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传(二版)

曹操传(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人物
  • 三国
  • 曹操
  • 历史传记
  • 历史小说
  • 古典文学
  • 人物传记
  • 二版
  • 罗贯中
  • 历史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取材丰富,重现东汉末年的历史风云,全面论述曹操的一生,对于其事功及诸多重要思想进行有系统地梳理和研究,肯定他对中国历史的页献及历史地位。
★重新认识曹操,一个真实的、完全不同于《三国演义》或《三国志》的形象。
★第一部有分量地全面再现其生平的传记,并对其功过给予适度的评价。

  乱世之奸雄,抑或治世之能臣?
  曹操在鲁迅心中就是一个英雄!


  鲁迅曾说:「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本书为其作传,对曹操的事功进行全面总结,对其诸多重要思想及其实践,以及中国历史上对曹操的诸多评议都作了评述。读者将在书中看到一个真实的完全不同于演义作品的曹操形象。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作耀


  1931年生,山东平度人。1955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先后在中央政治研究室和马列主义研究院工作;1977年调至人民出版社,历任编审、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等职,且为《新华文摘》及《新华月报》之主编。曾兼任北京历史学会常务理事、郭沫若学会理事、中国期刊协会理事等。半个多世纪以来,主要从事政策理论研究和书刊编辑工作。学习和工作之余,致力于个人学术研究。论文有《也谈太平天国革命性质》、《中国农民战争与宗教关系》、《〈论语新探〉初辨》、《孔门弟子异同论》、《孟轲》、《廖仲恺思想刍论》,以及有关曹操和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诸多专题论评等;编着或主编的工具性、知识性书籍有《中国历史便览》、《大哉孔子》、《中国历史辞典》等;学术专着有《曹操评传》、《曹操传》、《刘备传》和《孙权传》。
 

图书目录

绪 言

第一章 动荡的社会背景

第二章 家世源流及其青少年时代
「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任侠放荡的少年时代
初入仕途,勇向权贵和陋习挑战
不愿违道取容,称疾归里

第三章 陈留起兵到中原始逐鹿
拒绝参加「谋废灵帝」的行动
陈留起兵
「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在镇压农民起义中壮大自己
中原始逐鹿

第四章 迎帝都许
迎帝都许
百官总己以听
重用贤能

第五章 推行屯田
取「先代之良式」以为「定国之术」
许下屯田
不断完善屯田制度
曹操建置屯田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第六章 初试「挟天子以令诸侯」
南征张绣
东讨袁术
长驱伐吕布

第七章 平定袁绍父子和北征乌桓
官渡胜袁绍
讨平袁氏兄弟
北征乌桓

第八章 兵败赤壁
间行轻进取荆州
初战失利
兵败赤壁

第九章 外备边防, 固权力
军谯备战
让县明志
加强集权

第十章 西征马超与韩遂
渡蒲坂,据河西,结营渭南
巧施离间
「兵之变化非一道」

第十一章 军败叹赞孙仲谋
阮瑀捉刀胁孙权
军败叹赞孙仲谋
密教张辽破敌军
屡屡用兵无大功

第十二章 得陇不复望蜀
遥制兵,夏侯渊建功西北
亲督将,张鲁畏服封侯
失掉「望蜀」的机会
汉中不复再有

第十三章 封公建国,晋爵为王
封公建国
晋爵为王,设天下旌旗

第十四章 联吴击关羽
「水淹七军」
联吴击关羽
军事决策上的新观念

第十五章 尚礼崇法,不信天命
尚仁重德,倡礼嘉义
峻刑苛法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第十六章 用人重谋,举贤勿拘品行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
用人重谋,「诫在面从」
惟才是举
不拘一格用人
不用则杀之

第十七章 抑制兼併,改革租税制度三三六
重豪强兼併之法
减轻赋役,恤民疾苦
改税制,开租调制之先
重视水利事业,倡行盐铁官营

第十八章 整顿风俗,倡办教育三六六
整顿社会风俗
以先王之道为教
戒奢尚俭
本着移风易俗的精神安排丧事

第十九章 文学贡献三八五
继承并推动了乐府诗的发展
歌以咏志  曹操的文学思想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曹操乐府诗的特点
「改造文章的祖师」  曹操散文的特点
建安文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第二十章 多才多艺及其谲诈性格
喜好艺术
好养性之法,善结方术之士
两重性性格

第二十一章 妻妾及子女
卞后与丁夫人
曹昂、曹沖、曹兖和曹彪
曹丕、曹彰、曹植及其争立太子的斗争
女儿曹节等

第二十二章 今古论曹评议
时人褒贬
魏晋期间治史者的评论
南北朝及唐宋时期,曹操的形象江河日下
元、明、清时期,曹操的「奸雄」艺术形象定型化
近人论曹

后 记
附录 三国帝王大事年表   

图书序言

导读

奸贼或英雄—乱世的曹操


  千百年来,「曹操」是你我耳熟能详的名字。提起曹操,大家信手拈来就是一段乱臣贼子或盖世豪杰的故事。过去史家赞颂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但也留下「贪残虐烈无道,于操为甚」的评价。自《三国演义》刊行以来,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经过〈捉放曹〉等戏曲的改编传播,曹操奸绝的形象在大众心中生根,戏台上始终以象征奸角的白脸面貌现身,成为负面历史人物的代表。

  时至今日,替曹操「恢复名誉」的翻案文章已逐渐翻新了大众的历史认识,流行歌曲〈曹操〉引领人们哼唱的那句「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可以说是当下对于曹操评价的写照。只是大家所认知的曹操形象,不再限于传统的忠奸评价,但也未摆脱以胜败论英雄的价值观。在多数人眼中,曹操是雄踞中原的「三国」主角之一,然而依此思维展开的「三国」其实是历代创作者迎合阅听者情感需求,不断加工改编的故事。在论风流人物之前,我们必须先体认到曹操是一个生活在东汉王朝的真实人物,曾经号令诸侯的他,是时代的缔造者,但其所作所为也是时代的产物。

  曹操的仕途始于二十岁那一年(灵帝熹平三年,西元一七四年)被举孝廉入京为郎,不久被任命洛阳北部尉。此前几年士人儒生不满宦官把持朝政、违法乱纪,结合外戚和官僚势力,向皇帝上书谏言,要求严惩不法宦官,引发士人与宦官集团的激烈冲突。政争之中宦官倚峙皇帝宠信,反过来指责士人结党诽谤朝廷,大批士人因此遭缉捕入狱,众多官员被罢黜免官,禁锢终生。桓帝延熹九年(西元一六六年)、灵帝建宁元年(西元一六八年)两场党锢,使得许多士人、儒生与官僚,异常痛恨把持朝政的宦官。曹操入京两年之后的熹平五年(西元一七六年),灵帝又因为不满大臣为党人申冤,下诏扩大党锢范围,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有任官者,一律罢免,禁锢终身,并牵连五属(五服制下的亲属,见《后汉书‧党锢传》)。

  洛阳政坛长年笼罩在党锢阴影之下,士人官僚和宦官形同水火。不难想像出身宦官养子家族的曹操,即使克尽职责,执法无惧宦官权势,欲在京城树立威名,依然无法获取士人集团的认同,因此失意于政坛。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士人竞相投靠各地握有军队声名显赫的势力领袖,无论是祖上四世三公,名门之后的袁绍、袁术,或是流有汉王朝宗室血脉,自身又系名士的刘表、刘璋等人,均曾被舆论视作匡复天下,振兴汉室的领导者。然而现实的发展并不符合士人的期待,最终是军功闻名但家世不显的曹操在洛阳迎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平定群雄、领有华北,士人集团不得不与曹操合作,并无心悦诚服之意。曹操要对抗的不仅是那个混乱的时代,盘据各地的势力,还包括了这些打从心底排斥他的士人集团。

  或许正因如此,曹操登上丞相大位,施政唯才是举,讲求实效的政治思维明显异于标举名教之治的士人风尚。东汉政府选官任人以德行为首,个人道德品行优先于才学表现,曹操自己也是通过举孝廉(地方郡国向中央推举孝子廉吏为官)的途径进京任官。然而建安十五年(西元二一○年)曹操发布的〈求贤令〉引汉高祖刘邦无视非议,重用「盗嫂受金」的陈平之事,言明即使是私德违逆伦常、行事贪赃枉法之徒,只要能辅佐大业,依然可用之。其后曹操又两度下令征才,建安十九年(西元二一四年)〈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称「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建安二十二年(西元二一七年)〈举贤勿拘品行令〉更责令各方荐举人才,纵使「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只要具备治国用兵之术,切不可失之。

  具体分析曹操在建安年间的政策,曹操并非纯粹导向功利主义,一昧追求军政之功无视操守德行,而是审时度势,认为才德兼备之人稀缺难寻,若退而求其次,才能较德行更为重要。用人唯才的政策违背东汉士人强调德行优先于才能,或者有德者必有才的准则,也改变东汉两百年来的官吏选任制度,对于当时社会带来一定的冲击。曹操坐拥大权却缺乏士人集团支持的困境,促使他变通制度来壮大政治势力,但也坐实了士人对其有才而无德的负面评价。其后九品中正制的建立与司马懿的夺权,正是士人集团蓄积已久,针对曹操与曹魏政权以才为重政策的反扑。

  张作耀先生《曹操传》以浅显易懂文字,明白简要地叙述曹操的一生。作为一本传记,本书收罗记载曹操的文献史料,依次讲述曹操出生入仕,起兵逐鹿中原,最终攀上权力顶峰的人生经历,又旁及曹操的家庭关系,分析曹操的个性特点。不过,本书不仅只是一部曹操的编年史,书中章节也介绍了当时的官僚制度、社会文化发展,客观讨论东汉王朝覆亡过程,尽力呈现曹操与汉末群雄所面临的险峻局势,探讨曹操的谋略与政策。

  《曹操传》也从各种角度描绘了曹操,全书最后的〈今古论曹评议〉之章列出世人对于曹操的评价,并且分析历代论曹的立场,可说是一篇曹操形象史,深具参考价值。关于曹操的恶评,最早出于同时代的敌手袁绍。袁绍阵营的文士陈琳撰有〈为袁绍檄豫州文〉痛斥曹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历数曹操罪状,其中又以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专职盗墓一事最为影响视听,「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之景,读来让人深感骇异。陈琳指称曹操领兵盗墓,至今并无证据,也未见其他记载,但檄文所述已足够煽动人心。于史有征的徐州屠城与张绣之叛等事件,更让人非议曹操性格谲诈残酷又溺好声色,导致曹氏治下「虐亦深矣,其民怨矣」。但在另一方面,曹操是个有才之人,军事与文学表现一再为人称道。更值得注意的是,曹操求贤不论出身德行,并且知才惜才。陈琳在袁绍败亡后归附曹营,曹操爱其文才,不念旧恶纳之更是一例。

  曹操复杂多面的人格特质,一直是三国故事引人入胜的重要关键。虽说出身官宦家庭,曹操入仕之初却不属于「人生胜利组」,受制于无法改变的家世背景,曹操无缘成为世道尊崇的高节名士,在政坛难有作为,甚至免官回乡。身为当世认可的知名军事战略家,曹操后半生得意于沙场,尽管时有失败挫折,但他不以为耻、坦然面对,反映了曹操的真性情,也是曹操的魅力所在。请各位随着本书,从头再与曹操面对纷乱诡谲的政局,慨叹「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同走一回硝烟四起的烽火大地,体会这位沙场老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得意。

王安泰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动荡的社会背景

曹操,姓曹名操,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市)人。他死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正月庚子(西元二二○年三月十五日),终年六十六岁。据此推算,他的生年当在东汉桓帝永寿元年(一五五)。

曹操处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此话很有道理。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培育了曹操,并且为一大批人,特别是为曹操提供了发挥才干、表演自己,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换言之,如果没有东汉中晚期的社会动乱,东汉则不会灭亡得那么快,也不会出现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一批叱咤风云的人物。

未来,东汉初期国家复归统一,摒弃了王莽的诸多扰民措施,陆续实施了一系列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省减刑法,释放奴婢,假民公田,轻徭薄赋,劝民农桑,整顿吏治,「广求民瘼,观纳风谣,故能内外匪懈,百姓宽息」,并规定后宫之家,不得封侯与政。社会的确出现了一段相对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时期。但好景不长,前后不过六十多年。嗣后,统治集团很快走向腐败,巧取豪夺,谋权谋利,互相倾轧,最终把社会推向动荡不安,把东汉朝廷推向灭亡。这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外戚和宦官的专权及其斗争。

宦官并没有夺取汉家的皇位,但治史者称「宦官亡汉」,这是很有道理的。史载,东汉章帝(西元七六—八八年)死后,年仅十岁的和帝(八九—一○五)继位,窦太后临朝,窦宪专权,父子兄弟并为卿校,充满朝廷。窦宪兄弟把持朝政,和帝想夺回权力,但无法同内外臣僚接近,只有宦官在自己身边,于是便同中常侍郑众定计除掉了窦宪。郑众因功封侯,迁大长秋,乘势预政。宦官用权自此开始。这个头一开,竟至不可收拾,遂使以后百余年间的东汉朝廷的内部斗争更加迅速激化。时而太后临朝,外戚掌权;时而宦官得势,专断朝廷。皇帝成了他们的傀儡。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