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艺术:图说世界博物学三百年

大自然的艺术:图说世界博物学三百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udith Magee
图书标签:
  • 博物学
  • 自然科学
  • 艺术
  • 历史
  • 科普
  • 图鉴
  • 动植物
  • 科学史
  • 博物画
  • 自然观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博物学三百年来的发展与发现
描绘自然、动植物的艺术荟萃之旅
一览伦敦自然史博物馆两百多幅代表性的珍藏画作

  探索知名博物学家和艺术家的航海冒险足迹:梅里安、盖兹比、巴特兰、奥杜邦、洪堡、古尔德、库克、鲍尔兄弟、华莱士、奥布列、罗素、罗克斯堡、弗莱明、瓦立池、芬奇─戴维斯……

  博物学是所有科学中最适合透过视觉媒介展现的一门学科。文字容易引发误解,但以纯熟技巧与高超精准度所绘制的图像,却为我们提供了亲眼可见的事实。

  十七世纪欧洲的科学革命,以一种前所未见的规模与方式,为世界的发现与探险之旅铺下一条康庄大道。无论男女都勇于接受新的挑战,航向新的、遥远的国度,发现并且带回各种稀奇古怪、不可思议的动植物。这些探险家们透过他们的艺术作品,将不寻常的、奇特的、罕见的、令人叹为观止的人事物,介绍给大众认识。他们是当时第一批毕生致力于描绘大自然的艺术家。

  十七世纪末,博物学的插画在玛丽亚.西碧拉.梅里安等艺术家的创作下,开始大量出现,并且于十八世纪时,借由格奥尔格.艾雷特、弗朗茨.鲍尔、费迪南德.鲍尔等着名的植物艺术家,以及参与探索世界的航海之旅、勇敢无惧的艺术家们之手,又再次兴盛起来。这样的蓬勃发展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中期,代表性的艺术家包括约翰.詹姆斯.奥杜邦、沃尔特.胡德.菲奇以及约翰.古尔德等,都身怀精湛技艺。这些田野博物学家都是非常优秀的观察者,也是相当出色的艺术家。参与航海探险旅程的博物学家与艺术家,成为大众眼中的英雄。

  十八与十九世纪期间所建构、关于博物学艺术的伟大收藏,可说代表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博物学,以及与自然科学史上某些最重大、影响最深远的事件间的关连。本书描绘博物学三百年来的发展与发现,收录伦敦自然史博物馆这座国际顶尖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所珍藏的两百多幅最具代表性的画作,这些精美的手绘原稿或版画,平时仅有博物馆工作人员、研究学者能有幸涉猎,现在汇集于本书中,呈现在读者面前。

本书特色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是世界顶尖的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国际间的领导者,本书图片皆出自于图书馆的馆藏。由于使用图书馆必须事先预约,所以这些典藏相当难得一见。如今透过本书,可以一窥馆藏中最珍贵、最具代表性的博物学画作。

  ◎本书所精选的艺术作品,都代表了博物学、地理发现和绘画演进历程中最重要的一页。以世界各大洲为区分,来逐章介绍各大洲博物学特有的发展历程、探险家的足迹,以及艺术家的画作。

名人推荐

  洪广冀(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助理教授)专文导读
  林大利(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员)专文推荐

  其他推荐人(按笔划顺序排列):

  丁宗苏(台湾大学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副教授)
  李政霖(《台湾野鸟手绘图鑑》绘者)
  李伟文(作家、荒野保护协会荣誉理事长)
  林思民(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
  袁孝维(台湾大学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教授)
  张东君(科普作家)
  《出版人周刊》、《旧金山书评》、《Choice杂志》 一致推荐

书评

  ◆真正的博物学,广阔、多样、细腻、深入。不只是博物学,也是艺术品。喜欢大自然与绘画艺术的人,都该珍藏的书。这本书综合了人类三百年来面对新奇生物的第一手精华描述。透过精辟文字与精美图画,让我们一尝探险家的刺激与惊奇感。──丁宗苏(台湾大学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副教授)

  ◆在那没有网路、没有数位相片的时代,直观写意也好、精雕细琢也好,所留下的绘图都是直指真实的观察经验、直指当下的感动震撼,如此纯粹、如此让人心醉神迷!──李政霖(《台湾野鸟手绘图鑑》绘者)

  ◆历史,科学,艺术。这三个元素彼此激盪,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人类历史的演进,肇因于科学的进展。科学得以进入普罗大众的文化,靠的是艺术的妆点。而好的艺术呈现,最后又终将名流青史。华人文化之中常常将这三个元素视同泾渭分明;然而这本书却提醒我们:在丰厚的文化意涵薰陶下,生物多样性的科学研究,至少在历史上曾经有一段很长的时间,是与艺术工作紧密结合的!利用精准的方式表达生物的特征,这就是所谓的「科学绘图」。我很高兴地看到台湾在最近这几年之中,在一些新世代观察家们的带领之下,开始强调科学绘图的重要性。我更高兴看到《大自然的艺术》这本鉅着的出版。踏寻前人的足迹,追求生物多样性的真与美,这是一本具有「典藏」与「启发」双重意义的好书,值得大家细细品味与珍藏。──林思民(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系)

  ◆手绘图能自由且确实地展示生物的颜色、特征、姿态,更重要的是展现关键辨识特征,是自然摄影难以取代的特质。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野鸟图鑑,目前还是以手绘式的图鑑为主流,照片式图鑑为辅,线绘图也是许多植物志的重要元素。《大自然的艺术》展现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生物绘图作品,其鉅细靡遗的程度超乎常人所及,可见画家们观察与作画的细心程度,才能画出如此栩栩如生、维妙维肖的作品。──林大利(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员)

  ◆《大自然的艺术》是本「很好看」的书。说这本书好看,并不只是因为作者朱蒂丝.玛吉让人折服的生花妙笔,也不只是因为该书收录的上百幅活灵活现的博物学插画──更重要的,我认为,这是一本把「看」──或者说「观察」(observation)──当成全书核心的书。──洪广冀(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助理研究员)

  ◆科学绘画用赏心悦目的方式,娓娓诉说天地万物的美妙与神奇。阅读《大自然的艺术》,彷彿随着朱蒂丝.玛吉跨越时空长廊,穿梭在五大洲的探险故事里。200幅精美画作,细腻的笔触与线条,伴随着流畅的文字叙述,彷彿置身在干净老旧的博物馆里,透着洒进来的阳光,翻找宝物的快乐与感动。这一本书,有知性,更有感性。──袁孝维(台湾大学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教授)

  ◆这是一本有着许多绝美图版的博物学史。不论本身是否富裕、有没有赞助者,是工作还是私人兴趣,这些画图的人、探险的人,没有傻劲与执着、冲动与疯狂、冒险与求知的精神与态度,就无法留下这些精细插画给我们。即使有些人壮志未酬,没能活着回到自己的祖国,他们的成果还是流传下来。只要打开这本极具收藏价值的书,你就会知道为什么我们会不停强调科学绘图的重要性与正确性。因为,那就是自然科学最重要的根本。何况,真的美极了。我不是说文字不重要,但光是为了图,就千万不能错过这本书啊。──张东君(科普作家)

  ◆随着玛吉一个接着一个的探索各大洲,这些艺术家/探险家在工作领域上的华丽绘图,带给读者一种惊奇的感受。这本内容丰富的书以一种直率的风格书写,不仅深入了艺术类型及其艺术家的历史演变,并且对形成其发展的社会背景做了深思。——《出版人周刊》

  ◆这些插图交织在一张美妙的历史织锦画之内,它描绘了时间、文化、经济,以及受到限制的艺术家。对于珍惜自然科学和艺术的人来说,这个版本堪称典范。——《旧金山书评》

  ◆本书的美丽插图,兼具了阅读上的享受,以及对知识史的重要贡献……强烈推荐。——《Choice杂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朱蒂丝.玛吉(Judith Magee)


  任职于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图书馆,负责管理图书馆中的典藏艺术品已超过十年。曾对多本书提供协助,包括《植物的发现:植物学家探索植物之旅》(Plant Discoveries: A Botanist’s Voyage Through Plant Exploration)和《伟大的博物学家》(The Great Naturalists)。

  其他着作有:
  2007《威廉.巴特兰的艺术与科学》(The Art and Science of William Bartram)
  2011《中国的艺术和里夫斯的收藏:大自然的图像》(Chinese Art and the Reeves Collection: Images of Nature)
  2013《印度的艺术:大自然的图像》(The Art of India: Images of Nature)
  2015《罕见珍品:自然史博物馆图书馆的典藏》(Rare Treasures: From the Library of the Natural History Museum)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

  该馆在自然世界的科学研究上是国际间的领导者。典藏世界各地发现之最令人振奋而广博的博物学标本、文献和艺术作品。拥有几个世纪前的标本或物件共七千万件。图书馆收藏了五十万件的艺术品,成为英国最大的艺术典藏库和代表所有伟大的博物学艺术家的机构之一。藏有超过一百万册的书籍,包括罕见、图文并茂的古卷。所有的收藏共同构成无与伦比的资源,每日提供给博物馆的三百名科学研究人员和全球学者查阅参考。

译者简介

张锦惠


  德国毕勒佛大学德国语文学/社会学硕士,主要兴趣为:文学理论、角色与情感理论、英国与德国文学从浪漫主义至现代、美学等。现为专职的英德文译者。译作有鲁曼《社会中的艺术》(2009)、《爱情作为激情》(2011)、《文学艺术书简》(2013)、《鲁曼一点通》(2016)。
 

图书目录

洪广冀导读:《大自然的艺术:图说世界博物学三百年》
林大利推荐序:猎枪、笔墨与镜头──探索世界与分享发现

导引:自然世界景观

第一章  美洲
发现与纪录新世界

第二章  澳大拉西亚
梦想国、流放地

第三章  亚洲
商业贸易与帝国──印度篇
商业贸易与帝国──中国篇

第四章  非洲
从启蒙运动到维多利亚时代的探索

第五章  欧洲
欧洲人眼里的自然世界

註释
延伸阅读
名人生平简介
译名对照表
志谢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猎枪、笔墨与镜头:探索世界与分享发现


  十八世纪的航海技术让人们比以往更轻易地跨过海洋,迈向更多未曾探索过的海域、大陆和岛屿,发现许多有别于家乡的动植物。从远洋带回来的珍禽异兽,令欧洲人为之疯狂,狂热的程度并不亚于宝可梦热潮。无论是蒐藏家、探险家与博物学家,都引颈企盼着下一个陆地或下一批船队,会发现或带回什么从未见过的稀世珍品。有了一种就想要更多,有了更多就想要全部。这种难以平息的蒐集慾望,让整个世界都成为欧洲人的任天堂。

  然而,尚无摄影设备与技术的时代,呈现生物样貌和自然现象的方式不外乎文字、绘图、或是干脆捕捉活体制作标本。交通与通讯技术远不及现代的状况下,一趟旅程或寄一封信必须花上好几个月,为了有效且精准的传递在海外的所见所闻,特别勤于锻鍊自己的笔墨,写作与绘图的功力都不在话下。例如华莱士与达尔文的通信内容,不仅篇幅相当长,且审慎的遣词用字,才能将自己的想法完整且准确的传达给对方,避免不必要的误解。绘图方面也是如此,必须有充分且仔细的观察经验,掌握生物的体态与色彩,才能透过笔墨将生物的形态特征忠实的跃然纸上。

  在保育意识逐渐普及的现代,猎枪已经转变为照相机的镜头,成为不流血的记录方式。再加上智慧型行动装置的普及,结合了照相机、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网际网路,绝大部分的状况下,都能轻易地传递讯息和影像,成为自然观察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利器。摄影技术的入门门槛较低,累积了大量的生物照片,潜藏着许多自然现象与资讯。例如作为分辨相似鸟种的影像证据,使新记录鸟种大幅增加。许多公民科学也仰赖众多自然观察者的影像纪录,快速掌握科学议题所需要的资讯,例如路杀、食性与气候变迁。由此可见,自然摄影不只追求自然之美,也成为推动保育的重要基石。

  即便如此,绘图技术并没有完全被摄影技术所取代,主要原因在于手绘图能自由且确实地展示生物的颜色、特征、姿态,更重要的是展现关键辨识特征,是自然摄影难以取代的特质。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野鸟图鑑,目前还是以手绘式的图鑑为主流,照片式图鑑为辅,线绘图也是许多植物志的重要元素。《大自然的艺术:图说世界博物学三百年》展现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生物绘图作品,其鉅细靡遗的程度超乎常人所及,可见画家们观察与作画的细心程度,才能画出如此栩栩如生、维妙维肖的作品。这本书让我想起大学修树木学时,每个星期都要交出三或四张植物的手绘图,在这项作业之前,我也不曾如此仔细的观察枝叶的纹理脉络,这何尝不是训练观察能力的好方法。虽然科技的进步让我们更轻松、更便利的记录生物外貌与自然现象,但是,这样的快速与便利,是否也让我们忽略的现场仔细观察的重要性?能够亲临现场体验自然、观察自然,每分每秒都是难能可贵的机会与经验。就像看一场演唱会,拍照之余,也别忘了自己是来「看现场」的。

  绘图与摄影各具特色与限制,在这个生物多样性快速流失的时代,许多生物可能还没被充分认识,就已经默默的消失。不仅如此,大自然的各种现象,都是倏忽即逝的资讯,如果当下没有确切的纪录下来,就如同飞鸿踏雪泥后所留下的趾爪印,很快就会消失在皑皑白雪中。鸿飞那复计东西,生物不会在意这些资讯有没有留下来。如果要重新追溯这些自然现象,在没有时光机的前提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观察」是探索自然的第一步,无论是文字、图像、相片、录音或影片,都是记录与分享「观察结果」的重要媒介,并且能长时间的保存。就像透过《大自然的艺术》所呈现的作品,还能嗅出那些博物学家们探索一沙世界与一花天堂的期待与热切,以及发现新物种的惊艳与狂喜。
 
林大利(行政院农业委员会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助理研究员)

图书试读

导引:自然世界景观

在所有的科学中,博物学(natural history)最适合透过视觉媒介来展现。文字可能是抽象的、模拟两可的,而且容易误解或误译,相对地,凭借纯熟技巧与高超精准度所绘制的图像,却可以描绘出与所有人息息相关的现实。图像提供了亲眼可见的事实,因此可以主张,文字将会成为图像的附属品。英国博物学家乔治.爱德华(George Edwards)于一七五八年提到:「若能提供精确的图像,我们或许可以省去许多口述的心力」。不过,虽然博物学插画家在绘制标本时,总是尽可能力求逼真,但是,成为描绘题材的对象,总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不同程度的比例更动,操控描绘题材以符合设计,将描绘题材与其他没有自然关联的动植物并置,以及将艺术家本身对其他不同地域的植物相、动物相、景观、人民的先入之见投射在描绘题材上,都无可避免地影响了博物学的展现方式。

从最早期的文明开始,就已经把动植物描绘成一种工具,借以理解与纪录牠/它们的潜在用途,例如说,牠们所具有的经济与医疗的特性。从西元第一世纪,第一部附图解的药用植物图鑑──古罗马时期的希腊医生狄奥斯科里迪斯(Dioscorides)所着之《药物论》(De Materia Medica)──问世开始,一直到十四世纪晚期,人类对于动植物的论述几乎没有经过太大的变动。而且,在这数百年的期间内,教学手册和药草书中的木刻版画,通常也只是不断重新复制,这导致它们愈来愈缺乏定义,因此丧失了准确性,最后,逐渐成为风格化的装饰罢了。不过,伴随着铜版印刷的普及化,传统的木刻版画日渐式微,人类对于动植物的展现与论述也愈来愈精确。接着,诸如阿尔布雷希特.杜勒(Albrecht Dürer)与李奥纳多.达文西(Leonardo Da Vinci)等艺术家,以及奥托.布伦费尔斯(Otto Brunfels)、专精植物学的莱昂哈特.福克斯(Leonhart Fuchs)、钻研动物学的康拉德.格斯纳(Konrad Gesner)与乌利塞.阿尔德罗万迪(Ulisse Aldrovandi)等博物学家展露头角之后,人们开始用比较写实的方式描绘大自然。他们直接观察个别的活体动物或植物,并且将牠/它们之间的相似性记录在草纸或者牛皮纸上。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大自然的藝術:圖說世界博物學三百年》這本書充滿了期待。作為一個熱愛大自然的台灣人,我一直對博物學的世界充滿興趣,但總覺得它有點學術化,離我們的日常生活稍遠。這本書的「藝術」二字,瞬間拉近了我和博物學的距離。我猜測,這本書不只會呈現三百年間的科學知識,更會透過視覺化的方式,將博物學的魅力展現出來。想像一下,那些古老的科學插畫,精準地描繪出生物的形態,又充滿了藝術的生命力;又或者是早期留下的珍貴照片,記錄下那些在歷史長河中已經消失或改變的生態景觀。這本身就是一種對時間的致敬,也是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讚嘆。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介紹那些偉大的博物學家,他們的觀察方法、研究歷程,以及他們如何將對大自然的熱愛,轉化為永恆的藝術作品。這絕對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彙集,更是一場跨越三百年的視覺與心靈的對話。我期待透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係,以及博物學在其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豐富生態的島嶼上,更能激發我們對這片土地的珍視與探索。

评分

哇,這本書《大自然的藝術:圖說世界博物學三百年》光是書名就讓我覺得很震撼,腦海裡瞬間浮現出無數美麗的畫面。身為一個對自然充滿好奇的台灣人,我一直以來都對博物學,或者說,我們常說的「自然觀察」、「生物圖鑑」這類東西情有獨鍾。每次去郊山爬山,看到路邊的小花小草,或是偶然間瞥見一隻色彩斑斕的昆蟲,心裡總是充滿了想認識牠們的渴望。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將三百年間,無數博物學家們用他們的雙眼、雙手,甚至是筆尖,所記錄下來的關於大自然的種種,濃縮成一場視覺的饗宴。想像一下,那些古老的插畫,可能帶著手繪的溫潤感,又或者是早期攝影技術下的珍貴影像,透過它們,我們可以窺見過去人們是如何觀察、研究,甚至是用藝術來詮釋大自然。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連結,讓我們彷彿能穿越時空,與那些偉大的先行者們一同走進野地,感受那份純粹的驚喜與感動。我特別期待書中會有哪些地方的生態紀錄,畢竟台灣雖然不大,但生態多樣性卻是數一數二的,很想知道在國際博物學的發展脈絡中,我們這塊土地上的生命是如何被看待與記錄的。這本書絕對是值得我一頁一頁細細品味的寶藏。

评分

我一直覺得,博物學這玩意兒,它既是一種學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尤其是在步調快速的現代社會,我們常常低頭滑手機,錯過了太多身邊的美好。這本《大自然的藝術:圖說世界博物學三百年》聽起來就好像是一帖解藥,它引導我們重新拾起對周遭環境的細膩觀察。想像一下,三百年的時間跨度,這涵蓋了多少重要的科學發現、多少經典的博物學家們的著作!我想,書裡一定會介紹許多我們耳熟能詳,又可能不甚了解的生物,像是那些改變科學史的標本,或是推動分類學發展的偉大思想。更讓我好奇的是,書中的「圖說」二字,意味著視覺的呈現絕對是重點。我對那種既科學又富有藝術感的插畫特別著迷,像是林奈時期的精美植物圖,或是早期鳥類圖鑑裡生動的描繪。這些圖像不僅記錄了生物的形態特徵,更蘊含著繪者當時的觀察功力與美學品味。透過這些圖像,我們不只能學到知識,更能感受到一份跨越時空的連結,仿佛親眼見證了這些生物在歷史長河中的樣貌。我猜測,書裡或許也會提到一些在特定時期,人們對待自然界的態度轉變,從純粹的採集研究,到後來的保育觀念萌芽,這本身就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敘事。

评分

這本《大自然的藝術:圖說世界博物學三百年》,光是聽名字就讓我非常興奮!台灣有這麼豐富的自然資源,我從小就喜歡往山裡跑,對各種生物的名稱和習性都充滿了好奇。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只能透過簡單的圖鑑來認識,這本書聽起來,卻是一個更宏大、更深入的視角。三百年,這段時間跨度有多長?想當年,很多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生物,在當時可能都是稀世珍寶,第一次被科學記錄下來。我特別好奇書裡會呈現哪些經典的博物學發現,是不是有那些改變科學史的標本,或是那些對生物分類學有重大貢獻的學者?更吸引我的是「圖說」這個部分,我一直覺得,好的插畫或老照片,比純文字更能直觀地展現生物的美麗與神奇。想像一下,那些早期科學家們,是如何在惡劣的環境下,用他們的畫筆和鏡頭,捕捉大自然的真實面貌。這不只是一種知識的傳承,更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們能感受到當時的探索精神和人文情懷。我迫不及待想知道,書裡會不會有我們台灣特有的動植物,又是以什麼樣的方式,被記錄在世界博物學的史冊裡。這絕對是一本能讓我沉浸其中,細細品味的寶藏。

评分

一聽到《大自然的藝術:圖說世界博物學三百年》這個書名,我就想到我小時候翻閱的那些泛黃的百科全書,那種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又被點燃了。過去,我總覺得博物學好像離我們有點遙遠,跟課本裡的知識比較接近,但這本書的「藝術」二字,讓我覺得它不只是一本學術著作,更是一種審美的體驗。我很好奇,在三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博物學是如何與藝術結合的?是不是有許多博物學家本身就是出色的畫家或攝影師?書中的插畫和圖片,是否就像是當時最頂尖的視覺紀錄?我腦海裡已經開始想像,那些來自世界各地,可能是我從未見過的奇異植物、珍禽異獸,透過精緻的繪圖或早期攝影技術,呈現在我眼前。這肯定是一場視覺的盛宴!而且,三百年的時間,代表著人類對自然界的認知不斷深入和擴展,我想,書裡一定會呈現出博物學發展的脈絡,例如從早期的物種採集與分類,到後來對生態系統、演化論的探索。透過這些圖像,我們不只看到「是什麼」,更能理解「為什麼」以及「如何」被觀察和記錄。這對於喜歡透過圖像學習的台灣讀者來說,絕對是一本能夠引人入勝、深入淺出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