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若有人怀疑德布西对长笛怀抱多少热情,只消听听《牧神的午后》前奏曲,这个疑惑便马上一扫而空。长笛无疑是最能够表现如此细腻的色彩大师,最贴近德布西理想中,那样煽情,又极端精致的艺术。﹝1894年12月22号,在Gustave Doret指挥首演的节目册中,有着一句特别警语,表示节目内容可能会令年轻女性受到惊吓。﹞
创作于西元1892-1894年间,这首交响诗灵感来自Stéphane Mallarmé的诗作《牧神的午后》,德布西所题的副标题为「给管弦乐团的田园诗,自Stéphane Mallarmé」,并精确地说明,这首曲子不仅是描述,更旨在寻求诗作本身所散发出的氛围。西元1912年,Nijinski依据牧神的午后编了一出舞码获得空前的成功,马拉美在激动之余抓起手边的乐谱,并写下这句话:
屏息后的赞叹
若长笛能
听见所有的光
在那,德布西将吹动
长笛当然是这部作品的主角,她不断地出现,并持续营造出一种,犹如印象绘画中,那幅莫内最美的作品。﹝聆听这绝美音乐的同时,教我们如何不想起「睡莲」。﹞
德布西本人曾接受Gustave Samazeuilh的委託,改编了一个给长笛与钢琴的版本,另外也有双钢琴的版本,而拉威尔则是改编给四手联弹。我呢,很自然,也相当合理地,曾想过一个为长笛团而作的版本,带着真挚的热情,我要向这份乐谱的出版致敬,它实现了我的理想。毫无疑问地,这个版本将迅速地在所有长笛合奏作品中获得极大的成功,世界性地。
皮耶─伊夫.阿尔托
2017年11月20日,于布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