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瘿公晚清史料选

罗瘿公晚清史料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晚清史料
  • 罗瘿公
  • 史学
  • 历史
  • 清史
  • 选集
  • 史料
  • 地方史
  • 人物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晚清选拔翰林的标准只看楷书写得端不端正?
  ▎董鄂妃跟董小宛是同一人?
  ▎作者为何对李鸿章既极力推崇又严厉谴责?

  罗瘿公才华横溢,诗词书法,历史掌故,无所不通,为「岭南近代四家」之一。他交游广泛,曾帮助过与梅兰芳齐名的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和近代着名画家徐悲鸿的艺术成长,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影响举足轻重。他在梁启超主编的《庸言》杂志上开设专栏,专写近世掌故,本书所收录的篇章:《宾退随笔》、《庚子国变记》、《拳变余闻》、《德宗承统私记》、《中俄伊犁交涉始末》、《中法兵事本末》、《中日兵事本末》、《割台记》、《太平天国战纪》最早即出现于此。自1912年12月1日起,至1914年5月5日止,《庸言》共发行三十期,均以文笔雅洁、材料翔实、论说清晰着称,且受到近代史研究学者的重视。

  其中《宾退随笔》谈到清末许多奇观与荒唐事。如:朝廷任命官员十分随意;书吏索贿层出不穷;选拔翰林只以楷书是否端正、整洁来定夺。而作者因久居北京,对《庚子国变记》、《拳变余闻》的记述,乃从不同角度真实、客观地记录着当时义和团发展和衰亡的历史。

  本书特将诸篇珍贵史料笔记重新打字、点校、分段,更方便阅读与检索,并由文史专家蔡登山主编与导读,补充正史以外未探讨的领域,是研究清史者与喜爱清史的读者不可多得的最佳读物之一。

本书特色    

  ★齐白石至交×京剧四大名旦恩师!看交游广泛、才华横溢、清末民初历史掌故大家──罗瘿公,客观、翔实地呈现清末史事点滴!
  ★写字找罗瘿公,写诗找黄晦闻──《鲁迅全集》
  ★经典史料重现×文史专家导读
  ★重新打字、点校、分段,方便阅读与检索
《晚清风云录: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1840年至1911年间,中国社会经历的剧烈动荡与深刻变革的珍贵史料,旨在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晚清历史画卷。这并非仅仅是教科书式的梳理,而是通过大量一手文献、私人信函、官方档案及当时的报刊记载,力求还原历史现场的真实面貌与复杂性。 第一编:帝国的黄昏与屈辱的开端(1840-1860) 本编聚焦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我们深入剖析了清朝决策层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的认知偏差与战略失误。通过对《南京条约》及后续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文本细读,揭示了国家主权是如何一步步被蚕食的过程。此外,我们收录了当时社会精英如林则徐、徐光启等人在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所展现出的不同反应——从坚定的“开眼看世界”到顽固的“天朝上国”思维的冲突与交织。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及其在南方建立政权的过程,被视为清朝统治危机最直接的体现。本部分收录了大量关于天京城内外的记录,展现了这场农民起义超越传统范式的社会改造尝试及其残酷结局。 第二编:自强的挣扎与幻灭(1861-1895) 洋务运动是晚清历史中的一个核心议题。本编细致考察了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实力派如何通过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试图“师夷长技以自强”。我们呈现了洋务派内部关于“中体西用”理念的争论,以及其在实际操作中遭遇的体制性阻碍、官僚体系的掣肘与地方势力的藩篱。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与惨败,是本书的转折点。通过梳理清廷内部关于战与和的争执、北洋水师的兴衰史,以及签订《马关条约》前后的外交博弈,本书毫不避讳地展示了一个看似富强却在核心竞争力上全面落后的帝国如何在一夜之间被新兴的亚洲强国击溃。甲午战败带来的巨大心理震撼,彻底动摇了既有的政治精英的自信。 第三编:瓜分狂潮与危机的深化(1896-1900) 甲午战后的“瓜分狂潮”将晚清的民族危机推向了顶峰。本编详述了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内幕,以及清政府在外交上的无力与犬儒主义。戊戌变法的兴起与失败,被置于当时的政治光谱中进行考察。我们收集了光绪皇帝力图推动的改革措施的文件,以及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如何迅速扼杀这场自上而下的变革的细节。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民间反帝情绪爆发的集中体现。本部分力求平衡地呈现义和团运动的民间基础、其“扶清灭洋”的口号,以及八国联军侵华的野蛮行径。庚子之乱后的《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朝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国家主权和财政独立遭受毁灭性打击。 第四编:新政、革命与帝国的终结(1901-1911) 庚子事变后,清政府被迫推行“清末新政”,这成为其最后的救亡图存努力。本编详细梳理了新政在军事、教育(废科举、设新学堂)、经济(预备立宪)等方面的举措。然而,我们重点分析了新政的内在矛盾:一方面是试图现代化,另一方面却是对地方权力的收缴和对汉族精英的排斥,这无意中催生了更强大的革命力量。立宪派与革命派的路线之争被清晰地呈现出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海外的组织工作、武装起义的尝试,以及他们对革命理念的传播,构成了推翻帝制的主要思想动力。最后,武昌起义的爆发,从一个偶然的导火索到各省的迅速响应,最终促成了中华民国的建立,宣告了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本书通过对这些一手材料的梳理与解读,旨在揭示晚清复杂的权力结构、社会思潮的激荡以及个体命运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为理解近代中国如何从帝制走向共和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原着/罗惇曧(1872-1924)


  罗瘿公原名惇曧,字掞东,号瘿庵,晚号瘿公。瘿公幼承家学,聪慧过人,自幼有神童之目。早年与梁启超等人同为康有为弟子。光绪二十五年(1899)二十七岁时,获选优贡,保送上京,入国子监。民国成立后,历任北京政府总统府秘书、国务院参议等职。罗瘿公诗词书法,历史掌故,无所不通,亦精通京剧门径,善于编剧度曲,深受艺界爱重。1924年罗惇曧病逝前,立下遗嘱,禁止家人将自己平生所任官职写入墓志铭,墓碑仅写「诗人罗瘿公之墓」。

主编/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制作及编剧《作家身影》纪录片,完成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从文、巴金、曹禺、萧干、张爱玲诸人之传记影像,开探索作家心灵风气之先。着有:《人间四月天》、《传奇未完──张爱玲》、《色戒爱玲》、《鲁迅爱过的人》、《何处寻你──胡适的恋人及友人》、《梅兰芳与孟小冬》、《民国的身影》、《读人阅史──从晚清到民国》、《叛国者与「亲日」文人》与《杨翠喜‧声色晚清》等十数本着作。
 

图书目录

导读 一代名士罗瘿公与清史笔记/蔡登山

§宾退随笔
朝鲜纪恩碑
董内监之秘谈
张文襄之自述
陈国瑞与人笺
郭嵩焘与刘坤一书
记张荫桓
记废科举
记各部丞参
记外务部
清德宗之密诏
清宫词
徐桐不与废立之异闻
王文恪公遗事
渔洋〈秋柳诗〉注
越南遗民泪谈
赐御书
太庙玉册
荣禄貂褂
花衣期
刘铭传别传
毛遂胫骨
小邾子故城
蛙异
记书吏
记部曹
董妃 董小宛
太后下嫁
孝贤皇后逼水死
纳兰后为尼
同治初元诛三奸案
同道堂印
风丫头
世宗杀允禔
孙尔准为年羹尧子
崔妈妈
翁同龢、荣禄交恶
孝全皇后赐死 康慈太后尊号
同治间恭王出枢垣

§庚子国变记

§拳变余闻

§德宗承统私记

§中俄伊犁交涉始末

§中法兵事本末

§中日兵事本末

§割台记

§太平天国战纪
 

图书序言

导读 一代名士罗瘿公与清史笔记/蔡登山

  现在知道罗瘿公的人不多,但在清末民初的北京,顺德罗瘿公是无人不知的大名士。其人精书法,善诗词,能饮酒,喜交游,乐助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寒士,大凡才通风雅者,都有他的好朋友。

  罗瘿公原名惇曧(一八七二-一九二四),字掞东,号瘿庵,晚号瘿公。广东顺德人,生于北京。其父罗家劭为清翰林院编修。瘿公幼承家学,聪慧过人,自幼有神童之目。早年就读于广州万木草堂,与陈千秋、梁启超等人同为康有为弟子。后转到广雅书院,受广东学政张百熙赏识。光绪二十五年(一八九九)二十七岁时,获选优贡,保送上京,入国子监。光绪三十一年(一九○五)三十三岁应考经济特科(清末朝廷用以选拔「洞达中外事务」人才的特设科目),成绩优秀,获授邮传部司官。宣统三年(一九一一),罗瘿公与樊增祥、林纾等集为诗社。社集则必选胜地,林纾为画,众系以诗。

  民国成立后,历任北京政府的总统府秘书、国务院参议、礼制馆编纂等职。又尝为袁寒云师。一九一三年,参与梁启超在北京发起的万生园修禊会,应邀参加的有瞿鸿禨、严复、林纾、黄秋岳、易顺鼎、顾印愚、杨度、夏曾佑等四十多人。大家曲水流觞,吟咏抒怀,汇诗成集。梁启超作有七言长古诗一篇〈癸丑三日邀群贤修禊万生园拈兰亭序分韵得激字〉,有云:「永和以还几癸丑,万古相望此春色。」会中诸人,多有题咏,极一时之盛。

  到了一九一三年,袁世凯恢复帝制的说法甚嚣尘上,时任总统府秘书的罗瘿公虽与袁氏有旧, 却不肯附逆。因此他辞官避居在广州会馆中,每日纵情诗酒,流连戏园。罗瘿公的佯狂而歌,实为避祸。罗瘿公也只向老朋友黄晦闻吐露过实情,「吾欲以无聊疏脱自暴于时,故借一途以自托,使世共讪笑之。」

  这时候罗瘿公的好友杨穆生跟他谈起荣蝶仙那儿有一名极堪造就,前途不可限量的青衣,罗瘿公爱才如渴,他又问过看过程剧的朋友,几乎异口同声地说程砚秋这雏伶不错。而当罗瘿公亲眼见到程砚秋的演出,他惊为天人,认为程砚秋未来的成就至少可以步梅兰芳的后尘,当时他就作过预言说:「迩来菊部颓靡,有乏才之叹,方恐他日无继梅郎者。今艳秋(按:当时名艳秋后才改名砚秋)演出,风华辉映,他时继轨,舍艳秋其谁?」。

  在「四大名旦」中,程砚秋是年龄最轻的,却死得最早,砚秋死后,从此程腔,遂成绝响。一般人都知道程砚秋原是满清旗人子弟,但不知道他还是旗人中的贵族。马叙伦在《石屋余沈》中说:「砚秋为清宣宗相穆彰阿之曾孙行,穆相权倾一时,然至砚秋兄弟已无立锥之地,其母鬻之伶工。」而潘光旦的《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则考证说道光初年另一位相国英树琴(号熙斋,着有《恩福堂笔记》),是程砚秋的高高祖。照潘光旦所说,程砚秋的祖先是姓英而非姓穆,英树琴与穆彰阿虽同为道光朝的相国,论气焰之盛,名声之大,则英不及穆多矣。不管程砚秋是英或穆相之后,总之他是满清大臣之后,似可确定的。不过到他父母这一代,业已成为破落户,江河日下的家道,使得他的母亲终于不能不将他卖入戏班之中。程砚秋后来之所以能在剧坛发迹,那完全是出于「性好顾曲」的罗瘿公之所赐了。

  罗瘿公对于程砚秋的提携培植,真可说不遗余力,他当时不过一介名士而已,家累既重,开销又大,但他竟然筹出一笔款子来给程砚秋赎身,还将他送往京剧界有「通天教主」之称的王瑶卿处去学艺,并郑重地拜託王氏,予以好好地调教。王瑶卿也认为程砚秋是个可造之材,乃以平生绝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直到王氏临死之前,他还不无得意地谈到程砚秋说:「一个学艺的人,应该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但若钻进别人的小圈子,拘而不化,充其量也不会把别人的长处全学了去,那才是一辈子没出息。程老四(指砚秋)记得我说过这样的话,后来他自己才创造了程腔。他要是死学我,也就不懂得变化的道理了,哪还会有什么程腔呢?」

  除此之外,罗瘿公还亲自教程砚秋识字、读诗、练习书法。在罗瘿公的薰陶下,程砚秋不但精通经史,一手字也写得很漂亮,这在当时的艺人中是非常少见的。他又亲自为程砚秋编写剧本,如《红拂传》、《青霜剑》、《春闺梦》、《孔雀东南飞》、《碧玉簪》、《文姬归汉》、《鸳鸯冢》、《沈云英》、《锁麟囊》等,多半悲郁苍凉,正是大作家、大诗人对于现实生活不满的一种反映,这在军阀时代也可以说是反映时代苦闷的歌声,当然会风靡一时,因此程砚秋很快成为仅次于梅兰芳的红伶了。罗瘿公曾向友人剖白其心迹说:「吾既不能囚匡天下,仅借此一糜心力,亦当引之(指程砚秋)于正道。」卅年以还,梅派与程派分庭抗礼,各有千秋。梅兰芳虽拥有《霸王别姬》、《生死恨》、《凤还巢》、《太真外传》、《宇宙锋》、《洛神》、《廉锦枫》等得意杰作;而程砚秋亦拥有《文姬归汉》、《聂隐娘》、《荒山泪》、《锁麟囊》、《金锁记》、《春闺梦》、《朱痕记》、《贺后骂殿》、《红拂传》等私房好戏。而在四大名旦中之尚小云与荀慧生固不能与梅、程两派相提并论也。

  而当程砚秋在红氍毹上大红特紫,声誉扶摇直上之际,罗瘿公却穷愁不堪,家庭多故,再加上失业,境遇是每下愈况了。一九二三年,他和夫人最钟爱的一名掌珠又一病不起,使老夫妻俩伤心欲绝,肝肠寸断。夫人竟因此神经失常,成了疯癫。两个儿子宗震、宗艮,又都在求学阶段。全家的生计濒于断绝,一日三餐都煞费经营,罗瘿公的豪情壮志在妻啼儿号声中终于被消磨殆尽。一九二四年端午节后他终因心力交瘁不支而病倒,经医院检查证实是三期肺病。农历八月初他自知不起,曾向经常抽暇到医院照料他的程砚秋透露,程砚秋泪下沾襟地说:「您老放心,我受您老的大恩大德,一直图报无门。不论有什么事情,我都唯有竭尽所能而已。」八月四日,罗瘿公一大早就勉力撑持倚枕执管,写下他平生最后一篇文章,那就是他的遗嘱。并嘱长子宗震必殓以僧服,讣告中凡前清官衔皆不录,遗诗付曾习经(刚父)选定,墓碣必请陈三立(散原)书写云。农历八月二十五日(九月二十三日)罗瘿公归去之时,亲属皆不在侧,程砚秋当时是第一个赶到,见到恩师遗下的数页遗嘱,悲恸得几近昏厥。回到家中,即为恩师设立灵堂,朝夕哭奠,并輓以联曰:「当年孤子飘零,畴实生成,岂惟末艺微名,胥公所赐;从此长城失恃,自伤孺弱,每念篝灯制曲,无泪可挥!」又日夜抄写经书,以慰恩师在天之灵。在罗瘿公丧事期间,程砚秋停演数月戴孝志哀,说:「我程某人能有今日,罗师当推首功。」罗瘿公后事所用的祭奠、棺木、墓地之费都是程砚秋独力料理承担,费金过万元,务极完美。这种事情,一般的士大夫都难以做到,但一个艺人却做到了,怪不得后来康有为作诗称程砚秋为「义伶」。

  在罗瘿公的遗嘱中希望墓碑由散原老人陈三立来书写,于是程砚秋特地跑了一趟杭州西湖,拜见散原老人,乞书「诗人罗瘿公之墓」七字,并酬以润笔五百金,散原老人感其风谊,拒收润金并赠诗一首云:「湖曲犹留病起身,日飘咳唾杂流尘。斯须培我凌云气,屋底初看绝代人。绝耳秦青暗断肠,故人题品费思量。终存风谊全生死,为话西山涕数行。」其中「为话西山」是指程砚秋为罗瘿公营墓于北平西山。罗瘿公去世后,每次程砚秋出京演戏,行前必先去罗瘿公墓前凭弔。逢罗忌日,也必去墓前祭奠,二十余年,从未间断。真是世事虽无常,但有义伶半生情!

  后人常记罗瘿公菊园之事,却不知其才华横溢,诗词书法,历史掌故,无所不通。瘿公既殁,曾习经为选存遗诗二百余首,题作《瘿庵诗集》付梓传世。近人张昭芹辑录之《岭南四家诗》,瘿公诗列于梁鼎芬之后,黄节、曾习经之前。他的诗早年学李商隐,后来又参以白居易和陆游的风格,造境沖淡潇洒,别具韵致。罗瘿公精通京剧门径,善于编剧度曲,现存的《菊部丛谈》,不仅是介绍京剧变迁和艺人生活的随笔结集,对京剧研究也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其书法,亦负重名,字体从唐人碑帖化出,参以宋人米芾的神韵,劲气内敛,章法、行气雄阔不羁,一反长期流行的「馆阁体」拘谨呆板的书风,深受艺界爱重。

  罗瘿公还留心搜集辑存当代史料。他在《庸言》杂志上开设专栏,发表有关近世掌故的文字。《庸言》杂志设在天津日租界,由吴贯因任编辑人,其灵魂人物是梁启超。自一九一二年十二月一日起,至一九一四年五月五日止,共发行三十期。执笔者除梁启超外,以吴贯因、梁启勋、蓝公武、黄远庸、罗瘿公、张东荪、周宏业、严复、林志钧、熊垓等之文字较多。罗瘿公在其杂志上发表有《宾退随笔》、《庚子国变记》、《拳变余闻》、《德宗承统私记》、《中俄伊犁交涉始末》、《中法兵事本末》、《中日兵事本末》、《割台记》、《太平天国战纪》、《藏事纪略》、《中英滇案交涉本末》、《教匪林清变记》、《京师大学堂成立记》、《威海卫潜师记》、《曲阜谒圣记》等十五种,均以文笔雅洁、材料翔实、论说清晰着称,且受到近代史研究学者的重视。

  《宾退随笔》有四十三则,每则各自独立,各有小标题。其中谈到清末,朝廷命官员十分随意。骤增一尚书,旋骤减一尚书,皆不见明旨。罗瘿公感叹道:以一部长官之制,率意增减,此所以唯亡清之政也。另外,书吏索贿也成为晚清一奇观。后来张百熙力裁书吏,就是痛恨这些为害日深,无恶不作的蛀虫。罗瘿公还告诉我们当年选拔翰林的荒唐事。他说,由于政府部门过分重视候选人的楷书,导致后来阅卷官只以楷书是否端正整洁而定夺翰林的弃取。罗瘿公感叹道:考小楷之工拙,而投之以衡天下才之权,其可谬可笑莫此为甚。另外罗瘿公的〈董妃•董小宛〉则引证历历,认为董小宛是董妃。因此孟森(心史)特别写有〈董小宛考〉来论证董妃与董小宛并非同一人,但罗瘿公则能坚信他自己的说法。

  《庚子国变记》、《拳变余闻》则是从不同角度真实而客观地记录着当时义和团发展和衰亡的历史,还记录了当时八国联军杀入北京,兵荒马乱的惨景。作者因为久居北京,故对义和团在北京的活动,有比较逼真的描述。在罗瘿公笔下,李鸿章在义和团运动中,俨然成为乱世中挽救国家的中流砥柱,他说:「鸿章与各国磋议,已历数月,心力交瘁。……各国持之坚,久未定议,而鸿章积劳病深,卒不起,濒危,犹口授计画,秩然不紊。……」李鸿章在去世前带着满腹心事吟出「临死方知一死难」,那愤疚交集的内心挤沥最后一滴「秋风宝剑孤臣泪」才撒手尘寰。

  《中法兵事本末》征引张声树、李鸿章、唐景崧、刘永福、刘铭传、张佩纶、左宗棠、曾国荃、张荫桓等人的奏疏,指出主和派与主战派的矛盾及清廷用人的失察。罗瘿公则严厉谴责李鸿章,他在文前称:「余编《庚子国变记》,极力推李鸿章议约之功,继编《中日战纪》,于李鸿章深致贬词。兹更编《中法兵事本末》,责鸿章尤严。……而甲午、甲申两役外交之巨谬,竟以弱中国而迄于亡;则邦人所言之痛心者也!大夫君子,宁忘前车之覆哉?」

  《中日兵事本末》是依据姚钖光着《东方兵事纪略》。罗瘿公称:「甲午兵事,以丹徒姚君钖光所着《东方兵事纪略》为最详尽,而笔墨颇病冗碎,余既略有异闻,更就当时在军中者证焉,乃取《姚略》变易简括之,遂成斯编。」

  《割台记》叙述清廷割台后,台湾人民的抗日保土斗争。对唐景崧调度无方,统率不力,受叛军挟制,也有所批评。其材料或许得自好友陈衍、易顺鼎及俞明震等人。

  《太平天国战纪》是罗瘿公有感于清朝廷对太平天国记录的忌讳篡改,而根据北王韦昌辉嫡子韦以成所撰《天国志》稿本重撰而成。他说:「奋发自撰述,尽数其事蹟,而行以吾之文词,削其事之烦碎,存者就十之八九焉」。但据研究太平天国的专家罗尔纲进一步考证,罗瘿公《战纪》的构成可以归纳为:一是纯属虚构的;一是根据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材料而故意为增改的;一是据坊刻本《忠王李秀成自传》。

  陈雪峰在〈罗瘿公的笔记文学〉一文中说对于罗瘿公历史笔记的史料价值,要辩证看待。他的历史笔记,叙事条理清楚,可以当成文学作品来看待。其描写历史的笔法值得借鉴。以李鸿章为例,罗瘿公对他在不同历史活动中的评价是截然不同的,这也说明了罗瘿公能基本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南开大学学者冯珊珊则认为罗瘿公的史料笔记,「为人们认识罗瘿公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更为认识晚清民国的军事、经济、教育、宗教方面的事件、人物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这也是此次选编此书的主要用意所在,但由于篇幅所限,有几篇较为次要者就无法选入。而选录者皆重新打字、点校、分段,以使读者更方便阅读。
 

图书试读

【孙尔准为年羹尧子】

世宗夺位,年羹尧有力焉,大被亲任。及羹尧权倾中外,乃摭其罪黜辱之,罚守杭州城门。羹尧日坐城门外,见一老儒,出入恆不逾时,唿而问之,盖家贫授读城外,归而养母,故晨出暮归也。羹尧心识之。一日,约儒宵待于家,至期,携一仆来,登堂请拜母,并请其妇出见。命仆去外衣,一旗装妇人也。羹尧命以姑礼见儒母,以大妇礼见儒妻,告儒曰:「此吾妾也,吾得罪,必不能全其家,吾死虑绝嗣,此妾已孕,今以託君。」以一匣馈之,皆奇珍也。儒受而诺焉。羹尧旋被戮。妾生子冒儒姓孙氏,以功致公爵。又闻诸祥符顾瑗亚蘧,言侍郎严修本浙江籍,自言为年大将军之后,未知信否。

【崔妈妈】

文宗乳母曰崔妈妈,居宫中有大权。宫中有四宫嫔:曰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芍药春者,皆以所居名之。四宫嫔皆汉人,苏产小足,为崔妈妈所进者也。僧王格林沁方为御前大臣,一日,于干清门外见数小轿直入门内,喝问之,舆夫不答,王厉声止之。一太监出,崔妈问叫于后者谁也,太监以僧王对。崔作色曰:「叫他听信。」次日,而僧王斥退。光绪间内廷太监有崔总管者,权亚于李连英,或曰即崔妈妈子也。

【翁同龢、荣禄交恶】

光绪初,李文正鸿藻、沈文定桂芬同在枢府,文定以熟谙掌故称上旨,权颇重,汉人在枢府类当国者,自文定始也。荣禄方为步军统领,年甚少,不慊于文定。值晋抚出缺,是日文定方乞假,荣禄入见,乃力保文定授晋抚。命下,举朝皆诧,枢臣既未进言,则言者必为外臣,是日除荣禄入见外,皆疏远小臣,则言者必为荣禄。翁同龢方为詹事,与荣禄盟兄弟也,同辈使侦荣禄,时方有试差,同龢不预,与荣禄语甚憾文定,非揭其阴私,荣禄信之。翁问沈外任何意也?荣言吾言诸太后,遂有是命。翁归,告李文正,谋有以报之。数日而西安将军出缺,文正力保荣禄,遂外任西安。迄翁继秉政,而荣禄十年不迁,怨翁极深。戊戌四月,翁以导景皇帝行新政得罪,废于家,谕言「以为居心险诈者戒」,盖指前事也。

用户评价

评分

《罗瘿公晚清史料选》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的书。它的价值不在于快餐式的阅读,而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深入的、多维度的历史洞察。我尤其喜欢书中收录的那些关于民间生活和社会风俗的材料。在许多宏大的历史叙事中,这些方面往往被忽略了。但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那个时代的“血肉”。例如,书中对当时节日习俗的描述,对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对比,都非常生动。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国家命运风雨飘摇之际,人们的日常生活仍在继续,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追求与梦想,依然是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罗瘿公先生的选材,展现了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关怀。这本书,让我对晚清的理解,不再是僵硬的概念,而是鲜活的生命。

评分

读完《罗瘿公晚清史料选》,我最大的感受是,历史事件的发生,从来都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这本书通过大量的史料,为我们展现了一个错综复杂、环环相扣的晚清社会。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地方自治和基层社会治理的部分。我们常常谈论晚清的中央危机,但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地方上的情况也同样复杂,并且直接影响着国家命运。例如,书中对某个地区在面对匪患时,地方官员和士绅如何组织力量进行应对的记载,就非常具体。它让我们意识到,理解晚清历史,不能仅仅局限于北京的紫禁城,而需要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罗瘿公先生的史料选集,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视角。它让我们看到,历史是无数个“人”的故事,是无数个“地方”的缩影,是无数个“事件”的交织。

评分

对于《罗瘿公晚清史料选》,我个人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去宏大叙事化”的视角来审视晚清历史。我们读了很多关于近代史的宏大叙事,比如民族危亡、救亡图存等等,这些叙事当然很重要。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焦点拉回到了个体,拉回到了那个时代具体的“人”。书中的材料,无论是普通士绅的日记,还是官员的私人通信,抑或是地方报刊的零散记载,都展现了不同阶层、不同立场的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片段,它们如同一个个鲜活的缩影,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日常,他们的焦虑,他们的希望,他们的无奈。比如,书中记录了某个地方官员在面对地方骚乱时的焦头烂额,以及他试图通过何种方式来安抚民众的尝试;又或是某个士人对科举制度日益失效的感慨,以及他对于未来出路的迷茫。这些细节,比那些冰冷的政治事件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让我们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它不是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划分,而是展示了人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多重面向。

评分

《罗瘿公晚清史料选》的出现,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与历史“对话”的机会。书中的史料,质量之高、种类之丰富,令人赞叹。我尤其对书中那些关于中外关系史的原始记录很感兴趣。在那个国门被打开的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中的材料,从条约签订的细节,到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再到中国人在海外的经历,都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层面的中外互动图景。它让我看到,历史的进程,是无数个个体之间,国家之间,文明之间复杂互动的结果。罗瘿公先生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其严谨的态度和深刻的洞察力,在史料的筛选和编排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研讨,你会被其中的信息所启发,被其中的观点所挑战,最终对晚清历史产生全新的认识。

评分

《罗瘿公晚清史料选》所呈现的晚清图景,在我看来,是一幅极其复杂且充满矛盾的画卷。书中的材料,时而如刀剑般锐利,直指时弊;时而又如细雨般绵密,描摹生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洋务运动的部分,那些官方奏折、官员信函,无不透露出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在寻求变革时的艰难与彷徨。他们既看到了西方科技的先进,又对固有的文化传统有着深厚的依恋,这种内心的挣扎,在史料中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书中对一些关键人物的评价,也比许多通史类书籍更为 nuanced(微妙)。罗瘿公先生的史料,往往能捕捉到那些细微之处,比如某位官员在奏折中字斟句酌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政治考量;某个民间的传说,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心理。阅读这些材料,需要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但一旦进入状态,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消遣读物,而是需要细细品味、反复咀嚼的“硬菜”。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对照着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思考这些史料的意义,以及它们如何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那个时代。

评分

读完《罗瘿公晚清史料选》,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的厚重与鲜活扑面而来。这不仅仅是一本史料汇编,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风云变幻、波涛汹涌的晚清时代。罗瘿公老先生作为一位亲历者,他的视角是如此珍贵。书中收录的那些原始材料,字里行间都跳动着那个时代的脉搏。无论是朝堂上的勾心斗角,还是民间社会的暗流涌动,亦或是外侮入侵时的悲愤与挣扎,都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被那些鲜为人知的细节所吸引,它们填补了我之前阅读史书时留下的空白,让我对许多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例如,书中对某次重要条约签订前后,朝廷内部不同派别的争论,以及各方势力的博弈,描绘得淋漓尽致。不仅仅是政治层面的斗争,对当时社会风俗、民众生活状态的描摹也同样精彩,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那个时代人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困惑与希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还原历史的“原貌”,没有过多的解读和预设,留给读者广阔的思考空间。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信息,引发新的思考。这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人欲罢不能。

评分

翻阅《罗瘿公晚清史料选》,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潜入历史深处的探险家。书中的史料,很多是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它们以一种最原始、最未经雕琢的状态呈现出来,充满了“现场感”。我常常会在阅读某一段材料时,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相关的历史图像。例如,书中关于甲午战争失败后,朝野上下的震惊与反思的记录,我能够想象出当时那种弥漫在京城和各地官府的沮丧气氛。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信息,更在于它引发了我的思考。它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现在对晚清的许多认知,是否存在着过于简单化或者脸谱化的倾向?书中的史料,常常会展现出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复杂性,比如,在国家危难之时,仍有人在为个人私利盘算;在改革呼声高涨之时,也有人顽固地守旧。这种多重性的展现,使得历史人物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个体。

评分

《罗瘿公晚清史料选》给我带来的最直接的体验,就是一种“触碰历史”的感觉。那些泛黄的纸张,那些古朴的文字,仿佛是直接从那个时代穿越而来。书中的材料,质量很高,涵盖面也很广,从官方文书到私人信件,从奏折到奏疏,再到一些社会生活记录,基本上展现了一个多维度的晚清社会。我尤其对书中收录的一些地方性史料很感兴趣,它们往往能够反映出中央政策在地方层面的具体执行情况,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反应。比如,书中对某个地区在外国商品涌入后,当地手工业者生存状况的描述,就非常生动。它让我们看到,历史事件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政治舞台上,更渗透到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罗瘿公先生的功劳在于,他以一种严谨的态度,为我们整理了如此珍贵的史料。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听取那个时代无数个微小的声音,它们汇聚在一起,构成了晚清丰富而复杂的历史图景。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耐心和辨别力,但回报是巨大的。

评分

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真正“触摸”到晚清历史的书,而《罗瘿公晚清史料选》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书中的史料,以一种近乎“原生态”的方式呈现,没有过多的加工和修饰,这使得历史的真实性得到了最大的保证。我特别着迷于书中那些关于思想转变和文化冲突的记载。晚清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各种思想观念的碰撞尤为激烈。书中收录的知识分子的辩论、反思,以及他们对西方文化的接受与排斥,都展现了这个过程的复杂性。例如,关于科举制度的存废之争,在书中就有着多方面的论述。它让我看到了,在那个变革的时代,人们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摇摆,如何进行艰难的抉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的“动”与“变”,以及这种“变”是如何一步步推动历史前进的。

评分

《罗瘿公晚清史料选》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观察和记录。很多时候,我们阅读历史,看到的往往是后人的解读,甚至是带有某种预设的论断。而这本书,则像一面镜子,直接映照出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当时社会思潮的梳理。那个时期,各种新旧思想的碰撞,各种救国方案的探讨,都非常激烈。书中收录的一些知识分子的书信、日记,就生动地展现了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的迷茫、困惑,以及他们的思考和探索。比如,关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争论,在不同的史料中,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理解。罗瘿公先生的选材,使得我们能够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这些思想的演变,以及它们对社会产生的实际影响。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晚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