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郡年纪:像山一样思考,荒野诗人写给我们的自然之歌

沙郡年纪:像山一样思考,荒野诗人写给我们的自然之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ldo Leopold
图书标签:
  • 自然写作
  • 散文
  • 生态学
  • 环境保护
  • 哲学
  • 诗歌
  • 荒野
  • 思考
  • 人生
  • 慢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最伟大的荒野诗人,最优美的自然哲思】

他有着松树般正直的灵魂
以充满哲思的文字凝视自然,写下荒野的灵性之美
启发我们「像山一样思考」

土地伦理、生态平等的先驱之作
当代最伟大的「自然保育圣经」!

  ★举世闻名三大自然写作者之一,与梭罗、缪尔齐名
  ★美国销售逾百万册,纽约公共图书馆自然类「廿世纪十大好书」
  ★15幅全新生态插画,工笔细绘;封面局部烫金、精致立体设计,呈现自然的微物之美


  █ 在野性之中,蕴藏着世界的救赎
  李奥帕德,这位集科学家、田野工作者、诗人、哲学家等身分于一身的保育先驱,被誉为「美国生态保育之父」,其生平最重要着作《沙郡年纪》,出版半世纪以来影响深远。

  本书第一部「沙郡年纪」是李奥帕德依季节、月份编写的自然观察笔记。在位于威斯康辛州的沙郡(Sand County)、一个因过度机械耕作而被破坏遗弃的农场上,作者一家人重新以铲子、斧头、双手寻求自然所赐的美粮而不掠夺多取,每年种植上千棵树以恢复附近森林的生态完整性;朴实的木屋生活,帮助他形成了对待土地与自然的伦理观念。

  李奥帕德追寻在过度物质化的现代社会所失落的灵性生活,写下乡居岁月中深邃的心灵体验与自然生态的微物之美。从多年在森林、荒野对野生动植物的生态考察,他体认到,人类并非万物的主宰,而只是生态体系的一员,「我以为狼的减少意味着鹿会增多,因此狼的消失便意味着猎人的天堂,但是,在看了〔母狼眼中〕那绿色的火燄熄灭后,我明白狼和山都不会同意这个想法。」他提醒我们必须学会「像山一样思考」 ──野性(Wilderness),蕴藏着世界的救赎。

  「自从冰河时期起,每年春天,沼泽便在鹤的喧嚷声中醒来。构成沼泽的泥炭层,位于一个古老湖泊的凹处;鹤群彷彿正站在属于牠们自己的历史中,那浸湿了的几页之上。」 ──〈沼泽地的輓歌 〉

  「松树的新年始自五月,此时松树的顶芽变成了『蜡烛』:新发的芽具有蜡样的光泽,笔直、易碎。但是和松树一起生活的人知道,这里的『蜡烛』有更深的含义,因为松树的顶端燃烧着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了通向未来的道路。」──〈永不熄灭的火焰〉
  「在十一月的玉米田里制造音乐的风是匆忙的。雁群从低垂的云朵间出现,随风上下移动,聚集又分开。当雁群在远方天空变模煳时,我听到最后的呜叫,那是夏天的熄灯号。现在,在浮木后面是温暖的,因为风已随雁群远去,而我也愿意随雁群远去──但愿我是那风。」──〈但愿我是风〉

  「物质的魂魄(Numenon),它和现象(Phenomenon)正好成一对比──后者是可计算、可预测的,即使那是最远一颗星的摇动和转动。北方森林的魂魄是榛鸡,山核桃树丛的魂魄是冠蓝鸦,沼泽地的魂魄是灰噪鸦,而长满刺柏的山麓丘陵的魂魄则是蓝头松鸦。鸟类学书籍并没有记录这些事实。」──〈众鸟的魂魄〉

  █ 土地不是商品:唤醒人们「生态平等」「土地伦理」的良知
  第二部「地景之书」、第三部「乡野沉思」、第四部「结语」,李奥帕德将自己多年野外工作和林业管理工作的经验,与哲学、生态学、伦理学的观点融合在一起,提出了「生态平等」、「土地伦理」的划时代观念。

  「休息一下!掌锯者喊道。于是我们停下来歇口气。」李奥帕德带着我们,用锯子解读一棵遭闪电噼断的老橡树:「我们的锯子切入一八九九年,这一年,在北方两个郡之外的巴布科克附近,最后一只旅鸽被子弹击中而陨落。」「锯子切入一八七○年代,这是威斯康辛州疯狂种植小麦的十年。到了一八七九年,在某个星期一的早晨,麦长蝽、鸡母虫、锈病,加上土壤沙化,终于让威斯康辛州的农场主人意识到,他们在种植小麦的竞赛中耗尽了土壤的肥力。」「一八七八年,一名来自索克拉皮兹城的猎鹿人极富远见地评论道:今后猎人的数量将比鹿还多。」

  李奥帕德以跨越近一世纪的橡木年轮,编入历史纪事,提醒我们:正是由于人类缺乏「生态平等」的自省意识,导致物种灭绝的輓歌一再于真实世界上演。

  他接着阐述,在城市化空前发展的时代,土地生病了。某些动植物不明原因消失,尽管人们已努力保护;某些害虫突然成灾,尽管人们已努力控制。人们对这些现象无法作出简单解释,因此必须视之为土地有机体生病的症状。他继而提出「土地是社群」(Land is a community)的观念,亦即土地是由动物、植物、土壤、水和人类共同组成的,人类只是这个社群中的一员,必须与其他成员互赖共生。
 
  █ 「世纪之书」:写给我们与下一世代的自然笔记
  「至今我们还没有处理关于人对土地、对动物、以及对生长在土地上的植物的关系这些方面的伦理。土地仍然被当成财产;人与土地的关系依旧是纯经济的,只牵涉到权利,不包含义务。」李奥帕德说。

  他指出,只有当我们对土地有感觉、了解和接触,才能产生爱和尊重,也才有可能建立「土地伦理」(Land Ethic)。着述之余,李奥帕德在美国创立「荒野学会」,推动保护日渐缩小的荒野大地与荒野上的自由生命,日后影响扩及全球。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面对的是更大规模的开发和愈发严重的全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的物种正以骇人听闻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而台湾山林滥垦、河川开採沙石、溼地沙洲消失、海岸线后退、土壤污染劣化、旱涝频生等现象,也使人憷目惊心。

  李奥帕德提出「生态平等」「土地伦理」观点,不但未曾过时,更是写给我们与下一代的深沉反思。

名人推荐

  小   野|作家‧千里步道发起人
  吴明益|作家‧国立东华大学华文系教授
  陈蔼玲|富邦文教基金会执行董事
  赖荣孝|荒野保护协会理事长
  刘克襄|作家‧自然生态观察者

  《沙郡年纪》由自然观察渐次进入科学阐述,最后提升到哲学层次,被喻为是「保育界的圣经」、「自然写作的经典」、「世纪之书」。──吴明益•国立东华大学华文系教授

  《沙郡年纪》以极优美的散文呈现,文字简洁,含义却极为深刻,就像所有最好的诗歌一样,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又正如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在外表上却看不到一点刻痕。──John Tallmadge•耶鲁大学英文系教授

《静默的远方:一窥人与自然交织的未曾言说之境》 导言:探寻界限之外的生命回响 当我们试图理解“自然”时,我们往往陷入对具体物象的描摹——高耸的树木、湍急的河流、广袤的星空。然而,真正的自然,是流淌在生命脉络中的某种气息、一种不可言说的连接感。本书并非对某特定地理区域的编年史,亦非对某一特定生态学理论的系统阐述。它是一系列关于“在场”与“缺席”的哲学沉思,聚焦于人类经验在面对非人类世界的瞬间所产生的深刻震颤。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在主流叙事中被边缘化的声音,那些关于“倾听”而非“解读”的实践。 第一章:边界的消融——感官的重塑与认知的重置 本书的开篇,是对传统认知框架的温和颠覆。我们习惯于将自我与自然划分为清晰的两极,通过测量、命名、分类来确立主导地位。本章探讨的是在特定情境下,这种二元对立如何瓦解。试想,在极度寂静的环境中,听觉的敏感度如何被放大,以至于能捕捉到地壳运动的微弱低语,或是植物纤维内部水分流动的细微声响。这不是一种超自然的能力,而是将人类感官“归零”后的自然反应。 我们深入研究了古老文化中关于“通感”的记载,并非将其视为神话,而是将其视为一种高度发达的生态敏感性。例如,追踪某种动物的迁移路径,不是通过地图定位,而是通过对风向、气味和光影的细微变化进行“身体性”的解读。这种解读,要求个体放弃视觉的霸权,转而依赖那些在现代社会中被系统性压抑的触觉、嗅觉乃至本体感觉。 本章通过对数个“失语时刻”的剖析——那些语言无法触及、概念无法承载的体验——来展示认知的重置过程。当“美”的概念失效,剩下的只有“存在”的重量。这种存在,是沉甸甸的,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时间磨砺的粗粝感。 第二章:时间的褶皱——在瞬息万变中捕捉永恒的刻度 时间在自然界中并非线性流逝,它呈现出多维的、褶皱的状态。本章着重于探讨“慢时间”与“快时间”的交错。快时间是雷电划破夜空、雪崩瞬间的崩塌;慢时间则是岩石风化的过程、树木年轮的累积,或是昆虫一生对特定植被的依赖。 我们关注的是人类如何将自身的生命节奏(受制于钟表和日程表)调校至更深层的自然频率。这涉及到一个悖论:我们必须放慢到近乎静止,才能感知到那些以地质时间尺度运行的事件的“存在感”。书中的部分篇幅致力于描绘那种“等待”的艺术——不是无聊的消磨,而是一种主动的、蓄势待发的精神状态。正如等待一粒种子破土而出所需的耐心,这种耐心本身就是对自然秩序的尊重和臣服。 此外,本章也探讨了“遗忘”在时间感知中的作用。某些自然现象的发生是如此周期性,以至于它们脱离了个体的短期记忆,成为一种集体的、近乎本能的预期。我们追溯了特定气候模式下,不同物种的生命周期如何形成一种不可打破的“时间契约”。 第三章:物质的低语——论土壤、水与无生命的承载力 自然之歌往往被误解为仅限于动物的鸣叫或风的呼啸。然而,本书将焦点转向了构成世界的基础物质——土壤、岩石和水——它们所携带的历史和信息。土壤并非惰性的介质,它是亿万生命分解与重生的残骸,记录着每一场降雨、每一次腐烂的细节。 我们探索了不同地域土壤的气味如何构成一幅独特的“地理气味图谱”,以及这种气味如何影响人类的情绪与记忆。水,作为流动的记忆载体,其形态变化(从冰的晶体结构到蒸汽的弥散)被视为信息传输的不同编码方式。我们试图捕捉水在穿越不同矿物层时,其分子结构可能发生的微小“学习”过程。 本章批判了将“无生命”视为“非生命”的倾向。岩石的沉默并非缺乏表达,而是其表达方式超越了人类的听觉阈值。通过对地质构造的观察,我们试图解读板块漂移、火山喷发所蕴含的巨大叙事,以及这些叙事如何塑造了地表生物的生存法则。我们思考的是,当我们将身体浸入某一特定河流或依偎于某一特定石壁时,我们是如何在潜意识层面参与到这些物质的“时间流”之中的。 第四章:共存的伦理——从“拥有”到“借用”的视角转换 在生态伦理的讨论中,往往聚焦于保护和可持续性。本书更进一步,探讨一种更内在的、关于“身份认同”的转变。当我们不再将自然视为可供开发的资源或美丽的背景,而是视为我们自身生命延续的必要条件时,伦理关系自然发生改变。 这是一种关于“谦卑”的实践。谦卑并非软弱,而是对自身有限性的清醒认识。本章通过分析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助感,来论证人类力量的虚幻性。真正的力量,在于理解并顺应那些远超个体意志的宏大力量。 我们考察了某些原住民文化中“给予者”与“接受者”的对等关系,即对待每一棵树、每一条鱼,都如同对待一个具有同等生命权重的存在。这种视角转换要求我们停止问“我能从自然中得到什么?”转而提问“我如何能成为自然中一个合格的、不具破坏性的元素?”最终的目标,是达到一种“借用”的状态——生命只是被短暂地委托于此,终将回归其源头。 结语:回响在空谷中的自我对话 《静默的远方》并非提供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更深层次的提问状态。它邀请读者走出被人工构建的声音和光线所包围的密室,去接触那些真实、原始的生命振动。自然的语言或许需要我们放下所有的预设和傲慢才能听见,而这种倾听,最终将导向对人类自身存在意义的重新审视。这片远方,最终折射出的,是我们内心深处最原始、最未被驯化的自我。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奥尔多•李奥帕德(Aldo Leopold, 1887-1948)


  美国着名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野生动物管理研究的始创者,现代环境伦理与荒野保护运动的先驱和社会活动家。终生从事野生动物保护、林业资源管理、荒野保护和相关研究工作,也投入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保持、狩猎管理等领域。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野生动物管理学教授,曾任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森林政策委员会主席,并创立了美国荒野协会。

  李奥帕德一生发表了大量论文,将多年野外工作、林业管理经验,与哲学、生态学、伦理学的观点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土地伦理的新观念。他在自然生态保存和环境伦理学方面的声誉,至今少有人能与之媲美。

绘者简介

吴淑惠


  专职插画创作者。写实力强,笔触细腻,用色大胆亮丽,擅长将抽象、零碎的概念,组织成富有层次、解说力强的构图。作品刊于《台湾地理百科》系列、《大地地理》杂志等自然科学相关出版品中。

译者简介

李静滢


  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外国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翻译时力求以优美流畅的语言,传递原着诗意浓郁的景物描摹以及绵长悠远的思绪;而对于原着中以论述为主的文章,则更注重于准确阐述作者精炼的思想。译有多部文学经典及人文着作。

审译简介

唐炘炘


  辅大法文系毕,副修英文。曾任汉声出版社、远足文化、环境资讯协会编辑,大地地理、秋雨文化、小天下出版社等特约撰文编採,关注自然生态、社会人文主题。从小对自然有莫名孺慕之情,和鸟蝶草花说的话,比对人类说的还多。大学开始参与自然保育社团,后加入台湾蝴蝶保育学会、荒野保护协会之解说员和推广讲师,并于社区大学开设生态课程,希望为不会说人话的生灵们,吐露一点心声。

图书目录

◆导读序|野性蕴藏着世界的救赎   吴明益|国立东华大学华文系教授
   初版作者序|奥尔多‧李奥帕德
   增订版序|卡罗琳‧克拉格斯顿‧李奥帕德&卢纳‧李奥帕德
◆第一部|沙郡年纪
一月 一月雪融
二月 优质橡木
三月 大雁归来
四月 河水高涨•山荠•大果栎•空中之舞
五月 从阿根廷归来
六月 钓鱼田园诗
七月 庞大的领地•大草原生日
八月 轻轻河畔草
九月 小树林里的合唱
十月 暗金色•早起者•红灯笼
十一月 但愿我是风•斧头在手•坚实的堡垒
十二月 家园的范围•雪地上的松树•编号65290
◆第二部|地景之书
沼泽地的輓歌•沙郡•奥德赛之旅•旅鸽纪念碑•弗兰波河的独木舟|威斯康辛州
树上的榛鸡•踢蹬的红腿|伊利诺斯州、爱荷华州
夏日的白山•像山一样思考•棕熊|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
众鸟的魂魄•绿色的潟湖•加维兰河之歌|墨西哥奇瓦瓦、索诺拉
偷渡者|俄勒冈州、犹他州
被遗忘的沼泽|加拿大曼尼托巴
◆第三部|乡野沉思
乡野
闲暇时间
环河
大自然的历史
美国文化中的野生动植物
鹿径
大雁的音乐
◆第四部|结语
土地伦理
荒野
环境保育美学
附录I |作者生平
附录II|本书动植物名称‧中英对照

图书序言

【导读序】

野性蕴藏着世界的救赎
文|吴明益‧国立东华大学华文系教授


  一九九八年左右,我进入了生命里第一个生态团体──「生态关怀者协会」。这个协会与其它强调自然知识,或环境抗争的团体不同,我加入它的第一个参与活动,就是《沙郡年纪》的读书会。当时我并不知道李奥帕德在生态论述上的地位,但第一次翻阅此书的我,被李奥帕德冷调的描写能力,出人意表的隐喻句,以及说理时像用圆规画同心圆似的层层递衍的论述手法深深吸引。

  在我至今的写作生涯里,如果要毫不矫情地说最常回头翻阅的书,那么包藏了一个自足宇宙的《波赫士全集》与相较之下在「厚度」上不成比例的《沙郡年纪》,该是最多的两部作品。当我陷入思考自然的两难议题,以至于思绪停顿之时,往往几行的阅读就能让我重拾热情。

**********

  《沙郡年纪》的成书过程十分漫长,一开始是一九四一年亚飞诺普(Alfred A. Knopf)出版社编辑哈洛德‧史特劳斯(Harold Strauss)的邀稿。在历经数年的写作调整后,数家出版社却始终拒绝出版这本书,他们希望李奥帕德能修正被收罗到这本文集里的作品和观点(当时书名一度称为《沼泽輓歌》Marshland Elegy—And Other Essays,以及《像山一样思考及其它》Thinking Like A Mountain—And Other Essays)。有的编辑建议观点应予统一,有的建议应将偶尔出现的学者口吻或道德性教诲加以调整。李奥波数次调整,至少在一九四八年前往抢救邻居一场火灾,而在途中心脏病猝逝前,他不断尝试将长久以来的观察、疑惑与思考,用一种可亲、干净,又具有想像力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就在死亡突然降临的前几天,他才刚得知《沙》终于被编辑接受,准备出版。

  现在多数版本的《沙郡年纪》,都和李奥帕德另一部作品《环河》(Round Rivers)併在一起,这便是编辑产生的化学效应。经过编辑以后的《沙》由自然观察渐次进入科学阐述,最后提升到哲学层次,它不再只是一本谈论「无法失去野地生活的人的愉悦与两难困境的书」,也不只是「自然所教导的快乐与悲伤的片段」,它被喻为是「保育界的圣经」、「自然写作的经典」、「世纪之书」,而耶鲁大学英文系教授塔马其(John Tallmadge)指该书,「以极优美的散文呈现,文字简洁,含义却极为深刻,就像所有最好的诗歌一样,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又正如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在外表上却看不到一点刻痕。」更是对此书在文学上的成就,下了恰如其分的註脚。

**********

  李奥帕德早年曾任职林务官,一九三三年他所写的《可供狩猎的野生动物经营管理》(Game Management),在当时被视为从事野生动物经营管理工作者的典范作品。将自然生物(如狩猎与林业)与生态环境(如矿业)视为资源,到现在都还是自然资源保育论者的重要观点,他们推动的保育价值奠基在自然是人类丰富的资源,应该「明智地」加以利用。这也是李李奥帕德早年秉持的看法。但随着他在生态学的研究与野地观察的经验累积,李奥帕德提出了几点革命性的看法。

  其一是「社群」的概念(The Community Concept)。李奥帕德认为必须将人视为土地国的一份子,透过整全的研究,试着去「保存生物社群的完整、稳定和美」,才是人类与自然的相处之道。李奥帕德定义下的「土地」包括了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流动性关系,直言之,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这生态系每一种生物与生境都属于社群关系,共同组成「土地金字塔」(The Land Pyramid)。

  其次,李奥帕德指出完全以经济目的作为自然资源保护的观点,有一个基本弱点,那就是许多生物(比方说野花和燕雀群)在人类的眼光里头看起来并没有经济价值,如此一来,他们会被轻易地牺牲。李奥帕德认为,人类有责任让土地适应文明所改变的新环境,必须思考如何以较和缓的手段来完成期望中的改变。这种态度,应该根源于生态良知(Ecological Conscience)与土地美学(Land Aesthetics)。

**********

  土地美学是李奥帕德论述里另一个别具特色的观点,它最大的特质即是在面对非「人工制品的美学」(Artifact Aesthetics)时,人类扮演的是感知者与鑑赏者的角色,人类的灵魂在这里完整地成长。荒野(Wildness)的存在提供了我们到野地去创造感知的根源,换言之,保存荒野便是保存了「被感知对象」的存在。李奥帕德在书中描写「狼眼中的绿火」,诉说「闪电打入悬崖」,「冒烟的石头碎片唿啸着掠过耳边」,「闪电击裂一棵松树后……一片闪闪发光的白色木片,长度约有十五呎,它深深地戳入我脚旁的泥土里,然后立在那儿哼叫着,就像一把音叉」,这类令人为之震慑的「野性之美」;也描写了葶苈这般路旁植物的「微物之美」。野地的多样性与人类感知的多样性恰成正比,而且它与人工美学有极大的不同:自然界有时带给人辛苦、痛苦与伤害(比方登山、溯溪,或被野兽及蚊虫侵扰),却也会构成独特的个人与群体经验。从这观点来看,每一种生物与地景的消逝,都是美学上的损失。李奥帕德说接触自然不是「按住板机向上帝索取肉」,也不是「在桦树皮上写下拙劣诗句」,更不是开着车「累积哩程数」。他认为,这种方式都是将休闲建立在「战利品」的观念上。而具有美学内涵的接触,有赖于「感知能力」,因为人类置身于自己所欣赏的对象之中。感知能力的特征是:不会消耗任何资源,也不会稀释任何资源的价值,具有丰富感知经验的人,相对较会去深沉思考人和自然的伦理关系。

  因此,李奥帕德认为健康的生态系本身就具有美学价值,「自然美学的声音就是保护政策或土地管理的重要声音」。

**********

  几年后,我协助「生态关怀者协会」的陈慈美老师接待研究李奥帕德的专家──北德州大学的柯倍德教授(J. Baird Callicott),他又为我理解的李奥帕德,带进了更深一层的体悟。随着时代的变迁,土地伦理已不再是「圣经」,它面对新的解构生态学(The New Deconstructive ecology)、社会生物学(Sociobiology)的挑战,前者从更多的生物研究资料,提出一个无组织、多元而彼此不协调的组织典范(a plurality of mutually inconsistent organizing paradigm),来诠释多变、难以预测的生态系。后者则以基因学、演化学的概念,质疑了以伦理为核心思维的李奥帕德式生态学。

  更有一些学者,批判李奥帕德是「生态法西斯主义」(Ecofascism),比方说哲学家艾肯(William Aiken)和法莱(Frederick Fene)就曾经指出,如果从土地伦理的立场出发,作为人类文化的准则时,必把个人淹没在集体、种族、部落或国家的荣耀之下。

  李奥帕德的后继者对这些批判与新挑战,并未一味捍卫,柯倍德就认为他的观念若要在今日仍具有生态学上的可信度,就必需被修正,或是强化。我想这是今日重读《沙郡年纪》的深刻意义之一:一本书的内容与读者,应该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成长,书中不够清晰、过往熠熠生辉的概念得以被重新思考、反省,这样的书才堪称经典,这样的读者才是经典的读者。

**********

  当然,重读这本书,依然让我着迷的仍在于李奥帕德当时如何建构超越时代的思维,更特别的是,这样的思维是透过如斯的诗意语言表现出来。

  当他提到每种生物都有内在价值或原生价值(intrinsic value or inherent value)时,他不用艰涩的哲学词句,而是说「自从冰河时期起,每年春天,沼泽便在鹤的喧嚷声中醒来。构成沼泽的泥炭层,位于一个古老湖泊的凹处;鹤群彷彿正站在属于牠们自己的历史中,那浸湿了的几页之上。」当他想说人类得尊重其他生物的生存权利,因为物物相关时,他会说:「我以为狼的减少意味着鹿会增多,因此狼的消失便意味着猎人的天堂,但是,在看了那绿色的火燄熄灭后,我明白狼和山都不会同意这个想法。」

  而当他想讲述生物身上具有不可取代的美学价值时,他会说:「物质的『魂魄』(Numenon),它和『现象』(Phenomenon)正好成一对比──后者是可计算、可预测的,即使那是最远一颗星的摇动和转动。北方森林的魂魄是松鸡,山核桃树丛的魂魄是冠蓝鸦,沼泽地的魂魄是灰噪鸦,而长满刺柏的山麓丘陵的魂魄则是蓝头松鸦。鸟类学书籍并没有记录这些事实。」

  这也是我向所有读者,而不只是对关心生态,对自然科学、环境伦理有兴趣的读者推荐这本书的重要理由。

**********

  第一个提出白蚁群体是一个有机体的科学家马莱(Eugène N. Marais)曾这样描述大自然的「无道德性」──「自然界从来没有流下怜悯的泪水,就算最美丽、最善良的生物受到伤害,自然界也不会出手保护。」但他也认为,身为灵长类的我们最特别的就是,拥有观察事物因果关系后,产生新记忆与行为模式的能力,在所有的动物里头,人类在这点走得最远。即使自然界并无道德性,但人类文化里的伦理、美学思维,仍然在人类演化史上,重新界定了人类的魂魄。李奥帕德曾将梭罗的名句「野性蕴藏着世界的保存」(In wildness is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world),更动了一个字,成为「野性蕴藏着世界的救赎」(In wildness is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或许,这是人类做为一种生物,又想超越生物本质的严苛考验。

  柯倍德曾在整理美国历史上跟保育有关的决定后,发现许多案例「受到美的激励多过责任上的期许。」(more…motivated by beauty than by duty)他当然认为这还不够,因为在李奥帕德的哲学里,土地美学、伦理责任,以及科学研究,也是一种社群关系。

  纯粹以自然科学的角度来思考做为一种生物的人类,我们生活在马莱所说的冷酷无情、从未流下怜悯泪水的自然界。但人类多么想从这样的自然界里重新定义自我的形象(就像我们多么看重自己在所爱的人眼中的形象),这从来就是一种伦理上、美学上的救赎。

【初版作者序】

  有些人离开了野生生物也可以生活,有些人却做不到。这里的随笔就表达了后者所感受到的欣悦与所面临的窘境。

  在文明进程开始摈弃自然环境以前,野生生物在人们眼中,就像晨风和落日一样理所当然。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准,是否值得牺牲自然的、野生的、自由的万物?只有和我一样的少数人会认为,看到大雁给我们带来的快乐要比看电视所得到的快乐更生动自然,寻找一朵白头翁花的美妙情趣与言论自由一样,都是不可剥夺的权利。

  我承认,在机械化生产为我们带来丰盛的早餐之前,在科学为我们揭示野生动植物从何而来、如何生存之前,自然环境里的这些东西几乎没有多少人文价值。因此,全部矛盾就归结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这些少数派看到了进化过程中的递减定律,反对我们的人却没有看到。

  人们必须根据事物的状况调整对策。这些篇章就体现出了我的对策。它们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叙述的是,我和家人在远离现代生活的简陋木屋中过周末时,观察到了什么景象,产生了什么感受。威斯康辛州的这个沙地农场,先是被日趋庞大与进步的社会耗尽资源,之后又遭到了抛弃。我们则试图用铲子和斧头,在这座农场上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失去的东西。正是在这里,我们进行寻找,并仍能找到上帝所赐予的美粮和无穷乐趣。

  这些木屋随笔按照月份先后排列为「沙郡年纪」。

  第二部「随笔」(编按:本书编排为第二部「地景之书」,另增录第三部「乡野沉思」),其中细述了我生活中的一些插曲,它们让我明白,我的同行者并非步调一致。这一逐步加深的认识过程有时是痛苦的。四十年来,我在美国大陆各个地方亲身经历的这些插曲,对于各种可被共同归结为「自然资源保护」的议题,是很有代表性的例证。
      第三部「结语」(编按:本书编排为第四部),其中提出了一些逻辑性更强的观点,科学合理地解释了我们这些少数派所持有的不同观点。只有对我们非常有认同感的读者,才会费神思索这里提出的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可以说,这些随笔告诉了我的同行者,应该怎样做才能恢复我们应有的步调。

  自然资源保护并未取得应有的进展,因为它与亚伯拉罕式(註)的土地观念毫不相容。人们认为土地是属于自己的商品,因此滥用土地。只有把土地视为我们所隶属的群落,我们才有可能带着爱与尊重来使用土地。只有通过这种途径,土地才能在机械化时代的冲击中倖存下来;也只有通过这种途径,在以科学为主导的情况下,我们才仍有可能收获土地奉献给人类文化的美学价值。

  土地是一个社群,这是生态学的基本观念;而土地应该得到爱与尊重,这一观念则是伦理学的延展。土地能为人们带来文化上的收获是早已被广为接受的事实,但近来却常常被人遗忘。

  这里的文章,试图融合以上三种观念。

  当然,关于土地与人的看法,会受到个人经历和偏见的混淆与扭曲。然而,不论如何,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日趋庞大与进步的社会,如今就像患上了疑难杂症,由于时刻担心经济状况是否良好,竟至失去了维持自身健康运作的能力。整个世界都如此贪婪地要求得到更多的浴缸,结果却失去了制造这些浴缸所需的稳定性,甚至失去了关掉水龙头的必要能力。在这种时候,最自然、最有益的行动就是,适度地放下那些已过于泛滥的物质享受。

  要达到这种观念上的转变,我们必须重新看待自然的、野生的、自由的万物,并对那些非自然的、被驯化的、失去自由的事物重新加以评估。

——奥尔多•李奥帕德  一九四八年三月四日于威斯康辛州麦迪逊市

【增订本序】

  一九四八年,奥尔多•李奥帕德去世时,《沙郡年纪》还只是草稿。这些手稿由李奥帕德之子卢纳进行编辑,于一九四九年成书出版。之后,李奥帕德生前从未发表的另一批随笔和日记也由卢纳加以整理,并在一九五三年以《环河》(Round Rivers)为标题出版。

  这里的新版本包括《沙郡年纪》的全部内容以及《环河》中的随笔。文章的排列顺序在此有所变更,其中的两篇随笔被合併在一起,旨在避免重复,并更好地呈现李奥帕德的主要观点。重新编排之后,本书初版序言中所介绍的各个部分发生了下述变化:第二部已被重新命名,第三部调整为第四部,新的第三部主要选自《环河》。我们还修改了文本中一些有可能误导读者的过时引证。

  很多人都曾阅读并引用过这些文章,然而,公众在强烈追捧「自然之美」的价值时,却遗忘了这些文章的主旨。比如在路边种些花草进行美化,这绝非李奥帕德所理解并宣扬的人与土地之和谐。美国一方面在立法中声称要保护自然之美,另一方面却计划着在两处极具自然价值的地方修筑水坝。在科罗拉多大崃谷修水电站的提案早已呈交国会,这样的工程最终会毁掉生机盎然的河流,大水将会淹没这一独特自然遗产的大部分地区。
      
  若干年来,筹建中的项目还包括在阿拉斯加开发水电,所选位置将使太平洋沿岸的迁徙水禽因为蓄水而失去主要的繁殖地。许多个年代里,野鸭、大雁和其他鸟类每年都要飞过华盛顿、奥勒冈和加利福尼亚,但是水坝的修建,会在瞬间消灭这些鸟类的绝大部分。当年李奥帕德写下〈大雁的音乐〉时,这一切还都无法想像,而现在这种景况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到我们身上。遗憾的是,提议、拥护并实行这一计划的美国人,会以经济利益之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尽管经济学不应成为决定性的因素,何况人们本可以寻找并採用其他可行的发电方法。
      
  李奥帕德的孙辈这一代人,有的是大学校园里的叛逆青年,有的从事社会工作或参加游行,有的正在异域的土地上战斗。当年,奥尔多‧李奥帕德对于「野生的、自由的万物」作出了睿智的理解与雄辩,随着他的孙辈这一代人,观点变得更为成熟,而保护「野生的、自由的万物」也到了关键时期。
      
  在吸引这些年轻人关注的所有事务中,大自然所面临的困境已然是最后的唿唤。人类对土地的冷漠态度,正在给野生的、自由的生灵带来毁灭。要遏止对自然的破坏,最好的办法或许就是,把弘扬土地伦理的紧迫任务托付给年轻一代。

——卡罗琳‧克拉格斯顿‧李奥帕德&卢纳‧李奥帕德 一九六六年六月于华盛顿

图书试读

●一月|融雪
 
一只田鼠在我走近时惊跳起来,踩着雪水横蹿过臭鼬的行迹。牠为什么会在大白天出来活动?或许是为了冰雪的融化感到悲伤吧。此时,牠在蓬乱草丛间辛辛苦苦啃咬出来的祕密地道,已不再是隐藏于积雪之下的迷宫,而成了曝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让人嘲弄的小径。事实上,融化冰雪的太阳正在嘲笑这小小啮齿动物最实用的基础建筑。
 
●三月|大雁归来
 
独燕不成春。但是,在三月雪融时,当一群大雁冲破晦暗的天空,春天就来到了。
 
一只在雪融时歌唱春天来临的北美主红雀,如果很快发现自己搞错了,只需要重归冬日的沉寂就可以纠正错误。一只钻出来想晒晒太阳的花鼠,如果发现自己遇到的是暴风雪,只要回洞里睡觉就可以了。但是一只迁徙的大雁为了寻找湖面上解冻的缺口,要以生命为赌註,在黑暗中飞过长达两百英哩的路程,因此是没有机会轻易后撤的。伴随着大雁的,是破釜沉舟的先知所具有的坚定信念。
 
●八月|青青河畔草
 
我知道一幅画,它是如此易于消失,除了漫游的鹿以外,几乎没有人看到过它。挥舞画笔的是一条河流。它何时会有心情泼墨,这种心境将持续多久,全都无法预料。但在仲夏,当完美无瑕的日子接连不断,白色舰队般的巨大云朵巡游天空时,漫步沙洲去看看那位画家是否正在创作,本身就是件惬意的事情。
 
创作是以一道宽阔的淤泥缎带开始的,它薄薄地涂在向后倾斜退去的河岸的沙子上。泥带在阳光下慢慢变干,这时,金丝雀来到它的水洼中沐浴,而鹿、鹭鸶、双领鸻、浣熊和乌龟会用足迹为泥带镶上花边。在这一阶段,很难说接下来是否会发生什么。
 
不过,当我看到这条泥带因荸荠草而变成绿色时,我就会开始注意观察,因为这是河流有心情作画的信号。几乎是一夜之间,荸荠草就长得如此葱翠,如此稠密,让邻近高地上的田鼠都无法抗拒这厚草地的诱惑,牠们集体出动来到这绿色的牧场。显然,田鼠们整夜都在天鹅绒般的草地深处摩擦着肋骨,牠们踩出的齐整的足迹迷宫,证明了它们的热情。鹿在绿色牧场上漫步,显然只是为了享受踩在柔软草地上的愉快感觉。就连不爱出门的鼹鼠,也在干燥的沙地下挖出通往荸荠缎带的地道,在那儿,牠可以尽情拖拉搬运青翠的草皮。

用户评价

评分

刚开始接触《沙郡年纪》,我以为会是一本关于某个特定地点的游记,但很快就被作者李奥帕德的哲学深度所吸引。他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他的文字中充满了对土地的深情眷恋和对未来的深沉忧虑。他所倡导的“土地伦理”,在我看来,是对现代社会过度消费主义和短期主义的一种有力批判。在台湾,我们常常为了追求经济发展而牺牲环境,而李奥帕德的这本书,则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行为的短视和对大自然造成的伤害。他的“荒野诗人”的身份,赋予了他一种独特的视角,让他能够以诗意的语言,描绘出自然的壮丽与脆弱。他的文字,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基于他对土地深入的观察和体验。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对自然多一分敬畏,对生命多一份珍惜。他让我们明白,我们不仅仅是土地的使用者,更是土地的守护者,我们与土地共生共荣,命运息息相关。

评分

《沙郡年纪》带来的阅读体验,就像是在一个秋天的午后,独自漫步在山林小径中。作者奥尔登·李奥帕德的文字,有种魔力,能瞬间将我带入他笔下的情境。他观察自然,并非仅仅为了记录,而是从每一个细微之处,挖掘出生命的意义和宇宙的奥秘。他的思考,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让我感觉仿佛在和一位古老的智者对话。他笔下的沙郡,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理坐标,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那些尚未被过度开发、保留着原始生命力的角落。这种对“荒野”的向往,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奢侈。然而,李奥帕德通过他的文字,让我们得以在想象中重返那片纯净的土地,感受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和谐。他的“像山一样思考”的理念,是一种宏大的叙事,却又体现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里。他提醒我们,人类的渺小和短暂,与大自然的永恒和博大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因此,我们应该以谦卑的态度,去学习和敬畏自然。

评分

真的很难想象,在遥远的美国,一位学者能写出如此贴近台湾读者心灵的自然之歌。第一次读到《沙郡年纪》,最打动我的,是那种不落俗套的观察角度。它没有像许多自然科普读物那样,堆砌冰冷的科学数据,而是将科学观察融入了细腻的情感表达之中。李奥帕德对待土地的态度,不是占有,而是守护。他深刻理解土地的脆弱,以及人类行为对土地可能造成的深远影响。他反复提及的“土地伦理”,对我来说,就像是为我们这些生活在土地上的人们,敲响了一记警钟。想想台湾近年来因为开发而消失的山林、被污染的河流,再看看李奥帕德字里行间对土地病灶的担忧,真的感到一种深深的忧虑。他的文字,没有直接的说教,却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反思我们与土地之间的契约。这种“荒野诗人”的视角,赋予了土地生命,让它不再是单纯的资源,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用生命去关怀和呵护。

评分

初次翻开《沙郡年纪》,我脑海中浮现的是台湾山区清晨的薄雾,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草木的芬芳。作者奥尔登·李奥帕德那种对土地深沉的爱,仿佛能穿透文字,直抵人心。他笔下的沙郡,不是遥远国度的陌生土地,而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能寻找到的那片与自然相连的栖息地。读他的文字,我常常会想起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赤脚踩在田埂上的感觉,还有夜晚听着蛙鸣虫叫入睡的宁静。李奥帕德没有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描绘他对自然的观察和体悟。他对每一个微小的生命,无论是昆虫、鸟类还是植物,都报以最深的敬意,仿佛他们都是这片土地上不可或缺的灵魂。这种“像山一样思考”的视角,让我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而是和谐共生的伙伴。这种反思,在如今都市化进程飞速的台湾,尤为珍贵。它提醒着我们,即使身处钢筋水泥的丛林,我们依然与脚下的土地、头顶的天空有着最根本的联系。李奥帕德的文字,像一股清泉,洗涤着我浮躁的心灵,让我找回了久违的对自然的虔诚。

评分

《沙郡年纪》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奥尔登·李奥帕德的文字,与其说是书写,不如说是他在用生命进行一场对土地的呼唤。他的“像山一样思考”,是一种宏观的视角,也是一种长远的眼光,他看到的是土地的整体,是生命的长河。这种视角,与台湾许多人看待自然的视角截然不同。我们常常将自然视为可以被开发利用的资源,却忽略了它本身的价值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李奥帕德以一位“荒野诗人”的身份,用最动人的语言,展现了自然的奇妙和魅力。他笔下的沙郡,是如此鲜活,如此充满生命力,让我不禁想象着那片土地的呼吸和脉搏。他的“土地伦理”并非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发自内心对自然的尊重和责任。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意识到,我们不仅要学习如何利用自然,更要学习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成为土地上负责任的子民。这种反思,对我未来的生活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