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脑残科学2:空虚寂寞觉得冷会传染吗?为什么人看到可爱的东西就想捏?慢跑女孩的马尾为什么总是左右摆盪?生活中,处处都是泛科学!

不脑残科学2:空虚寂寞觉得冷会传染吗?为什么人看到可爱的东西就想捏?慢跑女孩的马尾为什么总是左右摆盪?生活中,处处都是泛科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普
  • 趣味科学
  • 心理学
  • 行为科学
  • 大众科学
  • 冷知识
  • 生活科学
  • 科学普及
  • 奇问妙答
  • 脑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粉丝突破37万!台湾最具影响力的科普网站热门专栏结集!

  生活中,处处都是泛科学!

  ●空虚寂寞觉得冷会传染吗?
  ●为什么人看到可爱的东西就想捏?
  ●慢跑女孩的马尾为什么总是左右摆盪?
  ●为什么和胖子一起吃饭会让你胃口大开?
  ●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自己写的错字?
  ●要用多少小孩的尖叫,才能供应一座城市的电力?
  ●为什么蚊子喜欢叮穿深色衣服的人?
  ●支持的候选人输了,你有多难过?

  科学不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知识,而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本书即从科学的角度探索科技、健康、饮食、心理、动物和人际关系等各种不同层面的趣味知识,内容包罗万象,帮助你打破都市传说、终结网路流言。而在思考这些奇奇怪怪的问题之余,不但能满足你的好奇心,同时也将拓展你的视野,带领你发现一个崭新的世界。

  那些话题沸腾的新闻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真相?如果你的脑中也有着「十万个为什么」正等待解惑,打开这本书就对了!

名人推荐

  【临床心理师】林希陶、【科普作家‧青蛙巫婆】张东君、【中正大学通识中心教授】黄俊儒、【科学冷知识Youtuber】啾啾鞋、【师大物理系助理教授】刘辰岫、【北一女生物老师】潘彦宏、【数感实验室创办人】赖以威 绝妙推荐!●依姓名笔画顺序排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PanSci泛科学


  PanSci 泛科学是台湾最大的科学网站及社群,2011年成立以来,PanSci 泛科学持续邀请台湾科学研究者、教育者、爱好者、以及每一个受科学影响的现代人,共同畅谈科学、将高深庞杂的科学发展,以轻松有趣的方式,重新放回公共讨论中,一起理性思考各种议题中的科学面向,致力于提供最适合讨论科学的场合,不管线上与线下。

  我们认为科学应该面向大众,也要能回应大众的问题,因为遇到问题、提出问题就是最大的乐趣。「科学太重要了,不能只交给科学家」,因为就算不是专业科学家,也都该对科学有发声权。另一方面,「科学家太重要了,不能只留给科学」,我们需要更多科学家愿意将专业转译为大家有兴趣的知识。欢迎你一起加入!

  PanSci泛科学:pansci.asia
  PanSci科学新闻网:www.facebook.com/PanSci
 

图书目录

要用多少小孩的尖叫,才能供应一座城市的电力?――科技篇
01‧「尿」可以用来发电吗?
02‧为什么飞机坠机后,黑盒子这么重要?
03‧要用多少小孩的尖叫,才能供应一座城市的电力?
04‧体感温度跟气温哪一个比较准?
05‧在网路神游的习惯与睡眠有关?
06‧红绿灯的秒数是如何被决定的?
07‧地震的发生可以被预测吗?
08‧美观的产品会让人更有品牌忠诚度吗?
09‧为什么催泪弹会使人泪流满面?
 
空虚寂寞觉得冷会传染吗?――人际篇
10‧和胖子一起吃饭会让你胃口大开?
11‧空虚寂寞觉得冷会传染吗?
12‧人偏好指责他人,胜过称赞他人?
13‧分享特别的经验容易被冷落?
14‧你安慰别人的方法正确吗?
15‧独乐乐还是众乐乐比较快乐?
16‧小说,是最好的读心术?
17‧「分享」会使我们的感受更强烈?
18‧在团体中会让你看起来更有吸引力?
 
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错字?――冷知识篇
19‧慢跑女孩的马尾为什么总是左右摆盪?
20‧为什么人在恐惧时会瞪大双眼?
21‧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自己写的错字?
22‧透过指纹可以判断性别吗?
23‧为什么闰年多了二月二十九日?
24‧吃不完的药可以直接丢垃圾桶吗?
25‧为什么切洋葱会让人流眼泪?
26‧为什么页页相叠的电话簿怎么样都拉不开?
27‧都敏俊要怎样才能安全地跟千颂伊接吻?
28‧煮熟的汤圆为什么会浮起来?
29‧人为什么能记住这么多张脸?
 
为什么人看到可爱的东西就想捏?――心理篇
30‧为什么我们总是相信专家的话?
31‧为什么被骂后总会想反击?
32‧支持的候选人输了,你有多难过?
33‧自我感觉是被他人塑造出来的?
34‧危险的驾驶行为与同理心有关?
35‧童年受创容易导致忧郁?
36‧为什么人看到可爱的东西就想捏?
37‧悲伤的乐曲让人听了更悲伤?
38‧正向心理学能帮助你跨出舒适圈?
 
为什么皮肤会越抓越痒?――健康篇
39‧男性的「那话儿」平均有多长?
40‧充足的睡眠会让人更「性」福吗?
41‧睡眠品质会影响情侣的感情?
42‧失智症的发生与睡姿有关吗?
43‧双胞胎容易一起感冒吗?
44‧如何舒缓耳鸣的症状?
45‧自古以来,人们如何对抗扰人的「痣疮」?
46‧为什么有的人会晕车?
47‧为什么皮肤会越抓越痒?
48‧吃药不能配柚子吗?
49‧气喘比较容易在深夜发作?
50‧健身能加强我们的记忆力?
51‧持续运动能提升脑力?
52‧到郊外走走会让人心情变好?
 
丰盛的早餐可以改善肥胖问题?――饮食篇
53‧睡不饱会让人更想吃垃圾食物?
54‧吃糖会变笨吗?
55‧丰盛的早餐可以改善肥胖问题?
56‧含糖饮料喝多了,容易让女生性早熟?
57‧摄取反式脂肪容易让人暴怒?
58‧摄取高纤食物让人不易过敏?
59‧精神不济时容易乱买高热量食物?
 
毛小孩如何激发人类的爱?――动物篇
60‧大猫熊一直是吃素的吗?
61‧猩猩为什么要吃土?
62‧为什么蚊子喜欢叮穿深色衣服的人?
63‧毛小孩如何激发人类的爱?
64‧猫薄荷为什么会让猫咪为之疯狂?
65‧煮熟的龙虾为什么会由蓝变橘?
66‧怎么利用蚊虫的习性来消灭病媒蚊?
67‧猫咪比较喜欢有室友的环境吗?
68‧如何从毛色来猜出猫咪的性别?
 

图书序言

推荐序

让你很有哏且不脑残 【科普作家‧青蛙巫婆】张东君


  「脑残」是个在现代社会上用来讲别人时,可能会导致惹祸上身的名词。但即便你并没有这样的意思,但光是为了增加自己聊天时的哏,或是在食衣住行的日常生活中,想要过得更开心、高兴、健康、安全,那么把这本《不脑残科学2》摆在手边,也是非常实在的一件事。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专业的作者共同写出来的一部,贴近生活、匡正都市传说网路谣言的实用科普书。何况每篇文章之后都还有附参考论文的出处,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延伸阅读或检证,更是贴心极了。

  所谓在食衣住行中的健康安全,包括个人的与环境的。举例来说,家里可能有许多没吃完的药。那是可以混在厨余垃圾中丢掉,还是应该要绑在垃圾袋中丢掉呢?答案是都不可以。那其实得像废电池丢去电池回收区一样的,拿去药品回收区处理。因为不论量的多少,现在已经有些抗生素或其他的药物随着垃圾掩埋渗入地下水再流入河川中,不但有可能在不太久的将来对生态系带来危害,也可能会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影响。虽说自己造业自己当,但是人类造业地球当,可就不对啦。

  上面这篇文章虽然是被归类在冷知识篇,但我觉得它被归错地方,实在应该要去〔健康篇〕。书中依序分别为〔动物篇〕、〔科技篇〕、〔健康篇〕、〔人际篇〕、〔饮食篇〕、〔心理篇〕、以及我最喜欢的〔冷知识篇〕。这不是说我不喜欢动物,而是人总是要不停的追求新知,找寻新哏啊!何况冷知识真的光听篇名就很引人入胜。例如〈慢跑女孩的马尾为何左右摆盪?〉、〈都敏俊该如何安全地吻上千颂伊?〉(我必须承认我没有看韩剧,除了这好像是个走向跟E T 截然不同的跟外星人交往故事之外),虽然乍看之下除了满足好奇心之外好像没有什么用处,但是在我看来,好奇心就是判断人和动物聪不聪明的基准啊。而且好的冷知识研究,还有机会获得搞笑诺贝尔奖,非常的有趣。各位朋友,即使周围的人都觉得你的问题很蠢研究主题很可笑,也不要理他们。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对了!(依据现在的许多规矩,要注意这得是不妨碍善良风俗、无碍健康的喔!)

  继续讲到〔冷知识篇〕中对我来说极为重要的一篇。那就是〈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自己写的错字?〉。话说我两年前出了一本名为《是谁把驴子变斑马》的绘本,在书的最后把书中出现的所有动物通通做了图文介绍。但是一直到要进印刷厂前一天,编辑熊熊想起故事背景在中东,有非常多的回教徒,要我们把书中不该出现的猪通通找出来删掉时,我们才发现在动物简介中漏掉了荣登书名的主角驴子和斑马。可见得大脑真的很聪明,「脑补」真的会发生。

  这本书真的很好玩、很有趣,就等你带回家,看完以后,盖别人!
 

图书试读

空虚寂寞觉得冷会传染吗?
文/吴京

 
一九四八年时,美国国立心脏研究所与波士顿大学合作,在波士顿近郊的夫拉明罕(Framingham)小镇招募了五二○九位男女居民参与实验,长期追踪他们的身心状况。这个实验原本预计执行二十年,但当年参与者的第二代及第三代也愿意担任受测对象,于是实验延续至今。「吸菸会提高心脏病风险」、「高血压者易中风」……等等被我们视为一般常识的观念,都是从这个实验取得科学验证。
 
夫拉明罕的受测者每二至四年进行一次的身体检查,并填写一长串的问卷,包含一些用以评估内心沮丧和寂寞程度的问题,这也成为芝加哥大学心理系 Cacioppo教授採纳研究用的数据。
 
另一个被研究团队採用的资料来源,是来自行政专卷。为了方便通知每位受测者前来做身体检查及问卷,行政人员留下了受测者相关联络人的资料,包含家人及密友,而这些人往往也是受测群组的一员。因此,研究团队得以掌握受测者们彼此间的亲疏关系,绘制出夫拉明罕居民的人际网络。
 
此研究指出,寂寞的人往往处于社交网络的末梢,只有寥寥可数的亲友,甚至与这些少数亲友保持连系也办不到。此外,以寂寞的人为中心,在其社交网络外围第一圈的亲朋好友,感到寂寞的比例也会提高,往外两圈的人其次,往外三圈的人再其次,直到第四圈的人才没什么影响。这种扩散方式好比传染散播过程(contagious process),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寂寞会传染给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第三圈)。这个现象在朋友之间比在家人间更明显,女生的感染力也比男生要来得强。
 
不仅空虚寂寞会传染,其实「觉得冷」也会传染。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认知神经及精神科学家 Harrison 等人录制了十段片长三分钟的影片,展现演员们感受到的冷暖。其中八段影片分由男女演员将其左或右手浸入装有冰或热水的透明水盆中,为了让他人能感受到温度的变化,冰水盆内漂着冰块,而热水盆的水是由热水壶倒出,还冒着烟。另二段影片中,演员的手摆在水盆前没有浸下去,作为控制组。
 
研究团队找了三十六位受测者观看这些影片,同时测量受测者的手温及心跳。研究结果得出,受测者观看影片时只有手温会变化,对心跳无影响。不过,对手温的影响也只有发生在观看冰水影片时,下降约0.2 ℃。研究团队猜测,这是因为冰水影片有冰块在水上漂,所展现的视觉效果较强;反之,热水影片只有在片头处倒入热水,因此受测者看了无感。

用户评价

评分

光是看到《不脑残科学2:空虚寂寞觉得冷会传染吗?为什么人看到可爱的东西就想捏?慢跑女孩的马尾为什么总是左右摆盪?生活中,处处都是泛科学!》的书名,我就知道我一定会喜欢它。作者显然是一个非常懂得观察生活的人,而且是用一种非常有趣、科学的方式来解读。我常常思考,为什么人们看到可爱的东西会产生一种想要“捏”一下的冲动?这是一种本能吗?还是说,这跟我们对可爱事物的认知和大脑的反应有关?作者会不会从心理学或者神经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解释这种“捏捏乐”背后的科学原理?会不会说到,这种冲动其实是一种保护欲的表达,或者是一种情感的释放?还有,“空虚寂寞觉得冷会传染吗?”这个问题,听起来就像是我们在冬天,一群人聚在一起抱怨天冷,然后大家就会觉得好像真的更冷了。这到底是一种心理暗示,还是说,真的存在某种“情绪的温度”?作者会不会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解释群体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生理感受?或者,有没有可能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当人感到孤独时,身体的某些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体温的感知?而“慢跑女孩的马尾为什么总是左右摆盪?”,这个问题,虽然看似简单,但背后一定隐藏着有趣的物理原理。我想,作者可能会从牛顿运动定律,或者流体动力学来解释。是不是因为身体的运动,让马尾受到了力的作用,然后产生了摆动?或者说,是空气的阻力在起作用?我真的很期待这本书能够用轻松有趣的方式,将这些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用科学的语言一一揭示出来。这本书的“生活中,处处都是泛科学!”这个核心理念,让我觉得学习科学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一种探索生活的乐趣。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的太接地气了!《不脑残科学2:空虚寂寞觉得冷会传染吗?为什么人看到可爱的东西就想捏?慢跑女孩的马尾为什么总是左右摆盪?生活中,处处都是泛科学!》每一个问题都像是在问我心里的OS,太真实了!“空虚寂寞觉得冷会传染吗?”这个,我常常觉得,一个人宅在家里,感觉全身冰冰冷冷的,然后一旦跟朋友出去玩,聊聊天,活动一下,好像体感温度就回升了。这真的有科学依据吗?会不会跟情绪、心理状态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有关?还是说,当我们身处人群中,会因为周围人的体温而感受到温暖?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些角度来解读。再来,“为什么人看到可爱的东西就想捏?”简直就是我的写照!我看到小婴儿的手,小猫咪的脸,就忍不住想用力捏一下,但又马上克制住,怕弄伤它们。是不是因为可爱的事物会激活我们大脑的某个特定区域,然后产生一种想要“拥有”或者“互动”的冲动,而“捏”是最直接的一种表达方式?作者有没有可能引用一些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最后,“慢跑女孩的马尾为什么总是左右摆盪?”这个问题,虽然听起来有点无厘头,但很有趣!我想,这肯定跟运动时的物理规律有关。是不是因为身体在前进和摆动的时候,会给马尾带来一个侧向的力,然后导致它左右晃动?或者说,是空气动力学在起作用?我非常期待作者能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这些生活中的小疑问,变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科学故事。这本书的理念“生活中,处处都是泛科学!”更是让我觉得,学习科学变得轻松有趣,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科。

评分

这本书名真的超吸引人的!《不脑残科学2:空虚寂寞觉得冷会传染吗?为什么人看到可爱的东西就想捏?慢跑女孩的马尾为什么总是左右摆盪?生活中,处处都是泛科学!》光是看书名就觉得作者一定很有趣,而且观察生活细微之处的功力一流。我平常就喜欢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情,然后好奇“为什么会这样?”。像是“空虚寂寞觉得冷会传染吗?”这句话,听起来就很像我们在群聊里大家抱怨冷的时候,旁边的人也会跟着打冷颤,这到底是一种心理安慰还是真的有科学依据?作者是不是会从社会心理学或生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还有,“为什么人看到可爱的东西就想捏?”这个问题,我每次看到小猫小狗、婴儿,手指头就痒痒的,真的超想用力捏一下,但又怕弄伤它们。这背后的心理机制到底是什么?是攻击性反应的转化,还是某种本能的表达?书里会不会提到一些脑科学的研究?而“慢跑女孩的马尾为什么总是左右摆盪?”这个,乍听之下好像是个很无聊的问题,但仔细想想,确实很有道理。每次看到慢跑的人,那个马尾的律动感很明显。作者会不会从物理学、空气动力学,甚至是生物力学的角度来分析?是不是跟跑步的频率、身体的摆动幅度有关?感觉作者把这些生活中的小疑惑都挖出来,然后用科学的方式一一解答,就像在帮我们这些“生活观察家”解惑一样。而且“生活中,处处都是泛科学!”这句话,更是点明了本书的核心,就是要告诉我们,科学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隐藏在各种日常现象背后。我真的很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满满的惊喜和恍然大悟的时刻。

评分

这本书真的太有意思了!作者的脑洞开得比我的还要大,那些问题,我平时虽然也闪过念头,但绝对想不到会有人专门去研究,而且还用科学来解释。尤其是“空虚寂寞觉得冷会传染吗?”这个,我简直太有共鸣了!每次看到朋友在朋友圈发“今天冷到不想出门”,我都会莫名其妙地觉得好像真的有点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是情绪感染,然后影响到我们的体感?作者有没有可能提到一些关于群体情绪、共情反应的研究,然后把它跟生理上的寒冷感联系起来?再来,“为什么人看到可爱的东西就想捏?”这个问题,简直是我的日常写照!我看到萌宠影片,就会忍不住想伸手去“捏”一下屏幕,虽然知道是假的,但那种冲动真的很难控制。是不是跟大脑里的奖赏机制有关?看见可爱的事物能激活大脑的某些区域,然后产生一种想要互动的冲动,而“捏”可能是这种冲动最原始、最直接的表现?我很好奇作者会怎么解析这个“捏捏乐”的科学原理。最后,“慢跑女孩的马尾为什么总是左右摆盪?”这个,听起来有点逗,但认真一想,很有道理。是不是因为身体的重心转移,或者跟跑步时的惯性有关?作者有没有可能用一些力学原理来解释?比如,马尾辫的长度、重量,还有甩动的频率,是不是都遵循着某种物理规律?我真的太期待这本书能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活细节中,挖掘出有趣的科学知识。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眼就被书名吸引住了。《不脑残科学2:空虚寂寞觉得冷会传染吗?为什么人看到可爱的东西就想捏?慢跑女孩的马尾为什么总是左右摆盪?生活中,处处都是泛科学!》这个书名简直太有画面感了,而且提出的问题都是我生活中曾经闪过念头的,但又觉得好像没有必要去深究的。比如“空虚寂寞觉得冷会传染吗?”,听起来就像是在说,一群人在一起孤单,然后突然就觉得大家都冷了,这是一种集体情绪效应吗?还是说,当人感到孤独时,身体的某些机能会发生变化,更容易感受到寒冷?作者会不会从社会连接、心理状态对生理感受的影响来解释?还有“为什么人看到可爱的东西就想捏?”这个问题,我每次看到宝宝,或者小动物,都会有这种强烈的冲动,感觉像是要把它们融化一样,但又不敢真的下手,害怕弄疼它们。作者会不会从进化心理学或者神经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解释这种“捏捏冲动”是不是一种保护欲的体现,或者是大脑在识别到“可爱”信息时产生的一种积极反馈?至于“慢跑女孩的马尾为什么总是左右摆盪?”,这个问题听起来非常具体,但又充满了科学的趣味。我猜作者可能会从物理学的角度,比如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或者空气阻力来解释。是不是跟身体的运动轨迹、重心变化,以及马尾本身的柔韧性有关?这本书的核心在于“生活中,处处都是泛科学!”,这让我感觉,学习科学不再是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可以从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现象中学到。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让我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发现其中蕴含的科学之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