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三百年来的发展与发现
描绘自然、动植物的艺术荟萃之旅
一览伦敦自然史博物馆两百多幅代表性的珍藏画作
探索知名博物学家和艺术家的航海冒险足迹:梅里安、盖兹比、巴特兰、奥杜邦、洪堡、古尔德、库克、鲍尔兄弟、华莱士、奥布列、罗素、罗克斯堡、弗莱明、瓦立池、芬奇─戴维斯……
博物学是所有科学中最适合透过视觉媒介展现的一门学科。文字容易引发误解,但以纯熟技巧与高超精准度所绘制的图像,却为我们提供了亲眼可见的事实。
十七世纪欧洲的科学革命,以一种前所未见的规模与方式,为世界的发现与探险之旅铺下一条康庄大道。无论男女都勇于接受新的挑战,航向新的、遥远的国度,发现并且带回各种稀奇古怪、不可思议的动植物。这些探险家们透过他们的艺术作品,将不寻常的、奇特的、罕见的、令人叹为观止的人事物,介绍给大众认识。他们是当时第一批毕生致力于描绘大自然的艺术家。
十七世纪末,博物学的插画在玛丽亚.西碧拉.梅里安等艺术家的创作下,开始大量出现,并且于十八世纪时,借由格奥尔格.艾雷特、弗朗茨.鲍尔、费迪南德.鲍尔等着名的植物艺术家,以及参与探索世界的航海之旅、勇敢无惧的艺术家们之手,又再次兴盛起来。这样的蓬勃发展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中期,代表性的艺术家包括约翰.詹姆斯.奥杜邦、沃尔特.胡德.菲奇以及约翰.古尔德等,都身怀精湛技艺。这些田野博物学家都是非常优秀的观察者,也是相当出色的艺术家。参与航海探险旅程的博物学家与艺术家,成为大众眼中的英雄。
十八与十九世纪期间所建构、关于博物学艺术的伟大收藏,可说代表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博物学,以及与自然科学史上某些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事件间的关连。本书描绘博物学三百年来的发展与发现,收录伦敦自然史博物馆这座国际顶尖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所珍藏的两百多幅最具代表性的画作,这些精美的手绘原稿或版画,平时仅有博物馆工作人员、研究学者能有幸涉猎,现在汇集于本书中,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特色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是世界顶尖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国际间的领导者,本书图片皆出自于图书馆的馆藏。由于使用图书馆必须事先预约,所以这些典藏相当难得一见。如今透过本书,可以一窥馆藏中最珍贵、最具代表性的博物学画作。
◎本书所精选的艺术作品,都代表了博物学、地理发现和绘画演进历程中最重要的一页。以世界各大洲为区分,来逐章介绍各大洲博物学特有的发展历程、探险家的足迹,以及艺术家的画作。
名人推荐 洪广冀(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助理教授)专文导读
林大利(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员)专文推荐
其他推荐人(按笔划顺序排列): 丁宗苏(台湾大学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副教授)
李政霖(《台湾野鸟手绘图鑑》绘者)
李伟文(作家、荒野保护协会荣誉理事长)
林思民(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
袁孝维(台湾大学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教授)
张东君(科普作家)
《出版人周刊》、《旧金山书评》、《Choice杂志》 一致推荐
书评 ◆真正的博物学,广阔、多样、细腻、深入。不只是博物学,也是艺术品。喜欢大自然与绘画艺术的人,都该珍藏的书。这本书综合了人类三百年来面对新奇生物的第一手精华描述。透过精辟文字与精美图画,让我们一尝探险家的刺激与惊奇感。──丁宗苏(台湾大学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副教授)
◆在那没有网路、没有数位相片的时代,直观写意也好、精雕细琢也好,所留下的绘图都是直指真实的观察经验、直指当下的感动震撼,如此纯粹、如此让人心醉神迷!──李政霖(《台湾野鸟手绘图鑑》绘者)
◆历史,科学,艺术。这三个元素彼此激盪,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人类历史的演进,肇因于科学的进展。科学得以进入普罗大众的文化,靠的是艺术的妆点。而好的艺术呈现,最后又终将名流青史。华人文化之中常常将这三个元素视同泾渭分明;然而这本书却提醒我们:在丰厚的文化意涵薰陶下,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至少在历史上曾经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是与艺术工作紧密结合的!利用精准的方式表达生物的特征,这就是所谓的「科学绘图」。我很高兴地看到台湾在最近这几年之中,在一些新世代观察家们的带领之下,开始强调科学绘图的重要性。我更高兴看到《大自然的艺术》这本鉅着的出版。踏寻前人的足迹,追求生物多样性的真与美,这是一本具有「典藏」与「启发」双重意义的好书,值得大家细细品味与珍藏。──林思民(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
◆手绘图能自由且确实地展示生物的颜色、特征、姿态,更重要的是展现关键辨识特征,是自然摄影难以取代的特质。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野鸟图鑑,目前还是以手绘式的图鑑为主流,照片式图鑑为辅,线绘图也是许多植物志的重要元素。《大自然的艺术》展现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生物绘图作品,其鉅细靡遗的程度超乎常人所及,可见画家们观察与作画的细心程度,才能画出如此栩栩如生、维妙维肖的作品。──林大利(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员)
◆《大自然的艺术》是本「很好看」的书。说这本书好看,并不只是因为作者朱蒂丝.玛吉让人折服的生花妙笔,也不只是因为该书收录的上百幅活灵活现的博物学插画──更重要的,我认为,这是一本把「看」──或者说「观察」(observation)──当成全书核心的书。──洪广冀(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助理研究员)
◆科学绘画用赏心悦目的方式,娓娓诉说天地万物的美妙与神奇。阅读《大自然的艺术》,彷彿随着朱蒂丝.玛吉跨越时空长廊,穿梭在五大洲的探险故事里。200幅精美画作,细腻的笔触与线条,伴随着流畅的文字叙述,彷彿置身在干净老旧的博物馆里,透着洒进来的阳光,翻找宝物的快乐与感动。这一本书,有知性,更有感性。──袁孝维(台湾大学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教授)
◆这是一本有着许多绝美图版的博物学史。不论本身是否富裕、有没有赞助者,是工作还是私人兴趣,这些画图的人、探险的人,没有傻劲与执着、冲动与疯狂、冒险与求知的精神与态度,就无法留下这些精细插画给我们。即使有些人壮志未酬,没能活着回到自己的祖国,他们的成果还是流传下来。只要打开这本极具收藏价值的书,你就会知道为什么我们会不停强调科学绘图的重要性与正确性。因为,那就是自然科学最重要的根本。何况,真的美极了。我不是说文字不重要,但光是为了图,就千万不能错过这本书啊。──张东君(科普作家)
◆随着玛吉一个接着一个的探索各大洲,这些艺术家/探险家在工作领域上的华丽绘图,带给读者一种惊奇的感受。这本内容丰富的书以一种直率的风格书写,不仅深入了艺术类型及其艺术家的历史演变,并且对形成其发展的社会背景做了深思。——《出版人周刊》
◆这些插图交织在一张美妙的历史织锦画之内,它描绘了时间、文化、经济,以及受到限制的艺术家。对于珍惜自然科学和艺术的人来说,这个版本堪称典范。——《旧金山书评》
◆本书的美丽插图,兼具了阅读上的享受,以及对知识史的重要贡献……强烈推荐。——《Choice杂志》
探索未知的旅程:一部关于人类认知与自然互动的宏大叙事 《地球的脉搏:从星辰到细胞的生命史诗》 第一部:创世纪的回响——宇宙的诞生与物质的觉醒 本书并非一本传统的自然科学教科书,而是一部试图捕捉宇宙从虚无到万物生成过程中,那些令人屏息的转折点的史诗性叙事。我们以一种近乎冥想的笔调,追溯时间之河的源头,探讨在绝对的低温与黑暗中,第一个基本粒子如何孕育出超越想象的复杂性。 1. 奇点之外的黎明:早期宇宙的拓扑结构 我们将从大爆炸的瞬间开始,但重点不在于冰冷的物理公式,而在于描述“无中生有”所蕴含的哲学张力。书中详细描绘了暴胀时期,空间如何以超越光速的方式扩展,以及早期宇宙中物质与反物质之间那微妙而残酷的竞争。我们探讨了早期宇宙背景辐射的微小不均匀性,如何成为日后星系形成的种子。这部分内容将侧重于描述早期宇宙的“形态”——那些我们如今只能通过复杂的数学模型间接感知的、结构性力量的初次显现。 2. 星尘的炼金术:恒星的生与死 生命所需的元素并非凭空出现,它们是亿万年前恒星内部剧烈熔炉中锻造出来的产品。本书深入剖析了从氢云塌缩形成第一代恒星,到超新星爆发将重元素抛洒星际空间的整个循环。我们描绘了氦聚变成碳、氧,乃至铁的复杂核反应链,并侧重于对“星尘起源论”的文学化阐述——我们身体中的每一个原子,都曾是某颗已逝恒星的一部分。书中通过对不同代恒星生命周期演变的详细叙述,构建起宇宙物质循环的宏大图景。 3. 元素的交响曲:地质时代的序章 当地球这颗“年轻的岩石球”在太阳系边缘冷却并稳定下来后,接踵而至的是地质力量的觉醒。我们关注于早期地球内部的剧烈运动:岩浆洋的冷却、磁场的形成,以及由此保护了未来生命胚芽的机制。书中细致描述了冥古宙的极端环境,火山喷发、陨石撞击与原始大气成分的变化如何共同塑造了我们今日所见地壳的雏形。我们试图捕捉那种“行星正在形成”的磅礴气势。 第二部:生命的曙光——从单细胞到多样的演化 本部分将焦点从无机界转向有机界,探索生命如何在地球的温床上获得立足之地,并最终爆炸性地展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多样性。 4. 原始汤的哲学:生命起源的化学路径 我们不会直接给出“生命起源于哪里”的单一答案,而是梳理历史上所有主要关于生命起源的假说,并将其置于当时地球的化学环境中进行检验。从米勒-尤里实验的启示,到深海热液喷口作为生命摇篮的推测,本书着重描述的是有机分子(氨基酸、核苷酸)在特定物理化学条件下的自组织倾向。这一章节的核心在于展示“非生命物质”如何跨越那道巨大的鸿沟,形成自我复制的结构。 5. 沉默的统治者:原核生物的时代 对于生命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地球都被微生物所统治。本书详细描绘了蓝藻的出现如何引发了“大氧化事件”,这场环境剧变彻底改变了地球的大气组成,为更复杂的生命形式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导致了早期厌氧生物的大规模灭绝。我们探讨了原核生物内部的遗传物质交换机制,以及它们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的至关重要的、却常被忽视的角色。 6. 真核的飞跃:细胞内的共生革命 真核细胞的出现被认为是生命史上最关键的“工程学突破”之一。本书将运用生动的比喻,解释内共生理论——线粒体和叶绿体如何被早期细胞“吞噬”并最终演化成不可分割的伙伴。这种协同作用带来的能量效率提升,直接驱动了多细胞生物的演化。我们详述了细胞骨架的复杂性以及核膜的形成,它们如何为后来的生物体结构复杂化提供了基础。 7. 寒武纪的爆发:形态学的奇迹 距今约五亿四千万年前,生命在短时间内涌现出几乎所有现存动物的“身体设计图谱”。本书将寒武纪生命视为一次自然界的“设计竞赛”,物种在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军备竞赛中,快速演化出硬壳、眼睛、附肢等新颖结构。我们聚焦于怪诞的奇虾、三叶虫等代表性物种,分析它们的形态学创新对生态系统的深远影响。 第三部:人类的印记——意识的觉醒与文明的重塑 在生命演化的长河中,人类的出现不过是最近的片段,但我们对环境的影响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 8. 行走于旷野:灵长类与双足行走 本书追溯了从古猿到早期智人的演化路径,重点分析了气候变化如何驱动了从树栖到两足行走的转变,以及这如何解放了双手,促进了工具制造。我们探讨了直立姿势在视野、能量消耗和散热方面的适应优势,以及早期工具制造的认知要求——这不仅仅是体力活动,更是对未来进行规划的能力的体现。 9. 火的驯化:文明的第一个催化剂 掌握并控制火焰,标志着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一个根本性转折。火不仅提供了温暖和保护,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类的饮食结构(烹饪使得营养吸收效率大大提高,可能直接促进了大脑的发展),并成为最早的社会凝聚剂。本章详述了火的使用如何从单纯的生存手段,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和技术基础。 10. 地理的束缚与连接:从定居到全球网络 农业革命与定居生活彻底改变了人类与土地的关系。本书分析了早期文明(如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如何因水文地理的特定条件而兴起,以及灌溉技术如何催生了社会层级的出现。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全球尺度的连接:从丝绸之路到大航海时代,不同大陆间的物种、思想和技术交换如何重塑了全球的生物地理面貌,并为现代世界奠定了基础。 结语:未来的地质学家 在全书的结尾,我们将审视人类在当前地质时期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回顾数十亿年的自然演化史,本书试图引导读者以一种更为谦卑而宏大的视角,去认识我们自身在地球生命系统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当下决策对未来地质沉积层所将留下的深刻印记。这是一部关于时间尺度、物质循环与生命韧性的深度思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