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大自然,她不断变化着 物理学家维斯可夫(Victor Weisskopf)曾经说自己是身处乱世的快乐之人,我也是一样。只不过,令我心醉神迷的并非是核武器或耸动的高科技,而是完全不同的东西︰长久以来,我一直密切观察自然界里微细而基本的变化。
「大自然」这个词对我来说,具有两层意义。
在二十世纪初,人类还是很理所当然的,把自己想成是不凡的物种,是困在地球上等待灵魂或心智救赎的黑天使。如今,几乎所有相关的科学证据都指向相反的方向。也就是说,既然已生到这个世界上,而且还一步步参与了数百万年的生物演化,我们人类的生态环境、生理状况,乃至于心灵状态,都和地球上其他生物密不可分。从这一层含义来观察自然界,大自然的本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二十世纪刚开始的时候,人们依然相信地球资源丰饶得取之不尽。世界上最高的山还没有人攀爬过,最深的海也还没有人探测过,更别提分布在赤道大陆上的大片野生丛林了。现在,我们早已绘制完实际的世界地图,而且也估算出日渐减少的地球资源︰才经过一世代的开发,人类就已经把野外世界破坏到足以威胁自然资源的程度,自六千五百万年以来,生态系和物种目前正以最快的速度消失!
由于对自个儿闯下的祸事感到良心不安,我们已经开始调整自己的角色—从地域的征服者,转换为地球的管理员。在这样的第二层含义中,也就是我们体认到人类的存在和自然界是两码子事的时候,大自然的本质也一样不断变化着。
由于性情和专长的关系,使得我能一直密切观察这些变化。在我还是年资尚浅的小科学家和小博物学家的时候,我个人的世界观随同下列两个趋势而转换︰演化生物学的兴起,以及「这门科学的从业人员能够自然养成」这想法的没落。从童年到中年,我的个体发生史(ontogeny)一再重复那更巨大的种系发生史(phylogeny)。同时间,大自然犹不断蜕变出新的风貌。
我的童年很走运。生长在保守的美国南方,在一片如诗如画的环境中长大,却一点也没沾上南方社会问题的边儿。我在小小年纪就打定主意将来要做科学家,方便我多多接近大自然。
迷人的童年记忆未曾泯灭,但是它却留存在希腊先哲赫拉克利图斯(Heraclitus)式的思潮中。在这思潮中,所有的事物都不断变化,包括原先想像中的世界运作方式,以及我心目中人类在世界上的地位。把这些封存的记忆都提出来,使我更能完整了解自己目前的思考方式,也使我更能釐清自己信念中的核心因素。这样的釐清,不只是针对我自己,也针对你们,同时,或许也是为了增强说服力。
再版导读
做个追寻自然的科学猎人 威尔森无疑是近代伟大的生物学家、博物学家、理论学家、保育学家,他拥有「社会生物学」及「生物多样性」之父的称号。他和麦克亚瑟的「岛屿生物地理学」,不仅建立了物种数与岛屿面积及距大陆远近之动态平衡理论,对于近期栖地破碎化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也提供了保护区划设的具体实践原则。此外,他所提到的人类「亲生命性」,也对于现今许多远离自然、罹患大自然缺失症的都市人有诸多的启发。威尔森同时是一位才华洋溢的作家,着作等身,不仅有科学专业的《蚂蚁》,还有科普书籍《缤纷的生命》和《给青年科学家的信》等畅销着作,且屡获殊荣。
《大自然的猎人》是威尔森的自传,从一个小男孩在天堂海滩,对水母观察着迷到流连忘返,谈到就读湾岸军校、参加教会对日后宗教哲学思维的影响,他的求学及蛮荒极地探险历程,以及日后在哈佛大学教书,发表了许多重要论文与学说期间的种种人与事。当然他也对于所发表的社会生物学,遭到许多人的激烈抨击,平实写出源由与过程,并谈到未来的必要沟通与交集。
我们在过去的报章杂志报导,还有威尔森的谈话发言里,或多或少都对他有粗略的勾勒与认识。但是阅读这本自传,才能够在条理分明的时间与空间脉络里,知悉在过去所发生的事件中,威尔森所秉持的想法与做法,如何塑造成这位伟大而奇特、影响现今社会响当当的人物。
给年轻科学家的建议
2012年在TED的演讲里,威尔森向在场的听众介绍他正在写的一本书《给青年科学家的信》,当时八十四岁的他神采奕奕、思路清晰。「这个世界迫切的需要你们」这是他演讲的开场,而他对年轻科学家所建议的四条规则,则是应证并唿应他的自传《大自然的猎人》。
因此这本书,其实也是威尔森期待让年轻科学家阅读的一本书,里面的许多回忆、故事、省思,莫不充满了提点与启发。我忝为野生动物学家,也算是可以沾上博物学家的边,同时又在大学里任教,天天面对年轻就期许成为科学家、渴慕知识的学生,所以这本书对于我而言,无疑是葵花宝典。威尔森的人生历程成了我和学生讨论的重要资料与学习,因而也在此与各位分享我的阅读心得。
看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动是威尔森对大自然持续且高昂的热情,不仅让他有动力在极度困难与危险中到处探险、观察採集,成就了许多傲人的理论学说之外,他并起身成为投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先驱者。台湾的生命大百科资料库建置,就是2007年由威尔森所倡议发起的国际合作计画,希望能集结全球科学家之力,将地球上已知的一百九十万种生物的资讯,整合在同一个网站上,免费提供给各生物学相关学者及喜爱观察大自然的生态人士使用。
想想实在令人惊叹,这样的创举所需的能量会让多少人认为不可能而却步。但是由威尔森的自传中,就可以发现他拥有一般人少有的坚强毅力与正向思考。他的父母离异,眼睛被鱼刺瞎,耳朵对于高频率的声音有听觉障碍,进入管教严格的军校,之后父亲自杀……很多人遭逢挫折都会怨天尤人,但是威尔森就是接受事实,看待这些事情所带来的正面效益。军校的严格管教他视为磨练与效率,连父亲自杀,他都可以坦然体谅父亲的动机,而视为是父亲的解脱。威尔森诚实面对他所经历的过往,娓娓道来这些事件对他日后的影响,我相信对于很多动不动就忧郁、陷于泥沼无法自拔,原地打转的人会有极大的激励。学习威尔森,跨前一步,走出来!
威尔森在此书中提及了许多对生物界有重要贡献的大人物,是我们在生物学或生态学的教科书里,一定会出现的人名与所提出的理论。这也是在此书中让我深感启发的部分,他谈的不仅是这些理论如何被这些聪明人推演出来,同时更有其中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些学者赫赫有名,却是排他的学霸;有些学者则是将政治带入学术的批判,而导致不能就事论事,甚至人身攻击。读者可以在书中细细体会,如果也身在学术界,则须时时警惕自己。另外非常重要的,是对年轻科学家的鼓励与帮助,威尔森在书中提及他敬重的贵人前辈,不轻看年轻人的不足,称赞做对的一半而不是强调做错的另一半。
重视跨领域合作
威尔森在TED演讲中提到,科学家要有同事的支持与合作,而跨领域的合作,更是他推崇知识快速累积与理论蓬勃发展的方式。他自己对数学模式不在行,三十二岁才以教授身分和一群大学生修读微积分。但是他和麦克亚瑟这位优秀的数学家成为合作伙伴,专业互补,成就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的理论模式与野外测试。而他也和化学家罗约翰与分子生物学家华许一起合作,分析蚂蚁路径上遗留的费洛蒙分子结构(请参阅第15章)。
威尔森也提到,他故意收研究灵长类的学生,趁此向学生学习自己不懂的哺乳类,重点是要刺激对不熟悉领域的了解,才能有宽广的视野,否则泾渭分明,很多伟大的想法就不会出现了。而威尔森持续教生物学这门课给非生物主修的学生,一方面是警惕自己不要因为成为终身职教授而偷懒,另一方面则更是让自己处在不同领域的学生里,接受不同背景者的疑问与挑战,在此过程中也会刺激新的想法产生。分子生物学的崛起,虽然导致了传统生物学在哈佛大学的边缘化(和台湾的大学与研究单位类似),但是借由跨领域的合作,分子生物学反而能成为有力的工具,成就演化生物学的发展。
好奇心对于博物学家而言是必备的特质,既要在纷乱的大自然里,细心的观察,留意梳理出其中的规律模式,却又不能忽略微小的现象或差异,因为这些可能就是新的发现。书中提到和威尔森一起做蚂蚁研究的德国学者霍德伯勒就有如是的个性,他们两人成为最好的研究伙伴,谨守「要寻找细微的事」。
当年我在康乃尔大学念博士班时,同研究室的博士生艾伦就是一位蚂蚁先生,他是威尔森的头号粉丝。我曾经和他在山野间,挖了整座蚂蚁窝搬回研究室,那时一勺一勺的挖掘,小心翼翼的接近蚁后的皇宫,层层蚁穴都有不同的功能与居住者,虽然工蚁看似四处乱窜,但是在受到干扰之下,它们其实是井然有序的在危机处理,搬离蚁穴内的重要资产转移他处。我是每每看得目瞪口呆,惊叹于这些小小的生物彼此间是如何传递讯息,可以有效沟通协调,共同完成搬家大业。《蚂蚁》这部巨着就是威尔森和霍德伯勒两人下定决心要成就非凡志业,因而耗时、费力,他们的目标是贯穿历史,写一本「目前有关蚂蚁的全部知识」,两位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尽力向不可能挑战,最终获得共享美国着名「普立兹奖」的殊荣。
威尔森对年轻科学家的提点,是不要去追逐所谓的热门研究题目,反而是找寻稀有议题,不要加入混战,要往砲声小的地方去,才能在研究上更有空间发展原创、搭建出自己的舞台。我们看到威尔森研究议题的演变,他完全无视于世界的主流,但是蚂蚁、火蚁研究、竞争释放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社会生物学,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等,每一个主题都成了潮流,并累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知识。威尔森并没有急着跳出来成为社会运动者,但是一直以来他储备着内在的能量,他的理念是科学家终有一天会是社会教育者,要把理论转化成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筹码。威尔森确实是身体力行的实践者。
关怀自然
威尔森说大自然是我们的一部分,正如同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关怀其他生物是人类的天性,我们的部分文化亦源于自然野性,因而就不应消灭其他生物。维护地球上缤纷的生命,其实是成就人类本性中的「亲生命性」,因为我们拥有祖先留在体内活泼与自由生命的印记,我们会不自觉的追寻前世代的天然栖息居所与生活哲学,惊叹于自然的迷人与奥妙。其实威尔森的心底永远是那个在天堂海滩上流连忘返的小男孩,他是一位无惧的探险博物学家,在他的一生中不断的向大自然发问,挑战自我极限,锲而不舍。而他在找寻答案的过程里,欣然与拥有共同理想的伙伴合作砥砺,因为有着能广纳大山大海的心胸,所以他与同伴能达到的巅峰也就可以绵绵不绝。
对于地球,这颗孕育着令人眼花撩乱多样生命的行星,我们所知仍然有限,而威尔森的志业,让他在猎人般追逐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并拥有充满意义的一生。所以,威尔森,我们跟着您的脚步上来了!
袁孝维
(本文作者现为台湾大学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