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日清风:李长科和李素清的宽广人生

长日清风:李长科和李素清的宽广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传记
  • 回忆录
  • 人生哲学
  • 家庭
  • 爱情
  • 时代变迁
  • 文化
  • 个人成长
  • 中国故事
  • 正能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比起财富,留「德」给子孙更有智慧。
诚敬、忍让、宽厚、毅力与勇气等处世哲学,
陪伴我们面对无数人生风暴,也走出宽广人生路。

  有很多人问我和长科,为何不在家享清福,而要参加慈济、做环保、回家乡修庙、修路、盖学校、帮助建设医院、打深水井……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
  其实这四十年来,我们愈做愈起劲,愈做愈欢喜。年轻时受过别人太多的恩惠,接触慈济之后,更能体会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占有或拥有,而在于付出与感恩,当懂得感恩、回馈的人多了,世间一定充满祥和福气。──李素清

  父亲常对我说:「做人要厚道,多做事不怕吃亏,厚道后到,福德就会到。」我则常奉劝年轻人,做事不要犹豫不决,对的事情就要拿出勇气,有魄力地去做。时间永远不会停留,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停地熘走,我们的师父证严上人说:「做就对了!」应该要把握当下、做该做的事。──李长科

  ◎证严法师眼中的李长科与李素清
  二○一七年八月九日,证严法师谈及美国加州橙县的环保老夫妻──
  年近九十的李长科、李素清,天天做回收、力行环保,数十年如一日。
  「夫妻俩虽然年纪大,还是牵手做环保,照顾大地也救助苦难,用心落实、推动慈济志业,很令人感动!」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两位历史人物——李长科和李素清的传记,深入剖析了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抉择、挣扎与成就,展现了他们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塑造了自己的人生轨迹。本书旨在通过对两位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人物的细致描摹,揭示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的深刻关联。 第一章:风起陇西——李长科的少年与早年抱负 本书首先将读者带回故事的开端,聚焦于李长科的青少年时代。他成长于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家庭背景和地域文化对他的人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部分详细描绘了陇西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以及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一个年轻的知识分子或地方士绅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李长科自幼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与敏锐的洞察力。书中通过对其早年阅读的书籍、结交的朋友以及参与的早期活动进行细致梳理,勾勒出一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青年形象。他对于家国命运有着朴素而强烈的关怀,但面对现实的重重阻碍,他的抱负与现实之间的张力构成了早期叙事的核心冲突。我们探究了他如何在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建立起初步的道德准则,又如何在权力斗争与地方纷争中,学会了周旋与隐忍。 本章特别关注了李长科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一次关键的政治任命或地方事务的参与。这次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行政能力,也让他第一次直面权力的复杂性。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和考据,重现了当时社会的面貌,以及李长科在其中的微小但重要的角色。他的每一次决策,都带着那个时代的烙印,也预示着他未来人生道路的基调。 第二章:宦海沉浮——权谋与坚守的平衡术 随着李长科步入仕途,他的人生进入了一个更为广阔也更为凶险的舞台。本章深入剖析了他在官僚体系中的晋升之路,以及他所必须采取的生存策略。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好人战胜坏人”的故事,而是一场关于如何在维护自身原则与适应环境需要之间寻求平衡的艰难博弈。 书中详细考察了李长科在不同职位上的表现,特别关注了他处理复杂民生问题和参与重大政治事件时的具体作为。例如,他如何应对一次严重的自然灾害,如何处理地方豪强与贫苦百姓之间的矛盾。这些事件不仅考验了他的治理能力,更考验了他的道德底线。 一个重要的论点在于,李长科并非一味地迎合或反抗,而是在“变通”中寻求“不变”的价值。作者通过分析其往来的书信、留下的批示文牍,试图还原他内心深处的挣扎。他是否为了更长远的目标而做出了暂时的妥协?他的人际网络是如何构建的,其中有多少是真心相交,又有多少是政治工具?这一部分的叙事充满了对人性深度的挖掘,展现了一个在历史巨轮下努力保持自我完整性的人物形象。 第三章:静水流深——李素清的内在世界与民间影响 叙事视角转向李素清。与在庙堂之上施展影响力的李长科不同,李素清的人生舞台主要集中在家庭、宗族内部以及更广阔的民间社会。本书将李素清定位为一个具有独特智慧和强大精神力量的女性形象。 李素清的生活环境,可能是一个传统大家庭的内部,或者是一个特定文化社群的中心。本章着重描写了她在家族管理、子嗣教育以及维护地方秩序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她的“权力”不是通过官方任命获得的,而是通过威望、智慧和道德感建立起来的。 书中详述了李素清在处理家族纷争、进行财产继承规划以及参与慈善事业中的具体事例。她如何解读和运用当时的社会规范来保护家庭的利益?她的教育理念是什么?作者力求展现她如何在一个男权色彩浓厚的社会结构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声方式和影响力空间。她的“宽广人生”,体现在她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和对家族长远发展的规划上,这种影响是润物细无声却极其深远的。 第四章:时代交错——两人的交集与各自的印记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李长科和李素清的人生轨迹进行交织和对比分析。他们的关系,无论是血缘上的亲近还是社会层面的联系,都成为了观察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绝佳切口。 如果两人是亲属关系,本章将探讨他们如何在家国内部形成合力或产生张力。李长科在外部世界的政治角力,如何影响到李素清对家庭事务的决策?反之,李素清在后方的稳定与支持,又为李长科的外部发展提供了何种保障? 如果两人在同一时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作者将对比他们在面对共同的时代挑战(如战争、瘟疫或经济变动)时,所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李长科可能依靠官方力量,而李素清则依靠民间资源和社会网络。这种“庙堂”与“江湖”的对比,揭示了那个时代社会运作的多重面向。 本章的重点在于总结两位人物对后世留下的具体“印记”。这些印记可能体现在家族谱系的延续、地方文化的保持,或者在某些关键历史事件中的幕后作用。他们的故事汇集在一起,共同描绘了一幅关于如何在剧烈变革中,通过个体努力去把握命运的宏大图景。 结语:回望与沉思 全书在最后部分对李长科和李素清的一生进行总结性的回顾。他们的“宽广人生”,并非指疆域的辽阔,而是指他们思想的深度、影响力的广度和面对困境时所展现出的精神韧性。本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赞颂,而是通过对历史细节的还原和对人物动机的审视,引发读者对历史、对选择、对个体价值在时代洪流中定位的深层思考。他们的故事,是关于如何在既定框架内寻求最大化自我实现,并最终为后人留下某种精神遗产的生动案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长科


  法号思嵩,1977年认识慈济,1992年在大儿子永松的律师事务所,成立了慈济美国科斯塔梅萨联络处(已与尔湾联络处合併为橙县联络处),推动慈济会务,接引当地民众参与。

李素清

  法号静琲,2003~2005年担任慈济美国橙县联络处负责人;只要没出远门,每天都和先生「环岛一小时」在巴布亚岛海边散步,一路捡拾瓶瓶罐罐。
 

图书目录

〔自序〕无价宝留子孙     李素清
〔推荐序〕我们总是在一起   李永立
〔推荐序〕柔情似水豪情如天  杨淑祯
 
辑一 浪迹天涯
拉粪娃上学识字
乡绅女慈悯佃农
十三岁离家谋生
有缘千里来相会
富千金嫁穷学徒
姻缘天定结连理
时局动盪谋出路
身无分文到香港
偷渡日本成黑户
家书被藏倚门望
办台签上回港船
一缸榨菜闯巴西
 
辑二 白手起家
往前走不要回头
下决心放手一搏
一别三千个日子
夫妻同心从头拚
经营饭店多波折
员工犯错不重责
 
辑三 美国
赴美打工办绿卡
中国菜打响名声
五兄弟热心公益
可爱的天堂媳妇
 
辑四 回馈家
少小离家老大回
母亲最后的挂念
行善回馈菩萨恩
邀亲友集资助学
 
辑五 散播大爱
付出同时道感恩
下乡义诊惠贫病
修缮水塔挖水井
在故乡推动慈济
国际赈灾展厨艺
合心促成骨捐事
高龄承担负责人
身教教出贴心儿
教育慈善觅福地
老顽童与老妈妈
环保读书好开心
大爱蔬果予温饱
心甘情愿永不累
 
辑六 惜福惜缘—法亲篇
微光中重燃希望/蔡颖
关怀藏胞高原行/次成巴姆
从好奇转为敬佩/简婉平
厚人薄己成典范/陈丽琍
不是亲人胜亲人/王纯瑾
平常心面对祸福/程美玉
始终如一的坚持/朱益中
 
〔附录〕生平年表
 

图书序言

自序

无价宝留子孙


  老天留给我的岁月还剩下多少?或许掐指可数。爬满皱纹的双手,为我留下了什么?我了然于胸。人生什么才是圆满?这真是见仁见智。我庆幸一生尽管经历过种种波折,终究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每个人在人生的海洋里,都要面对无数未知的风暴。我和长科的人生彷彿是航行在大海中的一叶小舟,颠簸多舛──年轻时,夫妻别离天南地北;力壮时,艰苦奋斗受欺侮;老年时,痛失爱儿,白发人送黑发人……

  我和长科在人生的征途上一一过关,只有靠着坚忍无比的毅力、真诚热爱生命的信心和一直在支撑着我们的宗教信仰。

  现在我们已子孙满堂,当诉说着过去的片段时,他们会张着嘴、瞪大了眼问:「这是真的吗?」他们无法了解上一代中国人苦难的历史,不懂我们为何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约,也不了解女人的「三从四德」是中国的古训,更无法体会日子会苦到必须远渡重洋去求生。

  我们的经历对新一代的人来说,像是一个遥远而古老的传说。

  很多人鼓励我和长科把毕生经历写下来,无论是泪痕还是伤疤,都是真真实实的纪录,留给后代子孙可以回顾的踪迹。比起财富,把「德」留给子孙,才是最珍贵、最有智慧的资产。

  如果我们有什么可留给后代子孙,我希望把身体力行的处世哲学与他们分享:一是诚敬,二是忍让,三是待人宽容厚道,四是毅力与勇气。

  长科十五岁在上海学厨艺,三年学徒生活,扎实上了一所社会大学。人与人之间的争权夺利、计较打压、欺善怕恶……种种人心的险恶,长科看在眼里,放在心里,时时自我警惕,多做事,少说话,以诚敬态度待人,避免惹上是非。

  后来,他偷渡到日本,老板为了试验他的忠诚,看他贪不贪心,故意把装了巨款的牛皮纸袋掉在厨房让他捡;长科不因为没人看到就占为己有,反而原封不动地交还给老板。他的诚实可靠,赢得众人对他的信任和敬重。

  我和长科近七十年的婚姻,也是以「诚敬」维系着。婚后跟长科分离的时期,不知夫婿身在何方,我一个女人带着一个稚子,还要照顾李家三十几口人,生活艰苦,曾有医院院长帮她儿子向我提亲,但我一口拒绝,下定决心绝不再嫁。而长科也曾有再娶的机会,但他正直的道义感和对妻子的忠诚,抗拒了这些诱惑。

  我常劝年轻人若要维持家庭温馨,夫妻千万别在孩子面前吵架,也别拿孩子出气。有些父母为了争取子女的同情,常对子女讲对方的坏话,久而久之,孩子对长辈不再尊敬,甚至讨厌、排斥,结果造成对家庭的严重伤害。

  父母应该让孩子在充满幸福、有安全感的环境中长大。所以说,夫妻必须同心,以诚相待,互敬互信,感情才会坚固,家和才能万事兴。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长科的个性比较急躁,好打不平,年轻时曾加入洪帮,常常为了争一口气,跟人大打出手。我从小礼佛,心平气和,不与人争,表面上看来软弱,其实我深深懂得「以柔制刚」。所谓「小不忍则乱大谋」,我尽量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以大局、远景着想,把私人的情感、爱憎置之度外。

  在巴西的十几年,要做生意又要带孩子,白天黑夜地干活,从早到晚地忙,常常一天睡不到四、五个小时,我亦毫无怨言地撑下来了。遇到几次地痞流氓来找麻烦,我总劝导长科不要和坏人正面冲突,以和为贵;被人骗了钱亦不要与人争,宁愿自己吃亏,当作是前世欠他们的;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再想办法重新出发就是。

  佛陀不是教我们要去「贪」、除去「执着」吗?我觉得可以透过「忍让」,练习缩小自己、看淡一切,慢慢达到无我的境界。

  有句话说「宽以待人,严以律己」,但一般人多是「责人以严,待己以宽」;我和长科遵从长辈的教诲,时时以「宽容、厚道」态度对人。

  长科的父亲常教诲他:「做人要厚道,多做事不怕吃亏,厚道后到,福德就会到。」向人借的一定要还,受恩必报,礼尚往来;别人需要帮忙时,更随时伸出援手。长科为人豪爽、讲义气,常常为朋友、同乡两肋插刀,结果他在困难时,也得到朋友的扶助。

  长科一直记得的一位恩人,是扬州同乡畲得科先生,当初长科能进上海「三和大酒楼」学厨,就是他介绍的。日后长科在巴西开饭店做了老板,仍很关心畲先生,知道他的独子战死在台湾,为了不让老人家伤心,暗中以他儿子的名义写信、汇钱供他生活,最后老人家往生了,还是长科买了一副棺木为他送终。

  我对工人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关怀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他们如果做错事,我会善意相劝,而不是叱责侮辱。所以,在我饭店做事的员工没有一个离开,几个年龄较小的,还会喊我妈妈,感情好真、好深。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长科一生做生意屡次失败,被人骗钱无数,走投无路亦不知经历过几回了,甚至被关进监牢,生死茫茫;我生长在富裕家庭,从小未曾劳动,嫁到夫家后,家务、农作没一样少做,和长科新婚就分别十年不见,我带着孩子离乡翻过大半个地球寻夫,前途茫茫。

  尽管一生遭遇如此艰险,但我和长科始终凭着坚定的毅力和无畏的勇气,排除万难,一步一步地埋头苦干,一分一毫地积存资本,成就今日的新天地。

  长科常常奉劝年轻人做事不要犹豫不决,既然是对的事情,就要拿出勇气,有魄力地去做。很多人常常等机会、等良辰,其实时间永远不会停留,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不停地熘走,我们的师父证严上人说:「做就对了!」应该要把握当下、做该做的事。

  有很多人问我和长科,为何不在家享清福,而要参加慈济、做环保、回家乡修庙、修路、盖学校、帮助建设医院、打深水井……到底是为谁辛苦、为谁忙?

  其实这四十年来,我们愈做愈起劲,愈做愈欢喜。我们年轻时受过别人太多的恩惠,我们不但不会忘记回报恩人,还要把多余的财力回馈社会。接触慈济之后,更能体会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占有或拥有,而在于付出与感恩,当懂得感恩、回馈的人多了,世间一定充满祥和福气。

  回首来时路,感恩菩萨时时刻刻伴我左右,指点我迷失的心灵,走向正确的道路,又给我依赖和依靠,让我在茫茫的旅途中,不失信心,虽千辛万苦,终能找到希望。祝福人人都能得到幸福,人生的路愈走愈宽阔,心中充满喜乐和光明。感恩!
 
◎李素清

推荐序

我们总是在一起


  想要叙述父母亲的人生,如何相互扶持一步步地走过来,许许多多是远超过言词所能形容的范畴。

  按照一般说法,我们家庭算是相当圆满的。已经往生的大哥永松,是一位很出名的律师,受到父母亲的影响,帮助过许多需要帮助的人。

  我曾被聘任为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UCSD)的医学教授,也曾在上海的新加坡国际医疗集团担任首席医疗长,目前回到美国圣地牙哥的夏普里斯?斯泰利医疗集团(Sharp Rees-Stealy Medical Group)担任主治医师。

  三个弟弟则在加州的餐饮业,创立了独特的快餐饮食品牌「欢福」而成名。

  如许多成功故事的背后,都有父母亲的影子,然而真正的成功,是无法用事业或社会头衔、经济状况来衡量的,这些都可能在一瞬间消失,也就是父母亲常常谨慎告诫我们的「无常」!

  因此,我们必须回顾父母亲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所做出的抉择。这些生活方式和抉择,给予我们良善的成长环境、正确人生观、勤俭持家及乐于助人的性格。

  如果不是父母亲性格中的艰忍不拔及谆谆善诱,引导我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今日这一切的一切都无从说起,此时此刻,也无法想像当年的父母亲,如何从扬州贫苦的环境走出来?

  现在,我们在中国大陆的家族成员,仍有许多是勤劳辛苦的农民及工人们,如果父母亲当初仍然留在家乡,我们这一代子女的眼界和经历或许会有极大的不同。无论当年父母亲是否曾刻意规画,但我很肯定,正是为了子女们的幸福与更好的未来,他们勇敢历经了世界大战、国家动乱,贫苦近十年的分离和流离失所,远渡重洋,辗转逃难数个地方以及不同的国家,仍紧紧地相扶相携。

  也许对一般人而言,一次的移民经历已经足够,而父母亲并不满足于现况,为了寻求子女们未来更好的发展,移民了两次,去到两个风俗迥异而陌生的国度——巴西及美国,每一次移民都是另一个新的开始。

  他们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可以自我进取、发挥潜能的环境。而我们至今尚不能完全知晓,父母亲是如何不让我们遭受到贫穷与痛苦;正是由于父母亲的努力,我们从未度过一天困难的日子。

  在中国传统的婚姻习俗里,两个完全陌生的人是如何走在一起,并且一同历经这些岁月的淬练?我的祖父母包办了父母亲的婚姻,事先未曾和他们商量与取得同意,他们在婚前不曾相识,好莱坞里的浪漫情节也从未发生在他们身上,等待他们的是一个考验奋斗精神、不可知且支离破碎的世界!

  在我成长的岁月里,从未见过父母亲月光下的深情相拥,也未见过他们在绚烂的星空下跳华尔滋,更没有互诉浪漫情怀。小的时候我总是在想,为什么父母亲那么吝于表达他们的情感?在日积月累的观察中,我终于明白,一个稳固的婚姻还存在着许多其他的因素。

  我见证了父母亲七十年婚姻中的六十年,从中学习到爱、奉献与包容可以用很多方式来表现。我的父母亲并不完美,他们的婚姻历经许多苦难与磨合,但他们从未怀疑过他们的婚姻,这么多年来,他们坚贞不渝、相互扶持,每一次的挫败都是未来成功的助燃剂,也使得逆流中行驶的船很快归于顺流。

  父母亲对爱和奉献的表达尽管不够丰富,但无形的关爱始终都伴随着我们,也许他们的表达既不浪漫也不感性,但确实是引导我们家庭不断前行的力量。

  从父母的人生旅程里,我们继承的是丰富又独特的精神财富,感谢父母生长的中国、我们出生的巴西以及安家茁壮成长的美国。这个家庭也从辗转的流动中,稳定下来茁壮成长。

  我觉得有些遗憾的是,家庭里大部分成员还没有去过父母亲生长的扬州,我们应该去回顾和感激父母亲人生经历的起点。在令人难以置信的人生旅途里,感激他们用牺牲的精神,为我们创造充满生机的生活与未来!
 
◎李永立

图书试读

【内容之一】
 
国际赈灾展厨艺

 
一九九八年密契飓风重创中南美洲,多明尼加、宏都拉斯多国传出灾情。那时,慈济唿吁大家捐赠衣物「情牵中南美」,一货柜一货柜的二手衣洗烫整理过,像新衣服一样,从台湾海运到受灾国家;而我们从美国出发,东岸、西岸加起来一百多位慈济志工前往赈灾。
 
长科六十六岁是全团年纪最大的志工,随着慈济的赈灾志工团前往灾区。从洛杉矶飞纽约,再到休士顿转机,舟车劳顿抵达多明尼加。长科花甲之龄,与年轻人一同进退,不仅能大展厨艺,为大队人马料理饮食,也因为他会说葡萄牙语、听得懂西班牙语,方便与当地居民交流,成了团里最好的助缘。
 
一到灾区,看到的景象实在太震撼!整个山坡地滚石崩塌,街道上房子倒的倒、毁的毁,车子泡在烂泥里,满目疮痍。幸运逃过劫难的人,就在空地上用几片铁条、木板搭建一个小屋,全家人挤在里面,还有狗,破烂克难的程度难以想像,连间厕所也没有!
 
最让人难过的是,为了活下去,小孩子在垃圾堆里翻找可以吃的、还可以用的东西,拿去变卖。这群孩子有看来只有三、五岁的娃娃,也有十七、八岁的少年。这年纪的孩子不是该在家里享受爸妈的疼爱、上学校受教育吗?为什么会在这里?难道一辈子都要困在这个「垃圾山」吗?
 
二○○一年,我们跟着墨西哥墨西加利(Mexicali)慈济联络处负责人郭慈闻师姊参与大陆赈灾,在山区发放冬令物资给贫户人家。时值寒冬,山上又特别寒冷,为尊重生命,我坚持不穿毛皮外套,郭慈闻师姊看我只穿蓝上衣、蓝外套和一双长筒袜,担心我穿得不够暖和,说:「你这样一定会冻死的!」没多久,天下起雪来了。
 
一团十六人赶紧加快发放,好让乡亲们安全回家,在傍晚五点左右发放完毕,然后我们又赶去老人院关怀。看到老人们的床铺都有破洞又滴水,只用几张报纸垫着,我觉得很心酸、很不舍,好担心他们如何度过寒冬。这时我真的觉得自己很有福报,还有外套、长袜可穿,比起他们的处境,我怎么好意思说冷呢!

用户评价

评分

书中对于人际关系的描绘,也做得非常到位。李长科和李素清不仅是夫妻,更是彼此生命中的重要支撑。他们之间的情感,不是轰轰烈烈的爱情宣言,而是细水长流的相濡以沫。从年轻时的青涩爱恋,到中年时的相互扶持,再到晚年时的相伴到老,他们的爱情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变得更加醇厚而坚定。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他们如何处理婚姻中的矛盾和分歧的描写。作者并没有回避现实生活中的摩擦,而是通过生动的情节,展现了他们如何通过沟通、理解和包容,化解误会,加深感情。这种真实的婚姻写照,对于正在经历或即将步入婚姻生活的人们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除了夫妻之间,书中对亲子关系、朋友情谊的描绘也同样可圈可点。他们与子女的互动,充满了爱与智慧的传递;他们与朋友的交往,展现了真诚与信任的力量。这些丰富的人际关系,共同构成了李长科和李素清宽广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这个故事充满了人情味。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宁静而悠远的古典美,米色的封面如同经过岁月洗礼的宣纸,微微泛黄,却不显陈旧,反而透着一种厚重感。书名“长日清风”四个字,以一种遒劲而又不失温润的字体镌刻在中央,仿佛两位主人公的生命就如这绵延的长日,在清风中徐徐展开,又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勾勒出他们的人生轨迹。我注意到封面上没有任何华丽的插图,只有朴素的纹理和精致的压纹,这让我立刻感受到一种回归本真的力量,仿佛作者想要通过这种极简的设计,引导读者去关注文字本身所承载的深厚情感和思想。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轻盈却不失韧性,触感温润,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长时间沉浸其中,也不会感到丝毫的疲惫。书的整体排版也相当疏朗,字里行间留有足够的空间,仿佛在暗示着主人公心灵中的那份豁达与从容。每次拿起这本书,都会有一种仪式感,仿佛要开启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与李长科和李素清一同经历他们生命中的风起云涌。这种对细节的打磨,让我觉得作者不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用心创造一种阅读的体验,一种让人沉静、让人思考的美好体验。封面设计如此精心,让我对书中内容充满了期待,相信这绝非一本泛泛之作,定然蕴含着作者对人生、对情感的深刻洞察。

评分

这本书让我思考了“陪伴”的真正意义。在李长科和李素清的人生旅途中,他们始终是彼此最坚实的依靠。这种陪伴,并非仅仅是物理上的存在,更是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慰藉。当一方遭遇困难时,另一方总是能给予最及时、最温暖的鼓励;当一方取得成就时,另一方总是会报以最真诚的喜悦。他们共同经历了生活的甘苦,分享了彼此的喜怒哀乐,这种长久的陪伴,使得他们的生命更加丰盈和完整。我从中看到了,真正的陪伴,是能够穿越岁月的洪流,不离不弃,不求回报。它是一种默默的支持,一种无声的关怀,一种在平淡生活中蕴含着的深厚情感。这种情感,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加动人,比任何轰烈的誓言都更加坚定。通过李长科和李素清的故事,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或许就是拥有这样一个能够与你风雨同舟、相伴一生的人。

评分

书中对“知足常乐”这一人生哲学的探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李长科和李素清的人生,并非追求名利上的极致,而是懂得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幸福,在点滴的收获中感受满足。他们不会因为没有得到更多而沮丧,也不会因为拥有一些而骄傲自满。相反,他们学会了感恩,感恩生命中的每一个遇见,感恩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份美好。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他们日常生活的描写,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点滴,却充满了温馨和情趣。比如,一个简单的家常饭菜,一次温馨的睡前故事,一次共同的散步,都成为他们生活中闪闪发光的记忆。这些平凡的瞬间,构成了他们“宽广人生”的坚实基础。这种“知足常乐”的态度,让我反思了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物质攀比和精神焦虑。原来,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你如何看待你所拥有的,以及如何去珍惜眼前的生活。

评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沉浸在作者所营造的那个时代氛围中。书中所描绘的时代背景,虽然没有刻意去渲染历史的波澜壮阔,却在细节处流露出那个时代的特有印记。无论是生活场景的布置,衣食住行的描绘,还是人物的思想观念,都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例如,在描写某个家庭聚会时,餐桌上的菜肴,长辈与晚辈的交流方式,甚至空气中弥漫着的某种淡淡的烟火气息,都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年代。作者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他没有生硬地灌输历史知识,而是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通过环境的烘托,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两个人的故事,更是关于一个时代、一群人的缩影。我能够从中感受到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不易,也能够体会到他们所拥有的那份朴素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对时代背景的精准把握,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也让人物的命运与时代洪流紧密相连。

评分

这本书的结尾,给我留下了无限的回味。它没有那种轰轰烈烈的大结局,而是以一种平缓而又充满力量的方式收尾,仿佛一首悠扬的乐曲,在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后,依然在空气中久久回荡。作者没有刻意去描绘两位主人公的最终归宿,而是将他们的生活状态定格在一种安宁而又充实的状态。这种留白式的结尾,让我觉得他们的故事并未真正结束,而是在继续,以一种更深沉、更悠远的方式延续着。我仿佛能够看到,在未来的岁月里,他们依旧会携手同行,在清风中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长日”。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反而比一个明确的句号更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它让我觉得,人生的意义,或许就在于那不断前行的过程,在于那些未完待续的故事,在于那些永远存在于心灵深处的希望。

评分

总的来说,《长日清风:李长科和李素清的宽广人生》这本书,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爱情、关于家庭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生、关于成长的深刻寓言。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真挚的情感,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动人的生命画卷。从人物的塑造,到时代背景的描绘,再到人生哲学的探讨,每一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活出宽广的人生;即使经历了岁月的磨砺,真挚的情感依然能够闪耀着不灭的光芒。它让我思考了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以及如何去拥抱生活中的一切。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宁静与力量,仿佛在心灵深处获得了一次洗礼。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与我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引领我走向更广阔的人生境界。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渴望在平淡生活中寻觅真谛、在人生旅途中获得力量的读者。

评分

初读这本书,便被其中人物塑造的立体感所深深吸引。李长科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坚毅和担当,而书中所描绘的他,果然不负这个名字。他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有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也有中年时期的沉浮跌宕。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刻画他内心挣扎时的细腻笔触。例如,在某个关键的转折点,面对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书中没有简单地将他塑造成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展现了他也会有彷徨、会有失落、会有妥协。这种真实性,让我觉得他就像我们身边某个鲜活的个体,他的成长与选择,无形中也触动了我对自身人生的反思。而李素清,这个名字则像一阵温婉的清风,柔和中却透着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她的人生同样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从一个青涩的少女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女性,她的智慧与坚韧,常常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她处理家庭关系时的智慧,她并非一味地忍让,而是在包容中寻求平衡,在理解中传递关爱。她对丈夫的支持,对孩子的引导,以及对长辈的孝顺,都展现出一种东方女性特有的温润如玉的品质,却又不是那种一味的退让和牺牲。这种内外兼修的女性形象,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显得尤为珍贵。两位主人公的互动,更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他们的相遇、相知、相伴,以及在生活中共同面对的种种挑战,都通过细腻的对话和真挚的情感描写,一点点地渗透进读者的心里。

评分

我特别喜欢作者的叙事风格,它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能够一点点地渗透进读者的内心。这种叙事方式,就像一位老友在向你讲述一段陈年的往事,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时,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将人物复杂的情感活动,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例如,在描写李长科面临重大抉择时的内心活动,作者通过对他细微表情、语言和动作的刻画,将他内心的犹豫、挣扎、决心,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对人物内心的深刻挖掘,让读者能够真正走进人物的灵魂,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此外,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也独具匠心,遣词造句精准而富有表现力,既有诗意的画面感,又不失生活的质感。整体而言,这种叙事风格,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倍感舒适,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港湾,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着生命的起伏。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莫过于作者对“宽广人生”这一主题的深刻诠释。它并非简单地指代物质的富足,或是地位的显赫,而是指向一种内心的豁达与从容,一种对生命旅途的全然接纳。李长科和李素清的人生,无疑经历了人生的起起伏伏,有顺境也有逆境,有成功也有失败。然而,他们始终保持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一种不被困难打倒的韧性。书中对他们面对挫折时的心态描写,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当遇到事业上的瓶颈,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积极寻求解决之道;当面临家庭的变故,他们没有被悲伤吞噬,而是相互扶持,共同承担。这种“宽广”并非来自外在的给予,而是源自内心的修炼。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真正的宽广,是能够包容生活的全部,包括那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并且从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这种人生境界,是需要时间和阅历去沉淀的,而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将这种境界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也仿佛受到了心灵的洗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