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排印设计系统

文字排印设计系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排版设计
  • 文字编排
  • 书籍设计
  • 字体选择
  • 设计系统
  • 视觉传达
  • 出版设计
  • 印刷技术
  • 版式设计
  • 设计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平面设计,不只是网格系统。」
轴线式|放射式|涟漪式|随机式|网格式|行进式|模组式|双边对称式
设计人必读文字排印系统入门全书
带你一次摸透八大文字排印系统 运用自如


▍卵形 叶忠宜 选书/设计|字型设计师 张轩豪(Joe Chang)审定 ▍

洋葱设计负责人 黄家贤
字体设计师 许瀚文
平面设计师 彭星凯
平面设计师 聂永真
──推荐


文字编排设计是复杂的过程,须考量层次、阅读顺序、可读性与对比等诸多因素。但在字体排印系统上,过去台湾、亚洲平面设计学界及业界过度偏重「网格系统」,忽略其实还有其他系统的存在。本书即是透过八大系统的完整介绍,让相关读者能够重新完整地认识文字排印系统,进一步增进设计师的设计能力、拓展设计的可能性。

本书作者金柏丽・伊兰姆着有《设计几何学》(Geometry Design)与《网格系统:字型编排原则》(Grid Systems)等多本畅销书,在本书中,带领读者探索结构框架的八大系统——除了网格式系统之外,还有随机式、辐射式、模组式与双边对称等等。作者带领读者练习、观摩学生作品与专业设计师之作,并提出诸多设计解决方案,协助读者跳脱平凡无趣的设计窠臼。

设计者一旦掌握基本的视觉组织系统后,就能在结构中流畅自如地编排文图、组合结构,甚至把结构加以变化。作者清楚具体地说明各种结构,无论是轴线或无层次的辐射式排列,皆详加探索。读过之后,必能更理解复杂的排列。

结构系统是所有设计的基础,可分成八大类,每一类皆可衍生出无数的构图。设计者若了解最重要的视觉组织系统,就能在结构或结构组合中,流畅自如地安排文字或图像,甚至创造出不同的新结构。为文字编排建立组织,是相当复杂的过程,设计者要考量每项元素的沟通效果,使之发挥功能,还要思考层次、阅读顺序、易辨性、易读性与对比等诸多因素。

八大系统分别如下──

轴线式系统(Axial System)
轴线只有一条,所有元素都放在这轴线的左右两侧。

放射式系统(Radial System)
所有元素皆从一个焦点延伸出来。

涟漪式系统(Dilatational System)
所有元素皆从中心点环状扩散开来。

随机式系统(Random System)
元素看起来没有特定的模式与关系。

网格式系统(Grid System)
以垂直和水平来划分版面的系统。

行进式系统(Transitional System)
这是把元素层层结合、没有固定形式的系统。

模组式系统(Modular System)
将诸多抽象元素变成标准化单元,架构起来。

双边对称式系统(Bilateral System)
所有文字以左右对称方式,安排在一条轴线上。

文字编排系统很类似建筑师所称的「形状文法」(shape grammar)。建筑式样可透过形状文法的分析,变成以线条为基础的构图系统。形状文法不仅可用来进行建筑式样的历史分析,还可在设计时发挥功用。本书中要谈到的八种文字编排系统也很类似。每一种系统都有独特的规则,而这套规则的目的,是引导设计者做决定时能有焦点。从这观点来看,设计作品可说是依据形状文法所表达出的视觉语言。有趣的是,结构系统虽然有焦点与限制,却能在设计者探索构图时,激发他们的创意。

刚开始接触设计的学生,可能觉得结构系统怪异不自然,毕竟这些系统很少出现在现实生活中的书本或电脑上。不过,学生在发展作品的过程中,会渐渐掌握结构系统,具体呈现出这些系统所蕴含的创意潜力。

许多平面设计者最重视传统的网格系统,忽略其他系统也能在设计时发挥功用。因此本书要运用视觉范例,阐述五花八门的解决方案,让设计师、教师与学生从中获得洞见,开拓自己对结构组织法的视野,知道文字编排除了网格系统之外,还有另一片天空。

【国外专业好评】

「在琳琅满目的设计作品中,精彩有趣地探讨比例所扮演的角色⋯⋯作者提供丰富资讯、见解精辟,设计者可从中学习,也可重新思考比例的基本原则。」
——《设计志》(Design Issues)

「虽然是小巧的平装书,却是令人大开眼界的稀世珍宝。」
——Choice设计杂志
远航的罗盘:现代信息架构与导航设计 书籍概述: 《远航的罗盘:现代信息架构与导航设计》深入探讨了信息在复杂系统中的组织、结构化与呈现方式,聚焦于如何运用直觉化、高效能的设计原则,构建用户在数字与实体环境中无缝衔接的体验。本书并非关于特定媒介的排版细则,而是着眼于信息在宏观层面上的逻辑布局与路径引导,是理解信息流动的底层逻辑和用户心智模型的关键指南。 本书的阅读群体覆盖了从初级产品设计师到资深用户体验架构师,以及任何对信息组织艺术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它超越了美学表象,直指信息层级的本质,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论,用于应对数据爆炸时代下的认知负荷挑战。 --- 第一部分:认知的基石——信息架构的哲学与基础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信息架构(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IA)的理论基础,将其视为连接用户需求与系统内容的桥梁。 第一章:信息过载时代的生存法则 信息茧房的解构: 分析当前数字生态中信息过度集中与碎片化的现象,探讨其对用户决策能力的影响。 心智模型的构建与对齐: 深入阐述用户如何在大脑中构建关于信息世界的“地图”。设计的目标不是创造新的地图,而是精确匹配用户已有的预期地图。讨论心智模型与系统模型之间的差距分析方法。 认知负荷的量化与最小化: 介绍米勒的“神奇数字七加减二”在现代设计中的延伸意义。探讨如何通过信息分块(Chunking)和减少决策点来优化用户的认知路径。 第二章:结构的逻辑——信息组织范式 核心组织系统: 系统性梳理常见的组织结构,包括层次结构(Hierarchy)、线性结构(Linear)、矩阵结构(Matrix)和串联结构(Sequential)。每种结构的适用场景、优缺点及反面案例分析。 混合组织与混合导航: 探讨在大型复杂系统中,如何优雅地整合多种组织范式,实现既有全局观又不失局部深度的信息布局。 分类学的力量: 从图书馆学和生物分类学的角度,审视信息分类的严谨性。讨论本体论(Ontology)在数字产品中的应用,确保术语的一致性和层级关系的明确性。 第三章:标签的艺术——命名与措辞的精确性 超越描述性: 讨论标签(Labels)不应仅仅是描述内容,更应是引导行动的信号。分析不同类型标签(如功能性、主题性、时间性)在导航中的作用。 语言的跨文化考量: 探讨在多语言环境中,术语翻译的挑战不仅仅是词汇替换,更是文化背景下概念理解的差异。 一致性与可预测性: 强调在整个用户旅程中,关键术语和交互动词保持绝对一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词汇管理工具来维护这种一致性。 --- 第二部分:导航的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路径设计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抽象的结构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可操作的导航系统,确保用户“永不迷路”。 第四章:导航系统的分类与设计原则 导航的四大维度: 深入剖析全局导航(Global)、局部导航(Local)、辅助导航(Contextual)和补充导航(Supplemental)的边界与职责划分。 可见性与发现性: 探讨“可见即是可用”的原则在导航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平衡菜单的简洁性与功能的完全暴露。介绍“汉堡菜单”背后的设计权衡。 面包屑的效用与陷阱: 面包屑(Breadcrumbs)作为一种重要的定位工具,其精确的层级展现方式、如何处理动态内容,以及何时不宜使用面包屑的场景分析。 第五章:搜索作为导航——查询与结果的优化 搜索的架构设计: 将搜索功能视为一种高度个性化的导航工具。探讨索引构建、分面搜索(Faceted Search)的设计逻辑和性能优化。 零结果页面的策略: 零结果(Zero Results)页面是信息架构失败的试金石。本书提供了一套结构化的策略,将失败的查询转化为发现新信息的机会。 引导式搜索与建议: 探讨自动补全、同义词处理和查询纠错技术如何主动引导用户找到目标,而非被动等待用户输入正确信息。 第六章:网站地图与用户旅程映射 信息架构文档化: 详细介绍如何绘制结构化、可维护的站点地图(Sitemap)和流程图,使其成为开发与设计团队的共同语言。 用户旅程与信息节点: 如何将特定用户场景(User Scenarios)映射到信息架构的各个节点,确保关键任务路径上的信息密度和跳转效率达到最优。 动态内容的架构挑战: 探讨信息结构如何适应内容不断变化(如新闻推送、个性化推荐)的环境,保持结构的弹性。 --- 第三部分:评估与迭代——确保信息导航的健康度 本部分强调信息架构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而非一次性交付的产物。 第七章:用数据验证结构:信息架构的可用性测试 卡片分类法(Card Sorting)的精深应用: 不仅限于收集分组,更深入到如何分析开放式、封闭式和混合式卡片分类的结果,提炼出用户心智驱动的结构。 树形测试(Tree Testing)的部署: 详细指导如何设计有效的树形测试任务,以独立于视觉界面的方式,验证信息层级的可查找性(Findability)。 导航日志分析: 如何解读“反弹率”、“退出率”和“页面路径深度”等量化指标,从而精准定位信息结构中的认知瓶颈。 第八章:从架构到界面:信息在视觉层面的实现 视觉层级的弱化与强化: 探讨在界面设计中,如何运用留白、对比度和分组等视觉元素来“软性”地呈现信息层级,避免过度依赖硬性的线条和边框。 可访问性与信息结构: 从无障碍设计的角度,审视清晰的结构如何直接服务于屏幕阅读器用户,确保所有用户都能平等地访问信息层级。 响应式架构的挑战: 讨论在不同屏幕尺寸上,信息组织逻辑如何保持一致性,以及如何决定在小屏幕上优先隐藏或重组哪些导航元素。 总结: 《远航的罗盘》旨在为信息系统的构建者提供一套坚实而灵活的框架。它教导读者如何超越表面的视觉样式,去深挖用户寻找信息时的内在动机与认知限制。通过掌握这些关于结构、分类和路径引导的原理,读者将能够设计出不仅美观,更能在信息洪流中指引方向的强大数字航道。本书提供的不是一套固定的模板,而是一种永恒的、以人为本的结构思维。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金柏丽・伊兰姆(Kimberly Elam)
身兼作家、教育家及知名平面设计师,在设计教育及实务界着作广泛,尤其致力网格系统、字型设计、图像设计等领域的专业研究。

译者简介

吕奕欣
师大翻译所笔译组毕业,曾任职于出版公司与金融业,现专事翻译。

图书目录

引言
作品元素与设计过程
限制与选择
圆形与构图
抽象元素

1. 轴线式系统
轴线式系统简介
轴线式系统的试做图演变

2. 放射式系统
放射式系统简介
放射式系统的试做图演变

3. 涟漪式系统
涟漪式系统简介
涟漪式系统的试做图演变

4. 随机式系统
随机式系统简介
随机式系统的试做图演变

5. 网格式系统
网格式系统简介
网格式系统的试做图演变

6. 行进式系统
行进式系统简介
行进式系统的试做图演变

7.  模组式系统
模组式系统简介
模组式系统的试做图演变

8.  双边对称式系统
双边对称式系统简介
双边对称式系统的试做图演变

谢词
图片出处
参考资料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文字排印设计系统》这本书,我拿到时,以为它会是一场关于字体美学与排版艺术的盛宴,结果却更像是一堂关于基础知识的普及课。书中对于字体选择的讲解,虽然严谨,但缺乏对不同字体家族的“性格”与“气质”的深入解读。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字体百科全书”,不仅仅罗列字体的技术参数,更能深入挖掘每种字体背后的设计理念、历史渊源,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传达的独特情感,从而帮助读者真正理解“何为好字体”。 在版式设计的章节,书中虽然提及了“网格系统”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根据内容特点和设计目标来灵活调整网格,却显得较为泛化。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分享一些“破格”的设计思路,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如何在打破常规网格的同时,依然能够保持设计的秩序感与专业性。例如,如何巧妙地运用负空间,如何通过文字的大小、粗细、倾斜等变化,来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 关于书中对“系统”的理解,我认为它更偏向于规则的汇编,而非方法论的构建。例如,在讨论色彩运用时,书中更多的是关于色彩理论的基本原理,如冷暖色调、对比关系,但对于如何在排印设计中,利用色彩来构建叙事,来引导读者的视觉流程,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印刷媒介和屏幕显示来调整色彩方案,就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像一位色彩的魔术师,揭示色彩在排印设计中的无限可能。 在阅读此书时,我深切感受到它在“排印”这一概念上的界定,似乎更偏向于静态的印刷品设计。然而,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动态排版、交互式排印的兴起,对传统排印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探讨,在响应式设计、可访问性等多元化媒介的需求下,文字排印将如何演变,以及如何利用新的技术手段,让文字在不同的平台和设备上都能呈现出最佳的阅读体验。 最后,我对于这本书在“设计系统”的构建方面,感到有些意犹未尽。它更像是一本“排印技术手册”,而非一套能够指导设计师建立长效设计体系的“方法论”。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分享如何将排印的各个要素进行有机整合,形成一套可复用、可扩展的设计流程,从而帮助设计师在面对复杂项目时,能够更加高效、专业地完成排印设计工作。

评分

《文字排印设计系统》这本书,我拿到手时,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字体美学与发展史的百科全书,但读下来,感觉更像是对于排印中一些基础概念的梳理。比如,书中关于衬线体和无衬线体的介绍,虽然直观,但缺乏对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以及在现代设计中如何被赋予新的生命力的深入剖析。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去讲述字体设计师们是如何在不断的尝试与创新中,塑造出如今我们所熟悉的字体形态,以及这些字体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 在版式设计的部分,书中提到了“视觉平衡”和“韵律感”等术语,但对于如何具体实现这些抽象的概念,却没有提供足够的实践指导。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通过一系列精心挑选的案例,来演示如何在实际设计中,运用大小、疏密、方向等视觉元素,去营造出稳定而富有动感的版式,并解释这些排版方式是如何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信息接收效率的。 关于书中对“系统”的理解,我认为它更多地体现在规则的罗列,而非思维的启发。例如,书中关于色彩搭配的建议,虽然遵循了一些基本的色彩理论,但对于如何根据品牌的调性、内容的属性,来创造出独具风格的色彩方案,却没有提供更具象化的指导。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通过具体的分析,来展现色彩在排印设计中是如何被用作情感的传达者、信息的引导者,以及如何通过大胆的色彩运用,打破常规,带来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注意到它对“排印”这一概念的界定,似乎偏向于印刷品的设计。然而,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屏幕排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期待这本书能更全面地探讨,在响应式设计、可访问性等要求下,文字排印所面临的新挑战,以及如何利用动态文字、交互式排版等技术,去丰富数字内容的呈现形式,让文字在屏幕上焕发出新的生机。 最后,我对于这本书在“设计系统”这个概念上的阐释,感到有些局限。它更像是一本“排印手册”,而非一套能够指导设计流程的“系统”。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分享如何构建一套完整的排印设计流程,从需求分析到最终的交付,如何将排印的考虑融入到整个设计工作的始终,从而确保设计的一致性和专业性,并为读者提供一套可供借鉴的、可复制的设计方法。

评分

《文字排印设计系统》这本书,我拿到时,满心期待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字体艺术的大门,让我领略文字排印的无穷魅力。然而,翻阅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在描绘一幅版式设计的蓝图,但色彩的运用和细节的勾勒却稍显单薄。比如,在介绍字体选择时,书中仅仅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字体家族,但对于不同字体背后的设计哲学,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象征意义,却鲜有提及。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像一位导游,带领我们走进字体设计的殿堂,去探索那些古老字体所承载的历史积淀,以及现代字体所蕴含的创新精神。 在版式设计的章节,书中虽然提及了网格系统的概念,但对于如何灵活运用网格,以及在打破常规网格时如何保持设计的专业性,却显得较为模糊。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反常规”的排版案例,展示如何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同时,通过大胆的尝试,去创造出更具视觉冲击力和叙事性的版式。例如,如何利用不对称的布局,来打破视觉的沉闷,或者如何通过文字的大小和疏密对比,来营造出独特的节奏感。 关于书中对“系统”的理解,我觉得它更多地停留在技术层面的堆砌,而非设计思维的构建。例如,在谈到色彩时,书中仅仅提及了色彩的对比度和饱和度,但对于如何通过色彩来引导读者的情绪,如何通过色彩的搭配来讲述一个故事,却没有深入的阐述。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像一位情感的翻译师,将色彩的语言解读得更加透彻,从而帮助我们在排印设计中,用色彩去触动人心。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排印”在不同媒介上的呈现方式。书中似乎更侧重于印刷品的排印,但对于如何在网页、APP等数字媒介上实现优雅的文字呈现,却提及甚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探讨,在响应式设计、可读性原则等数字时代特有的挑战下,文字排印将如何演变,以及如何通过精巧的排版,让信息在屏幕上也能绽放光彩。 最后,我对于这本书在“设计系统”这个概念上的构建,感到有些意犹未尽。它更像是一本“排印要素指南”,而非一套能够支撑复杂设计项目的“系统”。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分享如何将排印的各个方面有机地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可复用的设计规范,从而帮助设计师在面对各种挑战时,都能游刃有余,创造出真正有影响力的设计作品。

评分

拿到《文字排印设计系统》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深入探讨字体设计背后的美学哲学和历史演变,但实际阅读后,我的感受更为侧重于它在实践层面的应用。比如,书中对各种字体分类的介绍,虽然清晰,但缺乏对这些分类背后设计理念的深度挖掘。我更希望了解,为什么某种字体的笔画粗细、字形比例会与特定的情感表达息息相关,作者能否通过更具启发性的语言,将字体从单纯的符号提升到承载思想和情感的载体。 在版式设计的部分,书中更多地是罗列了一些规则性的建议,例如“保持一致性”、“利用负空间”等,但这些建议的“为什么”和“如何做”却显得有些模糊。例如,在谈到“视觉层级”时,我期待的是更详细的讲解,如何通过字号、字重、色彩、留白等多种元素的组合来构建清晰的层级关系,让读者能够快速找到他们需要的信息。书中缺乏针对不同内容类型(新闻、小说、技术文档)和不同受众(儿童、专业人士、普通大众)的差异化排版策略,这让我觉得这本书在解决实际问题上,还有进步的空间。 关于书中对排印中“系统”的理解,我认为它更多地停留在技术层面的规范,而非设计思维的构建。例如,书中对色彩应用的讲解,更多地是关于色彩理论的基本原理,如对比度和饱和度,但对于如何在排印设计中,用色彩来构建叙事,来引导读者的情绪,以及如何考虑不同屏幕显示和印刷媒介的色彩差异,却没有深入的探讨。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更具前瞻性的色彩应用框架,而非仅仅是知识点的堆砌。 在接触这本书时,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关于“排印的文化维度”的解读。例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排印风格上存在的显著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书中虽然提及了不同语言的排印特点,但并未深入分析,为何某些排印习惯在东方文化中更为盛行,而另一些则在西方世界更为普遍。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将排印设计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从而帮助读者建立更全面的设计认知。 最后,关于这本书中对“设计系统”的理解,我感到它更像是一本“工具手册”而非“方法论”。书中列举了大量的设计要素和规则,但对于如何将这些要素有机地整合,形成一套灵活而强大的设计体系,却显得较为薄弱。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提供更具启发性的框架,帮助我理解如何根据项目的具体需求,去调整和优化排印策略,从而创造出真正有生命力的设计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是《文字排印设计系统》,我拿到它的时候,期待的是一本能够深入剖析文字排印原理,提供系统性设计方法的书籍。然而,在翻阅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并没有完全满足我最初的设想。例如,书中关于字体选择和搭配的部分,虽然列举了一些经典的字体组合,但并没有深入探讨不同字体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以及它们在特定设计场景下所能传达的情感和信息。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解释为什么某种衬线体适合文学作品,而某种无衬线体则更适合科技说明书,并且能够提供一套衡量字体和谐度的标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美学的直观感受上。 此外,关于版式设计的章节,我认为可以做得更加细致。书中虽然提到了网格系统和留白的重要性,但对于如何根据内容类型、阅读目标和受众来灵活运用这些原则,缺乏具体的指导。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分享一些实际案例,比如杂志、书籍、网页等不同媒介的版式设计思路,并解释其中的逻辑。例如,在设计一本儿童读物时,如何通过活泼的字体和色彩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同时又不牺牲阅读的易读性;在设计一个信息图表时,如何通过合理的排版来清晰地呈现复杂的数据,让读者一目了然。这些更具象、更具操作性的内容,才是真正能帮助我提升设计能力的。 我对书中关于色彩在排印中的应用部分也感到有些意犹未尽。书中简要提及了色彩的情感联想和对比原则,但并未深入探讨色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差异,以及如何在排印设计中通过色彩来引导读者的视觉流向和情绪体验。我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提供一套色彩搭配的系统性方法论,例如,如何利用互补色来突出重点信息,如何运用邻近色来营造和谐统一的氛围,以及如何根据不同媒介(印刷品、屏幕显示)的特性来调整色彩方案。 关于这本书在排印中的“系统性”方面,我认为还有提升的空间。书中虽然介绍了一些排印的常用工具和软件,但对于如何建立一套可持续的、可复用的设计流程,缺乏详细的阐述。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作者能够分享如何从项目初期就进行排印策略的制定,如何建立统一的风格指南,以及如何在团队协作中保持排印的一致性。例如,如何为不同类型的项目创建一个模板库,如何在后期维护和更新设计时,保证排印风格的延续性,这些都是在实际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最后,我对于书中关于排印趋势和未来发展的探讨,也觉得可以更深入一些。虽然书中提及了响应式排印和动态文字等概念,但对于这些新兴技术在设计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它们对传统排印理念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并没有足够详细的分析。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前瞻性的思考,例如,在AR/VR等沉浸式体验日益普及的今天,文字排印将面临哪些新的挑战和机遇,以及设计师应该如何为此做好准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