)的女性* 。虽然失去了触觉,但眼睛看得见,耳朵也听得见,因此乍看之下似乎没有任何问题,可以和朋友见面,可以工作,也可以开车。不过稍微观察一下她的生活,总觉得有哪里不太对劲──她的表情或声调似乎特别夸张。虽然她的身体可以活动,但因为失去触觉,无法感受到身体的感觉,因此她变得必须刻意摆出姿势或表情。她的皮肤似乎还有些微的感觉。她喜欢乘坐敞篷车,理由是「我意识到手臂和脸与风儿的接触,我能微微地感觉到,我应该是有手有脸的人」。她应该觉得自己根本和幽灵没什么两样吧?失去触感的她,等于失去了自己与世界的连结。失去触觉并非特殊现象。当三大疾病之一的脑中风发生在大脑的体感觉区时,人就会丧失触觉。脑中风鲜少同时发生在脑的两半球,多数情况下只有身体的左半侧或右半侧会出现症状而已。但即使只有半侧,还是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不便。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科学类的书籍抱有好奇,但这本书的“触觉”主题,真的太特别了!它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感官实验和生活观察,将触觉的奇妙之处娓娓道来。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忍不住停下来,去感受一下手掌的纹理,或者尝试用不同的力度去按压桌面,去体会那种细微的差异。书中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触感产生排斥,而对另一些触感却异常喜爱,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生理和心理机制。而且,作者还介绍了许多关于触觉的最新研究,比如触觉对疼痛的感知、触觉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等等,这些都让我感到非常震撼,原来我们身体的这个“不起眼”的感官,竟然如此强大且复杂。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带我进入了一个我从未深入探索过的领域——触觉。我一直以为触觉只是“摸”和“碰”,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触觉的广度和深度。它通过大量的触感游戏和感官实验,让我重新认识了触觉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我们会对不同的触感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应。书里引用了许多最新的科学研究,解释了触觉的生理机制,以及触觉如何与情感、记忆、甚至是学习联系在一起。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触觉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比如拥抱、握手等等,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原来都承载着如此丰富的信息和情感。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感知能力似乎也提升了不少,开始更加留意那些曾经被我忽略的触感细节。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触觉知识的宝库!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触觉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让我对“触觉”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知。以往我总觉得触觉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个基本途径,但这本书告诉我们,它其实在我们的情感、记忆、甚至社交互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例如,书里提到的一些研究,揭示了触觉在婴儿早期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触觉剥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这让我开始反思,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不是反而因为过度依赖视觉和听觉,而忽视了触觉的滋养?书中提出的“拥抱疗法”和“抚摸疗法”等概念,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让我意识到,看似简单的身体接触,可能蕴含着强大的治愈力量。

评分

这本书真的颠覆了我对“触觉”的认知!我一直以为触觉只是一个基础的感官,但作者通过各种有趣的游戏、实验,以及对最新研究的深入解读,展现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充满奥秘的触觉世界。例如,书中提到的“触觉地图”概念,解释了大脑是如何处理来自全身的触觉信息的,这让我对自己的身体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触觉的“冷知识”,比如为什么有些人在触摸特定物体时会感到不适,或者触觉如何影响我们的味觉和嗅觉。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开始更加关注和珍视自己的触觉体验,学会用心去感受生活中的点滴触感。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为触觉就是摸东西,但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它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神奇得多。作者用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比如我们为什么会觉得毛衣刺刺的、为什么拥抱会让人感到安心,甚至还有一些我从未想过的关于触觉的奥秘,比如皮肤上的微小触觉感受器是如何工作的,它们又如何将信息传递给大脑。书里介绍的触感游戏和感官实验也很有趣,我试着在家跟小朋友一起做了几个,他玩得不亦乐乎,我也重新体会到了那种纯粹的触感乐趣。像是用不同材质的布料蒙上眼睛去猜,或者用手去感受不同形状的物体,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却能激发出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日常生活中忽略掉的感官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