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大学课程採用・日本首度提出的全新设计思维
生活中无处不在,让你浑然不觉照着设计去行动
本书作者松村真宏原本研究人工智能,有一天,他从天王寺动物园里一根不明管子的设计中,领悟出人们的行为模式,会受到环境装置的影响,下意识地做出行动,而这些行动,恰好与设计者的预期目标不谋而合。为了研究其中的运作原理,他蒐集了日常生活中的120则相似案例,从中归纳出设计的逻辑,并且将此套学问命名为「仕挂学」。上述研究成果,更在美国史丹佛大学开设了一门同名课程:Shikakeology。
日语里的「仕挂」一词,意指透过有形却似无形的装置,唤起人们的注意与反应,诱导人们不自觉照着你的设计去行动,从而达成预期的效果。
因此研究仕挂须得从日常生活中着手。只要善于捕捉人人皆有的「玩心」,从孩童到成人,从家庭到商场,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中,都可以设计出符合不同目的或需求的仕挂,轻松达成目标。
当讲道理也不管用的时候
与其强力施压,不如激发动机,让对方「忍不住想去做」 有句话说:「既然推不动,不如改用拉的!」一语道破了「仕挂学」的精神。
垃圾就该丢进垃圾桶、走楼梯比搭乘电扶梯来得有益健康,这些道理人人皆知。但我们都知道,光讲道理很难打动人心。
苦口婆心的劝诫对方「这么做比较好」通常没有效果。如果有事想要找他人帮忙,与其直接向对方拜託,不如先引起对方的兴趣,反而有助于顺利解决问题。善用仕挂,促使对方产生「跃跃欲试」的心情,从而自发地选择採取相应的行动。因此,仕挂并不是破坏常理,而是替不易付诸实行的常理,找到更有说服力的行为动机。
本书定义的仕挂学,符合FAD三大原则:
.公平性(Fairness):不侵犯任何人的权益,不欺瞒使用者。
.吸引力(A ttractiveness):仕挂具有「诱导」人们採取某种行动的作用,而不是「强迫」人们改变行动。确保人们仍可在自由意志的选择下,决定自己的行为。
.双重目的性(Duality of purpose):设计者想解决的问题,及被诱发行动者想要去行动的理由,各自不同。若缺少这项条件,就不符合本书的「仕挂」定义。
「引起注意」,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仕挂学是一种运用各种设计原理(主要依据物理学、心理学)来达到目的的一种学问。这些设计能够看得见、听得见、摸得到,但又不明显,可动人于无形之中,诱发人们展开行动,既能达成设计者的目标,也让参与者乐在其中,最终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
例如:
用红色胶带在文件盒上,贴上斜线
→让人想要把斜线排成一直线,这么一来,文件盒的次序就不会打乱。
在小便斗中心处,印上一个圆心
→让人不自觉地想要瞄准它,这么一来,就不会尿歪。
阶梯上贴着钢琴琴键般的贴纸
→让人想要踩着琴键拾级而上,无形中解消了爬楼梯的辛苦。
其他应用:
.听觉:微风轻拂时传出的清脆风铃声,则予人沁凉的感受。
.触觉:天气炎热时,就想要触摸冰凉的物品,天气寒冷时,则想要把手放在暖和的地方。
.嗅觉:商店为了引起注意,会特地将香味散播到人来人往的马路上。
.味觉:为了防止误食,玩具公司特别在娃娃上涂布苦味剂,当孩子误将娃娃含入口中时,就会立刻吐出。
.视觉:当我们从计步器上看见自己行走的步伐数太少,就会引发心理触媒而愿意再多走几步路。
.社会认同:乘坐扶手电梯时,大家自动统一靠某侧站。
.社会规范:捷运站地上画的排队线,引导人的动线。
.心理期待:连载漫画依集数排列后,呈现出美丽的书背图案,让人忍不住想全部收集。
忍不住拍案推荐(依姓氏笔划序) 卢祯慧│实践大学工业产品设计学系副教授
「问题解决无需太用力!《仕挂学》透过装置设计,让人改变自身的行动。以四两拨千斤的行为设计,创造全新的解决途径。适合设计、心理、工程、行销各领域专业、甚至是大众与家长,可以优雅又有效地解决问题。」
孙崇实&张博翔 | 器研所
「好的设计是在解决问题,有效的解决问题是目的,但如果解决的过程不直觉,复杂又枯燥,会让人却步,成为无用设计。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及体验变成直觉的、愉悦的,能吸引人想参与执行,是设计最高境界。此书提出了许多生活周遭有意思的「仕挂学」例子,让读者感同身受,更能体会及想像好的设计能如何让生活更方便有效率,更快乐无负担。」
徐浩庭 │ Sliders设计总监
「驱动人们的行动来自于好奇心,这本《仕挂学》建构出完整的思考系统,能够帮助你运用好奇心解决问题。书中数十种优质的仕挂设计案例,不只于无形中改善事件,更能让你在思考中突破僵局。」
老侯│作家,日本职场及文化观察家
「《仕挂学》的书名奇、内容更奇,归类「次文化」,应是得其所哉。只是随着内容的开展,机械叵测、玄虚翻覆,本属雕虫小技,竟成蔚然大观,掩卷只剩拍案惊奇四字。按照松村真宏先生的解析,则「仕挂」如果运用得当,符合「两皆无伤」、「因势利导」、「殊途同归」等原则,甚至可以成为行销利器。如此体例具备的内容,称之为「学问」,谁曰不宜? 」
拉里.莱弗尔│史丹佛大学机械工程学系教授,设计研究中心所长
「我从2013年起与松村真宏共事以来,亲眼见到他将「仕挂学」的概念逐步深化建构成一套可供应用的系统。在我教授的工程设计学课程讲义里,也收录了这门新知。它确实有办法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身的行动。我不但深受其震撼,更如获至宝。」
芮娜特.弗拉克朵│史丹佛大学专案导向学习(PBL)研究所所长
「如果你也好奇改变人们行动的奥祕,请切莫错过手上这本书。」
《匠心之梯:构建持久吸引力与多重效益的设计哲学》 引言:设计,不止于表象的交织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被海量的信息和产品包围,而真正能驻足、被深入体验并带来长久价值的设计,却如凤毛麟角。本书并非探讨那些光鲜亮丽的表面功夫,也无意于追逐短暂的流行风潮。它是一本深入剖析“设计如何从根本上激发行动、并自然而然地达成超越预期的多重目标”的实践哲学著作。我们关注的“跃跃欲试”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基于深层心理学与结构逻辑构建的内在驱动力;而“一举两得”也绝非简单的功能叠加,而是设计系统在不同维度上实现协同增效的精妙布局。 第一部分:驱动力的原点——心理的“启动阈值”研究 本卷将彻底拆解设计如何与人类的认知机制进行对话,从而有效降低行动的“启动门槛”,并同步建立起持续探索的内驱力。 第一章:认知的摩擦力与顺滑之道 我们将从人类决策树模型的角度出发,探讨阻碍用户迈出第一步的“摩擦力”来源。这包括认知负荷过重、选择瘫痪(Choice Paralysis)以及对风险的本能规避。本书将提出一套“最小有效干预序列”(Minimal Effective Intervention Sequence, MEIS)方法论,指导设计者如何通过微小、但关键的交互节点,引导用户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复杂决策的初步筛选。例如,我们不会直接要求用户完成复杂的注册流程,而是通过设计一个“预览式体验层”,让用户先体验到核心价值的片段,只有当价值感明确后,系统才会要求进行下一步的最小化输入。 第二章:期望价值的结构化构建 “跃跃欲试”的本质是对未来回报的预期。本章着重分析如何设计“可兑现的承诺”。我们探讨了“延迟满足的即时奖励机制”——如何通过精巧的时间安排,让用户在等待核心收益的过程中,持续获得即时的、次级的满足感。这包括了对“进度可视化”的深度挖掘,以及如何利用“不完全信息激发的好奇心循环”来维持用户的探索热情。我们反对虚假的“抽奖式激励”,而是倡导构建一个清晰的、可预期的“价值阶梯”,每登上一级,都有明确的里程碑反馈。 第三章:环境的无形之手——情境设计与默认偏好 设计往往是在用户未察觉的情况下起作用的。本章深入探讨了环境对行为选择的影响力。我们引入了“默认设置的伦理陷阱与机遇”,分析如何利用人类的惰性与对既定选项的偏好,引导其做出更优选择。通过对时间、空间、社交参照系这三个关键情境要素的分析,指导设计者如何将“理想行为”设置成“最轻松的选择”。例如,在信息流设计中,如何通过布局和优先级排序,让用户更倾向于阅读深度分析而非碎片化内容,从而提升整体的知识吸收效率。 第二部分:多重效益的系统工程——协同增效的设计逻辑 本部分将视角从个体体验提升到系统整体效能,探讨如何让设计成果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乎意料的、互补的价值。 第四章:功能融合的“涌现效应” “一举两得”的关键在于避免功能的简单堆砌,而是追求功能间的“化学反应”。我们引入“功能耦合度”的概念,分析两种或多种功能在结构上如何实现互为支撑、互为激活。例如,一个优化了信息检索功能的设计,如何同时提升了用户对内容生产的信心;一个提升了协作效率的工具,如何反过来丰富了其数据反馈的维度。本章提供了矩阵分析工具,用于评估现有设计中未被充分开发的协同潜力。 第五章:资源循环与价值回馈闭环 真正的可持续设计,是让系统的产出成为下一轮优化的投入。本书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正向反馈循环”,使得用户的每一次投入(无论是有形的精力还是无形的注意力)都能被有效地捕获、转化,并以不同的形态回馈给用户本身或其他相关方。这不仅仅是积分系统,而是涉及数据、信任、技能沉淀等多个层面的价值再分配机制。我们着重分析了“知识复利”的设计模型,即用户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成果如何成为支撑其他用户学习的基石。 第六章:冗余设计与抗脆弱性 在复杂的现实世界中,单一路径的设计极易在外部冲击下崩溃。本章探讨了如何通过“策略性冗余”来增强系统的整体韧性,实现多重效益中的“安全冗余”。这种冗余并非低效的重复劳动,而是指在系统架构中预留的、能够激活备用路径的机制。例如,信息呈现的多样化(文本、图表、语音注解),确保了在特定感知渠道受阻时,信息传递仍能有效达成。这使得系统不仅能完成主要任务,还能在意外情况下维持基础运行并产生二次价值(如故障排查信息的积累)。 第三部分:量化与迭代——从哲学到工程的落地 本卷聚焦于如何衡量和固化这些精妙的设计成果,确保其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 第七章:超越转化率的评估体系 本书拒绝将设计成功仅仅与单一的商业指标挂钩。我们提出了一套“多维效益评分系统”(Multi-Dimensional Benefit Score, MDBS),它综合考量了用户心流体验时长、认知负荷降低率、知识沉淀深度以及系统协同增效的百分比。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对一个看似简单的交互流程,从心理学和系统学两个维度进行量化评估。 第八章:适应性设计:为“未知的下一个两得”预留空间 最优秀的设计并非一成不变。本章讨论了如何构建一个“适应性骨架”,使得未来的功能扩展或外部环境变化,能够自动激发新的协同效应,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第三得”或“第四得”。这要求设计师将“可重组性”视为核心指标,避免过度固化功能间的连接方式,而是提供灵活的接口,鼓励系统在运行中自我优化和演化。 结语:设计是一场永不停止的平衡艺术 《匠心之梯》旨在提供一套完整的思维工具箱,帮助设计师和产品经理从根本上思考“为什么”和“如何做”,从而创造出不仅能吸引目光,更能深入人心、构建持久价值网络的设计作品。它要求我们放下对“捷径”的迷恋,转而拥抱精妙的结构设计,让价值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的、多层次的自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