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張鳳女士的《哈佛問學30年》是因對一批當代旅美學人「所學所思所感所行的關切」,而加以引介論述的文集。這本文集所採的筆法,既非扣緊文本的學術批評,也不是浮光掠影的品題人物,而是通過和每人進行麵對麵的溝通,逐字逐句的閱讀有關文獻,再加上「尋覓根苗」的思索,讓心影漸有雛形纔作齣勾勒,寫成篇章的。
自從1982年,曆史齣身而偏好文學的張鳳和夫婿黃紹光博士遷居哈佛大學劍橋一帶以來,她即苦心於筆耕開拓人文天地,並藉方塊漢字建構自淑淑人的文化事業。我想張鳳選擇瞭一批文史哲工作者為書寫和評介的對象,與其說是對海內外媒體特彆重視政治和企業人物(不必提明星和歌星)的反應。毋寜說是為自己提供瞭一吐胸中塊壘的園地。我們這批樂觀其成的學人對象,為她的熱忱、敬業和鍥而不捨的精神所動,也都感到能和一位有誌趣投身人文學領域的道友談天、談心或通信,不是責任而是欣然的承諾。
多年來因為李歐梵教授創立,後王德威教授引領,和現在張鳳主持的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一度鄭培凱教授和我們主持的中國文化研討會(原九州學刊)年會及哈佛儒學研討會;過去趙如蘭教授和陸惠風教授作東(張鳳聯絡)的劍橋新語;還有張鳳創會的北美華文作傢協會-紐英倫分會;及通過大波士頓區中華文化協會安排召集的藝文小集等;哈佛已經成為在英語世界中經常用普通話談論「國學」(中國學問)的道場。
《哈佛問學30年》生動的刻畫瞭協力使哈佛大學成為「人和」勝境的一批求道者的學思曆程。我們不能改變新英格蘭的嚴鼕和酷暑,我們雖然希望麵嚮大西洋的美國曆史發源地可以為東亞文明的再生創造契機,但我們有自知之明,真正塑造劍橋話語的是現代西方的啓濛心態。
不過,如果我們真像張鳳描寫那樣(她帶著深情,懷著厚意,用褒而不貶的熱筆替一群在海外為「文化中國」招魂而不知自己魂歸何處的智識分子,繪製瞭一幅具體圖象),我們的「想像社群」也許在花果飄零之後還有一綫「靈根再植」的生機!
杜維明
序 哈佛大學是舉世聞名的學術重鎮之一,也是美國常春藤八大盟校的龍頭老大。
自1636年建校以來,哈佛大學培育無數人纔,堪稱人文薈萃,菁英輩齣。近百年來,更有眾多華人學者在此傳道授業,或研究講學。他們的所思所見,不僅為這學府倍添光彩,也為二十世紀中美文化交流,寫下重要篇章。
張鳳隨著先生黃紹光博士到哈佛擔任核磁共振實驗室主任和貴重儀器中心主任來到哈佛大學,她自己又曾二十五年任職於西方漢學研究的寶庫―哈佛燕京圖書館編目組,藉地利人和之便,得以與哈佛文理各科華洋教授,時相往還。而與前來哈佛客座或訪問的學者,亦多有求教機會。本書各章,即為這些學術因緣的結集。每位學者不隻暢敘他們的專長,也兼及個人為學曆程的省思。如:
餘英時教授談曆史與思想的貫串方法,孫康宜教授談女性學者與女性研究的互動關係,李歐梵教授談城市現代性等等,張鳳對各個學派及學者都做瞭專精的研究,再經各位親閱授權發錶,每一篇章嚴謹呈現學者的麵貌風采,深入淺齣,鮮活感人,且極具可讀性。
當代人物傳記,多偏重政商兩界;所談所錄,亦囿於一時一地的話題。《哈佛問學30年》以學者為主要寫作對象,以學術思想為論介重點。誠如哈佛校徽VERITAS美麗真實所謂,知識的追求、真理的辯證,方是文化建設百年大業的基石。
特為之序。
王德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