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地带的革命:中共民族政策的缘起(1921-1945)

边缘地带的革命:中共民族政策的缘起(1921-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共历史
  • 民族政策
  • 革命研究
  • 边缘地带
  • 少数民族
  • 中国近现代史
  • 政治史
  • 历史学
  • 社会文化史
  • 国共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操着南方口音的中国共产党人按照苏俄布尔什维克的教条来对待中国国内的「民族问题」,通过煽动少数民族的分离主义以取得国家权力。但长征使中共来到政治环境极为严峻的中国西北边疆,先后同藏、回、蒙族发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在自身求存和全国抗战交织的过程中,以汉族为主的中共完成了一次民族政治转型,在国内民族关系的处理上搁置苏俄列宁主义模式,转而採取与国民党政府「五族共和」主张大致相同的政治立场。尤其是在西北地区对中国边疆民族问题展开的实证调查与思考,为后来的民族政策奠定了重要的经验和理论的积累。在这部开创性的着作中,刘晓原教授十分精彩地复原了中共从建党到抗日战争结束的历史时期对中国边疆、民族事务的理解与相应政策的转变过程,并对其作出以上历史抉择的具体原因提出了令人信服的阐释。
边陲风云:近代中国边疆地区的社会变迁与国家构建 (1840-1949) 聚焦近代中国广袤的边疆地带,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自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一百余年间,中国边疆地区所经历的深刻的社会结构重塑、民族关系演变以及国家认同的构建过程。本书将突破传统以中原为中心的史学叙事,将目光投向广阔的西北、西南、东北及内陆边陲,探讨在内外压力交织下,这些区域如何成为近代中国历史舞台上充满张力的关键场域。 一、 帝制瓦解与边疆重塑:晚清的危机与应对 近代中国的开端,不仅是沿海通商口岸的被动开放,更是帝国对其陆地边界控制力衰减的起始。本书首先考察了清朝晚期,在面临沙俄、英国等帝国主义势力蚕食渗透的背景下,中央政府如何试图重建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 (一) 权力真空与地方重构: 晚清“有边无防”的局面,使得传统基于流官制度和土司制度的统治模式面临崩溃。我们将分析湘军、淮军等地方军事力量的兴起,如何在平定内乱的同时,将触角伸向了川、黔、滇、甘、陕等地的土著社会结构。重点关注四川总督沈葆桢、张之洞等人在西南和西北的“开边”政策,以及其对当地原住民社区,特别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权力结构的冲击与瓦解。 (二) 边疆的“近代化”尝试: 面对列强对边疆资源的觊觎,清政府被迫启动了边疆治理的“近代化”改革。本书详细梳理了清末在新疆(如陶模任职期间的改革)、蒙古(察哈尔、内外蒙古的行政改革)以及东北(“新政”与“东三省的开发”)推行的措施,包括设立新式学堂、推行新税制、丈量土地等。这些改革的初衷在于巩固国防和增加财政收入,但其往往以牺牲地方传统权益和加剧与汉族移民的矛盾为代价,为后续的民族纷争埋下了伏笔。 (三) 民族意识的萌芽与冲突: 在边疆的重塑过程中,汉族移民的大量涌入,特别是“闯关东”和“走西口”的持续性,极大地改变了边疆的人口构成和土地利用模式。本书探讨了这种人口流动如何引发了与当地原住民族群(如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在资源分配和文化空间上的激烈冲突,并分析了这一时期地方精英(包括汉族官员和地方士绅)对“中华民族”概念的初步理解与实践。 二、 民国纷争:军阀混战、地方自治与国家认同的拉锯 辛亥革命并未带来边疆的稳定,相反,由于中央权威的缺失,民国初期边疆地区成为了军阀角力、地方割据和民族主义思潮交汇的战场。 (一) 军阀统治下的边疆秩序: 北洋政府时期,从袁世凯到后来的各路军阀,对边疆的控制呈现出极大的不稳定性。本书重点分析了张作霖在东北的崛起与统治,他如何借助“东北特殊论”巩固其权力,并试图通过发展实业来强化其统治基础,但其对当地民众(包括汉族、满族和朝鲜族)的压榨也十分严酷。在西北,冯玉祥、马家军等势力的活动,则将伊斯兰教信仰与军事政治紧密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军事政治实体。 (二) 地方精英的反抗与自治运动: 在中央权力薄弱的背景下,一些地方精英试图寻求不同形式的自治。例如,在蒙古和西藏地区,传统上层势力利用历史遗留的特权地位,与南京国民政府进行复杂的外交周旋,以维护其既有体制。本书将考察内蒙古地区的“王公自治”与知识分子推动的政治觉醒之间的张力,以及这些运动如何被后来的现代政治力量所利用或压制。 (三) 国民政府的边疆整合努力: 南京国民政府试图通过“建设边疆”来重申主权。蒋介石的“进藏路线图”和对云南、贵州“改土归流”的深化推进,是其核心政策体现。本书将细致分析国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公路修建以及设立“蒙藏委员会”等机构的实际效果。特别地,我们将探讨这些政策在多大程度上成功地将边疆地区纳入了现代国家的税收和军事体系,以及这种整合所带来的文化同化压力。 三、 现代性的渗透与冲突的加剧:社会经济的结构性变动 近代边疆的社会变动并不仅仅是政治层面的更迭,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结构变革。 (一) 边疆的经济转型: 随着国际市场对原材料的需求增加,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始被卷入全球体系。例如,西南地区烟叶、矿产的开发,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商业化,以及东北的林业和重工业的起步。这种经济转型往往由外部资本(无论是帝国主义资本还是官僚资本)主导,导致地方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并加剧了区域内部的贫富分化。 (二) 城市与乡村的张力: 近代化在边疆地区表现为沿边口岸城市(如哈尔滨、兰州、昆明)的快速发展与周边广袤乡村的停滞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边疆城市成为了现代思潮、新式教育和不同民族文化交汇的熔炉,同时也成为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最先爆发的地点。 (三) 边疆的“他者化”与知识分子的反思: 本书最后部分聚焦于知识界对边疆问题的认识演变。从清末的“救亡图存”到民国对“五族共和”的探索,知识分子群体对边疆“落后性”的诊断,往往反映了自身对现代性建设路径的选择。我们将分析部分进步知识分子和革命者如何批判国民政府对边疆的殖民式治理,并开始探索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与共同繁荣的道路。 本书综合运用了历史地理学、社会人类学和政治史学的多学科视角,通过对地方档案、官员奏折、外国使节报告以及新兴报刊文献的细致梳理,旨在提供一个立体、复杂且充满内在矛盾的近代中国边疆图景。它揭示了在“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之下,边疆地区社会结构、经济利益和文化身份是如何被动员、重塑与抗争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刘晓原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大卫•迪恩东亚研究讲座教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讲座教授,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历史系、纽约州立大学波茨坦学院历史系、哈佛大学历史系、爱荷华州立大学历史系。1997-1999年任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协会麦克阿瑟基金会博士后研究员,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2002-2003年任美国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亚洲政策研究员。目前在国内担任《冷战国际史研究》杂志编委、「冷战国际史丛书」编委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边缘地带的革命:中共民族政策的缘起(1921-1945)”——这本书的标题,瞬间勾起了我沉寂已久的学术好奇心。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中国近现代史的读者,我始终认为,理解一个政党的思想和政策,必须深入到其形成的具体土壤中去。而“边缘地带”这个词,恰恰暗示了一种突破传统视野的尝试,它指向那些可能被宏大叙事所遮蔽、却又在历史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区域和人群。1921年至1945年,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前进、在斗争中成熟的关键二十四年。我特别想知道,在那个普遍存在民族隔阂与歧视的时代,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突破时代局限,在那些“边缘地带”开启其民族政策的实践,并逐步形成理论的?书中是否会展现,在与不同民族的接触和互动中,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者们是如何理解和回应当地的诉求,又是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民族政策的?我期待能够读到书中充实的第一手史料,能够看到那些在实践中摸索前进的生动细节,能够理解那些在“边缘地带”发生的革命故事,是如何为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奠定基石。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起源的全新视角。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标题,我immediately联想到了一些关于中国近代史的经典著作,但“边缘地带的革命”这个表述,又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它似乎捕捉到了一个被许多传统叙事所忽略的维度。通常,我们讨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更多关注的是其在主要城市、重要战略区域的活动,以及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政治影响力。然而,少数民族聚居区,特别是那些地处边疆、交通不便、文化相对隔绝的“边缘地带”,在整个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进程中,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书中将焦点放在这“边缘地带”的“革命”上,这让我对书中将要呈现的内容充满了期待。1921-1945年,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到抗战胜利的关键时期。在这漫长的二十余年间,中国共产党如何在这些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地域环境下,开展其革命活动,并逐渐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民族政策?我设想,这必然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曲折的过程。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理解和处理不同民族的诉求、传统与社会结构的?它是否会揭示,在这些“边缘地带”,革命的力量是如何与当地的社会矛盾、民族冲突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革命动力?我很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去审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起源,不仅仅将其视为一种理论的建构,更是将其理解为一种在具体实践、在与多元民族群体互动中,不断探索、调整和发展的产物。这对于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够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取得政权,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评分

初捧此书,便被书名深深吸引。“边缘地带的革命”——这四个字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让人好奇,究竟是怎样的“边缘”,孕育了怎样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而“中共民族政策的缘起(1921-1945)”,则精准地指明了本书的学术焦点。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少数民族问题颇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部作品,深入浅出地剖析中国共产党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是如何逐步形成并发展其民族政策的。历史的洪流中,民族问题从未缺席,而中国共产党作为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其民族政策的选择与演变,无疑对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1921年党的成立,到1945年抗战胜利,这二十四年,是中国革命历经艰难曲折、最终走向胜利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漫长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应对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边缘地带”播撒革命的种子,又是在怎样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出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民族政策?本书的标题,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陈述,更是一种邀请,邀请我们一同去探寻那段被许多宏大叙事所掩盖的、发生在角落里的深刻变革。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扎实的史料考证,能够读到充满洞察力的分析,更希望能够理解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命运,以及他们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影响下所经历的转变。这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理解当下中国民族关系,乃至世界民族问题,提供重要视角的一次阅读之旅。

评分

当目光掠过“边缘地带的革命:中共民族政策的缘起(1921-1945)”这个书名时,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被瞬间点燃。我一直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如何在一个幅员辽阔、民族构成极其复杂的国家中,逐步确立并实施其民族政策感到好奇。而“边缘地带”这个词,更是给我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暗示着,那些被传统叙事可能忽视的区域,那些地理上、文化上相对“非主流”的地带,或许在塑造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1921年至1945年,这段24年的时间,是中国革命风起云涌、跌宕起伏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漫长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具体的实践中,认识和处理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他们又是如何在那些“边缘地带”,与当地的民族人民建立联系,开展革命工作的?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作者如何深入挖掘那些分散在各地的史料,如何生动地描绘出那些在“边缘地带”发生的革命故事,以及这些故事是如何反过来影响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发展。这本书的标题,让我感受到一种对历史细致入微的关怀,一种对那些被宏大叙事所遮蔽的角落的关注。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复杂性、实践性以及其历史渊源,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

评分

“边缘地带的革命:中共民族政策的缘起(1921-1945)”——当这个书名映入眼帘时,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同时又伴随着一股探究未知的好奇。在阅读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我常常感到,对于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研究,似乎总是在一个比较宏观的框架下展开,而忽略了其政策形成过程中,在具体地域和实践中所经历的复杂性。本书的标题,恰恰点明了这种研究的切入点——“边缘地带”。这让我不禁思考,在1921年至1945年这个充满变革与斗争的时期,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那些被传统观点视为“边缘”的地区,开展其革命活动,并逐步探索和形成其民族政策的?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深入挖掘那些被忽视的史料,如何生动地描绘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的具体历史场景,以及这些实践如何深刻地影响了其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发展。这本书的出现,为理解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执政党,其民族政策的根源和演变,提供了一个全新且深刻的视角。我希望能从中获得关于中国革命复杂性的全新认识,以及对那些在历史深处闪耀着光芒的革命探索的深刻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边缘地带的革命:中共民族政策的缘起(1921-1945)”,像一幅描绘着模糊却又充满力量的画卷,瞬间勾起了我深入探究的兴趣。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政党或一个国家的政策,不能仅仅停留在中央发布的条文和理论层面,而更需要深入到那些被宏大叙事所“边缘化”的区域和人群中去。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至1945年间的民族政策,其“缘起”二字,便暗示着一种追溯源头的努力,而“边缘地带”则为我们指明了探索的方向。在那个时代,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民族问题更是错综复杂。我好奇的是,当中国共产党在早期力量尚弱,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是如何将目光投向那些远离政治中心、被视为“化外之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又是如何在那片土地上,播下革命的火种,并与当地的民族群体建立起联系的?书中是否会展现,那些在“边缘地带”的革命实践,是如何深刻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甚至是其核心的政治理念?我期待能够读到关于具体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关于那些在中国共产党早期民族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个体,以及他们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困境与突破。这不仅仅是关于政策的学术研究,更可能是一次对中国革命复杂性的深层挖掘,揭示出那些在历史的角落里,同样闪耀着光芒的革命力量和思想萌芽。

评分

“边缘地带的革命:中共民族政策的缘起(1921-1945)”——仅仅是这个书名,就足以让我屏息凝神,渴望一探究竟。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政党的核心政策,必须追溯其最初的“缘起”,而“边缘地带”这个表述,则将我的好奇心引向了那些在中国宏大历史叙事中可能被忽略的角落。1921年至1945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共产党从创立伊始,到在抗战烽火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漫长的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如何处理复杂而敏感的民族问题,其民族政策又是如何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我尤其对书中“边缘地带”的聚焦感到兴奋。这是否意味着,在那些地理上、文化上,甚至政治上都相对“非主流”的区域,恰恰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试验田和孵化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揭示,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与不同民族的接触中,理解他们的需求,调和他们的矛盾,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构建出其具有革命性的民族政策的。我期待能够读到那些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研究,能够看到作者如何通过细致的史料分析,描绘出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图景,一段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在“边缘”崛起,并以此深刻影响整个中国历史的精彩篇章。

评分

“边缘地带的革命:中共民族政策的缘起(1921-1945)”——这个书名如同一声沉静的召唤,将我引向了一个充满探索与发现的知识领域。在阅读中国近现代史的过程中,我时常感到,对于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讨论,似乎总是在一个相对宏观的框架下进行,而忽略了那些在具体实践中,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互动中所形成的微观层面。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这一空白。“边缘地带”这个词,让我联想到那些地理上、文化上,甚至政治上都处于相对弱势或被忽视的地区,而正是这些地方,往往孕育着不为人知的革命力量和深刻的社会变革。1921年至1945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关键时期,也是其思想体系不断成熟和完善的阶段。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梳理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工作的具体历史细节,如何分析他们在与不同民族群体打交道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这些挑战是如何促使他们逐步形成并调整其民族政策的。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那些在“边缘地带”的革命实践,并非是照搬照抄外部理论,而是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与当地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连,从而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这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梳理,更是一种对革命复杂性、多样性的深入理解,是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淹没的生动故事的重新发掘。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长期关注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1921年至1945年,这几十年的时间跨度,囊括了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难发展历程,也正是这段时期,其思想理论体系,包括民族政策,在实践的熔炉中不断淬炼成熟。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那个普遍被汉族中心主义所笼罩的社会环境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突破时代的局限,提出和实践其具有前瞻性的民族政策的?“边缘地带”这个词,更是点亮了我思维的火花。我们往往习惯于关注中心区域的历史叙事,而忽略了那些地理上、文化上、政治上相对“边缘”的地带,它们在历史上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如何成为革命力量生长的沃土。书中对这些“边缘地带”的聚焦,预示着一种更为细致、更为贴近地面的历史研究方法。我期待能够看到作者如何梳理那些分散在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群体中的革命萌芽,如何分析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与少数民族群众建立联系的具体过程,以及在与这些群体互动中,其民族政策是如何一步步被修正和完善的。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政策的书,更可能是一本关于人、关于社会、关于革命如何从不为人知的角落生根发芽的书。我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丰富的案例,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可能被忽视的生动细节,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着探索、碰撞与智慧的结晶。

评分

“边缘地带的革命:中共民族政策的缘起(1921-1945)”——甫一看到书名,我便被深深吸引,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未知与探索的领域。长久以来,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研究,往往集中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宏观层面,而对于其民族政策的起源,特别是如何在那漫长而曲折的革命历程中,尤其是在那些被视为“边缘”的区域,逐步孕育和发展起来,却鲜有深入的解读。1921年至1945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共产党从萌芽到壮大,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的关键时期。在如此动荡的年代,如何在中国的土地上,处理好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绝非易事。书中“边缘地带”的提法,让我对那些可能被忽略的地域和人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看到作者如何深入挖掘史料,如何细致地描绘出中国共产党早期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革命活动的具体实践,如何分析他们在与不同民族群体互动中所遇到的挑战与机遇,以及这些实践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对其民族政策的认知和调整。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政策演变的著作,更可能是一部关于革命如何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生根发芽、并最终改变中国命运的生动史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