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与独白:谈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运动:一个四十年工艺人的观点

共振与独白:谈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运动:一个四十年工艺人的观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化
  • 文化创意产业
  • 工艺
  • 产业运动
  • 台湾历史
  • 文化观察
  • 设计
  • 社会文化
  • 经验谈
  • 本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传统工艺的文化,
手工业研究所业务的主要精神
就在设计与技术的研究创新,
如深入了解工艺的本质与社会功能,
特别要了解台湾社会文化与产业的发展历史,
就会体会
工艺在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时代意涵与重要性。

  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三者结合缺一不可的产业,文化是文创产业的灵魂与精神所在,创意只是基本的能力与策略,文化则是要靠长期修养的整体社会力与品质的展现,现代产业要靠科技与人文结合的设计创新,所形成产品的文化风格与品牌形象,但它也要具备优良的产业生产能力,包括材料应用、生产技术、生产管理、品质管理、组织管理、市场行销等。
 
共振与独白:谈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运动:一个四十年工艺人的观点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对“共振与独白:谈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运动:一个四十年工艺人的观点”这一特定书目的内容进行详述,而是基于一个长期在台湾文化创意领域深耕的工艺人视角,对一个更宏大、更具时代意义的议题——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脉络、内在张力与未来走向——进行一次深入的、非学术性的个人回溯与思辨。 我们探讨的并非某本著作的目录或结论,而是那个支撑起“文化创意产业”这一宏大叙事背后的“手感”、“在地性”与“时间性”。一个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之间穿梭了四十载的实践者,其观察的切入点必然是具体的、可触摸的,而非抽象的理论构建。 第一部:手艺的黄昏与黎明:从制造到文创的漫长过渡期(约 1980s - 2000s 初) 在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真正被“命名”和“推向市场”之前,存在着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转型期。本书的基调设定在这个“前文创时代”,重点聚焦于工艺师们如何面对全球化冲击下,传统手工艺品失去价格竞争力的困境。 一、工厂的锈蚀与传统的坚守: 这一部分将详细描绘台湾制造业鼎盛时期,工艺如何依附于代工体系而存在。工艺师们是“工人”而非“创作者”。当订单外移,工厂关闭,大量拥有精湛技艺的老师傅们面临失业。这是一种技术上的断裂,也是一种身份认同的危机。我们不谈宏观经济数据,而是聚焦于一个木匠如何从为美国客户制作家具,转向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手艺在岛内找到新的价值。 二、在地材料的重新发现: 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在于“在地性”。本书将深入探讨在那个消费主义尚未完全主导的年代,工艺人如何重新审视台湾本土的自然资源。例如,对台湾特有木材、竹材、甚至旧回收材料的再利用,这不仅仅是环保议题,更是一种对土地情感的连结。这里的“独白”是工艺人面对自然材料时,内心发出的对材料生命力的尊重与对话。 三、民间美学的苏醒: 在官方美学或主流设计话语之外,台湾的民间信仰、岁时节庆、生活器物中蕴藏着丰富的视觉语言。工艺人如何从庙宇的剪黏、布袋戏的偶头雕刻、或传统农具的造型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转化为可以被现代生活接受的产品形态。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文化再活化”,它没有政策推动,纯粹依靠民间一股不服输的生命力。 第二部:文创浪潮的涌动与“共振”的挑战(约 2000s 中期 - 2010s)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提出和推行,一股新的能量涌入这个领域。工艺人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从工厂进入工作室和设计园区。 一、政策的推力与手感的拉扯: “共振”并非总是和谐的。当政府和资本开始关注文创时,创作的逻辑开始向“行销”、“展演”和“品牌故事”倾斜。本书将细腻描绘工艺人面对“如何快速生产出能被大众理解的故事”时的内在挣扎。如何保持手工制作的时间浓度,同时满足市场对效率和规模的要求?这里的“共振”是工艺精神与市场机制之间产生的摩擦声。 二、新兴设计师群体的介入: 新一代受过学院教育的设计师群体进入市场,他们带来了新的美学观念和国际视野。工艺人需要学习如何与这些“懂行销、懂视觉语言”的年轻伙伴合作。这部分着重于世代之间的知识传递与观念碰撞。老一辈的“慢工出细活”哲学如何与新一代的“快速迭代”思维对接,形成一种新的“合作共振”。 三、从“物”到“体验”的转化: 文化创意不再只是卖一件漂亮的作品,而是贩卖一种生活方式或一段体验。一个陶瓷作品是如何通过工作坊、驻村计划等形式,将制作的过程和背后的文化含义传递出去的?这是一种叙事方式的升级。工艺人的“独白”不再是安静地雕刻,而是大声地讲述自己的创作心法和对台湾文化的理解。 第三部:独处的深处:面对数字时代与产业的未来(2010s 至今) 在移动互联网和全球文化流动加速的当下,台湾的文创产业进入了一个更加复杂和碎片化的阶段。 一、国际舞台的虚荣与本土根基的沉稳: 台湾的文创产品在国际上屡获设计大奖,但这是否意味着真正的“文化自信”?本书将探讨工艺人如何看待“国际化”的陷阱——即过度迎合国际审美而稀释了本土的独特味道。一个成熟的工艺人必须学会将国际目光视为一种参照,而非最终目标。真正的“共振”应是向内求,而非向外求。 二、手艺的数字化边界: 3D打印、数字化设计工具的普及,对传统手工艺构成了新的挑战与机遇。这本书会审视工艺人对新技术的态度:是排斥还是吸收?如何利用数字工具来优化流程,同时确保核心的“手作温度”不被算法取代?这是一种关于“真实性”的深刻探讨。 三、工艺人的“独白”:传承与缺口: 最核心的议题是“传承”。经过四十年的努力,文创产业看似繁荣,但真正的、需要数十年磨练的核心工艺技术的接班人却日益稀少。本书以一个长者沉静的“独白”收尾: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是表象,而手艺的存续才是根基。如果根被蛀空,所有的共振都将是空洞的回响。工艺人必须放下对“产业规模”的执念,回归到对“技艺的虔诚”本身。 总结: 本书是一本横跨四十年的个体史诗,它不提供标准化的产业报告,而是以一个老工匠的视角,去触摸台湾文化创意运动中最真实、最粗粝的肌理。它探讨的是在时代洪流中,手艺的尊严、文化的韧性,以及个体在追求“美”与“生活”的道路上所进行的永恒的、有时是孤独的思索与实践。它记录了工艺人如何在“共振”的喧哗中,坚守住自己沉默而重要的“独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翁徐得
 

  | 学历 |
  台大农学博士
  公费留学西德、日本

  | 经历 |
  台湾省手工业研究所技士、副研究员兼技术组长、所长
  国立台湾工艺研究所所长
  大叶大学造形艺术系专任副教授、兼工业设计系系主任、城乡营造暨产业振兴研究中心主任
 

图书目录

绪论
文化产业理念的形成与内涵
全球化浪潮下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思考
公立研究单位的社会功能
从产业政策历史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营造
发展文创产业当前的盲点
台湾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社会条件探讨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略
总结
历年发表相关文章
(以下附上登上期刊位置与年份)
1.发展兼具经济及文化意义的手工业产业/台湾手工业 1982/11 vol.13
2.地方产业与地域振兴/台湾手工业 1995/7 vol.55
3.工艺公园─日本地方振兴的重要措施/台湾手工业 1997/10 vol.64
4. 原住民工艺文化产业发展与推广/行政院原住民委员会 1999/6
原住民的工艺世界:传统、创新与商机研讨会论文集
5. 台湾工艺节的政策意义/台湾工艺 1999/10 vol.1
6. 传统工艺的再生─以漆艺与蓝染工艺为例/国立传统艺术中心 2000/10
亚太传统艺术论坛研讨会论文集 p.31-39
7. 寻找农村社区的生命力/台湾工艺 2002/1 vol.10
8. 推展工艺产业 形塑地方容颜/台湾工艺 2002/10 vol.13
9. 颜水龙的工艺振兴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国立台湾工艺研究所 2006/6 工艺水龙头专辑
10. 地方文化与价值创新─以埔里地域振兴运动为例/2006/8 APEC 地方特色产业市场发展论坛
11. CRAFTS 工艺产业发展概况-1/经济部工业局 2007 文化创意产业年报
12. 中华民国工艺史/2011 中华民国发展史 百年工艺发展
13.蓬莱涂漆器─文化创意地方特色形塑的典范/台湾漆文化协会 2012/10 蓬莱叙事─101年黄丽淑漆艺师生联展专辑

 

图书序言

绪论

  笔者自1 9 7 5 年研究所毕业进入初成立不久的台湾省手工业研究所任职,可以感受到当时长官所长萧伯川先生与厅长林洋港先生爱惜人才,希望研究所发展的热诚,至2 0 0 3 年退休转任教大叶大学造形艺术系从事教职,2 0 1 4 年再次退休回到自家的游漆园工作室,从事工艺的工作已四十年。做为一个受过完整研究训练的研究人员、受到国家支助的公费留学生,也自认为是负有推动社会进步责任的国家公务员,在业务的领域上随时关心社会的发展,思考社会的未来是必然的意识。

  笔者的硕士论文: 木材与竹材用涂料之制造与涂装效果,应该就是工艺的科学范畴,而到手工所工作,很快就感受到工艺产业的文化内涵与设计创新必要,但台湾产业特殊的环境与型态,让推动产业文化设计创新的业务找不到着力点,倒是在产业技术、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方面发挥了极大的功能。但是在1 9 8 0 年代末期手工业因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巨变而外移空洞化后,产业的未来是必须面对的问题,此时文化界另一个忧心的角度则是传统技艺的流失,笔者深思后的想法就是要回归到工艺的起源、回归到地方的风土、回归到工艺的用与生活,让地方的人找回地方工艺的历史,而且是全所同仁共同的理念,第一个尝试就是要以本所同仁的专长为日月潭示范开发具有日月潭地方特色的观光纪念品。

  1 9 9 1 年4 月笔者受到长官的提拔接任所长职务,因为已体认到工艺的文化内涵,所以带领全所积极参与文化建设的业务,而文建会也已把传统工艺振兴列为重要的工作,几年内先后办理「国际传统工艺大展」「国际陶瓷博览会」「文化产业研讨会」暨社区总体营造中日交流展「全国社区总体营造博览会」等台湾有史以来首见的活动。另外一个机缘则是透过当时台北工专赖琼琦教授的介绍,开始与日本千叶大学宫崎清教授合作,申请「中日技术合作计划」的协助,以主题「地域活性化与设计」引进日本地域振兴、工艺文化产业振兴的经验,日本的地域振兴即是造町或造乡运动,台湾另订一个「社区总体营造」的新名词,就其精神与内涵是相当一致的。而宫崎教授主要的研究领域为设计文化与设计史,其主要的内容就是传统工艺的文化,手工业研究所业务的主要精神就在设计与技术的研究创新,如深入了解工艺的本质与社会功能、特别要了解台湾社会文化与产业的发展历史,就会体会工艺在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时代的意涵与重要性,即使是表面看是毫不相关的表演艺术或电影艺术,其服装、道具、生活文化都是工艺文化; 另一项可体会到的是台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艰难点,如: 文化是断裂的,产业政策、设计教育缺乏文化与社会发展长期的思维。

  本书笔者将四十年从事工艺相关的工作,尤其是服务公职二十八年,从基层做起到担任所长,负责台湾工艺发展的重任,服务互动的对象包括: 个人匠师、工艺家、设计界、大专院校师生、相关政府机关、生产厂商业者、外销贸易商与相关公会团体、社团组织。谨将个人多年与社会的交流共振所产生的感想,加上各阶段所发表的部分文章集结成书,提供社会各界对台湾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参考。
 

图书试读

产业与社会文化绝缘的五十年

在文化创产业纳入国家重点发展计画之初,因为是产业发展计画所以主办单位应由经济部主政,可是参考英国的创意产业内容又包括了十三项,以当时台湾的中央政府组织分别归为经济部、文建会、新闻局、教育部等部会的业务。因为笔者一直认为设计水准的提升与全民设计意识的普及才是文创产业的推动的主轴,所以最关心的是经济部所办的设计业务,其中推出的「设计博览会」展览最值得喝采,尤其是走出了台北市到宜兰、台南、高雄、台中、台东去办设计博览会,那才能对台湾社会产生广大的影响,需要探究的是检点几年办下来其效应与精进的方向。

文化创意产业计画推动初期在行政院设有推动指导委员会,下设推动小组与推动办公室,组织堪称具体,但除办公室有固定业务外,外人只能雾里看花。但让人纳闷的是推动几年后,主办单位由经济部转到文建会,由被称不懂文化的单位转到被称不懂产业的单位主办,全球化竞争激烈的现代,台湾社会应该是没有如此蹉跎的本钱的!

台湾最早引入工业设计工作的可追溯到1 9 5 0 年代接受美援所成立的「财团法人手工业推广中心」,聘请美国工业设计师R u s s e l W r i g h t 来台辅导,当然当时的主要辅导对象为手工业产品的设计,也就是工艺产品设计,1 9 6 0 年代改由中国生产力中心接手,连续几年间陆续聘请美国、德国及日本的工业设计专家,开设一系列的暑期研习班,培养了台湾第一代大专院校的设计教师与产业设计人才。在设计推广方面,从中国生产力中心到成立中华民国设计与包装中心,到外贸协会成立设计推广中心,及经济部工业局已推动三期的「全面提升工业设计能力五年计画」,可以看出产业部门重视设计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这本书,尽管我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具体细节知之甚少,但“四十年工艺人”这个标签,已经足以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这意味着,我将要接触到的是一种沉淀了时间和经验的智慧,一种从实践中淬炼出的洞察力。书名中的“共振”一词,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层面的呼应,仿佛作者在诉说着台湾这片土地上,个体艺术家、设计师、创作者们,如何在一个共同的时代语境下,感受着彼此的脉搏,激荡出文化创意的火花。而“独白”则像是这种群体共振背后,每一个独立灵魂的深刻思考与自我对话。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这位工艺人如何看待“工艺”本身在现代创意产业中的角色与价值。是作为一种技艺的传承,还是作为一种精神的载体?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他又是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保持自己的“独白”,不被洪流所裹挟,又能与时代产生“共振”的?我希望书中能有大量的细节和案例,让我能够具体地感受到,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如何一步步走来的,其中又蕴含了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与喜悦。

评分

书名《共振与独白:谈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运动:一个四十年工艺人的观点》以其极富诗意与深度的组合,迅速抓住了我的眼球。这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产业的论述,更像是一场关于集体意识与个体表达的深刻探讨。我尤其对“四十年工艺人”这个身份感到好奇,它预示着一种历经岁月洗礼的智慧,一种从实践中提炼出的真知灼见。在我的想象中,这位工艺人必定是一位观察者、参与者,也必定是一位思考者。他所讲述的“共振”,或许是指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在特定历史时期,如何汇聚了时代的精神,激发了民众的文化热情,形成了一种集体性的文化动能。而“独白”,则可能是在这宏大的运动叙事之下,无数个独立个体在创作道路上所经历的孤独、坚持与自我实现的过程。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种不同于官方宣传或学术分析的视角,而是以一种更为贴近土地、贴近人心的语言,去解读台湾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脉络。我想了解,这位工艺人是如何定义“工艺”与“创意”在台湾文化语境下的关系,以及他在四十年的漫长旅程中,是如何在时代的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振”频率,并保持着不被轻易淹没的“独白”的。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足够引人入胜,"共振与独白"——这两个词语仿佛在低语着某种深层的共鸣与个体的心声交织。结合“谈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运动”以及“一个四十年工艺人的观点”,我几乎可以想象得到,这本书会是一次深刻而独特的旅程,带领读者深入台湾这片土地上蓬勃发展的文化创意领域。四十年,这是一个何其漫长的积累,一个足以沉淀出智慧、洞察与血泪的时光。我期待着从一位真正亲历并塑造了这场运动的“手艺人”口中,听到那些藏在官方叙事之外的真实故事,那些关于灵感如何被点燃,创意如何在碰撞中成长,又如何在时代洪流中坚持与变革的细节。书名中的“共振”二字,让我联想到的是无数个体心声在时代的呼唤下汇聚成强大的能量场,而“独白”则暗示了在群体运动背后,每一个创作者所经历的孤独、挣扎与自我对话。这本书,或许不是一本浅显易懂的行业报告,更像是一份充满温度和质感的心灵地图,勾勒出台湾文化创意产业从萌芽到盛放的曲折轨迹,以及其中无数平凡与不凡的灵魂故事。我迫切想知道,这位工艺人如何看待“文化”与“创意”这两个词汇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的独特融合?在四十年的漫长岁月中,他又是如何捕捉并回应时代的“共振”?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共振与独白:谈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运动:一个四十年工艺人的观点》本身就勾勒出一幅充满张力的画面。一方面,“共振”暗示着一种群体性的、时代性的呼应,仿佛在说,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整个社会、整个时代产生了深刻的连接与互动。另一方面,“独白”则指向了个体创造者的内心世界,那种在寂静中孕育灵感,在探索中寻求认同的孤独旅程。结合“四十年工艺人”这个标签,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叙事风格,一种源自基层、饱含温度的叙事。我希望能够从作者的视角,看到那些隐藏在光鲜亮丽的产业背后,真实的创作过程,那些从无到有的艰难,那些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解读,以及在国际竞争中,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如何找到自己的独特声音。我尤其想知道,这位有着四十年经验的工艺人,是如何看待“工艺”在当代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价值,以及他又是如何理解并实践“共振”与“独白”的辩证关系的。这本书,似乎不仅仅是一部产业史,更是一份个体生命在时代洪流中,如何寻找意义与价值的宣言。

评分

仅从书名《共振与独白:谈台湾文化创意产业运动:一个四十年工艺人的观点》来看,这本书就带着一种朴实而深刻的气息。这里的“共振”让我联想到的是一种社会集体的情感与需求的契合,是文化创意产业如何触及人心,引起普遍的认同与回响。而“独白”则像是那些创作者内心的声音,那些在创作过程中,不被外界打扰,只专注于自我表达的深刻时刻。四十年,这是一个足以让一位工艺人沉淀出丰厚经验的时间长度,这意味着他所提供的观点,一定饱含着对台湾这片土地文化脉络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产业发展规律的独到见解。我迫切想知道,这位工艺人是如何定义“文化创意产业”这个概念的,它在他眼中,究竟是何种形态?在过去的四十年里,他又是如何感受到时代的“共振”,又是如何通过自己的“独白”来回应这种共振的?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对一个产业的回顾,更可能是一次关于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坚守匠心、传承文化,同时又拥抱创新的深刻对话。我期望书中能够有大量的、具体的案例,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是如何在“共振”与“独白”的交织中,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篇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