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问学30年

哈佛问学30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看风光人物,绝不仅瞥浮面的幸运,尤其仰慕他们深层的孤怀幽抱。」--张凤

  作者张凤在哈佛已经三十六年,亲炙多位国际知名汉学大师,书中以温润之笔记述学者们的学思历程与言行风范,包括杨联陞、赵如兰、张光直、杜维明、李欧梵、王德威、黄正德、汪悦进、李惠仪、田晓菲、余英时、高友工、夏志清、叶嘉莹、孙康宜、陈幼石、郑洪、郑培凯、陆惠风、傅伟勋、鹿桥(吴讷孙)、台益坚、卞学鐄、韩南等多位教授的风采,皆跃然纸上,历历在目。

本书特色

  以灵动温暖之笔,描绘出交谊往还的珍贵情景,书写当代旅美精英之所学、所思、所感、所行,细数各家风采典范。

名人推荐

  杜维明教授、王德威教授──专序推荐


  「张凤带着深情,怀着厚意,用褒而不贬的热笔替一群在海外为『文化中国』招魂而不知自己魂归何处的知识分子,绘制了一幅具体图像。」──哈佛大学燕京中国历史及哲学与儒家研究讲座教授 杜维明

  「这是本『学术因缘』的结集,张凤对各个学派及学者都做了专精的研究,每一篇章皆严谨呈现学者的面貌风采,深入浅出,鲜活感人,极具可读性。」──哈佛大学汉德森中国文学讲座教授 王德威

  「张凤以史家的冷峻,作家的温暖,勾勒了百年来哈佛大学华裔学者的研学史。」──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王一川教授

  「张凤为读者描画了哈佛令人钦慕的历史与传统,以及由哈佛培养熏陶而涌现的人文与自然科学的杰出代表人物,在张凤笔下,个个显示了活生生可触可摸的鲜活特点,完全不是呆板正经的『僵化』学者,文笔语言可诵可赞。」──复旦大学中文系 徐志啸教授

  「张凤的哈佛书写将文学和学术带出哈佛课堂,推向『公共领域』,扩大了东方文化和中国文明的影响,也使『哈佛的中国缘』更加丰富和多样。」──南京大学中文系 刘俊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凤


  生于台北近郊淡水。师大历史学士及密西根州立大学历史硕士。

  着有:《哈佛心影录》、《哈佛哈佛》、《域外着名华文女作家散文自选集──哈佛采微》、《哈佛缘》、《一头栽进哈佛》、《哈佛问学录——与哈佛大学教授对话30年》等作,为哈佛中国文化工作坊主持人、主持组织百场文学、文化会议。曾任职哈佛燕京图书馆编目组25年,并研究哈佛汉学跨过近百年的文化文学历史思想,以及多位学人的传记思想史。曾获台湾侨联文教基金会2016年华文着述奖散文类第一名,现为北美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常务理事,北美华文作家协会纽英伦分会创会会长,现任分会会长。
 

图书目录

序/杜维明
序/王德威

一怀孤月映清流――博雅的汉学名师杨联陞教授
教我如何不想他――语言与音乐学家赵元任、赵如兰教授
启发汉学的中国考古文明――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教授
儒学现代转化任重道远――为往圣继绝学的杜维明教授
铁屋中的吶喊――解读城市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浪漫文学的李欧梵教授
如此繁华――首开哈佛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王德威教授
语法理论长项的语言学家――哈佛语言学系黄正德教授
性别格局昇降:谈论《红高粱》――哈佛艺术与建筑史汪悦进教授
明清文学审美风尚与女性研究――哈佛大学东亚系李惠仪教授
古典与现代的学术与诗情――哈佛大学东亚系田晓菲教授
历史与思想之间――人文诺贝尔奖:克鲁格奖得主余英时教授的学与思
中国之美典与审美态度――普林斯顿大学高友工教授
改变现代文学史生态谱系――感时忧国的中国小说史家夏志清教授
融汇古今卓然有成――开拓古诗词现代观的叶嘉莹教授
文学的声音――古典文学与生命情怀――孙康宜教授
老男人现代化――创办女性人杂志的陈幼石教授
创作小说《南京不哭》《红尘里的黑尊》――高能物理专家郑洪教授
中国文化与史学意识――郑培凯教授的诗与史
欲识干坤造化心――剑桥新语社创办人陆惠风教授
生爱死与生死智慧――探索生命哲学的傅伟勋教授
《未央歌》歌未央•中国艺术史――鹿桥•吴讷孙教授
近代戏剧和表演艺术还本归原――台益坚教授
黄金岁月――航太结构动力学专家卞学鐄教授
第一位华裔美国东亚图书馆馆长――哈佛燕京图书馆首任馆长裘开明
哈佛大学1879年首聘中文教师――戈鲲化赴美教学第一人
哈佛大学理科诺贝尔奖得主的启示――李远哲教授等位
张爱玲绣荷包的缘分――古典小说史家韩南教授之宝物珍藏


关于张凤

〔附录〕
哈佛理科人物掠影
哈佛燕京学社的汉学贡献
哈佛大学生日快乐!375年!

 

图书序言

(*本文节选自书中〈一怀孤月映清流――博雅的汉学名师杨联陞教授〉其中一段)

岁暮天寒,哈佛大学燕京讲座教授杨联陞先生于1990年11月16日与世长辞。杨先生学问博大精深,是大家公认的启沃西方汉学界的先导史学家之一。在哈佛东亚系近四十年间,教诲培育出无数英才遍布世界各国,如赵如兰、余英时、高友工、劳延煊、张灏、刘翠溶、陆惠风等,跟他上过课更有张灏、刘翠溶、萧启庆等位。

在追思仪式的前夜,适逢哈佛中国教授、学者在赵如兰和卞学鐄教授家,有个剑桥新语讨论粥会。当我领着学者与联合文学的发行人张宝琴到达不久,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的余英时教授、陈大端教授夫妇也应邀赶来参加。当晚余教授跟我提到:「今年是我最难过的一年!两位与我最亲近的老师,钱穆和杨联陞先生,竟先后在三个月间都去了……」

11月24日,在大波士顿华人圣经教会举行的追思仪式庄严隆重,到场的有哈佛柯立夫、魏格纳、孔复礼等杨先生的老同事或受教者。当时正休假的、1990年在夏威夷大学东西中心的哈佛东亚系系主任杜维明,也千里迢迢地赶回来。膝部开刀未久、行动十分不便的张光直太太李卉老师,亦拄着拐杖同张先生前往。赵如兰,卞学鐄教授夫妻则帮忙拍下感人镜头。

追思是由麻省理工学院退休教授、中研院院士林家翘先生,回忆他与杨联陞教授认识经过而展开。1933年,他与杨先生一同进入清华大学。大一时,杨先生就以一手精彩的文言文,显示出深厚的国学基础。杨先生精力过人,这是他以后在学术上主要成功要素。

余英时与陆惠风二位先生都曾受教于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也是杨联陞先生的得意门生,和在哈佛执教时的辅士,共同开过中国制度史,通史等。余教授哀伤地谈起三十五年前的往事。他初遇杨先生,正值杨先生的事业高峰,他推崇杨先生是汉学界第一流真正居于领导地位的学者。在1955年以后的二十二年间,除去他在密西根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几年,他们师生几乎天天见面。无论是教学或讨论,都能体会到杨先生的照顾和关切。杨先生做学问从不偏私,有时还为了学生而做。譬如杨先生在法国得奖的学术名着《中国货币信用小史》(1952),就是因为教学没有适当的教材,他特意为学生而完成的一本书。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