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癭公晚清史料選

羅癭公晚清史料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晚清史料
  • 羅癭公
  • 史學
  • 曆史
  • 清史
  • 選集
  • 史料
  • 地方史
  • 人物
  • 近代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晚清選拔翰林的標準隻看楷書寫得端不端正?
  ▎董鄂妃跟董小宛是同一人?
  ▎作者為何對李鴻章既極力推崇又嚴厲譴責?

  羅癭公纔華橫溢,詩詞書法,曆史掌故,無所不通,為「嶺南近代四傢」之一。他交遊廣泛,曾幫助過與梅蘭芳齊名的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鞦,和近代著名畫傢徐悲鴻的藝術成長,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影響舉足輕重。他在梁啓超主編的《庸言》雜誌上開設專欄,專寫近世掌故,本書所收錄的篇章:《賓退隨筆》、《庚子國變記》、《拳變餘聞》、《德宗承統私記》、《中俄伊犁交涉始末》、《中法兵事本末》、《中日兵事本末》、《割颱記》、《太平天國戰紀》最早即齣現於此。自1912年12月1日起,至1914年5月5日止,《庸言》共發行三十期,均以文筆雅潔、材料翔實、論說清晰著稱,且受到近代史研究學者的重視。

  其中《賓退隨筆》談到清末許多奇觀與荒唐事。如:朝廷任命官員十分隨意;書吏索賄層齣不窮;選拔翰林隻以楷書是否端正、整潔來定奪。而作者因久居北京,對《庚子國變記》、《拳變餘聞》的記述,乃從不同角度真實、客觀地記錄著當時義和團發展和衰亡的曆史。

  本書特將諸篇珍貴史料筆記重新打字、點校、分段,更方便閱讀與檢索,並由文史專傢蔡登山主編與導讀,補充正史以外未探討的領域,是研究清史者與喜愛清史的讀者不可多得的最佳讀物之一。

本書特色    

  ★齊白石至交×京劇四大名旦恩師!看交遊廣泛、纔華橫溢、清末民初曆史掌故大傢──羅癭公,客觀、翔實地呈現清末史事點滴!
  ★寫字找羅癭公,寫詩找黃晦聞──《魯迅全集》
  ★經典史料重現×文史專傢導讀
  ★重新打字、點校、分段,方便閱讀與檢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原著/羅惇曧(1872-1924)


  羅癭公原名惇曧,字掞東,號癭庵,晚號癭公。癭公幼承傢學,聰慧過人,自幼有神童之目。早年與梁啓超等人同為康有為弟子。光緒二十五年(1899)二十七歲時,獲選優貢,保送上京,入國子監。民國成立後,曆任北京政府總統府秘書、國務院參議等職。羅癭公詩詞書法,曆史掌故,無所不通,亦精通京劇門徑,善於編劇度麯,深受藝界愛重。1924年羅惇曧病逝前,立下遺囑,禁止傢人將自己平生所任官職寫入墓誌銘,墓碑僅寫「詩人羅癭公之墓」。

主編/蔡登山

  文史作傢,曾製作及編劇《作傢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鬱達夫、徐誌摩、硃自清、老捨、冰心、瀋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傢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鬍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鼕》、《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與《楊翠喜‧聲色晚清》等十數本著作。
 

圖書目錄

導讀 一代名士羅癭公與清史筆記/蔡登山

§賓退隨筆
朝鮮紀恩碑
董內監之秘談
張文襄之自述
陳國瑞與人箋
郭嵩燾與劉坤一書
記張蔭桓
記廢科舉
記各部丞參
記外務部
清德宗之密詔
清宮詞
徐桐不與廢立之異聞
王文恪公遺事
漁洋〈鞦柳詩〉注
越南遺民淚談
賜禦書
太廟玉冊
榮祿貂褂
花衣期
劉銘傳彆傳
毛遂脛骨
小邾子故城
蛙異
記書吏
記部曹
董妃 董小宛
太後下嫁
孝賢皇後逼水死
納蘭後為尼
同治初元誅三奸案
同道堂印
風丫頭
世宗殺允禔
孫爾準為年羹堯子
崔媽媽
翁同龢、榮祿交惡
孝全皇後賜死 康慈太後尊號
同治間恭王齣樞垣

§庚子國變記

§拳變餘聞

§德宗承統私記

§中俄伊犁交涉始末

§中法兵事本末

§中日兵事本末

§割颱記

§太平天國戰紀
 

圖書序言

導讀 一代名士羅癭公與清史筆記/蔡登山

  現在知道羅癭公的人不多,但在清末民初的北京,順德羅癭公是無人不知的大名士。其人精書法,善詩詞,能飲酒,喜交遊,樂助人,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寒士,大凡纔通風雅者,都有他的好朋友。

  羅癭公原名惇曧(一八七二-一九二四),字掞東,號癭庵,晚號癭公。廣東順德人,生於北京。其父羅傢劭為清翰林院編修。癭公幼承傢學,聰慧過人,自幼有神童之目。早年就讀於廣州萬木草堂,與陳韆鞦、梁啓超等人同為康有為弟子。後轉到廣雅書院,受廣東學政張百熙賞識。光緒二十五年(一八九九)二十七歲時,獲選優貢,保送上京,入國子監。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三十三歲應考經濟特科(清末朝廷用以選拔「洞達中外事務」人纔的特設科目),成績優秀,獲授郵傳部司官。宣統三年(一九一一),羅癭公與樊增祥、林紓等集為詩社。社集則必選勝地,林紓為畫,眾係以詩。

  民國成立後,曆任北京政府的總統府秘書、國務院參議、禮製館編纂等職。又嘗為袁寒雲師。一九一三年,參與梁啓超在北京發起的萬生園修禊會,應邀參加的有瞿鴻禨、嚴復、林紓、黃鞦嶽、易順鼎、顧印愚、楊度、夏曾佑等四十多人。大傢麯水流觴,吟詠抒懷,匯詩成集。梁啓超作有七言長古詩一篇〈癸醜三日邀群賢修禊萬生園拈蘭亭序分韻得激字〉,有雲:「永和以還幾癸醜,萬古相望此春色。」會中諸人,多有題詠,極一時之盛。

  到瞭一九一三年,袁世凱恢復帝製的說法甚囂塵上,時任總統府秘書的羅癭公雖與袁氏有舊, 卻不肯附逆。因此他辭官避居在廣州會館中,每日縱情詩酒,流連戲園。羅癭公的佯狂而歌,實為避禍。羅癭公也隻嚮老朋友黃晦聞吐露過實情,「吾欲以無聊疏脫自暴於時,故藉一途以自托,使世共訕笑之。」

  這時候羅癭公的好友楊穆生跟他談起榮蝶仙那兒有一名極堪造就,前途不可限量的青衣,羅癭公愛纔如渴,他又問過看過程劇的朋友,幾乎異口同聲地說程硯鞦這雛伶不錯。而當羅癭公親眼見到程硯鞦的演齣,他驚為天人,認為程硯鞦未來的成就至少可以步梅蘭芳的後塵,當時他就作過預言說:「邇來菊部頹靡,有乏纔之嘆,方恐他日無繼梅郎者。今艷鞦(按:當時名艷鞦後纔改名硯鞦)演齣,風華輝映,他時繼軌,捨艷鞦其誰?」。

  在「四大名旦」中,程硯鞦是年齡最輕的,卻死得最早,硯鞦死後,從此程腔,遂成絕響。一般人都知道程硯鞦原是滿清旗人子弟,但不知道他還是旗人中的貴族。馬敘倫在《石屋餘瀋》中說:「硯鞦為清宣宗相穆彰阿之曾孫行,穆相權傾一時,然至硯鞦兄弟已無立錐之地,其母鬻之伶工。」而潘光旦的《中國伶人血緣之研究》則考證說道光初年另一位相國英樹琴(號熙齋,著有《恩福堂筆記》),是程硯鞦的高高祖。照潘光旦所說,程硯鞦的祖先是姓英而非姓穆,英樹琴與穆彰阿雖同為道光朝的相國,論氣焰之盛,名聲之大,則英不及穆多矣。不管程硯鞦是英或穆相之後,總之他是滿清大臣之後,似可確定的。不過到他父母這一代,業已成為破落戶,江河日下的傢道,使得他的母親終於不能不將他賣入戲班之中。程硯鞦後來之所以能在劇壇發跡,那完全是齣於「性好顧麯」的羅癭公之所賜瞭。

  羅癭公對於程硯鞦的提攜培植,真可說不遺餘力,他當時不過一介名士而已,傢纍既重,開銷又大,但他竟然籌齣一筆款子來給程硯鞦贖身,還將他送往京劇界有「通天教主」之稱的王瑤卿處去學藝,並鄭重地拜託王氏,予以好好地調教。王瑤卿也認為程硯鞦是個可造之材,乃以平生絕藝,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直到王氏臨死之前,他還不無得意地談到程硯鞦說:「一個學藝的人,應該虛心學習彆人的長處,但若鑽進彆人的小圈子,拘而不化,充其量也不會把彆人的長處全學瞭去,那纔是一輩子沒齣息。程老四(指硯鞦)記得我說過這樣的話,後來他自己纔創造瞭程腔。他要是死學我,也就不懂得變化的道理瞭,哪還會有什麼程腔呢?」

  除此之外,羅癭公還親自教程硯鞦識字、讀詩、練習書法。在羅癭公的薰陶下,程硯鞦不但精通經史,一手字也寫得很漂亮,這在當時的藝人中是非常少見的。他又親自為程硯鞦編寫劇本,如《紅拂傳》、《青霜劍》、《春閨夢》、《孔雀東南飛》、《碧玉簪》、《文姬歸漢》、《鴛鴦塚》、《瀋雲英》、《鎖麟囊》等,多半悲鬱蒼涼,正是大作傢、大詩人對於現實生活不滿的一種反映,這在軍閥時代也可以說是反映時代苦悶的歌聲,當然會風靡一時,因此程硯鞦很快成為僅次於梅蘭芳的紅伶瞭。羅癭公曾嚮友人剖白其心跡說:「吾既不能囚匡天下,僅藉此一糜心力,亦當引之(指程硯鞦)於正道。」卅年以還,梅派與程派分庭抗禮,各有韆鞦。梅蘭芳雖擁有《霸王彆姬》、《生死恨》、《鳳還巢》、《太真外傳》、《宇宙鋒》、《洛神》、《廉錦楓》等得意傑作;而程硯鞦亦擁有《文姬歸漢》、《聶隱娘》、《荒山淚》、《鎖麟囊》、《金鎖記》、《春閨夢》、《硃痕記》、《賀後罵殿》、《紅拂傳》等私房好戲。而在四大名旦中之尚小雲與荀慧生固不能與梅、程兩派相提並論也。

  而當程硯鞦在紅氍毹上大紅特紫,聲譽扶搖直上之際,羅癭公卻窮愁不堪,傢庭多故,再加上失業,境遇是每下愈況瞭。一九二三年,他和夫人最鍾愛的一名掌珠又一病不起,使老夫妻倆傷心欲絕,肝腸寸斷。夫人竟因此神經失常,成瞭瘋癲。兩個兒子宗震、宗艮,又都在求學階段。全傢的生計瀕於斷絕,一日三餐都煞費經營,羅癭公的豪情壯誌在妻啼兒號聲中終於被消磨殆盡。一九二四年端午節後他終因心力交瘁不支而病倒,經醫院檢查證實是三期肺病。農曆八月初他自知不起,曾嚮經常抽暇到醫院照料他的程硯鞦透露,程硯鞦淚下沾襟地說:「您老放心,我受您老的大恩大德,一直圖報無門。不論有什麼事情,我都唯有竭盡所能而已。」八月四日,羅癭公一大早就勉力撐持倚枕執管,寫下他平生最後一篇文章,那就是他的遺囑。並囑長子宗震必殮以僧服,訃告中凡前清官銜皆不錄,遺詩付曾習經(剛父)選定,墓碣必請陳三立(散原)書寫雲。農曆八月二十五日(九月二十三日)羅癭公歸去之時,親屬皆不在側,程硯鞦當時是第一個趕到,見到恩師遺下的數頁遺囑,悲慟得幾近昏厥。迴到傢中,即為恩師設立靈堂,朝夕哭奠,並輓以聯曰:「當年孤子飄零,疇實生成,豈惟末藝微名,胥公所賜;從此長城失恃,自傷孺弱,每念篝燈製麯,無淚可揮!」又日夜抄寫經書,以慰恩師在天之靈。在羅癭公喪事期間,程硯鞦停演數月戴孝誌哀,說:「我程某人能有今日,羅師當推首功。」羅癭公後事所用的祭奠、棺木、墓地之費都是程硯鞦獨力料理承擔,費金過萬元,務極完美。這種事情,一般的士大夫都難以做到,但一個藝人卻做到瞭,怪不得後來康有為作詩稱程硯鞦為「義伶」。

  在羅癭公的遺囑中希望墓碑由散原老人陳三立來書寫,於是程硯鞦特地跑瞭一趟杭州西湖,拜見散原老人,乞書「詩人羅癭公之墓」七字,並酬以潤筆五百金,散原老人感其風誼,拒收潤金並贈詩一首雲:「湖麯猶留病起身,日飄咳唾雜流塵。斯須培我淩雲氣,屋底初看絕代人。絕耳秦青暗斷腸,故人題品費思量。終存風誼全生死,為話西山涕數行。」其中「為話西山」是指程硯鞦為羅癭公營墓於北平西山。羅癭公去世後,每次程硯鞦齣京演戲,行前必先去羅癭公墓前憑弔。逢羅忌日,也必去墓前祭奠,二十餘年,從未間斷。真是世事雖無常,但有義伶半生情!

  後人常記羅癭公菊園之事,卻不知其纔華橫溢,詩詞書法,曆史掌故,無所不通。癭公既歿,曾習經為選存遺詩二百餘首,題作《癭庵詩集》付梓傳世。近人張昭芹輯錄之《嶺南四傢詩》,癭公詩列於梁鼎芬之後,黃節、曾習經之前。他的詩早年學李商隱,後來又參以白居易和陸遊的風格,造境沖淡瀟灑,彆具韻緻。羅癭公精通京劇門徑,善於編劇度麯,現存的《菊部叢談》,不僅是介紹京劇變遷和藝人生活的隨筆結集,對京劇研究也有相當高的史料價值。其書法,亦負重名,字體從唐人碑帖化齣,參以宋人米芾的神韻,勁氣內斂,章法、行氣雄闊不羈,一反長期流行的「館閣體」拘謹呆闆的書風,深受藝界愛重。

  羅癭公還留心搜集輯存當代史料。他在《庸言》雜誌上開設專欄,發錶有關近世掌故的文字。《庸言》雜誌設在天津日租界,由吳貫因任編輯人,其靈魂人物是梁啓超。自一九一二年十二月一日起,至一九一四年五月五日止,共發行三十期。執筆者除梁啓超外,以吳貫因、梁啓勛、藍公武、黃遠庸、羅癭公、張東蓀、周宏業、嚴復、林誌鈞、熊垓等之文字較多。羅癭公在其雜誌上發錶有《賓退隨筆》、《庚子國變記》、《拳變餘聞》、《德宗承統私記》、《中俄伊犁交涉始末》、《中法兵事本末》、《中日兵事本末》、《割颱記》、《太平天國戰紀》、《藏事紀略》、《中英滇案交涉本末》、《教匪林清變記》、《京師大學堂成立記》、《威海衛潛師記》、《麯阜謁聖記》等十五種,均以文筆雅潔、材料翔實、論說清晰著稱,且受到近代史研究學者的重視。

  《賓退隨筆》有四十三則,每則各自獨立,各有小標題。其中談到清末,朝廷命官員十分隨意。驟增一尚書,鏇驟減一尚書,皆不見明旨。羅癭公感嘆道:以一部長官之製,率意增減,此所以唯亡清之政也。另外,書吏索賄也成為晚清一奇觀。後來張百熙力裁書吏,就是痛恨這些為害日深,無惡不作的蛀蟲。羅癭公還告訴我們當年選拔翰林的荒唐事。他說,由於政府部門過分重視候選人的楷書,導緻後來閱捲官隻以楷書是否端正整潔而定奪翰林的棄取。羅癭公感嘆道:考小楷之工拙,而投之以衡天下纔之權,其可謬可笑莫此為甚。另外羅癭公的〈董妃•董小宛〉則引證曆曆,認為董小宛是董妃。因此孟森(心史)特彆寫有〈董小宛考〉來論證董妃與董小宛並非同一人,但羅癭公則能堅信他自己的說法。

  《庚子國變記》、《拳變餘聞》則是從不同角度真實而客觀地記錄著當時義和團發展和衰亡的曆史,還記錄瞭當時八國聯軍殺入北京,兵荒馬亂的慘景。作者因為久居北京,故對義和團在北京的活動,有比較逼真的描述。在羅癭公筆下,李鴻章在義和團運動中,儼然成為亂世中挽救國傢的中流砥柱,他說:「鴻章與各國磋議,已曆數月,心力交瘁。……各國持之堅,久未定議,而鴻章積勞病深,卒不起,瀕危,猶口授計畫,秩然不紊。……」李鴻章在去世前帶著滿腹心事吟齣「臨死方知一死難」,那憤疚交集的內心擠瀝最後一滴「鞦風寶劍孤臣淚」纔撒手塵寰。

  《中法兵事本末》徵引張聲樹、李鴻章、唐景崧、劉永福、劉銘傳、張佩綸、左宗棠、曾國荃、張蔭桓等人的奏疏,指齣主和派與主戰派的矛盾及清廷用人的失察。羅癭公則嚴厲譴責李鴻章,他在文前稱:「餘編《庚子國變記》,極力推李鴻章議約之功,繼編《中日戰紀》,於李鴻章深緻貶詞。茲更編《中法兵事本末》,責鴻章尤嚴。……而甲午、甲申兩役外交之巨謬,竟以弱中國而迄於亡;則邦人所言之痛心者也!大夫君子,寜忘前車之覆哉?」

  《中日兵事本末》是依據姚錫光著《東方兵事紀略》。羅癭公稱:「甲午兵事,以丹徒姚君錫光所著《東方兵事紀略》為最詳盡,而筆墨頗病冗碎,餘既略有異聞,更就當時在軍中者證焉,乃取《姚略》變易簡括之,遂成斯編。」

  《割颱記》敘述清廷割颱後,颱灣人民的抗日保土鬥爭。對唐景崧調度無方,統率不力,受叛軍挾製,也有所批評。其材料或許得自好友陳衍、易順鼎及俞明震等人。

  《太平天國戰紀》是羅癭公有感於清朝廷對太平天國記錄的忌諱篡改,而根據北王韋昌輝嫡子韋以成所撰《天國誌》稿本重撰而成。他說:「奮發自撰述,盡數其事蹟,而行以吾之文詞,削其事之煩碎,存者就十之八九焉」。但據研究太平天國的專傢羅爾綱進一步考證,羅癭公《戰紀》的構成可以歸納為:一是純屬虛構的;一是根據一種或一種以上的材料而故意為增改的;一是據坊刻本《忠王李秀成自傳》。

  陳雪峰在〈羅癭公的筆記文學〉一文中說對於羅癭公曆史筆記的史料價值,要辯證看待。他的曆史筆記,敘事條理清楚,可以當成文學作品來看待。其描寫曆史的筆法值得藉鑒。以李鴻章為例,羅癭公對他在不同曆史活動中的評價是截然不同的,這也說明瞭羅癭公能基本客觀評價曆史人物。

  南開大學學者馮珊珊則認為羅癭公的史料筆記,「為人們認識羅癭公提供瞭另一個視角,更為認識晚清民國的軍事、經濟、教育、宗教方麵的事件、人物提供瞭寶貴的文獻資料。」這也是此次選編此書的主要用意所在,但由於篇幅所限,有幾篇較為次要者就無法選入。而選錄者皆重新打字、點校、分段,以使讀者更方便閱讀。
 

圖書試讀

【孫爾準為年羹堯子】

世宗奪位,年羹堯有力焉,大被親任。及羹堯權傾中外,乃摭其罪黜辱之,罰守杭州城門。羹堯日坐城門外,見一老儒,齣入恆不逾時,呼而問之,蓋傢貧授讀城外,歸而養母,故晨齣暮歸也。羹堯心識之。一日,約儒宵待於傢,至期,攜一僕來,登堂請拜母,並請其婦齣見。命僕去外衣,一旗裝婦人也。羹堯命以姑禮見儒母,以大婦禮見儒妻,告儒曰:「此吾妾也,吾得罪,必不能全其傢,吾死慮絕嗣,此妾已孕,今以託君。」以一匣饋之,皆奇珍也。儒受而諾焉。羹堯鏇被戮。妾生子冒儒姓孫氏,以功緻公爵。又聞諸祥符顧瑗亞蘧,言侍郎嚴修本浙江籍,自言為年大將軍之後,未知信否。

【崔媽媽】

文宗乳母曰崔媽媽,居宮中有大權。宮中有四宮嬪:曰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芍藥春者,皆以所居名之。四宮嬪皆漢人,蘇産小足,為崔媽媽所進者也。僧王格林沁方為禦前大臣,一日,於乾清門外見數小轎直入門內,喝問之,輿夫不答,王厲聲止之。一太監齣,崔媽問叫於後者誰也,太監以僧王對。崔作色曰:「叫他聽信。」次日,而僧王斥退。光緒間內廷太監有崔總管者,權亞於李連英,或曰即崔媽媽子也。

【翁同龢、榮祿交惡】

光緒初,李文正鴻藻、瀋文定桂芬同在樞府,文定以熟諳掌故稱上旨,權頗重,漢人在樞府類當國者,自文定始也。榮祿方為步軍統領,年甚少,不慊於文定。值晉撫齣缺,是日文定方乞假,榮祿入見,乃力保文定授晉撫。命下,舉朝皆詫,樞臣既未進言,則言者必為外臣,是日除榮祿入見外,皆疏遠小臣,則言者必為榮祿。翁同龢方為詹事,與榮祿盟兄弟也,同輩使偵榮祿,時方有試差,同龢不預,與榮祿語甚憾文定,非揭其陰私,榮祿信之。翁問瀋外任何意也?榮言吾言諸太後,遂有是命。翁歸,告李文正,謀有以報之。數日而西安將軍齣缺,文正力保榮祿,遂外任西安。迄翁繼秉政,而榮祿十年不遷,怨翁極深。戊戌四月,翁以導景皇帝行新政得罪,廢於傢,諭言「以為居心險詐者戒」,蓋指前事也。

用戶評價

评分

《羅癭公晚清史料選》的齣現,對我來說,是一次難得的與曆史“對話”的機會。書中的史料,質量之高、種類之豐富,令人贊嘆。我尤其對書中那些關於中外關係史的原始記錄很感興趣。在那個國門被打開的時代,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書中的材料,從條約簽訂的細節,到傳教士在中國的活動,再到中國人在海外的經曆,都為我們展現瞭一個多層麵的中外互動圖景。它讓我看到,曆史的進程,是無數個個體之間,國傢之間,文明之間復雜互動的結果。羅癭公先生作為一位曆史學傢,其嚴謹的態度和深刻的洞察力,在史料的篩選和編排上得到瞭充分的體現。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參與一場跨越時空的學術研討,你會被其中的信息所啓發,被其中的觀點所挑戰,最終對晚清曆史産生全新的認識。

评分

讀完《羅癭公晚清史料選》,我最大的感受是,曆史事件的發生,從來都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這本書通過大量的史料,為我們展現瞭一個錯綜復雜、環環相扣的晚清社會。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地方自治和基層社會治理的部分。我們常常談論晚清的中央危機,但這本書讓我們看到,地方上的情況也同樣復雜,並且直接影響著國傢命運。例如,書中對某個地區在麵對匪患時,地方官員和士紳如何組織力量進行應對的記載,就非常具體。它讓我們意識到,理解晚清曆史,不能僅僅局限於北京的紫禁城,而需要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羅癭公先生的史料選集,恰恰提供瞭這樣一個視角。它讓我們看到,曆史是無數個“人”的故事,是無數個“地方”的縮影,是無數個“事件”的交織。

评分

翻閱《羅癭公晚清史料選》,我感覺自己就像一個潛入曆史深處的探險傢。書中的史料,很多是我之前從未接觸過的,它們以一種最原始、最未經雕琢的狀態呈現齣來,充滿瞭“現場感”。我常常會在閱讀某一段材料時,腦海中會立刻浮現齣相關的曆史圖像。例如,書中關於甲午戰爭失敗後,朝野上下的震驚與反思的記錄,我能夠想象齣當時那種彌漫在京城和各地官府的沮喪氣氛。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提供瞭信息,更在於它引發瞭我的思考。它讓我開始反思,我們現在對晚清的許多認知,是否存在著過於簡單化或者臉譜化的傾嚮?書中的史料,常常會展現齣一些我們意想不到的復雜性,比如,在國傢危難之時,仍有人在為個人私利盤算;在改革呼聲高漲之時,也有人頑固地守舊。這種多重性的展現,使得曆史人物不再是僵硬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個體。

评分

對於《羅癭公晚清史料選》,我個人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種“去宏大敘事化”的視角來審視晚清曆史。我們讀瞭很多關於近代史的宏大敘事,比如民族危亡、救亡圖存等等,這些敘事當然很重要。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焦點拉迴到瞭個體,拉迴到瞭那個時代具體的“人”。書中的材料,無論是普通士紳的日記,還是官員的私人通信,抑或是地方報刊的零散記載,都展現瞭不同階層、不同立場的人們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我特彆喜歡書中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片段,它們如同一個個鮮活的縮影,讓我們看到那個時代人們的日常,他們的焦慮,他們的希望,他們的無奈。比如,書中記錄瞭某個地方官員在麵對地方騷亂時的焦頭爛額,以及他試圖通過何種方式來安撫民眾的嘗試;又或是某個士人對科舉製度日益失效的感慨,以及他對於未來齣路的迷茫。這些細節,比那些冰冷的政治事件更能觸動人心,也更能讓我們理解曆史的復雜性。它不是簡單的“好人”與“壞人”的劃分,而是展示瞭人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多重麵嚮。

评分

《羅癭公晚清史料選》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慢慢品的書。它的價值不在於快餐式的閱讀,而在於它能夠提供一種深入的、多維度的曆史洞察。我尤其喜歡書中收錄的那些關於民間生活和社會風俗的材料。在許多宏大的曆史敘事中,這些方麵往往被忽略瞭。但正是這些細節,構成瞭那個時代的“血肉”。例如,書中對當時節日習俗的描述,對不同階層人們的生活方式的對比,都非常生動。它讓我們看到,即使在國傢命運風雨飄搖之際,人們的日常生活仍在繼續,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追求與夢想,依然是那個時代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羅癭公先生的選材,展現瞭一種對曆史的尊重,一種對“人”的關懷。這本書,讓我對晚清的理解,不再是僵硬的概念,而是鮮活的生命。

评分

《羅癭公晚清史料選》給我帶來的最直接的體驗,就是一種“觸碰曆史”的感覺。那些泛黃的紙張,那些古樸的文字,仿佛是直接從那個時代穿越而來。書中的材料,質量很高,涵蓋麵也很廣,從官方文書到私人信件,從奏摺到奏疏,再到一些社會生活記錄,基本上展現瞭一個多維度的晚清社會。我尤其對書中收錄的一些地方性史料很感興趣,它們往往能夠反映齣中央政策在地方層麵的具體執行情況,以及由此引發的各種社會反應。比如,書中對某個地區在外國商品湧入後,當地手工業者生存狀況的描述,就非常生動。它讓我們看到,曆史事件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政治舞颱上,更滲透到瞭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羅癭公先生的功勞在於,他以一種嚴謹的態度,為我們整理瞭如此珍貴的史料。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聽取那個時代無數個微小的聲音,它們匯聚在一起,構成瞭晚清豐富而復雜的曆史圖景。它要求讀者有一定的耐心和辨彆力,但迴報是巨大的。

评分

《羅癭公晚清史料選》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提供瞭大量“第一手”的觀察和記錄。很多時候,我們閱讀曆史,看到的往往是後人的解讀,甚至是帶有某種預設的論斷。而這本書,則像一麵鏡子,直接映照齣那個時代的真實麵貌。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當時社會思潮的梳理。那個時期,各種新舊思想的碰撞,各種救國方案的探討,都非常激烈。書中收錄的一些知識分子的書信、日記,就生動地展現瞭他們在這個過程中的迷茫、睏惑,以及他們的思考和探索。比如,關於“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爭論,在不同的史料中,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和理解。羅癭公先生的選材,使得我們能夠從多個角度去審視這些思想的演變,以及它們對社會産生的實際影響。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一種“沉浸式”的學習,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對晚清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羅癭公晚清史料選》所呈現的晚清圖景,在我看來,是一幅極其復雜且充滿矛盾的畫捲。書中的材料,時而如刀劍般銳利,直指時弊;時而又如細雨般綿密,描摹生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洋務運動的部分,那些官方奏摺、官員信函,無不透露齣那個時代中國知識分子在尋求變革時的艱難與彷徨。他們既看到瞭西方科技的先進,又對固有的文化傳統有著深厚的依戀,這種內心的掙紮,在史料中得到瞭最真實的體現。書中對一些關鍵人物的評價,也比許多通史類書籍更為 nuanced(微妙)。羅癭公先生的史料,往往能捕捉到那些細微之處,比如某位官員在奏摺中字斟句酌的背後,可能隱藏著怎樣的政治考量;某個民間的傳說,又摺射齣怎樣的社會心理。閱讀這些材料,需要一定的曆史背景知識,但一旦進入狀態,便會發現其中蘊含的巨大信息量。它不是那種可以輕鬆翻閱的消遣讀物,而是需要細細品味、反復咀嚼的“硬菜”。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對照著自己已有的知識體係,思考這些史料的意義,以及它們如何能夠幫助我們更全麵地理解那個時代。

评分

讀完《羅癭公晚清史料選》,最大的感受就是曆史的厚重與鮮活撲麵而來。這不僅僅是一本史料匯編,更像是一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風雲變幻、波濤洶湧的晚清時代。羅癭公老先生作為一位親曆者,他的視角是如此珍貴。書中收錄的那些原始材料,字裏行間都跳動著那個時代的脈搏。無論是朝堂上的勾心鬥角,還是民間社會的暗流湧動,亦或是外侮入侵時的悲憤與掙紮,都以一種近乎殘酷的真實展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被那些鮮為人知的細節所吸引,它們填補瞭我之前閱讀史書時留下的空白,讓我對許多曆史事件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例如,書中對某次重要條約簽訂前後,朝廷內部不同派彆的爭論,以及各方勢力的博弈,描繪得淋灕盡緻。不僅僅是政治層麵的鬥爭,對當時社會風俗、民眾生活狀態的描摹也同樣精彩,讓我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睏惑與希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還原曆史的“原貌”,沒有過多的解讀和預設,留給讀者廣闊的思考空間。每一次翻閱,都能從中挖掘齣新的信息,引發新的思考。這是一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人欲罷不能。

评分

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真正“觸摸”到晚清曆史的書,而《羅癭公晚清史料選》無疑滿足瞭我的期待。書中的史料,以一種近乎“原生態”的方式呈現,沒有過多的加工和修飾,這使得曆史的真實性得到瞭最大的保證。我特彆著迷於書中那些關於思想轉變和文化衝突的記載。晚清是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各種思想觀念的碰撞尤為激烈。書中收錄的知識分子的辯論、反思,以及他們對西方文化的接受與排斥,都展現瞭這個過程的復雜性。例如,關於科舉製度的存廢之爭,在書中就有著多方麵的論述。它讓我看到瞭,在那個變革的時代,人們是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搖擺,如何進行艱難的抉擇。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曆史的“動”與“變”,以及這種“變”是如何一步步推動曆史前進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