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克曼套书(大思考.微解说+这个观念该淘汰了)

柏克曼套书(大思考.微解说+这个观念该淘汰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n Brockman
图书标签:
  • 思维方式
  • 批判性思维
  • 观念更新
  • 自我提升
  • 知识管理
  • 商业思维
  • 人文社科
  • 通识阅读
  • 书籍
  • 柏克曼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思考.微解说

  Brain Pickings遴选2012最佳心理与哲学书籍No.1
  康纳曼谈偏见,道金斯说迷信,平克论双赢
  150位世界顶尖思想家跨领域交流,帮助你做更好的决定

  为什么绝大部分的人自我感觉良好?
  从失败中学习教训到底有什么意义?
  为什么人们会说服自己必须拥有商业行销的商品?
  为什么人们会相信占星与鬼神,却认为自己的行为没有受到外力影响?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专属的活跃知识分子。我们这时代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是认知科学、演化心理学和资讯科技的核心人物。这群光芒万丈的思想家受到康纳曼、乔姆斯基、威尔森、平克、贾伯斯和布林等人影响,在竖立当代思想风气上贡献卓着。他们提出根本的问题,跨出自己的学术象牙塔,到公共领域中引发大众思辩。

  擅长跨知识场域的出版经纪人约翰.柏克曼透过Edge.org让当中多位意见领袖人物在本书中登场,切磋砥砺。共有150位世界顶尖人才参与,他们皆以自己的专业领域为出发点回答一个问题:哪种科学概念可以改善大家的认知?提出的思考、策略与论点,将让我们明白我们的世界,世界的未来,并据此对未来做出更好的选择。

  内容例举:
  聚焦幻觉(康纳曼)、双盲控制实验(道金斯)、战胜恐惧(迪格雷)、身心健康的配方(塞利格曼)、认知负载(卡尔)、双赢谈判(平克)、週期循环的好处(丹尼特)、拒绝上当的方法(蓝尼尔)、大脑隐藏层(韦尔切克)、80/20权重比例(薛基)、与大自然连结的思维(高曼)、范式转移(拉马钱德兰)、集体智慧(瑞德里)、路径相依(麦霍特)、建立有效理论(蓝道尔)、生态愿景(伊诺)、错误认知根源(塔勒)、生命起源多样性(凡特)、气质(费雪)、思绪迷失(哈里斯)、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克劳斯)

  名人推荐

  本书中的人物都是热门领域的佼佼者,这些文章只透露出一点点他们从事的专业。但愿你不仅能因为他们奔放分享的态度而感动,也能感受到他们语调中的谦逊。他们尊重科学方法和集体事业,正是因为个人理智的力量很弱小。在这些引人入胜的篇章中,结合了人性和胆识的思想,格外不凡,至关紧要。——《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

  全世界最棒的网站……Edge是世界上心智最杰出者聚会的沙龙。——英国《卫报》

  Edge.org已成为跨科学、技术与更多领域的最前瞻震盪中心,促成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交流对话。——《大西洋月刊》

  钻研这本书就像偷听了实验室里的激烈对话。它记录了顶尖科学家的当务之急,并且在这些伟大想法打入主流之前,给予我们先行发掘的难得机会。——《纽约时报书评》

  成功结合了好作家、好科学,与重大的广阔关怀。——《柯克斯评论》(星号书评)

  这本书是份真正的礼物……是打破我们好奇心「过泸泡沫」的有力工具,跨越众学科的思考交相授粉,扩大了我们的知识舒适圈,在这过程中引发我们更深入、更丰富、更多维地去认识科学与生活。——Brain Pickings

  这个观念该淘汰了

  原本深信不疑或广为人知的科学理论竟是阻碍科学进步的绊脚石?
  熵、大爆炸是时间的起点、弦理论、宇宙、大数据、左脑/右脑、文化、偏见都是不好的、科学方法、人工智慧、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些都是会阻碍科学发展的理论?
  英国《卫报》誉为「最聪明网站」的Edge.org,
  邀请175位世界顶尖专家提出他们的见解。
  这些专家根据科学探索的最新阶段,
  解释为何应该放弃或改良这些观念,
  点出科学进展的障碍所在。

  发展真正的新观念通常需要先屏弃旧的观念,过去总必须等到下一代的出现,用新的角度检视问题,并舍弃旧的观念。在今日这样一个被定义为快速改变的世界,走在科学探索的尖端不只需要舍弃陈旧观念,也需要接纳新观念。网路讨论区Edge.org(卫报称「最聪明的网站」)创办人约翰.柏克曼请问一百七十五位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科学家、经济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哪些科学观念该淘汰了?

  贾德.戴蒙(Jared Diamond)探索新观念不同的出现方式;纳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移除标准差;理查.赛勒(Richard Thaler)和小说家伊恩.麦克伊旺(Ian McEwan)透露「坏」观念的可用之处;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拆解人类行为的现行理论;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放弃本质主义;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重新评估我们对人工智慧的期望;安德烈.林德(Andrei Linde)认为我们的宇宙和相关理论可能没有我们想像得那么独特;马丁.里斯(Martin Rees)解释为什么理解科学是一个无边无际的目标;阿兰.古斯(Alan Guth)重新思考宇宙的起源;山姆.哈里斯(Sam Harris)认为我们对科学的定义太过狭隘;诺贝尔奖得主弗朗克.韦尔切克(Frank Wilczek)质疑心智和物质的二分法;劳伦斯.克劳斯(Lawrence Krauss)挑战物理定律皆注定的看法……

  其他思想家包括: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米哈利.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蕾贝卡.纽伯格.郭登斯坦(Rebecca Newberger Goldstein)、麦特.瑞德里(Matt Ridley)、斯图尔特.布兰特(Stewart Brand)、西恩.凯罗(Sean Carroll)、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C. Dennett)、海伦.费雪(Helen Fisher)、道格拉斯.罗西科夫(Douglas Rushkoff)、李.施莫林(Lee Smolin)、凯文.凯利(Kevin Kelly)、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等等。

名人推荐

  看一下。不论你是谁,你都会找到某些让你抓狂的内容。──《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愚蠢和争论。……柏克曼的公式是经过试验和测试的。更棒的是,它没有过时的迹象。──《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

  《这个观念该淘汰了》是伟大的想法、嘲笑和哀叹的集结,你应该加到你的书单中。──《富比士》(Forbes)

  解读我们时代最伟大头脑中的一些想法。……深刻,……具刺激性,……伸展你的心灵。──Brain Pickings

  175篇关于各个领域和研究面向的迷人短文集结。──《科学新闻》(Science News)

  柏克曼成功地展现了科学文字,这将吸引各种背景的读者。──《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本书网罗令人大开眼界的革新思想家。──《书单》(Booklist)

  在科学、技术和其他领域都很出色的洞察力中心。──《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

  世界最杰出脑袋的论坛。──英国《观察家》杂志(The Observer)

  令人兴奋且充满资讯的汇编。──《图书馆学刊》(Library Journal)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绝不涉及您提到的那套“柏克曼套书”: --- 深入现代思想与社会变革的精选书目导读 一、 权力与秩序的解构:《规训与惩罚:近代监狱的诞生》—— 米歇尔·福柯 米歇尔·福柯的这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并非仅仅探讨监狱的起源或犯罪心理学,而是对西方社会权力运作机制进行了一次彻底的、颠覆性的考察。福柯敏锐地指出,自古典时代晚期到现代的过渡中,统治权力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从公开的、暴力的刑罚展示,转向了隐秘的、渗透性的“规训”(Discipline)。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现代社会是通过一系列精密的“技术”来塑造和控制个体的,而监狱不过是这种技术的一个缩影。福柯追溯了对身体的刑罚如何演变为对灵魂的改造,强调了“全景敞视主义”(Panopticism)作为一种权力模型的重要性。这种模型,源于边沁设计的圆形监狱结构,其精髓在于“被看见的可能”取代了持续的监视。个体因不确定自己是否正被观察,而内化了监督的目光,最终实现了自我规训。 福柯的叙事跨越了刑罚史、医学、教育、军事组织等多个领域。他揭示了知识(如精神病学、犯罪学)与权力之间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知识的产生,往往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分类人群。阅读此书,读者将不再将监狱视为孤立的惩戒机构,而是理解它如何成为现代社会管理“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关键节点,以及这种权力如何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塑造了我们认知“正常”与“异常”的方式。福柯的方法论,即“谱系学”,要求我们质疑那些被奉为天然真理的制度和概念的起源。 二、 经济哲思与人类福祉的再审视:《21世纪资本论》—— 托马斯·皮凯蒂 托马斯·皮凯蒂的这部鸿篇巨制,以其详实的历史数据和严谨的量化分析,彻底改变了我们对财富分配和资本积累的理解。他挑战了传统经济学中关于资本主义会自然趋于平衡的假设,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核心公式:$r > g$。 这里的 $r$ 代表资本回报率(Return on capital),而 $g$ 代表经济增长率(Growth rate of the economy)。皮凯蒂通过对跨越三个世纪的全球财富和收入数据进行挖掘和比对,有力地证明了,在绝大多数历史时期,资本本身的增值速度($r$)要持续快于劳动和生产的增长速度($g$)。 这一现象的直接后果是财富的日益集中。当 $r > g$ 时,继承的财富(即“旧钱”)将不可避免地超越劳动所得(即“新钱”),导致社会阶层固化,不平等性加剧。作者详细描绘了“继承的贵族”(the inheritor)如何重新崛起,并威胁到建立在功绩主义基础上的现代民主社会。 皮凯蒂的贡献不仅在于诊断问题,更在于提出了大胆的政策建议。他力主推行一种全球性的累进财富税,以期控制极端财富的积累,重新平衡 $r$ 与 $g$ 的关系,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民主制度的健康运行。本书是理解当代全球贫富差距、解读民粹主义兴起背后经济动力的必读之作。 三、 复杂系统与非线性思维:《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塔勒布的《黑天鹅》是一本关于不确定性、知识的局限性以及人类认知偏见的警世之作。他提出的“黑天鹅事件”,指的是那些具备三个特征的极端事件: 1. 极端性(Outlier): 它位于当前预期之外,没有任何事物能令人信服地预示它的发生。 2. 巨大影响(Extreme Impact): 一旦发生,它会产生巨大的、颠覆性的影响。 3. 可解释性(Retrospective Predictability): 在事后,人们会虚构理由来解释它的发生,使其看起来是可以预测的。 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批判了我们过度依赖“钟形曲线”(正态分布)的统计思维。塔勒布指出,金融市场、历史进程、技术突破等许多现实世界中的重大事件,并不遵循平稳的、可预测的规律,而是处于“极值世界”(Extremistan),由这些稀有的、高影响力的事件所驱动。 塔勒布深刻剖析了人类大脑的缺陷,例如“叙事谬误”(Narrative Fallacy)——我们倾向于将随机发生的事件编织成有意义的故事,以获得虚假的安全感。同时,他也探讨了“确认偏误”如何使专家和分析师们对“黑天鹅”视而不见。 《黑天鹅》倡导的不是试图去“预测”黑天鹅(因为这在定义上是不可能的),而是构建“反脆弱性”(Robustness/Anti-fragility,这一概念在后续著作中深化)的系统。读者将学会如何减少暴露于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的单一风险之下,并学会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将不可避免的冲击转化为潜在的机遇。 四、 道德困境与技术伦理:《制造共识:媒体与政治的权力游戏》—— 诺姆·乔姆斯基 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批判思想家之一,乔姆斯基在这部作品中聚焦于信息传播与民主实践之间的张力。他毫不留情地揭露了主流媒体如何从独立监督者的角色,逐渐演变为权力精英维护其既得利益的工具。 乔姆斯基的核心理论工具是“宣传模型”(Propaganda Model),该模型由他和爱德华·S·赫尔曼共同提出。他们认为,在一个表面上自由的社会中,控制信息流通的机制并非直接的政府审查,而是一种结构性的过滤系统,它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1. 所有权集中: 媒体机构的商业所有权高度集中,决定了报道的根本导向。 2. 广告作为收入来源: 媒体必须迎合广告商的需求,而广告商的偏好自然倾向于稳定的消费环境而非激进的社会变革。 3. 信息源的依赖: 大型媒体严重依赖政府和企业提供的“官方”信息源,这无形中将叙事框定在既定范围内。 4. 负面反馈(Flak): 对媒体报道的负面抵制和法律威胁,会形成一种自我审查机制。 乔姆斯基认为,媒体的运作目标不是揭示真相,而是制造“可控的共识”(Manufactured Consent),确保民众的思维停留在对体制有利的范围之内。本书通过对重大历史事件(如越南战争、智利政变)的媒体报道分析,展示了精英阶层如何系统性地操纵公众议程、边缘化异见声音,从而维持其政治和经济霸权。阅读此书,有助于培养对媒体信息的高度警觉性,并理解信息自由流通背后的复杂权力结构。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约翰.柏克曼John Brockman


  网路科学讨论区Edge.org创办人和Brockman, Inc. 文学代理商创办人,编着有:《宇宙》(The Universe)、《世界是这样运作的》和《大思考‧微解说》、《这个观念该淘汰了》等书。现居纽约。

  相关着作
  《这个观念该淘汰了:顶尖专家们认为会妨碍科学发展的理论》
  《大思考,微解说——150个摆脱偏见的思考准则》

译者简介

杨晴


  淡江大学英文系毕,略通法文、西班牙文、拉丁文。领有国家英语导游执照,曾任英语导游、线上游戏公司教育推广讲师、英语教师、华语教师、台湾及美商多国语言本地化公司专案经理,管理近36种语言;业余曾任国立历史博物馆文化志工。2001年起中英笔译至今,2012年起中英口译。译有《危险疗程》。

颜慧仪

  淡江大学英文研究所硕士班毕业,台湾大学外文研究所博士班肄业。曾任出版社编辑。译有《圣方济密码》、《月光石》。

柯乃瑜

  英国巴斯大学口笔译硕士,自由口笔译者。天性爱流浪,嗜好嗑文字,永远长不大。译作列表及建议指教,皆欢迎光临部落格:goingsoho.wordpress.com/

章玮

  蒙特瑞国际学院笔译硕士,旅居美国。现任本土化专案经理、幼儿中文老师,以及兼职译者。认为翻译是用文字说故事,每一篇翻译都是一个新世界。喜爱旅行、甜点、绘本。

图书目录

大思考.微解说
前言 大卫.布鲁克斯
编者序:Edge大哉问 约翰.柏克曼
「深邃时间」和遥远的未来 马丁.芮斯(MARTIN REES)
我们很独特 马塞洛.格莱泽(MARCELO GLEISER)
平庸原则 迈尔斯(P. Z. MYERS)
无意义的宇宙 西恩.卡洛(SEAN CARROLL)
哥白尼原则 山谬.阿贝斯曼(SAMUEL ARBESMAN)
我们在宇宙中并不孤单 克莱格.凡特(J. CRAIG VENTER)
微生物主宰着世界 史都华.布兰德(STEWART BRAND)
双盲控制实验 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
推广科学的生活方式 马克斯.铁马克(MAX TEGMARK)
实验 罗杰.尚克(ROGER SCHANK)
对照实验 提摩.汉内(TIMO HANNAY)
臆想实验 基诺.沙格瑞(GINO SEGRE)
科学史上的悲观后设归纳法 凯萨琳.舒尔茨(KATHRYN SCHULZ)
人人都很平凡,却又独一无二 塞缪尔.巴伦德斯(SAMUEL BARONDES)
因果关系、道德上的军事手段以及套利性的错误归因 约翰.图比(JOHN TOOBY)
自私的偏见 大卫.迈尔斯(DAVID G. MYERS)
认知的谦逊态度 盖瑞.马可斯(GARY MARCUS)
科技带有偏见 道格拉斯.洛西可夫(DOUGLAS RUSHKOFF)
偏见是敏锐的直觉 杰拉德.斯莫伯格(GERALD SMALLBERG)
聚焦的幻觉 丹尼尔.康纳曼(Daniel Kahneman)
确定性,无用 卡罗.罗维理(CARLO ROVELLI)
不确定性 劳伦斯.克劳斯(LAWRENCE KRAUSS)
分辨恐惧未知的轻重缓急 艾伯瑞.迪格雷(AUBREY DE GREY)
因为 奈吉.戈登菲尔德(NIGEL GOLDENFELD)
命名的游戏 史都华.菲尔史坦(STUART FIRESTEIN)
活着,真要命 塞斯.罗伊德(SETH LLOYD)
没算到的风险 盖瑞特‧李斯(GARRETT LISI)
真理就是一部模型 尼尔.格申菲德(NEIL GERSHENFELD)
合而为一 乔恩.克莱因伯格(JON KLEINBERG)
都会中的性别人际距离学 史蒂凡诺.博瑞里(STEFANO BOERI)
失败会解放成功 凯文.凯利(KEVIN KELLY)
整体论 古乐朋(NICHOLAS A. CHRISTAKIS)
TANSTAAFL 罗伯特.普罗文(ROBERT R. PROVINE)
怀疑实证主义 杰拉德.霍尔顿(GERALD HOLTON)
开放系统 汤玛斯.巴斯(THOMAS A. BASS)
非天生的遗传 乔治.却奇(GEORGE CHURCH)
基准转移症候群 保罗.科德罗斯基(PAUL KEDROSKY)
PERMA 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
正和赛局 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
为了生存而相依偎 罗杰.海菲尔德(ROGER HIGHFIELD)
比较利益法则 迪伦.伊文斯(DYLAN EVANS)
塑造机缘巧合 杰生.史威格(JASON ZWEIG)
世界不可测 鲁迪.卢克(RUDY RUCKER)
随机 查尔斯.席夫(CHARLES SEIFE)
万花筒般的发现机制 柯利弗德.皮寇弗(CLIFFORD PICKOVER)
推论出最佳解释 蕾贝卡.纽伯格.郭登斯坦(REBECCA NEWBERGER GOLDSTEIN)
拟物化 艾曼纽.德尔曼(EMANUEL DERMAN)
认知负载 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CARR)
策展 汉斯.奥瑞奇.奥伯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
「得当的」抽象速记 理察.尼兹彼(RICHARD NISBETT)
外部性 罗伯.库兹班(ROB KURZBAN)
一切都在变动中 詹姆斯.欧唐纳(JAMES O’DONNELL)
次级自我和模组化心智 道格拉斯.肯瑞克(DOUGLAS T. KENRICK)
预测编码 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
我们的感官桌面 唐诺.霍夫曼(DONALD HOFFMAN)
感觉与多重感官 巴瑞.史密斯(BARRY C. SMITH)
周身世界 大卫.伊葛门(DAVID EAGLEMAN)
理性无意识 艾利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
我们对太多塑造精神世界的元素视而不见 亚当.奥特(ADAM ALTER)
学习本能 特库姆塞.费奇(W. TECUMSEH FITCH)
从下往上想,不是从上往下想 麦可.薛默(MICHAEL SHERMER)
固定行动模式 艾琳.派波柏格(IRENE PEPPERBERG)
十的次方 泰伦斯.索诺斯基(TERRENCE SEJNOWSKI)
生命编码 璜.安利奎斯(JUAN ENRIQUEZ)
约束满足 史蒂芬.柯斯林(STEPHEN M. KOSSLYN)
循环 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C. DENNETT)
关键消费者 珍妮佛.贾奎特(JENNIFER JACQUET)
累积的错误 杰容.蓝尼尔(JARON LANIER)
文化吸引因子 丹.斯波伯(DAN SPERBER)
规模分析 格利欧.波卡勒堤(GIULIO BOCCALETTI)
隐藏层 弗朗克.韦尔切克(FRANK WILCZEK)
「科学」 莉莎.蓝道尔(LISA RANDALL)
团体内部扩张 马塞尔.金斯本(MARCEL KINSBOURNE)
偶发的超级有机体 强纳生.海特(JONATHAN HAIDT)
帕雷托原理 克雷.薛基(CLAY SHIRKY)
找出那个架构 威廉.卡文(WILLIAM CALVIN)
诡谲的问题 杰.罗森(JAY ROSEN)
人类世的思维 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
缓生人 亚隆.安德森(ALUN ANDERSON)
我们在思绪中迷失 山姆.哈里斯(SAM HARRIS)
具有透明现象的自我模型 汤玛斯.梅辛格(THOMAS METZINGER)
有关联并不代表是原因 苏.布莱克摩(SUE BLACKMORE)
资讯流 大卫.达林普(DAVID DALRYMPLE)
比较时间有限与时间无限的思考方式 李.施莫林(LEE SMOLIN)
负面能力是万灵丹 理察.佛尔曼(RICHARD FOREMAN)
深度 托尔.诺川德(TOR NØRRETRANDERS)
气质向度 海伦.费雪(HELEN FISHER)
人格/疯狂连续 杰佛瑞.米勒(GEOFFREY MILLER)
自我适应性退化 乔尔.格德(JOEL GOLD)
系统平衡状态 马修.瑞奇(MATTHEW RITCHIE)
投射思考 琳达.史东(LINDA STONE)
异例和范式 拉马钱德兰(V. S. RAMACHANDRAN)
递回结构 大卫.盖勒特(DAVID GELERNTER)
设计你的思维 唐.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
自由爵士乐 安德里安.奎野(ANDRIAN KREYE)
集体智慧 麦特.瑞德里(MATT RIDLEY)
风险素养 捷尔德.盖格瑞泽(GERD GIGERENZER)
科学与剧场的对比 罗斯.安德森(ROSS ANDERSON)
基准率 齐斯.德福林(KEITH DEVLIN)
线上索引 马提.赫斯特(MARTI HEARST)
主张往往是实证问题,要靠收集证据解决 苏珊.费斯克(SUSAN FISKE)
科学家就该有科学精神 葛雷格里.保罗(GREGORY PAUL)
零杂工 詹姆斯.克罗克(JAMES CROAK)
科学方法服务的不仅是科学 马克.亨德森(MARK HENDERSON)
生命游戏,以及寻找产生器 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
轶闻主义 罗伯特.萨波斯基(ROBERT SAPOLSKY)
可以指出绝对危险的事,但不能指出绝对安全的事 汤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
缺席与证据 克莉丝汀.芬恩(CHRISTINE FINN)
路径相依理论 约翰.麦克沃特(JOHN MCWHORTER)
互即互入 史考特.桑普森(SCOTT D. SAMPSON)
他者 迪米塔尔.萨塞罗夫(DIMITAR SASSELOV)
生态学 布莱恩.伊诺(BRIAN ENO)
二元性 史蒂方.亚历山大(STEPHON H. ALEXANDER)
二元性 雅曼达.盖夫特(AMANDA GEFTER)
悖论 安东尼.阿奎里(ANTHONY AGUIRRE)
追寻根本原因:人类「黑盒子」 艾瑞克.托普(ERIC TOPOL)
个人资料探勘 大卫.罗文(DAVID ROWAN)
艺术和商业上的平行论 萨特雅吉特.达斯(SATYAJIT DAS)
创新 罗伦思.史密斯(LAURENCE C. SMITH)
吉布斯景观 凯文.韩德(KEVIN HAND)
黑天鹅科技 维诺德.柯斯拉(VINOD KHOSLA)
摆烂学 葛罗莉雅.欧里吉(GLORIA ORIGGI)
造假 艾瑞克.维恩斯坦(ERIC WEINSTEIN)
奥坎剃刀的爱因斯坦之刃 凯.克劳斯(KAI KRAUSE)
热追踪导弹 戴夫.温纳(DAVE WINER)
缠结 马可.亚科波尼(MARCO IACOBONI)
科技为人类发展舖路 提摩西.泰勒(TIMOTHY TAYLOR)
判断时距 保罗.沙佛(PAUL SAFFO)
可废止性 塔尼亚.伦布罗佐(TANIA LOMBROZO)
以太 理查.塔勒(RICHARD THALER)
知识的假设性 马克.帕杰(MARK PAGEL)
定势效应 耶夫根尼.莫罗佐夫(EVGENY MOROZOV)
感官的智人:有感情与理智的动物 艾德华.沙尔榭多.阿尔巴兰(EDUARDO SALCEDO-ALBARAN)
了解错构症 菲利.库许曼(FIERY CUSHMAN)
性选择 大卫.布斯(DAVID M. BUSS)
证明完毕的时刻 巴特.科斯可(BART KOSKO)
理解和沟通的对象 理查.索尔.渥曼(RICHARD SAUL WURMAN)
生命犹如副作用 卡尔.季默(CARL ZIMMER)
维克效应 葛雷哥利.克区兰(GREGORY COCHRAN)
随附性! 约书亚.格林(JOSHUA GREENE)
文化週期 海柔.萝丝.马库斯(HAZEL ROSE MARKUS)/亚岚娜.康纳(ALANA CONNER)
过渡阶段及过渡规模 维多利亚.斯达登(VICTORIA STODDEN)
可复制性 布莱恩.努特森(BRIAN KNUTSON)
环境记忆与中性观察神话 洁妮.贾丁(XENI JARDIN)
理解科学程序之显着统计差异 黛安.哈彭(DIANE F. HALPERN)
欺慰剂效应 碧翠丝.葛隆(BEATRICE GOLOMB)
亲人性 安德鲁.雷夫金(ANDREW REVKIN)
崩溃思维的解决办法:讯号侦测理论 米札琳‧巴纳吉(MAHZARIN R. BANAJI)
日常错觉联想 大卫.皮萨罗(DAVID PIZARRO)
满是垃圾的认知工具 恩尼斯.沛普尔(ERNST PÖPPEL)
致谢

这个观念该淘汰了
《导读》用Buffet 的方式了解科学发展的近况 曾雪峰
《导读》什么是科学?科学理念是不变的真理吗? 曹顺成
致谢
前言:2014年Edge主题
杰弗瑞.维斯特(Geoffrey West):万有理论
马歇罗.格列瑟(Marcelo Gleiser):统一论
安东尼.克里夫多.归林(A.C. Grayling):简单法则
赛特.洛依德(Seth Lloyd):宇宙
史考特,阿特然(Scott Atran):智力商数(智商)
李奥.M.查鲁巴(Leo M. Chalupa):脑可塑性
哈沃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改变大脑
维多莉亚.怀特(Victoria Wyatt):「顶尖科学家」
奈吉尔.高登费尔德 (Nigel Goldenfeld):个体
尼可拉斯.亨弗瑞(Nicholas Humphrey):动物脑子愈大愈聪明
李.施莫林(Lee Smolin):大爆炸是时间的起点
阿兰.古斯(Alan Guth): 宇宙始于非常低的熵状态
布鲁斯.帕克(Bruce Parker):熵
安德烈.林德(Andrei Linde):宇宙一致性和独特性
麦克斯.泰格马克(Max Tegmark):无穷
劳伦斯.克劳斯(Lawrence M. Krauss):物理定律皆注定
保罗.斯泰恩哈特(Paul Steinhardt):任何事物理论
艾瑞克.维恩斯坦(Eric R. Weinstein):M理论/弦理论才是王道
法兰克.迪普勒(Frank Tipler):弦理论
高登.凯恩(Gordon Kane):我们的世界只有三维空间
彼得.沃伊特(Peter Woit):「自然」争论
弗里曼.戴森(Peter Woit):波函数压缩
大卫.德意志 (David Deutsch):量子性跳跃
威廉.丹尼斯.希利斯(W. Daniel Hillis):因果关系
妮娜.雅布隆斯基(Nina Jablonski):种族
理察.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本质主义
彼得•理查森(Peter Richerson):人类本性
茱莉亚.克拉克(Julia Clarke):始祖鸟
库尔特.葛雷(Kurt Gray):计算自然
麦克.薛莫(Michael Shermer):与生俱来=永久
道格拉斯.罗西科夫(Douglas Rushkoff):无神论前提
罗杰.海菲尔德(Roger Highfield):演化是「真实的」
安东.蔡林格(Anton Zeilinger):量子世界里没有现实
史蒂夫.吉丁斯(Steve Giddings):时空
雅曼达.盖夫特(Amanda Gefter):唯一宇宙
哈伊姆.哈拉里(Haim Harari):希格斯粒子结束粒子物理学的一章
莎拉.德默斯(Sarah Demers):美学动机
玛丽亚.斯皮罗普卢(Maria Spiropulu):自然、阶级和时空
艾德.瑞吉斯(Ed Regis):科学家应该知道任何科学知识
西恩.凯罗(Sean Carroll):可否证性
尼古拉斯.卡尔(Nicholas G. Carr):反轶闻主义
蕾贝卡.纽伯格.郭登斯坦(Rebecca Newberger Goldstein):科学淘汰哲学
伊安.博格斯特(Ian Bogost):「科学」
山姆.哈里斯(Sam Harris):「科学」的狭隘定义
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C. Dennett):难题
苏珊.布莱克摩尔(Susan Blackmore):意识相关神经区
托德.萨克特(Todd C.Sacktor):长期记忆永远不变
布鲁斯.胡德(Bruce Hood):自我
汤玛斯.梅辛革(Thomas Metzinger):认知代理
杰瑞.科恩(Jerry Coyne):自由意志
罗伯特.普罗文(Robert Provine):常识
强纳森.哥德夏(Jonathan Gottschall):艺术科学不存在
乔治.戴森(George Dyson):科学和技术
亚伦.艾达(Alan Alda):事物非真即假
加文.施密特(Gavin Schmidt):简单答案
马丁.里斯(Martin Rees):我们永远不会遇到科学理解的障碍
希瑞恩.桑默勒(Seirian Sumner):生命依共同的基因组演化
凯文.凯利(Kevin Kelly):完全随机突变
艾瑞克.托普(Eric J. Topol):一个人一个基因组
提莫.哈内(Timo Hannay):先天与后天
罗伯特.萨波斯基(Robert Sapolsky):只有一个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的说法
雅典娜.费罗马诺斯(Athena Vouloumanos):天择是演化唯一的引擎
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行为=基因+环境
艾利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天生
凯利.哈姆林(Kiley Hamlin):道德白板主义
奥利弗.史考特.克里(Oliver Scott Curry):联想主义
赛门.拜伦柯恩(Simon Baron-Cohen):极端行为主义
丹尼尔.艾佛特(Daniel L. Everett):「本能」和「天生」
托尔.诺川德(Tor Norretranders):利他主义
贾米尔.萨奇(Jamil Zaki):利他主义等级制度
亚当.魏兹(Adam Waytz):人类天生就是社会性动物
盖瑞.克莱恩(Gary Klein):实证医学
狄恩.欧尼斯(Dean Ornish):大型随机对照试验
理查德.尼斯贝特(Richard Nisbett):复回归为发现因果关系的方法
阿兹拉.拉扎(Azra Raza):小鼠模型
保罗.戴维斯(Paul Davies):癌症体细胞突变理论
斯图尔特.布兰特(Stewart Brand):线性无阀值辐射假设
班杰明.柏仅(Benjamin K. Bergen):普遍文法
N.J. 伊恩费尔德(N.J. Enfield):语言科学只能用在「能力」
约翰.麦克沃特( John Mcwhorter):语言决定世界观
丹.斯波伯(Dan Sperber):定义意义的标准方式
凯.克劳斯(Kai Krause):不确定原理
伊恩.麦克伊旺(Ian McEwan):小心无知!不要舍弃任何观念!
盖瑞.马库斯(Gary Marcus):大数据
克莉丝汀.芬恩(Christine Finn):地层柱
迪米塔尔.萨塞罗夫(Dimitar Sasselov):适居带概念
雪莉.特克(Sherry Turkle):机器人同伴
罗杰.尚克(Roger Schank):「人工智慧」
塔尼亚.伦布罗佐(Tania Lombrozo):心灵不过就是脑
弗朗克.韦尔切克(Frank Wilczek):心智和物质
亚历山大.威斯奈格罗斯(Alexander Wissner-Gross):智力是一种特质
大卫.盖勒特(David Gelernter):大类比
泰伦斯.索诺斯基(Terrence J. Sejnowski):祖母细胞
派翠莎.邱奇兰(Patricia S. Churchland):脑模块
汤姆.格菲思(Tom Griffiths):偏见都是坏事
罗伯特.库尔茨班(Robert Kurzban):笛卡儿水力学
罗德尼.布鲁克斯(Rodney A. Brooks):计数比喻
莎拉洁妮.布雷克摩尔(Sarah-Jayne Blakemore):左脑/右脑
史蒂芬.柯斯林(Stephen M. Kosslyn):左脑/右脑
安德里安.奎野(Andrian Kreye):摩尔定律
恩尼斯.沛普尔(Ernst Pöppel):时间的连续性
安迪.克拉克(Andy Clark):感知和行动的输入-输出模型
劳瑞.桑托斯(Laurie R. Santos)和塔玛尔.詹德勒(Tamar Gendler):知道就成功一半了
杰.罗森(Jay Rosen):资讯超载
艾力克斯.「山迪」.潘特兰(Alex [Sandy] Pentland):理性的个人
玛格丽特.李维(Margaret Levi):经济人
理查.赛勒(Richard H. Thaler):别舍弃错误理论,别把它们当真就好
苏珊.费斯克(Susan Fiske):理性决策模式:能力必然后果
麦特.瑞德里(Matt Ridley):马尔萨斯主义
凯萨.伊达尔戈(Cesar Hidalgo):经济成长
汉斯.奥瑞奇.奥伯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无限制和永恆成长
鲁卡.迪拜瑟(Luca De Biase):共有财产悲剧
麦可.诺顿(Michael I. Norton):市场是好的;市场是坏的
格利欧.波卡勒堤(Giulio Boccaletti):稳定性
罗伦思.史密斯(Laurence C. Smith):稳定性
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碳足迹
史都华.皮姆(Stuart Pimm):无限的科学和技术乐观
布迪西妮.萨马拉希杰(Buddhini Samarasinghe):科学家应该忠于科学
史考特.桑普森(Scott Sampson):自然=物体
爱德华.斯林格兰(Edward Slingerland):科学道德
亚历克斯.赫尔柯姆伯(Alex Holcombe):科学自我更正
亚当.奥特(Adam Alter):复制为安全网
布莱恩.克里斯汀(Brian Christian):建构科学知识为「文献」
凯瑟琳.克兰西(Kathryn Clancy):我们制造和提升科学的方式
艾伯瑞.迪格雷(Aubrey De Grey):同侪审查分布资金
罗斯.安德森(Ross Anderson):有些问题对年轻科学家来说太难了
凯特.米尔斯(Kate Mills):只有科学家可以研究科学
梅兰妮•斯万(Melanie Swan):科学方法
菲利.库许曼(Fiery Cushman):重大影响带来重大解释
山谬.阿贝斯曼(Samuel Arbesman):科学=大科学
朱恩.格鲁伯(June Gruber):伤心都是不好的,快乐都是好的
艾尔达.夏菲尔(Eldar Shafir):相对的两面不可能都是对的
大卫.贝罗比(David Berreby):人是羊
大卫.巴斯(David M. Buss):情人眼里出西施
海伦.费雪(Helen Fisher):浪漫爱和上瘾
布莱恩.努特森(Brian Knutson):情绪是次要的
保罗.布伦(Paul Bloom):科学可以最大化我们的快乐
帕斯卡尔.博耶帕斯(Pascal Boyer):文化
萝拉.贝齐格(Laura Betzig):文化
约翰.图比(John Tooby):学习和文化
史蒂芬.斯蒂奇(Steven Stich):「我们的」直觉
亚隆.安德森(Alun Anderson):我们是石器时代思考家
马丁.诺瓦克(Martin Nowak):总括适存性
麦可.马科劳(Michael McCullough):人类演化例外主义
凯特.杰弗瑞(Kate Jeffery):动物没脑
艾琳.派波柏格(Irene Pepperberg):人类独特性
史蒂夫.富勒(Steve Fuller):人类=自然
萨特雅吉特.达斯(Satyajit Das):人类中心
唐诺.霍夫曼(Donald D. Hoffman):更真实的感知就是更合适的感知
格里高利.本福德(Gregory Benford):数学的内在美和优雅让它可以解释自然
卡罗.罗维理(Carlo Rovelli):几何
安德鲁.李(Andrew Lih):微积分
尼尔.格申菲德(Neil Gershenfeld):电脑科学
塞缪尔.巴伦德斯(Samuel Barondes):科学因丧礼而进步
雨果.默西尔(Hugo Mercier):蒲朗克愤世嫉俗的科学改变观
贾德.戴蒙(Jared Diamond):新观念因取代旧观念而胜利
米哈利.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马克斯.蒲朗克的信念
玛丽.凯瑟琳.贝特森(Mary Catherine Bateson):确定性的幻觉
强纳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追求简约
杰拉德.斯莫伯格(Gerald Smallberg):临床医师的简约原则
丽莎.贝瑞特(Lisa Barrett):本质论者的心智观
艾比盖尔.马许(Abigail Marsh):反社会症和精神疾病不同
大卫.迈尔斯(David G. Myers):压抑
乔尔.格德(JOEL GOLD)和伊恩.格德(Ian Gold):精神病不过就是脑生病
碧翠丝.葛隆(Beatrice Golomb):心因病
艾德华.沙尔榭多.阿尔巴兰(Eduardo Salcedo-Albaran):犯罪只涉及罪犯的作为
查尔斯.席夫(Charles Seife):统计性显着
捷尔德.盖格瑞泽(Gerd Gigerenzer):由统计过程得到科学推理
艾曼纽.德尔曼(Emanuel Derman):统计的力量
维多利亚.斯达登(Victoria Stodden):再现性
古乐朋(Nicholas A. Christakis):平均
纳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标准差
巴特.科斯可(Bart Kosko):统计独立性
理查.索尔.渥曼(Richard Saul Wurman):确定性、绝对真理、精确性
保罗.沙佛(Paul Saffo):科学进步的假象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覺得,好的書不僅能提供知識,更能改變你看待世界的方式。《柏克曼套書》正是我心中這樣的書。這套書的魅力在於,它將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轉化成引人入勝的對話。特別是「大思考.微解說」,它的「微解說」功力著實了得,常常在讀完一個複雜的論述後,用幾句話就點出最核心的概念,讓我的理解豁然開朗。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如何有效學習」和「如何做出更明智的選擇」的探討,這些都是我長期以來一直想要提升的能力。而「這個觀念該淘汰了」則像是一個「破壞者」,它無情地挑戰了許多我習以為常的觀念,逼迫我去審視那些隱藏在「常識」背後的偏見和謬誤。書中探討的「進步的迷思」,以及對「效率至上」的反思,讓我開始重新思考「什麼才是真正有意義的生活」。它讓我明白,追求進步的同時,也要關注過程中的人性,以及那些可能被忽略的價值。這兩本書就像是思維的兩面鏡子,一面照出了我需要建立和強化的地方,另一面則揭示了我需要修正和丟棄的部分。總體來說,這套書讓我對「學習」這件事有了更深的體悟,不再是單純地吸收資訊,而是更注重內化的思考、批判和應用,真正地讓知識轉化為我的一部分。

评分

這套《柏克曼套書》帶給我的,是一種「全局觀」的提升。讀「大思考.微解說」時,我感覺像是站在一個制高點,俯瞰著各種學科領域的精華。它讓我明白,許多看似不相關的學問,其實都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例如,它探討了「系統思考」如何應用在個人成長和組織管理上,這讓我看到了自己過去在處理問題時,常常只看到冰山一角,而忽略了背後更深層的連結。而「這個觀念該淘汰了」則讓我意識到,即使是那些看似普遍接受的「真理」,也可能只是特定時空下的產物,需要不斷地被檢視和更新。書中對於「刻板印象」和「群體思維」的批判,讓我對自己過去的判斷和決策有了更深刻的反思。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固執己見,並不是因為我們真的「錯了」,而是因為我們被無形的力量所限制。這套書最可貴的地方,就是它提供了打破這些限制的鑰匙。它鼓勵我們跳脫舒適圈,擁抱不確定性,並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定位。它並非要你成為一個什麼都懂的百科全書,而是要你具備一種「識見」,能夠分辨出哪些是真正有價值的觀念,哪些又只是曇花一現的潮流。

评分

不得不說,《柏克曼套書》真的是一套充滿智慧的組合。單獨看,「大思考.微解說」給我的是一種「建立」的感覺,它像是在我的腦袋裡築起了一個更堅固、更清晰的思考框架,讓我能夠更有條理地分析事物。而「這個觀念該淘汰了」則更像是「拆解」和「重建」。它把我腦中一些僵化的、不合時宜的觀念給連根拔起,然後再引導我用新的、更符合當代需求的觀念來填補。這種「先建立,再破除」的過程,讓我的思考變得更加立體和完整。我最欣賞的是,這兩本書雖然內容差異頗大,但它們的核心精神卻是相互呼應的。都是鼓勵讀者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要盲從,要敢於質疑。尤其是在現今資訊爆炸的時代,辨別真偽、建立自己的價值判斷,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套書中的觀點,很多都觸及了現代社會人常面臨的困境,例如焦慮、壓力、人際疏離等等,作者都能從一個更宏觀、更深入的角度去剖析,並提供一些意想不到的解方。我個人覺得,這套書的價值,不只在於它提供了多少知識,更在於它啟發了我們如何去「思考」這些知識,以及如何將這些思考轉化為更優質的生活。

评分

拿到這套《柏克曼套書》,老實說,我一開始是有點遲疑的。因為「大思考.微解說」和「這個觀念該淘汰了」這兩個標題,聽起來有點像學術論文的架勢,但又有那麼點日常化的親切感。我平常就愛看一些能幫助我理清思緒、釐清生活大小事的書,而這套書剛好就打中了我這個點。翻開「大思考.微解說」,裡頭的內容真的讓我驚喜連連。作者並沒有用艱澀難懂的語言,而是將許多看似複雜的哲學、心理學、甚至是社會學的概念,用非常簡潔、精準的方式拆解開來。那些「微解說」的部分,簡直就是畫龍點睛,把一個龐大的理論,濃縮成讓你立刻就能理解、能應用的重點。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不只是講觀念,更會連結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像是書中探討的「慣性思維」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或者「確認偏誤」如何讓我們固執己見。這些,不都是我們每天在生活中都會遇到的狀況嗎?透過作者的梳理,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這些我以為是「個人特質」的思維模式,其實是有學理基礎的,而且是可以被觀察、被調整的。整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很巧妙,不會讓人覺得知識點過於零散,而是循序漸進,層層遞進,讀起來非常有條理,也很有成就感,感覺自己的腦袋被狠狠地啟發了一番。

评分

「這個觀念該淘汰了」這本書,光聽名字就夠吸引人了!我們生活中充斥著各種「理所當然」,有些想法可能早就過時了,但我們卻渾然不覺地沿用著。這本書就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解剖了那些盤根錯節、卻又漏洞百出的觀念。作者挑戰的對象,有些是我一直深信不疑的,像是關於成功、關於幸福,甚至是關於人際關係的某些「鐵律」。讀著讀著,我會不斷地反思自己過去的認知,是不是也掉進了某些陷阱裡。書中提到的一些「經典迷思」,例如「努力就會成功」這句話,雖然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作者卻從更深層次的結構性因素、以及運氣的成分來探討,讓我對「成功」這件事有了全新的理解。這本書的寫作風格也很獨特,它不會直接給你一個標準答案,而是引導你去質疑、去思考。它像是一個溫柔的引路人,帶你走出知識的迷霧,用更開放、更客觀的視角去看待世界。我特別喜歡作者在每個章節後面提出的「反思題」,這讓我能夠立即將書中的觀點應用到自己的經驗上,進行更深入的自我對話。讀完這本書,我覺得自己的思維變得更加靈活,不再輕易被傳統的觀念所束縛,也更勇於挑戰那些看似無懈可擊的「定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