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洋酒文化笔记 1841-1851

香港洋酒文化笔记 1841-185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香港
  • 洋酒
  • 文化
  • 历史
  • 19世纪
  • 殖民地
  • 饮品
  • 社会生活
  • 贸易
  • 酒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摸着酒杯底」是形容享受美酒时常用的一句话。

  那么,透过酒杯的弧形玻璃,去看170多年前刚刚成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我们会发现什么?

  原来,当年在香港流通的酒,种类多但良莠不齐,沟酒假酒应有尽有。
  原来,当年的报纸是商人很重要的宣传手段,有关卖酒的广告琳瑯满目。
  原来,当年技术不发达,酒的运输和保存,甚至连一块冰也是一门学问。
  原来,当年英国本土酗酒问题严重,大吹禁酒之风,竟然也吹到了香港。
  原来、原来、原来……
  原来,只要换个角度,就能看到在改朝换代的历史大潮以外,香港另一番充满生活味的景致。
 
香江往事:维多利亚港的开埠风云与早期社会变迁 (1841-1851) 本书并非聚焦于任何特定类别的饮品文化,而是深入探讨了香港自1841年被开辟为殖民地至1851年初期,在这短短的十年间,这座新兴港口在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以及城市面貌上的剧烈重塑与早期发展轨迹。该时期是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迈出蹒跚学步的第一步,其间的复杂性与内在张力,构筑了这座城市未来百年命运的基石。 第一部分:从军事前哨到商业枢纽的奠基 (1841-1843) 开埠之初,香港的角色定位充满了不确定性。本书细致梳理了1841年英国正式占领后的初期管理模式。早期的殖民政府(以砵甸乍爵士为首)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相对混乱的初期环境中,建立起有效的统治秩序和初步的财政系统。 A. 土地的初步划分与资源竞争: 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土地的首次清丈与分配。我们考察了早期政府如何通过“招租”和“批给”的方式,将有限的岸线地块授予早期投机者和建设者。这不仅是空间上的占有,更是社会权力关系的初始构建。书中详述了早期维多利亚城(Central/Sheung Wan)的初步规划,以及在水埠周边形成的简陋基础设施,如初期的码头和道路系统。 B. 司法体系的移植与冲突: 英国试图将适用于“法治”的法律体系嫁接到一个以华人为主体的社会之上。本书分析了早期治安面临的挑战,包括海盗活动、劳工纠纷以及华洋之间的法律适用冲突。重点考察了“治安官”的角色,以及早期华人地方精英(如行商)如何在新的权力框架下,试图调和传统习俗与殖民法规的矛盾。 C. 人口构成的早期筛选: 1841至1843年间,人口流动极不稳定。本书通过分析最早的官方统计资料(尽管其准确性有限),揭示了早期定居者的构成——主要是来自珠江三角洲的劳工、商人,以及少数随英军而来的家属与仆役。探讨了早期社区如何形成,以及他们与新设立的殖民政府之间微妙的经济依赖与政治疏离。 第二部分:贸易格局的初步形成与社会肌理的演变 (1844-1847) 随着定居点稳定,香港的商业潜力开始吸引更广泛的国际目光。这一阶段的重点在于确立其作为自由港的经济定位,并观察到第一批成熟的社会阶层开始固化。 A. 广州体系的转移与“转口港”的定位: 1844年,随着《南京条约》的初步落实,广州的贸易限制依然存在。香港的“自由港”政策(低关税或零关税)吸引了大量原本在广州受限的英美商行。本书详细描绘了早期鸦片贸易在香港初期的运作模式——作为中间站和资金回流点。同时,也分析了茶叶、丝绸等传统商品如何通过香港转运至世界各地。 B. 早期金融和信贷机构的出现: 商业的繁荣要求金融基础设施的支撑。本书追踪了汇丰银行(或其前身机构)等早期外资银行的萌芽阶段,以及这些机构如何通过外币兑换和信贷担保,逐步掌握了香港的早期资本流向。探讨了早期华人“钱庄”与外资银行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C. 城市空间的垂直发展与社会隔离: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活动的集中,香港岛开始出现明显的功能分区。中环成为西方的商业核心,而上环和西营盘则逐渐成为华人群体的居住与传统商业区。分析了早期社会隔离现象如何体现在居住区和商业设施的物理空间划分上,以及这种隔离对社区互动的影响。 第三部分:行政体制的强化与社会矛盾的浮现 (1848-1851) 进入1850年代初期,香港殖民地的行政架构日趋成熟,但随之而来的社会管理压力也日益增大,特别是对人口流动和卫生条件的控制。 A. 殖民地政府的官僚化进程: 随着殖民地总督的更迭和职能部门(如海关、警察、公共工程局)的建立,政府的干预性增强。本书重点考察了早期市政管理条例的出台,例如针对建筑规范、垃圾处理和公共卫生的初步尝试,这些尝试往往因资金和人力不足而效果有限。 B. 劳工供需的失衡与“猪仔”贸易的阴影: 1849年后的淘金热和对廉价劳动力的持续需求,使香港成为重要的劳工输出地。我们深入剖析了早期契约劳工(Coolie Trade)的运作机制,以及其中隐藏的非法拐卖(“猪仔”贸易)现象。探讨了殖民政府在镇压或默许这种跨国劳工流动中所扮演的角色。 C. 早期华人社会的反思与组织: 面对新的社会秩序,本土的华人精英阶层开始寻求在殖民体系内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发言权。本书探讨了早期绅商们如何通过组织行业公会、宗亲会馆,甚至直接向总督府请愿的方式,来维护其社区利益。分析了文化与习俗的冲突,例如丧葬、风水等问题如何成为早期华洋摩擦的导火索。 结语:未被预见的未来 1851年的香港,已不再是荒芜的海角。它是一个充满活力、矛盾重重、且对未来抱有巨大投机心理的试验场。本书的研究揭示了,在短短十年间,西方资本、中国移民、英国法律和本地资源如何进行了一场高强度的化学反应,塑造了一个独特的东方港口,为日后蒸汽时代和全球贸易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坚实而复杂的社会基础。这段历史,是理解香港作为“中西交汇点”起源的关键切片。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汉明(Haze)


  毕业于香港浸会学院(今香港浸会大学),1988至1993年间游学法国波尔多及里昂。九十年代中在刚果和北京工作,2000至2009年间任职法国食品协会。自2002年起,为《酒经月刊》撰写专栏。在法国生活时,迷上收藏旧书刊,近年书瘾渐癒,闲来以蒐集酒商单据、酒标、庄园名信片和昔日香港餐牌为乐。

图书目录

05  序
06  自序
08  前言
 
第一章 西酒东渐 Foreign wines in the Orient
18  酒是什么——在十九世纪的英国
20  广州、澳门与新加坡
28  香港洋酒文化的历史起点
 
第二章 报章与广告 Newspapers & advertisements
36  来自澳门的採购广告
41  维多利亚大街46号的记唎士庇
45  陆上店面与泊岸货船
48  伟臣行二三事
51  酒具的艺术
56  冰这回事
61  桌球室、面包师、旅店与酒馆
66  善用广告的嫣尼斯
74  常用广告辞摘录
78  读广告有感
85  杂说拍卖
 
第三章 洋酒与食的文化 The culture of wine drinking & food
94  香港第一篇饮食文章
97  1843年的香港葡萄酒知识
101  洋书抵港——《现代葡萄酒历史述评》
116  洋书抵港——《美度厨师手册》
120  假酒揭秘
123  耆英访港与中西晚宴
130  英国人的舞会
136  酒与诗
139  报刊饮食文字摘录
 
第四章 法律与禁酒 Legistration & temperance
156  英国的禁酒言论与法律
170  开埠香港有关酒的法例
175  酒税的问题
177  1847年的罪与罚
182  哈德森醉死之谜
186  军部与酒
191  来自军队的禁酒声音
194  节制或禁绝——两封批评烈酒的读者来信
197  《香港来信》中的禁酒言论
 
第五章 资料汇编 Statistics, offers & sellers
206  1840年澳洲进口酒类统计
208  1845至1846年与酒有关官方记录
214  1842至1851年香港卖酒商名录
236  1842至1851年香港进口洋酒名录
236  1842至1851年香港进口酒试释
270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洋酒买卖的度量衡
275  1842至1845年香港进口食品摘录
281  1850年中央市场51号的食品价目表

图书序言

《酒经月刊》创办人刘致新为本书作序:

  汉明兄大作付梓在即,命余写序,不敢推辞。

  此书部份内容,曾在余出版之《酒经月刊》刊登;屈指算来,汉明兄自2002年第八号开始,撰写近200年葡萄酒及烈酒在中国流传逸事,至今15年余,期间无一脱稿,可见其用功之勤。

  回想汉明兄第一篇大作刊登时,余这样介绍的:「西域葡萄酒来华,当始于汉武,明《本草纲目》亦载:『葡萄酒……驻颜色』,惟自满清入关,葡萄酒似已不复见于中土,迄比利时教士汤若望献葡萄酒于康熙,葡萄酒始再获王公大臣青眼。鸦片战败,洋人势炽,洋酒输入中土日多。通人王君,有心人也,搜罗古籍,整理爬梳,撰成鸿文,重现百年前洋酒入口实况,读之如饮陈醪,始知干邑曾名为高月,波尔多曾名布而得。如此佳作,不可多得。当开1928拉图佐之。」

  15年下来,汉明兄笔下故事,范围甚广,每期必拜读,兴味不减当年,现汉明兄把香港开埠十年前后之史料,辑录成书,读来更畅快淋漓,真要找一瓶1847年Lafite,与汉明兄浮一大白。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香港洋酒文化笔记 1841-1851》这个书名,瞬间勾起了我对那个时代的强烈好奇心。1841年,一个香港历史的全新开端;1851年,十年时光,足以孕育出新的文化印记。“洋酒文化”这个关键词,更是为这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我脑海中浮现出,在那个刚刚被纳入大英帝国版图的港口城市,西方的生活方式是如何一点点地渗透进来的。 我非常好奇,在那个充满未知和变革的年代,洋酒究竟是如何到达香港的?它是否仅限于少数的外国官僚和商人,还是已经开始悄然影响到当地的社会精英?我想象着,在那些最早建立的洋行、酒店,甚至是在海边别墅里,是否已经有了关于品鉴洋酒的场景。例如,在一次次的商务会谈中,一杯醇厚的白兰地能否成为拉近距离的媒介?在一次次的晚宴上,佐餐的葡萄酒又能如何提升整体的氛围? “笔记”这两个字,让我感觉这本书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和细节。它不像一本宏大的历史著作,更像是作者在翻阅大量史料后,一点点拼凑出的生动故事。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有对当时酒类进出口情况的描述,对早期洋酒品牌在香港市场的出现,甚至是对当时香港居民对洋酒的接受程度进行有趣的探讨。我想象着,在那个年代,一瓶远渡重洋而来的法国红酒,或者是一桶来自苏格兰的威士忌,它们如何被包装、被运输、被储存,最终又如何被端上当地人的餐桌。

评分

《香港洋酒文化笔记 1841-1851》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那个年代香港历史的浓厚兴趣。1841年,香港被纳入英国的殖民版图,一个崭新的时代悄然开启;而“洋酒文化”这样一个具体而微的主题,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去观察和理解那个时期香港社会的方方面面。我非常好奇,在那个西方文明刚刚大规模涌入的年代,洋酒是如何被引入香港的?它又在这个新兴的港口城市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我脑海中会浮现出许多生动的画面:或许是在维多利亚港的码头上,装载着酒桶的商船缓缓靠岸,空气中弥漫着海风和淡淡的酒香;又或许是在最早建立的洋行里,崭新的酒瓶陈列在货架上,吸引着初步接触西方的商人们的目光;甚至是在一些外国官员和商人的聚会上,人们举杯畅饮,谈笑风生。我想象着,在那个殖民初期,洋酒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饮品,它可能还承载着来自异域的文化符号,是身份、地位、甚至是国际视野的象征。 “笔记”这两个字,让我感觉这本书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和细节。它不像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而是更像作者在搜集大量史料后,一点点拼凑出的、充满温度的历史碎片。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有关于洋酒在香港的早期贸易状况的描写,对一些当时流行的洋酒品牌的介绍,甚至是对香港本土人士对洋酒的态度和反应的有趣探讨。我想象着,在那个年代,一瓶来自法国的葡萄酒,或者是一桶陈年的苏格兰威士忌,它们是如何被视为珍贵的商品,又是如何被运送到香港,最终又在哪些场合被人们品鉴和享用的。

评分

《香港洋酒文化笔记 1841-1851》这个书名,就像一把精致的钥匙,悄悄地开启了我对那个年代香港社会生活的好奇之门。1841年,对于香港而言,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而“洋酒文化”这样一个具体的切入点,则让我得以从一个非常独特且充满生活气息的视角,去审视那个时期的香港。我非常想知道,在那个西方文明刚刚开始大规模涌入的时期,洋酒是如何一步步地走进香港的,它又在这个新兴的港口城市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我脑海中常常会浮现出这样一些画面:或许是在码头上,装载着酒桶的商船正缓缓靠岸,海风中夹杂着淡淡的橡木和酒香;又或许是在最早建立的洋行里,崭新的酒瓶被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吸引着那些对西方事物充满好奇的目光;甚至是在一些外国官员和商人的晚宴上,人们举杯畅饮,杯中的液体闪耀着诱人的光泽。我想象着,在那个年代,洋酒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饮品,它可能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社交的媒介,甚至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代表。 “笔记”这两个字,给我一种非常亲切和真实的阅读感受。它暗示着这本书并非一篇冰冷枯燥的学术论著,而是作者通过搜集大量的史料,如当年的信件、日记、报刊广告、甚至是一些零散的贸易记录,一点一滴地拼凑出的、充满温度的历史碎片。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有关于洋酒在香港的早期贸易状况的详细描绘,对一些当时流行的洋酒品牌的介绍,甚至是对香港本土人士对洋酒的态度和反应的有趣探讨。我想象着,在那个年代,一瓶来自法国的葡萄酒,或者是一桶陈年的苏格兰威士忌,它们是如何被视为珍贵的商品,又是如何被运送到香港,最终又在哪些场合被人们品鉴和享用的。

评分

刚在书店随手翻到这本书,被它复古的封面和“香港洋酒文化笔记 1841-1851”这个略显学术又充满故事感的书名所吸引。虽然我对那个时代的香港历史并没有特别深入的研究,但“洋酒文化”这个词组立刻勾起了我的兴趣。我想象着,在1841年至1851年这个香港开埠初期,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接触、理解并最终融入西方酒品的?它仅仅是殖民者的一种生活习惯的延伸,还是在这个新兴的商业港口,已经开始孕育出独特的、与本土文化交融的洋酒品鉴方式? 尤其是“笔记”二字,总给人一种私人、手迹的亲切感。这是否意味着作者不是从宏大的历史叙事出发,而是通过搜集当年的书信、日记、酒馆账本,甚至是海关的进出口记录,一点一滴地拼凑出那段模糊的洋酒记忆?我非常好奇,在那个连饮用水都可能需要从内地运送的年代,洋酒是如何被运输、储存,又是如何进入普通香港人的视野的?它是否只属于少数的外国商人和上流社会,还是已经悄然渗透到更广泛的社会阶层? 我尝试想象,在维多利亚港的码头上,载满酒桶的船只缓缓靠岸,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麦芽和橡木香。那些最先登陆的威士忌、白兰地,或是葡萄酒,它们带着遥远的故土气息,被搬运到当时的洋行和洋馆。在这些地方,是否已经有了最早的品鉴会?当时的香港人,或者说是最早期的华商,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些来自远方的“舶来品”的?是视为珍奇之物,还是作为一种新的社交工具?“笔记”二字,给了我无限的遐想空间,我期待着书中能有这样一些充满画面感的细节,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遥远的时代。 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那个年代的限定,让我想到了香港近代史的几个关键节点。1841年,正是鸦片战争后香港被割让给英国的时期,这个时间点非常敏感。洋酒的出现,必然与殖民者的到来和贸易的开启息息相关。我想象着,在那些初期建立的洋行、领事馆、甚至军营里,洋酒一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能是高官显贵们社交场合的必备品,是商人们洽谈生意时的助兴之物,甚至是士兵们在异乡慰藉心灵的微醺。 这本书的名字,就如同打开了一扇尘封的窗户,让我窥探到那个时期香港社会的一个独特侧面。我一直对近代香港的城市发展和生活方式很感兴趣,而“洋酒文化”这样一个具体而微的切入点,似乎能够折射出更广阔的社会变迁。我想象着,在那个刚刚起步的殖民地,西方的生活方式是如何一点点地被引入,又是如何与本土的文化碰撞、融合的。洋酒,作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符号,它的传入和传播,是否预示着一种新的生活态度的形成? 这本书的书名,尤其是“1841-1851”这个清晰的时间界定,立刻勾起了我对那个年代香港的无限好奇。我总觉得,一个城市的文化,往往体现在最细微的生活习惯中,而“洋酒文化”就是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角度。我想象着,在那个刚刚开始被西方势力影响的时期,洋酒是如何一步步地走进香港人的生活。它是否只是少数精英阶层的专属,还是已经开始通过贸易和社交,慢慢地渗透到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 书名的“笔记”二字,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它并非一本宏大的历史论著,而更像是一份珍贵的记录,或许是作者通过收集大量的史料,如当年的信函、日记、报刊广告、甚至是一些零散的账簿,一点一滴地拼凑出那个年代香港的洋酒图景。我特别好奇,在那段动荡却又充满机遇的岁月里,洋酒是如何被引入香港的?它的运输、储存、销售,以及最终被消费的整个链条,是怎样的运作模式? 这本《香港洋酒文化笔记 1841-1851》的书名,简洁而富有张力,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1841-1851,这是一个香港历史上的关键十年,正是它从一个小渔村蜕变为殖民地前哨的时期。而“洋酒文化”这个角度,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这个转型时期香港社会生活的独特视角。我很好奇,在那个西方势力刚刚登陆的年代,洋酒作为一种陌生的舶来品,是如何在这个新生的港口城市扎根并发展起来的? 书名中的“笔记”二字,给我一种亲切而真实的感受。它暗示着这本书并非枯燥的学术研究,而是更倾向于一种基于史料的、生动的叙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挖掘出关于洋酒的零散信息,并将它们串联成一条清晰的线索。我想象着,在那些泛黄的书页里,或许隐藏着关于当时酒馆的描写、关于外国商人的宴饮、甚至是有关于香港本土人士尝试品鉴洋酒的有趣故事。 这本书的书名,简直是将我瞬间拉回到那个充满故事感的年代。1841-1851,正是香港历史翻开新篇章的关键时期。而“洋酒文化”这个切入点,更是让我眼前一亮。我想象着,在那个时期,当西方文明的触角刚刚延伸到这片土地,洋酒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是如何被引入、被接受,又或者被抗拒的。它是否仅仅是殖民者的一种生活方式的体现,还是已经悄然影响了当地的社会风貌和商业活动?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1841-1851,一下子就把我带回了香港历史上那个关键的十年。开埠初期,一切都在摸索和建立中。而“洋酒文化”这个主题,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观察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的香港社会。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个刚刚被西方世界打开的港口,洋酒究竟是如何开始扮演它的角色的。 我很好奇,在那个简陋却又充满活力的年代,洋酒是如何被引入香港的?是随着第一批船只而来的吗?它是否只属于那些来往的船员和商人,还是已经开始在殖民官员的社交圈中流行起来?我想象着,在那些刚刚落成的西式建筑里,是否已经有了最早的酒馆或咖啡馆,它们会提供什么样的洋酒?一杯威士忌,或许是当时许多外国人在异乡的慰藉;而一瓶葡萄酒,也许是连接商贸伙伴的润滑剂。 “笔记”这个词,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充满细节。它可能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作者通过收集史料,一点点勾勒出的那个时代的洋酒图景。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有关于当时酒类贸易的描写,关于洋酒的广告宣传,甚至是关于一些早期香港居民对洋酒的看法。我想象着,在那个年代,一瓶从欧洲运来的烈酒,是如何被视为珍贵的商品,又是如何被小心翼翼地储存和享用。

评分

《香港洋酒文化笔记 1841-1851》这个书名,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近代香港历史的好奇心。1841年,正是香港作为英国殖民地崭露头角的开端,而“洋酒文化”这样一个具体而微的主题,则为我们提供了观察那个时代香港社会生活的一个独特视角。我非常想知道,在那个刚刚被纳入全球贸易体系的港口城市,洋酒是如何被引入、被消费,又最终如何开始塑造当地的文化景观的。 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一些画面:在维多利亚港口,载满酒桶的商船缓缓靠岸;在刚刚兴起的洋行里,精美的酒瓶陈列在货架上;在外国官员和商人的聚会上,人们举杯畅饮,谈笑风生。我想象着,在那个时期,洋酒是否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社交的媒介,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代表?它又是如何被当时来到香港的中国人所接触和理解的? “笔记”这个词,让我觉得这本书充满了历史的温度和细节。它不像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而是更像作者在仔细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后,一点点整理出来的生动记录。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有关于当时酒类进出口的数据分析,对早期洋酒品牌在香港市场的推广策略的描述,甚至是对一些有趣的、关于洋酒的轶闻趣事的挖掘。我想象着,在那个年代,一瓶稀有的葡萄酒,或者是一桶陈年的威士忌,它们是如何被视为珍贵的商品,又是如何被运送到香港,最终又在哪些场合被品鉴和享用的。

评分

《香港洋酒文化笔记 1841-1851》这个书名,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近代香港一段充满异域风情却又鲜为人知的历史。1841年至1851年,这十年间,香港正经历着从中国版图上的一个边陲之地,蜕变为西方势力介入下的新兴港口。而“洋酒文化”这样一个具体的切入点,则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香港社会生活的变迁,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视角。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个西方文化开始大规模涌入的时期,洋酒是如何被引入香港的?它又是如何悄无声息地融入当时的社会结构,并对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的? 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初具规模的洋行里,崭新的酒瓶被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酒香;在外国官员和商人的聚会上,晶莹剔透的酒杯里晃动着琥珀色的液体,伴随着悠扬的音乐和高谈阔论;甚至是在当时的一些中式酒楼里,或许也开始出现了一些西式的酒品,供那些敢于尝试新事物的食客品尝。我想象着,在那个殖民初期,洋酒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饮品,它可能还承载着来自异域的文化符号,是身份、地位、甚至是国际视野的象征。 “笔记”这两个字,给我一种非常亲切和真实的感受。它暗示着这本书并非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论文,而是作者通过搜集大量的史料,如当年的信件、日记、报刊广告、甚至是一些零散的贸易记录,一点一滴地拼凑出的、充满温度的历史碎片。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有关于洋酒在香港的早期贸易状况的描写,对一些当时流行的洋酒品牌的介绍,甚至是对香港本土人士对洋酒的态度和反应的有趣探讨。我想象着,在那个年代,一瓶来自波尔多的葡萄酒,或者是一桶陈年的苏格兰威士忌,它们是如何被视为珍贵的商品,又是如何被运送到香港,最终又在哪些场合被人们品鉴和享用的。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像是一串古老的密码,1841-1851,这十年间,香港的命运被彻底改写,而“洋酒文化”这个词组,则为这段历史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我很好奇,在那个刚刚经历了战争洗礼、被强行打开国门的日子里,洋酒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只是作为西方统治者们餐桌上的点缀,还是已经开始在港口城市的繁荣背后,悄悄地编织出一张关于贸易、社交和身份认同的微妙网络? 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画面:维多利亚港的码头上,装载着橡木桶的船只缓缓驶来,箱子被搬运工人费力地卸下,空气中弥漫着海水的咸味和淡淡的酒香。当时的香港,是否已经有了最早的洋行、酒吧,甚至是葡萄酒商店?我想象着,在那些殖民官员和外国商人的聚会上,水晶杯里晃动着琥珀色的液体,谈笑声和醇厚的酒香交织在一起。而对于当时的香港人,尤其是那些最早接触西方的商人阶层,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这些陌生的饮品的?是将其视为一种新奇的体验,一种财富的象征,还是仅仅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奢侈品? “笔记”这个词,让我感觉这本书充满了故事性和细节。它可能不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而是更像一位历史的观察者,用文字记录下那些散落在历史角落里的吉光片羽。我期待着书中能够有对当时酒馆、餐厅的生动描写,对洋酒贸易的兴盛与衰落的细致梳理,甚至是对当时社会不同阶层对洋酒态度的对比分析。我想象着,在那个年代,一瓶上好的法国葡萄酒,或者是一桶爱尔兰威士忌,是如何被运送到香港,又是如何被品鉴、被享用的。这些细节,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那个时代的香港,以及它与世界的连接方式。

评分

当我看到《香港洋酒文化笔记 1841-1851》这个书名时,脑海里立即涌现出许多关于那个时代的想象。1841年,香港开埠,一个崭新的时代拉开了序幕。而“洋酒文化”这个主题,则像是一条有趣的线索,可以串联起那个时期香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想象着,在那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年代,当西方的生活方式、商业模式不断涌入,洋酒是如何被引入、被消费,又最终如何与本土文化发生碰撞的。 我尤其对“笔记”这个词感到好奇。这是否意味着作者的写作方式更加注重细节和个人观察?它或许不像一本冰冷的史书,而是更像一位亲历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文字记录下来。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洋酒是如何被运输到香港的?它是否只属于少数的外国官员和商人,还是已经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在那些最早的洋行、客栈,又或者是在船上的宴会上,洋酒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我设想着,在那个刚刚起步的殖民地,也许会有这样的场景:一位初来乍到的英国商人,在一家简陋的客栈里,用一杯威士忌来缓解旅途的疲惫;又或者,在某个初具规模的洋行里,几位中英商人围坐一桌,用醇厚的红酒来商谈生意。这些画面,都让我对书中可能呈现的细节充满了期待。我想象着,在那十年间,香港的洋酒市场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有哪些酒类是最受欢迎的,又有哪些人是这些洋酒的早期消费者。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1841-1851,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这十年,是香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蜕变成一个初步具有国际港口雏形的殖民地。而“洋酒文化”这个主题,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去观察和理解那个时代的香港社会。我非常想知道,在这个西方文明刚刚开始登陆的时期,洋酒是如何一步步地进入香港人的生活,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各种画面:或许是在码头上,装载着酒桶的货船缓缓驶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橡木和麦芽香;或许是在最早的洋行里,陈列着琳琅满目的酒瓶,吸引着初步接触西方的商人们的目光;又或者是在某个初具规模的西式餐厅里,人们围坐一桌,举杯畅饮,讨论着远方的生意和生活。我想象着,在那个时代,洋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可能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社交的润滑剂,甚至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代表。 “笔记”这个词,让我感觉这本书充满了细节和人文关怀。它不像一本冰冷的史书,更像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将那些零散的历史碎片,通过文字串联成一幅生动的画面。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有关于当时酒类贸易的详细记录,对早期洋酒品牌的介绍,甚至是关于香港本土人士对洋酒的看法和反应的探讨。我想象着,在那个年代,一瓶来自法国的葡萄酒,或者是一桶来自苏格兰的威士忌,它们是如何被运输、储存,又是如何在当时的香港社会中被品鉴和享用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