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科技的全球史

老科技的全球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avid Edgerton
图书标签:
  • 科技史
  • 全球史
  • 技术变革
  • 社会影响
  • 历史
  • 文化
  • 工业革命
  • 科学
  • 技术
  • 现代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全球史来看,只有老科技才能真正触及全球视野,不然若只谈创新和发明,那么就只能侷限在特定的城市或国家。从科技史的角度来看,衡量科技最重要的不是多新颖,而是如何被使用,科技的发展并不是新取代旧的进步史,老科技的影响力,比我们知道的要精彩许多。

  这是部二十世纪的全球科技史,但却是一部不寻常的科技史。

  大多数科技史的写法,通常把焦点放在重要的发明与创新,乃至以此作为叙事的架构。然而,这本书并未特别提到盘尼西林发现的日期或电脑是谁发明的,书末也没有附上「二十世纪重大科技发明时间年表」。书中并未详述莱特兄弟如何研发与试飞历史上第一架动力飞机,倒是在插图中提到,莱特经营的脚踏车店是当时相当典型的小型作坊(workshop)。

  书中不谈超音速喷射机、卫星发射或登月计划等二十世纪着名的科技里程碑,却用相当的篇幅谈铁皮屋、拼装船和拼装车、肥料农药、屠宰场等一般科技史根本不会触及的主题。

  此外,作者还告诉我们,致力研发与使用新进武器科技的国家,不见得会赢得战争;二次世界大战火炮与步枪所杀死的人数,要远大于轰炸机与原子弹;一个国家投入科技研发的经费多少,与其经济成长率不见得有正相关;拥有昂贵精密的高科技武器系统,不见得能战胜科技水准落后的敌人。这样的情况牴触了许多人对科技的认知与常识,但历史充斥着这样的例子,统计数字也显示如此,究竟这是怎么回事?

  会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必然是使用相当广泛的科技;一项科技要能获得相当广泛的使用,距离其发明必然已经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然而,大多数的科技史研究乃至通俗文化都把焦点放在发明、创新以及新科技早期的应用,这使得我们对于科技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技在历史上如何发挥作用,理解有所偏差。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英语世界里科技几乎等同于发明。这种混淆对于理解科技没有帮助,也对理解发明造成负面影响。我们并没有关于发明的历史,相对地,我们拥有的是某些后来成功的科技之发明史,这点就使得理解有了偏差。然而,我们所拥有的发明史本身就是以创新为中心,它把焦点放在发明本身的某些新面向,强调发明本身出现的变化,而不是那些不变的部分。

名人推荐

  作者採用无比细致的平衡报导,将科技与社会变迁的样貌以充满洞见的方式呈现,这是传统观点做不到的。——《独立报》

  我可以拿这本书,往那些科技怪客、电脑怪咖、热爱新事物的未来学家的头壳敲下去,来个当头棒喝。——Simon Jenkins(专栏作家)

  我喜欢这本会挑战刻板观点的书。面对这个不断抛弃旧事物、只管追求新事物的世界,我想要庆祝这本书的诞生。——《星期日泰晤士报》

  作者的创新之处在于聚焦在我们真正在使用的科技,而不是那些可能稍纵即逝、却号称全新的科技事物。——《每日邮报》

  充满原创性的引人注目之作,切合当下的需求。——《自然》

  新玩意很吸引人,但它们有什么重要性?作者让我们看见被忽略的科技,这些科技才真正影响多数人的生活。——《新闻週刊》

  打破成见,挑战以创新为中心的科技观。——《Icon杂志》
 
电子游戏的诞生与文化演变:一部跨越半个世纪的叙事 本书深入探讨了电子游戏从早期实验性的技术展示,到发展成为一个席卷全球的、价值千亿的文化现象的复杂历程。我们不仅仅关注那些标志性的游戏作品或技术突破,更致力于剖析电子游戏如何反映并塑造了我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 第一部分:起源与拓荒——从实验室到街机厅的萌芽(1950s-1970s) 本部分的叙事始于计算机科学的早期黎明,电子游戏并非始于商业考量,而是源于学术研究和技术好奇心。我们将详尽考察那些奠定基础的早期实验性程序。例如,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空格战争”(Spacewar!)不仅是第一个在多用户计算机上运行的互动程序,更是首次展示了计算机作为娱乐媒介的巨大潜力。然而,这些早期的“游戏”受限于昂贵且稀有的硬件,停留在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象牙塔内。 真正的商业化转折点出现在街机领域的突破。阿塔里(Atari)公司的成立及其创始人诺兰·布什内尔(Nolan Bushnell)的远见卓识被置于核心位置。我们将分析《电脑空间》(Computer Space)的商业失利,以及随后现象级的《乒乓》(Pong)如何通过其极简主义的设计,成功地将互动娱乐带入酒吧和商场的公共空间。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技术上的粗犷与设计的直觉性,游戏机制简单,但其社会意义在于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共享的娱乐体验。 本部分还会细致描绘早期消费电子市场的试水,特别是Magnavox Odyssey的问世。尽管它在商业上未能取得巨大成功,但它确立了“家庭游戏机”的概念,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通过分析当时的技术限制——如内存的稀缺、图形处理能力的贫乏——来理解早期游戏开发者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与创造力。 第二部分:黄金时代与初次危机——街机的主宰与家用机的崛起(1978-1985) 这是电子游戏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街机厅成为城市文化的核心地标,是青少年社交和展示技能的场所。我们将重点分析《太空侵略者》(Space Invaders)的文化冲击,它首次引入了“高分榜”的概念,将个人成就感与社会地位挂钩,引发了日本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硬币短缺现象。随后,《吃豆人》(Pac-Man)的成功,特别是它首次将一个具有明确个性和叙事基础的角色推向主流,拓展了游戏的受众范围,吸引了女性玩家的关注。 家用游戏机市场也在此期间爆发。雅达利(Atari)的2600系列凭借可更换卡带的机制,彻底改变了消费者对游戏的预期。这使得第三方软件开发成为可能,催生了第一批独立的游戏工作室。 然而,这种爆炸性的增长伴随着失控。本部分将深入探讨1983年北美电子游戏市场的崩溃。市场被大量低质量、过度饱和的产品淹没,例如那款臭名昭著的《E.T.外星人》。我们探讨了这次崩溃的深层原因:缺乏监管、内容质量的稀释,以及零售商库存的积压。这次危机不仅仅是商业上的失败,更是一次对“电子游戏”这一媒介自身价值的深刻反思。 第三部分:日本的复兴与主机战争的序幕(1985-1994) 任天堂(Nintendo)如何从1983年的废墟中重建行业,是本部分的核心议题。任天堂娱乐系统(NES)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建立在一套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和对“游戏乐趣”的重新定义之上。我们将分析宫本茂等关键设计者如何通过《超级马里奥兄弟》确立了平台跳跃这一黄金范式,以及《塞尔达传说》如何开创了非线性探索和角色成长的先河。 随着世嘉(Sega)的加入,主机战争正式打响。世嘉通过其“酷”(Cool)的营销策略和《刺猬索尼克》系列,成功地将自己定位为任天堂的叛逆替代品,抓住了追求速度和态度的青少年市场。本部分将对比分析这两个巨头在硬件架构、第三方关系管理以及核心IP构建上的不同哲学,这些哲学至今仍在影响着游戏产业的格局。 同时,个人电脑(PC)游戏在此期间开始崭露头角,特别是在模拟、策略和角色扮演游戏领域,如《模拟城市》和《创世纪》(Ultima)系列,它们展示了更复杂叙事和深度模拟的可能性,与主机游戏的即时满足感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四部分:三维革命与多媒体的融合(1995-2001) 随着CD-ROM技术的普及和三维图形处理能力的飞跃,游戏行业迎来了一场范式转变。索尼(Sony)PlayStation的进入,标志着游戏文化从“儿童玩具”向“成熟娱乐”的定位转变。我们将分析索尼如何利用其在音乐和电影产业的影响力,吸引了更广泛的成年受众,并探讨了《最终幻想VII》等作品如何将电影化的叙事和复杂的主题带入主流。 PC游戏方面,互联网的早期应用,特别是“光纤到户”的加速,使得多人在线体验成为现实。《毁灭战士》(Doom)和《雷神之锤》(Quake)定义的“第一人称射击”(FPS)类型,以及后来的MMORPG(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如《网络创世纪》(Ultima Online),彻底改变了玩家的互动模式,创造出虚拟社区。 本部分也探讨了围绕暴力内容和游戏成瘾的早期社会焦虑,这直接催生了娱乐软件分级委员会(ESRB)的建立,反映出社会对这一新兴媒介影响力的首次正式监管。 第五部分:在线世界的普及与文化霸权的巩固(2002-2010) 微软带着Xbox强势进入主机市场,标志着行业进入“三足鼎立”的时代。Xbox的成功关键在于对在线服务的战略性投入——Xbox Live。它将统一、稳定的多人联机体验标准化,使得《光环》(Halo)系列成为主机射击游戏的新标杆。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游戏不再局限于物理介质。我们将详细考察“免费增值”(Free-to-Play)模式的初步实验,以及网络小说和游戏世界观的交叉影响。MMORPG如《魔兽世界》(World of Warcraft)的统治地位,不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现象,它重塑了人际交往、团队协作和虚拟经济的概念。 同时,休闲游戏市场也被重新定义。任天堂的Wii通过其体感控制器,成功地吸引了非传统玩家群体,引发了关于“什么是游戏”的讨论,挑战了主流硬核玩家的主导地位。 第六部分:移动浪潮、独立精神与流媒体的未来(2011至今)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商店模式的成熟,使得电子游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将分析“水果忍者”和“愤怒的小鸟”等作品如何通过碎片化的时间、直观的触摸控制,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以“微交易”为主要驱动力的市场。 独立(Indie)游戏运动的兴起,是对主机大厂“3A级”制作成本失控的一种反动。通过Steam等数字发行平台,开发者能够绕过传统发行商,专注于实验性的艺术表达和独特的游戏机制,诞生了如《我的世界》(Minecraft)这类具有平台级影响力的作品。 最后,本书展望了当前的趋势:电子竞技(Esports)如何从边缘爱好发展为全球化的体育产业,电子音乐和直播平台(如Twitch)如何将游戏体验从“玩”扩展到“观看”。我们审视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的长期潜力,以及云游戏服务对硬件依赖的颠覆性影响,最终探讨电子游戏作为一个成熟的、多元化的艺术与商业综合体,将如何继续塑造21世纪的娱乐景观。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大卫・艾杰顿David Edgerton


  英国国王学院「汉斯‧劳兴讲座教授」(Hans Rausing Professor),创办该校的「科学史、科技史与医学史中心」(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致力挑战传统的科技史观,常在杂志、媒体发表文章。着有England and the Aeroplane: Militarism, Modernity and Machine、Britain’s War Machine: Weapons, Resources and Experts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译者简介

李尚仁


  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科学史科技史与医学史中心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曾获中央研究院年轻学者研究着作奖,着有《帝国的医师》(第二届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学术性专书奖)。译有《欧洲医疗五百年》《科伦医师吐真言:医学争议教我们的二三事》
 

图书目录

译者序
 
导论
 
第一章    重要性
在历史上保险套是否比飞机还重要?我们都知道科技对二十世纪的历史影响重大,但到底如何衡量科技的重要性?
 
第二章    时间
许多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科技是在一九○○年之前就发明创造出来的。在这些科技当中,有些在二十世纪没落,有些则否。这些科技的重要性不该被低估。
 
第三章    生产
虽然农业就业人口减少,但产出却增加;屠宰动物通常被归类为制造业,而非农业。为什么会如此?也许家户是个很好的讨论起点。
 
第四章    保养
一九五○年代汽车工业带来对「自动化」的恐慌,人们想到工作机会的消失,但是要让自动化机器能够运作,必须大量增加保养的人工,结果能节省的人工所剩无几……
第五章    国族
 
创新并不等于经济成长,苏联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在二十世纪其研发支出都很高,但日本的经济却陷入长期停滞,苏联更是贫穷,为什么?
 
第六章    战争
一般人理解毒气、雷达和原子弹是二十世纪战争胜负的关键,这幅图像非常误导。其实,两次大战中靠的主要仍是步枪、火炮、坦克和飞机,甚至马匹。
 
第七章    杀戮
二十世纪是谋杀的世纪。文明化过程并没有减少杀戮,我们只是将杀戮排除到公共场合之外,无论处决罪犯或杀鸡皆然。
 
第八章    发明
以过去的标准来看,现在并不是一个激进创新的时代。以今天的标准来看,过去显得特别具有发明力。我们只要想想在一八九○年到一九一○年的二十年间出现了许多明显的新产品,像是X光、汽车、飞行、电影与无线电,这些科技今天仍在持续扩张。
 
结论
致谢
作者重要着作选辑
註释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导论(摘录)

  大多数的科技史是为各年龄层的男孩所写,这本书则是为所有性别的成人而写。我们已经和科技共同生活了漫长的时光,整体而言,我们对科技已有相当的认识。从经济学者到生态学者、从古玩爱好者到历史学者,人们对于周边的物质世界及其变迁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过于频繁出现的状况是:在讨论科技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时,议程是由那些提倡新科技的人所设定。

  这些人高高在上地向我们宣扬科技,使得我们只想到新奇与未来。过去数十年来,「科技」一词和「发明」(创造出新的观念)与「创新」(新观念的首度应用)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在谈论科技时,重点总是放在研发、专利以及初期使用,用来指称后者的术语是「传播」(diffusion)。纵使科技史有许多不同的断代方式,但其依据都是发明与创新的日期。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科技常常简化为航空(一九○三)、核能(一九四五)、避孕药(一九五五)与网际网路(一九六五)。告知我们变迁的速度越来越快,且新科技越来越强大。大师们坚称,世界因科技而正在进入新的历史纪元。

  以使用中的科技(technology-in-use)做为思考的出发点,将会出现一幅完全不同的科技图像,甚至也可能形成一幅完全不同的发明与创新图像。 整个隐形的科技世界随之浮现。过去的科技地图是根据创新的时间轴所绘制,思考「使用中的科技」则会引领我们重新思考对科技时间(technological time)的看法。它所带来的历史无法套用一般的现代性方案(schemes of modernity),并且反驳以创新为中心之说法背后的某些重要预设。更重要的是,「使用中的科技」新视角会改变我们对何者才是最重要的科技之认定,它会产生一部全球史;至于以创新为中心的历史,虽然号称具有普世性,其实仅侷限于少数地方。

  此一新史观之不同以往将会令人诧异。例如,蒸气动力向来被认为是工业革命的特征,然而它在一九○○年的绝对重要性与相对重要性,都远高于一八○○年。即使在率先工业革命的英国,蒸气动力的绝对重要性在一九○○年后仍持续增加。英国在一九五○年代的煤使用量,远高于一八五○年代。全世界在二○○○年所消耗的煤,远高于一九五○年或一九○○年。世界上的汽车、飞机、木制家具与棉织品都多于以往。全球海运吨位持续增加。我们仍在使用巴士、火车、收音机、电视与电影,而纸张、水泥与钢铁的消费量是越来越高。纵使电脑这项二十世纪晚期关键新科技出现已有数十年,书本的印行量依然持续增加。后现代世界拥有四十年历史的核电厂与五十年历史的轰炸机。这不只是科技怀旧风而已:后现代世界有新的远洋邮轮、有机食物以及用复古乐器演奏的古典音乐。甚至已经过世的六○年代摇滚歌星,其作品仍有巨大销售量;而今天的小孩仍旧爱看他们祖父母小时候观赏的迪士尼影片。

  以使用为基础的历史有个特别重要的特征,那就是它可以是真正的全球史;涵盖了所有使用科技的地方,而不是少数创新与发明集中出现的地点。在以创新为中心的叙述中,大多数的地方并无科技史;以使用为中心的叙述,几乎所有地方都有科技史。以使用为中心的叙述带来和全世界所有人都有关的历史,因为世界上大多数的人口都是穷人、不是白人,而且有一半是女人。使用的观点指出二十世纪出现的新科技世界之重要性,而这个世界在过去的科技史中却无一席之地。这些科技当中,最重要的是穷人的新科技。它们之所以被遗漏,是因为一般认为贫穷世界只有传统的在地技术,缺乏富裕世界的科技,或仅是受害于帝国科技的暴力。当我们在思考城市时,我们应该同时想到铁皮屋城(bidonvilles)和未来城(Alphaville);我们不应该只想到柯比意规划的城市,也要想到没有都市计画的贫民区,后者不是由伟大的营造者所建造,而是由数以百万计的人用许多年的时间自己建造而成。这是我所谓的克里奥科技(creole technologies)的世界,这种科技从起源地移植到其他地方而获得更大规模的使用。

《老科技的全球史》中译本导言

现代世界的物质史


  《老科技的全球史》是部二十世纪的全球科技史, 但却是一部不寻常的科技史。大多数科技史的写法,通常把焦点放在重要的发明与创新。然而,光从章节架构就可看出这本书显非如此;它虽然是一部二十世纪的科技史,却不是常见那种依照时间顺序讲述人们耳熟能详的重大发明之故事的编年叙事史;从章节安排便可以看出,这是本以主题为架构、强调分析与议论的着作。 本书就内容来说也很特别,书中并未特别提到盘尼西林发现的日期或个人电脑是谁发明的,书末也没有附上「二十世纪重大科技发明时间年表」。作者并未详述莱特兄弟如何研发与试飞历史上第一架动力飞机,倒是在插图中提到,莱特经营的脚踏车店是当时相当典型的小型作坊(workshop)。书中不谈超音速喷射机、卫星发射或登月计划等二十世纪着名的科技里程碑,却用相当的篇幅谈铁皮屋、拼装船和拼装车、肥料农药、屠宰场等一般科技史根本不会触及的主题。此外,作者还告诉我们,致力研发与使用新进武器科技的国家,不见得会赢得战争;二次世界大战火炮与步枪所杀死的人数,要远大于轰炸机与原子弹;一个国家投入科技研发的经费多少,与其经济成长率不见得有正相关。这些见解和主流说法可说大异其趣。

  透过这样的架构与内容,作者强有力地呈现并申述其核心论旨:以发明与创新为焦点的传统科技史,无法理解科技在全球所扮演的角色;要达成这个目标,必须将研究的焦点放在科技的使用。为何本书会用这样的角度来看待科技?是什么样的作者会写出一部如此特殊的二十世纪科技史?本书作者大卫‧艾杰顿原本主修化学,毕业于牛津大学,后来在伦敦帝国学院攻读博士,论文分析比较英国在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五一年间对棉纺织与飞机这两种制造业的国家干预政策。  这个训练背景不止见诸艾杰顿的科技史研究对于经济数据与政策分析的重视,也可见诸本书对科技与产业关系的探讨,乃至所举关于飞机与棉纺织业的例子。博士毕业后,艾杰顿先是任教于曼彻斯特大学教授科技史,之后在伦敦帝国理工医学院(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创办科学史、科技史与医学史中心(Centre for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并担任该中心主任,后升任「汉斯‧劳兴讲座教授」(Hans Rausing Professor)。他与该中心于二○一三年移转到伦敦国王学院的历史系。艾杰顿的研究兴趣主要是二十世纪英国史、全球科技史以及现代性的物质史(material histories of modernity),尤其关心英国国家(British state)、英国军国主义(British militarism)以及专家与科技官僚在现代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等课题。艾杰顿曾经应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中心邀请,于二○○二年来台访问并于清华大学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表演讲。

  艾杰顿的史学研究的重要切入点批判是长久以来充斥着英国史学界、社会科学界的「英国没落论」(British Decline)以及相关的历史解释,尤其是致力检讨此一说法所涉及的科技史史学议题。本文就由他对没落论(declinism)的反思着手,来简介艾杰顿的科技史史学观点。

  对英国没落论的批判

  根据艾杰顿的看法,没落论的说法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英国对于英国历史、政策、文化与产业的认识。所谓「英国没落论」并非泛泛地指涉大英帝国在二十世纪的瓦解以及英国国力在这段期间的衰弱,而是对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英国历史的一套特定的看法和解释,其中特别强调科技落后与国势衰颓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套没落论的论点大致如下:十九世纪上半的英国不只是国力超强的帝国,也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经济上,英国的产业领先群伦是全世界制造业的中心。然而,到了一八七○年代情况却开始改变。虽然英国仍是个大帝国,甚至还持续扩张其海外殖民地,国家却开始走上没落之路。英国的经济效率比不上新兴的德国与美国,其产业缺乏研发与创新,工厂使用过时的技术,无法在国际上与其他国家竞争。这是英国在二十世纪走下坡的源头。造成英国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英国政府与产业界不够重视科学与技术,投入技术研发与创新的资源严重不足,高等教育更是忽视科学与科技教育的重要性。这种偏颇的走向,和英国以牛津和剑桥这两所古老大学为代表的菁英文化关系密切。这些大学的教育偏重以古希腊文、拉丁文阅读古典典籍,顶多再加上对数学这个抽象学科的偏好,却对实用的科学与技术不屑一顾。结果这些大学培养出来的政治与文化菁英不只对科学缺乏理解、而且还有反科技与看不起工程师的偏见,结果造成英国社会一股反产业与反科技的风气;也使得英国文化充满了怀旧氛围与对田园风味的喜好,上流社会弥漫着一股向后看、不往前看的旧式仕绅风尚。牛津与剑桥大学毕业的菁英位居政界、法界、文官体系乃至商业与金融界的要津,导致英国政府与企业界对科技研发的无知与轻视,而政府财政部门的政策偏颇,更导致英国政府对于科技研发与科学研究的投资严重偏低。如此林林总总的不良影响,导致一八七○年后英国技术发展落后于其他的竞争者。

  这套科技没落论说法广为英国学界所接受,不只是右翼的历史学家鼓吹这套「英国没落论」,就连着名新左派学者派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也附和这套说法,认为二十世纪的英国善于操弄人民、管控其帝国,却在经济上欲振乏力。它能够透过福利国家的体制取得人民的支持,却在科技发展上一筹莫展。尽管如此,艾杰顿认为还是有卓然不群的学者与知识分子不受没落论误导,并能洞察英国的国家性质。安德森的论敌同时也是英国劳工史、社会史的左翼史学大家汤普森(E. P. Thompson),就是其中佼佼者。汤普森在批判安德森的论点时指出,自十九世纪以来「政治经济学与科学就是英国意识形态的核心」。安德森攻击的是过去的旧事物,却未能看清楚英国国家(state)的新现实。  

  没落论另一个影响更为深远的说法,是史诺(C. P. Snow)关于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的看法与讨论。艾杰顿认为,史诺的论点除了把受人文学科教育出身的官员、文化界与产业经营者,将之对立于工程师与科学家之外,还把这两者与现代英国南北对立的刻板印象挂勾。在这幅图像里,英国南方富裕的传统贵族与仕绅阶级的古典人文品味主导了菁英文化与政府政策,然而大多数务实的工程师与科学家却出身于制造业重镇的北方,而且家境背景通常较为微寒。两种文化的对立还沾上了贫富、南北对立的色彩。艾杰顿的批评则指出,史诺所谓两种文化其实是基于非常偏颇的取样,其中讨论到所谓的科学其实只侷限于学院中的物理学,而人文知识分子则只有讨论到小说家;对于十九世纪晚期以来英国科学、技术的种种重要成就,以及这段期间英国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史诺完全视而不见。此外,艾杰顿还举出许多史诺着作中的史实错误,包括他关于特定科学家在二次大战英国战略轰炸中所扮演的角色等说法。这些事例显示,史诺在知识上甚至可信度上都有相当可议之处。

  艾杰顿认为没落论不只偏离历史实际状况甚远,而且导致许多扭曲误导的科技观点。误导的原因之一是,史诺等人把焦点放在被认为对政府的政策走向有很大影响的管理阶层高阶文官(administrative civil servants),并将之描绘成由牛津剑桥文科毕业、攻读古典学(classical studies)的上流阶级出身者所主导。换言之,一群不懂科学,养尊处优,背景类似十八、十九世纪贵族与上流阶级的过时人物,主导了英国政府的产业、国防与科技政策。但艾杰顿指出,这种说法忽略了政府所聘用的专家与技术人员,这批人相当庞大而且扮演重要角色。此外, 高阶文官虽大多出身于私立住宿学校、毕业于牛津剑桥的文科,但其中大多攻读历史学这类的现代学科,而非古典学。而且高阶文官当中也有不少重要人物是科学家与工程师,有些甚至是成就相当高的科学家。  

  更重要的是对经济数据的考察显示,所谓英国的科学教育、研发活动乃至产业效能到了十九世纪晚期都不如德国,二次世界大战后又被日本、法国等国家超前的没落论说法,其实无法成立。实际情况恰好相反,在一九六○年代之前,英国富裕程度仅次于美国,其科学与技术教育的水准以及创新的纪录,也毫不逊色于德国、法国与义大利等欧洲国家。有一个说法是,英国政府的研发支出集中在核能和航空这两个科技领域,误以为这两个大型的高科技产业在未来会带来庞大的经济效益,没想到结果正好相反,这两个科技产业都未能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甚至导致亏损。然而,实际数字显示,尽管政府偏好发展核能与航空等昂贵的高科技,但是英国民间产业对于科技研发的投资也相当可观。在一九六○年代中期之前,英国产业的研发支出高于日本、德国、法国以及义大利。数据甚至显示一些奇怪的现象,例如一九六○年代英国民间产业的研发支出是法国的四倍,但法国却有比较高的经济成长率;一九六○年代晚期和义大利的比较也可见到类似的现象。这段期间法国和德国的研发支出低于英国(稍后德国才超过英国),但国家富裕程度却开始超越英国。  这种现象甚至引发怀疑:「英国的问题是不是企业花太多钱在研发上面?」

李尚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颠覆了我对“科技”的狭隘认知。我过去总以为科技就等于电脑、手机、人工智能,是属于近现代的东西。但《老科技的全球史》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图景,原来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就已经创造出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老科技”。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介绍古代的冶金术、建筑术、天文观测技术,以及不同文明在这些领域独到的创新。例如,书中对古埃及金字塔建造技术的分析,以及古希腊人如何精确计算天体运行的描写,都让我大开眼界。这些技术不仅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更重要的是,它们深刻地影响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没有这些基础性的技术,就没有后来的工业革命,也就没有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我尤其对书中提到的一些被遗忘或失传的古代技术感到惋惜,它们或许蕴含着我们尚未发掘的智慧。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伟大的发明家和工匠们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对“科技”的理解也更加立体和全面了。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并没有抱太大期望,觉得“老科技”听起来就没什么新意。但当我读到书中关于中世纪欧洲技术停滞与文艺复兴时期技术革新的对比时,我被深深吸引了。作者并没有将欧洲视为技术发展的唯一中心,而是展现了其他文明,如伊斯兰世界和中国,在某些时期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书中对机械装置、水力应用、甚至是一些基础的数学理论在不同文化中的演变和传播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技术细节时,依然保持着生动的叙事风格,让那些复杂的原理和巧妙的设计变得容易理解。例如,关于早期钟表的制造,作者详细描绘了齿轮、摆轮等关键部件的设计思路,以及由此带来的时间计量方式的革命。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能够真正体会到古人智慧的闪光点。这本书让我明白,科技史并非是线性的进步,而是一个充满曲折、交流和传承的复杂过程,而“老科技”更是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世界的基础。

评分

翻开《老科技的全球史》,一开始我以为会是一本沉闷的历史书,满是枯燥的年代和晦涩的术语。但读下去才发现,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他笔下的“老科技”并非高高在上的发明,而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点点滴滴。从最古老的农业工具,到改变通信方式的蒸汽机,再到早期工业革命的奇迹,每一项技术都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社会形态、文化习俗乃至思维方式演变的缩影。我特别喜欢他描述古代航海技术的部分,那种在茫茫大海中依靠星辰和经验导航的勇气和智慧,让我对祖先的探索精神肃然起敬。书中也探讨了技术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阻碍与突破,这些都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也让我反思当下我们所依赖的科技,是否也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的世界,甚至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也会成为我们口中的“老科技”。我常常会联想到台湾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过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如今科技驱动的转型,书中描绘的许多技术发展路径,都与我们过往的经历有着奇妙的共鸣。

评分

《老科技的全球史》是一本能让人产生强烈共鸣的书,尤其是在阅读关于工业革命初期纺织业技术发展的章节时。书中描绘的蒸汽机、珍妮纺纱机等发明,不仅仅是冰冷的技术名称,它们背后承载的是无数劳动者的汗水、工程师的智慧,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剧烈变动。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了这些“老科技”如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如何催生了城市化进程,又如何深刻地影响了社会阶层和家庭生活。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时代,一个普通的家庭,因为有了这些新机器,生活是发生了怎样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也探讨了技术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例如环境污染和工人权益问题,这些都让我觉得,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进步总是伴随着挑战与反思。这本书让我对我们现在所享有的科技成果有了更深的敬畏,也促使我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以更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未来的科技发展,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评分

《老科技的全球史》是一本相当有深度的著作,它不像市面上许多科普读物那样浅尝辄止,而是深入剖析了技术发展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乃至文化因素。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展现了不同地区、不同文明在科技发展上的互动与竞争。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论述,不仅强调了其发明本身的意义,更着重分析了它们在传播过程中的曲折与影响。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些技术视为独立的成就,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探讨它们如何与其他技术融合,又如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此外,书中对技术传播中的“交流”与“冲突”的描绘也十分精彩,让我们看到,科技的进步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它常常伴随着资源的争夺、文化的碰撞,甚至是战争的阴影。这种多维度的分析,让我对科技史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能够理解为什么有些技术能够蓬勃发展,而另一些却最终湮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