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中华(上)夏商周~隋唐五代之卷

服饰中华(上)夏商周~隋唐五代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服饰史
  • 中国服饰
  • 古代服饰
  • 夏商周
  • 隋唐五代
  • 文化史
  • 历史
  • 服饰文化
  • 中国历史
  • 传统服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古代服饰艺术巨作~
跨越历史长河,中华服饰七千年实物汇整,
以物证史,研究者必备资料集。

  【上册内容】
  ◎第一章 中华服饰探源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服饰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服饰 
  ◎第五章 魏晋南北时期的服饰
  ◎第六章 隋唐五代的服饰   

  中华服饰源于旧石器时代,在7000年前,
  已经发明丝、麻等纺织物缝制的衣冠鞋靴等配套的服饰,
  和用骨、角、贝、玉、陶等材料制造的美化生活的装饰品。

  中华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创造的丰盛华美的原始服饰文化,举世独步。
  夏商周时期,中华服饰进入以「礼」为规制的发展阶段,
  服饰意识与天地同构,内涵深邃。
  汉代以后,以儒学为理念的服饰制度,使服饰品类和材质工艺不断发展提升。
  数千年来,华夏服饰不断受到少数民族和域外异质服饰文化的滋养,
  使中华服饰不断创新和丰富,形成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服饰传统,为世人所称羡。

  本书根据以物证史的理念,按历史顺序,
  以最简明易懂的文字与服饰实际文物的图片相对照,
  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今的服饰发展,
  注重介绍服装形式、服饰制度、服装面料、服饰纹样、首饰配饰的具体面貌。
  特别着重考古科学的成果与历史文献相印证,内容丰富,史料详实,附图精美,
  各图均有详细图文说明,适合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教材,
  以及作为戏剧影视界服装设计、服装装饰界创新设计、
  美术工作者专业创作和艺术品收藏者鑑别真伪的优良读物,
  为迄今出版的中国服饰艺术史类书籍中内容最全面、图片最丰富、编排最科学,
  具有历史研究价值、艺术鑑赏价值、收藏价值且兼具普及价值的学术巨着。

本书特色

  ◎师承沈从文,继《中华服饰五千年》古服饰研究另一高峰:

  3大服饰研究权威携手合作,从夏商周~隋唐五代、从宋代~民国,中国古代服饰艺术第一手史料汇整,体现中华一脉相承的七千年服饰文化,为该领域必备经典着作。

  ◎以物证史,体现各朝代官场、民间服饰制度、文化变迁之轨迹:
  各朝代服饰特征、官服制度、民间流行衣装、服饰禁忌、改革等分章节介绍,图文相佐,流变清晰,体现服饰发展历史和与之相伴相生的服饰礼仪。

  ◎首饰与其他穿戴象征,多彩纷呈的中国传统工艺形成内涵探讨:
  首饰、配饰、冠帽、鞋履、带钩、篦梳……史料不清处以手绘补足,各艺术形式交织并陈,体现着装者身分地位、财富、品味考究,形式,考证、记录扎实。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服饰史的图书的简介,内容聚焦于夏商周至隋唐五代时期,但不包含您提供的特定书名《服饰中华(上)夏商周~隋唐五代之卷》的具体内容。 --- 《锦绣华章:中国古代服饰流变与文化(夏商周至隋唐五代)》 引言:衣冠之始,文明之镜 服饰,作为人类文明的初级符号,不仅是遮体御寒的物质需求,更是社会结构、政治伦理、审美观念和民族融合的直观载体。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远古的粗犷到中古的绚烂,服饰的演变清晰地勾勒出不同时代的面貌与精神风貌。《锦绣华章》一书,旨在深入探讨夏商周至隋唐五代这一关键历史阶段——中国古代服饰体系形成、发展与转型的核心历程。 第一篇:青铜时代的礼仪与秩序——夏、商、周 这一时期的服饰,是“礼”与“制”的集中体现。在夏代,尽管史料零散,但已见雏形。进入商代,随着神权色彩的加强,服饰的等级森严逐渐确立,尤其体现在祭祀与丧葬礼仪中。 周代,是古代服饰制度的奠基期。《周礼》中的详细记载,确立了以“冕服”为核心的贵族服饰体系。本篇将重点剖析: 冕服制度的建立: 探讨冕冠、玄衣裳、大带、蔽膝等构成要素,分析其在祭祀、朝会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政治哲学。 平民服饰的朴素: 区分等级差异,观察庶民阶层在日常劳作中服饰的实用性与简洁性。 色彩与纹样的禁忌: 考察青铜器纹饰对纺织品图案的影响,以及不同颜色在区分身份上的严格规定。 第二篇:变革与融合的序曲——春秋战国至秦汉 铁器和畜力的普及,使得纺织技术得到飞跃,服饰的形制开始出现松动,为后续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思想活跃,服饰上开始出现对前代保守规范的反思与创新。深衣的流行,标志着一种更为便捷和内敛的形制受到推崇。 秦汉时期,是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对服饰制度的再次规范与整合: 袍服的定型: 汉代官服中,袍服成为主流,不同色彩(如绛、紫、青、黄)严格对应官阶。 深衣的演变: 分析曲裾和直裾的流行趋势,以及它们在不同场合下的穿着差异。 “汉承秦制”的影响: 探讨秦朝对服饰色彩和幅度的初步规范如何被汉代继承并加以发展,特别是对“深衣制”的推广。 纺织技术的进步: 重点介绍提花织物的成熟,如锦、绮的出现,为后世服饰增添了视觉的深度和奢华感。 第三篇:胡汉交融的绚烂——魏晋南北朝 这是一个民族大迁徙、思想空前解放的时代,服饰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兼容性。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文化与汉族的传统服饰互相渗透,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风度”。 褒衣博带的审美: 探讨玄学思潮下,士人对宽大、飘逸服饰的偏爱,以及“竹林七贤”等群体对服饰风尚的引领作用。 胡汉服饰的碰撞: 分析短装、裤褶、靴履等源自游牧民族的服饰元素如何融入汉族服饰体系,尤其在军队和北方地区的普及。 女性服饰的多元化: 介绍襜褕、衫裙的结构变化,以及受西域影响的头饰和妆容。 第四篇:盛世气象的极致表达——隋唐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服饰美学的巅峰,展现出兼容并蓄、雍容华贵的时代精神。开放的国策使得异域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广度被吸收。 圆领袍的普及: 隋唐三省六部制下,圆领袍(缺骻袍)成为官员和士人阶层的标准公服,其简洁利落的线条反映了帝国的强大执行力。 女性服饰的革命: 袒露与自信: 重点分析“袒领装”、“半臂”的流行,展现出唐代女性在社会地位提升后的自信与开放。 裙装的繁复: 探讨“石榴裙”、“间色裙”的色彩搭配,以及“高腰襦裙”对身材比例的拉长效果。 披帛的运用: 这种轻薄的长巾在唐代女性服饰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装饰效果,极大地丰富了身体的线条美。 异域风情的渗透: 详述波斯、中亚等地的胡帽、软靴、花纹(如联珠纹、宝相花)如何融入唐代织锦和服饰设计中,形成华美而充满异域情调的“胡服”风尚。 发式与首饰的创新: 梳蓖的发髻形态(如高髻、双鬟望仙髻)与金银宝钿的结合,共同构成了盛唐繁荣的视觉符号。 结语:服饰中的历史回响 从夏商的刻板庄重,到唐代的绚烂奔放,《锦绣华章》勾勒出的不仅是布料与剪裁的变化,更是国家权力结构、意识形态变迁和社会风貌的生动投影。通过对这些衣物细节的细致考察,我们得以窥见古代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节点上,如何用锦绣编织出自己的文明轨迹。本书旨在为研究中国古代历史、艺术史及纺织技术史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服饰文化视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黄能福


  黄能福,原名黄能馥,男,汉族,浙江省义乌市人,1927年出生。1942年义乌县立初中肄业后在家务农,1949年被母校聘为语文教员。1950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1953年因院系调整转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当年本科毕业留校读研究生,并任工艺美术研究室祕书,全国第一届民间美术展览会会场管理组副组长、少数民族馆馆长。1955年研究生毕业留校任助教。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61年兼任文化部高等艺术院校统一教材编选组员兼祕书。1982年起历任中国流行色协会学术顾问、专家委员会委员。1983年任国家科委、科技馆赴加拿大「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展览会」纺织科技顾问。1987年任中国丝绸博物馆筹建处总顾问。1988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退休,同年任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副校长兼实用美术部主任。1992年任纺织工业部服饰博物馆总顾问。1994年任北京现代实用美术学院名誉院长。1961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81年加入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并任中国工艺美术馆顾问,中国云锦协会顾问。2008年10月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奖。2009年5月受聘为苏州大学兼职教授。2010年任新版50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服装顾问。

陈娟娟

  女,北京人,汉族,1936年出生。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国家文物鑑定委员会委员,中国古代丝绸文物复制中心副主任。曾先后担任中国丝绸博物馆筹建处顾问、苏州丝绸文物复制中心副主任、中国丝绸文物研究复制学术顾问、中国服饰艺术博物馆筹建处顾问、北京市门头沟区政府刺绣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数字博物馆建设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服饰研究会研究员。1956年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师从沈从文先生研究中国古代织绣文物。四十余年,一直从事古代织绣文物的研究、分析、鑑定工作,为故宫及兄弟博物馆分析鑑定了数以万计的织绣文物。

  主要学术着作见黄能福简历中的合着部分;此外还与他人合着《国宝》、《故宫博物院藏宝录》等,并在《文物》、《文物报》、《故宫博物院院刊》、《紫禁城》等学术报刊发表专业论文四十余篇。2005年其专着《中国织绣服饰论集》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编入故宫博物院学术文库。2002年3月,被《中国文物报》评选为全国文博考古界百位学术成就显赫、治学经验丰富、极具创新精神的专家学者之一。

黄钢

  男,北京人,汉族,1961年出生。着名织绣文物收藏家、画家。1984年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1991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2000年个人作品在德国慕尼黑、柏林、汉堡、法兰克福联展,并在中国香港J画廊举办个人展。20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在美国纽约、芝加哥参加亚洲艺术博览会和IN SEARCH OF画廊画展。2002年在美国纽约宝林画廊参加纽约博览会画展和上海艺术博览会画展。2003年在美国圣达菲组阁画廊举办个人作品展,在美国西雅图沃尔茨画廊参加亚洲现代艺术联展及美国芝加哥沃时画廊芝加哥艺术博览会画展。2004年参加美国匹兹堡艺术学院画廊中国艺术家联合巡展、韩国汉城国际博览会及北京国际画廊艺术博览会画展。    

  2005年在美国圣达菲组阁画廊举办个人画展。2006年在中国台湾平画廊举办个人画展。2007年在法国巴黎JGM GALLERY参加「毛,当代视觉」画展,在北京A空间参加北京与纽约十位艺术家联展,在中国香港安娜宁画廊及新加坡坡林大画廊举办个人画展。2008年在中国台湾亚洲艺术中心举办「北京的记忆」个人作品展,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举办「远方的唿唤」个人作品展,并参加北京的「新东方精神」、「艺术史里外」、「流动的星」等联展。2009年参加由深圳美术馆、湖北美术馆举办的「历史的图像」展,参加由日本东京都美术馆主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展。

  2006年 编着《中国龙袍》(与黄能福合着),由紫禁城出版社与漓江出版社联合出版。2008年 11月由保利艺术博物馆、凯旋艺术空间编着《黄钢 HUANG GANG》大型画册,由人民美术出版。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中华服饰探源
.一、中国是古人类发源地之一  
.二、中国人创造衣服迈出的第一步
.三、中华原始服饰的发祥期
.四、中华原始服饰艺术初度辉映的新石器时代
(一)纺织衣料的发明创造
(二)独具特色的服装配套
(三)丰盛华美的原始首饰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服饰
.一、夏商西周服饰文化的背景
.二、夏商西周的章服制度
(一)礼服
(二)一般服装
(三)舄履
.三、军戎服
.四、王权与德化的标志—─「十二章」服饰纹样
.五、夏代的服饰
.六、商代的服饰
(一)商代的衣料
(二)商代的服饰色彩
(三)商代的服饰款式
(四)晚商蜀国鱼凫王的四件配套龙纹礼衣
(五)距今3000多年前天山南北居民的服饰
.七、西周的服饰
(一)西周的宗法制和「中华」、「华夏」之名的来历
(二)西周的衣料
(三)西周的着装人物资料
.八、商周时期的首饰佩饰
(一)发饰
(二)冠饰
(三)耳饰
(四)颈饰
(五)臂饰
(六)佩璜
(七)其他玉佩
(八)手饰
(九)冥衣玉具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
.一、中华服饰文化变革的第一个浪潮
(一)服饰用料的发展
(二)服装色彩观念的改变
(三)服装配套结构的变革
(四)工艺技术的发展
(五)服饰观念的发展
.二、春秋战国时期服饰文化的考古发现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材料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纹样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款式
(四)春秋战国时期的首饰佩饰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服饰
.一、服饰文化综合发展的历史时代
.二、秦始皇时代的坚甲利兵
(一)20世纪世界考古的奇蹟
(二)秦国军队的服装
.三、汉王朝的服饰制度
(一)汉代的冠制
(二)汉代的朝服
(三)汉代的一般服装
(四)汉代的鞋靴
(五)汉代的冥服
.四、考古发现的汉代服饰资料
(一)服装、服饰用料
(二)由西汉到东汉、三国服饰纹样的演变
.五、秦汉时期的首饰和佩饰
(一)发饰
(二)耳饰
(三)颈饰
(四)臂饰
(五)指环
(六)带钩、带扣、带鐍
(七)佩玉
 
.第五章 魏晋南北时期的服饰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特征
.二、汉、胡服饰文化的传移
.三、裤褶、裲裆、半袖衫的流行
(一)裤褶
(二)裲裆
(三)半袖衫
.四、筩袖铠、裲裆铠、明光铠
.五、冠帽形制的变迁
.六、文士的服饰风尚
.七、妇女服装的演变
.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纹样
(一)利用圆形、方格、菱形及对称的波状线组成几何骨骼,填充动物纹或花叶纹
(二)圣树纹
(三)天王化生纹
(四)小几何纹
(五)波斯萨珊式联珠佛面纹及联珠猪头纹
(六)联龛立佛瑞兽纹
(七)中亚波斯式装饰纹样
.九、考古发现南北朝时期的服装实物
.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首饰实物
(一)发饰
(二)帽饰金博山
(三)耳饰
(四)佩饰
(五)金奔马饰件
(六)金环
(七)指环
(八)带具

.第六章 隋唐五代的服饰
.一、隋朝的服饰制度
(一)隋文帝衣着简朴
(二)隋炀帝「肩挑日月、背负星辰」的冕服款式
(三)大业年间的女装
(四)北方及西部少数民族的服装
(五)从隋俑所见的服装形式
(六)缠须之风
(七)波斯萨珊朝联珠纹纹样的内传
.二、唐代服饰文化的背景
.三、唐代的冠服制度
.四、唐代的冠帽制度
(一)幞头
(二)进贤冠
(三)平巾帻和武弁
(四)笼冠与貂、蝉
(五)鹖冠
(六)通天冠
(七)进德冠
.五、唐代平民服装
.六、唐代吐蕃、回鹘、龟兹贵族服装
.七、唐代女装的演变
(一)襦(或袄、衫)、裙装
(二)帔帛
(三)裲裆、半臂和背(褙)子
(四)羃罗与帷帽
(五)女着男装
(六)回鹘装
(七)唐代的舞蹈服装
(八)唐代女鞋
.八、五代服饰
.九、隋唐五代妇女的发型与面妆
.十、隋唐五代时期的甲衣
.十一、隋唐五代时期的服饰纹样
(一)联珠团窠纹
(二)宝相花纹
(三)瑞锦纹
(四)散点式小簇花、小朵花
(五)穿枝花
(六)鸟衔花草纹
(七)狩猎纹
(八)几何纹
(九)其他类型的纹样
.十二、隋唐五代的首饰佩饰
(一)发饰
(二)耳饰
(三)颈饰
(四)臂饰
(五)指环
(六)腰带带具
 

图书序言

序一

  中华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又丰富多彩,素以「衣冠文物礼仪之邦」和「丝绸之国」闻名于世。黄能福、陈娟娟、黄钢合着的《服饰中华—─七千年艺术巨作》,就引导我们领略这悠久的历史和万千的气象。

  我们的祖先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已磨制骨针缝制毛皮衣服,佩戴兽牙、贝壳、骨管、鸵鸟蛋壳、石珠等连串的串饰。到了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农耕牧畜,营造房屋,男子出外狩猎,打制石器,琢玉;女子从事採集,制陶,发明纺麻,养蚕制丝,纺织毛、麻、丝布,缝制衣服。根据考古材料,我国在距今7000年前西安半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中,发现有100余件带有麻布或编制物的印痕,其中已有平纹、斜纹、罗式绞扭织法、绕环编织法等编织方法。江苏吴县草鞋山发现了距今5400年前的葛布,织有回纹和条纹暗花。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平纹蚕丝绢和浅绛色罗,距今已5500年。新疆和青海新石器文化遗址则发现过彩色花纹的织锦和在绢帛上绣出精美花纹的刺绣。衣冠鞋履、玉石首饰、佩饰与华美的发型配套,构成中华上古服饰文化的繁荣景象。

  服饰是人类源于护体御寒等生理需求的物质的产品,又是反映人们审美观念和生活理念的精神载体。我们的祖先自从发明了纺麻、缫丝、织毛等手工技术,就能利用纺织品缝制适合护体御寒的配套服装,而且创造了形式美观、具有思想内涵的服饰纹样,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大约在西元前22世纪末,中国进入传说中「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时代;自西元前21世纪至西元前5世纪,统治者以「天命神权」为精神支柱,宣扬「道协人天」的思想,把森严的等级制度以「礼」的形式固定下来。服饰是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就成为「礼」的重要内容,作为「分贵贱、别等威」的工具。最高统治者称为「天子」,他与天帝沟通的办法即祭祀。《礼记•祭法》:「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论语》中说,禹平时生活节俭,但祭祀时必穿华美的礼服—─冕,以表对天帝的恭敬。经过夏、商、周三代的继承和变革发展,到周代就形成了以「天子」为中心的完善的服饰制度,按礼节的轻重规定穿不同的礼服,同时规定按不同的政治地位穿不同的礼服,位高者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位低者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则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后宫妃嫔及百官的服饰也都有相应的定制。这些服制的思想内涵,完全从属于传扬「天命神权」,巩固阶级统治的政治需要。例如天子冕冠的綖板前圆后方,前面象征天,后面象征地;前后垂旒各十二条及天子章服的十二纹章,象征月之四时运行的十二地支(月令),冕旒以五彩缫(丝绳)贯朱、白、苍、黄、玄五彩玉珠,这五色与季节、气象、方位及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星座相对应。天子章服的十二章纹,更具政治伦理的内涵,作为王权的标志,历代传承以至清末。

  从考古证知,人类使用首饰佩饰早于使用服装。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如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制作的玉器,包括发饰、冠饰、耳饰(玉玦及耳坠)、颈饰(玉串饰及玉项链)、臂饰(玉瑗、玉臂环、玉镯)、手饰(玉指环)、佩饰(玉璧、双联璧、三联璧,及鸟、兽、蛙、鳖、龟、龙等象生型玉佩)、玉带钩等,其形式之多样,磨琢之精巧,令人叹止。商周时期,玉器被统治者作为人格道德的象征,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除玉饰之外,商代已生产金首饰,以后金银珠玉宝石镶嵌工艺技术高度发展,首饰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不断丰富,一器一物,往往价值连城,这就形成中华传统工艺美术的光辉府库。

  在中国古代服饰纹样中,龙纹是地位非常显赫的装饰题材。古代神话中,如黄帝、女娲、伏羲等都说成是人头蛇身的神人,《虞书•益稷》把龙作为天子冕服十二章纹中的一章,而龙蛇作为服饰纹样的实例,已见于甘肃临洮出土的彩陶人形器盖中。《诗•小雅•采菽》中说:「又何予之,玄衮及黼。」商周铜器铭文,亦可发现赐玄衮衣的铭文。玄衮衣即绣有龙纹的玄衣,可见中国统治阶级首领穿用龙衣由来已久。历朝以龙纹为衣袍装饰的实物形象,留传至今的甚少,唯明清两代尚有流传,尤以故宫博物院收藏最为系统、完整。当年龙袍纹饰款式系由清宫如馆画师按服饰制度精心描绘,经审准后核发江南织造府织造,材质夏用纱、绣、缂、丝等,冬用织成妆花缎或以缎、绸绣制,表以紫貂、薰貂、海龙皮等,织绣工艺精工无比,绣线则採用扁金线、圆金线、龙抱柱线、孔雀羽线等。一袍之作,辄逾一二年,积民间工匠心血智慧之精华。

  中国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服饰文化以华夏农耕士儒文化为主体,不断与少数民族的游牧骑射文化相交融,并在交融中发展。华夏民族注重礼仪德化,故服饰雍容宽博,气度万千,但实用功能性差。游牧民族活动性大,生活无定处,故注重穿脱方便,合体实用。当少数民族入据中原华夷共处之时,华夏贵族的服饰便对少数民族贵族产生感染,如北魏孝文帝的服饰改制即其实例,而少数民族的实用功能性服装则对华夏军队与劳动者产生重大影响,如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及以后短装在民间日益普及,提示了服装向科学实用发展的历史规律。中华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值得我们去研究、弘扬。

  黄能福教授和陈娟娟研究员,从20世纪50年代初即随前辈服饰史学大家沈从文先生研究中国服饰艺术史,历近半个世纪,学术成果颇丰。他们夫妇二人的合着,曾荣获两次中国图书奖、一次国家图书奖、两次国家图书奖荣誉奖。陈娟娟自幼多病,曾患多种高危疾病达数十年,但一直坚持在故宫从事织绣文物的陈列、研究,与其爱人黄能福合作,矻矻于学术着述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陈娟娟是故宫博物院培养的一名优秀的织绣文物专家。我到故宫博物院工作不久,曾去医院看望过病危中的她,还想待她出院后再细谈,不料竟成了永别。现在,由她和黄能福、黄钢合着的《服饰中华—─七千年艺术巨作》在故宫博物院庆祝建院八十六週年之际出版,是一件值得祝贺的好事,既是陈娟娟、黄能福、黄钢对祖国服饰文化研究心血的结晶,也是故宫博物院对祖国文博事业的一份贡献。

郑欣淼: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二) 这本书简直是一部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读《服饰中华(上)夏商周~隋唐五代之卷》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服饰真的能够“说话”。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各诸侯国服饰风格开始出现差异,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服饰也趋于规整,那种雄浑大气的感觉扑面而来。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汉代襕衫、曲裾、直裾等不同形制服饰的介绍,感觉每一种都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审美和实用性。而当故事进展到魏晋南北朝,那种清谈玄学、名士风流的时代,服饰也变得更加飘逸、洒脱,仿佛看到了那个时期文人墨客的潇洒身影。书中对“褒衣博带”的描写,让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画面。再到隋唐,那是一个何等开放包容、自信辉煌的时代,服饰自然也呈现出雍容华贵、色彩斑斓的特点,胡服的引入更是增添了其多元化的魅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书中关于唐代女子的具体服饰描写,感觉那一定是视觉的盛宴。

评分

(四) 坦白说,一开始我只是被《服饰中华(上)夏商周~隋唐五代之卷》这个书名吸引,以为会是一本比较轻松的读物。然而,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后,才发现这远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和有分量。书中对于夏商周时期服饰的考证,引用的史料之丰富,让我惊叹于作者的学识。那些关于祭祀、朝会等重要场合的服饰规定,勾勒出了早期中华文明的礼仪雏形。尤其是书中对不同时期服饰形制变化的解释,例如从宽袖大袍到紧身短衣的演变,我开始思考这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原因。在阅读关于汉朝部分时,我发现书中对“章服之美”的解读非常精彩,让我对汉代“衣冠之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当进入隋唐,那种开放兼容的服饰风格,让我看到了一个自信繁荣的时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关于“美”的呈现,更是关于“历史”的解读,让我对古代社会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知。

评分

(一) 刚拿到这本《服饰中华(上)夏商周~隋唐五代之卷》,就被它厚实的质感和精美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衣冠身影,不仅仅是物质的体现,更是那个时代精神风貌的缩影。翻开书,一股浓郁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虽然我才刚开始细读,但从书中对夏商周时期服饰的考据和描绘,就能感受到作者的严谨和深入。那些关于冕服、深衣的文字,配合着书中偶尔出现的线图和文物复原图,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阶层、不同场合服饰的区分感到惊叹,这种精细化的描述,让我对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的现实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比如,书中对周代礼制服饰的详细阐述,让我明白,原来一件衣服的颜色、纹样、形制,都承载着丰富的社会意义和政治含义。这不仅仅是关于“穿什么”的问题,更是关于“如何成为一个符合规范的人”的哲学。

评分

(三)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深入地解读中国古代服饰的书籍,而《服饰中华(上)夏商周~隋唐五代之卷》无疑满足了我的期待。这本书并非简单的图录,而是将服饰置于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探讨其演变与发展。例如,书中对秦朝统一服饰制度的分析,以及汉代服饰在继承秦制基础上的发展,都阐述得鞭辟入里。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朝代服饰材质、色彩、纹样以及制作工艺的细致描述。这让我了解到,古代工匠的技艺是多么精湛,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力是如何体现在衣冠上的。读到书中关于五代时期服饰的介绍,虽然篇幅相对较短,但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个动荡分裂时期,服饰风格也呈现出一定的地域性和复杂性。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件古代服饰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承载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审美观念、经济水平乃至思想文化。

评分

(五) 翻阅《服饰中华(上)夏商周~隋唐五代之卷》,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漫步在中国古代服饰的漫漫长河中。从夏商周时期朴素而富有象征意义的服饰,到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显现的地域特色,再到秦汉时期奠定的服饰基石,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清晰。书中对这些早期服饰的解读,并没有流于表面,而是深入到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汉代服饰中“衣裳”概念的阐述印象深刻,让我意识到古代中国人对于衣着的理解远不止于遮体保暖。而当抵达魏晋南北朝,书中对那个时期服饰的描绘,充满了飘逸、空灵的美感,仿佛能听到名士们在高谈阔论。最后,以隋唐时期服饰的辉煌收尾,那种雍容华贵、兼容并蓄的风格,让人看到了一个开放盛世的缩影。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将零散的历史碎片,通过服饰这条线索,串联成一幅完整而动人的画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