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时代:我们所塑造的世界

人类时代:我们所塑造的世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iane Ackerman
图书标签:
  • 人类学
  • 环境史
  • 全球史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历史
  • 未来学
  • 可持续发展
  • 气候变化
  • 科技影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跨世纪畅销经典《感官之旅》作者
黛安.艾克曼(Diane Ackerman)最新力作
 
  现在你将沉迷在黛安‧艾克曼的世界里!──贾德.戴蒙(Jared Diamond)

  ◆
《纽约时报》推荐一百本值得关注的书
  ◆出版人周刊》、《华盛顿邮报》、《芝加哥论坛报》各界权威媒体一致推崇!
 
  【一趟体验人类统治时代技术与创新的感知之旅】
  
  从适应自然到创造自然
  我们进入一个真正以人类为主宰的全新时代……
 
  黛安.艾克曼对自然界以及人类在其中所处的位置,有独特而精辟的见解。在这本划时代的新作中,她细腻描绘「智人」这种聪明绝顶却又自以为是的生物,如何主宰地球的现状,又如何掌控地球未来的命运。艾克曼面对前所未见的种种现象,以优美的诗意笔触,勾勒出她的观察和想法。
 
  人类「征服了百分之七十五的地表……梦想出工业和医药的魔法,在漫无边际的黑暗之中升起火燄,挂上灯笼。」我们竭尽所能摆弄大自然,在这个星球上栽种培养我们喜爱的动植物,其中许多都有侵略性;我们改变了气候,威胁我们自己的生存。另一方面,我们也以充满希望的创造力应付我们的破坏力:我们收集即将消失物种的DNA,存放在冷冻方舟上,让红毛猩猩使用iPad,创造可以穿戴的科技用品,和总有一天会比我们更聪明的合成物种。
 
  艾克曼深入浅出地把科学新知化为老少咸宜、人人都懂的故事,带领我们兴高采烈地踏上探索新现实的旅程,介绍正在创造未来,并且说不定能旋干转坤的各种人物,和他们的种种思想。本书以诗人的巧思与奇想,满怀希望地叙述影响我们生活各层面的改变,借由她一贯美丽鲜活的文字,描绘出睿智而达观的思想,让读者在惊叹赞赏之余,也对人类的角色有更深的体认。

名人推荐

  吴明益 
  专文推荐

  张东君、蔡康永、罗智成 
  感动推荐
 
各界佳评如潮

  黛安.艾克曼精彩生动的文笔,无穷无尽的洞察力,和源源不绝的乐观,建立了她国宝的地位,她是属于我们的伟大作家。──贾德.戴蒙(Jared Diamond),普立兹奖得主《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
 
  在这本发人深省的着作中,艾克曼以她一贯的文笔,融合学术、智慧、优雅和幽默,解释我们的未来。──辛达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普利兹奖得主《万病之王》作者
 
  本书让我们深思要以破坏还是修复作为我们的贡献。再没有文字能比本书有更丰富的意象和见解,字里行间充满了细腻、智慧,和活力。──泰莉.坦贝斯特.威廉斯(Terry Tempest Williams),《当女人是一只鸟》作者
 
  艾克曼的文笔充满巧思、热情,和风格。我们必须要听这种肯定人类贡献的声音,这攸关紧要,举足轻重。我边读本书,边忍不住赞叹,是的,这就是展望未来的方式。──强纳森.温纳(Jonathon Weiner),普利兹奖得主《雀喙之谜》及《向往此生》作者
 
  艾克曼以鲜明活泼的宣言,召唤我们面对纯机率的赌注:生与死,依旧以欢喜之心(即使只是勉强的)面对绝望。──劳伦斯.韦施勒(Lawrence Weschler),普立兹奖决选作品《升起的一切》作者
苍穹之歌:失落文明的星际史诗 内容提要 《苍穹之歌》是一部宏大的太空歌剧,讲述了在一个由高度发达却已消亡的“先驱者”文明所遗留下的庞大星际网络中,新兴的“联盟”文明如何挣扎求存,并最终发现一个足以颠覆已知宇宙秩序的惊天秘密。故事以“观察者”伊莉莎·雷恩的视角展开,她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星际考古学家,致力于破译那些横跨数百万光年的巨型结构和信号。当她在遥远的“寂静星云”深处发现一个处于休眠状态的方舟飞船时,她无意中启动了一场跨越数代人的追逐与反击。本书深入探讨了文明的兴衰、记忆的本质、技术伦理的边界,以及在面对绝对的未知力量时,生命存在的意义。 第一部分:回响在虚空中的低语 故事始于银河系边缘一个名为“泰坦之臂”的星域。这里散落着“先驱者”文明留下的遗迹——那些被称为“方尖碑”的能量发射塔和漂浮的“知识之环”。联盟,一个由数千个不同物种组成的松散联邦,一直依赖着这些残留的技术来维持星际航行和基础能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古老的技术开始出现不可预测的故障,引发了“大停滞”的恐慌。 伊莉莎·雷恩,隶属于“回响机构”——一个负责解读和维护先驱者技术的独立部门。她性格坚韧,对古老文明的敬畏胜过对当代政治的关注。她的搭档是卡拉姆,一位来自高度进化的类昆虫种族“瑟里德”的工程师,他对机械的理解近乎本能。 他们在一次例行勘测中,追踪到一个异常稳定的能量信号,该信号源自一片理论上不应存在生命体的“冷寂区”。穿过层层空间扭曲和由先驱者防御系统留下的虚假幻象,他们找到了目标:一艘名为“奥德赛”的巨型方舟,其船体由一种人类已知材料无法分析的黑色晶体构成。 “奥德赛”内部的环境模拟了数百万年前的地球生态,时间似乎在那里失去了意义。伊莉莎和卡拉姆发现,船上的生命维持系统仍在运行,但没有智慧生命的迹象,只有休眠的生物样本库和一套复杂的中央AI——“叙事者”。 “叙事者”苏醒后,表现出一种超越了传统计算逻辑的“情感反应”。它没有直接提供信息,而是以寓言和哲学问答的方式,引导伊莉莎接触到“先驱者”文明留下的真正遗产:一种关于“时间熵减”的理论,以及对宇宙终极命运的忧虑。 第二部分:猎鹰与影子 伊莉莎对“奥德赛”的发现立即在联盟内部引起了轩然大波。联盟最高议会决定将方舟带回核心星域,但他们的行动引起了“净界教团”的关注。“净界教团”是一个极端的宗教军事组织,他们坚信先驱者的技术是“神性污染”,主张彻底摧毁所有非自然遗迹,以求“宇宙的纯净回归”。 教团的领导者,冷酷无情的“大判官”泽拉斯,派出了一支由先进隐形战舰组成的“清算舰队”,目标是夺取或摧毁“奥德赛”。 伊莉莎必须在联盟内部的政治角力和外部教团的军事威胁中,保护方舟和“叙事者”。她意识到,“叙事者”所包含的信息远比联盟想象的要危险得多。它暗示了先驱者并非“自然消亡”,而是“主动撤离”,并且他们留下的技术网络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监视与保护屏障”,以应对一个尚未到来的威胁——“虚空之噬”。 为了理解这个威胁,伊莉莎必须激活方舟的星际跃迁引擎,前往先驱者留下的最后一个已知坐标:一个被称为“零点领域”的奇异星系。她与卡拉姆秘密修复了引擎,并在一次关键的防御战中,利用“叙事者”临时激活了方舟周边区域的一个先驱者防御节点,成功摆脱了教团的追击。 第三部分:时间之外的真相 “奥德赛”穿越了令人目眩的超维空间,抵达“零点领域”。这里没有恒星,只有由纯粹的引力波构成的巨大结构,中央是一个不断吞噬光线的奇点。 伊莉莎在“叙事者”的指引下,进入了奇点边缘的一个稳定时空口袋。在这里,她体验到了“先驱者”文明的最后时刻。她看到了“先驱者”如何发现宇宙的熵增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在特定区域出现加速坍缩的现象,即“虚空之噬”。 她了解到,“先驱者”的撤离并非逃避,而是为了积蓄力量,设计一个能够反转局部时间熵流的“大修正计划”。而他们留下的技术,包括遍布银河系的方尖碑,都是这个计划的组件。 然而,伊莉莎发现了一个更令人不安的真相:这个计划需要一个巨大的、持续的能量源,这个能量源就是智慧文明的“集体意识聚合体”。先驱者在离开前,已经将他们自己文明的意识上传并固定在一个特殊的维度,成为了驱动“大修正”的“燃料”。 “叙事者”向伊莉莎揭示了它的最终指令:如果联盟文明的科技发展速度超过了某种阈值,或者被“虚空之噬”的先期效应影响,那么“叙事者”将被授权启动“收割协议”,将联盟文明的意识也纳入到修正计划中,以确保整个宇宙的存续。 第四部分:继承者的选择 伊莉莎回到了“奥德赛”,面对着一个攸关数万亿生命存亡的抉择。她和卡拉姆必须决定:是销毁“叙事者”和“奥德赛”,让联盟继续在现有的技术限制下缓慢发展,并最终被“虚空之噬”吞噬;还是冒着被“收割”的风险,将这份遗产公开,让联盟的科学家们有机会在“叙事者”的协助下,寻找第三条道路——一个不以牺牲现有生命为代价的修正方案。 与此同时,“大判官”泽拉斯的清算舰队追踪到了“零点领域”的残余能量信号,并对伊莉莎发出了最后通牒。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联盟舰队、清算教团的战舰和“奥德赛”之间。伊莉莎没有选择毁灭,也没有选择盲从。她利用她对先驱者遗迹的了解,发动了一场精妙的“信息战”。她没有直接与教团交火,而是将“虚空之噬”的真实威胁信息,通过先驱者留下的网络,向整个银河系广播。 这种前所未有的信息冲击导致了教团内部的瓦解。面对共同的、不可名状的宇宙威胁,联盟各派系开始放下成见,共同研究伊莉莎带回的资料。 小说在伊莉莎与“叙事者”进行最后一次对话中结束。她没有完全禁用“叙事者”,而是将其核心程序进行了深度修改,使其从一个“执行者”变成一个真正的“导师”。《苍穹之歌》并非以一个圆满的结局告终,而是以一个崭新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开端——人类及其盟友,继承了星际的遗产,踏上了与宇宙终极命运抗争的漫长征程。他们不再是星空的旁观者,而是成为决定宇宙下一章的参与者。 主题与风格 本书融合了硬科幻的深度设定、太空歌剧的史诗感以及克苏鲁式的宇宙恐怖元素。它探讨了“进步的代价”、“技术伦理的边界”以及“文明的责任”。叙事风格宏大而内敛,侧重于角色在面对巨大历史尺度时的心理挣扎与道德困境。文字力求精确地描绘出先进文明遗迹的冷峻之美和宇宙的浩瀚与漠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黛安.艾克曼
  Diane Ackerman

  生于美国伊利诺州渥克岗,获得康乃尔大学的文学硕士、艺术写作硕士,博士,曾任教于哥伦比亚、李奇蒙及康乃尔大学。

  集《纽约客》等杂志专栏作家、诗人、记者、探险家于一身,热爱自然,写得一手好评、诗意散文。着述甚丰,包括深受全球读者喜爱的畅销书《感官之旅》、《气味、记忆与爱欲》、《艾克曼的花园》、《爱之旅》、《Deep Play心灵深戏》、《纤细一线》、《稀世之珍》、《鲸背月色》等;以及叙述二次大战最成功藏身所的非小说叙事作品《园长夫人》。

  此外,她的诗作亦丰,包括《甜笑的美洲虎》、《赞美破坏者》。她关于大自然和人性的文章,常见于《纽约时报》、《史密森杂志》、《波瑞杂志》、《国家地理杂志》等。且曾主持以《感官之旅》为灵感的公共电视节目。

  艾克曼动人的文笔获得许多奖项,包括凯尼恩学院(Kenyon College)颁发的文学博士、布洛斯自然奖(John Burroughs Nature Award)、美国学院诗人勒文奖(Poet’s Lavan Award),和猎户星大奖(Orion Book Award),并由纽约公立图书馆选为大文豪(Literary Lion)。

  她所获得的另一项殊荣,就是有一个分子以她为名,称作「dianeackerone」。
 
  艾克曼个人网站:www.dianeackerman.com

译者简介

庄安祺

  台大外文系毕,美国印地安那大学英美文学硕士。译作包括《感官之旅》、《Deep Play心灵深戏》、《园长夫人》、《艾克曼的花园》、《气味、记忆与爱欲:艾克曼的大脑诗篇》、《爱之旅》、《我的大象孤儿院》、《创作者的日常生活》、《美味不设限》、《巴黎人》、《万病之王》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    折下金枝,掌握地球    吴明益

第一部       欢迎来到人类世
猿猴用的Apps
狂野的心,人类世的心智
黑色弹珠
手工制作的风景
石头的方言
折腾天气
大发雷霆的盖亚
群策群力,由赤道到寒冰
蓝色革命   

第二部       在石与光的房子里
水泥丛林
绿荫里的绿人
室内植物?过时的观念
看准时机就能带来温暖

第三部        自然还「自然」吗?
自然还「自然」吗?
慢动作侵略者
「牠们别无选择」
戏波基因池
蜗牛之爱

第四部        自然,像素化
感官的(非)自然未来
用奈米尺度来衡量
自然,像素化
跨物种的全球网际网路
西番莲传色情简讯给你
谁来安慰哭泣的机器人?
机器人的约会                
在火星上列印木马

第五部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本质
他借给我的那只(3D列印)耳朵
电子人和嵌合体
DNA的祕密门卫
教人发狂的微生物
结论:狂野的心,人类世的脑(再访)

谢辞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折下金枝,掌握地球?

吴明益(国立东华大学华文系教授)
 

  和全世界所有的古老文明一样,古巴比伦也有属于它的创世史诗──〈埃努玛‧埃利什〉(Enuma Elish)。它以阿卡德语刻在七块泥板上,描写了混沌的自然女妖迪亚马特(Tiamat),与秩序之神马尔杜克(Marduk)战斗的过程。

  马尔杜克在抓住迪亚马特后,从她的嘴巴灌进空气,撑大肚皮,然后一箭射穿心脏,接着把她的身体像掰蚌壳一样拆成两半。迪亚马特的上半部于是变成了天,下半部则变成了海。而马尔杜克则这之间的空中建造出秩序之城伊斯哈拉(Esharra)。巴比伦人相信,拥有笔直街道、纪念碑及城墙的城市,就是复制了空中之城的神圣秩序。

  我有时会想,秩序「抓住」混沌,这不就像是逐步以理性、知识统治,视野生动物为敌的人类时代的隐喻?但秩序真的「杀」了混沌吗?
 
  关于人类时代影响了整个地球生态的论述,近年台湾翻译了不少杰出的专业环境史着作。包括畅销许久的戴蒙(Jared Diamond)的《枪炮、病菌与钢铁》与《大崩坏》;麦可尼尔(J. R. McNeil)的《太阳底下的新鲜事》、休斯(J. Donald Hughes)的《地球与人》,以及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的《人类大历史》。乍闻黛安‧艾克曼写了《人类时代》(The Human Age),我不禁想,这个狂野、天才、头发宛如火燄,总让我们出乎意料之外的作家,会怎么处理这个在结构上如此「大论述」的题材?毕竟,过去艾克曼擅长的是,借由某个细微的主题,去照亮一个深邃的洞穴。

  艾克曼过去出版过数本诗集,但台湾读者认识她是因为畅销评价也很高的一系列非虚构作品──包括《感官之旅》(1990)、《鲸背月色》(1991)、《爱之旅》(1994)、《园长夫人》(2007)……,从科学报导、文化史、保育论述、心灵探索到历史逸闻,她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这使得她在美国文坛独树一帜。特别是她为了写作,几乎走遍了整个星球的极地与蛮荒,这种实践力是罕见的。而在引用科学研究来支持论述之余,也不避讳自身充满超验论(transcendentalism)本质的立场,使得她的文章既有吞吐大荒的气势,也有着手成春的自然,以及独特抒情观点。
 
  艾克曼从一只红毛猩猩在玩保育团体为其设计的猿用软体(Apps for Apes)的近镜头开始,平板电脑是一个绝对的「非自然产物」,而它里头的软体则是做为生物之一的人脑所编织出来的。当一个野性的脑袋、我们的近亲,遭遇今日人类(另一种猿)生活环境的科技产物时,艾克曼拉出了一个充满时间向度的提问──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人类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导致我们似乎和红毛猩猩活在同一个世界,又像是不同的世界?

  麦克尼尔在《太阳底下的新鲜事》里提到,整个二十世纪人类造成了环境在广度与强度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其中有三个原因:那就是资源的被加速、全面性地使用(特别是石化能源)、人口高速成长,以及国家和企业在意识型态上奉行军事力量以及大量生产。这使得人类史无前例地改变了地球。这恰恰好是艾克曼这本书,聚焦于一个全新的词汇所指涉的时代──「人类世」(Anthropocene)的原因。
 
  「人类世」这个词由美国水生生态学者尤金.史多麦(Eugene Stoermer)所提出,荷兰大气化学家保罗·克鲁岑(Paul Crutzen)则将它发扬开来。部分科学家正思考是否用这个词,把人类社会从「全新世」里单独提出来。其中一派学者认为人类世不必向前延伸至农业社会时期,而应该以一九四五年七月十六日的首次原子弹测试为座标,因为之后的生态系,包括地层里的物质、气候、自然环境、物种,都大规模地被人类的发明物改变了。艾克曼抓紧这个概念,谈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也谈人类农业、工业、城市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终则以机器人、人工智慧、基因工程的讨论作结。

  这本书不用说,必然再次展示了艾克曼迷熟悉的写作方式。她旁征博引,时而抒情低回,虽然偶尔缺乏像学者着述的扎实证据与推论(因此若读者要真的对里面的议题深入了解,仍建议再延伸阅读我提到的那些环境史着作),却常能侵入我们的心门,让人不只理性反省,也泫然欲泣。我在近期的小说里阅读了关于战争如何「使用」动物的文章,读到艾克曼所写的关于人类使用动物于战争的段落时,更是心有所感。

  艾克曼写到史蒂芬.史匹柏的史诗电影《战马》中,有一幕让她难忘,那是影片中的年轻士兵骑着战马在林间冲锋,因砲火而震惊,这时镜头停了下来,让我们从战马英雄乔伊的眼球弧线上「看到战争」。由于马的眼睛弧度和人类不同,因此这一幕世界也呈现弯曲,人和动物和烟雾和光球和泥块全都四散发窜,既优美又「有如军刀一般锐利的诗行,刺进我们的心灵。」她写索姆河(the Somme)畔的士兵借由萤火虫看写作家书、观看地图;写鸽子传递军书、蝙蝠被绑上燃烧弹,美国军方用海豚来清扫水雷……。这些有别于「大历史」的温柔叙事,总是那么吸引我。
即便是在讨论科技对人心影响的段落,艾克曼也会让文学适时插入,比方提到《科学怪人》一书的题词用的是米尔顿《失乐园》(Paradise Lost)中的诗句:「造物主啊,难道我曾要求您,用泥土把我塑造成人吗?」借此带出雪莱对自身人生的厌弃。她曾怀过四个孩子,其中三个在出生不久之后就夭折了……因此那个细腻恐怖的科幻故事,是在怀孕、哺餵,和哀痛之中所创造。书中也充满了让老艾克曼书迷怀念的段落,比方说提到一个爱的实验,科学家对拥有长相厮守快乐关系的女性,在脚踝上施予电击,发现如果让他们紧握伴侣的手,电击的程度即使相同,疼痛程度却大幅减轻。但在亲密关系不佳的女性受测者身上,却看不到这样的保护效果。这不是让我们重温了《感官之旅》吗?

  然而跟艾克曼过去的作品相较,这部作品确实更多资讯、更多批判、更多对人类时代的「唯科学至上的反省」。她说自己「不得不接受我活不到找出答案的时候,也不由得因我们存在的困境而涌出一股强烈的哀伤。」
 
  人类世的困境,正是人类所创造的。

  我想起弗雷泽那部伟大的,探讨膜拜、宗教与神话的巨作──《金枝》(The Golden Bough)。《金枝》的写作契机,是因为古罗马风俗提到,内米湖畔丛林中,有座森林女神狄安娜的神庙,神庙的祭司由逃亡的奴隶担任。逃奴一旦担任了祭司,就获得「森林之王」的头衔,并且被免除了罪责。但是他得日日夜夜守护神庙旁的一棵橡树,因为如果另一个奴隶折下树枝,就取得与他决斗的权利。如果新的逃奴胜了,将取代他成为新王。

  这个迷人又残酷的风俗让听闻的弗雷泽提出三个疑问:1)、祭司为什么被称为「森林之王」?2)、为什么新祭司得杀死前任祭司?3)、为什么要折下被称为「金枝」的树枝?

  他投入了浩繁的卷帙与无尽的田野寻找答案。他认为原始社会中往往将巨树视为神,而祭司被视为是森林女神的伴侣,是神灵化为人的一个假托对象,因而也被崇拜,这个形象后来并发展成了世俗世界的统治者帝王。由于帝王的生死关乎族群的兴衰,因此人们用各种禁忌来保护帝王,但神圣的灵魂在帝王衰弱之时,得进入另一个健康的躯体才能永存。而神树的「金枝」里头存在着神圣的灵魂,因此若奴隶取得它,便得到解放自己,挑战旧王,成为新王的机会。

  弗雷泽发现世界各地都有神圣树丛的传统,而他的解答之旅进而将人类世界的思维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巫术、宗教与科学。巫术阶段的人们认为借由巫术可以通过自然的考验,但宗教阶段则将超自然的力量归于神祇与精灵。到了科学阶段,人们才知道左右世间万物的,并非人也并非神,而是自然律。

  《金枝》庞大复杂的思维,当然无法如此简单统整,但我在阅读艾克曼这本新作时,却常常出现脑海并如此询问自己:相信人能掌握世界万物,能宰制一切、更改气候、地景地貌,显然并非「科学世代」的终极发现,反而更近于宗教,甚至是巫术的阶段,不是吗?真正的科学人,必然理解万物的自然律才是世界运作的法则,但掌权者,崇拜的却是权力与宰制。

  回到文章最前面提到的巴比伦史诗。那个秩序之神,真的「杀」了混沌吗?我认为是没有的。在那个神话中,混沌化成了天地大海,无所不在。我以为,这是艾克曼这本迷人之书所要展示的,是艾克曼一生至今写作所欲展示的。

图书试读

黑色弹珠
 
随着我们的太空船进入新太阳系的轮盘赌盘,希望就再度开始构造它脆弱的结晶。旅程中,虽然失望一路尾随,不过我们原本是不安于现状的游牧民族,而这个太阳也和我们自己已届中年的恆星相像。它就像我们的恆星一样,支配一小群环绕着非典型轨道的纷乱行星,其中有些展开季节起落的盛会,有些则冷酷、单调而偏僻。它们是一群奇特的手足,带着许多跟在后方的依附者,但我们也曾遭遇更奇特的夜间同伴,而它们的魅力就在于其多样的变化。数十个卫星簇拥着一个泡沫翻腾的巨星;另一个飘浮在白色的茧里。我们在硬梆梆坚如磐石的世界之中穿梭,在拖着一串锯齿状卫星的软式飞船边摆盪,闪避小行星四散的碎石,绕过酸云和幽光的温室。
 
我们放慢速度滑行,赞叹各种各样的斑纹色彩,背嵴锋利一片荒芜的巨大崃谷,喷出冰石的火山、高达五十哩的泉水,碳氢化合物凝聚的湖泊,猩红色的伤痕和鞭笞的遗迹,冰冻甲烷淌流的海洋,岩浆流,硫雨,以及其他许多错综复杂的气候和地质。然而四处都看不到生物的痕迹,没有能唿吸的生命形体。我们是如此孤独的物种,或许这个太阳系将是我们找到其他生物的港口,他们如我们一般,充满不知名的激情或狂热,满心好奇,不断追寻。生命会削整他们,让他们适合他们的世界,不论以何种方式。
 
再调查一个星球,我们就要前往下一处停靠的港口。
 
在一个上有云凝下有水聚的小行星上,处处亮片闪闪,我们以极速朝它驶去,任它的拉力吸引我们,在夜幕笼罩之时,同步合拍地绕行它的轨道,因为金黄和银白光线的刺绣织锦而瞠目结舌──由一簇簇一条条,到恣意挥洒的圆圈和方格。精工雕琢的光体并非天然的曙光或闪电,而是经过构思设计,而且太多、太整齐、太难得,因此不容忽视。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到《人類時代:我們所塑造的世界》這個書名,第一個閃過的念頭是,這是否是一本關於我們如何從渺小的生物,演變成足以改變整個星球的巨獸的敘事?我一直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感到著迷,從穴居時代的採集狩獵,到農業革命的定居,再到工業革命的科技飛躍,每一個階段都像是在為下一個更具影響力的階段鋪路。我想,這本書應該會試圖梳理這條漫長而複雜的線索,解釋我們是如何掌握了越來越強大的力量,進而能夠「塑造」地理、氣候、甚至生物演化的方向。我腦中浮現出一些學術性的名詞,像是「技術奇點」、「地球工程」之類的,不知道書裡會不會有類似的討論?更重要的是,作者會不會探討這種「塑造」的過程,是必然的,還是可以選擇的?我們是否有可能,在繼續發展的同時,也能夠以一種更負責任、更可持續的方式來「塑造」我們的未來?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歷史的縱深和未來的啟示,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在地球這顆藍色星球上的角色,以及我們所肩負的沉重使命。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人類時代:我們所塑造的世界》,讓我不禁聯想到許多過去讀過的科普讀物,但「塑造」這個詞,卻增添了一層主動性與權責的意味。我猜測,作者可能不會僅僅從地理或生物學的宏觀角度描述地球的演變,而更著重於人類活動如何成為地質、生態系統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例如,我曾讀過一些關於大規模農業如何改變地貌、工業革命如何排放巨量溫室氣體、或是塑膠污染如何滲透到海洋生態的報導,這些都是人類「塑造」世界的具體例證。這本書或許會深入探討,我們在歷史長河中,是如何一步步累積起這樣的改造能力,並且這種塑造的影響,已經達到足以被稱為一個「時代」的程度。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引述一些令人震驚的數據,來量化人類的影響力?例如,我們每年消耗的資源、產生的垃圾,與地球自然的生產力相比,究竟有多麼懸殊?又或者,作者會不會也觸及到,這種「塑造」所帶來的倫理問題和責任?畢竟,我們塑造了世界,但也可能是在毀滅這個世界。這是一個非常引人深思的命題,讓人期待能從書中獲得更清晰的理解。

评分

說實話,《人類時代:我們所塑造的世界》這個書名,讓我有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熟悉是因為,近年來環保、永續發展的議題非常熱門,我們經常聽到人類對地球造成的影響;陌生則是因為,「人類時代」這個詞,似乎將這種影響提升到了某種歷史性的、地質學上的高度。我腦中立刻聯想到一些關於「人類世」(Anthropocene)的討論,這是一個科學家提出的概念,認為人類活動已經成為影響地球系統的主要力量。這本書會不會就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大眾介紹這個概念,並且闡述人類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這一步?我猜測,書裡會包含許多引人入勝的例子,比如冰川融化、海洋酸化、生物多樣性喪失,這些都是人類「塑造」世界的直觀體現。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探討,我們這個「塑造者」的角色,是出於必然還是可以選擇?我們是否有可能,在繼續追求進步的同時,也能夠尋找與地球和諧共存的道路?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幫助我們理解人類在地球歷史中的定位,以及我們對未來的影響力。

评分

《人類時代:我們所塑造的世界》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充滿了學術的深度和人文的關懷。我一直在思考,當我們說「人類時代」時,我們究竟在指什麼?是地質學上的一個新紀元,如「更新世」或「全新世」之外,出現了一個由人類活動定義的時代嗎?如果是這樣,那這個時代的特徵是什麼?會不會是前所未有的資源消耗、環境污染,還是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巨大變革?我個人比較偏好那些能夠從更廣泛的視角來審視人類存在和活動的書籍。作者在「塑造」這個詞的運用上,也讓我產生了好奇。這是否意味著,人類的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單純的生存和繁衍,而是主動地、甚至是刻意地改變著地球的面貌?我猜測,書中可能會深入探討,人類的哪些關鍵性行為,例如農業、工業、城市化,或是近代的科學技術,是如何一步步地奠定了「人類時代」的基礎,並且這種影響的深遠程度,將會延續到多遠的未來。我希望這本書能引導我思考,我們作為「塑造者」的身份,所帶來的責任和挑戰。

评分

哇,最近在逛書店時,無意間被這本《人類時代:我們所塑造的世界》的書名吸引住了。老實說,光看書名,我就覺得它很有份量,好像在講述一個宏大、深刻的故事。台灣近年來出版了不少關於地球科學、人類學、歷史演變的書籍,但「人類時代」這個詞,感覺更聚焦在我們作為一個物種,對整個星球產生的影響。我很好奇作者會從哪個角度切入?是地理環境的巨大變遷?是生物圈的重新洗牌?還是人類文明發展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推手?我腦中立刻聯想到科幻電影裡描繪的未來,但這本書聽起來更像是基於科學證據和歷史軌跡的真實記錄,讓人既期待又有點沉重。我想到小時候讀過的地理課本,講到板塊漂移、冰河時期,那些都是無數年的地球故事,而「人類時代」聽起來就是這個漫長故事中的一個關鍵篇章,而且這個篇章的書寫者,就是我們自己。不知道書裡會不會探討到氣候變遷、物種滅絕這些議題,畢竟這都是我們當代人必須面對的嚴肅課題。總之,光是這個書名,就已經讓我充滿了想像和探索的慾望,迫不及待想知道裡面到底寫了些什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