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新绎.雅颂编:大雅、三颂

诗经新绎.雅颂编:大雅、三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经
  • 雅颂
  • 大雅
  • 三颂
  • 文学
  • 古典
  • 中国古代文学
  • 诗歌
  • 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作品。三百篇中,包括十五〈国风〉一六○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带有浓烈的地方色彩。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共一○五篇,多用于朝会燕飨及祭祀活动,借以反映朝政。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四十篇,主要是庙堂祭祀的乐歌。

  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极高,曾说「不学诗,无以言」,显示出《诗经》的重要影响。并认为读《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具有经世致用与陶冶情操的双重作用。

  西方汉学家称《诗经》是古老东方知识的百科全书。《诗经》的确表现出古代丰富多样的民情风貌、典章制度、礼乐规范,也反映出现实生活的各种面相,本书除了正文之外,还收录诗经品物图,涵盖动植物、器物、宫室、天文等,希望能帮助读者领会诗义。

  吴宏一教授国学涵养深厚,治学严谨,考究精详,此一新绎全集採白话直译,注释力求简明精确,翻译贴近原文韵味,「新绎」诠解,兼採众说、折衷异同,使得这部传诵两千五百多年的诗集,增添不少阅读的兴味。不论是欣赏或研究,都极具参考价值。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吴宏一


  台湾高雄人,一九四三年生。台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毕业,国家文学博士。曾任台大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筹备处主任、中正大学筹备处顾问、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中文讲座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基金高级访问学者;曾主编教育部国立编译馆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并担任台、港、大陆等地多种学术期刊之编审顾问;曾获美国学术交流基金会资助,赴美访问一年,并曾担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华文顾问;曾获台湾国科会杰出研究奖、教育部诗教奖、国家文艺奖(文学理论类),香港研究资助局多次研究资助等。

  已出版《清代诗学初探》、《清代词学四论》、《清代文学批评论集》、《诗经与楚辞》、《白话诗经》、《先秦文学导读》、《仪礼乡饮酒礼仪节简释》、《中国文学鑑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品)》、《温庭筠菩萨蛮词研究》、《作文课十五讲》、《从阅读到写作》、人生三书之《论语新绎》、《老子新绎》、《六祖坛经新绎》等专书三、四十种,学术论文约百篇。除研究中国文学及古代文献外,也从事新文艺创作,出版过《回首》、《微波集》、《波外》、《合唱》、《留些好的给别人》等诗文集,作品曾被选入台湾、韩国、马来西亚等地语文教科书。
 

图书目录

大雅解题

文王之什
文王
大明

棫朴
旱麓
思齐
皇矣
灵台
下武
文王有声
生民之什
生民
行苇
既醉
凫鹥
假乐
公刘
泂酌
卷阿
民劳

荡之什


桑柔
云汉
崧高
烝民
韩奕
江汉
常武
瞻卬
召旻
 
三颂解题
.周颂解题
清庙之什
清庙
维天之命
维清
烈文
天作
昊天有成命
我将
时迈
执竞
思文
臣工之什
臣工
噫嘻
振鹭
丰年
有瞽


载见
有客

闵予小子之什
闵予小子
访落
敬之
小毖
载芟
良耜
丝衣





.鲁颂解题

有駜
泮水
閟宫
 
.商颂解题

烈祖
玄鸟
长发
殷武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文王
 

文王在上,
于昭于天!1
周虽旧邦,
其命维新。
有周不显,2
帝命不时。3
文王陟降,4
在帝左右。
 

亹亹文王,5
令闻不已。6
陈钖哉周,7
侯文王孙子。8
文王孙子,
本支百世。9
凡周之士,
不显亦世。10
 

世之不显,
厥犹翼翼。11
思皇多士,12
生此王国。
王国克生,
维周之桢。13
济济多士,
文王以宁。
 

穆穆文王,
于缉熙敬止!14
假哉天命,15
有商孙子。
商之孙子,
其丽不亿;16
上帝既命,
侯于周服。14
 

侯服于周,
天命靡常。18
殷士肤敏,19
祼将于京。20
厥作祼将,21
常服黼冔。22
王之荩臣,23
无念尔祖。
 

无念尔祖,
聿脩厥德。24
永言配命,
自求多福。
殷之未丧师,25
克配上帝。
宜鉴于殷,26
骏命不易。27
 

命之不易,
无遏尔躬。28
宣昭义问,29
有虞殷自天。30
上天之载,31
无声无臭。
仪型文王,32
万邦作孚。33
 
【直译】
 

文王神灵在上方,
啊啊显现在天上!
岐周虽是旧邦国,
它天命有新气象。
拥有岐周很光耀,
上帝授命很适当。
文王神灵的往来,
都在上帝的身旁。
 

勤勉不倦的文王,
美好声名不曾停。
一再赐福在周初,
赐文王子孙功名。
文王的子子孙孙,
嫡系旁支传百代。
所有周国的卿士,
显达也世世代代。
 

世世代代的显达,
他们还小心翼翼。
希望辉煌众卿士,
都生在这王国里。
王国能生养他们,
都成周国的栋樑。
济济一堂众卿士,
文王因此得安康。
 

庄严肃穆的文王,
啊啊光明又谨慎!
伟大啊上天授命,
拥有殷商的子孙。
殷商的子子孙孙,
他们人数不下亿;
上帝既然已授命,
赐给周王来管理。
 

赐殷商臣服于周,
表示天命没固定。
殷商卿士都聪敏,
却将祭酒到周京。
他们将灌酒助祭,
仍然穿戴殷衣冠。
周王进用的忠臣,
莫再忆念你祖先。
 

莫再忆念你祖先,
却要修正那德行。
永远来配合天命,
自己寻求多福荫。
殷商尚未亡国时,
还能配合上帝意。
应该借鑑于殷亡,
维系天命不容易。
 

天命不容易维系,
不可遏止你自己。
要宣扬正义消息,
想想殷亡是天意。
上天的事不可知,
无声可听无味闻。
只有效法周文王,
万国诸侯都信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詩經新繹.雅頌編:大雅、三頌》給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的「厚重感」和「親切感」並存。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高高在上,讓人望而生畏,但也絕非淺嚐即止的入門讀物。作者在處理「大雅」時,展現了非凡的史學功力,透過考證和比對,讓那些關於周朝興衰的篇章,變得生動立體。我尤其欣賞他對《文王》、《靈台》等篇的解讀,他能夠將詩中描寫的具體場景,與當時的政治動態、歷史事件聯繫起來,讓讀者不僅能欣賞詩歌本身的美,更能理解其背後的時代背景。而「三頌」,則讓我覺得,原來古代的祭祀,並非只是單純的儀式,而是充滿了情感、信仰和對社會秩序的維護。作者在詮釋《頌》的篇章時,常常會引用其他文獻,進行多方位的論證,這讓我對詩經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閱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與一位博學多聞的長輩在對談,他能夠將複雜的歷史和文化,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讓我獲益匪淺。

评分

第一次翻開這本《詩經新繹.雅頌編:大雅、三頌》,腦中浮現的畫面並非枯燥的學術考證,而是許多久遠的故事,彷彿穿越時空,親身經歷那些朝代的興衰、祭祀的莊嚴、以及人民的悲歡。作者的「新繹」二字,真的沒有讓我失望。它不是那種冰冷的文字訓詁,而是充滿生命力的重新詮釋。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大雅」的解讀,那些原本被認為是宮廷史詩的篇章,在作者的筆下,顯得格外有血有肉。像是《生民》、《公劉》等篇,不再只是單純的歌功頌德,而是深刻描繪了先民如何在艱難的環境中,憑藉智慧與毅力建立家園,那種開創的艱辛、犧牲的精神,以及對土地深厚的眷戀,都讓我讀來心有戚戚焉。尤其是作者對於「雅」的「正」的意涵的闡釋,它不僅僅是正統,更是一種對行為、道德、乃至政治的規範與期許。讀著讀著,你會不自覺地反思,在現代社會,我們又該如何尋求那份「正」?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讓古老的詩篇,在現代讀者心中激起迴響。

评分

每次讀《詩經》,總覺得有種隔閡,彷彿那是一個遙遠的時代,與我毫無關聯。《詩經新繹.雅頌編:大雅、三頌》的出現,完全打破了這種隔閡。作者的「新繹」方式,真的很有一套。他在處理「大雅」時,並沒有避諱其中的歷史侷限性,而是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態度去解讀。我特別喜歡他對於「君子」品德的探討,從詩經中的描寫,他引申出對於現代領導者和社會精英的期望,這讓我感覺,詩經的智慧,是可以跨越時代的。而「三頌」的部分,作者更是將其視為一種精神文化的重要載體。他解釋了為何這些篇章在古代如此重要,它們是如何維繫社會團結,又是如何傳達對祖先的尊敬和對國家的忠誠。透過作者的引導,我才意識到,《詩經》不只是文學作品,更是中國古代社會精神的縮影。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讓我對詩經產生了全新的認識,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古物,而是充滿生命力的文化遺產。

评分

坦白說,我之前對《詩經》的印象,就是考試時要背誦的篇目,還有一些模糊的愛情故事。但《詩經新繹.雅頌編:大雅、三頌》徹底顛覆了我的想法。這本書的「新繹」之處,絕對是其最大的亮點。作者並非簡單地翻譯,而是用一種非常貼近現代人思維的方式,去解析詩中的意涵。對於「大雅」,我一直覺得它篇幅較長,又多是描寫君王和朝臣的事蹟,讀起來有些枯燥。然而,作者卻能從中挖掘出許多關於領導者應有的德行、治國的智慧,以及社會階層之間的互動。他不是單純讚美,而是深入剖析,甚至指出其中的一些值得商榷之處。這種批判性的視角,讓閱讀體驗更加豐富。而「三頌」的部分,則展現了詩經作為宗教和祭祀音樂的另一面。作者對這些詩篇的詮釋,讓我知道它們不僅僅是儀式的文本,更承載著當時人們對於天地、對於命運的理解與祈求。讀到某些篇章,我甚至能感受到那份深沉的憂患意識,以及對和平穩定的渴望,這份情感,在今日依然如此真實。

评分

這本《詩經新繹.雅頌編:大雅、三頌》的出現,簡直是台灣詩經研究者的一大福音。一直以來,對於《詩經》的理解,總有些距離感,覺得它太古老,太遙遠,彷彿是書本裡的名詞。但這本書,就像一個溫柔的嚮導,帶著我們一步步走進那曾經的時光。我特別欣賞作者在「三頌」部分的細膩處理。那些關於祭祀、關於宗廟的篇章,往往讓人覺得遙不可及,但透過作者的考究與想像,我彷彿能看見那些穿著祭服的貴族,在肅穆的樂聲中,向祖先獻上最誠摯的敬意。其中對《魯頌》、《商頌》的解讀,讓我對周朝及其前代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作者在解釋這些篇章時,不只停留在文字表面,更深入探討了當時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甚至是宗教信仰,將這些詩歌置於更廣闊的歷史脈絡中。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參加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文化講座,既能增長見識,又能感受到古人對生命、對社稷、對自然的敬畏之心,那種文化傳承的力量,真的非常令人動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