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周颐谈掌故:餐樱庑随笔

况周颐谈掌故:餐樱庑随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学
  • 随笔
  • 文化
  • 历史
  • 民俗
  • 旧事重提
  • 清史
  • 人物
  • 谈话
  • 掌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清末四大词人」之一的况周颐,家族世代书香名宦,他以词爲专业,致力五十年,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举足轻重。《餐樱庑随笔》乃况周颐继最负盛名的着作《眉庐丛话》之后,另一掌故笔记力作。

  《餐樱庑随笔》最初刊载于一九一六年的《东方杂志》上,共计二百二十一则,内容涉及层面相当广泛,可谓包罗万象。记载举凡清代上自官场秘辛、朝野轶闻,次及典章制度与学人风范,下及市井风情与异闻奇事等,另亦涉及前清历代野史。诸多历史闻名人物如:左宗棠、袁世凯、苏轼、宋太祖赵匡胤、陶渊明、王昭君、白居易、杜甫等等,皆在作者品评记述之列,具有高度史料价值。本书是首次在台问世的《餐樱庑随笔》繁体版,经文史专家蔡登山重新点校、新增小标题,便于读者检索,相当值得珍藏。

本书特色

  ★清末民初最负盛名的大词人,以五十年的写作功力,分享正史未探讨的历史趣谈!
  ★经典史料重现╳重新点校、分段、增加小标题,便于检索
《晚清词人论衡:吴昌硕与康有为的艺术交锋》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晚清民国时期两位重量级文化人物——海派巨擘吴昌硕与维新先驱康有为在诗词、书法、绘画等多个艺术领域中的异同、影响与思想碰撞。不同于传统的传记或断代史研究,本书以“艺术交锋”为核心视角,旨在揭示在剧烈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两位大家如何以各自的艺术实践回应时代的挑战,并最终塑造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图景的不同面向。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下的艺术抉择 晚清,一个旧秩序崩塌、新思潮涌动的时代。士人阶层的身份认同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样的宏大叙事下,吴昌硕与康有为,虽然活动领域看似迥异,实则都肩负着“为时代立言”的文化使命。吴昌硕坚守传统文人画的“金石入画”之路,以苍劲的笔墨和深厚的学养,抵抗着西学东渐带来的冲击;而康有为则以“新学”的姿态,高举“以书法入画”的旗帜,力图在变法图强的政治理想与艺术创新之间寻求统一。 本章首先梳理了当时上海与广州(后移至北京)两大文化圈的差异,分析了吴昌硕早期在篆刻与书画领域积累的深厚功力,如何成为他后来艺术成就的基石。同时,也详述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如何将澎湃的政治热情转移到对古代艺术的重新诠释上,尤其是他对北碑和魏晋书风的推崇,为后来的“碑学”风潮埋下了伏笔。 第二章 诗词:意境的传承与重塑 诗词是衡量士人文学功力的重要标尺。吴昌硕的诗歌风格承继了晚唐、宋代的沉郁顿挫,尤得力于黄山谷。其诗作多取材于日常生活、花鸟草虫,笔墨间流露出对市井烟火气的珍视,以及对古典情怀的坚守。他的诗,是“文人”在乱世中自我安顿的精神家园。 对比之下,康有为的诗歌则带有强烈的说理色彩和经世致用倾向。他的诗作往往充斥着对“公理”、“新法”的呼唤,即便描绘山水景物,也难以摆脱其政治抱负的投射。本书通过选取两人创作的高峰期作品进行细致的文本比对,分析了吴昌硕的“以画入诗”和康有为的“以论入诗”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路径,揭示了他们对“风骨”理解的根本分歧。 第三章 书法:碑学对决帖学的余韵 晚清书坛“碑学”与“帖学”的争论是艺术史上的焦点。康有为是碑学的坚定倡导者和理论家。他著有《广艺舟双楫》,系统地论述了碑学超越帖学的历史必然性,认为北碑的雄强之气更符合中国亟待振兴的精神面貌。他的书法,笔力险峻,结构开张,极富装饰性和力量感。 吴昌硕的书法则呈现出一种更为复杂的面貌。他早年受“帖学”浸染,但中年后通过大量金石拓片的摩挲,实现了对“碑学”的吸收与转化。他的书法并非康有为式的硬朗与直白,而是将碑刻的厚重融入帖学的圆润笔意之中,形成了一种既有金石气又富于生命力的“吴体”。本书认为,吴昌硕的成功在于他找到了“碑”与“帖”的辩证统一点,而康有为的实践则更偏向于理论的极端化表达。 第四章 绘画:金石入画与意象的革新 在绘画领域,两人的差异更为直观。康有为晚年大力提倡“折衷中外,会通古今”的艺术主张,他的绘画强调结构和墨色的光影变化,力图引入西方的透视和体积感,这在当时是极具颠覆性的尝试。他希望用视觉的“新法”来映照政治上的“变法”。 吴昌硕则将“金石入画”推向了极致。他以篆籀笔法入画,尤其是他对于花卉(如写意牡丹、秋葵)的描绘,笔墨酣畅淋漓,造型上高度概括和符号化,将篆刻的“力度”注入到花卉的“柔美”之中。本书通过分析吴昌硕的“缶庐画派”与康有为的“折衷画风”,讨论了古典传统在不同文化态度下所能衍生的生命力。 第五章 艺术遗产与历史定位 本书的结论部分,分析了吴昌硕和康有为对后世艺术家的深远影响。吴昌硕直接催生了民国画坛的“海派”高峰,影响了齐白石等一代大师;而康有为的艺术理论虽然在当时引发争议,却为后来的美术教育改革和中西融合的探索提供了理论支撑。 两位大师的艺术选择,本质上是晚清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与“文化自持”之间的艰难平衡。吴昌硕以坚韧的文化守正赢得了艺术上的永恒,康有为则以激进的理论探索留下了历史的注脚。通过对他们艺术生涯的比较研究,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复杂性与张力。 本书适合所有对晚清民国艺术史、书法篆刻、中国画发展脉络以及知识分子思想史感兴趣的读者深入研读。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原着/况周颐(1859~1926)


  晚清词人。字夔笙,晚号蕙风词隐。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光绪五年(1879)举人。曾入两江总督张之洞、端方幕府。其间,复执教于武进龙城书院和南京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后,以清遗老自居,寄迹上海,鬻文爲生。况周颐以词爲专业,致力五十年,受王鹏运的影响,早年词风轻飘、艳丽,清亡后,多寄寓其怀恋清室之意。与樊樊山、朱祖谋、郑文焯称晚清词学四大家。

主编/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制作及编剧《作家身影》纪录片,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干、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开探索作家心灵风气之先。着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色戒爱玲》、《鲁迅爱过的人》、《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读人阅史──从晚清到民国》、《叛国者与「亲日」文人》与《杨翠喜‧声色晚清》等十数本着作。

图书目录

导读 词人况周颐谈掌故:《餐樱庑随笔》/蔡登山 

公府积弊难返
胪唱
张文达荐仆
《桂林霜》传奇有别于《桂林雪》院本
两湖自强学堂
张之铳备份
日人之质朴
赦小过
钱谦益修《明史》
爱金之国王
斯格的勤勉
金石纪年
名字的对
假託欧阳公词
要离墓残碑
历代的印质地
填词说穷饿
文笔贵简
彭刚直、李梅庵对梅所有钟情
潘绎庈、高月垞学深品洁
厉鹗、杭世骏等科名
黄子久自号大痴哥
命名绝奇
樊榭《吴山咏古》诗
北齐造像拓本
六部相见之礼
清宫进出之制
清宫赐谥之制
日本「樱花狩」
樱花胜牡丹
「以貌取人」之由来
义门三关
苏涣奇人奇事
睡王与嚷王并称
润笔之资
宋太祖好书籍
兰陵先生奇见
「岂止一壶」
蕙风词一首
平仄互叶
野翰林
尤展成进御戏曲
龙夫人事绝瑰玮
谐咏眼镜
于式枚答袁世凯书
果园漆器
马湘兰小像题词
「槐花黄,举子忙」
蚕神
汉西王母镜
苏轼〈麦岭题名〉拓本
讽「打麻将」诗
潘申甫夫妻同生同死
石赞清高节
吴廷栋成名得利于母教
朱为弼谐语
纸煤之制
「乃」字故事
《天马媒》传奇考
日人作诗之初
《仕途轨范》是为官守则
日本卖曲者名杨花
余光倬执法严明
左宗棠受宠若惊
何煊奇遇
湘军与楚军
左宗棠论战
魏元烺奏操练军队之法
秦承业宠遇
樱花狩
记云郎事补
「不登娈童之床」辩
小红有二人
阳历二十八日为晦
绝韵
《朔方备乘》有传本
吴和甫事略(附李汝珍《音鉴》)
吴和甫为民屈膝
金烈女
华山道士幻术
谢在杭论五行相生相克
为徐珂女书稿题词
自集楹联
「好书到手莫论钱」
牵牛织女隔银河七十二度
「免」字考
「牮」、「坫瓦」字解
康熙年间拟禁缠足、禁八股文
男子生子、妇人长须
「六如」之号
西方有佳矿
上山容易下山难
葛姓多仙翁
「目迷五色」有新解
「槐花黄」
薛涛笺
驴别称「卫」考
绝对
冯妓与洞庭商
郗夫人戒其弟
陶渊明有无侍儿考
昭君妹未出塞
白居易润笔之丰
毛子晋小传
兰陵歌妓
闱中戏占小词
四川乡试有弊端
王鹏运谏帝后驻跸颐和园
穆彰阿爱才
再谈女子缠足
妓之管领者名瑟长
杀爱妾啖士
元英宗禁白莲教
唐人写佛经
宋有两叶梦得
柯劭慧《楚水词》
隔窗观天象
明朝中叶有骑驴习俗
有人姓皇名太子
墨匣之用
联语咏魁星
某学士春联
唐代银锭
李汝珍精研音韵
兄亦称府君
莫难即木难
八旗人名上不具姓
年号不可考者
苏轼号老泉,字子平
满文与日文读音略同者
秦晋之好
墨琴夫人
埃及古碑
方琦父子疏宕不检束
施旭初不屑自洁
三元楼
古玩趣话
汪琬、方璚雅量
「桃花源」考
枣梨皆坚木
炼土为铜
以《汉书》之言为张之洞祝寿
唐时已有「老爷」之称
铺地锦
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以佛语命名者
清初不准福建人入境
天台山遇仙女
明代玉箫女
荔枝名翰墨香
「了」字考
以篆书写药方
名医有癖好
姓名谐语
「先酌乡人」
妇人为夫失身而自刎
结社之风
有妾名桃叶
王阳明神算
经生黩财,名士好色
龚定庵之子号半伦
古人命名猥怪可笑
「朝朝寒食,夜夜元宵」另有他意
男子美髯
铸铜像之用意
妇人生须
男人生子
年羹尧积威震主
冬儿、楚兰皆刘东平故姬
二毛
爱花、爱叶与爱草
王显祚赠朱彞尊玉碗
明万卷堂藏书极富
藏书终又散佚
唱酬雅事
名士与名妓
忠敏不蓄姬侍
新婚酬唱功力悉敌
秦良玉纳男妾辨
清代官吏笑话
清初士子不识题解
《孟子》「外国」疑即日本
再记妇人生须
限韵嵌字诗
汪容甫与《金石索》
顾大脚
木版墓志与砖书墓志
落英,必非花之坠落者
赵王梦遇神女
王灵智学射
盼盼有二,莺莺有三
李廷珪有二人
顾亭林有二人
「余音绕樑」考
叠字为号
孙扶桑仿骈俪为制艺
梁、祝皆化蜨
人面鸟
午门有秘戏图
以字形名面孔
尚书与庶子
「没甚不好意思」
恼煞老父东江
年羹尧败家之兆
赵秋谷恃才轻薄
捐纳京外官
荆山之相,贵在醉时
「裙」考
清初科场检查丑相
以瓜为贽
朱祖谋艳词
咏外国银钱
服伺内廷之苦
两目无珠与一身是胆
为上司推销明宪书
起重机与留声电话机之发明
填词须分阴阳
张子信善解鸟语
神算
曾勉士筑台及用炮之法
十九做巡抚,七十授编修

图书序言

导读

词人况周颐谈掌故:《餐樱庑随笔》
蔡登山


  记得在大学时代,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其主张:「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又提出了「境界」说,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话语在词论界,都已被奉为圭臬,影响极为深远。尤其是叶嘉莹教授还写有《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一书,赓续其词论。

  当时我买的《人间词话》是和《蕙风词话》合成一本,因此我得知了况周颐(蕙风)这个人。清词在中国词史上被称为「词的中兴」,上接风骚,蔚为大国;词人之盛,也超乎前朝。到晚清王鹏运、郑文焯、朱祖谋、况周颐,被称为「清末四大词人」。尤其是况周颐在短短六十八年的生命旅程中,有五十余年用于词的写作中,因此他首先是个词人,而后才是个词论家。也由于他是个词人,因此他将创作的心得,透过他如椽之笔,化为精辟的论述,堪称知言。《蕙风词话》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及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被誉为「清末三大词话」,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很大,代表了古代词话的最高水平。

  况周颐(一八五九或一八六一~一九二六),原名周仪,以避宣统帝溥仪讳,改名周颐。字夔笙,一字揆孙,别号玉梅词人,晚号蕙风词隐。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其家族世代书香名宦,是当时临桂「诗礼簪缨」的望族。况周颐少有夙慧,读书则辄得神解,六岁已授《尔雅》。九岁补博士弟子员。十岁诗赋可观。十二岁进入词学领域,偶得《蓼园词选》读之,试为小词,而沉浸日深,终以填词为终身事业。

  光绪五年(一八七九)中举人。后官至内阁中书、会典馆纂修、江楚编译局总纂、安徽宁国府督办等职。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自四川入北京,获观古今名作,受到端木埰、许玉琢、王鹏运三前辈的指正,尤其与王鹏运同官内阁中书,以词学相砥砺,寝馈其间者五年。其词初学蒋捷、史达祖、晚近姜夔。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以知府分发浙江,曾入两江总督张之洞幕府。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再次接受湖广总督张之洞之聘。光绪三十年(一九○四)执教于武进龙城书院,二月再次游历苏、杭,成《玉梅后词》。郑文焯尝窃议之,况周颐大不高兴,其于词跋有云:「为伧父所诃」(按:伧父指郑文焯),从此况、郑两人交恶。

  光绪三十二年(一九○六)入两江总督端方幕府,备受信任。此因况氏精通金石碑版之学,而端方于此收藏甲天下。况氏为之审定金石,代作跋尾,凡端方之藏书、藏石诸记,皆出况氏手笔,端方极器重欣赏之。因此次年况周颐刻《阮庵笔记五种》,端方为其题签。况周颐因此遭人嫉妒,张尔田《近代词人逸事》曾载云:「时蒯礼卿(光典)亦以名士官观察,与夔笙学不同。每见忠敏(端方)必短夔笙。一日,忠敏宴客秦淮,礼卿又诋及夔笙。忠敏太息曰:『我亦知夔笙将来必饿死,但我端方不能看见其饿死。』夔笙闻之,至于涕下。」宣统元年(一九○九),端方调任直隶总督,况周颐在南京难以立足,遂至安徽大通掌榷运。宣统三年(一九一一)辛亥九月,于仓促乱扰中,便由大通至上海,而端方入川,为革命军所杀。

  民国成立后,况周颐以清遗老自居,寄迹上海,鬻文为生。 时朱祖谋(彊村)居德裕里,与况周颐衡宇相望,两人过从频仍,以词相励,酬唱之乐,时复得之。然况周颐此时清贫之甚,有无米炊之词可证。其弟子赵尊岳《蕙风词史》云:「自辛亥来沪,与彊村侍郎游,同音切磋,益臻严谨,于是四声相依,一字不易。」是况周颐对词律态度的转变,是受朱祖谋的影响所致。民国十三年,《蕙风词话》五卷校刻完毕。《蕙风词话》指出「意内为先,言外为后,尤毋庸以小疵累大醇」,即词必须注重思想内容,讲究寄托。又吸收王鹏运之说,表明作词有三要,曰:「重、拙、大」。强调「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以必佳」。但亦不废学力,讲求「性灵流露」与「书卷酝酿」。此外,论词境、词笔、词与诗及曲之区别、词律、学词途径、读词之法、词之代变以及评论历代词人及其名篇警句都剖析入微,往往发前人所未发。龙榆生《词学讲义•附记》引朱祖谋称誉《蕙风词话》云「自有词话以来,无此有功词学之作」并推为「千年来之绝作」。而夏敬观也说:「夔笙论词尤工,所着《蕙风词话》精到处,透过数层。」

  民国十五年旧历七月十三日况周颐完成其最后遗作《词学讲义》,其后即告病倒。五天后,即七月十八日病逝于上海寓庐,葬湖州道场山。袁寒云輓联云:「比梦窗白石,老宿成家,尽低唱浅酌,一代词人千古在。溯沤尹缶庐,殷勤共话,怆小楼清夜,十年江国几回逢。」朱祖谋輓联云:「持论倘同途,词客有灵,流派老年宗白石。相依在吾土,道场无恙,死生独往为青山。」

  况周颐有词九种,合刊为《第一生修梅花馆词》。晚年删定为《蕙风词》二卷。又辑有《薇省词抄》十一卷,《粤西词见》二卷,联句《和珠玉词》一卷。此外,尚着有《词学讲义》、《玉栖述雅》、《餐樱庑词话》、《历代词人考略》、《宋人词话》、《漱玉词笺》、《选巷丛谭》、《西底丛谈》、《兰云菱梦楼笔记》、《蕙风簃随笔》、《蕙风簃二笔》、《香东漫笔》、《眉庐丛话》、《餐樱庑随笔》等。

  况周颐晚年定居上海,留恋清室,以旧臣、遗老自居,崇古不苟,冯煦戏唿为「况古人」。民国创立以来,他不问世事,只结交文友、词友、戏友,按谱填词,宴饮酬唱。以鬻文为活,窘困潦倒,自悲自怜,郁郁而终。故而王国维《人间词话》感叹道:「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果何为哉!」

  关于与赛金花之交往,据一九一五年八月十日(旧历六月三十日)出版之《东方杂志》(第十二卷第八号)得知况周颐于此前已代傅彩云(赛金花)致函冒广生(鹤亭)求助。张尔田的《词林新语》载云:「傅彩云以绝色负名,某名士嫟之,尝与蕙风同过酩酊,蕙风亦欣赏。迨其官浙东,彩云少不继,蕙风为作小笺,词意婉委,其人为致二百金慰之。」陈声聪《兼予阁诗话》第二卷〈冒鹤亭〉条云:「民国七、八年间,赛金花老而穷甚,时先生方莞关税于欧江,词人况蕙风代其作书向先生求将伯之助,书中有『猥以蒲姿,曩承青睐。落红身世,託获金铃』及『乌衣薄游,宁少王谢』、『有贴乞米,无人卖珠』等语,不知先生有以应之否。」然陈声聪说致函的时间在民国七、八年间,显系错误,查考瑜寿所作〈赛金花故事编年〉一文(收入蔡登山编《孽海花与赛金花》一书,秀威出版,二○一三),赛金花是在一九一二至一九一六年间第三次到上海为妓,此时年约五十岁。至一九一六年她已得识新欢参议院议员魏斯灵并一同到北京,住于樱桃斜街。一九一八年和魏斯灵同到上海结婚,婚后又同回北京。一九二一年七月魏斯灵死,赛金花迁居香厂居仁里十六号,在此居住十五年,直至一九三六年以七十三岁病逝为止,没再离开北京过。因此当以况周颐之记述为正确,若民国七、八年间,赛金花已再婚,衣食无虞,而需救助乎。

  〈况蕙风先生外传〉又云:「庚申(一九二○)北上交伶官梅畹华(兰芳),延赏备至,翌年辛酉,畹华南来,香南雅集,排日听歌,为词张之,几二百阕,所谓《修梅清课》,饮井水者,庶咸知之。畹华艺特高,不必以词增重,而词之足以重畹华者实多。」因此当况周颐病逝时,梅兰芳特发电致唁,文曰:「况蕙风先生之丧,失举世之导师、词家之宗伯,闻者悼之,而环堵萧然。畹华与之交谊素笃,蕙翁生前,尤加契赏,累为词张之。顷在京得讯震悼,立电致唁……」亦见风义出于伶官者。

  又一九一五年十月七日《鲁迅日记》有云:「上午寄二弟书二包:《长安获古编》二册,……《万邑西南山石刻记》一册、《阮庵笔记》二册、《香东漫笔》一册、……」其中《万邑西南山石刻记》、《阮庵笔记》、《香东漫笔》均为况周颐之着作。况周颐除为着名词人外,亦治金石碑版及考据之学,他《蕙风簃二笔》曾云:「倚声家为金石家,是鱼与熊掌也」,但思其意,他是想两兼也。而学者郑炜明在《况周颐年谱(二○一四年增订版)》有按语说:「鲁迅之留心于先生之文史笔记及金石学着作,具见其旧学之兴趣所在。今读《鲁迅全集》,其中多有旧学之研究,其根底深厚,非一般新文学家可企及,是亦不足为怪矣。」而一八九八年况周颐主讲于扬州安定书院,九月移居扬州小牛录巷,后即着名学者阮元的家庙,有阮元重建的「文选楼」,故况氏此时所撰之笔记名为《选巷丛谭》,又因仰慕阮元自号「阮庵」,有《阮庵笔记》。周作人在一九三八年五月三十一日,撰〈题阮庵笔记〉一则云:「二十七年戊寅端午前三日,隆福寺书估携此书来,乃收得之」,又云「《阮庵笔记》素所喜爱」,加上一九一五年鲁迅的寄书,是周作人先后两次得《阮庵笔记》。周作人在《书房一角》书中又盛赞况周颐「文笔朴实,风趣闲雅,自有胜地,近代着作中少见其匹」云云。郑炜明认为可具见鲁迅、周作人兄弟二人对况周颐着作之重视与推崇。又说:「向来研究新文学史之学者,皆盛赞周作人散文风格之佳妙,有谓实源于晚明之小品文,然从未有人提及周氏之散文风格,或有受先生笔记文之影响,故特标举于此,以供治新文学史及研究周作人之学者参考。」

  又况周颐有女婿陈巨来(一九○四-一九八四),号安持老人,斋名安持精舍。是杰出的篆刻家,其篆刻被人誉为「三百年来第一人」。张大千诸多印章都是他刻的。出版有《安持精舍印话》。他写有《安持人物琐忆》一书,被誉为民国掌故专家。其中有一小节写到他的老丈人,对这位被王鹏运称为「目空一切况舍人」的奇行怪状,玩世不恭,有极为有趣而珍贵的描述。他说:「况公生平学生至多,只缪子彬(艺风之子)、林铁尊二人,写信时称仁弟,其他一列仁兄也。自视写字,认为恶札,凡题字等等,均郑苏堪、朱古丈、郑让于三人代笔者。大门上每岁换一春联,总为郑、朱、吴缶翁三人轮流所书,旧者绝不取下,故累累然高凸也。其住屋,大厅上不设一几一桌,空空如也,厢房门上贴一集南北史句,上联「钱眼里坐」,下联「屏风上行」。上一横额贴于壁上曰「惟利是图」,均吴缶翁篆书也。乙丑春,因娶妾吴门,迁居苏州(只三月又回上海了),余特请朵云轩至空房中铲取吴书,二元工资,只铲得「惟利是图」四字,联句牢粘木门上,竞不能得矣。此四字余至今尚保存未失,后遂有朱丈长题原委。余藏缶翁书只此一件耳,亦可宝也。况公性奇乖,玩世不恭,尝请吴缶翁画荔枝一幅,上题「惟利是图」四字,又填〈好事近〉五首,均由缶翁所书,生前总挂在会客室中,逝世后由大儿子以廉值售去,后归上海西泠印社影印入缶翁遗墨中矣。今不知下落矣。五词余均抄存者,聿未失也。」其中郑苏堪乃郑孝胥,朱古丈乃朱祖谋,郑让于乃郑孝胥之长子郑垂,而吴缶翁则是着名的书法家、画家、篆刻家吴昌硕也。

  陈巨来又说:「况公生平所填词,凡题什么图什么诗文集者无一留稿(草稿都撕光不留),但作文生涯颇不恶,西泠印社出一书,嘉业堂刘氏刊一书,序跋无一非其大笔,但说明代笔始写也。又不甚肯奖掖后进,故大都恨之不已。黄孝纾,字公渚,福建人,父久任山东知府,故成鲁人矣,在黄二十余岁时,即以骈文名,嘉业堂刘氏聘之为记室。……黄氏以久仰况公大名,请刘翰怡作介绍,恭谒况公,以文求正。况公收下后,从不启视,隔三月黄又去求正,况公原封不动还之,云:已拜读过,佩服佩服云。黄事后逢人必大骂不已矣。……龙榆生初从江西来沪时,亦先谒况公,为所拒,乃改入朱丈门下者,事后亦深恨不已了。」刘翰怡乃嘉业堂藏书楼的创办人刘承干也。而龙榆生乃是龙沐勋,他当年在上海曾与「旅沪词流如番禺潘兰史(飞声)、宁乡程子大(颂方)、歙县洪泽丞(汝闿)、吴兴林铁尊(鲲翔)、如皋冒鹤亭(广生)、新建夏剑丞(敬观)、湘潭袁伯夔(思亮)、番禺叶玉虎(恭绰)、吴县吴湖帆、义宁陈彦通(方恪)、闽县黄公渚等二十余人约结『沤社』,月课一词以相切磋,共推先生(朱祖谋)为盟主」,根据龙沐勋〈彊邨晚岁词稿跋〉当时他「年最少,与先生往还最密。屡欲执贽为弟子,而先生谦让未遑也。先生尝语予:『生平不敢抗颜为人师。除任广东学政时所得士例称门生外,不曾接受谈词者列弟子籍。有以此请,即为转介于临桂况蕙风(周颐)。』」是陈巨来说是「先谒况公,为所拒,乃改入朱丈门下者」,恐记忆有误矣。

  至于谈到朱祖谋与况周颐两人的诗,陈巨来说:「吴瞿安(梅)云:夔老之词,比朱彊村为佳,因朱只擅梦窗一路耳云云。余结婚后,二家照旧风俗须会亲,先君幕友出身,不知文学者,与况公格格不入,故特请名翰林沈淇泉太丈、名进士嘉兴诗人金甸丞(蓉镜)作陪客,况公于沈老殊泛泛而谈,与金丈先只略谈,后谈至诗词,二人大相互谈为欢了。后金丈谓余曰,世称朱、况,其实你丈人好,因朱年长,官尊,故名在上耳。闻冯君木丈告余云,苏北兴化李审言详当世文学名家也,与况公二人嫌隙至深,况从不提及李名,而李见人辄痛诋不已云。但金坛冯煦(梦华)则最服膺况公者。」

  《眉庐丛话》是况周颐晚年的着作,也是其最负盛名的掌故笔记着作。该书稿约撰于民国二、三年间,况周颐在《续眉庐丛话》的前言中说:

  癸丑、甲寅间,蕙风赁庐眉寿里,所撰《丛话》,以眉庐名。乙卯四月,移居迤西青云里。客问蕙风:「《丛话》殆将更名耶?」蕙风曰:「客亦知夫眉寿之谊乎?眉于人之一身,为至无用之物,此其所以寿也。蕙风之居可移,蕙风之无用,宁复可改。」抑更有说焉:《洪范》:「五福:一寿二富。」蕙风之旨,将使二者一焉,其如青云非黄金何。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续吾《丛话》

  《眉庐丛话》刊登于《东方杂志》第十一卷第五号(新历一九一四年十一月一日),每期刊出数十则,至三百四十九则之后,因搬家之故,但没改名,是为《续眉庐丛话》。继续在《东方杂志》刊登,至第十三卷第二号(新历一九一六年二月十日)止。网上有见《眉庐丛话》者,除错字极多外,并非全貌,因漏收《续眉庐丛话》之故。我曾翻检当年《东方杂志》将正、续两集合为「全编本」,总计五百一十六则。又原刊登于杂志上只有断句,并无新式标点,今乃重新点校。又原稿每则紧接在一起,并无小标题,阅读搜寻不易,乃参考郭长保先生所加之小标题,以醒眉目,便于检寻。该书况氏生前并未单独成书出版,因此知之者不多也。新校本《眉庐丛话》(全编本)于二○一六年五月出版,颇获好评。

  《眉庐丛话》之内容极为广博,举凡宫廷秘闻、官场秘事、金石考据、典章制度、学人风范、艺林趣谈,无所不包。足见其人不仅是词学名家外,其腹笥之丰,难望其项背也。正如〈况蕙风先生外传〉一文所云:「先生併治金石文字,凡有碑版,无不罗致,得万余本,龙门造像得千余本,至今获存。又长于许氏《说文》,名声韵训诂,潜造精研。故其治碑版,并为渊源之学,兼工考据。于书自经籍百家,至于稗官家言,无不涉历。读书决疑,片言立折。」因此他所记述,或为史料独特,为世所罕见者;或为他于茫茫书海中独得之心血精华。再以他词人之笔,含英咀华地写出,自然不同于其他专写掌故者,因他含有不尽之意在文字之外也。如他借「顾千里、黄尧圃拳脚相加」一事来对比他和王鹏运(半塘)之交往也。他云:「道、咸间,苏州顾千里、黄尧圃皆以校勘名家,两公里闬同,嗜好同,学术同。顾尝为黄撰〈皕宋一廛赋〉,黄自注,交谊甚深。一日,相遇于观前街世经堂书肆,坐谈良久。俄谈及某书某字,应如何勘定之处,意见不合,始而辩驳,继乃诟詈,终竟用武,经肆主人侯姓极力劝解乃已。光绪辛卯冬,余客吴门,世经堂无恙,侯主人尚存,曾与余谈此事,形容当时忿争情状如绘。洎甲辰再往访世经堂,则闭歇久矣,为之惘然。忆余曩与半塘同客都门,夜话四印斋,有时论词不合,亦复变颜争执,特未至诟詈用武耳,往往指衣而别,翌日和好如初。余或过晡弗诣,则传笺之使,相属于道矣。时异世殊,风微人往,此情此景,渺渺余怀。」

  况周颐与王鹏运同官中书,每于王鹏运之四印斋抵掌夜谈,王鹏运对于况周颐词之尖艳,常有所规诫。又以刻宋、元词属为校雠,十余年间,王鹏运刻词三十余家,况周颐助之校勘者多。王鹏运更传授心法,以「重、拙、大」之论教之,遂启况周颐晚年《蕙风词话》之作。他们二人是由文字订交,而情逾手足者,因此当王鹏运去世时,况周颐深感椎琴之痛,輓曰:「穷途落拓中,哭生平第一知己;时局艰危日,问宇内有几斯人?」悼哀之切,又云:「吾两人十七年交情,若零星辞缕,数千言未可终。呜唿!半塘以矣,余何忍复拈长短句耶?」一死一生,交情乃见。

  况周颐另一部掌故着作《餐樱庑随笔》亦是连载于《东方杂志》,是继《续眉庐丛话》之后,从第十三卷第三号(新历一九一六年三月十日)刊载,至同年十二月十日止(第十三卷第十二号)。共二百二十一则。其内容与《眉庐丛话》类似,涉及的层面相当广泛。

  例如,谈到康熙末年,年羹尧任川陜总督、定西将军,为经管西陲数省军政的最高长官,靠着铁血手段,短短时间,就在军中树立了威望。《餐樱庑随笔》记载,有一年的冬天,年羹尧出行,随行的士兵把手放在轿子的扶手上面,大雪纷飞,年羹尧怕他们把手冻僵,在轿子里下令「去手」,意思是你们把手拿下去吧,结果,众将士一听误会了,大将军让我们去手,拿起刀就把自己的手给砍了,年羹尧要想喊停也来不及了,可见年羹尧令出必行的威势。

  另外龚自珍俯视一世,很少有人能入他的法眼。据况周颐《餐樱庑随笔》记载,龚自珍曾嘲笑自己的叔父龚守正文理不通,甚至嘲笑自己的父亲龚丽正也只不过半通而已,不管是自视太高,还是目无尊长,他的言行都不是一个做儿子应该有的。而等龚自珍作古后,他也遭到了儿子龚半伦的奚落。他儿子动不动就拿出他的文稿,随意改动。每当改稿之时,都预先将其父的灵位置于案前,每改动一字,都用竹鞭敲击灵位道:某句不通,某字不通。因为你是我的父亲,我才为你改正,使你不致欺蒙后人,云云。

  《餐樱庑随笔》一如《眉庐丛话》,在况氏生前并未单独成书出版,此次据《东方杂志》重新点校,并制作小标题,便于读者检寻,是繁体版的首次出版。其间也参考张继红简体版的点校,特此致谢。

图书试读

▎两湖自强学堂
 
两湖自强学堂建设于武昌,为中国第一中西学堂。经始光绪中叶,丁酉、戊戌以还,规模灿然大备。遵守当时着各省改书院设学堂谕旨,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注重中文,每日上课时间,中文订一时,其余各门功课,均订半时。其外国语言文字,有英、法、俄、德、东五文。文各有堂,轩敞闳阔,聘外国士人教习。有助教,有翻译,非一知半解者得滥竽充数。此外唯体操、算学,教科不烦,而教法认真。学生考取入堂,无庸缴学费,斋房整齐,餐膳丰洁。凡所需用中外书籍、笔墨纸张、操衣靴帽(每季一换)等,悉公家办给。中文及外国五文、体操、算学,各有领班、帮领班学生,由各教习凭分数补荐。领班每名每月薪水纹银十六两,帮领班每名每月薪水纹银八两,各八名。每月考课一次(中文论说)。第一名奖龙银十圆,以次递减,至第三十名犹得二圆,第五十名犹得一圆。学生中程度稍高,眷属不多者,兼可无内顾忧矣。张文襄督鄂十数年,此自强学堂之设,不可谓非育才恤士之实政也。余于戊戌、己亥间,充自强学堂中文教习。辛丑自鄂之蜀,甲辰返自蜀,则已改文方言学堂,非复向日章程矣。
 
▎左宗棠论战
 
左文襄总制陜甘,并授钦差大臣,督办军务。上疏曰:「臣维西北战事,利在戎马,东南战事,利在舟楫。观东南事机之顺,在炮船练成后,可知西北事机之转,亦必待军营马队练成后也。春秋时,晋侯乘郑之小驷以御秦,为秦所败,是南马不能当西马之证;汉李陵提荆湖步卒五千,转战北庭,为匈奴所败,是步队不能当马队之证。」援据经史,读书得间。

用户评价

评分

《况周颐谈掌故:餐樱庑随笔》这本书,绝对是一股清流,涤荡着我浮躁的心绪。作者的文字,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而是自然流淌,如同山涧溪水,清澈而富有生命力。我常常会在阅读某一篇时,为其中一个精妙的譬喻、一个传神的描绘而停下来,反复咀嚼,回味无穷。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人物的解读,也颇具独到之处。作者不拘泥于传统史书的定论,而是从更人性的角度去审视,挖掘出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光辉。这让我在阅读时,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感,仿佛这些历史人物就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能发现新的惊喜,新的感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用他丰富的阅历和深邃的智慧,引导我认识历史,认识自己。

评分

《况周颐谈掌故:餐樱庑随笔》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久违的阅读快感。作者以一种近乎顽童般的纯真和一位史学大家般的严谨,来叙述那些历史掌故,令人耳目一新。我特别欣赏他对于一些历史人物评价的独特视角,不落俗套,却又合乎情理,常常能打破我固有的认知,引发新的思考。书中的语言,有一种洗练的美感,每一个词语都像是经过反复斟酌,却又显得轻盈自然。读起来,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感觉。我常常会在阅读某一篇时,被作者对某个细节的生动描绘所打动,仿佛亲身经历了一般。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读物,更是一本关于人生、关于智慧的启迪之书。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温度,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评分

捧读《况周颐谈掌故:餐樱庑随笔》,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智慧与情趣的殿堂。作者的文字,如同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越读越觉其深邃。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一些历史人物评价的独到之处,他不仅看到了他们的功绩,更挖掘出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人性中的可爱之处。书中的语言,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读起来赏心悦目,却又不失深刻的内涵。作者善于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述出来,让我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领略历史的魅力。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人生有了更广阔的理解。它是一本值得珍藏,能够给予我心灵滋养的佳作。

评分

初读《况周颐谈掌故:餐樱庑随笔》,便深感作者功力之深厚。他笔下的那些掌故,犹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散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作者一一拾起,精心打磨,光彩重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细节的捕捉,那些细微之处,往往是理解人物性格、事件起因的关键。比如,关于某位官员的饮食习惯如何折射出其政治立场的一段描写,就让我大开眼界。这种以小见大的叙述方式,不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更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阅读此书,就像是在参观一个精心布置的画展,每一幅作品都充满故事,引人入胜。作者的语言,时而清新隽永,时而幽默风趣,让我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丰富的历史知识,领略了不同时代的人情世故。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生活的点滴之中,等待我们去发现。

评分

这本书着实给我带来了一次难忘的精神洗礼。翻开《况周颐谈掌故:餐樱庑随笔》,我立刻被一种温润而富有韵味的文字风格所吸引。作者的叙述,总能在看似平淡的描写中,勾勒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历史画面。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一篇关于某位名士与友人之间一段往事的记述,寥寥数语,却将人物的性格、当时的处境以及那份深厚的情谊描绘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感慨万千。书中的掌故,并非只是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经过作者精心提炼和解读,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和意义。它让我看到,历史并非是冰冷僵硬的文字,而是由无数个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个体构成。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长者促膝长谈,听他讲述那些尘封的往事,品味其中的智慧与哲思。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知识,更在于它能触动人心,引发思考,让我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片刻的宁静与沉淀。

评分

终于得偿所愿,捧读了这本《况周颐谈掌故:餐樱庑随笔》。拿到书的那一刻,就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仿佛穿越了时光,与那位才情横溢的况周颐先生隔空对话。书中的字里行间,透露着一种淡雅从容的文人气息,不是那种故作高深的学究之谈,而是如同老友闲聊般,娓娓道来,却又字字珠玑。每一篇小品,都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人事变迁。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考究,对人物的洞察,都让人拍案叫绝。读的时候,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跟着思绪神游,想象着那些场景,感受着那些人物的情感。这本书不适合一口气读完,而是需要细细品味,就像品一杯上好的普洱,越品越有味道。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鲜为人知但却影响深远的事件的阐述,它们往往是历史洪流中的细微之处,却能折射出时代的脉络。这种挖掘和呈现,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让人静下心来,沉浸其中,获得精神滋养的佳作。

评分

不得不说,《况周颐谈掌故:餐樱庑随笔》这本书,是一次令人惊喜的阅读体验。作者的笔力老道,却又不失灵动,将那些早已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往事,重新赋予了生命。我喜欢书中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不疾不徐,却总能精准地抓住事件的核心,并将其中的趣味和意义展现出来。尤其是那些关于文人雅士的生活细节的描写,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生活的温情。读完书中的某一段,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当下的生活,对比之下,更能体会到时代的变迁和人生的况味。作者的学识渊博,可见一斑,但他又善于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其中的精髓。这本书,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不再是枯燥的年份和事件,而是鲜活的人,鲜活的故事,鲜活的情感。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的细节充满好奇,《况周颐谈掌故:餐樱庑随笔》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求知欲。作者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掀开了历史的一角,展现了许多我闻所未闻的掌故。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某个时期文人生活状态的描写,细腻入微,生动形象,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那个时代的风貌。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又有一种超然的豁达,读来令人回味无穷。他不仅仅是在讲述历史,更是在通过历史,感悟人生。这本书,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我对人生的体验有了新的感悟。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每次都能从中汲取营养的佳作。

评分

《况周颐谈掌故:餐樱庑随笔》这本书,绝对是一场关于历史的精彩探险。作者的叙述,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现那些被遗忘的宝藏。我被书中对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幕后故事的披露所深深吸引,作者的分析,逻辑严谨,层层深入,将那些扑朔迷离的真相,一一呈现。书中的语言,时而古朴典雅,时而又充满现代的智慧,让人感到既亲切又充满惊喜。我喜欢作者在讲述掌故时,那种不带偏见,客观公正的态度,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历史的复杂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对人生的思考。它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评分

捧着《况周颐谈掌故:餐樱庑随笔》,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色古香的书房,与一位温文尔雅的长者对坐,听他慢悠悠地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书中的语言,有一种特别的魅力,既有文言的典雅,又不失白话的流畅,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字字入心。我被其中对某个朝代宫廷秘闻的叙述所吸引,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将那些复杂的政治斗争,梳理得清晰明了,让人读来大呼过瘾。更难得的是,作者在讲述历史的同时,还融入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让这些掌故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思想的碰撞。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背后的人性,看到了那些被时间掩埋的真实情感。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过去,也启迪着现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