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大總統爭奪戰

民初大總統爭奪戰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民國史
  • 政治鬥爭
  • 總統選舉
  • 曆史人物
  • 袁世凱
  • 辛亥革命
  • 政治軍事
  • 民初曆史
  • 權力更迭
  • 曆史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黎元洪、黃興、孫中山、宋教仁、袁世凱、汪精衛,
人人有機會,卻個個沒把握!

  貴族姿態的袁世凱,以西方議會政治理性為訴求,
  草根姿態的孫中山,以傳統政治輪迴莽撞齣擊,
  一場大總統寶座爭奪戰就此展開!

  ▍民國初年內憂外患不斷,大總統寶座人人搶破頭,卻是個沒有強權,沒有獨裁政治的黃金時代?!

  1911年至1928年,民初的近二十年間,動盪歸動盪,派係歸派係,內鬥歸內鬥,外患歸外患。但民國的高層、精英與百姓,他們可以自由辦報、可以自由組黨,可以打開思維,可以談論政治。更重要的是一直設有一院製或兩院製的國會,這代錶打江山坐江山式的野蠻政治傳統已遠離。此時,政治強人齣奇之多,圍繞著權力核心,臨時大總統寶座讓眾人搶破頭,黎元洪、黃興、孫中山、宋教仁、汪精衛、袁世凱,人人有機會卻個個沒把握。本書以史實作為基礎,兼採小說的生動筆法,帶給讀者全新的民初曆史觀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魏得勝


  著有《大宋帝國亡國錄》、《慈禧與她的帝國》、《秦淮河》、《漢室江山興衰史》、《都是孔子惹的禍?》、《非典型三國》、《另類人生》、《風中的文化帝國》、《曆史深處話名著》等書。《漢室江山興衰史》入選第68梯次「好書大傢讀」推薦。《雜文選刊》讀者評為「我最喜歡的五位雜文作傢」之一。中國暢銷雜誌《讀者》的首批簽約作傢。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政治意外
 滿漢衝突
 帝國的叛軍
 撿漏者
 漁翁齣山
 最後的聖旨
 光榮屬於袁世凱

第二章 探路者
 四十五天
 八十三天
 十二天

第三章 迴到叢林
 革命的藉口
 後袁世凱時代
 北方係內訌
 南方係內訌

第四章 那一代人的精神
 民國範兒
 體麵的葬禮
 長跪不起的政府總理
 司徒雷登尤難彆

第五章 民國的黃金時代
 美國藍
 國傢的基礎
 聯邦中國
 積極的外交姿態
 憲法危機
 內閣危機
 

圖書序言



  當同齡人正在大學裏攻讀時,我卻奔波於中越戰爭的前綫與後方之間,用手中的筆或照相機,記錄一個特殊的時代。漫長的中越局部戰結束後,我除瞭每天到辦公室看看報紙和書信之外,大部分時間都用來讀書,我稱之為惡補。為此,我特彆感激上司對我的寬容,給瞭我多年可以自由支配時間的機會,使我得以迴到書齋,研習自己喜歡的曆史。在軍中機關大院,我的行蹤是辦公室、寢室、食堂,三點一綫,周而復始。

  大約是二○○一年的某個時候,接到一個電話,對方自稱是某某報社的編輯,約我在湖邊喝茶。我並不認識那位編輯,因此有些猶豫。對方解釋說,他是從大學曆史係某教授那裏,獲知我的電話的。我釋然,並答應赴約。畢竟,茶約的地點,就在我的寓所附近。

  繞翠湖一圈,有幾十傢茶樓,而相約的地點,卻在一個研究院內;而且,不是一個編輯,而是幾個陌生的副刊編輯,他們來自不同的報社。大傢落座後,被問最多的就是自修什麼專業。我說是曆史。又問,哪一部分呢?我說是北洋史(以下簡稱民初史)。之後,這些讀書版的編輯,便嚮我約稿。約著約著,他們發現,我的曆史寫作,距民初史越來越遠。我的筆觸,自遠古史齣發。

  曆史研究這部分,我最大的缺失就是沒有師從(但這也恰恰是我的長處,可自成一體),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完全沒有捷徑可走。研習民初史之初,我感覺有些吃力,弄不明白,民初人物的所作所為。逐漸得齣一個認識,若理解民初,須先理解民初之前的曆史;若理解中國史,須先理解世界史。是以從中國的遠古史、從世界史著手,一路走來,完成中國簡史、世界簡史,以及多本中國斷代史的寫作,這纔迴到最初我最想研究的那個民初史。

  我鎖定的民初史,大緻從一九一一年至一九二八年。這本書,就部頭(篇幅、體例)而言,是本小書;就內涵來說,或不止於此。我從未試圖顛覆曆史、解構曆史,更不會為曆史翻案。我要做的,就是去理解曆史,並把我的理解形成為史觀,然後解釋給讀者,與大傢一起討論。討論曆史的目的,並非一味的追尋曆史真相,而是從中獲得思想的伸展,以便讓我們在當下或未來的生活中,保有最大程度的文化尊嚴。
 
魏得勝
二○一七年鞦,於翠湖西畔

圖書試讀

【第一章 政治意外】

撿漏者 

寫這一節之前,我們首先來解釋一下,何謂撿漏。這其實是北方古玩界的一句行話,意思是花錢不多,卻買到真品,而賣傢又不知情。說白瞭,就是撿便宜的意思。下麵要說的黎元洪、黃興、孫中山,便是武昌兵變的撿漏者。

武昌兵變雖然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更傾嚮認為,是其偶然性,改變瞭曆史的方嚮。最初,是兩個士兵以偶然觸發必然,先是程定國腦子一熱,在軍營裏釀成槍擊事件;隨後是熊秉坤腦子一熱,聚眾搶瞭軍械庫。但是,曆史敘述,往往把這二人撇開,直奔兵變的領導者──總指揮蔣翊武、參謀長孫武、總理劉公。再接著,曆史敘述,又把這三人撇開,直奔政府軍協領(旅長)黎元洪。

政府軍嘩變,槍口對內,這在任何曆史時期、任何國傢,都是提著腦袋乾的活兒。事鬧將起來,總的推舉一個公認的軍事首腦,選來選去,大任落在黎元洪身上。大概這是殺頭的差事,誰都不願當齣頭鳥。黎元洪是個纔不勝德的人物,仁柔有餘,英武不足。用老百姓的話說,這人比較肉頭。都覺得他好欺,就讓他擔任反叛首領。

何以如此?旅長以下的,沒有號召力,旅長以上的,又都是人精。盡管黎元洪也推三阻四,不願擔綱去反中央政府,可是反政府軍內部上下,都認定就是他這個冤大頭瞭,消息傳播齣去,中央政府也確認其為叛軍首領,黎元洪沒瞭退路,隻好迎難而上。

很快,叛亂者組建瞭一個屬於自己的政體──湖北軍政府,統轄湖北的武昌、漢口和漢陽三鎮。黎元洪是當然的軍政長官,稱作都督。湖北軍政府由此成立,並誕生自己的領導人。隨之,軍政府又創立瞭一個國名,叫做:中華民國。

用戶評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