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艺设大汇

台湾艺设大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设计
  • 台湾艺术
  • 设计史
  • 艺术史
  • 台湾文化
  • 视觉传达
  • 工业设计
  • 建筑设计
  • 室内设计
  • 平面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由于作品展出精彩多元,配合展览,决定印制「台湾艺设大汇」专辑,将145位参展人共计约200多件作品编印其中,且邀约游冉琪馆长、陈志诚校长、王铭显前校长、许耿修主任、宋同正执行长,许杏蓉院长,林荣泰董事长,于春明理事长、林磐耸理事长、施令红理事长、章琦玫理事长、苏佩萱主任等专家学者代表写序,见证台艺设计人历经60年老、中、青三代之创作能量及特色。

本书特色

  本书一共有145位学、业界人士一同参与,并依类别分为九大类,包括:视觉设计、陶艺、产品设计、复合媒材、摄影、插画、漆艺、金工、艺术创作等。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关于一本名为《台湾艺设大汇》的图书的简介,这份简介将详细描述该书的内容,并确保不包含任何关于人工智能或写作工具的提及。 --- 图书简介:探索台湾设计脉络与创新之路 书名:《台湾艺设大汇》 内容概述: 《台湾艺设大汇》是一部全面而深入地梳理台湾视觉艺术与设计发展史的学术性著作。本书旨在为读者描绘一幅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台湾设计图景,从战后初期的基础奠定,到现代主义的冲击与本土化实践,再到数字时代的全球视野与在地创新。本书不仅关注设计作品的最终呈现,更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语境、社会变迁与技术革新,展现台湾设计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成功构建出自身独特的身份与美学体系。 第一部分:战后初期的视觉语言重建 (1950s – 1970s) 本书的开篇聚焦于台湾社会在经历动荡后,如何开始重建其视觉文化体系。在这一时期,设计更多地与政府宣传、公共教育以及基础工业的需求紧密相连。 1. 官方宣传与标识系统建立: 详细探讨了战后初期,政府机构如何运用平面设计进行政策宣导与社会动员。内容涵盖了邮票设计、货币图案、以及早期公共标志的设计规范,分析这些设计如何承载当时的政治意涵与文化符号。 2. 早期商业广告与包装设计: 随着经济活动的逐步复苏,市场对商品包装的需求增加。本部分研究了早期台湾的食品、纺织品等行业包装设计,分析其受日据时期遗风与西方现代设计思潮的早期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朴拙的图文叙事建立初步的品牌认知。 3. 艺术教育的萌芽与冲突: 追溯了早期艺术学院的课程设置,以及学院派传统美术教育与新兴设计学科之间的张力。重点分析了如何在此阶段,逐步建立起一套区别于纯艺术的“应用美术”体系。 第二部分:现代主义的引入与本土化的探索 (1970s – 1980s) 随着台湾经济的腾飞和社会结构的转型,现代主义思潮开始大规模涌入,对既有的设计范式提出了挑战。这一时期是台湾设计思考“如何成为现代”的关键十年。 1. 现代主义设计思潮的吸收: 考察了以包豪斯(Bauhaus)和国际主义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为代表的设计理念如何通过留学生和引进的刊物进入台湾。分析了简约、功能至上和网格系统在建筑、平面设计领域的应用,及其带来的理性化变革。 2. 乡土文学与设计美学的对话: 在社会思潮转向本土关怀的背景下,设计领域开始反思西方中心的现代性。本部分重点探讨了设计师如何从台湾的民间艺术、传统工艺乃至乡土景观中汲取灵感,试图在现代形式中注入台湾在地的情感与叙事。例如,对传统庙宇彩绘、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平面构成中的转译研究。 3. 工业设计概念的初步形成: 随着台湾制造业的崛起,对产品外观与人机工程的需求日益迫切。本章节梳理了家具、家电等领域的设计尝试,分析台湾工业设计如何从单纯模仿转向初步的自主创新。 第三部分:解严前后的文化觉醒与设计身份的构建 (1980s – 1990s) 政治环境的开放为设计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度,促使设计师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身份探寻和批判性表达。 1. 杂志文化与视觉革命: 深入分析了在解除戒严前后涌现的大量独立出版物、先锋艺术杂志在视觉风格上的突破。这些刊物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图文规范,大胆采用拼贴、后现代元素,成为社会批判和文化实验的重要载体。 2. 字体设计与中文排印学的突破: 探讨了在计算机技术尚未完全普及的年代,台湾设计师如何突破活字印刷的限制,在中文信息排版方面进行美学探索。重点分析了标志性中文字体(如明体、黑体的改良)和版式设计规范的形成过程。 3. 品牌形象策略的成熟: 随着消费市场的成熟,企业对品牌视觉识别(VI)的需求提升。本部分梳理了大型企业集团(如金融、电子产业)的品牌建构案例,分析台湾设计如何平衡国际化形象与在地亲和力。 第四部分:数字时代的设计转型与跨界融合 (2000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互联网、移动技术与全球化的加速重塑了设计的边界。《台湾艺设大汇》的后半部分关注设计在数字生态中的演变,以及其在社会创新中的角色。 1. 界面设计(UI/UX)的兴起与本地化挑战: 随着IT产业的爆发,台湾成为重要的科技制造与研发中心。本部分详细考察了软件、硬件产品界面的设计演进,分析台湾设计师如何应对跨文化用户体验设计,以及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轻量化”和“直觉操作”的理解。 2. 独立设计工作室的崛起与在地叙事: 研究了大量新兴设计团队如何选择以文化创意、工艺复兴为核心,创建具有鲜明在地色彩的独立品牌。这包括手工艺品的现代化再设计、地方创生项目中的视觉规划等,展现了设计在激活地方文化方面的实践。 3. 艺术与设计的边界消融: 探讨了当代台湾设计在装置艺术、互动媒体艺术以及跨领域合作中的表现。分析了设计师如何运用新型媒介(如数据可视化、生成艺术)来表达复杂的社会议题,模糊了传统“工艺”与“艺术表达”的界限。 结语:面向未来的台湾设计视野 本书最后总结了台湾设计在吸收外来养分后,如何形成一种独特的“中道”美学——既有东方文脉的含蓄与内敛,又不失现代设计的清晰与效率。它强调了台湾设计界对社会责任的持续关注,以及在高度竞争的全球市场中,持续以“人本”和“在地性”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未来发展方向。 《台湾艺设大汇》不仅是一部回顾历史的文献,更是一份诊断当代设计生态的深度报告,为研究亚洲设计史、视觉文化变迁的学者、从业者及爱好者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视觉设计
樊哲贤 策展 1
李敦朗 2
陈志成 3
姚德雄 4
王明川 5
杨清田 6
樊哲贤 7
许杏蓉 8
章琦玫 9
施令红 10
傅铭传 11
苏佩萱 12
陈俊良 13
林鸿彰 14
曾苏铭 15
廖怜淑 16
陈彦彰 17
黄宗超 18
姚韦祯 19
庄喻安 20
余宏毅 21
江季凌 22

陶艺
巩文宜 策展 23
王铭显 24
李茂宗 25
王世芳 26
蔡尔平 27
张清渊 28
刘镇洲 29
丁增擢 30
吕琪昌 31
巩文宜 32
梁家豪 33
许明香 34
樊定中 35
张桂维 36
刘琦文 37
王韵萍 38
陈志强 39
蔡美如 40
卓铭顺 41
王秀琴 42
林文萱 43
王怡惠 44
曾淑玲 45
曾靖骁 46
吴孟钖 47
洪足金 48
陈逸轩 49
刘霖颖 50
王昱心 51
吴明威 52
吕景辉 53
黄姿斐 54

产品设计
张释文 策展 55
林哲男 56
汤志宗 57
吕豪文 58
程湘如 59
邓超凡 60
刘立伟 61
李尉郎 62
张释文 63
王俊捷 64
翁俊杰 65
李乘信 66
廖瑞堂 67
林钧栋 68
游乔宇 69
沈士杰 70
符丽娟 71

复合
李英嘉
梁家豪 策展 73
林健成 74
蔡尔平 75
萧铭芚 76
朱际平 77
樊俞均 78
卓芳宇 79
庄世琦 80
李英嘉 81
黄语乔 82
苏子瑄 83吴珮绮 84 
黄美馨 85
黄玮铨 86

摄影
张国治 策展 87
李进兴 88
张国治 89
游本宽 90
高挺育 91
杨炫叡 92
庄婷琪 93
孙铭德 94
黄文志 95
洪淳修 96
卢昱瑞 97
陈佳琪 98
游宗伟 99
童主恩 100
张维伦 101

插画
林学荣 策展 103
郑兴国 104
林学荣 105
蔡辉昇 106
王元亨 107
何湘葳 108
童主恩 109
赖怡安 110
徐瑜婕 111

漆艺
陈永兴 策展 113
张守端 114
杨静芬 115
陈瑞凤 116
崔顺吾 117
陈高登 118
陈莉雯 119
林静娟 120  
陈冠美 121
陈永兴 122
陈冠安 123
易佑安 124
李基宏 125

金工
林国信 策展 127
赵丹绮 128
林国信 129
兵春满 130
郑巧明 131
李肇展 132
廖伟淇 133
吴彦融 134
彭莉婷 135
阙承慧 136
郑亚平 137
王嘉霖 138
官彦伶 139
吴明威 140

艺术
陈星辰 策展 141
林景政 142
郑兴国 143 
陈星辰 144
霍鹏程 145 
朱鲁青 146
许蔼云 147
黄焉蓉 148
谢义锠 149 
黄坤成 150 
高永沧 151
孟昭光 152
庄文岳 153
杨明迭 154
纪俗余 155
姚春雄 156
吕豪文 157
林永祥 158
游惠君 159
蔡美珠 160
林淑敏 16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无可挑剔。厚实的纸张,细腻的印刷,让每一幅图像都栩栩如生,色彩还原度极高。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的殿堂,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专题。书中深入挖掘了台湾传统工艺的精髓,并展示了许多设计师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创造出既有收藏价值又具有实用性的作品。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感受到了设计的无限可能。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设计能够触动人心,而《台湾艺设大汇》这本书正是这样一本能够引发共鸣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看”的设计书,更是一本关于“感受”的设计书。我从书中看到了设计师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观察,以及对未来的思考。那些看似简约的设计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和人文关怀。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城市意象”的探讨,设计师们如何捕捉台湾各个城市的独特气质,并通过视觉语言将其表达出来,这让我对台湾的城市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设计的意义,它不仅仅是美的追求,更是沟通、表达和连接的方式。

评分

我是一名对艺术设计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一直在寻找能够启发我灵感的书籍。《台湾艺设大汇》这本书简直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宝藏!它不仅仅是一本作品集,更像是一本关于台湾设计发展历程的百科全书。书中对每位艺术家和设计师的介绍都非常详尽,不仅展示了他们的代表作品,还深入探讨了他们的创作理念、设计哲学以及他们如何受到台湾社会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影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设计领域的涵盖,从产品设计到空间设计,再到数字媒体艺术,几乎囊括了当代艺术设计的方方面面,为我打开了全新的视野。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从翻开第一页开始,就被那精美的设计深深吸引。封面那种低调而又充满力量的字体排版,就预示着里面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翻到内页,我立刻被那些令人惊叹的视觉作品所震撼。无论是细腻的插画,还是大胆的平面设计,亦或是充满故事感的摄影作品,都展现了台湾设计界独特的创造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在地文化融合”的章节,作者是如何将传统元素巧妙地融入现代设计,创造出既有历史韵味又不失时尚感的作品,这让我对台湾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

评分

作为一个长年旅居海外的台湾人,我一直渴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艺术和设计。《台湾艺设大汇》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个愿望。它就像一封写给我的家书,用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为我讲述了台湾设计的风貌。我被书中那些充满人情味的作品深深打动,它们承载着台湾人民的生活记忆和情感故事。从那些温馨的小物件设计,到富有社会关怀的视觉传达,都让我感受到了台湾设计的温度和力量。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台湾的设计界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自己的文化根源产生了更强烈的归属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