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前沿的科学与最卓越的心灵
掌握近十年诺贝尔物理奖的演变趋势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您认识几位?「江山代有才人出」,将出于何处?
人类是要侧重探究基础研究,还是以实用文明为导向?
每年十月诺贝尔奖颁布之后,都不免在媒体和学界引来话题,话题从获奖人的国家和背景,学术经历和奋斗历程,到得奖感言和颁奖花絮,诺贝尔奖诚然是全球科学界每年最大的盛事,因为它代表了科学成就的巅峰,也展现了科学发展的最新趋势。
《诺贝尔物理奖2005-2015》集结科学月刊每年在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公布时,邀请国内该领域的专家,针对该年各个得主的生平事蹟和得奖领域做深入分析,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和说明,让读者了解最前沿的科学研究现况。从学术发展的潮流到学术传统的传承,前瞻性地引导读者思考科学的前景。
那么诺贝尔物理奖的演变趋势是什么呢?过去十年里,有2006年及2011年两个纯天文宇宙学的奖、有2008年及2013年两个纯粒子物理的奖、还有2015年的粒子与天文交界的奖。2007年的巨磁阻与2010年的石墨烯算是凝态物理,2012年的量子操控导向将来的量子计算,而2009年的光纤(高焜)与CCD、2014年的蓝光LED,则属于改变人类物质文明的应用科技与材料。若再回溯2005年从场论与雷射等不同角度所阐扬的「光同调性」,则介于粒子、光学与量子之间。如此可见过去十年的「四到五年循环」。想深入了解这是怎么一回事,本书正可满足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撰稿的台湾科学家当中,有许多和得奖大师有师承关系,让我们一窥得奖者或特立独行的研究风格,或平易近人的为人处事一面,更神游于他们治学的风范和精神,诺贝尔奖,得之不易,但有迹可循。
专家推荐 侯维恕(台湾大物理系讲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