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美学:历史与议题

音乐美学:历史与议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音乐美学
  • 美学
  • 音乐史
  • 音乐理论
  • 文化研究
  • 艺术哲学
  • 西方美学
  • 中国美学
  • 音乐思想
  • 审美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音乐艺术如何启迪人生与它在提升人类文化层次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相关研究,一直是作者思考的出发点与企图阐明的议题。

  Homo sum, humani nil a me alienum puto.
  作为一个人,我思考理解人类的一切。
  ( Terenz, Heautontimorumenos 77, in : Antike Komödien, Band III, in
  der Übersetzung von J. J. C. Donner, Leipzig und Heidelberg 1964 )
  Vita brevis, ars longa.
  生命短暂,艺术常存

  ( Seneca, De Brevitate Vitae 1, 1, nach   Hippokrates, Aphorismoi 1, 1, in: Veni,
  vidi, vici: geflügelte Worte aus dem Griechischen und Lateinischen / ausgew.
  und erl. von Klaus Bartels. - 9. Aufl. –   Darmstadt: Wiss. Buchges., 1992 )

  「音乐美学」 是「系统音乐学」跨学科研究领域中关于美学层面上的思考面向。它以音乐为艺术的一个特殊类型,把音乐做为一个整体,对音乐本质、内在规律性、意义与评价进行研究与阐述;这正是本书思考的出发点与立论根据。书中以欧洲音乐历史发展为主轴,并以代表性思想家与音乐理论家的相关论述为议题,尝试铺陈欧洲「音乐美学」思想。
 
《音符之外:西方古典音乐的结构与思想》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西方古典音乐自巴洛克时期至二十世纪中叶的发展脉络,聚焦于音乐本体的结构演变、美学思潮的更迭,以及技术革新对作曲语汇的深刻影响。我们不试图提供一部详尽的作曲家传记或作品清单,而是将着眼点置于那些驱动音乐历史前进的核心概念与实践之上。 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循序渐进地构建起对古典音乐理解的理论框架。 第一部分:古典语法的奠基——巴洛克与古典主义的结构逻辑 本部分首先探讨巴洛克时期(约1600-1750年)的音乐语言基础。重点分析“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作为结构骨架的作用,以及对位法在复调织体构建中的主导地位。我们详细考察了巴赫的对位艺术,不仅将其视为技术上的高超展示,更是对宇宙秩序和神学思辨的音乐化表达。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转向古典主义时期(约1750-1820年),分析奏鸣曲式(Sonata Form)的诞生及其在构建戏剧性张力与平衡美学中的核心地位。奏鸣曲式,作为一种围绕“呈示-发展-再现”的结构哲学,如何体现了启蒙运动对清晰、理性与普世价值的追求,是本章探讨的重点。海顿和莫扎特的室内乐与交响乐作品,被用作解析这种结构如何实现“形式的必然性”与“旋律的偶然性”之间精妙平衡的案例。 第二部分:浪漫主义的情感洪流与个体叙事 随着社会对个人情感和主观体验的日益重视,音乐的美学重心开始从客观结构转向内在精神的表达。浪漫主义时期(19世纪)的特征被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审视。本章深入分析了“主导动机”(Leitmotif)系统如何超越传统主题的叙事功能,成为联结音乐、文学与哲学观念的桥梁。李斯特的交响诗被视为一种“音乐文学化”的范例,探讨了标题音乐如何挑战纯音乐的边界。同时,我们关注了和声语言的剧烈拓展:半音阶的使用频率增加,调性中心开始松动,为后续的音乐变革埋下了伏笔。肖邦的夜曲和练习曲,则被用以分析钢琴这一媒介如何承载了极致的个人抒情性和技巧的融合。 第三部分:民族主义与音乐的地理定位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欧洲各国兴起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在音乐领域表现为对民间音乐(Folk Music)元素的自觉吸收与提炼。本部分着重考察了非德奥体系的作曲家群体,如何利用本土的音阶、节奏和歌唱传统,构建具有鲜明地域色彩的音乐语言。我们对比了俄罗斯五人组(如穆索尔斯基)对民间史诗的借鉴,与德彪西对法国印象派意境的追求之间的差异。这种对“他者”文化资源的挪用与转化,不仅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普遍性”与“地方性”的严肃讨论。 第四部分:二十世纪的结构危机与技术革命 进入20世纪,传统的调性体系因其内部的矛盾积累而崩溃。本章将重点分析两次关键的技术飞跃:一是对传统和声功能性的彻底解构,二是新组织原则的探索。我们细致梳理了勋伯格“十二音体系”(Dodecaphony)的逻辑构建,将其视为是对听觉习惯的一次“规范化重塑”,而非单纯的自由化。与其对立的,是斯特拉文斯基在《春之祭》中对原始节奏的暴力解放,以及他对新古典主义的回归尝试。此外,我们探讨了前卫音乐思潮,如序列主义(Serialism)如何将结构控制延伸到音高、力度、时值等所有参数,试图构建一个完全预先决定的听觉世界。 第五部分:录音技术与音乐消费的范式转移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音乐载体的变化及其对听觉体验的影响。录音技术(自留声机普及以来)如何使得音乐的“现场性”和“物质性”发生根本性转变?我们分析了音乐不再仅仅依赖于即时演奏的“事件”,而是可以被固化、复制和传播。这不仅影响了作曲家创作时的空间感和动态范围的考量,也改变了听众对作品的感知习惯——从参与式的剧场体验转向了私密化的“耳机体验”。本章将探讨,这种技术中介如何间接影响了音乐作品的结构设计,并为战后电子音乐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而富有洞察力,避免使用空泛的赞美之词,而是通过对音乐材料、结构逻辑和历史背景的细致分析,引导读者建立起一套批判性的鉴赏体系。它适合所有希望超越“喜欢”与“不喜欢”的层面,深入理解西方艺术音乐在结构上是如何思考和表达的专业人士和严肃爱好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美珠


  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毕业,德国汉堡大学音乐学研究所系统音乐学哲学博士;主修系统音乐学,副修历史音乐学与哲学。1984 年10 月至1989 年7 月于汉堡大学音乐学研究所兼任教职。1989 年9 月回国后,先后兼任于中国文化大学艺术学院、国立台湾艺术学院(改制后今名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音乐系、东吴大学音乐系、国立艺术学院(改制后今名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实践大学音乐系与国立阳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1992 年8 月至1997 年7 月专任于东吴大学音乐系,1997 年8 月至今专任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所。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所专任期间曾兼任该校推广教育中心主任(2002-2006)与艺术行政与管理研究所所长(2003-2009)。

  研究主轴为音乐的跨域研究,如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音乐语义学、音乐与符号、音乐与视觉艺术、音乐与文学等。主要着作:专书有《音乐.跨域.文集》,台北:美乐出版社,2012 年11 月初版;《音乐.文化.人生》系统音乐学的跨学科研究议题与论文,台北:美乐出版社,2001年11月初版,2012年10月修订版初版;《西洋音乐理论与美学对中国音律、数字与思想体系的接受与诠释》(Die Rezeption des chinesischen Ton-, Zahlund Denksystems in der westlichen Musiktheorie und Asthetik, Frankfurt am Main/Bern/New York, 1985)等;近年来发表的期刊文章与研讨会论文如〈音乐与符号〉,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评论》第23 期/2012 年7 月;《Musi? — 多面向音乐概念的阐释与思考》,2007 台湾音乐学论坛学术研讨会,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国际会议厅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定位
第一节 哲学 - 美学 - 音乐美学   
第二节 音乐 - 音乐学 - 音乐美学

第二章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音乐思想   
第一节 音乐文化与主导思想   
第二节 音乐的本质   
第三节 音乐的功能
第四节 音乐的理解   

第三章 欧洲中世纪音乐思想与代表人物   
第一节 音乐文化与主导思想   
第二节 音乐理论家波埃提乌斯(Anicius Manlius Torquatus Severinus Boëthius)   
第三节 女性作曲家宾根圣女希儿德佳特(Heilige Hildegard von Bingen)   

第四章 欧洲文艺复兴(Renaissance)时期音乐思想与代表人物   
第一节 音乐文化与主导思想   
第二节 音乐理论家札利诺(Gioseffo Zarlino)   
第三节 音乐理论家嘎利略(Vincenzo Galilei)   

第五章 欧洲巴洛克(Barock)时期音乐思想与代表人物
第一节 音乐文化与主导思想   
第二节 情绪论(Affektenlehre) ─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主导思想   
第三节 布尔迈斯特(Joachim Burmeister)的音乐修辞理论
第四节 音乐理论家马泰松(Johann Mattheson)   

第六章 法国百科全书(L' Encyclopédie)与百科全书派 (L' Encyclopédistes)
第一节 形成背景   
第二节 代表人物与音乐思想   
第三节 百科全书派与喜歌剧论战(La querelle des Bouffons)   
   
第七章 古典与浪漫时期   
第一节 音乐文化与主导思想   
第二节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的音乐形上学
第三节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与音乐   
第四节 汉斯利克(Eduard Hanslick)与《论音乐美》   

第八章 二十世纪以来   
第一节 音乐哲学或音乐美学   
第二节 多元化的二十世纪音乐   
第三节 二十一世纪音乐美学新趋势   

名词索引

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作者序

王美珠


  很高兴2017年底送给自己的「毕业」礼物 —《音乐美学:历史与议题》有机会进行增补出版,使得作者当时因为时间关系只能点到为止的着作第八章第三节,关于二十一世纪音乐美学新趋势-音乐的跨学科研究议题部分,得以进行可能性研究主题与思考议题的补充探讨,让本文更具完整性与实用性。

  1885年,《音乐学季刊》(Vierteljahrschrift für Musikwissenschaft)的首度发行,标示着「音乐学」(Musikwissenschaft)学门的确立。而古伊多•阿德勒(Guido Adler)在《音乐学季刊》创刊号中发表《音乐学的范围、方法与目的》(Umfang, Methode und Ziel der Musikwissenschaft)一文,提出依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上的差异,将音乐学分为「历史的」与「系统的」音乐学二分法的主张,开启了百余年来「音乐学」学门的发展。

  虽然如此,一直到二十世纪中期,音乐学还是等于音乐的历史研究。1948年,奥籍音乐学者威雷克(Albert Wellek)在《音乐研究》(Die Musikforschung) 杂志发表〈系统音乐学的观念、结构与重要性〉(Begriff, Aufbau und Bedeutung einer Systematischen Musikwissenschaft)一文,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系统音乐学」的发展,除了建立系统音乐学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与音乐美学,还提出了与实践有密切关系的音乐教育学。

  本文以系统音乐学核心领域之一的「音乐美学」为研究内容,从「原则上涉及重复性的、有规则出现性的」(nomothetisch)学术研究观点与方法出发,以音乐为艺术的一个特殊类型,将音乐做为一个整体,对音乐本质、内在规律性、意义与评价进行研究与阐述。文中不只提出系统研究的历史观点,也借由系统思考洞察历史,企图阐明音乐艺术如何启迪人生与它在提升人类文化层次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着作首先言简意赅与简明扼要从「哲学」与「音乐」领域定位「音乐美学」。之后,以欧洲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经过启蒙时期、古典与浪漫时期,到现代的欧洲音乐历史发展为主轴,借由呈现各时期的音乐文化与主导思想,再以几位代表性思想家与音乐理论家相关论述的系统研究为议题内容,进行欧洲「音乐美学」的铺陈。

  除了思考二十世纪以来「音乐美学」或「音乐哲学」、多元化的二十世纪音乐等相关问题外,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基于人文科学的精神所在,也因不满足传统方式的音乐理解,音乐学者从不同角度观察与剖析音乐,进而认识音乐的各种研究尝试,同样是本文关注的议题;着作第八章第三节「二十一世纪音乐美学新趋势」内容的增补就提供重要实例。二十一世纪音乐美学新趋势中音乐的跨学科研究议题,如文中关于音乐与视觉艺术、音乐与文学、以及受到语言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启发,以符号作为理解音乐本质基本概念的「音乐符号学」与「音乐语义学」等研究领域的勾勒与探讨,不只掌握国际研究趋势,有助于音乐艺术爱好者审美经验与审美态度的培养与建构,对于音乐艺术与相关哲学思考有兴趣者更值得一读。

  最后要感谢自1989年9月回国任教以来,曾经提供给作者机会与场域开设「音乐美学」课程,并得以累积教学经验的学校与修习的学生,其中包括兼任的中国文化大学艺术学院、国立台湾艺术学院(改制后今名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音乐系与实践大学音乐系,尤其是专任教职的东吴大学音乐系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系所。而本着作的发行更要感谢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的支持与两位校外专家学者的宝贵意见。
 

图书试读

第二节 音乐 音乐学 - 音乐美学
 
一、 音乐
 
1.看似简单的问题:「音乐到底是什么?」却无法在东西方音乐史上找到一个放诸四海皆准的满意答案。音乐如何被理解?亦即,音乐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看法,实际上会因时空、社会环境、文化差异与个人因素有所不同,因为它取决于一个社会或个人所型塑的文化理解与心理素质。
 
2.西方音乐史上的「音乐」乃由希腊字 μονστκη(Musiké)而来。Musiké 与希腊神话中主神 Zeus 与女巨神 Mnemosyne 的女儿 Muse 女神有关,Muse 女神专门掌管艺术、文学、哲学、历史、天文学等科学。解读西方音乐从古希腊时期的 Musiké,历经普及于中世纪的拉丁用词 Musica,到今日以不同语言呈现,却系出同源的术语 Musik【德】、Music【英】、Musique【法】或 Musica【义】,处于不同时空、不同社会环境与文化的西方音乐思想家、理论家、实践者多面向阐释与大异其趣的「音乐」概念——音乐研究的「根本」问题:「音乐到底是什么?」值得重新审视与思考。
 
3.中国古籍《礼记》〈乐记〉提及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为之乐。
 
二、音乐学
 
1.「音乐学」的musicology【英】、musicologia【法】、musicologia【义】,可追溯自德文字 Musikwissenschaft。
 
2.   西元1885年,《音乐学季刊》(Vierteljahrschrift für Musikwissenschaft)创刊后,"Musikwissenschaft",正式成为音乐研究的基本概念;认为音乐研究应该採用如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般严谨,而且正确性较高的研究方法。
 
3. 「音乐学」成为音乐研究基本概念的历史回顾
 
1)1738:当时在莱比钖大学攻读哲学的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学生密兹勒(Lorenz Christoph Mizler , 1711-1778)组织成立「音乐的科学交流协会」(Korrespondierende Societät der Musikalischen Wissenschaften)。
 
2)1776:天主教教士的德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与管风琴家弗格勒尔             (Georg Joseph Vogler, 749-1814)发表阐明教育理念与教学体系的重要着作《音声科学与作曲艺术》(Tonwissenschaft und Tonsetzkunst) 。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另一种语言,那么《音乐美学:历史与议题》这本书就是为我们解读这门语言的“词典”和“语法书”。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音乐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音乐背后那些关于“美”的哲学思考。作者以极其清晰的逻辑,将音乐美学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从古希腊的“和谐”概念,到中世纪的“象征”,再到浪漫主义的“情感抒发”,以及现代主义的“形式探索”,每一个时代的变迁都伴随着对音乐美的全新理解。我尤为欣赏书中对“议题”部分的深入探讨,例如音乐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以及当今数字媒体对音乐传播和消费方式的颠覆性影响。这些讨论让我不禁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去“听”音乐,而不是被动的接收,如何在海量音乐中找到真正触动心灵的作品。这本书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导我重新认识了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深度和广度,让我对每一次的聆听都有了更深刻的期待和体验。

评分

《音乐美学:历史与议题》这本书,对我这个对音乐理论知之甚少的普通听众来说,简直是一次“启蒙”之旅。我一直以为美学只是文学或绘画的东西,没想到音乐也有如此深厚的哲学根基。书中对音乐在人类历史不同阶段的角色和意义的梳理,让我大开眼界。比如,早期人类对音乐的敬畏和对神灵的沟通,到后来音乐成为贵族阶层的消遣,再到如今音乐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演变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和文化信息。作者并没有用晦涩的术语来恐吓读者,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康德、尼采、维特根斯坦等大师关于音乐的思考,以及巴赫、莫扎特、勋伯格等作曲家的创作理念,有机地串联起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音乐的创新与传统”的探讨,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视为“怪异”的现代音乐,开始理解它们为何会出现,以及它们所代表的时代精神。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透视音乐”的眼睛,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我所听到的每一个音符。

评分

翻开《音乐美学:历史与议题》这本书,我立刻被它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的学术风格所吸引。它并非一本浅尝辄止的音乐入门读物,而是深入探讨了音乐美学领域的核心概念和发展脉络。作者对不同历史时期音乐美学思想的梳理非常清晰,比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希腊哲学家如何看待音乐的伦理功能,康德对音乐的“自由艺术”地位的论述,以及黑格尔如何将音乐视为精神表现的最高形式。这些理论的阐释,并没有让我感到晦涩难懂,反而因为作者巧妙的语言组织和生动的举例,变得格外引人入胜。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20世纪以来音乐美学思潮的探讨,从勋伯格的十二音体系到后现代主义对音乐形式的解构,再到当下数字音乐时代的挑战,作者都给予了深刻的洞察。它让我意识到,音乐的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语境的变化而不断演进。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看待和理解音乐的全新视角,让我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音乐的复杂性与无限可能性。

评分

读《音乐美学:历史与议题》就像进行一次探险,每一页都可能发现意想不到的宝藏。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敢于触碰那些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些声音产生愉悦感?音乐的本质是什么?它仅仅是声音的排列组合,还是承载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作者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带领我们回溯音乐的历史长河,去倾听古人的智慧,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哲学。从古老的仪式音乐到现代的实验音乐,从东方古典的韵味到西方现代的张力,书中几乎涵盖了音乐美学史上所有重要的流派和思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音乐与情感、音乐与社会、音乐与科技之间关系的讨论。它让我思考,为什么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能激起我们内心的波澜,为什么某些流行歌曲能成为一代人的时代印记,又或者,当AI能够创作出完美无瑕的音乐时,我们还会从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辉吗?这本书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对音乐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旋律和节奏,而是上升到了哲学和文化的高度。

评分

这本《音乐美学:历史与议题》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对音乐的理解停留在“好听”和“不好听”的层面,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并没有直接灌输给你某种关于音乐美的定义,而是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步步引导我去探索音乐背后那深邃的哲学思想。从古希腊对音乐与宇宙和谐的理解,到中世纪宗教音乐的象征意义,再到古典主义时期对形式与秩序的追求,作者娓娓道来,如同在脑海中构建了一幅宏大的音乐史画卷。更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并不回避那些充满争议的议题,比如现代音乐如何挑战传统的审美观念,电子音乐的出现是否会消解音乐的“灵魂”,以及在大数据时代,算法推荐的音乐是否还会让我们体验到真正的“美”。这些讨论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音乐作品作为例证,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跨越时空的音乐沙龙,与哲学家、作曲家、评论家们进行着一场场激烈的思想碰撞。读这本书,与其说是在学习,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自我发现的旅程,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音乐的关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