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秘境 东京艺大:天才们的浑沌日常

最后的秘境 东京艺大:天才们的浑沌日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京艺术大学
  • 艺术院校
  • 校园生活
  • 天才
  • 创作
  • 日常
  • 纪实文学
  • 文化
  • 日本
  • 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出版便荣登
Amazon.JP人文艺术类别TOP1之话题书!
日本全国书店「销售第一」捷报频传!
短短三个月,销量突破10万册!
好评不断,紧急再刷,供不应求!
 
  谁说艺术不能当饭吃?
  毕业没头路才是赢家的东京艺大!
  入学考试竞争率是东大的3倍!
  毕业后,一堆天才下落不明?

  日本最高艺术学府,完全颠覆了人生胜利组的传统定义──
  「一流大学毕业、一流公司上班、顺利做到退休」?

  潜入充满谜团的「艺术界东大」,
  鬼才们令人费解的每一天,前所未闻的探险。

  这群人,可不是简单的角色。
  毕业后顺利找到固定工作的人,被归类为「败组」,
  真正的胜组,则是过半数「下落不明」的人。

  以才华定胜负的入学考,突破这道难关的天才们,可不是泛泛之辈!

  潜入「艺术家之卵」们的乐园,前所未见,
  一处不漏地,踏遍东京艺大所有学系的探访记。

  「为了入学考试而练坏肩膀……」媲美运动选手的激烈练习。
  入学考试题目是「请画人」,只是时间为二天。
  传说中钓了隔壁上野动物园企鹅的勇者,真的存在吗?
  遇见把胸罩当面具,贴着爱心胸贴,追求极致之美的学生了!
  艺大有靠吹口哨录取的「世界冠军」,真的假的?
  骨骼歪了才能独当一面?练就配合乐器的身体很重要。
  
  【书名的意义】

  日本残存的最后秘境,就隐藏在东京的正中央。走进上野森林的深处,探入东京艺术大学的正门,会发现那是一座将生命奉献于艺术的「艺术家之卵」们栖息的乐园。即使是天才,从艺大毕业能够成为顶尖艺术家或音乐家,也仅是一小部分的人;另一方面,艺大也可以说是「废才制造大学」。

  而作者访谈了许多在校生与毕业生,大家喜欢艺大的理由,都是建立在「自由」这个基准点上──「自己可以感到很自由」、「周遭的人也可以很自由」。在这里提供了一种不用在意所谓「正常」为何物的生存形态,而是让人更接近生命的本质。因此,作者将艺大称为「最后的秘境」。

  【写作契机】

  深夜里用宣纸帮自己取模的妻子;从筷子到乌龟,什么都做的妻子;轻快地把重到腰快断的木头搬来搬去的妻子;把从福利社买的防毒面具丢在厨房的妻子……这一切的源头就是作者二宫的妻子。被洋溢着浓浓「异世界气息」所吸引,作家以身为与艺术无缘的普通人,踏进妻子所念的东京艺大,带领读者一起撼动概有常识的「秘境探险」。

  说到艺术,像我们这样的外行人只会想到「感性的世界」,但实际上却是相当耗体能,以0.1公厘为单位在磨练着技术。而且还是个毕业后,能以此为业的机率只有一小撮的严峻世界。

  即使如此,本书中登场的艺大生们并没有什么悲壮感,大家都很乐在其中,并且对于自己主修的项目热情地侃侃而谈。例如:巴洛克、设计、三味线、漆艺......等。

  无论东西古今,所有艺术的魅力透过年轻人们的言语,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艺术是如此地令人炫目。某些意义上来说,甚至超越一些知名艺术家或评论家的言词。艺大生们就像是刚摘下的新鲜蔬菜一般,虽然不是什么名牌货,却有着高超的新鲜度。

  本书令人欢笑、惊奇与感动,同时它也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优秀艺术入门书。

【专文推荐】

  林唯哲 | NIBUNNO&选选研 负责人 

【专业推荐】

  刘钖权 |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学系教授 
  卢文雅 | 国立台北艺术大学音乐学系系主任
  焦元溥 | 伦敦国王学院音乐学博士
  王建扬 | 新锐人气艺术家 
  雾室 |金蝶奖得主.设计工作室
《最后的秘境:东京艺大:天才们的混沌日常》 引言:光影交织的艺术殿堂 东京艺术大学,简称“东京艺大”,是日本最高艺术学府的代名词。这所学府不仅是培育顶尖艺术家、设计师和音乐家的摇篮,更是一个充满奇特、张力与无限创意的熔炉。它汇聚了来自全国乃至全球的顶尖天才,他们的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真实,也更加光怪陆离。 本书深入剖析了这所象牙塔内不为人知的“真实”面貌。这不是一本官方的校史记录,也不是空泛的赞美之词,而是通过一系列鲜活的人物侧写、充满张力的事件记录,以及对艺术创作本质的深度挖掘,呈现出东京艺大生活中那种既令人神往又带着一丝疯狂的“混沌日常”。 第一章:象牙塔下的暗流涌动 东京艺大的生活,表面光鲜亮丽,实则暗流涌动。每一个被选中的天才,都背负着巨大的期望与自我怀疑。 1.1 颜料与血泪:绘画科的生存法则 绘画科,尤其是油画和日本画专业,是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对“自我表达”的无止境追求。作品的完成度固然重要,但导师的认可、同侪的目光,往往决定了一个学生下一阶段的创作方向。 我们聚焦于几位性格迥异的学生:那位沉溺于古典主义,却在数字时代倍感迷茫的“传统派”;那位以极度个人化的表现主义手法挑战学院派权威的“叛逆者”;以及那些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试图在画布上寻求救赎的“边缘人”。他们的画室,堆满了未完成的草稿、干涸的颜料罐,以及无数个不眠之夜的残骸。在这里,艺术创作不再是浪漫的邂逅,而是残酷的角力。 1.2 雕塑的沉默与重量 雕塑科的学生,他们的世界是沉重的、触手可及的。他们与泥土、石膏、金属打交道,作品的完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体力投入。本书探讨了他们如何在高压的创作环境中,处理材料的物理限制与精神意图之间的矛盾。一位学生试图用一整年的时间,雕刻出一个“完美”的瞬间,他所面对的挑战不仅是技术上的,更是对时间流逝的哲学思考。雕塑科的日常,是汗水、尘土与寂静的交响乐。 第二章:设计与前沿:功能与形式的博弈 设计领域,是东京艺大面向社会最直接的窗口,也是技术迭代最快的战场。 2.1 工业设计的未来图景 工业设计系的学生们,肩负着将“美”融入“实用”的重任。他们需要紧跟最新的材料科学、用户体验(UX/UI)趋势,同时不能失去艺术家的敏感性。书中详细记录了一场关于“下一代交通工具概念设计”的头脑风暴。过程充满了激烈的辩论:是追求极致的极简主义,还是在复杂的社会需求中寻找平衡点?他们的设计过程,是技术理性与艺术直觉反复拉锯的体现。 2.2 视觉传达的隐形战争 平面设计和视觉传达的学生,是信息时代的操盘手。他们深谙符号的意义和色彩的心理学。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创造出既有冲击力又不会被瞬间遗忘的作品?本书揭示了他们在面对商业甲方需求和自我艺术追求之间的挣扎。一位学生为一家初创企业设计的Logo,在被客户要求“更醒目、更大众化”后,陷入了深深的自我否定。 第三章:舞台与声响:表演艺术的极致追求 音乐和舞台艺术科的日常,充满了高强度的排练、近乎苛刻的技艺打磨,以及对完美音色的执着。 3.1 音乐科的“音符囚徒” 无论是古典钢琴、小提琴还是作曲专业,音乐科的学生都生活在音符的严密结构中。他们必须日复一日地重复练习,直到手指、肌肉和耳朵形成精确的反馈回路。书中描绘了两位顶尖的弦乐演奏家,他们在面对一场重要的独奏音乐会前的心理状态:对外人而言,那是优雅的演奏;对他们自己而言,那是与自己身体和内心极限的殊死搏斗。对“颤音”的细微控制,对“休止符”的深刻理解,构成了他们日常的全部。 3.2 舞台美术的幕后魔法 舞台设计与演出系的师生,是沉默的缔造者。他们将抽象的剧本转化为可感的空间。本书记录了一场实验戏剧的舞美设计过程,从最初对“空间流动性”的模糊概念,到最终实现复杂灯光与机械装置的精准同步。这个过程充满了技术难题和艺术妥协,幕后的紧张感丝毫不亚于台前。 第四章:导师的凝视与继承的重负 在东京艺大,导师(Sensei)拥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不仅仅是教授技艺,更是塑造学生世界观的“精神领袖”。 4.1 权威与反叛 不同的导师拥有截然不同的教学哲学。有的严厉如铁,要求绝对服从技巧的传承;有的则鼓励学生彻底打破既有限制,甚至不惜以牺牲学分为代价。学生们如何在这种权威的凝视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本书探讨了那种微妙的权力关系,以及天才之间对“继承”与“超越”的复杂情感。一些学生选择完全拥抱导师的风格,以期获得认可;而另一些,则选择在背叛中寻找新生。 4.2 毕业制作的“成人礼” 毕业制作(卒制)是检验所有学习成果的终极考验。它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预算内,独立完成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作品。对于许多人来说,卒制不仅仅是学业的终点,更是他们决定是否要以艺术为生、能否在残酷的社会中立足的试金石。书中对几组卒制团队的挣扎进行了详尽的记录,包括他们在项目延期、资金短缺、团队分裂等危机时刻的表现。 结语:混沌中的秩序 东京艺术大学的生活,是一场永不落幕的艺术实验。它教会的,不仅仅是如何作画、如何设计、如何演奏,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充斥着不确定性和批判的环境中,保持创作的韧性和对美的敏锐感知。 本书揭示的“混沌日常”,正是这种顶尖艺术教育体系的内在动力。在这里,天才们互相激发,彼此竞争,在近乎窒息的压力下,淬炼出真正具有穿透力的艺术作品。他们是光荣的,也是孤独的,他们的每一步,都在定义着当代艺术的边界。这是一部关于才华、野心、失败与坚持的群像史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二宫敦人Atsuto Ninomiya


  1985年出生于东京,一桥大学经济系毕业。2009年以《惊叹号》一书出道。透过独特的观点和创意,加上周到的取材,创作出许多精彩小说,获得广大书迷支持。着有《邮务员 花木瞳子的回顾》、《占卜屋・阳仙堂的统计科学》、《第一月台谜团进站了》、《废校博物馆 Dr.片仓的生物学入门》等多部作品。本书为第一本非虚构作品。

译者简介

陈妍雯


  东吴大学日文系毕业,目前为专职译者。译有生活、艺文、社会等领域之书籍与杂志。

 

图书目录

前言──最后秘境的探索

1.秘密潜入不可思议的国度

排列的雕像与流浪汉们
歌剧和猩猩的分界线
美校─创作物品
妻子手臂肌肉发达的原因
偷钓上野动物园的企鹅?
音校─立于舞台之上
全班迟到vs严守时间
小汤匙、桌子、奖盃都自己做
生活费每个月五十万

2.不是有才能就能入学
艺术界的东大
考试弄坏了肩膀
重考三次也不意外
考虑「选手生命」而重考
不看题目有什么关系
全音符的笔划顺序怎么写?
没肌肉的话就会落榜
用法国号吹四格漫画

3.喜欢与讨厌
前牛郎酒店经营者
教授们的「胶会议」
持续画画四十小时
讨厌钢琴讨厌得不得了
仁至义尽后,舍弃小提琴
从贝多芬到诹访大社
正因为讨厌,才能传递的事物

4.天才们的脑中世界
口哨世界冠军
在交响乐团吹口哨
认真却像是在玩
现代版「东洋爱迪生」
来自宇宙尽头的漆
和过敏当朋友
天才之所以是天才

5.时间并非同等流逝
连智齿都拔不了
建筑系的纸箱屋
一起住、一起吃、一起睡
恋爱与作品
艺术的时间

6.音乐最重要的事
不分昼夜无限播放
赤裸裸的指挥
自主练习九小时
为乐器而生的「身体」
即使双眼失明,即使断了只手
全体同心唿吸

7.大佛、耳环、自由女神
神秘的「金三兄弟」
研究室里全是夺命机器
每天确认贵金属的市价
热气几乎要烧了睫毛
好想离开,却又无法离开

8.成为乐器的一部份
跳跃的打击乐手
开头一个音就要看穿特色
理想的音色
乐器版人类图鑑
最终兵器「响声破笛丸」

9.人生就是一件作品
假面英雄「胸罩女超人」
丑八怪令人不快
小鸡鸡什么时候会长出来?
人生与作品是血脉相连的
认真的油画,轻浮的声乐
恋爱练习
几乎每週都向人示爱
身体就是乐器
声乐不需要麦克风

10.尖端与本质
纳豆有附酱?没附酱?
让家中降雨
生出葫芦?
从电子作业到砂糖精工
柏油车、垃圾邮筒
为何创造废物?

11.古典是有生命的
闪闪发亮的三味线演奏家
电音和三味线
让传统艺能成为主流文化
演奏者是考古学家
名为巴洛克音乐的电击
尾端必须得十分美丽

12. 废人制造大学?
半数学生行踪不明
艺术是教不来的
管风琴家庭派对
废人制造大学?
六十多岁的同学
时时刻刻都在工作
太过偏离一般的世界

13.「艺祭」大爆发了!
手工神轿和吶喊的校长
站着听也大排长龙
校园美女是团体竞技?
午夜的森巴舞和扔人专员

14.美与音的化学反应
同班同学只有自己
为了学佛像而学音乐
热卖的歌曲和滞销的歌曲都写
美术与音乐的融合
因为是艺大

图书序言

前言

最后秘境的探索


  太太是艺大生

  我的妻子是艺大生。

  我则是作家,专写惊悚小说及大众文学。

  现在,妻子正在写着稿的我旁边,用木槌不断地敲着雕刻刀。咚咚咚的大声响,环绕在这间月租日币六万圆的公寓中,无数的木屑四处飞散。书房里到处都是木头的碎片,连我的原稿都无一倖免。虽然她把室内搞得像工地现场,不过,却弥漫着一股森林般的香气。

  妻子正在做一只木雕陆龟。大大的脚沉重地踩在木头地板上,脖子微微倾斜,正往我这里瞧。

  大小呢,约是比枕头大两圈左右,是用一整块巨大的木头雕刻出来的,当然也重到难以想像。我们家位在四楼,没有电梯,所以当妻子要我帮忙搬进家里时,我还以为腰要断了。

  妻子站在稍微远一点的地方看着陆龟,不断点着头。

  「完成了?」

  我问她。那只陆龟看起来比以前明显精致很多。妻子将头斜靠在我的背上。她的后颈晒得黑黑的,手臂很粗壮。

  「嗯─。不织布……」

  「不织布?」

  「我在想要不要在龟壳上贴不织布。」

  「在龟壳上贴不织布?」

  为什么?

  「这样就可以坐了。嗯,很好……」

  可以坐,然后呢? 这有什么意义吗?

  我迅速思考了一下。她身为艺术家,身为艺大雕刻系的一员,是否想要表现出什么,或是对比、隐喻些什么呢──?

  然而,妻子带着天真的表情继续说道:

  「可以坐在乌龟上一定很好玩。」

  没想到是这种答案。

  大家知道东京艺术大学,简称「艺大」这所学校吗?

  因为我属于和艺术比较无缘的类型,偶尔去美术馆或音乐会时,也只能说出「好像很厉害」、「看不太懂」这种程度的感想而已。

  为什么我会想要开始调查艺大呢?契机就是我身为艺大在学生的妻子。总而言之,我的妻子十分有趣。

  往身上黏满宣纸的妻子

  那是在渐入深冬的时节,某天深夜发生的事。那晚我突然醒来,发现妻子不在身边。而隔壁书房则是点亮了灯,还发出如暴风雨般的声响。我小心翼翼地偷看了一下,竟然看到不得了的景象。

  妻子把纸黏在脸上,正在用吹风机把纸吹干。

  我原本以为那是面膜,但其实不是。妻子身边摆着写书法用的宣纸,手边有一罐浆煳,还有一个装满水的碗公。

  她用水稀释浆煳,再用浆煳把宣纸黏在脸上。

  而且不是只有黏一张纸,是重叠了好几张,所以她整颗头简直像是木乃伊一样。只有眼睛的部分开了个小洞。「被你看到这么糟糕的样子了。」她眨着眼睛说。

  神秘事件发生了。

  虽然我很想直接把门关上装作没看到,但还是鼓起勇气开了口:

  「妳在……做什么?」

  妻子也盯着我看,回答道:

  「做作业……呀。」

  原来是雕刻系的作业,妻子打算做一尊自己的等身大全身雕像。但是用黏土从头开始做又太辛苦了,可以的话,越简单越好。于是妻子开始想办法。

  有什么方法可以取自己的模型呢?

  如果用石膏取脸部模型的话,好像会窒息而死。她灵光一闪:用纸吧。于是她将暖气打开,只穿着内衣裤,把宣纸用浆煳像打石膏一样黏在身体上。等浆煳干了以后,就可以取得全身的模型了。作业进行得很顺利,只不过在取脸部模型时,被我发现了。

  「完成了。」

  妻子把纸模型从脸上剥下来,随意地放在手边。看起来简直就像死亡面具。旁边还有手臂、腿、腰等已经取好模型的部位们,凌乱地散落在一旁。我的书房好像杀人分尸的兇案现场一样,围绕着一股不祥的气息。

  该怎么说呢,我大受冲击。

  无论过去还是未来,我从来没想过要取自己的模型。不,应该大部分的人都没想过吧。但是妻子却取了。而且还认真地思考该怎么取模,最后在脸上黏满了宣纸。

  那一刻,我感觉她彷彿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人。

  卖防毒面具的福利社

  从那之后,我经常向妻子问起艺大的事。其实真的不是我想吐嘈,但妻子的回答总是“文不对题”。

  「妳现在在学校做什么?」

  「凿子。」

  「啊? ……蚤子?跳蚤吗?」

  「是工具的凿子。」

  她说的是用来雕刻木头或石头的那种凿子。我还以为她会回答在雕刻什么呢……。原来要先从雕刻用的工具开始做起。先敲击现成的凿子前端,调整好外型后,再经过烧制等程序,做成自己专用的凿子。不是去哪里买好工具就结束了。

  「妳今天还真早。」

  妻子正坐在玄关绑鞋带。

   「嗯。快要入学考试了,所以大家要一起打扫教室。」

  要用来举办入学考试的教室,因为到处放满了制作中的雕刻品、已完成但直接丢在一旁的作品等,所以必须将它们搬到别的地方。

  「应该很费力吧?」

  「对啊,不过大家一起做的话就很快哦。」

  细问之下,似乎是大家会一起把十几公斤重的作品一个个往外搬。没有那种会说「这个人家搬不动啦」的女生。真是太强悍了。

  「那应该很辛苦吧。毕竟有很多大型的作品……」

  「说到这个,学长姊的作品中有一匹很大的马,我们想把它搬出去,但是太大了出不去。卡在门口了。」

  「……哎? 那,最后怎么办?」

  「锯成两截搬出去啦。」

  太爽快了。不过在制作之前,难道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吗?

  「妳在打包什么?要去旅行吗?」

  妻子往背包里不停地塞东西。

  「我明天要去古美研。」

  「古美研?」

  「古代美术研究旅行。两个星期,住在奈良的宿舍,参观京都和奈良的佛像。」

  「原来如此,是上课啊。真辛苦……」

  「艺大生的话,特别允许进入一般人禁止进入的寺庙结界,还可以看到平常不对外公开的佛像。」

  「这样啊……」

  「而且教授和寺方人员会负责解说,旅行结束以后,光看佛像,就可以立刻知道这是哪个时代的什么样式哦!」

  「好厉害,我也想去了。」

   连一趟研究旅行,感觉都很不一样。

  另外还发生过这种事。

  有一天,我在厨房发现一罐罐头。

  「咦,妳买了鲔鱼罐头吗?」

  乍看之下像是鲔鱼罐头,仔细一瞧,却是没看过的包装。打开盖子,里面紧紧地塞满了白色的纤维状物体。用手指一压,感觉很硬。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啊?

  正在看书的妻子瞄了我一眼后说:

  「啊,那是防毒面具哟!」

  「防毒面具?」

  「没错。」

  请你回想一下防毒面具的样子。在嘴巴的位置前方是不是有一个圆形的物体?这个鲔鱼罐头就是那个圆圆的部分。它叫做泸毒罐,是用来过泸毒气的零件,必须定期更换。也就是说,我手中拿着的就是所谓的泸毒罐,里面塞满了被过泸掉的毒。

  这太糟糕了。

  我不自觉地松了手,鲔鱼罐头形的泸毒罐掉到地板上,发出声响,扬起了些微尘埃。

  「我还没用很久,没关系的啦!」

  妻子笑着将泸毒罐捡起来,一面说「好奇怪的触感」,还一面用手指按它。住手啊,会中毒而死的!话说别把它放在厨房啊。

  「这是树脂加工课要用的哦。」

  妻子淡定地说。雕刻系除了木头、金属、黏土等,还有操作树脂的课。树脂加工时因为会产生毒气,所以学生们都会购买防毒面具。

  「这东西要去哪里买啊? 是不是有专卖店?」

  妻子歪了歪头。

  「没有啊,福利社买的。」

  艺大的福利社竟然还有卖防毒面具!

  仔细一问,好像还有卖指挥棒之类的东西。我连指挥棒是不是消耗品这件事,都没有想过。

  任何小事对我来说都很新鲜,总是惊讶个不停。不过,对妻子来说,倒是很困惑。她时常反问我:「这有那么稀奇吗?」她所念的大学,似乎充满了超乎想像的谜团和秘密。

  于是,我决定开始着手调查秘境・艺大。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几天一直在被一本书的氛围裹挟,仿佛置身于一个光怪陆离的艺术世界。虽然还未开始阅读,但仅仅是书名《最后的秘境 东京艺大:天才们的浑沌日常》就足够引人遐想。它预示着一场关于非凡灵魂与日常碰撞的盛宴,关于那些被天赋点亮却又被现实羁绊的生命轨迹。我总会想象,在那所被称作“秘境”的艺术学府里,空气中是否弥漫着颜料、松节油和咖啡的混合气息?那些年轻的艺术家们,是怀揣着怎样炽热的理想,在画布、雕塑、音符和镜头前挥洒着青春的汗水?“浑沌日常”这个词,更是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天才的思维方式是否注定与常人不同?他们的生活又会呈现出怎样一种充满创造力却又令人捉摸不透的图景?是无休止的实验与推翻,是为灵感枯竭而产生的焦灼,还是在激烈竞争中迸发出的火花?我迫不及待地想一窥究竟,想了解那些被外界冠以“天才”之名的人们,在最真实、最不加修饰的状态下,是如何度过他们充满挑战又饱含激情的每一天。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艺术院校生活的记录,更像是一扇通往未知心灵世界的窗口,让我有机会去理解那些独特的灵魂是如何在艺术的殿堂中成长、挣扎与绽放的。

评分

最近在书架上瞥见一本《最后的秘境 东京艺大:天才们的浑沌日常》,名字就带着一股子神秘又诱人的劲儿。我一直对艺术院校的生活充满了好奇,总觉得那里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和不拘一格的表达。而“东京艺大”,这几个字本身就自带光环,让人联想到无数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书名里的“秘境”,让我觉得它可能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故事,是外界难以窥探的艺术家的真实生活。而“天才们的浑沌日常”,更是直击了我想象的核心——那些天赋异禀的人,他们的生活究竟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是那种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芒,但又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的日常吗?会不会有为了一个创意熬到天明,却最终一无所获的沮丧?会不会有在激烈的创作冲撞中,彼此启发又互相较劲的场景?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一些画面:深夜的画室里,灯光昏黄,学生们埋头创作,空气中弥漫着专注的静谧;音乐系的练琴房里,时而传出激昂的旋律,时而又夹杂着不成调的片段,展现着对音乐的探索;雕塑系的工房里,石膏粉飞扬,学生们用双手塑造着脑海中的形象。这本书,仿佛是一个邀请,邀请我走进这个光鲜外表下的真实世界,去感受那些年轻心灵的跳动,去理解他们是如何在艺术的道路上,既燃烧着激情,又面对着现实的种种“浑沌”。

评分

手边这本《最后的秘境 东京艺大:天才们的浑沌日常》,光是封面和书名就足以让我心驰神往。我一直对艺术类院校充满了神秘感,总觉得那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精神家园,孕育着无数闪耀的思想火花。而“东京艺大”——单是这个名字,就足够让人联想到无数顶尖的艺术家和创作者。我尤其被“最后的秘境”和“浑沌日常”这两个词组所吸引。“最后的秘境”,似乎暗示着一种不轻易示人的、深藏在象牙塔内的真实生态,那里可能充满了不为人知的学术秘密、人际关系和成名之路的艰难。“浑沌日常”,则更接地气,它打破了人们对艺术家“不食人间烟火”的刻板印象,告诉我,即便是天才,他们也逃脱不了日常琐碎、创作瓶颈、迷茫与自我怀疑的困扰。我想象着,在这样一所精英学府里,年轻的艺术家们是如何在严谨的专业训练和天马行空的创作自由之间寻找平衡?他们如何处理来自导师、同学、甚至是自己内心的巨大压力?他们的“浑沌”究竟是指创作上的迷茫,还是生活方式上的不羁?这本书,在我看来,就像是一张藏宝图,指引着我深入探索一个充满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无限可能的艺术世界,去了解那些被光环笼罩的“天才”们,在最真实、最不加修饰的状态下,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或者在迷雾中摸索前行的。

评分

手头上这本《最后的秘境 东京艺大:天才们的浑沌日常》,初看之下,便让我感受到一股扑面而来的非凡气息。它像是藏匿在寻常街角的一个入口,通往一个截然不同的精神国度——那便是声名远播的东京艺术大学,一个汇聚了无数天赋异禀之辈的艺术圣地。而“最后的秘境”,这个词组,更是巧妙地暗示了这本书可能包含的深度和独特性,仿佛是拨开层层迷雾,窥探那些不为外人道的艺术生态和心路历程。“天才们的浑沌日常”,则以一种更为现实和接地气的方式,揭示了这些被光环笼罩的灵魂,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种种挑战与挣扎。我忍不住开始想象,那些在艺术道路上狂奔的年轻身影,他们是如何在日复一日的训练、创作与思考中,处理着灵感的潮涌与枯竭,如何应对来自外界的期待与内心的不安。这本书,似乎不是在描绘一幅幅静态的艺术作品,而是要展现那些驱动创作的内在动力,那些在看似有序的艺术学习过程中,实则暗流涌动的“浑沌”状态。它可能记录了艺术家们在追求极致的道路上,所经历的迷茫、焦虑、激情碰撞,乃至是出人意料的顿悟。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艺术院校的流水账,更是一次对“天才”这一概念的深入剖析,是对他们在现实土壤中生长的真实写照,是一次对生命力与创造力最原初的探索。

评分

最近有幸翻阅到一本名为《最后的秘境 东京艺大:天才们的浑沌日常》的书,它的出现,无疑在我原本平静的生活中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仿佛是对一个充满神秘与奇幻色彩的世界的召唤。我一直对“天才”这个词语有着复杂的情感,既敬畏又好奇,而将“东京艺大”这个具体且充满艺术气息的背景与之结合,更是勾起了我强烈的阅读欲望。“最后的秘境”,让我遐想联翩,这是否意味着作者将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隐藏在艺术殿堂深处的真相?是关于创作的甘苦,还是关于人性的较量?而“浑沌日常”,则是一个极具冲击力的对比,它预示着,即便是那些被认为是站在金字塔尖的“天才”,他们的生活也并非如人们想象般光鲜亮丽,而是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混乱甚至挣扎。我开始构思,这本书或许会描绘出:一个在深夜灵感枯竭时,面对空白画布的绝望;一个在排练室里,因为一个音符的偏差而引发的激烈争执;一个在雕塑工作坊里,被材料所困,日夜钻研的执着。它是否会讲述那些被埋没的才华,或者是在逆境中爆发的惊人创造力?这本书,在我眼中,不仅仅是对一所艺术学院的记录,更像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理想、关于在混沌中寻找秩序的史诗,充满了对生命本身最真实、最动人的刻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