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之幂:从极短暂到永恆,囊括各种时间尺度的祕密

时间之幂:从极短暂到永恆,囊括各种时间尺度的祕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Gerard ’t Hooft, Stefan Vandoren
图书标签:
  • 时间
  • 物理学
  • 宇宙学
  • 哲学
  • 科学普及
  • 时间旅行
  • 相对论
  • 量子力学
  • 生命
  • 宇宙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10的幂次方为尺度,
蒐罗各式各样有关时间的纪录,
解答各种关于时间的祕密!

  这是一本放在咖啡桌上的书,
  让你在闲暇之余,可以随手拿起来翻阅的趣味书籍。
  不论从哪一页开始阅读,都没关系,
  你更可以直接从你最感到好奇的「时段」开始,
  顺着看、跳着看都可以。
  我们希望你也能像我们一样,在每个不同的时距里,
  发现并感受到周遭这个令人赞叹与惊奇的世界。
  每一个时距,都是独一无二的,
  也都展示了让人着迷的奇特现象……
  我们这本书,
  是由一系列各自独立的短篇与插画和照片所组成,
  描绘着从一眨眼到一整个满月,
  历时长短不同的各种趣味现象。
  —— 本书作者特胡夫特、范都仁

好评推荐

  作者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把天文学到生物学的奇闻轶事、音乐与运动领域的历史掌故……统统编纂起来,并把重心放在作者最擅长的宇宙学和粒子物理学。不管是逐页展读、还是随意浏览,都是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这本书完全传达了费曼所赞叹的「我们这个宇宙真是无比奇妙」。——《自然.物理学》期刊

  略带幽默的文风,丰富精采的插图,如此迷人,一旦你拿起书来,很难不上瘾。—— 欧洲数学学会
暂无 无法提供关于您所述图书的简介,因为我无法访问该书的具体内容。 为了满足您的要求,我将为您构思一本与“时间”主题相关,但内容与《时间之幂:从极短暂到永恆,囊括各种时间尺度的祕密》完全不冲突的书籍简介。 --- 《时间的织锦:在瞬间与纪元间编织存在的意义》 书名: 时间的织锦:在瞬间与纪元间编织存在的意义 作者: 佚名 出版社: 哲思文库 页数: 480页 装帧: 精装,配有复古风格的星图内页 定价: 98.00 元 --- 内容提要:时间的悖论与人性的锚点 《时间的织锦》并非一部探讨物理学或天文学中时间测量精度的科普读物,它是一场深入人类精神领域、哲学思辨与文化建构的深层旅程。本书聚焦于人类如何感知、记录、纪念,以及最终“对抗”时间流逝的心理机制与社会实践。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我们对时间的理解,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对“记忆的不可逆性”以及“存在有限性”的本能恐惧。我们试图通过艺术、法律、宗教和技术,编织出一张能够承载个体生命意义的“时间之网”,以抵御虚无的侵蚀。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结构精巧,逻辑递进,带领读者从微观的个体经验,逐步走向宏大的文明叙事。 第一部分:瞬间的放大镜——心理时间与主观流速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人类心理对时间流逝的扭曲感知。我们不再讨论原子钟的精度,而是探讨“体验的密度”如何决定了我们主观上对一小时的判断。 1.1 经验的堆叠与时间的压缩: 探讨“童年慢时光”与“成年快节奏”的心理学根源。当新的信息输入减少时,大脑如何通过“过度编码”来拉长过去的时间感。例如,详述“新颖性偏见”在回忆构建中的作用,以及为何旅行总比日常生活感觉更漫长。 1.2 情绪的粘滞力: 深入分析恐惧、狂喜、无聊这三种极端情绪如何改变我们对“当下”的切割。研究指出,在极度专注或危险情境下,神经递质的释放使得事件的序列被拉伸,形成一种近乎慢动作的“超现实感知”。 1.3 遗忘的必要性: 提出一个反直觉的观点:遗忘并非时间的敌人,而是时间感得以维持的必要条件。如果所有瞬间都被完美编码,生命将成为无法处理的冗余数据流。本书将探讨记忆选择性清除的机制,及其对“时间连续性”的维护作用。 第二部分:编织的工具——文化与技术的锚定实践 如果说时间是流动的河流,那么人类文明就是不断投入河床的锚与堤坝。第二部分考察了人类社会如何通过具象化的方式,“固化”或“标记”时间。 2.1 仪式的时间:永恒的重复性: 分析宗教、节日和人生礼仪(如婚礼、葬礼)在时间结构中的角色。这些仪式并非简单的庆祝,它们是周期性的“时间重置点”,通过精确的重复,将个体经验嵌入一个超越个体生命周期的宏大叙事之中,赋予“此时此刻”以超越性意义。 2.2 纪念碑的傲慢与脆弱: 考察从埃及金字塔到现代企业纪念碑的建造动机。这些物质结构是对时间流逝最直接的挑战,但它们也暴露了人类的局限性——它们最终都会衰败。本书将对比不同文明对于“持久性”的不同定义。 2.3 书写、记录与档案的权力: 档案室和图书馆如何成为抵抗熵增的堡垒。重点分析“历史”作为一种被构建的、有目的的时间线性叙事,是如何服务于当下的政治和文化需求。讨论档案被销毁或篡改时,对社会时间感造成的“断裂”。 第三部分:时间的尺度切换——个体生命与地质变迁的对话 本部分将读者的视野从人类社会拉开,置于更广阔的尺度之下,探讨不同生命体对时间的感知差异,以及人类如何试图理解“非人时间”。 3.1 短暂生命的哲学: 比较蜉蝣的一天与红杉的千年寿命。探讨生命周期的长度是否决定了其“存在深度”。研究不同物种的生物钟如何基于其生存策略进行优化,并引申出关于“生命质量”而非“生命长度”的讨论。 3.2 缓慢的艺术:地质学与时间的无声叙事: 深入探讨“深时”(Deep Time)的概念,即地质年代的尺度。本书将通过地质学家的案例研究,展示人类心智如何挣扎于理解百万年尺度的时间——这是一种“没有感受者的叙事”。地层学如何揭示了地球时间与人类时间的根本差异和冲突。 3.3 衰老与意义的重塑: 探讨生命后半段对时间的主观感受变化。随着生命剩余时间的明确化,人们如何重新分配注意力,从积累转向“完结”和“传承”。这部分是关于如何与终结和解,并将有限性视为创造意义的动力。 第四部分:超越线性——时间的非传统形态探索 最后一部分将探索那些挑战我们传统线性时间观的理论和实践,但并非基于量子力学或相对论的硬科学,而是立足于哲学、神话学和艺术的视角。 4.1 循环时间的神话学回响: 探讨东西方文化中循环时间观(如印度教的劫波、希腊的永恒轮回思想)的社会功能。这些模型如何提供了一种超越单向痛苦或成功的慰藉。 4.2 梦境与非因果性: 分析梦境状态下时间逻辑的崩溃。梦中事件的发生顺序不再受因果律约束,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体验“非时间性存在”的窗口。 4.3 当下即是永恒的实践: 本章聚焦于冥想和沉浸式艺术体验如何暂时打破线性时间的束缚。这不是关于时间变慢,而是关于“时间感的消融”,达到一种纯粹的、不被过去和未来限定的“存在状态”。 结语:接受时间的流动性 《时间的织锦》最终导向的结论是:对抗时间是徒劳的,对时间的控制是虚幻的。真正的智慧在于学会欣赏时间作为“织就我们存在的介质”的本质。通过理解我们如何构建时间,我们才能更自由、更负责任地生活在每一个转瞬即逝的瞬间中。本书邀请读者放下对精确测量的执念,转而拥抱时间在感知、文化和生命中的复杂、矛盾而又充满美感的“织锦”形态。 --- 目标读者: 哲学爱好者、历史文化研究者、心理学探索者,以及所有对生命意义、记忆与存在感到好奇的普通读者。 读者评价摘录(虚构): “这本书没有教我如何‘省时间’,却教会了我如何‘活在’时间里。它像一本精致的哲学日记,每一页都充满了对日常流逝的深刻反思。” — 某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我曾认为时间是线性的敌人,读完后才发现,时间是最大的艺术家,而我们的记忆和文化,只是它的笔触。” — 独立书评人 --- 本书特色: 跨学科的融合: 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哲学思辨完美结合。 叙事温和而深刻: 语言富有文学性,避免了枯燥的学术说教。 图文并茂的深度: 内含多幅精美的手绘概念图,辅助理解复杂的心理时间模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特胡夫特 Gerard 't Hooft


  荷兰理论物理学家,乌德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教授。

  1999年因为「阐明电弱交互作用的量子结构」,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特胡夫特曾任教于哈佛大学、史丹佛大学、加州理工学院,获颁美国海涅曼数学物理奖、以色列沃尔夫奖、荷兰劳仑兹奖、梵谛冈碧岳十一世奖章。1971年发现的小行星9491,以他为名。

范都仁 Stefan Vandoren

  荷兰乌德勒支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教授,研究焦点是超弦理论、超重力、黑洞、量子场论。2008年获颁笛卡儿—惠更斯奖。

译者简介

蔡坤宪


  东海大学物理系毕,交通大学电子物理所硕士,曾担任逢甲大学光电学系暨物理教学研究中心讲师。目前旅居纽西兰,任教于汉弥尔顿市 St. John's College,《物理双月刊》纽西兰科学与物理教育点滴专栏作者。译有《观念物理II》、《怎样解题》等书,着有《观念物理Ⅵ:习题解答》。

图书目录

序    令人惊奇的科学进境    温伯格
志谢
自然现象及其时间尺度
大数与小数

第一部    从10^0秒来到10^90秒
第1章    10^0 秒= 1秒
第2章    10^1秒 = 10秒
第3章    10^2秒 = 100 秒
第4章    10^3秒 = 1,000 秒
第5章    10^4秒 = 1万秒 = 2.78 小时
第6章    10^5秒 = 10万秒
第7章    10^6秒 = 100万秒
第8章    10^6.41秒 = 259万秒 = 30 日
第9章    10^7秒 = 1,000万秒
第10章    10^8秒 = 1亿秒 = 3.17年
第11章    10^9秒 = 10亿秒
第12章    10^10秒 = 100亿秒
第13章    10^11秒 = 1,000亿秒
第14章    10^12秒 = 1兆秒 = 3万1,710年
第15章    10^13秒 = 10兆秒
第16章    10^14秒 = 100兆秒
第17章    10^15秒 = 1,000兆秒
第18章    10^16秒 = 1京秒 = 3亿1,700年
第19章    10^17秒 = 10京秒
第20章    更大尺度的时间
10^18 秒 = 100京秒 = 317亿年
10^21秒 = 10垓秒 = 3.17×1013年
10^28秒 = 1穰秒 = 3.17×1020年
第21章    黑暗的永恆
10^32秒 = 超越无限
时间轴上的所有时间尺度

第二部  从10^-44秒回到10^0秒
第22章    微小尺度的时间
10^-44 秒到10^-26 秒之间
第23章    10^-25 秒
第24章    10^-24 秒 = 1攸秒
第25章    10^-23 秒 = 10攸秒
第26章    10^-22 秒 = 100攸秒
第27章    10^-21 秒 = 1介秒
第28章    10^-20 秒 = 10介秒
第29章    10^-19 秒 = 100介秒
第30章    10^-18 秒 = 1阿秒
第31章    10^-17 秒 = 10阿秒
第32章    10^-16 秒 = 100阿秒
第33章    10^-15 秒 = 1飞秒
第34章    10^-14 秒 = 10飞秒
第35章    10^-13 秒 = 100 飞秒
第36章    10^-12 秒 = 1 皮秒
第37章    10^-11 秒 = 10 皮秒
第38章    10^-10 秒 = 100 皮秒
第39章    10^-9 秒 = 1 奈秒
第40章    10^-8 秒 = 10 奈秒
第41章    10^-7 秒 = 100 奈秒
第42章    10^-6 秒 = 1 微秒
第43章    10^-5 秒 = 10微秒
第44章    10^-4 秒 = 100 微秒
第45章    10^-3 秒 = 1 毫秒 = 0.001 秒
第46章    10^-2 秒 = 10毫秒 = 0.01 秒
第47章    10^-1 秒 = 100 毫秒 = 0.1 秒
第48章    10^0 秒 = 1 秒

结语    赞叹宇宙迷人的多样性
重要名词注释
参考文献与网站
图片来源

图书序言

导读

自然现象及其时间尺度
特胡夫特、范都仁


  时间是大自然的本质。在自然科学领域,时间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参数。「时间」这个词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时刻」,意思是在时间轴上的某个点,或是某件事发生的瞬间;另一个含义是「时距」或「时间间隔」,意指两个时刻之间的一段时期。时距可长可短。在我们的世界里,在长短不一的时距里,存在着许多令人惊奇、甚至超乎想像的自然现象。例如,目前的电脑科技,在1秒内,便可以进行上百万次、有时甚至是数十亿次的计算。另一方面,有些自然现象却需耗时数百万年。物种演化就是一例,由于演化的速率是如此缓慢,使我们几乎无法察觉演化的存在。

  近代自然科学的进展,分别从两个方向,向我们展示了比上述两个例子更为极端的自然现象。在微观世界里的一些微小粒子,它们在运动速率上,已经远远超过当今最快速的电脑了。而在巨观世界里,当我们考虑行星、恆星或整个星系的年龄时,这些动辄长达数十亿年的光阴,简直让人无法想像。科学家认为,他们几乎已经可以确定宇宙的真实年龄;然而,这个看似永恆的极长时间,丝毫无法阻碍物理学家的好奇心与研究工作。

  本书的结构

  本书的主旨是希望展示:在我们生活周遭,各个变化多端、却又独一无二的时间尺度。我们将从「1秒钟」开始,以这个我们最熟悉,也是在近代科学中最被广泛採用的时间单位,做为起点。在本书的第一部,我们将以10为倍数,从1秒、10秒、100秒、1,000秒开始,细细展开这些逐渐增长的时间尺度,以及在这些时距内,各种特殊而有趣的自然现象,一直到当今宇宙的年龄为止。

  不过,这还不是我们的终点,因为有些事件的历程,会比整个宇宙演化的时间还要漫长!

  当我们讨论完这些接近「永恆」的漫长时段之后,将会来到时间尺度的另一侧,浏览一些花不到1秒钟的快速事件。这是本书的第二部,我们将直接跳进一个(可能是)最微小、最短暂的时距里。然后,我们再次以10为倍数,逐步迈开我们的步伐,直到回到「1秒钟」为止,本书也将在此画下句点。

  这样的安排,看似有些怪异,不过,我们相信,对读者而言,这应该是最轻松、最不会有压力的方式了。我们希望它是一本放在咖啡桌上的书,让你在闲暇之余,可以随手拿起来翻阅的趣味书籍。不论从哪一页开始阅读都没有关系,你更可以直接从你最感到好奇的「时段」开始,顺着看、跳着看都可以。我们希望你也能像我们一样,在每个不同的时距里,发现并感受到这个令人赞叹与惊奇的世界。每一个时距,都是独一无二的,也都展示着让人着迷的奇特现象。换句话说,我们这本书,是由一系列各自独立的短篇与插画所组成,描绘着从一眨眼到一整个满月,历时长短不同的各种趣味现象。

  五种颜色,五种主题

  红框线的文字栏:衰变
  如前所述,与衰变现象相关的文字,在文字栏的左边,都会加上红色的框线。

  蓝框线的文字栏:星球轨道
  在恆星、行星、月球与彗星的世界,由于它们的轨道与自转週期长短,差异很大,因而这个主题会在不同的时距里,频繁出现。我们会以蓝色的框线,来标示这类型的事件。

  黄框线的文字栏:週期 & 频率
  週期性讯号也是一个会频繁出现的主题,电磁波就是其中一例:不同波长的电磁波,频率的范围可以从每秒几千次的振盪,增快到目前还无法测量的高速振盪(例如X射线与γ射线的频率)。此外,我们在生物学里,也发现到一些具有週期性的规律现象,例如心脏的跳动或月经週期等。这些与週期性讯号或振盪相关的现象,我们用黄色的侧边框线来标示。

  绿框线的文字栏:宇宙学
  接下来是科学的一个「新」学门:宇宙学。对于宇宙的演化与历史,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已经可以描绘出很宏大的一部分。透过天文观测与理论计算,他们可以推论出,宇宙起源自所谓的大霹雳(Big Bang)。在大霹雳之后短短不到1秒钟的时间里,不仅整个宇宙中的所有物质,已经创造具足,在此同时,也创造出了时间与空间。有趣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创造过程仍在持续中,这意谓着,我们的宇宙正处于扩张的状态。对于宇宙创生初期,虽然还有许多的臆测与猜想,但是整个图像已经愈来愈清晰了。这些也是我们希望在本书中介绍的主要内容:仅仅一亿分之一秒的时间,宇宙便已经扩张到,我们可以用现今的物理定律来理解它的地步。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借由目前的知识去回溯推论出宇宙最初的模样,而只是说,对于宇宙的初期,我们正有着愈来愈多的理解而已。对于不同时期的宇宙的描述,我们以绿色的侧边框线表示。

  橘框线文字栏:光
  对于宇宙实际的尺寸大小,我们所知有限。我们完全可以把宇宙想像成是一个无限大的存在。不过,在定义宇宙尺寸大小的议题上,我们只能把自己局限在:以我们目前最大型的望远镜,所能观测到的这一部分的宇宙。以距离我们最遥远的星系而言,我们现在所观测到的光线,是130亿年前从那里所发射出来的光线,而当时的宇宙还算是相当年轻的宇宙。

  如果我们以此为宇宙的边界,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个很好的界线,来决定宇宙的大小。然而,在发射了现今我们所观测到的光线之后,这些星系仍持续远离我们而去。根据这个定义,再配合其他理论的估算,宇宙的半径大小约为500亿光年(光年是指光行进1年的距离,大约是10兆公里)!

  宇宙在创生后的最初几日,虽然密度很大,但尺寸其实很小。因此,在一个年龄只有138亿年的宇宙,其中却有两个相距超过138亿光年的星系,再加上,我们已知没有任何速率可以快过光速,所以这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吗?对这个弔诡的现象,我们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找到了解释:虽然在某个给定的区域内,没有任何的速率可以超过光速,但是「时空」本身的扩张速率,却是可以快过光速的。这也是为何,有些星系之间的距离可以接近约1,000亿光年左右的原因。由于光与光年在本书的许多讨论中,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凡是遇到与光的行进距离有关的讨论,我们就以橘色的侧边框线来表示。

  如前所述,本书是由数以百篇的短文所组成,每一小节都是各自独立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我们会列出需要参考其他章节的地方,目的是希望提供更多的细节,或是提供其他尺度下相关的有趣现象。

  这本书,你可以从任何一页开始读,无论是从头到尾的逐页阅读,或是直接从你最感到好奇的时距开始,都可以。

  荷兰小镇的传承

  最后,我们觉得有责任跟读者报告,这本书的体裁,并不是我们原创的。1957年,在荷兰的乌特勒支市附近,一位住在比尔托芬(Bilthoven)小镇的老师伯克(Kees Bokes)先生,出版了《宇宙观:穿越宇宙的四十步》(Cosmic View: The Universe in 40 Jumps)。这本书是着名短片「十的乘幂」(Powers of Ten)的前身。

  在伯克先生的着作之后,这种以乘幂与尺度为主轴的方式,启发了许多作家与出版企划。伯克先生的大作是以「长度」为主轴,来探讨各个物体的尺寸或物体之间的距离。两相比较宇宙中最大与最小的物体,那些画面的强烈对比,实在叫人目眩神迷!

  我们甚至发现,之前已经有人也以十的乘幂来看待过时间。例如,有一段名为「时间的乘幂」的影片,也是以时间尺度为主题。还好,它所探讨的内容没有本书丰富。

  因此,很幸运的,这个以时间尺度为主轴来看待大自然的方式,仍有足够的空间,让我们得以发挥。

  透过本书,我们传承着荷兰伯克先生的传统,改从时间的角度,辅以二十一世纪的科学新知,来欣赏我们周遭世界的美妙景象。

图书试读

第1章 1
 
秒(second)这个字,是从拉丁文的 secundus 或 gradus secundus 而来,意思是「第二步」或「下一步」。罗马人把 白天的时间分成12小时之后,第一步就是把1小时再分成60分钟,第二步就是把1分钟再分成60秒。
 
大多数的机械钟表,大约每秒滴答一声。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引进单摆来改善计时的精密度。单摆来回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基本上取决于单摆的摆长,而与它的振幅或摆动方式无关。这就是为什么,相对而言,摆钟上的指针较容易精准的、以固定速率在钟面上转动的原因。摆长99 公分的单摆,来回摆动一次需时2 秒。因此,时钟的摆长大约需要1公尺长,来完成「1 秒滴、1 秒答」的计时要求:每摆动半次,刚好是1 秒的时间。当然,个别钟摆的长度会略有差异,在某种程度上,这与它的造型(如重心位置)有关,但无论如何,它都必须精准完成「1 秒」计时的工作。
 
时钟的滴答声,反映出人类对于刻画光阴的本能需求,它让我们有个可靠的单位—— 秒,来测量生命中每个飞逝的瞬间。在现代科学里,「秒」是时间的基本单位。相对于其他可观测的物理量,时间可以更精准的测量。为了可以准确测量、以及定义「秒」的含义,我们使用了最精确、最可靠的时钟:原子钟。
 
历史上,人们曾经认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固定的。因此,正如罗马人所做的,我们把一天平均分成24小时,每小时里有3,600 秒,所以「1秒钟」相当于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的八万六千四百分之一。然而,地球自转的速率并不是那么固定不变的。
 
大气、海洋、极地冰帽的运动,都会引起一些虽然很小、却足以观测到的变化。因此对于「1 秒」,我们还需要一个更准确的定义。
 
今天,我们所使用的时钟,是根据铯133原子钟来校准的。我们可以激发这个原子的电子,使其振动,而其振动频率非常稳定。由于这个特性,我们现在定义1 秒钟为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 次所需的时间。现代的原子钟非常准确:每一千万年的误差,不会超过1秒钟。(关于这个主题,请参考第38 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時間」這個詞,平常我們好像很熟悉,每天都在用,但仔細想想,它到底是什麼?時間是單向流動的河流?還是可以被壓縮、拉伸的彈性體?這本書《時間之冪:從極短暫到永恆,囊括各種時間尺度的祕密》就像是一把鑰匙,開啟了我對時間的全新認知。我一直對物理學,特別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有著濃厚興趣,但總覺得課本上的講解有些枯燥,而且很多時候,它會把我帶入一個抽象的數學世界,讓我難以真正領會其中的精髓。這本書很不一樣,它沒有一開始就拋出艱澀的公式,而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時間」概念出發,像是日出日落、生物的生命週期,甚至是我們記憶中流逝的光陰。然後,作者一步步地將我們引導到更宏觀、更微觀的時間尺度,從宇宙大爆炸前的瞬間,到可能比宇宙本身更為古老的謎團。書中對於時間的量子化、時間的箭頭、黑洞中的時間扭曲,這些我原本只在科幻小說裡聽過的概念,作者都用非常生動、易懂的比喻和故事來闡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時間膨脹」的例子,作者不是直接講述相對論的公式,而是用一個虛構的太空旅行故事,讓我們親身體驗到,當速度達到極致時,時間將會變得多麼不同。讀完之後,我對宇宙的運行方式,以及我們在其中渺小的存在,都有了更深刻的體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是一場關於存在與時間的哲學思辨之旅,讓我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和時間的價值。

评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時間的本質感到非常好奇,尤其是「時間旅行」這個話題,更是讓我著迷不已。當我看到《時間之幂:從極短暫到永恆,囊括各種時間尺度的祕密》這本書的標題時,立刻就被吸引住了。這本書真的是為我這種對時間充滿疑問的人量身打造的!作者在書中,巧妙地將各種科學理論,從古典物理到量子力學,再到宇宙學,一一串聯起來,描繪出一幅關於時間的宏大畫卷。他不僅解釋了時間為何會有方向性,還深入探討了時間與空間的關係,以及在極端條件下,時間會如何表現。書中對於「過去」、「現在」、「未來」的界定,以及不同時間尺度的存在方式,都給了我全新的啟發。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時間奇點」的討論,那種時間在某個點上似乎完全失效的感覺,既令人敬畏,又充滿了未知的可能性。作者的筆觸非常生動,他會引用很多科學家在探索時間奧秘時的實驗和思考過程,讓我們能夠感受到科學家們的智慧和堅持。書中也提到了一些關於時間的哲學觀點,讓我對「永恆」和「瞬間」的理解,有了更深層次的思考。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跟隨著一位博學的嚮導,在時間的河流中暢遊,時而潛入微觀的量子世界,時而遨遊在浩瀚的宇宙星辰之間。這是一本能夠讓你腦洞大開,同時又紮實學到知識的好書,絕對值得推薦給所有對時間充滿好奇的朋友。

评分

這本《時間之幂:從極短暫到永恆,囊括各種時間尺度的祕密》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比較偏向理論物理的學術書籍,但實際上,它更像是一本充滿奇幻冒險的旅程。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獨特,他能夠將看似枯燥的物理學概念,轉化成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生動的比喻。書中探討的時間尺度之廣泛,讓我驚嘆不已,從普朗克時間那種近乎虛無的瞬間,到宇宙的終極命運,作者都一一涉獵。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時間箭頭」的闡述,它解釋了為何我們只能感知時間向前流動,而不能逆轉。作者用了許多巧妙的類比,像是「撲克牌洗牌」和「雞蛋打碎」,來解釋熵增原理如何影響了時間的方向性。這讓原本抽象的物理概念,變得非常具體、易懂。書中也討論了許多我從未接觸過的理論,像是「量子糾纏」與時間的關係,以及「多重宇宙」假說對時間的影響。這些內容雖然充滿了想像力,但作者都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去分析,並且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讓我們能夠看到這些理論背後的科學依據。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感到一種強烈的「震撼」,因為它不斷刷新了我對時間的認知。它不僅是一本科普書,更是一本能夠啟迪心靈、拓展思維的佳作,讓我對宇宙的奧秘,以及我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有了全新的思考。

评分

最近剛入手了《時間之幂:從極短暫到永恆,囊括各種時間尺度的祕密》,迫不及待地翻閱了起來。老實說,我對科學的理解程度大概就是「會看醫生、會看天氣預報」的等級,所以一開始還有點擔心這本書會不會太過艱深難懂。沒想到,作者的文筆實在是太有魅力了!他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著我這個對時間領域一無所知的小白,一步步探索這個奇妙的世界。書中對於「時間」的描述,顛覆了我以往所有的想像。我以為時間就是時鐘滴答滴答地走,但作者卻告訴我,在極短暫的瞬間,時間的行為是多麼的狂野;在永恆的宇宙尺度下,時間的流動又是多麼的不可思議。書裡提到的一些前沿的物理學理論,像是「蟲洞」、「時間旅行」的可能性,雖然聽起來有點像科幻,但作者卻能用嚴謹的科學邏輯去分析,並且引用許多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讓這些看似遙不可及的點子,變得有跡可循。最讓我驚豔的是,作者將複雜的物理概念,轉化成了一系列引人入勝的故事和畫面。比如,他描述黑洞如何吞噬光線,並且讓時間近乎停滯,那畫面感十足,彷彿我置身其中,感受著那無邊的引力與時間的扭曲。這本書讓我對「時間」這個無形的概念,有了更立體、更深刻的感受。它不只是一本提供知識的書,更是一本能激發好奇心、拓展視野的書。讀完之後,我常常會抬頭望著星空,想像著那無垠的宇宙,以及時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感覺自己好像也參與了這場關於時間的宏大探索。

评分

坦白說,我平常不是一個特別愛看科普書的人,總覺得要嘛太學術,要嘛太淺白。但《時間之幂:從極短暫到永恆,囊括各種時間尺度的祕密》徹底改變了我的看法。從書名就知道,這本書探討的是時間的各種面貌,而我原本以為時間就是秒、分、時、日,日復一日的重複。作者卻用極具想像力的方式,將我們帶入了時間的「極致」世界。他從光速的極致速度,講到宇宙大爆炸前那短暫到難以想像的瞬間;從原子核內的極短暫的粒子衰變,到宇宙漫長的演化史。書中對於「時間」的描繪,不再是單一的線條,而是一張充滿各種可能性的網。我對書中關於「時間的量尺」的解釋印象深刻,作者用很貼近生活的例子,說明不同的物理狀態下,時間的流逝速度會有怎樣的差異。他沒有堆砌難懂的數學公式,而是透過圖像化的描述,讓我們能夠直觀地理解這些複雜的概念。像是他用「鐘擺」來比喻時間的流動,然後再告訴我們,這個「鐘擺」的速度可以隨著不同的條件而改變,這真的讓我豁然開朗。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在玩一場大型的解謎遊戲,作者不斷拋出問題,然後又用科學的邏輯一一解答,讓我們在驚嘆之餘,也學到了許多關於時間的知識。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時間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也讓我對「活在當下」這句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