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序言
第一章 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身体行动方法」再探
但是,无法铭记下来留传给子孙的是感觉的内在途径,以及到达潜意识大门的意识之路,这一点,也唯有这一点才是剧场艺术的真正基础。这领域属于活的传统。这是只能亲手传递的火炬,而且不是在舞台上传递,必须经由亲身教导,一面发掘奥秘,一面为了接受这些奥秘而练习,顽强而带灵感地工作。(史坦尼斯拉夫斯基 2006: 343)
二十世纪着名的俄国剧场导演史坦尼斯拉夫斯基(Constantin Stanislavski, 1863-1938,以下简称「史氏」),他的自传《我的艺术生活》,首先以英文于1924 年在美国问世,让史氏的「体系」随着莫斯科艺术剧院1922-24 两次巡回美国演出的轰动,一波波地冲击方兴未艾的美国艺术剧场。我第一次唸到这本胖胖的、近六百页的《我的艺术生活》,是在1982 年秋季班纽约大学表演研究所,柯比(Michael Kirby, 1931-1997)的现代戏剧课堂上。跟大部分名教授厚达15 页的教学大纲、参考书目很不一样,出身前卫艺术的柯比教授这门课只需要阅读以下五本书:
一、《我的艺术生活》(My Life in Art);
二、《 布雷希特论剧场》(Brecht on Theatre: The Development of an Aesthetic);
三、《剧场与其替身》(Theatre and Its Double);
四、《迈向贫穷剧场》(Towards a Poor Theatre);
五、《 创新的世纪》(Century of Innovation: A History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Theatre and Drama Since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这个阅读书单有够简洁――柯比是个极简主义者――而且,第五本比较像大学部那种user-friendly 的教科书,所以,对初到纽约受到前卫剧场极大震撼的我─一个托台湾经济奇蹟之福和公费留考奖学金之利才有幸挤进「纽约纽约」这个「世界剧场首都」的第三世界留学生─实在是个恩赐。那时候台北跟纽约的资讯、流行至少有30 年的时差,亦即,在台湾我们会唸到的书大约只有第二本:《布雷希特论剧场》,主要原因是英文系或德文系还会读读他的《高加索灰阑记》或《四川好女人》。亚陶的《剧场与其替身》或葛罗托斯基的《迈向贫穷剧场》,说真的,就是有人曾经在《剧场杂志》见过影子,相信也搞不清楚「残酷」或「贫穷」有多少奇异的乐趣。因此,对来自开发中国家的台湾研究生而言,读起《我的艺术生活》真的有他乡遇故知的欣慰,以及,雪夜偷读「匪伪书刊」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