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奸贼或英雄—乱世的曹操 千百年来,「曹操」是你我耳熟能详的名字。提起曹操,大家信手拈来就是一段乱臣贼子或盖世豪杰的故事。过去史家赞颂曹操是「非常之人,超世之杰」,但也留下「贪残虐烈无道,于操为甚」的评价。自《三国演义》刊行以来,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经过〈捉放曹〉等戏曲的改编传播,曹操奸绝的形象在大众心中生根,戏台上始终以象征奸角的白脸面貌现身,成为负面历史人物的代表。
时至今日,替曹操「恢复名誉」的翻案文章已逐渐翻新了大众的历史认识,流行歌曲〈曹操〉引领人们哼唱的那句「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可以说是当下对于曹操评价的写照。只是大家所认知的曹操形象,不再限于传统的忠奸评价,但也未摆脱以胜败论英雄的价值观。在多数人眼中,曹操是雄踞中原的「三国」主角之一,然而依此思维展开的「三国」其实是历代创作者迎合阅听者情感需求,不断加工改编的故事。在论风流人物之前,我们必须先体认到曹操是一个生活在东汉王朝的真实人物,曾经号令诸侯的他,是时代的缔造者,但其所作所为也是时代的产物。
曹操的仕途始于二十岁那一年(灵帝熹平三年,西元一七四年)被举孝廉入京为郎,不久被任命洛阳北部尉。此前几年士人儒生不满宦官把持朝政、违法乱纪,结合外戚和官僚势力,向皇帝上书谏言,要求严惩不法宦官,引发士人与宦官集团的激烈冲突。政争之中宦官倚峙皇帝宠信,反过来指责士人结党诽谤朝廷,大批士人因此遭缉捕入狱,众多官员被罢黜免官,禁锢终生。桓帝延熹九年(西元一六六年)、灵帝建宁元年(西元一六八年)两场党锢,使得许多士人、儒生与官僚,异常痛恨把持朝政的宦官。曹操入京两年之后的熹平五年(西元一七六年),灵帝又因为不满大臣为党人申冤,下诏扩大党锢范围,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有任官者,一律罢免,禁锢终身,并牵连五属(五服制下的亲属,见《后汉书‧党锢传》)。
洛阳政坛长年笼罩在党锢阴影之下,士人官僚和宦官形同水火。不难想像出身宦官养子家族的曹操,即使克尽职责,执法无惧宦官权势,欲在京城树立威名,依然无法获取士人集团的认同,因此失意于政坛。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士人竞相投靠各地握有军队声名显赫的势力领袖,无论是祖上四世三公,名门之后的袁绍、袁术,或是流有汉王朝宗室血脉,自身又系名士的刘表、刘璋等人,均曾被舆论视作匡复天下,振兴汉室的领导者。然而现实的发展并不符合士人的期待,最终是军功闻名但家世不显的曹操在洛阳迎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又平定群雄、领有华北,士人集团不得不与曹操合作,并无心悦诚服之意。曹操要对抗的不仅是那个混乱的时代,盘据各地的势力,还包括了这些打从心底排斥他的士人集团。
或许正因如此,曹操登上丞相大位,施政唯才是举,讲求实效的政治思维明显异于标举名教之治的士人风尚。东汉政府选官任人以德行为首,个人道德品行优先于才学表现,曹操自己也是通过举孝廉(地方郡国向中央推举孝子廉吏为官)的途径进京任官。然而建安十五年(西元二一○年)曹操发布的〈求贤令〉引汉高祖刘邦无视非议,重用「盗嫂受金」的陈平之事,言明即使是私德违逆伦常、行事贪赃枉法之徒,只要能辅佐大业,依然可用之。其后曹操又两度下令征才,建安十九年(西元二一四年)〈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称「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建安二十二年(西元二一七年)〈举贤勿拘品行令〉更责令各方荐举人才,纵使「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只要具备治国用兵之术,切不可失之。
具体分析曹操在建安年间的政策,曹操并非纯粹导向功利主义,一昧追求军政之功无视操守德行,而是审时度势,认为才德兼备之人稀缺难寻,若退而求其次,才能较德行更为重要。用人唯才的政策违背东汉士人强调德行优先于才能,或者有德者必有才的准则,也改变东汉两百年来的官吏选任制度,对于当时社会带来一定的冲击。曹操坐拥大权却缺乏士人集团支持的困境,促使他变通制度来壮大政治势力,但也坐实了士人对其有才而无德的负面评价。其后九品中正制的建立与司马懿的夺权,正是士人集团蓄积已久,针对曹操与曹魏政权以才为重政策的反扑。
张作耀先生《曹操传》以浅显易懂文字,明白简要地叙述曹操的一生。作为一本传记,本书收罗记载曹操的文献史料,依次讲述曹操出生入仕,起兵逐鹿中原,最终攀上权力顶峰的人生经历,又旁及曹操的家庭关系,分析曹操的个性特点。不过,本书不仅只是一部曹操的编年史,书中章节也介绍了当时的官僚制度、社会文化发展,客观讨论东汉王朝覆亡过程,尽力呈现曹操与汉末群雄所面临的险峻局势,探讨曹操的谋略与政策。
《曹操传》也从各种角度描绘了曹操,全书最后的〈今古论曹评议〉之章列出世人对于曹操的评价,并且分析历代论曹的立场,可说是一篇曹操形象史,深具参考价值。关于曹操的恶评,最早出于同时代的敌手袁绍。袁绍阵营的文士陈琳撰有〈为袁绍檄豫州文〉痛斥曹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历数曹操罪状,其中又以设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专职盗墓一事最为影响视听,「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之景,读来让人深感骇异。陈琳指称曹操领兵盗墓,至今并无证据,也未见其他记载,但檄文所述已足够煽动人心。于史有征的徐州屠城与张绣之叛等事件,更让人非议曹操性格谲诈残酷又溺好声色,导致曹氏治下「虐亦深矣,其民怨矣」。但在另一方面,曹操是个有才之人,军事与文学表现一再为人称道。更值得注意的是,曹操求贤不论出身德行,并且知才惜才。陈琳在袁绍败亡后归附曹营,曹操爱其文才,不念旧恶纳之更是一例。
曹操复杂多面的人格特质,一直是三国故事引人入胜的重要关键。虽说出身官宦家庭,曹操入仕之初却不属于「人生胜利组」,受制于无法改变的家世背景,曹操无缘成为世道尊崇的高节名士,在政坛难有作为,甚至免官回乡。身为当世认可的知名军事战略家,曹操后半生得意于沙场,尽管时有失败挫折,但他不以为耻、坦然面对,反映了曹操的真性情,也是曹操的魅力所在。请各位随着本书,从头再与曹操面对纷乱诡谲的政局,慨叹「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同走一回硝烟四起的烽火大地,体会这位沙场老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得意。
王安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