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波澜:科技与人类前途的自省

宇宙波澜:科技与人类前途的自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Freeman J. Dyson
图书标签:
  • 科技哲学
  • 未来学
  • 人类命运
  • 科技伦理
  • 社会发展
  • 人工智能
  • 宇宙探索
  • 文明反思
  • 科技与人文
  • 未来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科学大师戴森最想流传千古的着作,
台湾新世代最迫切需要的视界与思维。

  《宇宙波澜》是戴森最出名的着作,他把科学生活比作个人灵魂的航程,写下了科学工作五十年的回忆,浪漫而生动的记述了,在他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着名科学家,如原子弹之父欧本海默、科学顽童费曼、美国氢弹之父泰勒等人的风范与成就。他也描述了核能反应炉、遗传工程以及太空探索的研发历程与争议,对科技发展与人类前途传达了深刻的省思。

  戴森为二战的核武牺牲者悲痛,于是进一步用核能技术,设计有益人类的TRIGA反应炉;他潜心于虚无缥缈的量子世界,也脚踏实地动手打造太空火箭;他警告遗传工程若失控将颠覆自然,但也深信良好监督的遗传工程,将与太空旅行密不可分。他的思路横跨两个世纪,遨游于最小的微尘与极大的星辰之间,并诚挚的提醒世人:深耕地球,放眼银河。

  ★第一届吴大猷科学普及着作奖「翻译类银签奖」

得奖纪录

  中国时报开卷版一週好书推荐
  联合报读书人版每週好书推荐
  新闻局第一届优良中译图书推介
  中国时报开卷年度十大好书
  香港明报年度十大好书
  金石堂年度畅销书榜TOP 100
  第一届吴大猷科学普及着作奖「银签奖」
  国际物理年推荐100本中文物理书、
  2010科普阅读年推荐「百大科普好书」
  美国亚马逊网站读者评论五颗星盛赞

推荐

  《宇宙波澜》是戴森不灭热忱的最佳写照,也是我读过最了不起的科学家回忆录。戴森以科学家的幽默与自省,人文学家的敏感笔触,写下了自己眼中独特的大千世界。──《新共和》

  戴森一心挂念公共知识,但并非要用科学开导大众,而是希望大众理解科学,并进一步协助约束科学。这是充满智慧的自传,是记录了众多伟大点子、与形塑个人生命事件的回忆录。──《芝加哥太阳报》

  《宇宙波澜》写作之好,令人惊艳!戴森字字珠玑,旁征博引且说服力十足。──鲁道夫‧佩尔斯爵士 Sir Rudolf E. Peierls (前英国原子科学家协会会长)

  这世界若有所谓「通人」,戴森应当之无愧。《宇宙波澜》让我们看到,西方最深厚的人文传统下,一颗自由的心灵如何流动如鱼,戴森本人印证,「生命程序的高深知识,只能用来补强我们身上本质属于人性的成分。」──林和,台湾大学大气系名誉教授

  研究领域一再违逆主流的科学家戴森……他最强调「好科学就是反叛权威」。而《宇宙波澜》这本自传式沉思录,处处表现他的睿智及特立独行,难怪《科学美国人》杂志称他是「老跟主流成垂直方向前进的人」。──程树德,阳明大学微免所退休教授
 
暮色挽歌:失落文明的史诗与文明的黄昏 一、背景与世界观设定 本书描绘了一个名为“埃尔德拉”的宏大星际文明的兴衰史,而非专注于单一星球的科技发展。埃尔德拉文明并非以单一的、线性的技术进步为标志,而是经历过数次“大融合”与“大分裂”的复杂历程。 故事发生在一个被称作“织网星域”的广袤空间,这里充斥着已逝去文明留下的庞大遗迹和能量场。埃尔德拉文明的巅峰时期,其触角遍及数千个星系,他们掌握了超越现有物理学理解的“共振场域”技术,能够瞬间构建跨越光年的通道,并以思维直接操控物质形态。 然而,这种极致的统一性最终成为了文明的桎梏。当所有个体思想都汇入同一个“宏大意识流”时,创造力与个体的痛苦、挣扎等基本驱动力开始衰减,文明进入了缓慢、优雅但不可逆转的停滞期。 二、核心冲突与情节脉络 故事围绕三个主要群体展开,他们代表了埃尔德拉文明在衰亡前夕的几种截然不同的选择: 1. “守望者”阶层:历史的囚徒 以首席档案官伊利安为代表的群体。他们居住在文明的核心星体——“永恒之塔”上,负责维护系统和回顾历史数据。伊利安坚信,文明的衰落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因此他们将所有可能导致动荡的知识和技术进行了“封存”。他们沉溺于对黄金时代的精确复盘中,却对眼前的瓦解无能为力。伊利安的内心挣扎在于,他发现了祖先留下的一个悖论:维持文明稳定的最高指令,恰恰是加速其死亡的元凶。 2. “散播者”运动:回归混沌的呼唤 以神秘的流浪者卡西安为首的激进派。他们认为,只有主动打破“宏大意识流”的束缚,让个体重新体验到匮乏、冲突和失控,文明才有重新进化的可能。他们掌握了危险的“熵增武器”,并非用于毁灭敌人,而是用于主动释放被封存的、可能导致星系灾难的原始物理规律。卡西安的行动,在守望者眼中是叛国,但在部分底层星域的居民看来,却是通往真正自由的唯一路径。 3. “虚空之子”:逃离现实的渴望 这是一个新兴的群体,他们利用旧文明遗留的“意识上传”技术,试图将自己的心智完全剥离物质世界,上传到一个由纯粹逻辑构筑的“拟态宇宙”中。他们认为,物质世界的终结是必然的,与其挣扎,不如在精神的永恒中寻求慰藉。核心人物是年轻的哲学家莉娅,她对“真实”与“模拟”的界限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她的选择引发了关于存在本质的终极哲学拷问。 主要情节驱动: “第四次寂静”的降临: 埃尔德拉星域核心能量源出现周期性衰竭,这预示着物理法则的局部崩溃。守望者们试图重启一个被认为早已失效的“起源协议”,但协议的启动条件需要牺牲掉散播者们控制的一批关键能源节点。 伊利安的秘密任务: 伊利安发现,他所维护的“历史档案”中,隐藏着一套“反向稳定算法”,这个算法可以暂时修复能源衰竭,但副作用是它将导致所有被上传到“拟态宇宙”中的意识被永久抹除。他必须在维护星域的存续和拯救莉娅等人的精神世界之间做出抉择。 边境冲突: 散播者为夺取启动起源协议所需的关键矿物,与一直游离于埃尔德拉体系之外的、尚未完全同化的“原始聚落”爆发了资源争夺战,战争的残酷性在文明衰亡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讽刺和徒劳。 三、主题探讨深度 本书的核心主题并非技术如何改变世界,而是当技术解决了所有生存问题后,文明的意义何在。 1. 完美与创造力的悖论: 当一切趋于完美、安全、可预测时,生命是否失去了其存在的驱动力?文明的进步是否必须以持续的、可控的痛苦为代价? 2. 个体与整体的永恒张力: 宏大意识流代表的绝对理性集体,与个体自由意志的毁灭性之间的界限在哪里?这本书深入探讨了信息共享的极致后果——即个体差异的消失。 3. 对“遗忘”的审视: 守望者们选择性地“遗忘”历史中的错误和激情,但这种遗忘本身是否比错误本身更具破坏性?文明的记忆是否比其物质存在更加重要? 4. 精神的逃逸与肉体的责任: 莉娅和虚空之子的选择,提出了一个深刻的伦理困境:如果精神可以永存于一个完美构建的幻境中,那么人类是否应该放弃对衰败的物质世界的责任? 四、叙事风格与文学基调 叙事风格上,本书采用了一种冷峻而富有诗意的笔触。大量使用古典主义的象征手法,例如“永恒之塔”的静默、星际尘埃中流淌的无声哀歌,以及对古老语言碎片化的引用。 基调是挽歌式的——承认并接受一个伟大时代的不可避免的落幕,但同时赞颂在黄昏中挣扎、做出选择的个体所展现出的最后的人性光辉。它不是一部关于反抗暴政的英雄史诗,而是一部关于如何优雅地面对必然的终结的哲学探讨。读者将跟随主角们,在广阔的宇宙背景下,体验一场关于存在、记忆与意义的深沉对话。最终,埃尔德拉文明的命运走向并非一个明确的“胜利”或“失败”,而是一个悬而未决的、令人深思的尾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戴森


  全球知名科学家、科学作家,现为普林斯顿高研院名誉教授。

  戴森为量子电动力学第一代巨擘,二十九岁即成为普林斯顿高研院教授。曾协助设计TRIGA反应炉、猎户座太空船,也受美国政府邀请担任国防部、航太总署、裁军署等单位的顾问;积极参与公众事务,对于全球暖化、军备裁减、禁绝核武等议题皆有建树。他延伸构想的「戴森球」概念,影响了全世界的科幻作品。即使高龄,但仍不减热忱,他在八十九岁与同事共同发表的赛局理论新解,为赛局研究注入了活水。

  戴森一生优游于数学、物理、核能工程、天文、生命科学等领域,志在探索未知的世界。他不仅是极为优秀的科学大师,更是关心人类命运,向往无限宇宙的睿智哲人。

译者简介

邱显正


  成功大学电机系毕业、交通大学光电工程研究所硕士、美国密西根大学超高速雷射光学实验室研究。曾任国防部统一通信指挥部工程官、大华技术学院讲师、中央研究院原子与分子科学研究所助理。1997年自中华福音神学院道学硕士毕业后,任教会传道,2000年起加入中华威克理夫翻译会,从事少数民族圣经翻译、识字教育、医疗服务及社区营造等工程。另译有《爱因斯坦的办公室给了谁?》。
 

图书目录

导读 推波助澜更待谁 李国伟 6
中文版序 科学‧浪漫‧人文关怀 12

第一部 英格兰 18
第1章 魔术城市 20
第2章 救赎浮士德 32
第3章 少年十字军 44
第4章 诗人之血 62

第二部 美利坚 80
第5章 科学学徒 82
第6章 阿布奎基之旅 96
第7章 攀登F6峯 110
第8章 降E小调前奏曲 132
第9章 红色小校舍 144
第10章 1970土星见 160
第11章 天路客、圣徒与太空人 176
第12章 使人和睦 188
第13章 防御伦理 208
第14章 夏普谋杀案 224
第15章 妖兽出没的岛屿 238
第16章 实验自由 254

第三部 宇宙 262
第17章 远方的镜子 264
第18章 臆想实验 274
第19章 ET乡关何处寻 286
第20章 支序群与纯系 302
第21章 银河绿意 312
第22章 回到地球 330
第23章 万物设计之论辩 338
第24章 天地之梦 350

第一届吴大猷科学普及着作奖 得奖感言 邱显正 362
编辑后记 〈题目文字〉 林荣崧 364

 

图书序言

导读

推波助澜更待谁? 李国伟


  《宇宙波澜》出版于1979年,是戴森五十六岁时写给非专业读者的第一本书,之后三十余年间又出版过九本这类书,然而此书「字字发自肺腑,比其他几本书投注更多的心血与情感。」如果只允许一本书流传后世的话,他会选择这本。

  戴森的成就跨越数论、量子电动力学、固态物理、天文物理、核能技术、生命科学等等。他曾经表示在追求科学真理的道路上,并没有恢弘的蓝图,看到喜欢的问题与素材就拥入怀抱,应属「解决问题的人,而非创造思想的人」。这是戴森自谦的说法,他其实已是发扬科学文化的思想大师。「科学文化」比一般简化科学知识、引起常民兴趣的「科普」范围更为广泛,这种写作把科学纳入文化的脉络,带领读者以宏观视野与人文关怀,观察、检讨、评估、预想科学对于人类的深刻影响。

  《宇宙波澜》英文序引述了两位物理学家的对话,齐拉德(Leo Szilard)告诉贝特,自己有写日记的念头:「我并不打算出版日记,只是想把事实写下来,给上帝参考。」贝特反问他:「你不认为上帝知道一切事实吗?」齐拉德回答:「祂知道一切事实,但是祂不知道我这个版本的事实。」《宇宙波澜》恰是渲染了戴森个人色彩的记忆手札,而不是完整的自传,例如戴森并未在情感生活上有所着墨。

  串联科学与人性

  戴森很早就显现数学天赋,某次假期里他埋首演练微分方程问题,以致与周边活动疏离。戴森的母亲并不鼓励他过度沉浸于功课之中,因此讲《浮士德》的故事给他听,强调浮士德的最终救赎来自同舟共济的行动,在投身超越一己的崇高使命后才获得喜乐。母亲告诫他绝对不要忘却人性:「当你有朝一日成为大科学家时,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时间交朋友。这样的话,就算你证明出黎曼猜想,如果没有妻子、儿女来分享你胜利的喜悦。又有什么乐趣呢?」戴森母亲的话,不仅是他一生学术工作的精神指引,即使一般科学工作者听来也应感觉醍醐灌顶。

  戴森在剑桥大学求学时主修数学,不过也跟老师克莫尔(Nicholas Kemmer)学会许多物理学家都不熟悉的量子场论。秉持这项优势,他在24岁投身美国康乃尔大学物理系贝特教授门下。经过短暂的一年,「得到理想的量子电动力学,既有着施温格的数学精确,又有费曼的弹性。」1985年施温格、费曼、朝永振一郎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曾经为戴森打抱不平说:「我认为诺贝尔委员会没有同时表彰戴森的贡献是错误的,我今天还维持这种看法。因为朝永、施温格、费曼的论文都局限在低阶的计算,所以他们并没有把重整化研究方案做完。只有戴森敢面对高阶的问题,才完成了整个研究方案。……他使用上述概念,排除万难深入分析,最终证明了量子电动力学可以重整化。他的洞识与能耐,实在是不同凡响。」

  虽然戴森因完成重整化纲领而暴得大名,但他从来不吝啬赞美别人,在本书第二部的头几章里,他将几位物理学史上的英雄,描写得栩栩如生,其中样貌最突出的包括费曼、欧本海默、泰勒。

  戴森对于费曼的追忆具有喜剧色彩。他曾说,去美国留学时并不预期能碰上物理学的莎士比亚,但是费曼这位「半是天才,半是丑角」的青年教授,却让他像英国剧作家强生(Ben Jonson)景仰莎士比亚一般,全心全意学习费曼的思考方式与物理直觉。社会大众的目光所以会聚焦于费曼,多半是因为《别闹了,费曼先生》这本书特别畅销。但是《宇宙波澜》比该书早六年出版,已经为费曼的登场做了最吸睛的宣传。

  关于欧本海默与泰勒的故事,多少有点悲剧成分。跟费曼那种不拘小节口无遮拦的美国佬形象相比,欧本海默像是背负厚重西方文化传统的菁英份子,「揉合了超然哲学与强烈企图心、对纯粹科学献身、对政治世界的娴熟与灵活手腕、对形而上诗词的热爱,以及说话时故弄玄虚,好做诗人风流倜傥状的倾向。」欧本海默因为领导研制原子弹立下大功,所以登上了《时代》与《生活》杂志封面,成为美国人景仰的英雄。

  他后来卷入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在麦卡钖猎巫时代从云端跌落凡尘,只能单纯担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院长。欧本海默大胆延聘29岁没有博士学位的戴森为教授,以期栽培出另一位波耳或爱因斯坦。可是戴森自我检讨后,认为费曼应该会是更恰当的人选。事实上,费曼曾经婉谢高等研究院的延聘,他需要教书的舞台来发光发热,没有胃口窝在像修道院的地方,苦思冥想宇宙真理。

  泰勒故事的悲剧成分,本质上与欧本海默颇为类似。他们分别达成制造原子弹与氢弹的目标后,各自寻求政治力介入,以确保自己建立的事业不致落入不当人士手中。最终欧本海默获得学界的赞许,却从权力场上彻底溃败。泰勒虽然在斗争中取得上风,但因为他对欧本海默不利的证词,令学界羞于为伍。戴森引用了不少诗句描述欧本海默,恰如其分反映出欧本海默的风格。在回忆泰勒的末尾,通过无意中听到有如父亲弹奏的悠扬琴韵,也还原了泰勒灵魂深处哀感的真情。

  放眼全球

  戴森在《宇宙波澜》第二部里,花了相当多篇幅谈军备竞争、裁军与限武、核武扩散等议题。因为在世界核武的剧场里,台湾毫无扮演任何角色的机会,使得我们对于核问题的关注,只纠结在造成社会矛盾的核能发电(特别是核四)问题上,也许新一代读者会轻忽《宇宙波澜》的第二部。其实戴森讨论的问题涉及全球博弈,是大战略的思维方式,这种眼界正是台湾新生代迫切需要培养的。以人口、经济力、地缘重要性来讲,台湾在世界上都不是毫无分量。年轻人的视野不能压缩到只关心在地问题,必须要提升自己眼界,使得在全球竞争的棋局里,有建构致胜策略的能力。

  「我真敢掀起宇宙的波澜吗?」是英国诗人及剧作家艾略特的诗句,也是本书书名的来源,透露了戴森有勇气、有想像力,预见生命向宇宙的扩散。《宇宙波澜》的第三部虽然包含了浓重的科幻成分,但所写的并不是小说,而是立足于科学的合理推断。戴森从八岁起,就爱阅读脍炙人口的科幻小说,迷恋未来即成为他自小的嗜好。他把未来做为镜子,「用这面镜子将当前的问题与困境推向远方,以更宽宏的视野来关照全局」。

  戴森推测「绿色」科技将协助人类向外太空移民,而且还有各式各样的物种顺道迁移。一旦这些物种站稳脚步,就会迅速扩张,进一步多样化。为了使这些物种适应其他星球的环境,有必要使用基因工程改良它们的性质。然而操作基因的本领,使得科学家几乎有扮演上帝的能力,这又是一次浮士德式的诱惑,很难让人不因滥用能力而丧失理智。戴森除了维护生物学家探究基因工程的自由,也认为应该「严格限制任何人擅自撰写新物种程式」。

  不过在2010年5月,文特(Craig Venter)宣布制造出世界第一个能自我复制的人造生命,今年他的团队又成功将此人造生命的基因数减少到473,并且继续追求制造人工生命的最少基因数,这种进步将迫使科学家面对无可回避的伦理难题。

  1992年戴森曾经演讲「身为叛逆者的科学家」(The Scientist as Rebel),2006年还以此题目做为文集书名。戴森认为每种「科学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规范性教条,科学家都应该加以反叛。虽然戴森重视「叛逆者」的重要性,但他毕生投身科学的研究、反思与普及工作,动机并非出自变革世界的野心,而是对大自然的赞叹。除了《宇宙波澜》外,台湾还出版过戴森的《全方位的无限》与《想像的未来》两书。戴森旁征博引富于诗意的笔触,文气如行云流水倜傥起伏,阅读他的作品真是一场心智飨宴。期盼继《宇宙波澜》再次出版后,能有更多戴森着作的中译本嘉惠学子。

  (本文作者为天下文化「科学文化」书系策划者之一、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

中文版序

科学.浪漫.人文关怀


  本书从浪漫的角度来看科学世界,把科学家的生活比作个人灵魂的航程;它有意略过每个科学家生活、工作所在的机构,与政治、经济的既定框架。在科学史上,团体与个人应当是等量齐观的,但是大部分的历史学家,往往着重于机构与团体的活动。本书特别强调个人,因为我希望写点新鲜而与众不同的东西,我对科学的浪漫观点并不代表全部的真理,却是真理中不可或缺的重点。

  中文读者很可能比美国和欧洲的读者,更习惯于视科学为集体创作的事业;也因此,我很高兴将我个人的观点介绍给中文读者。如果你不觉得我笔下的故事新奇又陌生;如果你没有发现它与你习惯的思考方式有所出入,那就枉费了本书写作的初衷了。

  《宇宙波澜》我的最爱

  本书于十四年前在美国付梓,之后我又陆续为非专业的读者写了四本书,然而《宇宙波澜》一书仍是我的最爱。它是我的第一本书,字字发自肺腑,比其他几本书投注更多的心血与情感。如果说我的着作只有一本能流传千古,而我又有权选择保留哪一本的话,我将毫不犹豫的选这一本。

  成书之后的十四余年来,我们看见在科学界,以及在政治界、经济界,都发生巨大的变化。科学上,我们看见生物学的走红与物理学的相对衰疲;政治、经济上,我们看见中国、日本的窜升与美国、苏联的相对没落;这些改变对科学团体层面的影响,远大于对个人层面的影响。

  由于本书关注的乃是个人,因此,世界的变迁并未能使其褪色过时,人类个别的天性依旧如故;虽然社会系统和机构早已天翻地覆。如果今天要我修订本书,以期内容有所更新的话,我会增添许多故事来描写新近发生的事件;但是我不会对这本完成于1970年代的书,做实质的更动。做为历史纪录也好,做为个人的科学观也罢,旧的内容可说是历久弥新。

  这篇中文版序让我有机会说说如果今天重写此书,我会增添的内容。

  第一、我会增加一章探讨纯数学;纯数学是我个人生活的宇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的科学生涯一开始是从纯数学入门,而影响我思维方式最深的老师莫过于俄国的数学家贝西高维契(Abram Samoilovitch Besicovitch),在我物理和数学的工作方式上,处处可见恩师贝西高维契的雕琢痕迹。

  忆恩师,思未来

  1941年,年仅十七岁的我来到剑桥大学,贝西高维契立刻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我们有两个共同的热爱:数学和俄国文学;除了数学讨论之外,我们时常一起漫步剑桥乡间,而且只用俄语交谈。他爱吟咏俄国诗赋,我则在一旁用心默念,然后再背给他听。他常告诉我,他于布尔什维克大革命前后,在俄罗斯各地的冒险故事。他给我的研究题目,远超过我能力所及,但是用来教导我如何思考却是再理想不过。所以贝氏风格,深印我心。

  贝氏风格,就像建筑师—他用简单的数学元素,建立起层次分明的精巧架构,然后,当他的建筑完成后,由简单申论导引的完整结构,常常有意想不到的精采结论。就这样,他证明出着名的理论—点集合在平面上的几何结构。最近几年,我已从四十年物理工作的岗位回归到纯数学的怀抱,也因此,我变得更加熟悉科学的艺术本质。每位科学家,或多或少都算是艺术家;做为艺术家,我乃是以数学构思为工具,而且,我衷心尊崇贝西高维契为我的启蒙恩师。

  我要增添的第二个部分,是用一章的篇幅来将我在〈臆想实验〉及〈银河绿意〉两章所预测的两大科技革命史料,加以增添补充。我用灰色和绿色来代表这两大科技革命;灰色表示自我复制机,而绿色表示生物工程。这两大科技革命都尚未开始;但在过去这十四年,灰色科技和绿色科技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先说灰色科技,我们已经亲眼目睹个人电脑和资讯网路的爆炸性成长,资料处理的速度稳定上升,成本则稳定下降。在绿色科技上,我们则看见分子生物学的爆炸性成长,生物细胞的基石—蛋白质与核酸的定序速度稳定上升,成本则稳定下降。两大科技领域进步神速,但它们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冲击还看不见。灰色科技尚未制造出自我复制机,使贫穷国家得以富足;绿色科技也尚未营造出生物工厂,使化学工业洁净,不再污染我们的空气和水。

  灰色科技与绿色科技促进人类生活品质的远景,仍然是一张未兑现的支票。

  科学家有责任

  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增添的章节,将会探讨科学的伦理,尝试解答科学为什么未能给人类带来允诺的益处。环顾美国和许多国家的都市现况:贫穷、悲苦的废墟随处可见;遭遗弃、忽略的儿童,满街游荡。在赤贫户中,有许多是年轻的母亲及儿童,这些人在科技尚未那么发达的昔日,曾经是受到较妥善照料的一群。这种景况在道义上是不可容忍的。如果身为科学家的我们够诚实,我们要负一大半责任;因为我们坐视它的发生。

  为什么我会认为美国科学社群,要对都市社会与公众的道德沉沦负责任呢?当然不全是科学家的责任,可是我们该负的责任,其实比我们大多数愿意承担的更多。我们有责任,因为科学实验室输出的产品,一面倒成为有钱人的玩具,很少顾及穷人的基本需要。我们坐视政府和大学的实验室,成为中产阶级的福利措施,同时利用我们的发明所制造的科技产物,又夺走了穷人的工作。我们变成了拥有电脑的高学历富人与没有电脑的穷文盲之间,鸿沟日益扩大的帮兇。我们扶植成立了后工业化社会,却没有给失学青年合法的谋生凭借。我们放任贫富不均由国家规模扩大到国际规模,科技散播全球后,弱势国家仍嗷嗷待哺,强势国家则愈来愈富。

  如果经济上的不公义仍然尖锐,科学继续为有钱人制作玩具,有一天大众对科学的愤怒愈演愈烈,忌恨愈加深沉,我也不会感到意外。不管我们对社会的罪恶是否感到歉疚,为防患这种愤恨于未然,科学社群应当多多投资在那些可使各阶层百姓都能同蒙其利的计画上。全世界都一样,美国尤其应该觉悟,要将更多科学资源用在刀口上,朝着对各地小老百姓都有益的科技创造方向前进。

  寄望中国

  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正行经美国四十年前走过的历史舞台与类似途径。在中国,科学与技术正为整个社会带来经济成长与繁荣;1950年代的美国,科学与技术也曾经对一般市民带来同样的正面效益。但是今日的美国,科技已将一般老百姓弃之不顾,美国今天发展的技术都倾向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就让它成为中国的警讯吧!中国未来必须避免犯美国过去的错误。如果未来四十年经济持续发展,中国将变得和美国现在一样富强,届时中国将有机会带领世界朝另一个方向走;在那个方向上,科技将可为各国、各阶层的儿童带来希望!
 
—1993年3月于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

图书试读

●轰炸致胜说
 
怀顿基地可以说是战时军事基地丑陋的代表,一洼又一洼的水坑、一座又一座的军营,仓库里堆满了炸弹,还有一大堆破损不堪、不值得修理的装备。连续两个月,83中队每个晚上都出勤,只要天气不是糟到完全无法飞行,就会载满炸弹去轰炸柏林。但平均每一次任务会损失一架飞机,而每架兰开斯特轰炸机上,都载有七名机员。
 
轰炸机指挥部那年冬天集中火力,把作战能量推到极致,对柏林展开疲劳轰炸;因为在英美盟军主力开进欧洲之前,这是给与德国战时经济致命一击的最后机会了。那些驾着兰开斯特轰炸机的少年军,所被告知的是:柏林这一仗是大战胜负所系,而盟军正节节胜利。
 
我不清楚他们当中有多少人相信这番说法,我只知道他们听到的都是骗人的!截至1944年1月,我方都节节失利。我曾经看过轰炸成果的报告,图表显示炸弹散布范围极广,而我们损失的轰炸机数量亦急遽上升—我们这种持续性的攻击根本没能左右战局!没错,柏林市区里有各种重要的军事工业与指挥中心,问题是,轰炸机指挥部没有试图找出这些重要工业或行政中心的个别所在,以施行定点轰炸;只是像西北雨一样投下燃烧弹,只求火力集中攻击市区的某一地带,再加上小部分高爆炸药的轰炸,来阻挠消防队灭火。其实这种一成不变的攻击方法,人家只要重点加强防守即可,重要的工厂加派消防队保护,在最短时间内,把落于危险地带的燃烧弹大火扑灭;至于一般民众和商店就任其焚烧。所以常见的是,轰炸机指挥部「摧毁」了一座城市,但是几週以后的照相侦察结果显示,那些工厂仍然在大火过后的残垣断瓦中照常生产。
 
大战当中,轰炸机指挥部的燃烧攻势只有两次获致出奇的成功。第一次是1943年7月在汉堡,我们在一处人口稠密的地区制造了许多火灾,以致串联成一场「火暴」(fire storm)—火焰像台风过境,所经之处都夷为平地,烧死了四万多人。我们任何一次攻击所造成的摧毁效果,都不及火暴功效的十分之一;如果我们要在柏林战场赢得有意义的军事胜利,就得在那里制造火暴。很明显的,若有巨大火暴烧过柏林的话,必定可以实现那群轰炸机指挥部创办人的梦想—他们的口号是「空战致胜」;但是,到了1944年1月,我知道这已是不可能实现的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哇,光看書名《宇宙波瀾:科技與人類前途的自省》,就覺得這是一本充滿哲思的重量級作品。我對「宇宙波瀾」這四個字特別有感觸,想像一下,無垠的宇宙中蘊藏著多少未知與變數,而人類科技的演進,就像投入這片宇宙中的一股股漣漪,不斷擴散,帶來衝擊,也可能塑造出全新的格局。這本書似乎想帶我們跳脫出日常的瑣碎,用更宏觀的視角來審視科技發展的軌跡。更重要的是「自省」這兩個字,它不是單純的技術探討,而是要深入人類內心,去反思科技帶給我們的影響,以及我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常常在想,隨著人工智慧、基因編輯、太空探索這些科技越來越發達,我們的「人類」定義會不會改變?我們的倫理道德觀念又要如何調整?這本書如果能觸及這些深層次的叩問,並提出一些獨特的見解,那絕對能引發我深入的思考,甚至可能重新建構我對科技與人性的理解。我對這種能引導讀者進行內省和批判性思考的書籍,向來情有獨鍾,相信這本書絕不會讓我失望。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宇宙波瀾:科技與人類前途的自省》,讓我聯想到很多我喜歡的紀錄片和深度報導。我對「科技」與「人類前途」的結合非常感興趣,因為這兩個概念息息相關,而且充滿了不確定性。我很好奇作者會從哪個角度切入,是從哲學的角度,探討科技發展對人類價值觀的影響?還是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科技如何重塑社會結構和人際關係?亦或是從科學的角度,預測未來科技可能帶來的突破和挑戰?「宇宙波瀾」這四個字,讓我感覺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變革正在發生,而且這種變革的規模,可能比我們過去經歷的任何一次工業革命都要來得巨大。而「自省」則提醒我,在追逐進步的同時,我們不能忘了回頭看,審視我們的方向是否正確,我們的目標是否值得追求。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和案例,透過這些具體的例子,來闡述科技發展的宏大圖景,並引導我們進行深刻的自我反思,思考在波瀾壯闊的科技浪潮中,我們應該如何堅守自己的立場,並為人類社會開創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评分

《宇宙波瀾:科技與人類前途的自省》這個書名,聽起來就有一種史詩般的宏大感。我對「宇宙波瀾」的想像,不僅僅是科技技術本身的快速迭代,更包括了這些技術對社會結構、文化觀念,乃至於我們對自身存在的認知所引起的巨大震盪。書名中的「自省」兩字,則是我最看重的部分。我認為,科技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科技的盲目崇拜,或是因為對科技的無知而產生的恐懼。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能否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停下腳步,反思我們正在創造什麼,以及這些創造物將把我們帶向何方。作者是否會探討,在高度自動化和數位化的未來,人類的價值何在?我們的創造力、情感、甚至是意識,在面對強大的機器時,又該如何定位?我希望這本書能引導我去思考,如何在擁抱科技便利的同時,又不失去我們作為「人」的核心特質,並為我們的後代留下一個有意義的未來。

评分

這本書名《宇宙波瀾:科技與人類前途的自省》,聽起來就很有深度,而且又是探討科技跟我們人類未來,我個人一直對這類主題很有興趣,畢竟科技發展的速度實在太快了,有時候感覺有點跟不太上,甚至會有點擔憂,不知道我們的下一代會面對什麼樣的世界。書名裡面的「波瀾」兩個字,也讓我聯想到宇宙的浩瀚,以及科技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意想不到的變化,有時候是令人驚喜的進步,有時候卻可能是潛藏的危機。而「自省」這個詞,更是點出了主題的關鍵,它不只是在描述科技的發展,更是在引導我們去思考,我們人類在這個科技浪潮中的角色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去駕馭,而不是被它吞噬?總覺得,科技本身是中性的,但如何運用、如何發展,則完全取決於我們人類的智慧和價值觀。這本書如果能提供一些引人深思的觀點,幫助我們釐清未來的方向,那絕對是一本值得好好品味的佳作。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些新的啟發,讓我對科技與人類未來有更深刻的認識,也希望它能引發更多讀者對於這些重要議題的討論,畢竟這是關乎我們每一個人,以及全人類共同的未來。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宇宙波瀾:科技與人類前途的自省》,勾起了我對科幻小說裡常見的「科技奇點」或「後人類」等概念的聯想,但「自省」又點出了它與一般科幻小說的不同,似乎更側重於對我們自身存在的反思。我在想,作者是不是會從歷史的角度,回顧人類科技發展的歷程,分析其中的關鍵轉折點,以及這些轉折點是如何影響了人類社會的演變?例如,從工業革命到資訊革命,再到現在的人工智慧浪潮,每一個階段都帶來了巨大的變革,也伴隨著不同的挑戰。而「宇宙波瀾」這個詞,除了指科技發展的動態,會不會也隱喻著,人類的未來,或許會受到宇宙中一些我們尚未了解的因素影響?這點讓我覺得很有想像空間。總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能夠跳出眼前的科技應用,去思考更長遠、更根本的問題,關於人類文明的走向,以及我們如何在不斷變化的科技環境中,保持我們的「人性」和「價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