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尘缪斯的微光:从古代到启蒙时代,在思想及科学发展中发光的博学女性

蒙尘缪斯的微光:从古代到启蒙时代,在思想及科学发展中发光的博学女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jo T. Nurminen
图书标签:
  • 女性史
  • 思想史
  • 科学史
  • 启蒙运动
  • 古代史
  • 女性科学家
  • 女性思想家
  • 文化史
  • 历史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耗时十年 跨越三千五百年时空 近百张珍贵精美插图
为读者带来视觉及知识上的刺激
赋予数千多年来在思想及科学发展上被遗忘的女性新生命

  亚里斯多德认为女性只被赋予有限的理性,与生俱来的智能少于男性,所以没有必要讨论她们的学问,或者意图在哲学和科学上指导她们。

  在中世纪,博学男性主导了一个热闹的辩论,主题是:如果女性天生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那么女性是否真的是拥有和男性相同感觉的人?

  在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初期,欧洲各国大学和后来设立的科学学会都拒绝女性进入,因为博学的绅士们认为女性不能公开追求科学。

  当康德向大众疾唿「拿出勇气运用你们的理性」时,他本人却不认为努力发展理性的事情适合于女性。

  身处在一个所有规定都依男性为准的世界里,被排拒于追求思想和科学的公共舞台之外,那些敢于冲破历史,反抗现行的性别阶级,成功地在由男性主导的学问公共舞台上演出的女性,到底经历过怎么样的压力和艰难?

  本书作者以罕见的说故事天赋,将女性史置于巨幅时空脉络下,从宏观角度切入,深入这些女思想家和科学家的日常生活,以及各时空背景下从事科学研究时所面对的外在环境限制。帮助读者了解这些在男性主导的历史里被遗忘的蒙尘缪斯们,如何在各种压抑的黑暗困境中努力发出思想及科学的璀璨微光。同时也崭露了数千年来,人类社会中知识、权力及性别领域三者间的相互关系。

得奖记录

  ★本书出版不久后即获「芬兰智识图书奖」(Tieto-Finlandia-palkinto)(芬兰最大的非文学类出版奖项,设立于1989年,颁发给可以激发一般读者兴趣,推广阅读的知识性或学术类图书。奖金为30000欧元)。
《织光者:西方艺术史中的女性视域》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填补西方艺术史叙事中的一个重要空白:深入探讨女性艺术家、赞助人、缪斯以及她们在艺术创作与观念形成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们摒弃将女性仅视为被动客体或陪衬的传统视角,转而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女性艺术史图景,聚焦于她们如何主动地参与、塑造并革新了西方视觉文化的进程。 本书的叙事线索横跨古希腊的雕塑工坊到文艺复兴的宫廷,从巴洛克时期的肖像画廊到十九世纪末的印象派沙龙,直至现代主义的开端。我们不仅关注那些在历史记录中留下显著名字的女性大师,如阿尔泰米西亚·真蒂莱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或玛丽·卡萨特(Mary Cassatt),更致力于挖掘那些在时代阴影下被忽视的声音。 第一部分:石膏与泥土的低语——古代与中世纪的工匠与圣徒 本部分将考察女性在艺术实践中的早期痕迹。在古典时代,女性的艺术表达常被限制在家庭手工艺或陪葬品的制作中。我们将分析考古发现中反映的女性纺织技艺的复杂性,以及它们如何预示了后世绘画构图的元素。在中世纪,修道院成为女性艺术创造力的重要庇护所。书稿将详细考察修女抄本的装饰艺术,特别是那些由女性主导的微缩插画,这些作品不仅是宗教文本的视觉载体,更是女性对神学和自然世界观察的独特记录。我们将探讨她们在圣像画制作中的规范与创新,以及这些作品如何服务于修道院的权力结构和精神生活。 第二部分:文艺复兴的闺房与画室——身份、规训与技艺的边界 文艺复兴是女性艺术生涯中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一方面,贵族和富裕的资产阶级女性开始接受艺术教育,尤其是在肖像画领域。本部分将细致剖析几位代表性人物,例如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和普鲁登齐亚·德·科门蒂(Properzia de' Rossi)。我们将研究她们如何巧妙地利用“闺房”这一受限的空间,创作出既符合社会期待又蕴含个人洞察力的作品。重点讨论的议题包括:女性艺术家的职业身份(她们是贵族女儿、受人尊敬的教师,还是被质疑的专业人士?)、她们对肖像画中“得体性”的把握,以及在雕塑和历史画等传统上由男性主导的领域中,她们所遭遇的制度性障碍与突破。 第三部分:巴洛克的光影与沙龙的入口——公开展示与秘密的表达 巴洛克时期,艺术的公共性和戏剧性达到了新的高度。本章将聚焦于那些大胆进入公共视野的女性画家,如巴洛克时期的佛兰德斯画家克拉拉·彼得斯(Clara Peeters)和意大利的真蒂莱斯基。我们的分析将超越对她们作品“女性气质”的简单标签化,转而探究她们如何运用光影、细节和叙事张力来重塑传统题材。特别是对于真蒂莱斯基,我们将深入其对神话和圣经中强悍女性形象的诠释,探讨这些诠释如何微妙地回应了她个人经历的创伤与力量。同时,本书也将探讨贵族女性赞助人在艺术赞助链条中的隐形权力——她们如何通过委托和收藏来影响艺术流派的发展方向。 第四部分:启蒙的镜面与革命的阴影——审美判断与新兴艺术形式 十八世纪,随着启蒙思想的传播,审美判断和艺术批评开始成为新兴的社会交际场。女性不再仅仅是艺术的接收者,她们成为了重要的评论家和沙龙的主持者。本部分将考察伊丽莎白·路易丝·维杰·勒布伦(Élisabeth Louise Vigée Le Brun)和阿黛莱德·拉比勒-基亚尔(Adélaïde Labille-Guiard)等人的职业生涯,分析她们如何在宫廷政治和革命的动荡中维持其艺术独立性。我们将比较她们的自画像,探讨她们如何运用绘画的语言来建构权威、展示专业精神,并对抗关于女性智力的偏见。此外,本书还会涉猎女性在家具设计、纺织图案创新等应用艺术领域中的贡献,展现她们对“生活之美”的构建。 第五部分:现代性的初啼——超越维度的视觉探索 进入十九世纪,随着摄影术的出现和现代主义的萌芽,艺术实践的界限被打破。本部分着眼于那些试图逃离传统性别角色的艺术家,例如十九世纪末在巴黎活跃的卡萨特。我们将分析她如何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特别是母性与亲密关系的描绘,为印象派注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心理深度。本书的收尾将简要回顾这些早期探索如何为二十世纪女性艺术家的激进实践铺平了道路,强调了这些“织光者”在为艺术史编织新的、更具包容性的挂毯中所起到的奠基性作用。 全书旨在提供一种“去中心化”的艺术史叙事,强调艺术创造力并非性别独占,而是存在于不同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下,由无数双手共同完成的复杂对话。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玛柔‧努姆能(Marjo T. Nurminen)


  生于1967年,受过人类考古学专业训练的科学记者,为科学与人文电视节目制作人。作为非文学作者,本书为其出道代表作,并令她一跃成为该领域的超新星。本书出版不久后即获「芬兰智识图书奖」(Tieto-Finlandia-palkinto)。这本内容广博征引、企图心强烈的作品,成为芬兰2008年最成功的非文学类书籍,广受公众及书评盛赞。

译者简介

林铮顗


  台大历史系毕业,东京大学东洋史学研究所硕士毕业。旅居西雅图十余年,为当地华文报纸《华声报》及《西华报》撰写评论、专栏多年。

  着有:《水浒好汉不喝水》、《非三国》、《魏晋南北朝之酒色财气》、《武士》。

  译有:《住宅巡礼》、《镜像下的日本人》、《西洋住居史》、《罪恶的代价》、《隐私不保的年代》、《昭和史》、《自然的建筑》、《隈研吾》、《日本该如何与中国打交道》……等。

图书目录

前言
绪论

第一章  古代的博学妇女
哈特谢普苏特
古埃及一位知识、权利、宗教的结合体
塔佩蒂─贝拉特─埃卡里
美索布达米亚的化学之母
特阿诺
毕达哥拉斯的追随者──第一位女性哲学家
阿斯帕西亚
女人能思考吗?
希帕蒂亚
从缪斯女神到学者

第二章  中世纪博学的修女和温文儒雅的女性
安娜‧科穆宁纳
把自己写进历史的拜占庭公主
宾根的希尔德加德
一位修女有关宇宙学、医药、自然史的着作
克莉丝汀‧德‧皮桑
法兰西职业作家

第三章  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时期的博学妇女
卡桑德拉‧菲德勒和劳拉‧切蕾塔
女性有过文艺复兴吗?女性可以是人文主义者吗?
露易丝‧布尔乔亚
来自巴黎、博学的专业助产士
索菲‧布拉赫与玛丽亚‧库尼茨
科学革命中的北欧女性

第四章  十七和十八世纪,博学的贵族妇女、探险家和科学工艺者
巴拉丁的伊丽莎白公主与安娜‧玛丽亚‧范‧舒尔曼
尼德兰的知性边饰
玛格丽特‧卡文迪西与安妮‧康威
两位哲学家──渴求知识的英格兰贵族妇女
玛丽亚‧西碧拉‧梅里安
科学插画家、昆虫学开创者、探险家
玛丽亚‧温克曼─基尔希
柏林科学院的女科学手工艺者

第五章  启蒙时代在沙龙、大学、科学学会的博学妇女
爱蜜丽‧德‧夏特莱
法兰西新物理学的先锋
劳拉‧巴钖、安娜‧莫兰迪‧曼佐利尼、玛丽亚‧加埃塔娜‧阿涅西
波隆那大学的三位博学妇女
卡罗琳‧赫歇尔
天文学的灰姑娘
玛丽‧波尔兹‧拉瓦钖
现代化学之母──法国大革命阴影下的科学

结语
感谢
博学妇女一览
注释
图片来源
参考书目
中外人名对照表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绪论

在科学领域上的考古、权力游戏及性别角色


二○○七年夏天,在一份日报上有篇短文,是有关某个死于三千五百年前之女性,引起我的注意。古埃及唯一的女法老王哈特谢普苏特,有好几天成为世界各地报纸专栏的焦点。根据她的DNA和牙齿,在开罗考古博物馆内的木乃伊之中,有一尊被鑑定出就是这位博学的女统治者。在写本书的过程中,她的故事具有伟大的象征意义:死了很久且遭忘却的女性,从遗忘中浮现。

在《蒙尘缪斯的微光》一书中,我介绍从古代,经启蒙运动,到十九世纪初期的博学女性。透过她们,检视最早女性的学习传统,以及在欧洲科学史中女性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我聚焦于现代科学出现之前,也就是早于居里夫人(一八六七~一九三四)很久的时期,当时自然科学依旧与哲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且还被称做「自然哲学」。在哲学和科学中佔主导地位的,正是那些富裕又有闲的人。社会地位和性别,决定了一个人是否被视为有能力运用他的智力,以及是否有资格出现在学术论坛上──譬如创立于中世纪的大学和后来创立于十七世纪的科学学会。

直到最近数十年为止,在学习的舞台上,男性一向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古代,自然哲学被归属自由人的领域;然而在中世纪,乃属于学者和教士;至于现代,则属于绅士。除了缪斯的角色以外,还有什么可让女性利用的吗?首先,为什么我们应该对博学妇女、科学的考古、古代科学三者的历史感到兴趣?女性「最后」成功地在传统上由男人佔尽优势的领域中为她们自己清扫出空间,而且今天她们也积极参与了我们从科学来理解现实世界的过程。可是,这样就足够了吗?

针对长期慢慢改变的文化结构──诸如科学、权力、性别的合流──进行研究,是很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为何连结于这个三位一体(科学、权力、性别)的文化概念及实践难以被辨认和改变。它们的根,在时间上,可以回溯至数千年以前,而且至今仍以某些形式在西方文化中继续发挥其影响力。它们已深深嵌入我们的日常思考和社会结构里,同时因为它们是如此地不证自明,所以已经变得几乎视而不见了。

用户评价

评分

對於「蒙塵謬斯的微光:從古代到啟蒙時代,在思想及科學發展中發光的博學女性」這本書,我充滿了期待。平常讀歷史,常常覺得很多重要的思潮和科學突破,都只歸功於男性,但女性的聲音和影響力卻被忽略了。尤其是在古代到啟蒙時代這個時期,社會結構和價值觀對女性的束縛可能更大,所以能在那個時代發光發熱的博學女性,她們的成就肯定更加難能可貴。我想知道,這些女性是如何在那個父權為主的社會中,找到學習的機會?她們的學術研究是否與當時的男性學者有交流?她們的作品是否能被當時的社會接受和重視?書中會不會探討她們在科學上的具體貢獻,像是天文學、數學、醫學等等?或是她們在哲學、文學上的獨特見解?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和故事,讓我知道有哪些名字,以及她們做了什麼,那就太好了,這樣我才能真正感受到她們的光芒。

评分

「蒙塵繆斯的微光:從古代到啟蒙時代,在思想及科學發展中發光的博學女性」這個書名,實在是太觸動我了。在台灣,我們越來越重視性別平等和多元視角,但回顧歷史,許多女性的才華和貢獻確實常常被邊緣化。我一直在思考,那些古希臘羅馬時代的賢妻良母,真的就只是在家操持家務嗎?在中世紀的修道院裡,有沒有女性學者在鑽研學問?在文藝復興時期,除了那些有名的男性藝術家和思想家,難道就沒有才華洋溢的女性嗎?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個寶藏,裡面藏著許多我們不知道的故事。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這些女性的生平、她們的思想脈絡,以及她們的作品是如何影響當時的學術界和社會的。如果書中能附上一些她們作品的節選,或者當時的歷史插畫,那就更棒了,這樣讀起來會更有畫面感,也更能體會她們所處的時代氛圍。

评分

最近在書店翻到這本「蒙塵繆斯的微光」,封面設計就很有質感,那種淡淡的光暈效果,加上書名,讓人立刻聯想到那些被時間塵封,卻依然閃耀著智慧光芒的女性。我一直覺得,我們對歷史的理解,往往都只看到了一部分,好像男人創造了世界,女人只是默默付出的背景。但仔細想想,這種想法本身就很有問題。女性在人類的文明演進中,扮演的角色絕對不只是傳宗接代,她們在思想、藝術、甚至科學上,肯定也有著不為人知的貢獻。我很好奇書中會介紹哪些具體的女性人物?她們的故事又是如何被書寫的?是透過她們留下的著作、信件,還是透過後世的研究和考證?我特別希望書中能夠生動地描繪這些女性當時的生活環境、她們所面臨的挑戰,以及她們是如何堅持自己的學術追求的。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趟穿越時空的發現之旅,去尋找那些曾經被忽略,但絕對值得被銘記的偉大心靈。

评分

哇,這本書名就超有氣勢的:「蒙塵繆斯的微光:從古代到啟蒙時代,在思想及科學發展中發光的博學女性」。光聽名字就覺得很吸引人,忍不住想知道在那些男性主導的歷史洪流中,有多少女性的智慧與貢獻被埋沒了?我一直對歷史上有名的女性感到好奇,但很多時候她們的故事都只是零星的片段,或者被貼上「賢妻良母」的標籤,很少有機會真正深入了解她們的思想深度和學術成就。這本書似乎正是要打破這樣的刻板印象,把這些「蒙塵」的繆斯重新擦亮,讓她們的光芒得以重見天日。我尤其期待看到書中如何呈現這些女性在不同時代、不同領域的學術探索,她們是如何克服時代的限制,如何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找到發聲的管道,甚至影響了當時的學術思想和科學進程。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女性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補充,讓我們從一個更全面、更立體的角度去理解過去。

评分

拿到「蒙塵謬斯的微光:從古代到啟蒙時代,在思想及科學發展中發光的博學女性」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份量,也很有潛力。我一直對歷史的「大敘事」感到有些不滿足,總覺得少了點什麼,特別是女性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在填補歷史的空白,把那些被遺忘的、或者被刻意忽略的女性智慧重新發掘出來。從古代一直到啟蒙時代,這是一個漫長的歷史跨度,期間女性的社會地位和受教育的機會肯定有很大的差異,我很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呈現這種變遷,以及女性在不同時期的學術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作為隱藏的推手,默默支持男性學者的研究?還是她們本身就是獨立的學者,有自己的思想體系和科學發現?我特別好奇書中會不會探討一些非常早期的女性思想家,或者是在科學領域有突破性貢獻的女性,她們的故事一定非常振奮人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