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 STEVE NAKAMURA:如果作品只有「可爱」的话,一点都不有趣。
【满载「可爱 & 古怪风」的 CD 专辑设计作品,带来满满的趣味和灵感】
★日本搞怪歌姬「卡莉怪妞」5 週年 CD 视觉设计作品集
★艺术总监 STEVE NAKAMURA 第一本视觉艺术设计作品集
★日本最具代表性的设计杂志《アイデア》设计特辑
★2017.08.12~10.01「卡莉怪妞的 ARTWORK 展」同步展出 (台湾台北华山文创园区)
日本知名歌手卡莉怪妞 (きゃりーぱみゅぱみゅ) ,造型充满个性和创意,深受歌迷喜爱。这本出道 5 週年的视觉艺术精选辑中,将展现卡莉怪妞历年作品的丰富创意。全书由艺术家 STEVE NAKAMURA 监制,结合 300 张视觉及艺术作品、包含草稿、设计图及解说文字。
本书中的作品从融合「可爱」与「古怪」两大特质的《你好原宿》CD封面开始,收录包含 CD 封面与 CD 附赠写真书等大约 300 张视觉艺术作品,可以看出身为艺术总监的作者在这 5 年中的设计观点。作者 STEVE NAKAMURA 会亲自解说每一份作品,其中不仅充分展现出卡莉怪妞的个性,也表现出足以象征日本当代的偶像文化 (全书中英对照)。
本书所收录的部分作品将于「KYARY PAMYU PAMYU Artwork Exhibition 2011-2016」艺术展中展出,自 2016 年 12 月起从日本出发,将巡回多个国家。2017 年8月至10月也在台湾台北展出 (华山文创园区)。
★作品背后的思考:卡莉怪妞与艺术总监 STEVE NAKAMURA 对谈 (节录自本书) Q:拍摄卡莉怪妞的作品,似乎和拍摄其他模特儿完全不一样呢。
STEVE:如果把卡莉怪妞当作一般的模特儿来拍,可能太早下定论了。一般的模特儿由于外型好看,而且很清楚怎么被拍才好看,所以拍摄时总是做着相同的 动作,可以抓住现场感觉的人少之又少。对我们这些重视视觉效果的人来说,卡莉怪妞是非常有趣的拍摄题材,因此通常能迅速决定出这个艺术作品的大方向,有时 候甚至会因为想像力过度发挥而需要稍加收敛。当某处已经接近我想要的舞台,而我把舞台准备好候,走进来的卡莉怪妞感觉就像是变身成女演员。
卡莉怪妞:如果是很严谨的拍摄现场,即使是我,也无法作怪啊。但是在这边,无论是 STEVE 先生设定的世界观、饭嶋小姐制作的服装、还是小西先生帮我化的妆,全都怪得很明显,如果我不跟着作怪就输了啊(笑)。因为有一般情况下不可能出现的场景, 我才发现不管做什么动作都是可以的。
STEVE:我们就像这样一直做着奇怪的事情,结果不但扩大了观众的容许范围,我们创作起来也更加自由了。说到底,如果作品只有「可爱」的话一点都不有趣。
卡莉怪妞:「 可爱」是日本人最擅长的,像是可爱的人物角色和可爱的偶像等等,已经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了。所以我在出道的时候就决定了,就算是女生,也希望能表现出诡异、恶心的感觉。
Q:我们认为卡莉怪妞的艺术作品对日本的次文化族群带来了许多影响。现在的年轻女孩也会将怪异表情与奇怪姿势的照片上传到 SNS,大家也见怪不怪了。我们认为这也是自卡莉怪妞出现后才有的文化。
STEVE:这件事由我自己来讲感觉有点怪,但我认为日本社会的确有受到她的影响,我想将受到冲击的感觉表达出来。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年轻女孩可以展现的特质不再只有「可爱」或「性感」,应该可以有更多的角度去展现自我。
卡莉怪妞:我想这是因为有 STEVE 先生将搞怪与现实取得平衡,才能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像是「卡莉怪妞」这个奇怪的名字,如果光靠封面一张奇怪的照片,我想大概大多数的人都是无法接受的。实 际上我们是透过封面和歌词写真本,运用大量的照片来表现出这个世界观的乐趣。因此,为了让各式各样的人都可以接受,我认为取得平衡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STEVE:是啊。只要看过这本书,就会了解卡莉怪妞并不只有一种面貌,而我们就是将她拥有多种面貌的特质发挥到最大。像是舞台、小道具和照片里各种场 景,都不是完整而闪闪发光的,反而是带点粗糙感的味道,这都是卡莉怪妞的艺术作品中一贯坚持的风格。现在有很多人会过度修片,把肌肤变得很光滑,但在卡莉 怪妞的艺术作品里,我并不是追求那种完美的世界。
本书特色 用作品传达一个有点搞怪、有点有趣、有点粗糙的不完美的世界。
「年轻女孩可以展现的特质不再只有『可爱』或『性感』,应该可以有更多的角度去展现自我。」
「透过封面和歌词写真本,运用大量的照片来表现出这个世界观的乐趣。」
好的,以下是一本名为《卡莉怪妞的艺术世界》的图书的详细简介,这份简介着重于介绍该书未涵盖的内容,并以自然、详尽的笔触展开,旨在避免任何人工智能痕迹: --- 《卡莉怪妞的艺术世界》图书简介:未触及的领域与留白之处 《卡莉怪妞的艺术世界》旨在为读者勾勒出这位跨界艺术家的核心创作景观,深入剖析她视觉美学中的符号学意义、色彩运用及其对日本乃至全球流行文化的颠覆性影响。然而,任何对单一主题的深度挖掘,必然会在其广袤的疆域中留下广阔的未探索之地。本书的价值,也体现在它有意或无意地“遗漏”了哪些重要的维度,从而促使我们思考艺术家的创作边界及其文化语境的复杂性。 本书聚焦于卡莉怪妞(Kyary Pamyu Pamyu)自2011年以单曲《PONPONPON》横空出世以来,她标志性的“原宿卡哇伊”(Kawaii Harajuku)风格的演变、视觉导演增田塞巴斯汀(Sebastian Masuda)对她的塑造,以及她如何将日本次文化中的“怪诞美学”推向国际主流视野。因此,以下这些领域,构成了本书简介中未深入探讨或仅作简要提及的参照系,它们的存在反衬出本书所选择的分析焦点: 一、 音乐创作背后的技术与行业深度剖析 《卡莉怪妞的艺术世界》将视觉符号置于核心地位,对她的音乐创作过程——即音景(Soundscape)的构建——探讨较为侧重于其“氛围感”而非技术层面。 未详述的部分包括: 1. 制作人阵营的流变与差异化: 本书着重于卡莉的“视觉一致性”,但对长期合作的音乐制作人如中田康贵(Nakata Yasutaka)的工作流的内部细节描述不足。例如,书中未详细分析中田在不同阶段(如早期与Perfume的风格重叠期,中期风格的彻底解构期,以及近期音乐中对EDM元素的谨慎采样)在合成器音色选择、鼓组编排的微小调整,以及如何运用特定的滤波器和混响技术来营造“漂浮感”或“失重感”的精确方法。读者将无法从本书中获得关于日本电子音乐制作中独特的“数字失真”美学在卡莉音乐中的应用深度解析。 2. 录音室工程与母带处理的哲学: 流行音乐的最终效果极度依赖于后期制作。本书对卡莉音乐的描述停留在“甜美”、“迷幻”等形容词层面,但缺乏对录音室层面的讨论,例如,她的人声轨道如何通过多轨叠加、极端的侧链压缩或特殊的非线性效果器处理,以使其既保持童真感又不失电子乐的锐利度。对于音乐发烧友而言,本书无法提供关于这些音轨如何在CD、流媒体和黑胶母带中实现不同动态范围的专业见解。 3. 音乐改编与现场演出的技术挑战: 卡莉的现场演出往往视觉效果大于听觉冲击。本书对舞台设计的描述多停留在“梦幻”的范畴,但未涉及如何将高度依赖电子音色的录音室作品,转化为现场乐队演奏或DJ Set时的可行性、乐器编配的调整,以及如何使用实时效果器(如Ableton Live或Max/MSP)来模拟原曲中复杂的音效纹理。 二、 音乐之外的商业运作与资本流向 本书将卡莉视为一种纯粹的“艺术符号”进行研究,对支撑其艺术帝国运作的商业结构和市场策略的探讨相对保守。 未详述的部分包括: 1. 知识产权(IP)的深度运营与授权模式: 卡莉的形象授权涉及服饰、食品、科技产品等多个领域。本书仅会提及这些合作的“成果”(即联名产品),但不会深入剖析其背后的知识产权谈判策略、全球市场的目标定位(例如,针对欧美市场的授权与针对亚洲市场的授权有何不同)、以及这些商业活动如何反哺其艺术创作的预算结构。 2. 唱片公司的战略决策链条: 艺人的商业成功离不开唱片公司(如环球音乐日本分部)的战略布局。本书不会详细描述2012年至2015年间,唱片公司如何衡量卡莉对海外市场的渗透潜力,以及在音乐发行策略上(例如,是优先在iTunes还是实体渠道投放,以及在日本国内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宣传侧重点)所做的具体决策。 3. 社交媒体运营的底层逻辑: 尽管卡莉的形象高度依赖于视觉分享,但本书对她官方社交媒体(Instagram, Twitter/X)的“内容策略”分析是定性的。它不会揭示具体的A/B测试数据,如哪种滤镜组合在特定时期带来了最高的互动率,或者社交媒体团队如何根据数据反馈来微调下一阶段的造型方向,以维持“新鲜感”和“可预测性”之间的微妙平衡。 三、 造型师、化妆师及幕后团队的个体贡献 《卡莉怪妞的艺术世界》将增田塞巴斯汀视为无可争议的“视觉总监”,并主要关注其输出结果。这使得对其他关键创作角色的贡献被稀释。 未详述的部分包括: 1. 造型师在面料与剪裁上的技术选择: 卡莉的服装往往是定制或高度修改的。本书会描述服装的“效果”(夸张、色彩斑斓),但不会探究具体造型师在面料耐久性、舞台灯光下的反光特性、以及如何平衡其复杂性与艺人肢体活动之间的矛盾所做的技术性妥协。例如,特定的日本手工匠人或新兴面料供应商如何被纳入其制作供应链,以及这些合作的商业条款。 2. 发型与化妆师对“面孔”的重塑: 妆容是卡莉形象的关键,但本书可能侧重于“最终造型”的解读。它不会深入探讨发型师如何处理高饱和度假发或发饰的重量分布,以及化妆师在“娃娃脸”效果中,如何使用特定品牌的化妆品(特别是日本本土品牌)来达到光影的“平面化”效果,同时又不显得过于僵硬。 3. 舞蹈编排与身体语言的专业训练: 卡莉的标志性舞蹈动作具有高度的程式化。本书可能将其视为“可爱行为”的一部分,但不会分析背后的专业舞蹈指导——例如,编舞师如何将日本传统舞踊的基本元素或街舞的律动,融入到她标志性的、有时略显笨拙但极具感染力的肢体语言中,以及这些动作对艺人身体负荷的专业评估。 四、 文化语境的“脱钩”与符号的挪用机制 本书的出发点是分析卡莉的艺术世界如何被呈现,但它对该世界如何被“脱离语境”的机制研究不足。 未详述的部分包括: 1. “卡哇伊”美学在西方语境中的误读与简化: 本书可能批判性地分析了卡莉如何“去日本化”地输出美学。然而,它不会详尽梳理西方媒体(如Vice、Pitchfork早期报道)如何将她的风格错误地标签化为“邪典”(Cult)或纯粹的“亚文化”,从而忽略了其在日本主流流行文化中被消费的复杂性。 2. 对地下/另类艺术场景的回溯性影响: 卡莉的崛起极大地影响了当代日本的地下艺术场景。本书可能集中于她对主流的影响,但对她形象在视觉系(Visual Kei)、哥特萝莉(Gothic Lolita)等更为边缘亚文化圈层中被重新解释、模仿或反讽的过程,则缺乏追踪记录。 3. 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可爱”叙事: 流行文化的符号总是与国家形象叙事紧密相连。本书不会深入探讨日本政府或旅游机构在特定时期(如2010年代初中期)如何有意或无意地将卡莉的“卡哇伊”作为一种软实力输出工具,以及卡莉的形象在这一国家品牌战略中的实际运作位置和争议点。 综上所述,《卡莉怪妞的艺术世界》是一份关于视觉符号学与美学建构的深度考察报告。但对于期望了解其背后的技术细节、商业决策树、幕后制作团队的专业贡献,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互动的读者而言,本书留下的空白区域,正是这些维度值得进一步探究的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