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园的复归?:远古时代的性如何影响今日的我们

乐园的复归?:远古时代的性如何影响今日的我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hristopher Ryan, Cacilda Jethá
图书标签:
  • 性史
  • 远古史
  • 人类学
  • 心理学
  • 文化研究
  • 神话学
  • 社会学
  • 进化心理学
  • 乐园神话
  • 性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男人为了性付出爱,女人为了爱付出性」,真的是如此吗?
如果一夫一妻是人类的天性,为什么「忠诚」如此困难?
什么又是「忠诚」?是不是只有性的忠诚,才是忠诚?

  在远古渔猎採集社会的人类的性生活,是开放的、分享的,从而是生趣盎然、性致蓬勃的,那是一个性的乐园。然而进入农业时代后,人类彷彿堕入了集体的「失乐园」,性成为社会规范管控的对象,恋人从此担心、害怕对方出轨,人类社会的集体焦虑与恐慌由此而来,溢出规范的「乱象」与恶梦也从未终止。本书提出的警醒是:如果社会规范违背了人类演化而来的本性,我们的身体也会起而反抗。

  本书作者分析三十多个人类社群的性关系与社会形态,以及人类猿类近亲的生态观察,从超过四百多种专书、期刊论文及最新研究成果消化整理,写成本书,融合了人类学、心理学、考古学、灵长类动物学等跨领域学科知识,充满争议、引人深思。全书各篇与德斯蒙德‧莫利斯《裸猿》、理查•道金斯《自私的基因》、贾德•戴蒙《第三种猩猩》等大师名作对话,展现热烈文字攻防,处处机锋。

  在本书的提醒之下,我们必须承认,在人类的历史和现代社会中──
  ▌杂交、乱伦、恋童、通姦、性虐待与被虐,几乎无处不存在。
  ▌一夫多妻、母系社会、换偶制度,并非没有前例。
  ▌要求人一辈子自始至终只爱一个人,只和同一个人做爱,似乎不这么容易。

  但曾几何时,人类的性变得如此扭曲、令人羞耻?太多教训已经证明,父权体制下的家庭与婚姻制度早就破洞百出,不论男女都深受其害。然而,许多科学研究往往将当前一夫一妻制的文化偏好投射至远古的史前时代,试图让人认为这样的婚恋家庭型态自古以来就自然存在,事实上却绝非如此理所当然。

  我们自以为活在性解放的年代,但当代的人「性」却充满了无法大声说出的真相。「别人告诉我们该如何感觉」,和「我们真正的感觉」,两者之间的冲突就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无所适从、从慾求不满到慾望横流的主要原因。一般的简单答案并无法解决人类情慾生活的核心问题:男人和女人的慾望、幻想、反应、对性的态度为何如此不同?人类外遇、离婚的频率越来越高,却又为何不选择完全跳脱婚姻?许多人婚后激情消散得如此之快又是为何?男人、女人在地球上一同演化,为什么二者根本来自不同星球的说法竟会引起这么多男男女女的共鸣?

  本书所探讨的就是这样一个巨大而重要的命题。作者不单调侃、挖苦既有成见,在书中提出的各式各样实际案例同样出人意料,几乎戳破我们对于性的一切「所知」。

  人类都从「乐园」而来,能否重返乐园?或乐园已不在,我们如何另寻出路?本书就是对此提问的追寻。

  或许卫道人士不免将本书视为一部「败德」、「离经叛道」之作,但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或者该说唯一的问题,就是太过诚实,太过犀利。读过本书后,我们将会对内心难免冒出的邪恶念头,有更多同情的理解,并能指出其原始的起源。这是一本谈论性的书,更是一本谈论人性的书,对于人类的性与社会关系,有突破性的观点与影响,并为此复杂、奥妙的命题,尝试进一新解。

  本书要强调的是:「性」这件事并不那么神圣,唯有看穿这个迷思,把「性」从道德的神坛上请下来,才能真正感受爱的可贵。

名人推荐

  本书荣登《纽约时报》、亚马逊网路书店畅销榜,《NEWSWEEK》书评推荐。精采口碑推介如下:

  ■「令人激动的好书……不论大家是否同意书中所写,这些议题都需要一再辩论直到找出结论为止。」──德瓦尔(Frans de Wall, Ph.D.),《猿形毕露》(Our Inner Ape)作者、灵长类动物学家

  ■「自1948年金赛对美国大众发表《金赛报告──男性性行为》(Sexual Behavior in the Human Male)以来,谈论人类的性的书当中以这本最为重要。」──丹‧萨维奇(Dan Savage),美国知名性事专栏作家

  ■「〔本年度〕我最喜欢的书……除了幽默风趣、下笔犀利、令人击节之外……我们以为自己很知道自己是谁,这样理所当然的传统观念彷彿一座所罗门的圣殿,被本书信手拈来又扎扎实实砸毁,让我不禁思考还有哪些事情是自己以为知道实则大错特错的,也让我迫不急待想弄明白。」──彼得・萨格(Peter Sagal),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主持人

  ■「好一个吹皱一池春水……挥刀砍向几乎所有关于人类本性的重要概念:活在地球上,贫困是无可避免的结果;人性本残暴;人类经演化而成一夫一妻。」──《新闻週刊》(Newsweek)

  ■「较之社会理论界的其他主张,类似〔这些的〕想法或许更能拯救婚姻。真的。」──美国线上(AOL)

  ■「这是一本绝对必读的好书,毕竟第一次有一本谈性的书读起来和……嗯,你知道……做起来一样好玩。」──《谭崔新闻》(Tantric News)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乐园的复归?:远古时代的性如何影响今日的我们》的图书简介,内容将围绕其核心主题展开,但不会涉及该书的具体内容。 --- 《人类的漫长序曲:从古老记忆到现代心灵的探索》 内容简介 人类文明的宏伟建筑建立在数百万年的演化基石之上。我们如何抵达今日的复杂社会结构、情感模式与文化规范?《人类的漫长序曲》是一部旨在深入剖析人类历史早期阶段对当代社会形态产生深远影响的著作。本书不聚焦于某个特定领域,而是以跨学科的广阔视角,审视那些塑造了我们集体无意识与个体行为模式的“远古回响”。 第一部分:群体的诞生与社会契约的萌芽 本书从人类学和古生物学的视角出发,追溯了早期智人社群的形成过程。在冰河时代与狩猎采集的严酷环境中,生存是首要驱动力。我们探讨了最初的合作机制如何超越简单的血缘关系,演变为更复杂的社会契约。 共享资源的伦理基础: 早期社群中,食物分配与风险共担的模式,塑造了对“公平”与“互惠”的原始理解。这些早期经验,是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哲学与经济体系?我们审视了在资源稀缺背景下,决策权力的分配如何为后来的等级制度埋下伏笔。 语言与认知的飞跃: 复杂语言的出现是人类与其他物种区分的关键节点。本书考察了早期口头叙事(如神话雏形和经验传承)在巩固群体认同和传递生存知识中的作用。这些叙事不仅是信息的载体,更是构建“我们是谁”的最初框架。 领地意识与身份界定: 随着人类走出非洲,地域的概念开始形成。本书分析了早期群体边界的划定,以及外部群体与内部群体之间的互动模式——从谨慎的接触到冲突的爆发。这种对“内”与“外”的二元划分,是理解民族主义与文化冲突的古老根源之一。 第二部分:情感的炼金术——从本能反应到文化表达 人类的情感体验,是生物本能与文化塑形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的漫长序曲》深入探究了早期人类面对恐惧、依恋、愤怒和喜悦时,其生理反应如何在漫长的岁月中被赋予了特定的社会意义。 依恋模式的形成: 幼崽漫长的成长周期对亲代照料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本书探讨了早期强烈的亲子依恋如何演变为成人关系中的核心情感模式。我们审视了在不稳定的环境中,信任的建立与破坏所带来的生存代价,以及这种代价如何内化为今日人际交往中的焦虑与安全感。 仪式与意义的建构: 早期人类通过有组织的仪式活动来应对不确定性——无论是生老病死,还是狩猎的成败。这些仪式是对混乱世界的初步结构化尝试。本书追溯了从简单的肢体动作到复杂象征符号的演变,论证了仪式如何成为文化记忆得以流传的“容器”。 对死亡的初次凝视: 埋葬行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心智的重大突破。它不仅意味着对逝者的尊重,更暗示了对“存在”与“虚无”的初步思考。这种对终结的认知,如何催生了早期的宇宙观和来世观念,并最终影响了宗教与哲学的基调? 第三部分:工具、技术与心智的延伸 技术的发展不仅是外部工具的进步,更是人类心智边界的拓展。《人类的漫长序曲》考察了从粗糙的石器到精美洞穴壁画的漫长技术旅程,及其对人类自我认知的重塑。 操作性思维的起源: 石器制造需要预先规划、精确执行和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这种“从意图到实践”的思维链条,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发展的重要跳板。本书分析了这种操作性心智如何渗透到早期艺术创作和问题解决之中。 环境的塑造与被塑造: 人类并非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积极地改造它。从控制火源到初步的生态干预,早期的技术实践改变了人类的生理结构(如饮食结构)和生活节奏。我们思考了这种“技术能动性”的早期萌芽,如何引导了后世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与控制的模式。 艺术与符号的第一次对话: 洞穴壁画不仅仅是记录,它们是人类对世界进行分类、命名和赋予魔法力量的尝试。这些视觉符号——动物的形态、手印、几何标记——是人类试图超越当下瞬间、实现跨时空交流的伟大创举。本书探讨了这些早期的符号系统,如何为后来的文字、数学乃至抽象艺术铺设了道路。 结语:流动的遗产 《人类的漫长序曲》旨在揭示,今日我们所经历的社会紧张、文化偏见、情感纠葛乃至科技伦理的困境,往往能在人类历史的深层结构中找到其遥远的对应物。我们并非一张白纸,而是携带着数百万年演化所刻录下的“使用说明书”。理解这些古老的底层逻辑,是审视当下、规划未来的重要前提。本书邀请读者踏上这场穿越时空的旅程,重访人类心智与社会形态的“起源地”,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我们所以然”。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克里斯多福・莱恩Christopher Ryan


  1984年获荷巴特学院(Hobart College)英语学士学位,二十年后于加州旧金山塞布鲁克大学(Saybrook University)获得心理学硕士及博士学位。中间的这段时间在前所未料之处,从事各种稀奇古怪的工作,例如:去阿拉斯加替鲑鱼去肠、教曼谷的妓女英文、教墨西哥土改运动人士如何自卫、在纽约钻石区管理商业地产、协助西班牙医师发表研究。博士论文由心理学家史丹利‧克里普纳(Stanley Kripnner)指导,汲取自身跨文化经验,着重借由分析人「性」的史前根源,区分何为人类本性,何为文化塑造。

  自1990年代中期定居巴塞隆纳,曾于巴塞隆纳大学医学院(Barcelona Medical School)授课,并于当地多所医院担任顾问。至世界各地对听众(以英语和西语)演讲,文章散见多种语言之各大报章杂志、学术期刊以及西班牙及拉美地区医学院及教学医院的教科书,并为《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及《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的部落格撰文。

卡西尔达・洁莎Cacilda Jethá

  印度脸孔、欧洲教育、非洲灵魂。生于莫三比克,家中数代前自伊朗及印度移居该地,信仰伊斯兰教及印度教。孩提时期为避内战战火逃至葡萄牙,大半教育于该地接受,并开始接受医师训练,后于1980年间回到莫三比克。作为一名年轻医师,她决心为祖国奉献医疗专业,曾服务广大乡间地区五万多人,是当地唯一的医师。当时为协助发展更有效的爱滋防治办法,她曾研究莫三比克乡村地区民众之性行为。

  在莫三比克将近十年,其后又回到葡萄牙于里斯本着名的胡利奥‧德马托斯医院(Hospital Júlio de Matos)完成精神科及职能治疗住院医师训练。现与克里斯多福‧莱恩居于西班牙巴塞隆纳,于当地执业担任精神科医师。会说葡萄牙语、法语、西语、加泰隆尼亚语、英语,还有不太流利的聪加语。

译者简介

谢忍翾


  师大翻译所口译组毕,译有《圣堂的献祭》、《我从死人那里学来的把戏》、《从一杯可乐开始的帝国》(合译)、《背离亲缘》(合译)、《黑色的故事》、《艾伦‧狄波顿的人生学校:唤醒感官的大自然练习》、《生理时钟决定一切!》。喜欢舌尖上的文字,口齿生香。恳请赐教:funnyworldeh@gmail.com。
 

图书目录

序文  一只灵长类动物遇上了对手
前言  另一个立意良善的异端审判

▌第一篇  谈「误」种起源
第  一  章 勿忘犹加敦!
第  二  章  关于性,达尔文有所不知
第  三  章  人类性演化的标准论述
第  四  章  镜中猿
 
▌第二篇  慾望天堂
第  五  章  谁在天堂失去了什么?
第  六  章  你的爸爸们是谁?
第  七  章  最最亲爱的妈咪们
第  八  章  婚姻、交配、一夫一妻、一团混乱
第  九  章  确定父子关系:标准论述的崩溃
第  十  章  嫉妒:第一次贪恋人妻就上手

▌第三篇  霍布斯来搅和
第 十一 章  自然的财富(困苦?)
第 十二 章  自私的弥(龌龊?)
第 十三 章  史前战争论战不休(野蛮?)
第 十四 章  长寿的谎言(短暂?)

▌第四篇  身体动起来
第 十五 章  小巨人
第 十六 章  最能衡量男人的方式
第 十七 章  有时阴茎就只是阴茎
第 十八 章  高潮迭起的史前故事
第 十九 章  女孩玩疯了

▌第五篇 男人来自非洲,女人也是
第 二十 章  蒙娜丽莎在想什么
第二十一章  变态的悲歌
第二十二章  共同面对开放的天空

后记  一人一世界,一段关系便是一个宇宙
附录 别把性看得太神圣!──克里斯多福‧莱恩与丹‧萨维奇对谈
註释
参考与延伸阅读书目
 

图书序言

前言

另一个立意良善的异端审判(摘录)


  你听人家说过,人类源自猿类──没这回事。我们可不是源自猿类,我们就是猿类。不论是从譬喻还是从实际的层面来说,智人都是现存的五种大猿(great ape)之一,其他的大猿还有黑猩猩、巴诺布猿、大猩猩及红毛猩猩,长臂猿则被归类为「小猿」(lesser ape)。我们和其中两种猿类「巴诺布猿」和「黑猩猩」,有共同祖先,那仅仅是五百万年前的事,从演化的角度来看,只是「昨天」而已。在大多数灵长类动物学家看来,划分人类和其他大猿的细微差异其实「纯属人为」。

  若说我们「超越」了自然本性,所谓超越不过就是冲浪的人摇摇摆摆「超越」了水面。就算从不失足(但我们都会失足),内在的自然本性也会随时将我们拉回去。我们这些在西方长大的人,总听别人保证,人类在万物中独一无二、凌驾周遭的世界,生为动物卑微低下,唯人得以倖免。自然世界位于我们脚下,令人羞耻、恶心、警惕,既臭且乱,应该关上门、拉起窗帘或是洒下薄荷清香加以掩盖。又或者我们补偿心态过了头,带着柔焦想像自然:在头顶漂浮,圣洁如天使,无邪、高贵、充满智慧。

  我们的祖先性慾亢进,而人类和巴诺布猿及黑猩猩一样,都是牠们好色的后代。此话乍听之下说得有些过头,其实早该成为常识。有些人说人性并非如此,他们那套充满谬误的论述有如千斤之重,压得传统一夫一妻、至死不渝的婚姻观无法动弹。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又为何如此演变?接下来,我们将会说明大约一万年前、惊天动地的文化变迁,如何使得人类的性变得如此具有颠覆力和威胁性,因此自古以来宗教当局要其噤声,医生将其塑造成疾病,科学家刻意忽视,而卫道的治疗师则加以掩饰。

  现代人的性,当中是深深的冲突。我们的无知为刻意培养,更造成极大伤害。整场战役的目的是要遮掩人「性」的本质,于是房事失调,因乏味而性趣缺缺,因冲动而不忠、失能、混乱、羞愧,如漩涡,如一波势不可挡的浪潮,导致我们半数婚姻破裂。一对对的一夫一妻在我们之前(以及之后)绵延开展有如失败的群岛,是冰冷黑暗的失望之海中的一座座孤岛,岛上的快乐只如昙花一现。能长久相守的伴侣,又有多少人牺牲了自己的色慾,以换取家庭稳定、有人相伴以及(即便没有性,也至少是)情感的亲密这人生里三大无可取代的快乐?

  西班牙文中「esposas」一词,既指「妻子」,也指「手铐」。在英文中也常用「ball and chain」(铁球和脚镣)来戏指家里的老婆。婚姻往往被形容、被哀悼为男人性生活终结的开端,其实有其道理。女人也好不到哪里去。谁想要跟自觉被爱所困、牺牲自由而赢得名声的男人共度一生?谁想要一辈子都因自己只能是「一个」女人而过意不去?

  且看当前现况:美国医学会的报告指出,全美约有百分之四十二的女性为性功能障碍所苦,而威而钢的销售量则年年创下新高。全球的色情媒体业价值千亿美元,在美国的收入即超过CBS、NBC、ABC三大电视网的总和。这个产业的吸金功力,超过所有职业美式足球、棒球、篮球队的总营收,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的报导,「美国人在脱衣舞俱乐部花的钱,超过百老汇、下百老汇、地区及非营利剧团、歌剧、芭蕾、爵士、古典乐表演的总和。」我们无疑是好色的物种。与此同时,所谓的「传统婚姻」似乎腹背受敌,而且还不断从内部崩解。就连最热烈支持「正常的」性的人也不得不低头。柯林顿、维特、金瑞契、克莱格、佛利、斯皮策、桑福德等男性政治人物,还有贺格、史瓦格、贝克等宗教人士先是高唱「家庭价值」,之后熘之大吉,跑去找爱人、娼妓、实习生幽会。政教两大阵营都有源源不绝的人因此成了镁光灯的焦点。

  禁慾持身素来行不通。光是过去数十年间,就有数百名天主教神父坦承曾对儿童犯下数千起性犯罪。二○○八年,天主教教廷为性侵案件付出四亿三千六百万的赔偿金。五分之一以上的受害者不到十岁。这还是我们知道的。目前所知最早的教皇谕令是教宗西里修(Pope Siricius,约西元三八五年)颁布的「Decreta」以及「Cum in unum」,当中严格规定教士禁慾,此后一千七百年间性犯罪随之而来,所导致的苦痛,我们敢不敢想像?如此不明就里否决人类最基本的性,因此而受害又遭到遗忘的人,被欠了多少良心债?

  一六三三年,因为担心罗马教廷宗教法庭审判异端的酷刑,伽利略不得不公开说出他明知是错误的事情:地球不动,位于宇宙的中心。过了三百五十年后,教宗若望‧保禄二世(John Paul II)在一九九二年承认,伽利略自始至终都是对的,可当时宗教法庭也是「立意良善」。

  说实在的,立意良善的异端审判杀伤力最大。

  过去的人如孩子般固执地认为全宇宙都绕着一个重要无比的地球转。同样地,关于史前时代的标准论述也用一种原始的方式立刻宽慰人心。若有宇宙观不再视人类为无垠宇宙的高贵中心,一任又一任的教宗皆对其嗤之以鼻;又如达尔文也曾经(且仍然)因指出人类是由天择与适应所产生而受人嘲笑;同样,许多科学家似乎也因为情感上无法接受,所以尽管人类的性演化并不以一夫一妻制的核心家庭为中心,他们对此却视而不见。

  我们自以为活在性解放的年代,但当代的人「性」却充满了无法大声说出的真相。别人告诉我们该如何感觉,不等于我们真正的感觉。这个时代之所以无所适从、慾求不满,有种种没必要受的苦,二者间的冲突或许是主因。一般的答案并无法解决人类情慾生活的中心问题:男人和女人的慾望、幻想、反应、性行为为何如此不同?我们外遇、离婚的频率越来越高,却又为何不选择完全跳脱婚姻?单亲家庭为何大规模蔓延?许多人婚后激情消散得如此之快又是为何?慾望之死由何造成?男人、女人在地球上一同演化,为什么二者根本来自不同星球的说法竟会引起这么多男男女女的共鸣?

  美国社会重医学及商业,面对不断延烧的危机,回应之道是发展出婚姻加产业的复合体:伴侣治疗、壮阳药品、性事顾问专栏作家、令人发毛的父女守贞崇拜,还有收件匣中源源不断的广告(「释放内在的勐兽!让她更爱你!」)超市里卖的一堆杂志都说自己有秘诀,可以帮助我们濒死的性生活重新点燃火花,保证有效。

  没错,这里点几根蜡烛,那里穿上开档性感内裤,床上洒几把玫瑰花瓣,一切就会彷彿回到第一次!你说什么?他还在看别的女人?她还是一副半冷不热没有满足的样子?妳都还没开始他就已经完事了?

  好啦,接下来就让专家们来看看你、你的伴侣、你们的关系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也许是他的阴茎需要增大,或是她的阴道需要重塑。也许是他「无法专一」、有「残缺的超我」 或有人人闻之色变的「彼得潘情结」(Peter Pan Complex)。你郁郁寡欢吗?你说你很爱另一半,两人在一起已经十来年,但不再有从前那样的性吸引力?一个人去诱惑另一个人或彼此诱惑?也许试试在厨房地板上做?或逼自己这一年每天晚上都要做。也许他有中年危机。这些药拿去吃。换个新发型。你一定是出了什么问题。

  立意良善的异端审判,你曾经觉得自己身受其害吗?

  我们与本「性」之间的分裂关系,对于娱乐界来说不是什么新鲜事。公开场合言之凿凿,私底下慾望汹涌,二者之间支离破碎的关系,娱乐圈早已反映一二。二○○○年,《纽约时报》头条新闻〈当华尔街遇上色情影像〉,文中报导通用汽车公司卖出的色情片比成人杂志《好色客》的老板赖瑞‧佛林特(Larry Flynt)还多。有八百多万的美国人订阅收看通用汽车的子公司DirecTV的卫星电视服务,每年花费约两亿美元向卫星电视业者购买以收看次数计费的色情影片。无独有偶,「福斯新闻网」及全美保守派报纸龙头《华尔街日报》的老板鲁柏‧梅铎透过卫星电视赚的A片财,超过Playboy的杂志、有线及网路事业收入的总和。AT&T电信公司也支持保守立场,却借由旗下的「火辣网」(Hot Network)将重口味色情片卖到数百万个旅馆房间。

  对于人类的性,如果我们还遵照传统的模式,坚持一夫一妻制合乎天性,婚姻具人类普同性,除了核心家庭之外的家庭结构都是离经叛道,也就无法解释美国为何在性方面如此伪善。我们必须重新了解自己,而这不能再靠祭坛上的宣道或是自我感觉良好、好莱坞式的幻想。现在有众多科学资料能阐明人「性」的真正源头与本质,应该要大胆、不怕丢脸地加以审视。

  我们正与自己的性慾宣战,打击自己的渴望、期望和失望。宗教、政治甚至科学都摆出阵势要对抗生物学还有数百万年所发展出来的慾望。面对如此顽强的抵抗,该如何解除其武装?

  接下来的内容将会重新探讨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几项科学。我们会质疑当代婚姻观、家庭观、性观念背后最深层的概念,这些议题日日夜夜都影响着我们。

  我们将让大家看到,人类是以亲密群体的形式演化,群体中的人分享一切:同吃,同住,彼此守望,一起育儿,甚至共享性的欢愉。我们并不主张人类生来就是怀抱马克思主义的嬉皮,也不认为在史前的聚落中就没有人懂爱情或认为爱情重要。但我们会证明当代文化过度膨胀了爱与性之间的关联。有爱也好,无爱也罢,随「性」所至是我们史前老祖先的常态。

  先来解决你现在可能有的疑问:我们怎么可能知道那些和史前的性有关的事情?今天在世的人都没有见证过史前生活,而且既然社会行为不会留下化石,一切不都只是大胆推测而已吗?

  不尽然。有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说有个人在酒吧打架,咬掉了另一个人的指头,上了法庭。有个现场目击证人出庭作证。辩方律师问:「你真的看见我的当事人咬掉了指头吗?」证人说:「嗯,没有,我没看见。」「你瞧!」辩方律师如是说,脸上还挂着一抹得意的笑。「那么你又怎么能说他咬掉了那个人的指头?」证人回答道:「我看见他把指头吐出来。」

  世界各地的社会以及与我们关系密切的非人灵长类都有许多旁证,除此之外,我们还会看看「演化」的嘴里吐出了什么名堂。我们将探讨铭刻在人体内的解剖证据,以及色情影像、广告和下班狂欢中对于性的新鲜感的渴求。甚至连隔壁邻居太太在夜深人静时欲仙欲死、唿天抢地,那所谓的「性交发声」(copulatory vocalizations)当中所蕴含的讯息,我们也会仔细聆听。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看到「乐园的复归?」这个书名,我第一反应是有点哲学意味的,甚至带点宗教色彩,会想到一些关于人类起源、社会堕落与救赎的宏大叙事。但紧接着副标题「远古时代的性如何影响今日的我们」就立刻将主题拉回到了非常具体、非常接地气的议题上。我一直觉得,性是人类最本能、最原始的驱动力之一,它不仅仅是繁衍后代的工具,更是情感交流、社会关系建立、甚至是权力运作的重要媒介。而“远古时代”这个词,更是充满了神秘感和未知性。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通过科学、历史、社会学等多种视角,来解读那些我们可能早已遗忘,但却深刻影响着我们的古老基因和文化印记?比如,我们今天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男女关系模式,对婚姻的看法,甚至是对身体的羞耻感,这些究竟是从何而来?是不是都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存方式,以及他们处理亲密关系、繁衍后代的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提出的问题,既宏大又微观,既遥远又贴近,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设计得相当别致。「乐园的复归?」这几个字,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于某种理想状态的向往,同时也带着一丝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过去的追溯。而紧随其后的副标题「远古时代的性如何影响今日的我们」,则立刻将这个抽象的概念聚焦到了一个非常具体且充满争议的领域。性,这个词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生理的本能,更是情感的表达,是社会秩序的构建,甚至是文化演变的驱动力。而“远古时代”,这个模糊而又充满魅力的历史时期,更是让问题显得更加深邃和引人遐想。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从人类学、考古学、甚至是基因学的角度,来解读那些我们可能早已遗忘,却又深深烙印在我们生命中的古老印记?那些在遥远过去形成的关于性、关于亲密关系、关于社会角色的观念,究竟是以何种方式,渗透到我们今天的社会结构、法律制度、道德观念,甚至是个人情感体验之中的?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提出了一种大胆的假设,试图用历史的厚重感来解释当下的困惑,让我迫不及待想深入其中,寻找那些隐藏在时间深处的答案。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装帧很有质感,翻开目录,发现内容架构似乎相当扎实。作者的笔触,感觉不像那种哗众取宠的畅销书,反而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学者,一步一步地带领读者进入他的思考世界。我尤其好奇书里会怎么处理“远古时代”这个概念,毕竟距离我们太遥远了,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通过一些碎片化的证据来推测。但作者显然有他自己独到的研究方法和解读角度。我想,他一定不会仅仅停留在生理层面的探讨,而是会深入到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层面,去挖掘那些古老的性观念、性行为,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类群体的认知和行为模式。比如,我们今天对“家庭”的定义,对“爱情”的理解,对“性别角色”的划分,这些东西真的是凭空产生的吗?还是说,它们都有着非常古老的、与远古性相关的根源?这本书的标题就给我一种“抽丝剥茧”的感觉,期待能从中看到一条清晰的逻辑线,将那些看似不相关的历史片段串联起来,最终揭示出“今日的我们”是如何被“远古时代的性”塑造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取名,不得不说,非常有创意,也很吸引人。“乐园的复归?”本身就带着一种哲思的意味,仿佛在探讨人类失落的某种理想状态,而后面那个长长的副标题“远古时代的性如何影响今日的我们”,则直接把读者拉回到了人类最根本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层面。我一直觉得,性,这个词汇本身就承载了太多太多的意义,它不仅仅是生理的冲动,更是情感的连接,是社会结构的基石,甚至是文化传承的关键。而“远古时代”,这个充满未知与神秘的时间节点,又让整个议题变得更加引人入胜。我想,作者一定是通过大量的史料、考古证据,甚至是人类学、心理学的研究,来试图揭示那些古老的性观念、性行为,是如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一种我们可能从未察觉的方式,深刻地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社会规范、人际关系,甚至是个人价值观。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打破我们对一些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的固有认知,让我们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如此”的根本问题。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真的很有意思,一看就让人好奇心大起。「乐园的复归?」这几个字,瞬间勾勒出一种失落的、渴望找回的意象,让人联想到伊甸园,又或者更宏观的人生意义。而后面那个副标题「远古时代的性如何影响今日的我们」,则直接将目光聚焦到人类最原始、最根本的需求上,并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连接——过去的性,如何塑造了现在的我们。我一直在思考,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那些看似天经地义的社会规范,甚至是我们个人的情感模式,是不是都深深地烙印着数万年前祖先们的生活痕迹?尤其是在性这方面,它不仅仅关乎繁衍,更是维系社会结构、权力关系,甚至塑造性别认同的基石。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剖析这个庞大的议题,会从哪些考古发现、人类学研究、甚至是生物学的角度来论证,让那些遥远的过去,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留下回响。光是想象一下,就觉得这本书会颠覆很多我固有的认知,让人重新审视自己和这个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