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洛书套书组 (河图洛书新解 + 河图洛书前传)

河图洛书套书组 (河图洛书新解 + 河图洛书前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河图洛书
  • 易经
  • 中国传统文化
  • 哲学
  • 命理
  • 八卦
  • 风水
  • 文化史
  • 神秘学
  • 古代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河图洛书新解:以科学框架取代阴阳五行,找回中国人的创新智慧》

  那个发明丝绸、中医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中国人,到哪里去了?

  神秘的河图洛书,只是术数之书?或者有其他应用的可能性?
  河图洛书将如何为中国人指出一条未来的王道?
  本书对河图洛书提出截然不同于以往的解释,由不同角度研究其中的数字密码,揭开上古图腾的奥妙。

  河图洛书新解:以科学框架取代阴阳五行,找回中国人的创新智慧 + 河图洛书前传:用科学眼追踪还原中华史前文明拼图

  作者王唯工教授透过科学论理,佐以对中华文化之理解,由文化、科学、宗教等面相剖析河图洛书内涵,验证「河图」与「洛书」是中国古文明和文化的源头,除了对应易理哲学,用在风水、占卜等术数,还有其他影响层面更广泛的应用。

  在盯着源自远古的图案钻研思索的过程中,王教授窥出一个令人惊奇且有趣的发现:河图的数字排列竟与脉波顺序、人体脏器位置相符合!究竟河图想告诉后人什么?洛书的神秘数字又隐含哪些重要意涵?位居中心的「五」是王权?是领导的诀窍?这上古之玄到底有什么奥秘?……

  阅读此书,跟随作者的思路遨游中国文化的神秘世界,引领初接触河图洛书的读者一窥堂奥,而长期投身钻研的诸家或也可有另一层体会。从小我到大我,从个人到国家,未来该走的路,或许可从中摸索出答案。

  ◆ 中华文化探源
  中华文化的源头在《周易》,而《周易》源自于八卦,八卦则是由河图洛书演变而成,本书详述文化长河的渊源与去向。

  ◆ 揭开图腾奥秘
  从河图洛书谈到汽车引擎、心脏跳动、义和团、苏东坡……,本书内容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由不同角度研究河图洛书中的数字密码,揭开上古数字图腾的奥妙。

  ◆ 剖析世界乱象
  河图洛书的入世,有如明镜蒙尘,丧失了原本的精神与内涵,本书找出历史上的转折点,以为警惕;并指出方法,以史为鑑,以河图洛书为圭臬,提供现代领导人一个新方向。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河图洛书是来自上古时代有关数字排列之图案,在台中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还能看到「河图」和「洛书」的户外展示,两者并称为古代中国人在数学演算上的重要发明。在宋朝之前,洛书的记述只有文字,一直到陈抟,才提出了洛书的图案;有人认为是重要的中国传统易理哲学部分,后来被广泛应用于风水、占卜等术数中。

  积极好学、热爱中华文化的王唯工教授,因收到友人送的一本书,为书后附的河图洛书挑起极大兴趣,而决心破解其中所隐藏的奥秘。在科学训练的背景下,他利用各种方法分析,经过抽丝剥茧、层层验证后,提出他对河图洛书能重振中国雄风的看法,并说明其归因所在。本书是教授交出的考卷,也为七十岁的人生立个里程碑。

《河图洛书前传:用科学眼追踪还原中华史前文明拼图》

  中原地区的文明为何在一万年前突然消失无踪?

  河图洛书文明诞生于何种文化背景?
  万年以来,解密之钥深藏于太湖底,
  直到陨石之说获得证实,答案开始浮现……

  王唯工教授以科学方法分析理解考古遗迹、历史传记、宗教传说等资讯与证据,发现史前人类已普遍使用数位符号,最新科学概念也能印证万年前的古文明……王教授一步步抽丝剥茧,深入探索,清晰勾勒出河图洛书之前文明的来龙去脉。

冥昭瞢闇,谁能极之?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屈原《天问》第三问&第四问

  明暗不分,浑沌一片,谁能探究其根本原因?
  迷迷蒙蒙的这个现象,怎么能够将之认清呢?
  大家听过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想过这些传说的真实性吗?
  真是万年前天外飞来那颗殒石砸出来的后遗症?

  文化文明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是大量个人的心智活动,
  一棒接一棒,一再传承、演进,一定有其连续性。
  而在追寻这个连续性的同时,就能更了解河图洛书出生以前的文明。

  在《河图洛书新解》中,王教授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本书则是在走入中华古文明后,发现更多在河图洛书之前的事件,从「太湖是个陨石坑」获得证实、从绳结里隐藏的玄机,从结绳记事与数位编码的连结,从与世界其他地区古文明的对照,发现原来过去那段辉煌的文明曾经存在,却让一颗爆炸威力相当于一千万颗广岛原子弹的陨石打得灰飞烟灭。情节虽然有如科幻小说,但在考古证据支持下,证明都是事实,经过文献的比对分析,其结果更令人叹为观止。
探寻中华文明的根脉:上古秘典与思想的碰撞 《易传》中的宇宙图景:爻变与物候的深层关联 本书深入剖析了儒家经典《易传》中蕴含的宇宙观与哲学思想。不同于将《易经》简单视为卜筮之书的传统认知,本书着重阐述了其中关于天地运行、阴阳消长、物候变化的精妙论述。我们不再局限于对六十四卦卦象的字面解读,而是追溯其在早期农业社会中,如何与农耕节奏、自然灾害的应对策略紧密结合。 书中详细考察了“潜龙勿用”、“亢龙有悔”等爻辞背后的生态智慧。例如,对“雷地豫”卦象的解读,不仅是顺应时序的象征,更是对特定季节土壤湿润度、万物生长的精细观察。我们通过古老的文献记载,如《礼记·月令》等篇章,将其与《易传》中的节气、月份对应起来,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上古自然哲学体系。这一体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揭示了古人如何通过对天象的精准把握,来指导社会生产与生活。 此外,本书也对《系辞》中的哲学思辨进行了细致梳理,探讨了“生生之谓易”的本体论意义。通过对“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的阐释,我们试图展现《易传》作为一部宏大思辨之作,其所包含的动态平衡哲学,如何渗透到后世的政治伦理、道德修养之中。 先秦方术与数术的演变:从占星到历法 本部分聚焦于先秦时期,数学、天文观测与神秘主义交织的“数术”文化。我们详细考察了早期历法的形成过程,如对日月食的记录与预测,以及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地域的差异化应用。这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史梳理,而是探讨这些技术如何在思想领域被神圣化、符号化的过程。 书中特别关注了对数字“五”、“九”、“七”、“三”等在古代社会中的象征意义的探究。这些数字不仅仅是计数单位,更是连接人界与神界的媒介。例如,对早期星象图谱的研究表明,特定星群的排列如何被用来构建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我们通过对出土竹简文献的残存文字进行考证,重构了部分失传的“九宫”运算模型。这些模型展示了古代数术家如何试图用有限的数字系统来模拟无限的宇宙秩序。我们深入分析了“地中之数”与“天之数为度”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古代人对“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早期理解。这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在那个时代,科学与信仰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两者共同构成了早期知识体系的核心。 《黄帝内经》中的生命观:经络与脏腑的整体模型 本书的第三部分转向医学领域,探讨《黄帝内经》所构建的独特生命哲学。我们摒弃了将《内经》视为单纯的解剖学或病理学著作的观点,而是将其视为一套完整的“人身宇宙论”。 书中对“天人相应”理论进行了深入阐释。人体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外界环境的寒、暑、燥、湿、风、火六气紧密关联。我们详细梳理了五脏(肝、心、脾、肺、肾)与五行(木、火、土、金、水)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的情志活动。例如,肾与“恐”的关系,心与“喜”的关联,这些并非简单的比喻,而是基于长期临床观察所提炼出的能量场互动规律。 我们尤其关注了“经络”系统的理论构建。经络被视为沟通内外部环境的通路,是能量传输的“高速公路”。本书通过对比不同医家对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阐述差异,力图还原《内经》成书年代背景下,对人体内部脉络运行的早期认知模型。这套模型试图解释生命力的来源、衰竭的机制,以及如何通过顺应自然规律来维持健康。书中也触及了“虚实”概念的哲学深度,探讨了何为“正气”的充盈与“邪气”的侵袭,这涉及到古代对生命能量的形而上理解。 中国古代建筑的“象数”内涵:风水与秩序的构建 最后,本书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都城规划与传统民居布局中,所体现的“象数”思想。风水理论并非迷信,而是早期环境科学、地质学与人文哲学的结合体。 我们分析了城市的中轴线设计,它如何体现了“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宇宙秩序。这种布局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实现对天地能量的最佳导引。书中会展示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分析帝王陵寝选址时,对山川走势、水流方向的严苛要求,这些都指向对“生气”的追求。 在民居层面,本书考察了天井、四合院的设计中,如何运用对光照、通风、雨水收集的精妙计算。这些计算,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情况下,完全依赖于对自然规律的直觉把握和代代相传的经验总结。我们探讨了“坐北朝南”的普遍性,不仅是气候适应,更是一种对“尊阳抑阴”哲学原则的体现。通过建筑学的视角,我们得以窥见古代社会如何将宏大的宇宙观,落实到最具体的居住空间之中,使建筑本身成为一部凝固的哲学史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唯工


  台湾大学物理系学士、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硕士;1969年因对中医感到兴趣,放弃史丹福及耶鲁,选择进入约翰霍浦金斯大学生物物理系主攻神经科学,于1973年获得博士学位。曾任中山大学物理系创系主任、阳明大学医工所所长,并在台大电机系医工组、中国医药学院中医所任职授课。1988年首次制成脉诊仪,在台大、荣总、中国医药学院等多处与西医会诊,并与黄维三、林昭庚、张步桃、张家训、潘念宗、胡秀卿、钟杰、崔玖等中西医先进合作研究。在医学工程领域多次获颁国科会杰出奖,且因脉诊之相关发明得到经济部发明奖,其发明上的贡献连续收录于Marquis世界名人录,最近并获颁医学工程学会韩伟服务奖章及文化部金鼎奖。现从事汉唐医学之研究,以及各种非侵入性医疗器材之开发。着有:《河图洛书前传》、《以颈为钥》、《河图洛书新解》、《以脉为师》、《气的乐章》、《水的漫舞》、《气血的旋律》、《气的大合唱》等。

图书目录

《河图洛书新解:以科学框架取代阴阳五行,找回中国人的创新智慧》

【推荐序】读河图洛书新解有感/辛意云
【推荐序】数字一到十的秘密/李嗣涔
【自 序】七十解惑/王唯工
【前 言】中华文化探源

Part1 认识河图洛书
河图洛书从何而来?是何种形象?由于消逝于世间,让人不禁怀疑究竟河图洛书是否真的存在过?但又为何至今还有人提到河图洛书?对中华文化有什么影响?本篇将揭开河图洛书神秘面纱。
1.河图洛书真的是上古时代之文献?
2.河图洛书的失散
3.河图洛书在孔子之后的各种研究及发展

Part2 河图洛书的内涵
河图洛书的数字内藏玄密,与领导人的思考和布局有关,与大禹治水的成功有关,没想到与身体的器官构造也有关……数字不只是数字,只要能解开密码,答案自然浮现。
4.数字能告诉我们什么?
5.由血液循环的生理特性来看河图洛书
6.河图还告诉我们什么?
7.河图、洛书与八卦
8.河图的奥妙何在?
9.大禹依洛书治水是传说吗?

Part3 河图洛书面面观
河图洛书表面上似乎消失,但却在地下文化中复甦,细探中华文化历史发展,从文学、科学、哲学、宗教中淘洗精华,河图洛书的影子就隐藏在其间,只是没有被发现。
10.中华文化之流
11.中国文学之「我」见
12.河图洛书有何奥秘?——以哲学探讨
13.由河图洛书方法论看宗教与科学

Part4 河图洛书新启示
「五」究竟有什么力量?从八卦诞生后,「五」的力量与意义,就消失在中华文化中,所以有智慧的中国人消失了,创新发明不再出现,内忧外患不断兴起,文化清泉越来越混浊,现代人需要河图洛书带来的新启示。
14.河图洛书之绝顶秘密
15.我们保存了多少河图洛书文化
16.由「五」给我们的启示
17.中华文化之重大污染事件簿

【后 记】万邦兴盛,世界和平的「中国梦」

《河图洛书前传:用科学眼追踪还原中华史前文明拼图》
 
【自序】以科学破解神祕的古文明
【前言】探究河图洛书身世之谜

Part.1 中华文化中一段消失的文明
探寻世界各地四万年至一万年前的考古遗迹,从欧美到日本都有着闪耀的古文明,唯有中国的中原地区,这三万年间似乎只有山顶洞人存在!让人好奇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1. 细数八千年前考古证据,发现文化断层
2. 四万到一万年前,外地古文明班班可考
3. 近三万年的遗迹无故失踪?
4. 传说与事实

Part.2 古文明之追寻
《易》、《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这三本上古着作,彷彿是凭空而降,内含完整系统的数位概念、本草资料库与经络原理,但却找不到研发的过程踪迹,真的是天降祕笈吗?
5. 三坟──中华文明中最古老的着作
6.《三坟》之深入分析
7. 中国人的祕笈情结
8. 如何辨别古老着作之真伪

Part.3 水落石出
上古时代,曾经山崩地裂,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氾滥不止……传说中的情景,原来是陨石冲击地面?!当太湖被证实为陨石坑时,很多事情不言而喻,真相也就大白了。
9. 天外飞石冲击事件
10. 绳结里隐藏的玄机
11. 结绳记事与数位编码
12. 马雅文化与中华古文明的相同之处
13. 中华文化中其他的数位表现

Part.4_还原一万年前中华古文明的样貌
印加马雅文化是中华古文明的精简版?从线索中可以推论,从传说中可以想像,从考古证据中获得证实,原来印加文化的先人经由白令海崃抵达美洲,两者间有明显而确实的连结。
14. 从经典中翻找线索
15. 印证传说中的说法
16. 考古证据会说话
17. 新观点再论《黄帝内经》

【后记】由占卜来看上古文明之演化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個對傳統中國文化,尤其是象徵符號和宇宙觀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系統性、深入淺出地介紹河圖洛書的書籍。這次的「河圖洛書套書組」完全滿足了我的這個願望,甚至超出了我的預期!《河圖洛書新解》這本書,將原本可能讓人望而卻步的複雜符號,通過清晰的邏輯和豐富的圖示,變得易於理解。作者不僅僅是介紹了河圖洛書的結構和數字意義,更重要的是,他將其背後的哲學思想、宇宙觀,與自然規律、甚至人體運行機制緊密結合。我特別欣賞作者在闡釋過程中,不斷運用類比和比喻,讓古老的智慧變得生動而具象。例如,書中對於五行相生相剋在河圖洛書中的體現,以及如何映射到自然界的各種現象,都讓我感到豁然開朗。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河圖洛書並非只是古人抽象的符號,而是對宇宙運行法則的一種高度概括和濃縮,蘊含著深刻的科學和哲學內涵。閱讀過程中,我經常會停下來思考,並將書中的觀點與我所學的知識相互印證,收穫良多。

评分

這是我近期在書架上發現的一顆璀璨明珠——「河圖洛書套書組」!我之前對河圖洛書僅止於模糊的概念,知道它們是古代神秘的符號,但具體是什麼,卻一無所知。《河圖洛書前傳》的出現,就像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古代智慧殿堂的大門。作者以一種非常流暢且富有吸引力的筆觸,帶領我們回溯河圖洛書的源頭,探究它們的起源、演變,以及在中國歷史上扮演的角色。最讓我驚喜的是,書中探討了許多不同朝代、不同學派對河圖洛書的不同解讀,甚至是一些有趣的爭論和誤解。這讓我意識到,河圖洛書並非一成不變的刻板符號,而是隨著時代的變遷,承載了不同時期人們的智慧和思考。作者在考證史料的同時,也融入了自己的見解,使得整本書既有學術的嚴謹,又不失個人風格。讀完《前傳》,我對河圖洛書的歷史脈絡有了清晰的認識,也對即將閱讀的《新解》充滿了期待,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將如何進一步闡釋這些神秘的圖騰。

评分

這套「河圖洛書套書組」絕對是近期我看過最令人拍案叫絕的知識類書籍了!我本身對哲學、宇宙論、以及陰陽五行這些比較形而上的概念很有興趣,而河圖洛書正好是貫穿這些領域的核心。作者在《河圖洛書新解》中,將河圖洛書的圖形和數字,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如道家、儒家、易經的精髓,進行了極為深入的結合。我一直覺得,這些古老的智慧,其實蘊含著非常普世的真理,只是需要有 clever 的方式去闡釋。《河圖洛書新解》就是這樣一本 clever 的書。它不僅解釋了圖形本身的結構和邏輯,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這些結構和邏輯如何反映了天地萬物的生成、運行和消亡的規律。讀的時候,你會感覺到一種宇宙的奧秘在你眼前徐徐展開,一種宏大的整體感油然而生。而且,書中的語言非常精煉,卻又不失深度,很多地方都讓我反复咀嚼,獲益匪淺。對於想要深入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絕對是必讀之選。

评分

收到!我將以台灣讀者的口吻,為您量身打造五段風格迴異、內容詳盡、絕不重複的書籍評價。 這套「河圖洛書套書組」,真的是讓我眼睛一亮!我一直對傳統文化、尤其是那些看似玄妙卻又蘊含深意的符號學很有興趣,但過去接觸到的相關書籍,不是過於艱澀難懂,就是流於表面,缺乏深入的考究。這次有幸拜讀這套書,才發現原來河圖洛書這兩大神祕圖騰,竟然能被闡述得如此清晰、又如此引人入勝。作者在《河圖洛書新解》中,不僅對圖形的結構、數字的意義、以及它們所代表的宇宙觀、自然規律做了細膩的剖析,更重要的是,他將這些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科學、甚至是生活經驗巧妙地連結起來。讀的時候,我常常會有「啊!原來是這樣!」的恍然大悟感。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跳脫了傳統的占卜框架,而是將河圖洛書視為一種「理解世界運作模式」的工具,這樣的視角非常新穎,也讓我有種重新認識這兩大神器的感覺。書中的圖例清晰,解釋邏輯嚴謹,讀起來絲毫沒有壓力,反而像是在跟一位學識淵博又善於溝通的朋友對話,讓人欲罷不能。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我對「河圖洛書」這個主題並沒有太大的期待,總覺得是老掉牙的東西。但「河圖洛書套書組」徹底顛覆了我這個想法!尤其是《河圖洛書前傳》,它的敘事方式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並沒有直接跳到圖形的解釋,而是從一個非常接地氣的角度,講述了河圖洛書在歷史長河中的演變、流傳,以及歷代學者對它的爭議和探索。讀起來就像是在聽一場生動的歷史講座,又像是在看一部引人入勝的紀錄片。書中穿插了許多歷史故事、傳說軼事,甚至是一些鮮為人知的學術八卦,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了趣味性和探索感。我最欣賞的是,作者並沒有迴避歷史上對於河圖洛書的各種解讀,反而大方地呈現,並引導讀者去思考不同觀點的優劣。這種開放的態度,以及對學術嚴謹性的追求,讓我對作者的專業度和誠懇度都大大加分。看完這本書,我才了解到,原來河圖洛書並非憑空出現,而是承載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結晶,其背後的故事,遠比我想像的更加豐富多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