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难兴邦:胡汉民、汪精卫、蒋介石及国共的分合兴衰1925-1936

多难兴邦:胡汉民、汪精卫、蒋介石及国共的分合兴衰1925-193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胡汉民
  • 汪精卫
  • 蒋介石
  • 国共关系
  • 中国近代史
  • 政治人物
  • 历史传记
  • 民国史
  • 政治斗争
  • 20世纪中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着记述国民政府1925年7月在广州成立,到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十一年半的史实,中经北伐统一、中原大战、国共第一次内战,以胡、汪、蒋的分合为主脉,亦影响国民党的分合。

  本着以《事略稿本》为基础,与大陆方面出版档案等有关资料相映证,佐以学者研究的成果,期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真相有多方面的了解。

  孙中山逝世后留给国民党什么样的遗产?蒋介石怎样从与汪精卫和胡汉民的领导权之争中出线?国民政府如何在共产苏联与日本军阀的进逼下,透过北伐与中原大战巩固势力?国民党又怎么会从容共、限共、清共、分共、反共,终致国共内战?

  本书收录了一九二五年七月国民政府在广州的成立至一九三六年的西安事变这十一年半间的史实。全书共分为四大部分,从政治、外交与军事史的面向,针对联俄容共、国府北伐、中原大战、国共第一次内战与安内攘外的抗战准备等史事进行剖析,并回顾了这段民国史的关键人物,特别聚焦于胡汉民、汪精卫和蒋介石三人的分合对政局之影响。全书以史事为体,人物为肢,亦叙亦议,功过是非,各有评论,并结合了作者对多达八十二册、千余万字的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的治史心得与两岸对民国史研究的成果,是对民国史、近现代史有兴趣的读者所不可多得的参考文献。

  *民国史家蒋永敬回顾六十余载史学研究的集大成史学论着。

  *特别收录:〈胡汉民传〉、〈汪精卫传〉、〈鲍罗廷传〉与〈大陆学界重评蒋介石历史地位〉等四篇着作。

  *中研院院士张玉法、民国史权威杨天石【专序推荐】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提供书名的图书简介,内容详细且力求自然流畅,字数控制在1500字左右。 --- 书名:铁与血的黎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国家认同的建构(1895-1927)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考察了自甲午战败至北伐战争基本胜利的三十余年间,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夹击下经历的深刻结构性变迁与国家认同的艰难重塑过程。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从传统帝国体系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关键隘口,充满了剧烈的冲突、痛苦的探索与不懈的抗争。 第一部分:帝国的黄昏与现代性的涌动(1895-1911) 本书开篇聚焦于甲午战争的惨败,这一事件不仅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更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揭示了传统体制的全面失效。我们首先探讨战败对精英阶层和知识分子群体心理的巨大冲击,这种冲击直接催生了晚清“救亡图存”思潮的空前高涨。 在这一阶段,传统的“天下”观念受到西方带来的“国家”和“民族”概念的强烈挑战。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理论探索,标志着知识分子开始尝试在制度层面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他们对君主立宪的呼吁,本质上是对现代政治形态的初步摹写。然而,维新运动的失败,使得激进的革命思潮逐渐占据上风。 本书详细分析了兴中会到同盟会的演变过程,重点考察了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理论的形成与调整。三民主义,尤其是其民族主义的内涵,在排满的表象之下,实际是试图构建一个基于“大汉族”主体意识的新型民族国家认同。我们审视了革命党人在海内外,特别是南洋和日本,如何组织、筹款和传播思想,以及他们与清政府新军、会党、地方士绅之间的复杂互动网络。 同时,清末新政的复杂性也被置于聚光灯下。清政府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路径上,被迫进行了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包括废除科举、编练新军、预备立宪等。这些改革在客观上加速了旧有社会结构的瓦解,却因其“防范革命”的功利性目的和朝廷的犹豫不决,最终未能挽救王朝的命运。新军的崛起,尤其是湖北新军的“武昌起义”,成为引爆辛亥革命的直接火种。 第二部分:共和国的夭折与军阀的角逐(1912-1916) 辛亥革命的爆发,标志着帝制的终结,但并未带来预期的统一与稳定。本书细致梳理了中华民国初年政局的碎片化过程。我们关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的短暂辉煌及其在袁世凯的政治手腕下面临的困境。 袁世凯的崛起,是传统帝国政治权术与现代军事力量相结合的产物。他的北洋军事集团,凭借其训练有素的军队和盘根错节的政治人脉,迅速成为左右国家命运的关键力量。本书剖析了“二次革命”的失败,揭示了革命党人早期组织松散、依赖个人威望而缺乏成熟政党制度建设的根本弱点。 在袁世凯“洪宪帝制”的尝试中,我们看到了中国政治精英对于“皇帝”这一符号的集体抵触,这表明“共和”观念已在知识界和部分地方精英中扎下了根基,尽管这种根基是脆弱的。帝制的退位,并非是共和制度的胜利,而是各派系权力再分配的暂时休战。 第三部分:思想的觉醒与新文化的兴起(1915-1920) 在政治权力真空和军事割据的背景下,思想文化领域却迎来了喷薄的生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以《新青年》为阵地,对“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呼唤,实际上是对国家危机深层原因的追问——不仅仅是制度的问题,更是国民性(国民的道德与智识水平)的问题。 陈独秀、胡适等知识分子对儒家传统的激进批判,以及对白话文运动的推动,极大地改变了知识传播的方式和速度,为日后的政治动员奠定了语言和思想基础。本书特别关注了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路径,以及它如何通过留日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网络渗透进来,为1919年后的政治转向埋下了伏笔。 第四部分:觉醒的民众与历史的转折(1919-1927) 五四运动是本书分析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政治精英的活动从局限于知识分子和军阀的范畴,扩展到了以学生、工人、商人为主体的城市民众。爱国、反帝、反封建的主题,首次在民众层面形成了强烈的集体认同。这次运动使得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内涵发生了质的飞跃,从早期的“排满”或“学习西方”转变为强调国家主权和民众参与的深刻变革。 五四运动后,旧有的政治力量开始分化与重组。北洋政府在列强支持下维持其表面上的正统性,而新的政治力量——特别是依托于共产国际援助的中国共产党,以及在孙中山领导下力图重振旗鼓的国民党——开始通过组织化和群众动员的方式,寻求建立真正有能力统一中国的力量。 本书最终聚焦于国民党“联俄联共”的战略选择,以及黄埔军校的创建。这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集结,更是对新型政治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通过对国民革命的筹备过程的细致梳理,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国家建构模式的尝试:以党治国,以军促政,试图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浪潮,来整合此前分裂的社会力量,完成国家认同的最终统一。北伐战争的胜利,看似带来了统一的曙光,但其背后潜藏的权力结构性矛盾,也预示着未来更深层次的冲突与转型。 结论: 本书旨在揭示,1895年至1927年间,中国并非简单地从一个旧体制滑向另一个新体制,而是在一个充满张力的十字路口,进行了一场关于“什么是中国”和“谁代表中国”的艰难对话。这段历史是理解近代中国所有后续事态的基础,它展示了在巨大外部压力下,现代性、民族主义和国家认同是如何在铁与血的碰撞中被雕刻和塑造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蒋永敬


  着名民国史专家,国立政治大学教育硕士,原籍安徽定远,1949年定居台湾。曾任国民党党史会纂修、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教授,退休后仍继续民国史的研究。迄有六十多年来多种着作及多篇论文发表。重要着作有:《鲍罗廷与武汉政权》、《胡志明在中国》、《胡汉民年谱》、《百年老店国民党沧桑史》、《抗战史论》、《孙中山与中国革命》、《国民党兴衰史》、《蒋介石与国共和战》(与刘维开合着)、《孙中山与辛亥革命》、《蒋介石、毛泽东的谈打与决战》。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多难兴邦》导读/张玉法
推荐序  追求真相,老而弥笃―读《多难兴邦》感言/杨天石
自序

前言
一、国民政府从广州到南京
(一)胡汪蒋分合之时序
(二)廖案发生胡汪分裂
(三)胡被放逐莫斯科
(四)从中山舰事件到迎汪倒蒋

二、北伐统一后的南京国民政府
(一)从北伐统一到中原大战
(二)南京国民政府之困境
(三)约法之争与汤山事件
(四)汪蒋合作应变国难
(五)长城战役后的华北政局
(六)困守待援内部反弹

三、 国共第一次内战:围剿、反围剿、追剿与长征
(一)围剿前的朱毛红军
(二)第一次围剿
(三)第二次围剿
(四)第三次围剿
(五)第四次围剿
(六)第五次围剿
(七)追剿、长征与东征

四、安内成功攘外见效
(一)两广事件和平解决
(二)西安事变内战停止
(三)安内攘外之治本
结论

附录
一、胡汉民传
(一)家世及教学生涯
(二)加入同盟会宣传革命
(三)在南洋参与六次起义并与保皇派论战
(四)辛亥光复任广东都督及总统府秘书长
(五)从二次革命失败到护法

二、汪精卫传
(一)家世及求学
(二)加入同盟会宣传革命
(三)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四)调和南北成败互见
(五)参加护法不忘调和
(六)联俄容共由右而左
(七)由「反蒋」而「汪蒋合作」
(八)由「和平运动」到投日
(九)建立南京伪政权
(十)病殁名古屋

三、鲍罗廷传
(一)出使中国前的经历
(二)为国民党设计改组工作
(三)在广州的权势
(四)策划「迎汪倒蒋」
(五)在华使命的终结
(六)回俄以后

四、大陆学界重评蒋介石历史地位
(一)学术思想开放与市场经济开放同等重要
(二)重评蒋介石历史地位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三)由绝对性转向相对性,一元化走向多元化
(四)冲破禁区超离政治
(五) 重评历史地位证例之一:蒋与孙中山关系
    今昔不同
(六) 重评历史地位证例之二:蒋在抗战中的作用
    今是昨非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多难兴邦》张玉法


  蒋永敬先生近以新着《多难兴邦》书稿见示,颇惊其以九五高龄,尚皓首穷经,完成此学术论着,实为学界之光。永敬先生要我写序,实不敢当;最有资格写序者当为北京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杨天石先生。天石先生近年以蒋介石日记为本,研究蒋介石,成果丰硕,已出书多种。永敬先生此书以蒋介石的《事略稿本》为本,研究胡汉民(1879-1936)、汪精卫(1883-1944)、蒋介石(1887-1975)的关系,兼论有关史事,天石先生对这段历史当最熟悉。永敬先生说,近与天石先生联络上,也请天石先生为序。为了共襄盛举,愿写几段赘言,作为本书的导读。

  《多难兴邦》一书研究的时段,起于1925年7月国民政府成立,止于1936年的西安事变落幕。书中的主角为胡汉民、汪精卫和蒋介石,历史的场景为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内部对孙中山所遗留下来的联俄容共政策之处理、国民革命军的北伐战争和清党、战后国民党各个军头或个别或联合的反蒋战争、国民党的剿共战争、以及日本对中国东北和华北的侵略。从上述诸多历史事件中,都可以看出胡、汪、蒋三位国民党高层人物的权力斗争。三人有时分,有时合,分时易招外患,包括共党势力之扩张和日本之侵略;合时外患则易息止或减缓,包括共产党再度与国民党合作、以及日本对中国侵略之减缓。但当国共决定合作抗日时,日本怕日后使中国屈服无望,激使日本全面侵略中国,但日本终被战败。

  胡、汪、蒋的关系,对1925年到1936年的国民党史之所以重要,涉及孙中山于1925年去世后国民党领导人的继承之争。胡比汪大四岁、比蒋大八岁,汪比蒋大四岁。就三人在国民党内的资历来看,似应以胡、汪、蒋为序。胡和汪于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办《民报》时,即为《民报》的主笔,时为1905年,蒋尚不识孙中山。其后胡和汪一直协助孙中山推动革命,到民国建立后亦如此。蒋受孙中山的重视已迟至1913-1916年孙中山讨伐袁世凯时,蒋在国民党党中地位真正开始重要,更迟至1924年孙中山任命其为黄埔军官学校校长时。由于蒋建立党军有成,成为国民党推动革命的主要力量,乃成为孙中山的主要依靠。孙中山採行联俄容共政策时,汪反对,廖赞同,胡两可、有条件,蒋赞同、也反对。孙中山过世后,汪排胡,蒋以军制汪,开启三人的权力之争。此一权力之争,到1935年汪与蒋分道,1936年胡去世告一段落,但汪、蒋的斗争仍未已,最后汪自抗日阵营出走,与日本合作,此为后话。

  永敬先生对胡、汪、蒋的关系,早年即曾潜心研究过。近年由于有关胡、汪、蒋的史料开放日多,特别是蒋日记的开放和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的出版,使研究者对胡、汪、蒋的关系,从表面的观察进入到内心的了解。永敬先生所依据的主要史料《事略稿本》,系蒋介石的编年大事记,其中不仅大量引用蒋的日记,也引用了有关蒋的其他档案,是研究蒋介石最有系统、最接近一手资料的珍贵史料。永敬先生退休后事少心静,涵泳其间,深切体会,据以重新探讨胡、汪、蒋的分合关系及其影响,每能发前人所未发;撰写成书,以饷读者,尤能嘉惠学界。

  《多难兴邦》一书所探讨的,虽然以胡、汪、蒋的分合关系为重要脉络,对诸多历史现场的观察也能以简明的词句让读者了解。

  譬如永敬先生指出:对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和对1933年日本侵略热河的战争,都是不战而逃;对1932年的日本侵略上海战争,是战而后和;对1933年日本进攻长城的战争和塘沽协定,是战而后屈;对1935年与日本所订的「何梅协定」,是不战而屈;对1936年日本侵略绥远的战争,是战而不屈。前此未见有学者如是比较、使读者一目了然者。永敬先生如是提示,只是帮助读者了解大要,实际情形如何,仍需读者细心阅读。

  匆忙读了永敬先生的这本书稿,对永敬先生的治学精神至为感佩。曾向永敬先生提出若干小意见,皆承永敬先生接纳。尝见史学界有人见到别人批评就恼怒,益觉永敬先生在史学界之所以能「大」,乃因其能「容」。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堆砌,而是通过对几位核心人物关系的深度剖析,来展现那个时代国民党内部的政治生态。胡汉民、汪精卫、蒋介石,这三位国民党的重要领导人,他们的政治理念、权力斗争以及最终的分歧,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极为细致的呈现。我仿佛置身于他们的幕僚之中,亲眼见证着那些密谋、那些争论、那些妥协与背叛。书中对他们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的描绘,让我对国民党在那个时期的运作方式有了更深的理解。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同一个政党内部,也存在着如此激烈的思想碰撞和权力争夺,这才是历史最真实的面貌。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展现了1925-1936年间,中国政治舞台上权力格局的变迁,尤其是国民党内部的权力博弈。作者并没有把重心放在某一个人的身上,而是将胡汉民、汪精卫、蒋介石这三位在当时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物,作为分析的切入点,展现了他们之间既合作又斗争的复杂关系。我能从中感受到,国民党并不是一个铁板一块的组织,而是存在着各种派系和思想的分歧。这种对内部政治运作的细致描绘,让我对国民党在那个时期的发展轨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也让我明白,历史的进程并非是线性的,而是充满了曲折和反复。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汪精卫这个人物感到困惑,他的理想主义与后来的行动之间似乎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而这本书,尤其是对汪精卫这一部分的深入挖掘,让我对他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并没有回避汪精卫晚年的争议,而是试图去还原他内心的挣扎与痛苦。我能感受到,他并非一个简单的叛徒,而是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在个人理想与现实政治的夹缝中,做出了一系列令人扼腕的决定。书中对他与蒋介石、胡汉民等人之间关系的描绘,也揭示了国民党内部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通过阅读,我更能体会到,历史人物的命运往往与时代的洪流紧密相连,个人的选择也常常是身不由己。这本书让我对汪精卫这个复杂的人物,有了更深刻的同情和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民国时期的历史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部书简直满足了我对那个时期政治演变的所有好奇。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流畅,将一个又一个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政治事件,梳理得清晰明了,一点也不让人觉得枯燥。对于国共两党在那段时期的合与分,书中的分析尤为精彩。它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事件碎片化,而是通过对几位关键人物的深入剖析,展现了合纵连横背后的真实考量和无奈。我记得书中对“联俄容共”政策的阐述,以及后来国共合作破裂的种种细节,都处理得相当到位,既有宏观的历史视角,又不乏微观的人物心理描写。通过阅读,我更能体会到,历史的进程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由无数个体选择和权力博弈共同塑造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复杂性远超我想象,政治人物的决策也常常是在多种因素的权衡下做出的,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上的“合”与“分”非常感兴趣,而这本书正是聚焦于1925-1936年间,国共两党在中国政坛上的跌宕起伏。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两党的关系描述为纯粹的敌对或合作,而是深入剖析了国民党内部,特别是以胡汉民、汪精卫、蒋介石为代表的各派力量,对于国共合作的不同态度和策略。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国民党右派、左派以及中间派的分析,他们各自的政治主张和对国共关系的看法,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清晰的梳理。这让我更能理解,为什么国共合作会经历从蜜月期到破裂的复杂过程,这其中既有外部因素的影响,更有国民党内部自身的分歧和斗争。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胡汉民的了解并不多,总觉得他好像是国民党里一个比较温和的存在,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解读胡汉民的政治思想,以及他在国民党内部扮演的角色。原来,他并非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常常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与蒋介石、汪精卫形成微妙的制衡关系。书中对胡汉民与蒋介石在权力斗争中的种种较量,以及他与汪精卫在政治路线上的分歧,都描绘得十分生动。我最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人物脸谱化,而是试图去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逻辑,即使是那些充满争议的决策。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历史人物并非只有黑白两面,他们的选择往往是多重压力下的产物,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

评分

蒋介石,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在这本书中被赋予了更立体、更人性化的解读。我之前对他的印象,大多停留在军事强人和独裁者的形象上,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身上更为复杂的一面。作者对蒋介石在1925-1936年间的政治手腕、军事策略以及他与胡汉民、汪精卫之间的权力博弈,都进行了详尽的描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蒋介石在面对内忧外患时,那种坚韧不拔又充满焦虑的心态的刻画。他并非神话,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矛盾的领导者。这本书让我更能理解,为什么在那个充满动荡的时代,他能够逐渐掌握国民党大权,并在此后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

评分

这部书简直是把我带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1925到1936,这十年,风起云涌,故事迭起,我仿佛亲历了历史的洪流。作者的笔触细腻,对胡汉民、汪精卫、蒋介石这三位国民党核心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他们的政治博弈、思想分歧,以及那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在书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对书中对汪精卫晚年心境的描摹印象深刻,那种理想主义在现实面前的挣扎与幻灭,读来令人唏嘘。同时,蒋介石那种坚韧不拔、但又充满矛盾的领导风格,也跃然纸上。而胡汉民,这位似乎常被忽略的人物,在书中却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他的思想和政治立场,对国民党的走向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本书不只是简单地罗列历史事件,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政治动机,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国民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让我看到了,即使在同一个阵营内部,也存在着如此复杂的权力斗争和路线之争。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亲历了1925-1936年间中国政治舞台上那场波澜壮阔的变革。作者的笔力深厚,将胡汉民、汪精卫、蒋介石这几位国民党核心人物的政治生涯,以及他们与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梳理得条理清晰,引人入胜。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复述,而是深入挖掘了事件背后的政治动机和人物心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那个时期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描写,那种权力与理想的交织,那种妥协与坚持的拉扯,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人物的决策并非总是出于纯粹的个人利益,而是往往受到更深层次的政治考量和时代背景的影响。

评分

这部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民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全新认识。作者将目光聚焦在1925-1936这十年,这十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关键的时期,国民党内部的权力更迭,以及国共两党关系的起伏,都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书中几位核心人物,如胡汉民、汪精卫、蒋介石的刻画,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名字,而是有着鲜活的性格、复杂的思想和真实的命运。通过阅读,我能感受到他们在中国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抉择,以及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本书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政治的复杂性,以及领导者们在历史关头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